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
组织社会学全
![组织社会学全](https://img.taocdn.com/s3/m/36f57d75b4daa58da1114a35.png)
• 波普诺:人们长期以来为达到某一特定 目标而结成的群体。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 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俱乐部、 学校、教堂、医院、监狱、公司和政府机 构均为组织。
• 吉登斯:一个组织是以公务关系为基础, 为完成特定目标的一大群人的结合。
• 霍尔:组织是有相对明确的边界、规范的 秩序(规则)、权威阶层(等级)、沟通 系统及成员协调系统(程序)的集合体, 这一集合体有一定的连续性,他存在于环 境之中,从事的活动往往与多个目标有关, 活动对组织成员、组织本身及社会产生效 果。
与其他学科研究组织的差异: • 政治学:强调组织的权力进程和决策过程,关注政
党与行政组织 • 经济学:研究的“经济人”视角,研究稀缺资源的
获取和分配,并关注生产力和效率问题,关注的是 工业组织。 • 心理学:则对人的感性认识、理性认知和行为动机 的差异感兴趣。 • 人类学:对不同文化价值如何影响组织运作及其成 员议题感兴趣。 • 社会学:兴趣广泛,主要是社会人的视角。对等级 秩序、规范与情绪对行为的影响、组织的合法性、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等。
• 相较起来,涂尔干比较明确地指出一个社 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角度应该是从 群体的层次来研究群体(社会)现象。
什么是社会学的角度?
•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角度」是个悬念, 但答案却很明显:我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 社会学研究框架;我们关注的是具体的理 论以及它们的观点和角度。
• 社会学领域中缺乏一个占统治位置的中心 理论,这个状况也有一个好处:它为在这 领域中从事研究的学者留下了一个非常大 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3、目标:(是否存在独立的组织目标?) 4、技术:(从事和拥有为其工作所用的技术) 5、环境:(物质、文化、科技和社会环境)
组织社会学提纲
![组织社会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655dd8dbb14e852458fb579a.png)
一、什么是组织组织五要素: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环境社会结构:分为规范结构和行为结构。
二者相互关联但并不相同。
集体都有这样的特性:即有制约参与者的规范结构,也有与共同的活动、互动和感知网络或模式相关联的行动结构。
参与者:即社会行动者,正是参与者的努力、遵循和不顺从构建和决定了组织的结构。
社会行动者一方面保证持续性即结构的再生产,另一方面也带来变化即创新和改革。
目标:组织是一个有机体,目标是有效存续。
目标也可被暂时定义为参与者力图通过其行为活动而达成的目的。
技术:强调组织的技术意味着要把该组织当成一个完成某类工作的地方。
一个利用能量处理物质的地方和一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机制。
组织的技术通常部分地植根于机器和机械设备,同时又包含了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
环境:每个组织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并且必须适应的物质、科技、文化和社会环境之中。
二、组织研究的三个视角1、理性系统的界定组织是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社会集合体。
这一定义不仅着眼于组织的独有特性,还关注其规范结构。
2、自然系统的界定组织是一个集合体,参与者寻求着多种利益,无论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
但他们也认识到组织作为一项重要资源永久存在下去的价值。
在参与者之间发展起来的非正式结构为理解组织行动提供了比正式结构更为丰富和精确的指导。
3、开放系统的界定组织是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之中,既依赖于与环境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
第一个定义把组织视为寻求特定目标的、高度形式化的集合体。
第二个定义把组织视为由一致或冲突而产生的、但始终寻求生存的社会体系。
第三个定义把组织视为在环境的巨大影响下,有着不同利益关系的参与者的联合。
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分为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或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技术环境:组织为实现目标必须和环境发生交换。
组织结构应同外部的技术要求和内部的工作系统紧密联系。
在描述组织与环境交换时,有的强调环境是资源的储备,有的则认为环境是信息的源泉。
《组织社会学》案例分析
![《组织社会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ffd7b5960590c69ec376df.png)
案例分析:小组协作方式通过案例可知,该机床厂自推行目标管理之后,企业经营管理得到了改善,企业内部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企业的应变能力随之增强,企业素质也行应得到了提高,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这说明,目标管理在企业运行中至关重要。
那目标管理如何具体实施,这也将成为组织所要探究的问题。
对此,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阐述。
一、首先,我们应注意目标制定的原则。
根据案例可知,该厂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把目标管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分别是目标制定阶段,目标实施阶段、目标成果评定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目标制定阶段,一般来说,组织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
(一)互惠原则,即目标对所有参与者都有利,那在案例中应表现为,该厂的目标既要有利于服务对象,还有有利于该厂的员工,同时还要有利于该厂的决策层以及领导层。
(二)评估原则,即运用能够进行测量的技术特征以评估目标的实现程度。
那该厂的目标制定一定不能过于笼统和抽象,目标的实现程度应该是可以衡量的。
例如可以将总目标设定成应生产多少件产品,员工出勤率应达到多少等。
(三)选择原则,即组织在确定目标时应遵循选择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
例如该厂将目标细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总目标的制订、部门目标的制订、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落实。
全厂首先是制定一个总的目标,然后各个部门又根据总的目标制定部门目标,通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部门到个人这样一个过程,最终使得总目标落实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二、其次,在目标管理中,我们还要注意目标实施的方法。
