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巩义市三中专赵红兴
学校管理包括用人、管物、理财、办事各个方面,在众多的管理活动中,核心的管理是管人,即要调动广大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呢?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管理学的观点,我个人认为,要达到学校的整体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处理好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的两个方面,依法治校强调的是“法”的作用,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必须明白,人治不能代替法治,学校必须有“法”,人人必须“守法”,这个“法”是实施学校管理的依据与准绳。一个“法”治的学校,应当有科学的计划,缜密的实施,认真的检查,客观的总结;应当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制度齐全、纪律严明;应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各尽其职,又协作配合;应当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差不一样,奖勤罚懒,选优汰劣,在“法”的面前做到人人平等。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因素,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上都要把人放在核心地位上,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特别要考虑到知识分子自身的特点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大事大非上讲原则,在小事小非上讲人情,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如果只强调依法治校,而忽视了思想情感的沟通,就容易伤害教职工的自尊心,也很难使教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开拓性,也很难开展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许多科学研究表明,要想挖掘人的潜能,就要尽量排除对人的各种限制,让人在自由交往,互相关怀的环境中输入新的信息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淡化约束,少设框框,多搭表现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在教育舞台上唱好教书育人这台“戏”。
二、设置合理的奋斗目标,并把学校目标和个人目标统一起来
人的行动都是指向一定目标的。目标设置合理,对人的行为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对集体关系有团结和凝聚作用,它可以有力地激发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目标是制订具体计划和措施,有效使用人力的依据,是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指针。学校有总的目标,也有各部门的分目标和个人目标。领导者的职能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确定学校的总目标,并与各部门的分目标和个人目标统一起来。为了使目标更富有激励效果,除了长期目标外,还应有中期和近期的目标。
目标的设置应从实际出发,确实可行。既要反对因循守旧,也要反对说大话锕、空话,提出高指标。根据管理心理学的公式: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所谓目标价值,即目标符合人的需要的程度;所谓期望概率就是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的大小。目标价值低当然起不到激励行动的作用,但目标价值虽高而实现可能性很小,也会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
三、知人善任,建立合理的学校人员结构
管理的重要任务是用人,是组织,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因此,领导要深入了解每个教职工的能力,知识、情感、品德、个性等方面的特点,据此安排他们适当的工作。要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尽量做到学用一致,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校人员除了在政治上应有统一要求外,要有一个在知识、能力、年龄上的合理结构。如在各个学科教师中既应有学科带头人,也应注意培养年轻接班人,做好传、帮、带的工作,才能保证经久不衰地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要根据有关规定确定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权、利三结合。岗位责任制既要有数量的指标,也要有质量的要求。指标应客观可比,要求要具体明确,以利监督检查,实行奖惩。要提倡在分工原则下的协作精神。
四、在学校管理中引入激励因素
激励的核心就是竞争与回报。提倡教师之间教学质量竞争,班主任之间班级管理效果的竞争,并且对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除了以精神奖励为主外,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打破分配的平均主义,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教职工教学和工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不能把激励与回报简单地认为是多发奖金,激励与回报应该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有这样一些学校,特别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有的教师甚至把自己的工资垫给学生交书费及其它学习费用,虽然如此,但教师们毫无怨言,和学校一起同甘苦、共命运,仍然一心扑在培养孩子的事业上。而有的学校,教师工作起来讨价还价,开口闭口讲的是钱。有钱就干,没钱就不干,多钱多干,少嵌少干。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呢?这关键在于学校领导是否正确地对教职工进行了思想教育,是否摆正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关系。
五、在学校管理中注重公平
公平理论认为,由于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而人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了人经常在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人的能动性就决定于在进行比较后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影响着人的工作动机。由此,该理论认为,应使人保持一种分配上的公平感,因为个人积极性不仅受所得报酬绝对值(自己的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个人报酬相对值(自己与他人收入的比例)的影响。人都有估价自己报酬与贡献的倾向。在学校内部,教职工的“贡献”既与毕业早晚、受教育程度高低有关,也与教育、教学能力、经验和努力程度有关。教职工的“报酬”包括工资级别、职称、奖金、工作岗位受重视程度等。教职工在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后,如果认为自己“贡献”与“报酬”相符,就有公平感,因而心里平静,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高。反之,如果他发现“贡献”与“报酬”不符,甚至相差很大时,则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有时会以减少贡献来求得公平、合理,严重的还会影响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为此学校领导必须公正无私,亲不宽,疏不严,对教职工一视同仁,秉公办事。在分配待遇上要使教职工看到工作贡献越大,所得报酬越多。从而提高每个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