2016年第四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
![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https://img.taocdn.com/s3/m/5e7b10d36294dd88d0d26be5.png)
古罗马侵权法律制度与现代沿革
68
共犯与身份论的重构和应用
69
我国司法判决中的宪法援引及其功能——基于已公开判决文书的实证研究
70
证券法的权力分配
71
反腐败零容忍与境外追逃
72
环境侵权中修复责任的适用研究
73
可再生能源配额与相关法律制度研究
74
个人信息与权利配置——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反思和出路
75
宪法教义学反思:一个社会系统理论的视角
84
效力性”强制规范裁判之考察与检讨:以《合同法解释二》第14条的实务进展为中心
85
公司法上的两权分离之反思
86
权利优先性的困境及其解决
87
指导性案例的隐性适用及其矫正
88
政府规制中的信用工具研究
89
基于“相似性”本质的行政特许界定及其应用
90
先公司合同问题研究
91
论庭前会议功能失范之成因
92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告知义务之法律适用
第六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
入围终评作品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作品名称
1
以房抵债协议的法理分析
2
论宪法上的一般人格权及其对民法的影响
3
“裁执一体化”财产保全的逻辑与改革
4
“人的尊严”义疏:理论溯源、规范实践与本土化建构
5
生态文明保障的刑法机制
6
侵权法上生存机会丧失理论的本土化构建
7
离婚案件中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司法救济——以二孩政策对抚养裁判规则的冲击为视角
93
经理雇佣合同与委任合同之分辨
94
唐律中的“余条准此”考辨
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评选和奖励办法
![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评选和奖励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d9337f72be23482fb5da4c16.png)
“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评选和奖励办法(2017年3月27日批准通过)第一条【设奖宗旨】为了鼓励、引导广大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传承和发展董必武法学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与实践,进一步促进我国青年法学人才成长机制的创新和完善,特设立“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
第二条【评奖原则】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实行回避制度和专家承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塑造“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公信力。
第三条【组织单位】评奖活动由中国法学会主办,中国法学会内设机构或直属单位组织实施,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协办。
第四条【奖项设置】“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设一、二、三等奖及提名奖若干名,宁缺毋滥。
第五条【申报人范围】凡年龄40周岁以下(含40周岁)、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均可以申报。
作品作者数超过3人的,以课题组名义申报,第一署名人应符合年龄要求。
第六条【作品申报范围】凡在评奖年度前三年内正式出版、公开发表的专著或论文,均可参评。
作品内容应当:(1)属于中国问题;(2)理论联系实践。
专著正文不少于8万字;论文不少于8000字。
获得该年度“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题征文一等奖的论文自动获得“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参评资格,并直接进入终评程序。
第七条【申报程序】本评奖活动采取单位推荐或者个人申报等方式。
单位推荐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可以直接推荐,其他单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法学会或中国法学会主管研究会推荐。
个人申报的,需要相关领域两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出具推荐意见。
第八条【评审程序】设初评、终评等两个环节。
每一个环节结束后及时公布评审情况、评委组成名单。
第九条【评审标准】评审标准坚持作品的原创性、学术规范性、实效性。
获奖作品应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十条【评审时间】每年评审一次。
第十一条【终评委员会】终评委员会由我国具有相当法学研究水平、学术鉴赏力、学术公心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
聂精保简介
![聂精保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a0cd7a12cc58bd63186bdcf.png)
法 学政 治 学 研 究 科 从 事 访
问 研 究 ,师 从 山 口 厚 教 授
中国刑 法 学研 究会理 事 、中国 i巳罪 学 学 会理 事 ,曾 『壬北 京 市通 州 区 人民检 察院 副检 察长
(挂 职 ) .在 《法学研 究》《中国法 学》等核 心期 刊上 单 独发 文数十 篇 ,曾获 第二 届首都 十 大
掌人
聂 精 保 简 介
聂 精 , 现 任 新 西 兰 奥
V t
理 学 中 终 身 教授 ,中 国:
:{
,已 J
汉 大
湖 南 医学 院 医 学 学 士
吏 硕士 ,加 拿 大 后 大
萨 斯 大 医学 院社 会 学硕 士 和 医
学 博 、
叉
士
,美
国
1 j尼
苏
生 命 伦 学博 士 后,曾任 胡南 师
专 的  ̄ 'eekendvisen}、
法 国广 播 电 台 、德 国 的
《Al’tz Zeitung}、新 西
III
IOI H
兰的(Stuf’》、澳 大利亚
的 {BioEdge}、英 国 的
卫 报 》和 美 国 的《纽 约 时报》的关 注
冰掌 人 冰
付 立 庆 简 介
付 立 庆 ,l976年 生 于 河
杯 会 茜
志》《医
获 得 奥塔 哥 教大 学 的“ 杰 出青年 学 ”(2005)和 中 国 医
关 :超 }1 ”(2009
选 为美 国 汉
斯 汀 中 心 (Hast0i ngs Centr e)会 员 (201 ) 专 著 被 世 界 各地
伦 j 里学 、 医 孝
德高望重的董必武
![德高望重的董必武](https://img.taocdn.com/s3/m/4ae66fab65ce0508763213be.png)
德高望重的董必武作者:王树人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6年第06期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
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
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董必武,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清末秀才出身的他,曾多次改名立志:原名贤琮,字洁畲,号璧伍,又名用威。
“用威”语出《尚书·大禹谟》中“董之用威”一句;“璧伍”出自《汉书·律历志》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一句。
辛亥革命爆发后,董用威满怀救国壮志投身革命洪流,从此,他放弃原名,以“璧伍”之谐音,改名“必武”。
从清末秀才成长为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18岁考取秀才。
读书时曾接受革命团体日知会的影响,拥护孙中山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1911年,他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并在武昌军政府中工作。
1914年,他在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曾会见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先生。
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的险恶环境下,他毅然参加孙中山重建的中华革命党。
1915年回国,策动讨袁的军事活动,两次被捕入狱。
出狱后,继续坚持斗争。
这些都表现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顽强的战斗精神。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他总结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对比俄中两国革命成败的经验,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独立,走孙中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列宁的道路。
”由此,他逐步实现了由激进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大思想转变。
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0年,董必武和陈潭秋等同志共同创建武汉共产主义组织。
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首届奖励委员会名单