目标实施也是该厂目标管理的第二个阶段。
该厂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主要抓住了以下三项工作: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加强经济考核、重视信息反馈工作。
(一)加强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
由于该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有了具体的、定量的明确目标,所以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人们会自觉地、努力地实现这些目标,并对照目标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决策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决策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451c47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6.png)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决策问题社会决策是一个国家或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政府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思考社会决策问题。
一、社会决策的过程与影响社会决策的制定过程通常包括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多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各利益相关方会根据自己的利益状况和政策目标权衡各种因素,不同的利益关系会影响政策制定的结果。
而社会决策还会对社会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将会对经济发展、就业、财政和资源分配等方面产生影响。
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则会对社区的凝聚力、文化适应性、社会保障等产生影响。
二、社会决策的主体、过程以及效果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并不是唯一的决策主体,除政府之外,各种组织(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专业人士和公众也会在社会决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社会决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各层面各方面利益主体的沟通和协调,也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公众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除此之外,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利益相关时,将会在社会中引起不同程度的效果。
为了使一项政策取得最佳效果,决策主体应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为出发点,关注全社会的长远利益和多元性。
三、社会决策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在所有的社会决策过程中,根据法律的规定是必不可少的。
制定与实施政策需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协议和道义规范,这能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并使其更具可执行性和广泛的接受度。
在社会决策的过程中,应该增强公开、透明、受众参与力度,以保障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规范性、效率性和合理性,并且维护公平公正的民主价值和人权。
四、全社会的动态参与社会决策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而全社会的反馈和监管的强度也会对政策制定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各阶层和各领域的重大事件,也是影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因素。
《组织社会学》课件
![《组织社会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bae40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2.png)
公共部门现代化。
组织社会学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
组织发展与战略规划
志愿者管理
通过运用组织社会学的知识,非营利组织可以更有 效地管理和激励志愿者,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非营利组织利用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可以更 好地规划组织发展方向,提高组织效率。
资源动员与社会网络构建
非营利组织可以利用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更 好地动员资源和社会网络,扩大组织影响力 。
组织社会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01
02
03
组织结构优化
组织社会学帮助企业分析 内部结构,优化组织设计 ,提高管理效率。
员工关系管理
运用组织社会学的理论, 企业可以更好地处理员工 之间的冲突,建立和谐的 工作环境。
战略决策制定
通过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企业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内 外环境,制定出更有效的 战略决策。
组织社会学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政策制定与执行
01
公共管理机构运用组织社会学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政策执行
过程中的障碍,优化政策效果。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02
通过借鉴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公共部门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和激
励员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公共部门改革
03
组织社会学为公共部门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推动
组织绩效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
通过设定明确、可衡量的目标,使员工了解组织期望,并据此制定个人工作计划。
关键绩效指标(KPI)
选取对组织成功至关重要的少数几个指标,用于监控和评估组织绩效。
平衡计分卡
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评估组织绩效。
360度反馈
通过上级、下级、同事等多方面的反馈,全面了解员工绩效表现。
《组织社会学十讲》apa引用
![《组织社会学十讲》apa引用](https://img.taocdn.com/s3/m/cea0bea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d.png)
《组织社会学十讲》是一本经典的社会学著作,它对组织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对该书进行精炼的概括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组织社会学的核心内容。
1.组织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在《组织社会学十讲》中,作者对组织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晰的阐述。
根据APA格式,引用部分请参考以下格式:(作者,出版年).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引用例如:(张三,2010).《组织社会学十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流派该书详细介绍了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流派,包括古典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等,系统地梳理了这些理论对组织社会学的贡献。
3.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组织社会学十讲》还系统地介绍了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访谈、问卷调查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4.组织社会学与组织管理的关系该书还对组织社会学与组织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内在通联和相互影响。
5.组织变革与创新《组织社会学十讲》对组织变革与创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为读者揭示了组织变革的内在机制和创新的重要意义。
6.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该书还对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揭示了组织文化对于组织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7.权力与决策《组织社会学十讲》对组织中的权力结构和决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8.组织变革与领导力该书还系统地分析了组织变革与领导力的关系,揭示了领导力在组织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9.组织社会学与全球化《组织社会学十讲》还对全球化对组织社会学的影响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和分析,深刻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组织社会学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10.未来发展趋势该书还对组织社会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为读者揭示了组织社会学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意义。
《组织社会学十讲》作为一本经典的社会学著作,系统地阐述了组织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和重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法国组织社会学的成长历程
![法国组织社会学的成长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7bc50014693daef5ff73d0d.png)
下维护组织的利益 • 3)运用权威的个人同样要遵循这个客观规律 • 4)只有组织成员才需要遵循法规 • 5)不是服从于权威者,而是服从于赋予其权威地位的客观规则。
• 代表人物:默顿
整理ppt
默顿对科层制反功能的思考
• 默顿对韦伯科层制理论的反思是 从反功能的问题开始的。
• 和韦伯关于科层制观点有所不同, 默顿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认 识:
• 第一,韦伯强调的是科层制行政 的调节和效率;默顿则重视科层 制在企图达到其目标时所碰到的 困难,这些困难因素韦伯没有思 考。
整理ppt
科层制也有反功能?
• 在韦伯的科层制论述中,行政科层组织被当作最理性和理 想的组织形式。在这里,韦伯只是注意到了科层制的积极 功能或正功能,忽略了这种组织与制度形式可能会具有的 反功能。
• 对于科层制反功能的思考推动了组织社会学的发展,也构 成了组织社会学决策分析的一个提问起点。
• 韦伯发现,科层制组织的增长,是20世纪工业社会的一个 重要特征,和韦伯及其崇拜者主要关注科层制的积极作用 有所不同,一些研究者也意识到需要对此进行反思,科层 制是否会有反功能?
整理ppt
• 《官僚现象》惊起的“水花” • 克罗齐耶对官僚制的反思为什么有影响: • 该书的思考使得法国人惊讶地看到了他们生活于
其中的社会竟然存在着无法想象的复杂性。 • 从此,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在法国社会与学术界受
到广泛关注。 • 60年代末克罗齐耶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创立
了组织社会学所,使得法国组织决策分析在组织 社会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 这个时候的组织社会学讨论重点几乎都是围绕科 层制的命题、公共行政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公共 行动的反常问题展开的。 • 插话:一个学派形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组织社会学
![组织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40c55d2d0066f5335a81211a.png)
名词解释1、组织社会学是指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
2、正式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具体包括:第一,每一组织都有其确定的目标,组织内的每个人也有各自的目标;第二,组织有一定的独特心理结构,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结构;第三,每一个组织都有其特定的技术结构;第四,组织是一种有结构的整体活动。
3、组织目标就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和所希望的未来状态。
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4、平衡性目标是指组织有意地作出了与它的客观环境相和谐的决策,采取了一种适应环境的战略。
5、改进性目标是指改进旧有的工作目标和以更高效率完成计划的愿望,由于现代社会环境变化迅速,组织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得需要,常常会改进或树立新的目标。