![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首届奖励委员会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d3b6b9661eb91a37f1115cfb.png)
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首届奖励委员会名单(2013年5月22日经中国法学会党组批准同意)主席:陈冀平(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副主席: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会长)委员:(按姓名拼音排序28人)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教授)高铭暄(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胡建淼(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教授)胡忠(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黄进(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季卫东(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教授)贾宇(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姜伟(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李清林(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林中梁(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孙琬钟(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王家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振民(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吴汉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教授)信春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徐显明(山东大学校长、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应松年(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袁曙宏(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守文(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张文显(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一级教授),原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新宝(《中国法学》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成奎(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朱孝清(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办公室主任:李仕春(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主任、《中国法学》副总编辑、教授)- 1 -。
获奖成果名称
![获奖成果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6733361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8.png)
历史与社会学院科研获奖情况统计填充料系列:所谓填充母料,是用偶联剂、分散剂和其他一些助剂将无机非金属矿物粉体进行表面处理后,再用载体树脂包覆的复合材料。
其中无机非金属粉体的种类决定填充母料的功能与作用,如使用碳酸钙的填充母料可以降低成本,使用滑石粉的填充母料有阻隔气体和保温功能等;载体树脂的种类决定填充母料与塑料的相容性,如用PE做载体的填充母料不与ABS相容等;所使用的助剂,如分散剂、偶联剂的种类决定了使用填充母料后制品的力学性能、手感等性能。
不管哪种填充母料,使用后都可以减少石油树脂的用量,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白色污染,废弃后有利于垃圾处理,属于环境友好材料的一种。
环境降解塑料:相对于常用塑料来讲,废弃后在短时期内可以被自然环境销纳分解为无害物的塑料统称可降解塑料,它是环境友好材料的一种,通常细分为光降解和生物降解两大类(也可分为掺混型降解材料和结构型降解材料两大类)。
塑料的降解即是高分子变成小分子的过程,任何塑料暴露于自然环境中都会降解,但降解期大不相同,通常的PE/PP降解期超过200年,才形成了人所共知的“白色污染”。
如何缩短降解期,减少白色污染;使用生物塑料,减少石油资源消耗,是降解塑料开发面临的两个问题。
绿维首先在这两方面做了开发。
680Z是以生物基塑料PLA为主,辅以其他环境友好材料及助剂的新型复合材料,具有多种优点,且使用方便。
2300具有缩短PE/PP等通用塑料的降解期,减少白色污染,无毒害,无刺激,添加量少,应用面广等多方面的优点。
消泡母料:消泡母料是将具有强烈吸水性的助剂与载体树脂复合而成的功能母料,它可以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20%的水分,无毒,无刺激,稳定性好,适用于PP、PE、LDPE、HDPE等再生料,受潮料以及降解塑料的吹膜、挤出、注塑等加工生产。
它的诞生简化了原有的塑料干燥工艺,使含水塑料无需烘干就可直接使用,节约了电能,人工和时间。
其加工性能优异,塑化均匀,不出现堵网现象,制品无白点和反白现象,使用它也无须改变设备及工艺,是理想的除水干燥添加剂。
CCTV2016年度十大法治人物主要事迹及颁奖词
![CCTV2016年度十大法治人物主要事迹及颁奖词](https://img.taocdn.com/s3/m/3b9c0107a8956bec0975e3af.png)
CCTV2016年度十大法治人物主要事迹及颁奖词CCTV2016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活动由全国普法办、司法部、中央电视台主办,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具体承办。
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各部委的领导、本届年度法治人物评审委员会委员代表以及四十多家在京媒体,共同见证了这振奋人心的一幕。
CCTV2016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活动启动 25组候选人公布“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CCTV2016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活动及颁奖礼”今天上午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检察院派驻满都拉口岸检察室兼希拉穆仁检察室主任潘志荣、浙江省台州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公诉一处副处长王盛等25组候选人公布。
潘志荣从事检察工作30多年来,一直扎根边疆草原。
他走遍全旗77个嘎查(行政村),巡访过980多个牧场点、3400多户农牧民,化解近百起矛盾纠纷;悉心倾听群众呼声,写下了万多字的《民情日记》;将专门制作的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发放给5000多名农牧民,并始终坚守24小时不关手机承诺,被百姓称为“贴心一叫通”;主动资助贫困牧民子女完成大学学业,自行贷款帮助牧民渡过发展畜牧养殖业的难关。
潘志荣办理各类案件610余件,无一错案;推动建立惠民项目资金数据库,保障了近10亿专项资金及时安全惠及各族农牧民群众。
王盛从事检察工作近16年来,经手办理各类刑事案件700余件,涉案千余人,无一错案。
其中疑难复杂、在当地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占半数以上,包括社会影响极大、案情涉及全国20多个省份、300多名被害人、跨境涉台的电信系列诈骗案等。
他严格司法、不枉不纵,近年来依法办理提请抗诉案件6件,经法院审理全部改判;依法办理作出不起诉决定案件或建议公安机关撤销案件7件,有效预防冤错案件的发生;累计追诉(捕)被告人12名,特别是在办理任某等19人贩卖毒品案时,成功将5名漏捕被告人追诉到案。
获奖名单:首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
![获奖名单:首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https://img.taocdn.com/s3/m/26f4440deff9aef8941e06cb.png)
山东大学法学院
院长助理、讲师
第八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题征文一等奖
提名奖
专著
司法要论
刘练军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版
专著
中国近代侵权行为法研究――文本、判解及学说
蔡晓荣
福州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版
论文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管工具之新探——以信息监管工具为分析视角
庄乾龙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博士后、讲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7月版
论文
“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实证研究
何 挺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院务助理、副教授
《中国法学》2012年第6期
论文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演变及我国的应对研究:以后京都进程为视角
陈贻健
中国法学杂志社
编辑、法学博士
戚建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应急法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法商研究》2012年第5期
论文
行政诉讼二审审判状况研究——基于对8家法院3980份裁判文书的统计分析
朱春华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讲师
《清华法学》2013年第4期
专著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批复答复释解与应用
梁凤云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
助理审判员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6月版
首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奖项
作品类型
作品名称
作者
作者单位
职称职务
出版社或发表刊物及时间
一等奖
专著
人格权总论
张 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第三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第三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获奖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2fb30115cc17552707220859.png)
1976年10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专著
法治的代价:法律经济学原理批判
凌 斌
1977年2月
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律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论文
论行政许可中保证金的设定问题
罗智敏
1975年12月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教授
《中国法学》2014年、教授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VOL.47,Issue 3(2014)
专著
Interregional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Judgments: Lessons for China from US and EU Law(区际民商事判决的承认和执行:美国和欧盟法对中国的启示)
汤洁茵
1980年1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
副教授
法律出版社2014年4月版
论文
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宪法规制功能
王 旭
1981年2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中国法学》2013年第6期
专著
完善我国条约保留制度研究
王 勇
1977年7月
华东政法大学
教授
法律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专著
刑事经济性处分研究——以被追诉人财产权保障为视角
附件1
第三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
奖项
作品类型
作品名称
作者
出生年月
作者单位
职称职务
出版社或发表刊物及时间
第七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拟获奖名单
![第七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拟获奖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6160f1e9c1c708a1284a4440.png)
拟获奖名单
拟获奖项
作品类型
作品名称
作者
出生年月
作者单位
职称职务
出版社或发表刊物及时间
一
等
奖
论文
海洋法权论
杨华
1979年1月
上海政法学院
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
2017年第9期
专著
规制法与侵权法
朱虎
1982年11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年12月出版
二
等
副院长、教授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18年8月版
论文
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法学解构
侯利阳
1979年4月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教授
《中国法学》
2019年第1期
专著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强制管辖权研究
李文杰
1986年5月
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
讲师
法律出版社
2019年4月
论文
论基本权利竞合
柳建龙
1979年12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谢澍
1992年7月
中国政法大学
博士研究生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8年第3期
专著
法槌下的正义——审判中心视野下两大法系辩审关系探析
印波
1983年10月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副教授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8年10月出版
论文
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合宪性审查职责的展开
于文豪
1985年8月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副教授
《法学家》
2018年第1期
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中国法学创新网
![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中国法学创新网](https://img.taocdn.com/s3/m/9b8ff0c00066f5335b812143.png)
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 中国法学创新网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获得者简介(以姓氏笔划为序)王万华女,1973年4月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人民政府立法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非常任委员。
研究专长:行政程序法代表作:1.《中国行政程序法典试拟稿及立法理由》,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2.《法治政府建设的程序主义;3.《论我国尽早进路》,载《法学研究》2013 年第4期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获奖情况:2001年获百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获“中国政法大学十大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首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10年获“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推荐单位: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中国政法大学石静霞女,1970年8月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
兼任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IOT)执行理事会成员,美国国际法学会(ASIL)成员、国际破产协会(III)成员、国际破产执业者协会(INSOL International)学术部委员等。
研究专长:国际法代表作:1. Free Trad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International Law(《国际法上的自由贸易和文化多样性》),Hart Publishing, Oxford and Oregon, April 2013. 2. TheSpecificity of Cultural Products versus the Generalityof Trade Obligations: Reflecting on China-Publicationand Audiovisual Service (“文化产品的特定性与贸易义务的普遍性:关于‘中国出版物案’的思考”), Journal ofWorld Trade (《世界贸易杂志》,SSCI), Vol. 45, No. 1, February 2011.3. “同类产品判定中的文化因素考量及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3期。
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中国法学创新网
![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中国法学创新网](https://img.taocdn.com/s3/m/683ec96067ec102de2bd89bd.png)