6、目标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技巧,它指组织上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组织的共同目标,根据预期的愿望严格规定个人的职责范围,并用这个尺度作为组织经营的指导方针和评定个人所做贡献的标准。
7、组织设计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设立某种组织的过程,既包括对新型组织的设立,也包括对原有组织结构的改造,主要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组织设计;二是指一种设计方案或结果,这是一种静态的考察,主要表现形式是组织图式。
8、非正式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9、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包括组织成员共用的人生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期望、态度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10、头脑风暴就是在决策环境中,对决策参与者不加任何限制,让头脑中的各种想法都能表达出来,从而形成科学决策地过程。
这种决策方法主要针对决策问题,如遵从压力,而制定的一种科学方法。
11、组织发展是指以人员优化和组织气氛协调为思路,通过组织层面的长期努力,改进和更新企业组织的过程,实现系统的组织变革,进行组织发展,往往要在一些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运用管理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以实现预定的组织变革计划和目标。
组织社会学十讲
![组织社会学十讲](https://img.taocdn.com/s3/m/30b76ef616fc700aba68fc87.png)
组织社会学十讲组织社会学十讲本资料由豆丁若莲文档搜集更多文档请点击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笔记)2005年11月3日组织现象:一个交易成本视角交易成本是怎样成为决策依据的?其影响是什么?1交易成本是决策的依据吗?2如何获得关于交易成本大小的信息?3交易成本只需要从量的大小上加以衡量,而同样大小的交易成本不会因为其形成原因不同而影响不同吗?4同样大小的交易成本必定是相同原因引起的吗?同一原因必定引起相同大小的交易成本吗?5如何根据所获得的交易成本信息做出相应决策?6这种决策过程本身是否是某种成本呢?7这种决策过程本身造成的成本意味着任何决策行为都具有成本吗?这种必然存在的成本怎样被定义,如何被衡量,如何权1/ 20衡各种成本之间的关系?8人们在应对种种成本的时候总是通过理性进行决策的吗?9人们面对各种成本的时候是否会通过某种简单而直接的方式规避成本做出决策?10这种规避行为本身是否具有某种倾向性?是否有某些固定的特征或产生某些必然的结果?11这种规避本身是否意味着某种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这是否导致决策者行为成为一种博弈行为?威廉姆森《市场与等级制度》协调成本(组织的优势)与激励成(市场的优势)、协调成本与激励成本之间的相互转化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信息阻塞--投机性---小数现象各种因素不同单独起作用,组织与市场不是孰优孰劣的关系,而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因为两者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各自的优点是各自解决了不同的问题,又相互补充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如何衡量交易成本的大小--一个重要测度:产品的专用性,其他测度交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行为假设:有限理性、投机行为与资产专用性之间的不同匹配组合蕴涵2/ 20不同的合同过程投机行为+资产专有性=计划设计(合同过程) 有限理性+资产专有性=承诺有限理性+投机行为=市场竞争有限理性+投机性为+资产专有性=制度建构交易成本学派:交易成本的大小决定了我们采取那种组织形式。
组织社会学——精选推荐
![组织社会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f006b29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9.png)
1.韦伯的理想类型韦伯的科层制组织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等级制度,权利是和职位相关联的,并且是非人格化的;第二,科层制的官员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在组织中有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专业化的人员,其毕生追求就是在组织制度里不断地晋升;第三,科层制组织一定是建立在理性-法理权威的基础上的补充:科层制产生的原因首先,它比其他形式的组织更具有效率。
资本主义经济要求高度的协调和严格按照时间效率办事;其次,由于国家之间的竞争,为了让国家更具有战斗力,就必须更有能力获得资源,国家之间普遍采用科层制。
2.目标替代(辨析)组织常常有过多繁文缛节的规章制度,不利于效率,组织在实际运行中其行为有悖于韦伯提出的理想模式,表现出灵活性,使得组织有适应新的变化的能力。
组织的规章制度往往是由社会强制加给它的而不是理性产生的结果。
德国米歇尔斯认为当组织建立初始时的确是因为群体的需要建立起来,当组织规模越来越大时就一定要分化,逐渐产生了等级制度,形成精英和大众两极分化。
而精英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在这种过程中,组织的目标被精英个人目标替换了。
3.机制(名词解释):两个事物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但是这种因果关系诱发的条件或者后果却是不明朗的。
4.投机性倾向: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这一目标要求他策略地使用信息和机会,他就会采取这种投机行为。
5.逆向选择:在合约的双方中一方拥有私有信息来达到自己的权利,而对合约另一方在合约中的利益带来不利影响。
6.隐性合同:指社会规范、专业化准则等不成文的但众所周知的制度。
7.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
第一,组织设计把一个即时市场变成一个重复市场,在重复博弈中商家为了长期获利会自主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二,增强监督力度解决隐蔽行为;第三,设计有效的激励制度。
8.道德风险(名词解释):在合同签订后,合同的另一方拥有私有信息,其行为又不能被另一方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观察到。
组织社会学
![组织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b46ef40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3.png)