第五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入围终评作品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序号作品名称1 打击错误与故意归责的实现2 城镇规划区的违建执法困境及其解释3 刑事审查起诉程序正当性完善研究4 雾霾应急的中国实践与环境法理5 诉讼标的理论的新范式6 我国刑事审判制度实效问题研究7 生命冲突、紧急避险与责任阻却8 刑事陪审中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分9 跨国劳动法的兴起:概念、方法与展望10 刑事听证研究11 土地发展权与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12 犯罪热点成因:基于空间相关性的解释13 International Law, Human Rights and Public Opinion: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Educating on Human Rights Standards14 国际投资协定中的公平与公正待遇研究15 结果加重犯的基本原理与认定规则研究16法院院长职权结构优化论——基于《法院组织法》与《民事诉讼法》衔接的考量17 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法律史学的源流、变迁与影响18 刑事司法进程的四种调控模式评析19 徘徊中前行:新刑诉法背景下的高羁押率分析20 西北基层人民法院司法初论21 行政行为实行力研究——以服务行政为背景22 刑事司法实证研究:以数据及其运用为中心的探讨23 法教义学的巅峰:德国法律评注文化及其中国前景考察24 垄断行为类型化中的跨界行为25 “谁主张谁举证”规则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运用26 欧盟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影响因素及对策27 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合同中的公法责任28 突破与掣肘:“生态修复补偿机制”的实务与理论检视29 论应诉管辖制度的司法嬗变及其规则构建30 撤诉的诉讼时效后果31 职务发明奖酬管制的理论困境与现实出路32 党的领导权与执政权之辨33 污染环境罪因果关系的证明路径34 累犯从严量刑适用实证研究35 法律体系、法律方法与法治中国债编体系构建中若干基础关系的协调——从法国重构债36法体系的经验观察37 我国农业保险立法模式重构困境及其突破路径38 刑法中法律拟制论39 依法治国的宪法内涵——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40 中国公司法律制度:政治经济学维度的解读41 包需求合同的法理与适用42 目的正当性与比例原则的重构43 社会系统及其互动:刑事和解中“以钱买罪”现象新解44 法律的概念分析:如何理解当代英美法理学45 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的功能衍化Chinese 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Copyright: The Need For 46Extensive Changes47 论中国民法中的“解法典化”现象48 近代中国宪制的发展49 贿赂犯罪情节与数额配置关系矫正之辨析50 民法与商法二元格局的演变与形成51 传媒报道渲染刑事案件的策略及其反思52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思路、难点与制度建设53 罪责刑关系论54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55 刑法中“致人死亡”的类型化研究56 中国-东盟能源安全合作法律问题研究57 比较与借鉴:家事纠纷法院调解机制研究58 一人一票原则在我国的适用59 股权转让合同解除权的司法判断与法理研究60 不法原因给付与侵占罪61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宪法地位的规范分析论法律原则的性质及其适用——权衡说之批判与诠释说之辩62护63 明清时代的“中人”与契约秩序64 比较法视野下的民法典重构研究65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量刑影响因素实证研究66 境外追逃追赃国际合作研究67 排除合理怀疑研究68 无罪的程序治理——无罪命题在中国的艰难展开69 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转变70 法律的形式与功能:以“知假买假”案为分析范例71 重大行政决策概念证伪及其补正72 “云端”的中国司法: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国智慧法院建设73 信息治理与社会歧视:中国隐私立法的策略与实践“效力性”强制性规范裁判之考察与检讨:以《合同法解释74二》第14条的实务进展为中心75 社会保险法76 日本专利无效判定制度之改革及其启示77 体系化视角下的意定代理权来源78 清代讼师贪利形象的多重建构79 公序良俗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的区分80 西夏法制的多元文化属性:地理和民族特性影响初探81 中国语境下的“宪法实施”:一项概念史的考察82 境外追逃中的量刑承诺制度研究83 Opening Pre-establishment National Treatment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An Emerging "New Normal" in China84 一元到多元:生态诉讼的实证研究85 China and the Uneasy Case for Universal Human Rights86 现代行政中的裁量及其规制87 “被遗忘”的权利:刑事司法视野下被遗忘权的适用88 期货交易双层标的法律结构论89 创新与反垄断——互联网企业滥用行为之法律规制研究90 身份犯共犯教义学原理的重构与应用91 刑事申诉制度规范化研究92 表见代理中的被代理人可归责性93 法律的权威性:基于实践哲学的研究94 生态损害综合预防和救济法律机制研究。
五四青年节知识竞赛题目与答案1
![五四青年节知识竞赛题目与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fda5b6f10661ed9ac51f34b.png)
五四青年节知识竞赛活动主要是要提高青少年的爱国精神,让他们了解五四革命,五四运动,五四精神以及与五四青年节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和五四青年节简介等知识,让广大青少年励志,学习“爱国,民主,科学,进步,学习”,成为有为的青年。
1、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____,从此拉开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BA.《新青年》B.《青年杂志》C. 《青春》2、1917年7月1日成立的五范文网[]四时期历史最久、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分化最显的青年社团是。
AA. 少年中国学会B. 少年学会C. 青年学会3、1918年冬,在北京大学组织马尔克斯研究会。
邀请几位教授参加,"它的对内活动是研究马克思学说,对外则是举办一些演讲会"。
CA. 张申府B. 陈独秀C. 李大钊4、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一期由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专号》。
CA. 钱玄同B. 陈独秀C. 李大钊5、中国第一个青年团早期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于1920年8月诞生的。
BA. 北京B. 上海C. 广州6、中国第一个青年团早期组织的负责人是。
BA. 施存统B. 俞秀松C. 任弼时7、中国第一个青年团早期组织诞生后,为了便于团结、培养进步青年,并且为输送青年苏俄学生做准备,于1920年9月在团的机关所在地创办了。
BA. 工学世界社B. 外国语学社C. 改造社8、1920年11月,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学生会办公室召开成立大会,宣告北京青年团早期组织正式成立。
CA. 清华大学B. 北京师范大学C. 北京大学9、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任书记是。
AA. 高君宇B. 邓中夏C. 刘仁静10、1920年11月7日,武汉的青年团早期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
CA. 汉口B. 汉阳C. 武昌11、武汉的青年团早期组织负责人是。
CA. 恽代英B. 林育南C. 刘昌群12、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从1920年10月开始筹备,于1921年1月正式成立。
历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历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e10c3c19964bcf84b9d57b46.png)
历届十杰青年法学家第一届(1995年)王利明:1960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著作有《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我国民法典重大疑难问题之研究》、《物权法研究》等。
公丕祥:1955年生,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论述》、《法哲学与法制现代化》、《中国的法制现代化》等,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赵秉志:195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犯罪主体论》、《刑法改革问题研究》等,编有《中国刑法实用》、《刑法新教程》等。
曹建明:1955年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首席大检察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
主要著作有《国际产品专利概论》、《国际经济法新编》,发表论文二百三十余篇。