组织社会学[美] W•理查德•斯科特(W. Richard Scott), 杰拉尔德•F•戴维斯(Gerald F. Davis)/著, 高俊山/译.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Organizations and Organizing: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 Perspectives)[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的视角》第一篇:组织研究导论第一章:作为研究主题的组织1.组织的重要性“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组织化的社会”,帕森斯认为:“组织的进展已成为高度分化社会中的要紧机制,通过那个机制,人们才有可能完成任务,达成对个人而言无法企及的目标。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舞台上,组织正日益普遍起来,这一点恰恰说明了其重要性,同时,它们的重要性还表达于另一个方面,那确实是,组织正越来越频繁地被作为困扰着当代社会的各种弊病的根源。
比如:(1)米尔斯在1965年便警觉的提出了“权力精英”的显现,他们再三个重叠的组织登记中占据高地:国家机构、军队和大公司;(2)组织使现代生活理性化: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组织而被系统地理性化—即被规划、被系统化和科学化,变得更加有效和有序,处于“专家们”的治理之下。
梅勒:“他的残酷莫过于以专家来取代善良之人,以理性的危机来取代魔鬼,及以神经质的女性取代女巫”这些广泛的关于组织的普遍负面后果的非难与关注,恰恰证明了它们在现代世界中的重要性。
组织的研究能够增进我们对整个社会的明白得。
霍曼斯指出了组织研究关于社会科学的价值:“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大型企事业组织差不多上建立在人类团体的意志上的,不仅如此,组织更是这种意志的合理化反映。
”2.作为研究领域的组织(1)组织研究领域的显现直至40年代后期,组织研究才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而存在。
往常差不多上一些实证研究:例如犯罪学家对监狱的研究,政治分析家对政党结构的考察,工业社会学家对工厂和工会组织的研究。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ff7b0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5.png)
根据专业技术资格任命行政人员;
对任职者的升迁;待遇有明确合理的保障; 重视专家权威;
假定组织的需要与成员的需要一致
2 社会系统பைடு நூலகம்论
是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 著名研究;是想通过改变生产环境以寻找能提高生 产效率的科学原则;发现社会和工人心理变量影响 生产率;其基本要点是:
参与管理有两种形式;一为人际关系的参与模式是 一种合作手段;二为人力资源的参与模式;是改善个 人和组织效率的一种手段
参与管理存在的实现条件:首先是管理者 需具备的要素:
1管理者有发展下级潜力的愿望; 2管理者要了解其与下级是互相依存的; 3管理者避免过于强调个人权威; 4管理者要求下级参与的意识要强
3 学校组织与环境的冲突
学校在运行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内 外部的冲 突;但不能忍视;立即着手解决
二学校组织的协调
1 AG—IL模式:指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特别 强调维持一个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四个必 要条件:模式维护 内部整合 目标达成 外部
适应;这就是著名的AG—IL模式
2
交易的方式
巴雷特整合方式 社会化的方式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一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制度的含义 制度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形
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 统 制度包含三层含义: 1 社会形态 这是对社会制度的宏观分析; 2 具体制度 这是对社会制度的中观分析; 3 社会规范 规则 这是对社会制度的微观分析
社会系统由若干相联系 相区别的子系统组成;
各子系统在各自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 履行各自 的边界功能;
系统可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并以环境发生作 用与功能;
组织社会学
![组织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52bb137a5727a5e9846a6139.png)
(三)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协作 系统,管理者应在这个系统中处于相互联系的中 心,并致力于获得有效协作所必需的协调,因此, 经理人员要招募和选择那些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 而做出最好贡献并能协调地工作在一起的人员。 为了使组织的成员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和进行有效地协调,巴纳德认为应该采用 “维持”
的方法,包括“诱因”方案的维持和“威慑”方 案的维持。
“诱因”方案的维持是指采用各种报酬奖励的方 式来鼓励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他们的 贡献,“威慑”方案的维持是指采用监督、控制、 检验、教育和训练的方法来促使组织成员为组织 目标的实现做出他们的贡献。
(四)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二人或二人以上, 用人类意识加以协调而成的活动或力量系统”, 他所强调的是人的行为,是活动和相互作用的系 统,因此他认为在组织内主管人是最为重要的因 素,只有依靠主管人的协调,才能维持一个“努 力合作”的系统。
弗利特在波士顿积极从事社会工作,领导了为年轻人创办夜校和 娱乐中心的活动。同时,还帮助建立了一些青年服务社。在从事社会 福利事业的过程中,她亲眼目睹了其家乡波士顿工业界存在的种种弊 病,这促使她开始关注工业方面的组织和管理问题。福莱特关于组织 和管理的思想大多是通过演讲表达出来的。作为一位学者,她赢得了 广泛的尊敬。福莱特在其生命的最后五年中,一直在英格兰从事教学 和研究,并发表演讲。后来,她的演讲稿经过厄威克的整理,编成 《动态的行政》。生前,她自己完成的著作有:《新国家》、《创造 性的经验》。福莱特的动态行政管理理论的重点是研究组织的运行。 她认为在组织运行中,有两个问题是最基本的:一是组织想让人们做 什么,二是如何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给予科学的控制和引导。福莱特 认为这两个问题都与人际关系中人的基本动机有关。她试图从人的角 度来看待组织运行过程中的领导、权力、冲突等因素。
组织社会学全套讲义
![组织社会学全套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c374fa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7b.png)
《组织社会学》讲义绪论(第1周)第一章:组织管理理论(第2-4周)(讨论一周)第二章:组织环境与组织目标(第6周)第三章:组织结构与设计(第7周)第四章:组织行为与工作动机(第8周)第五章:群体结构与群体动力学(第9周)第六章:组织中的权力与领导(第11周)第七章:组织管理与决策(第12周)第八章:组织计划与控制(第13周)第九章:组织变迁与发展(自学)第十章: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与管理问题(第15-16周)一、什么是组织社会学组织社会学(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是研究社会组织、组织行为及组织管理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百科全书的定义:研究社会组织的建立、运行、变迁、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又可简称为组织理论或社会组织研究。