范健:1957年生,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德国商法》、《反倾销法研究》、《法理学》等,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
胡建淼:1957年生,国家行政学院法律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专著、教材74部,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黄进:1958年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国际冲突法研究》、《中国国际私法》等,发表论文九十余篇。
夏勇:1961年生,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保密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民权哲学》、《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等。
沈木珠:1955年生,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国际经济法要论》、《论商法比较研究》等,发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
顾培东:1956年生,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历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e7a3ded628ea81c758f5782f.png)
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010年)王轶1972年6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民法学代表论文:1.民法价值判断问题的实体性论证规则。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论物权法的规范配置。
《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代表著作:《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于志刚1973年5月出生,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代表论文:1.网络犯罪与中国刑法应对。
《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2.Abolition or retention:rethinking the death penalty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9年第2期。
代表著作:《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
付子堂1965年10月出生,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学代表论文:1.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研究论纲。
《现代法学》2007年第5期。
2.关于自由的法哲学探讨。
《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代表著作:《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版。
肖永平1966年2月出生,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法学代表论文:1.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冲突法中的应用。
《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2.价值取向与中国冲突法立法。
《中国法学》1994年第5期。
代表著作:《法理学视野下的冲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应飞虎1971年12月出生,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学代表论文:1.权利倾斜性配置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2.公共规制中的信息工具。
《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代表著作:《信息、专利与交易安全:消费者保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振民1966年8月出生,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宪法学代表论文:1.关于民主与宪政关系的再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获奖成果名录(共95项)
![中国人民大学获奖成果名录(共95项)](https://img.taocdn.com/s3/m/e9d5e21910a6f524ccbf8544.png)
中国人民大学获奖成果名录(共95项)特等奖名录(共6项)序号获奖者成果名称届别成果类别成果形式出版/发表单位出版/发表时间1 陈先达哲学院《走向历史的深处》第二届哲学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 曾宪义等法学院《中国审判案例要览(1992年综合本)》第三届法学工具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3 庄福龄等徐琳等马列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二、三卷第三届哲学专著北京出版社1991年4 许征帆马列学院《社会主义论库(上·中·下卷)》第六届政治学工具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5 方立天哲学院《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八届哲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 许崇德法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第八届法学专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等奖名录(共89项)序号获奖者成果名称届别成果类别成果形式出版/发表单位出版/发表时间1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哲学院《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一届哲学教材人民出版社1981年、1983年2 罗国杰主编哲学院《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第一届哲学教材人民出版社1982年3 戴逸主编历史学院《简明清史》第一届历史学专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4 戴逸历史学院《乾隆帝及其时代》第三届历史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5 工业企业教研室商学院《中国工业企业管理学》第一届经济学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6 黄达财政金融学院《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第一届经济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陈共侯梦蟾等7 黄达等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银行学》第三届经济学教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8 刘再兴、杨树珍经济学院《京津唐地区工业结构与布局问题综合研究报告》第一届经济学研究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9 刘再兴经济学院《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第四届经济学专著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年10 高鸿业经济学院《评萨缪尔森经济学》第一届经济学论文《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年11 高鸿业经济学院《现代西方经济学》(上、下册)第二届经济学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上册)吴易风1990年(下册)12 高鸿业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第七届经济学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3 李德顺哲学院《价值观》第二届哲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14 夏甄陶哲学院《认识论引论》第二届哲学专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15 夏甄陶等哲学院《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第三届哲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6 夏甄陶哲学院《人是什么》第七届哲学专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17 戴世光主编统计学院《世界经济统计概论》第二届经济学专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18 钟契夫主编经济学院《中国地区计划管理研究》第二届经济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19 宋涛主编经济学院《当代帝国主义经济》第二届经济学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20 周起业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第二届经济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祝诚张可云21 徐立根主编法学院《物证技术学》第二届法学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22 杨先材主编马列学院《中国革命史》第二届政治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一版1989年二版23 郑杭生主编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概论新编》第二届政治学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24 郑杭生社会与人口学院《人权史话》第四届政治学专著北京出版社1995年25 王思治历史学院《清史论稿》第二届历史学专著巴蜀书社1987年26 李文海等历史学院《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第二届历史学专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27 李文海历史学院《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第四届历史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28 李文海历史学院《清史编年(12册)》第七届历史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0年社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29 李文海历史学院《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第九届历史学古籍整理作品1992年30 成复旺文学院《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第三届哲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1 周继中等公共管理《中国公务员监察概论》第三届政治学专著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学院32 张腾霄等马列学院《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三届教育学专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1992年33 陈兴良法学院《共同犯罪论》第三届法学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4 吴大琨等经济学院《当代资本主义:结构、特征、走向》第三届经济学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35 卫兴华等经济学院《我国新经济体制的构造》第三届经济学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36 胡昌暖等商学院《资源价格研究》第三届经济学专著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年37 阎金锷等商学院《国际会计》第三届经济学教材中国审计出版社1992年38 胡乃武等经济学院《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政策选择》第三届经济学专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39 胡乃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问题研究》第四届经济学专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1994年社1992年40 方汉奇等新闻学院《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届语言文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1 方汉奇新闻学院《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四届语言文学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42 林杏光文学院《现代汉语动词大辞典》第四届语言文学工具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43 许征帆马列学院《试论我们的时代在20世纪发展的主旋律》第四届政治学论文《高校理论战线》第1994年5、6期44 潘静成等法学院《中国经济法教程(修订本)》第四届法学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45 杨文士等商学院《管理学原理》第四届综合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46 高培勇财政金融学院《国债运行机制研究》第四届经济学专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47 高培勇财政金融学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税收与税制》第五届经济学论文光明日报1997年5月10日48 徐琳马列学院《恩格斯与现时代》第四届哲学专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49 葛荣晋哲学院《中国实学思想史》第四届哲学专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0 张立文哲学院《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第四届哲学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1 张立文哲学院《朱熹评传》第六届哲学专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2 陈先达哲学院《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第五届哲学通俗读物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53 孙健等经济学院《北京古代经济史》第五届经济学专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54 陈享光经济学院《融资均衡论》第五届经济学专著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55 黄泰岩经济学院《美国市场和政府的组合与运作》第五届经济学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56 张宇经济学院《过渡之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第五届经济学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57 陈雨露财政金融学院《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分析》第五届经济学专著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58 李强等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扶贫之路》第五届政治学专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59 李路路社会与人口学院《私营企业主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第五届政治学论文《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60 赵秉志法学院《新刑法教程》第五届法学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61 李鸿彬历史学院《清朝开国史略》第五届历史学专著齐鲁出版社1997年62 邬沧萍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老年学》第六届哲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63 李景治国际关系学院《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研究》第六届政治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64 吴晓求财政金融学院《建立公正的市场秩序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第六届经济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65 杨瑞龙经济学院《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第六届经济学专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66 杨瑞龙经济学院《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第八届经济学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67 郭庆旺财政金融学院《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六届经济学工具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68 郭庆旺财政金融学院《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第十届经济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9 林岗经济学院《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道路理论的阐释》第七届经济学论文《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70 