其研究对象是组织(Organization)。
周雪光:“简而言之,组织学是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学科,组织社会学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学科。
(6页)相关学科:组织行为学——关于组织中人的行为、人际关系的研究。
故可以看作是组织研究的一个方面。
当然,组织行为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也有其自己的研究问题。
管理学——是对管理过程及管理者行为的研究。
但它可分为经济管理学、工商管理学、社会管理学等。
跟组织社会学直接相关的是社会组织的管理。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组织理论或组织社会学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1、什么是社会组织?它跟社会群体等概念的异同之处社会组织是指为达到某种特定目标而有目的形成的一类社会群体。
或者说,它是结构严密的社会次级群体。
因为在社会组织的内部,有明确的劳动分工和权力结构关系,其成员都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和任务。
不同认识W.斯格特关于组织的三种不同界定:作为理性系统的组织(布劳和W.斯科特:由于……组织的突出特征是因其欲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被正式建立起来的,即所谓的…正式组织‟,23页)、作为自然系统的组织(组织是一种集合体)、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根植于其运行的环境之中,即依赖于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
组织社会学中的社会学想象力
![组织社会学中的社会学想象力](https://img.taocdn.com/s3/m/2ad4a9ffb9f3f90f76c61bfb.png)
组织社会学中的社会学想象力作者:朱青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2期摘要: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组织社会学已经发展出了诸多理论流派。
试图从社会学想象力的角度对代表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的几个理论流派进行梳理,以期从对组织中个人的理解和定位来把握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脉络。
主要以科学管理主义、新制度主义和决策分析学派为分析对象,从行动者的理性和能动性两个维度,讨论三个理论流派对于组织中的人的定位和看法,从中洞见组织社会学的社会学想象力。
关键词:社会学想象力;科学管理主义;新制度主义;决策分析学派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35-02一、组织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社会学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的视角就成了社会学的想象力。
米尔斯说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人们只有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认识,才能真正地理解它们”(米尔斯,2001)。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组织社会学,以组织现象为研究对象,组织和个体的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组织社会学分析的切入点,也即组织社会学发挥其社会学想象力所在的主要领域。
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必然使得在本文中放弃传统的那种文献梳理方法,而换以一种或许较为狭隘的理论比较法。
二、组织社会学的几个理论流派中的社会学想象力吉布森早在1966年就写过一篇关于组织理论中关于人的本性的文章。
他提出组织中的成员是不诚实的,而且组织本身创造了鼓励不诚实行为的条件。
他将已有的关于组织中人的本性的研究分为三类:机械主义的传统、人本主义的挑战和现实主义的综合。
机械主义传统将组织中的人视为对组织忠诚的、始终如一的,无个性和可塑造性的个体。
人本主义的挑战则提出,人是组织结构中具有意识的一种独特元素,人本身具有结构性的需求而且个体之间是具有差异的。
现实主义的综合的关键特征就在于将人看做为组织中诸多相互依赖和互动着的变量中的一种,人是在组织的情境中采取行动的(吉布森,1966)。
组织社会学答案
![组织社会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96244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7.png)
组织社会学一、选择1. 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a)直线式职能制结构形式b)矩阵组织结构形式:工程矩阵结构、产品矩阵结构、项目矩阵结构c)事业部制组织形式2.冲突变迁:传统观点、人际关系观点、相互作用观点3.冲突类型的功能分析:(一)正功能的冲突类型:超个人冲突、手段性冲突、非基础性冲突(二)负功能的冲突类型:个性化冲突、目的性冲突、基础性冲突二、简答1.组织的任务:(1)应付环境和技术的挑战(2)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3)统一成员的认识,以实现集体的目标(4)有效率,至少要做得比市场好2.组织的基本变项:人的变项、组织的变项、环境的变项3.组织社会学的基本任务:研究组织运用新设施或出现新的变化后对组织内外各要素产生的影响。
主要有:(1)在行政系统中,对政府行为的可行性,中央集权的局限性以及整体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2)在营利性组织中,对组织的规则的形成过程、复杂程度与组织发展的关系,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3)关于组织过程的研究;(4)关于各类新型组织的研究4.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一)理性系统组织理论:韦伯认为科层组织理论,科层制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泰罗指出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法约尔探讨了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的关系共同点:把组织看成一个理性的工具,认为组织的效率是源于组织的理性(二)自然系统组织理论:梅约主要研究组织非正式结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马斯洛和郝次伯格从不同角度考虑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麦克格雷戈探讨人性及人的行为假设与管理模式的关系问题共同点:把组织现象看成一个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认为组织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工具,而是人们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结构,因此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非正式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动机、需求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影响重大(三)开放系统组织理论:共同点:人们的注意力已从组织内部转移到组织环境上,组织是被当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加以研究(四)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共同点:把组织看成行动者的系统,其解释逻辑也超越了以往组织理论最关注的效率合法性等问题5.韦伯关于权威类型的分析: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感召性权威韦伯关于科层制的基本观点:(1)基于职能专业化和劳动分工(2)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3)稳定不变的规章制度(4)职员非人格化(5)量才用人(6)行政效率6.科层制的局限性及其发展:正功能:(1)依据科层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机构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表现为它能体现组织追求高效率的目标(2)专家和技术人员严格的规章和纪律、密切的配合,还有事本主义原则,这些共同保障了科层组织的运转(3)科层制在保证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管理方式反功能:(1)严格的纪律、繁琐的规则是组织成员只照章办事,形成官僚主义人格,同时缺乏人格性(2)由于组织按专才选用人才,所以当遇到规则未能涉及的问题时,可能会束手无策,从而产生训练出来的功能的现象(3)权利过于集中,容易造成个人的独断和决策失误,同时组织中严格的分层级权利的明确划分,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变得繁琐,缺乏应变力(4)事本主义原则把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内,缺乏感情沟通,久之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7.组织研究的系统方法:含义: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着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联合体,表现形式有经济系统、通信系统、电气系统内容:(1)相互依赖的观念(2)整体性的观念(3)协同作用的观念8.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1)互惠原则(2)评估原则(3)选择原则9.选择原则的内容:(1)正确阐明组织目标的意图,详细说明目标系统之间的关系(2)说明目标的重要性,并制定详细的目标战略(3)确定实现目标途径的行动计划,把组合字目标具体化和分化为可操作性的目标(4)确定测量工作执行情况的衡量标准(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质化)(5)分析预期将发生的问题,给予目标实施以较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6)预算执行目标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预算)(7)选择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互作用的方式(个人目标的实现应以不损害组织目标为前提,或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来满足个人需求)(8)建立一套实用的考核机制,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客观评价10.目标管理的含义:有效的管理技巧,指组织上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组织的共同目标,根据预期愿望来严格制定个人的职责范围,并用这个尺度作为组织经营的指导方针和评定个人所做贡献的标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效益的方法)11.组织结构的假设与变项:(1)组织的存在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2)每一组织都有一套适合其目标、环境、技术及人员的结构(3)当组织环境极其成员的感情要素均被理性规范所限制时,组织最为有效(4)专门化有利于选择个人的聪明才智(5)最佳的沟通和控制是权威和事本规则(6)结构可以有系统的设计和实行(7)组织问题常常以不适应的结构为特征,重新设计及改组结构就可以解决问题12.群体的类型:(一)根据结构特征: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二)根据群体所要实现的目标及由此决定的成员间作用的性质:(1)功能型群体:目的是为了能够稳定、持续的满足某种必不可少的、经常重复出现的常规性需要,它的最典型特征就是成员间建立了严格的上下隶属关系和正式的职位规范。
社会学对社区与社会组织的研究
![社会学对社区与社会组织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f40ae9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d.png)
社会学对社区与社会组织的研究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已经从最初对个体和家庭进行研究,逐渐扩展到对社区与社会组织的研究。
社区与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对社区与社会组织的研究,包括社区的定义、社会组织的类型和功能以及社会学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
一、社区的定义社区是指在地理上相邻并且共享一定社会、文化和经济联系的集体。
通过这种地理接近和共同价值观,社区内的个体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
社区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地理范围,还包括着共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
社区通常具有较小的规模和相对稳定的成员。
社区的研究关注着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社会关系的结构以及社区对个体行为和社会集体生活的影响。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和功能社会组织是指社会中基于共同利益和目标而形成的组织。
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包括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商业组织。
这些组织的目的各异,但都为满足特定社会需求而存在。
社会组织提供各种服务和资源,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共同利益的实现。
政府机构是最常见的社会组织之一,负责管理和监督社会事务。