段忠桥哲学院《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七届政治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1 朱景文法学院《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第七届法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2 杨庆中国学院《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第七届哲学专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73 杨庆中国学院《周易经传研究》第九届哲学专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74 冯俊哲学院《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第八届哲学专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75 纪宝成商学院《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第八届经济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6 刘东国国际关系学院《绿党政治》第八届政治学专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77 林嘉法学院《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第八届法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8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院《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第八届综合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9 方立天哲学院《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第九届哲学论文《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80 翟振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知识分子健康研究报告(之一、之二)》第九届社会学论文《人口研究》2005年第5、6期81 刘精明社会与人口学院《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第九届社会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2 孟捷经济学院《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不确定性》第九届经济学论文《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83 赵彦云统计学院《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第九届经济学专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年84 周业安经济学院《金融市场的制度与结构》第九届经济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5 范愉法学院《集团诉讼问题研究》第九届法学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6 金勇进统计学院《北京市居民满意度评估系统研究》第九届管理学调研报告内部结项2004年87 曾湘泉劳动人事学院《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第十届经济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8 冯惠玲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奥运与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研究报告》第十届管理学调研报告内部2007年89 陈力丹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第十届新闻学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青年董必武怎样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青年董必武怎样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https://img.taocdn.com/s3/m/30f37c8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19.png)
青年董必武怎样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作者:***来源:《党史文苑》2021年第05期董必武同志是中國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
本文系统回顾了青年董必武的革命初心,梳理了董必武摈弃封建科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进而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人生历程,旨在通过董必武的个人革命经历说明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董必武(1886—1975),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号壁伍,1886年3月5日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城内城南街一户清贫的秀才家庭。
青少年时期董必武也曾向往科举之路,在认识到清政府的专制腐朽后,追随孙中山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从一个封建秀才转变为民主主义革命者;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救国理想破灭,他又在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中认识到唤醒人民大众的力量才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由此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救国的道路,从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梳理董必武怎样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回顾他的革命初心有助于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清政府专制腐朽打断了科举之路董必武的青少年时代在封建帝制时期度过,他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封建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曾向往过参加科举考试走仕途。
1903年,17岁的董必武连续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获得了附生学员资格,考中了秀才。
董必武的青少年时代,中华民族已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境地,劳苦大众深受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多重欺压,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
身边一件件血淋淋的真实案例让董必武对阶级剥削,对腐败的封建王朝产生了朴素的阶级仇恨。
1893年,在黄安的东邻麻城县宋埠镇发生的“教案”给董必武留下极深印象。
宋埠镇的一名外国传教士经常为非作歹,因强奸民女激起民愤,被当地百姓击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历教育部主任、教授
中国检察出版社2014年7月版
专著
证券欺诈规制的实证研究
邢会强
1976年9月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金融服务法教研室主任、教授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5月版
专著
海洋发展战略中填海造地的法律规制研究
杨 华
1979年1月
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
副院长、教授
法律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专著
刑事诉讼中的司法审查
杨东亮
1983年1月
中央政法委政法研究所
副主任科员
法律出版社2014年7月版
论文
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
赵 骏
1978年9月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提
名
奖
论文
结果无价值论与二元论之争的共识、误区与发展方向
1981年1月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副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版
论文
网络虚拟财产——一个习惯物权的进路
许 可
1981年2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师博士后
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题征文一等奖
专著
跨国劳动监管制度的重构
郑丽珍