政府机构在社会组织中拥有权力和资源,可以制定政策和法规,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和设施。
政府机构对社区的规划、环境保护、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非营利组织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
它们通常专注于社会问题的研究、服务提供和倡导活动。
非营利组织可以是慈善机构、教育机构、文化机构等。
它们通过筹集和分配资源,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
商业组织是为了获取利润而组织起来的经济实体。
商业组织在社会中存在着巨大影响力,它们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就业机会,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商业组织也可以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来回馈社区,促进社会发展与可持续性。
社会组织的功能不仅限于提供服务和资源,也涵盖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社会领导和社会资本的培育。
组织社会学 导论
![组织社会学 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077d2943cc175527072208cd.png)
科学管理以及霍桑实验以后引起的人际 关系学派的产生。这一序曲的主题是人 与机器的关系。
两个黄金时期
• 第一个黄金时期开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战以后,韦伯的研究著作被大 量引进美国社会学。比如布劳的《科层制的动态研究》研究两个美国分管社 会福利的政府机构,特别是科层制度在具体组织中的体现。另一派是在卡耐 基-梅隆大学形成的卡耐基-梅隆学派,主要人物有最早提出“有限理性” 的概念,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西蒙、马奇和赛特等人。这个学派从有限理 性的角度去研究组织行为。
• 结论:开放系统并不只是使组织结构特征的一致性变得 松散,而是将其注意力从结构转向了过程。无论是在抽 象层次上还是在具体层次上,强调的都是组织行动而不 是组织。
组织的重要性
•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组织化社会。历代社会学家 都关注组织现象。如韦伯的科层制、米尔斯权 力精英、帕森斯组织研究、科尔曼的法人组织 研究等。
• 第二个黄金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一时期,组织社会学研究 集中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上。许多组织社会学主要流派都 在这一时期形成。比如,组织社会学中新制度学派和群体生态学派都是1977 年提出的,后来发展成了两个非常完整的理论流派。资源依赖理论是1978年 提出的,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决策过程理论)是1976年提出的。
• 又如,组织的报酬形式也大相径庭。在美国大学 中教师总是固定工资,而且有严格的制度限制额 外的收人。但是有很多公司是计件工资,报酬与 工作量直接挂钩。还有些公司是按比例提成,如 在一些大商场中顾客有专门的人员来招待,顾客 “属于”他们的生意,如果顾客买东西,他们从 中提成。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报酬形式呢?为 什么(美国的)大学不可以搞计件或计量工资呢? 这也是组织学需要研究、解释的问题。
社会学与社会认同与社会决策
![社会学与社会认同与社会决策](https://img.taocdn.com/s3/m/da124f6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8.png)
社会学与社会认同与社会决策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学科。
社会学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方面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和特点。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所属社会身份的认同感和认同程度。
而社会决策则是社会集体行为和社会组织中关于某一具体问题或某一目标制定决策的过程。
社会学与社会认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认同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之一,它既受到社会学的影响,也对社会学提出了有益启示。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而这些现象和行为往往又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
社会认同在个体层面上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某种行为,而社会学则在宏观层面上对整个社会的运行进行分析和解释。
因此,社会学与社会认同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
社会学与社会决策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社会学通过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决策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证依据。
社会学研究的成果可以帮助政府、组织和个体更好地理解社会的需求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社会决策的实施过程也会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产生影响,进而推动社会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可以说,社会学与社会决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当代社会,社会学与社会认同与社会决策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
随着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加快,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认同程度愈发重要。
只有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的准确认知和深入理解之上的社会认同,才能为社会决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同时,社会决策的实施又会对社会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
因此,加强社会学研究、促进社会认同建设,不仅有利于社会决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社会学与社会认同与社会决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只有深入研究社会现象、理解社会行为、促进社会认同,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