1977年11月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讲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专著
刑事诉讼法律关系客体研究
马 可
1977年5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方志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论文
国有股转让协议审批要求对合同效力之影响——以“史上最大股权纠纷”为例
缪因知
1981年10月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经济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中外法学》2015年第5期
专著
权利的边界——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护
2016年第四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第四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
奖
项
作品
类型
作品名称
作者
出生年月
作者单位
职称职务
出版社或发表刊物及时间
一
等
奖
专著
转型的逻辑:证据法的运行环境与内部结构
吴洪淇
1982年5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证据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环境资源能源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
《法学研究》2015年第2期
论文
谁说的是真相——刑事诉讼中判断言词证据真实性之对策研究
何 琳
1982年11月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
立案庭副庭长
法律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论文
“预防性”反恐刑事立法思考
何荣功
1976年6月
武汉大学法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著
腐败犯罪境外追赃研究
林雪标
1977年10月
福建省人民检察院
研究室副主任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版
论文
互联网交易平台专利侵权“通知与移除”规则检讨与反思——兼评《专利法修改草案(送审稿)》第63条第2款和近期案例
刘润涛
1981年8月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博士研究生
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题征文一等奖
论文
从诉之效力位阶看民事案件受理制度
杨会新
1978年9月
国家检察官学院
科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3期
论文
论滞纳税款加收款项之附带给付属性
叶 姗
1977年7月
北京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学》2014年第10期
论文
论债权让与中债权移转的依据
尹 飞
1977年1月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陈 璇
1982年5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中外法学》2016年第3期
专著
侵权责任法(第二版)
程 啸
1976年4月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律出版社2015年9月版
论文
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
董 坤
1982年5月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
副研究员
《法学研究》2015年第6期
论文
设定与限制:论民事上诉审中的撤诉
林剑锋
1977年1月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人事处副处长、副教授
《中外法学》2015年第3期
专著
外观设计法律保护模式研究
马云鹏
1985年8月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法官助理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1月版
论文
财产权宪法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本位立法
聂 鑫
1978年4月
清华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中国法学》2016年第3期
论文
提高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理论反思
霍海红
1979年12月
吉林大学法学院
诉讼法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法学》2016年第2期
论文
刑法立法阻却事由的理论界定与制度前景
姜 涛
1976年10月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法学》2015年第2期
论文
农村土地流转的合宪性分析
张万洪
1976年6月
武汉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Edward Elgar 2014年版
三
等
奖
论文
国家环境保护义务的溯源与展开
陈海嵩
1982年5月
中南大学法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学研究》2014年第3期
论文
大数据时代政府数据开放立法研究
陈尚龙
1988年12月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博士研究生
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题征文一等奖
专著
国际诱拐儿童民事问题研究——《海牙公约》解释、实施与适用
杜焕芳
论文
我国民事庭审阶段化构造再认识
段文波
1979年10月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法学》2015年第2期
论文
互联网视角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动向实证研究
付 磊
1984年10月
国家检察官学院
讲师
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题征文一等奖
论文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公权说再论
巩 固
1980年2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二
等
奖
论文
论虚假诉讼:兼评我国第三人撤销诉讼实践
任 重
1985年4月
清华大学法学院
助理教授
《中国法学》2014年第6期
专著
药品行政法专论
宋华琳
1977年5月
南开大学法学院
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专著
经济刑法解释原理的建构及其适用
王海桥
专著
编纂民法典的合宪性思考
王 竹
1981年8月
四川大学法学院
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版
论文
对Robots协议的法律分析
王德夫
1984年12月
武汉大学法学院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第十一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题征文一等奖
专著
身份犯论——基于犯罪形态视野的考察
吴飞飞
1981年8月
1976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副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律出版社2014年5月版
论文
被害人因受骗而同意的法律效果
付立庆
1976年10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学研究》2016年第2期
论文
论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的实质合理性
黄 硕
1980年11月
贵州省人民检察院
研究室主任科员
《政法论丛》2014年第3期
李忠夏
1979年6月
山东大学法学院
副院长、副教授
《中国法学》2015年第4期
论文
反面的构成事实错误之辨伪
梁云宝
1982年12月
东南大学法学院
讲师
《中国法学》2014年第5期
论文
全国人大常委会如何监督依法行政?——以执法检查为对象的考察
林 彦
1977年5月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副院长、教授
《法学家》2015年第2期
齐晓丹
1980年11月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民一庭副庭长、高级法官
法律出版社2015年5月版
论文
网络内容管理义务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
涂龙科
1978年6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法学评论》2016年第3期
论文
“直诉”源流通说辨正
王 捷
1979年1月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法学研究Fra bibliotek2015年第6期
院长、教授
《法学家》2015年第4期
论文
区域财政协同治理如何于法有据:以京津翼为例
于文豪
1985年8月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法学家》2015年第1期
论文
中国宪法实施的双轨制
翟国强
1979年3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宪法行政法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