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背景材料:平面镜成像内容: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创设:用一段舞蹈练功房里的动画片和学生照镜子两个办法把学生带进平面镜成像的情景中,从而激发学生对此现象提出一些最感兴趣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自学讨论下列问题:1、提出问题:请你们再拿镜子照一照,据此你们能提出一些最感兴趣的问题吗?2、猜想与假设:你对提出问题的结论有一个怎样的猜想和假设?3、设计实验:这个猜想对不对,要设计一个实验来**一下。

设计实验时要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方法步骤,注意要弄明白为什幺要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为什幺要準备两只完全一样的蜡烛、怎样才能準确地测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这三个问题,最后还要画出记录实验资料和现象的**。

4、进行实验:学生分组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时要注意如何稳定地垂直于水平面放置玻璃板、如何放置两只蜡烛、如何记录两只蜡烛的位置测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三个技巧,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

5、分析论证:通过实验资料和现象,你能得到什幺结论?即平面镜猜想有什幺规律?注意归纳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关係。

(三)展示交流:把你对以上问题的观点和做法写给同学们看或讲给同学们听,既要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又要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争取更加完善,同时还要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和质疑。

(四)当堂检测及评价:学生完成检测题后交换批改,教师**错题统计。

(五)学习小结:对照教学目标谈一谈,本节你学到了什幺?最大的收穫是什幺?(六)学习反思:请你反思一下,还有那些问题没有想清楚?有没有什幺新问题和新发现?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来,由于自己亲身经历了整个**过程,印象深刻,对知识理解得更好。

体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课程理念。

学生不仅学会了学习、而且还学会了怎样有效地学习,弄明白了好多“平面镜成像”一节中的疑难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因此,出现了许多精彩的场面:如设计实验时,有个同学问:蜡烛一个在燃烧、一个不燃烧,怎幺能完全一样?我想用两个跳棋会更好。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课后反思这节实验课,自我感觉比较难以驾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验课,学生一旦动起来后,时间难以控制;2、学生难以理解为何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同时理解虚像的概念也是难点。

感觉到自己在本节课教学做的较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在于;一、成功之处1、学生活动的时间比较充分,有动手的时间,同时也给予学生动脑的时间。

2、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操作,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整堂课的思路比较清晰,课堂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在学生存在问题(设计实验验证等距特点)时,能给予一定的指导。

并不是老师一讲到底,让一位学生演示;通过玻璃板来找像,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5、在处理虚像这个教学环节时,让学生利用器材,摸摸镜后的蜡烛来感受虚像这个概念,学生较能理解。

二、不足之处1、原本课题引入的图片没有发挥出作用,由于投影的关系,后排学生看不见。

2、在学生提出验证等距特点的方法时,没有给予及时的点评,临场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3、没有强调点燃的蜡烛放在靠近学生这侧,要从镜前观察像。

导致有部分学生从镜后观察。

4、让学生归纳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没有放开。

5、课堂气氛略微有些沉闷,学生有些拘谨。

重建:成功好的一方面要继续发扬,不足的地方要改进。

事先要作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投影问题要解决。

在学生提出较好的实验方法时,要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

在实验前,老师要作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如怎样找像(在点燃蜡烛这侧,透过玻璃板找像);怎样看像;如何写“上”字等。

前面时间要尽量压缩些,留给学生时间去进行归纳成像特点。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及内容,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了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新课引入,为创设物理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魔术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照镜子,如果从这方面引入,学生会因为司空见惯而提不起兴趣。

变个小魔术,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变为有意注意,深深的吸引住学生,激发了他们对既熟悉又好奇的平面镜的探究兴趣。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得与失。

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学习的特点和魅力。

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实验目的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蜡烛→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2)→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以上是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玩中学”,通过探究学习,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1、在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教师应简要的进行板书。

2、增加“虚像不能承接在硬纸板上”的实验,加深学生对虚像的认识,为学好凸透镜成像打好基础,为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提供帮助。

平面镜成像反思

平面镜成像反思

平面镜成像反思一.教学设计的突出亮点:亮点一: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由于学生从小到大都在使用平面镜,所以对平面镜成像已经非常熟悉。

要让学生面对如此平常而熟悉的平面镜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无疑是件困难的事情。

教师通常也是在此匆匆而过。

这样就失去了一次发展学生提问能力的机会。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我在此特别设置了一幅生动的情境。

通过录像展示婴儿照镜子时的可爱表现,让学生回到有趣而陌生的幼儿时代。

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和思维空间。

又例如:当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找到平面镜所成的像的位置。

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给学生提供恰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再例如:当学生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为了巩固实验的成果。

我让学生上台表演照镜子的游戏。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提出其中出现的问题。

所以,设置形象的、有趣的、发散性的、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是引入探究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手段。

这也是该教学设计的突出亮点。

亮点二:利用探究性点拨,使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有效地减小了学生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思维跨度。

例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环节中,如何确定平面镜成像的位置是该教学的难点。

该教学设计运用了四个探究性点拨。

“点拨一”对探究问题进行分类解决。

即分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成像的原理。

从而使探究更有针对性。

“点拨二”通过交流解决了简单的问题。

即通过图片直接得出像和物的左右关系。

只探究剩下的复杂问题,再次缩小了探究的对象。

“点拨三”让学生有意识地抓主要问题。

即一切的探究都必须先找到成像的位置。

从而确定探究的切入点和实验设计的关键点。

“点拨四”引导学生发现矛盾。

即提出能否通过平面镜看见自己像的同时,看见镜子后面的场景。

进而引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的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平面镜成像反思

平面镜成像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引入:课前用照镜子的游戏引入,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为接下来学生猜想平面镜所成像和物的关系做铺垫。

本节课是一个探究实验课,因此整个设计按照探究实验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
整个过程中,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在设计与进行实验之前,由于学生能力所限,先由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进行引导,接着再给出具体步骤,并强调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即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并且前三个特点概括为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其次,思考实验中相关操作的原因,即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最后,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在镜中的像,像对应的物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

二、课后反思
1、课后再次阅读教材时,发现书上该探究实验只探究了平面镜成像的三个特点,而并没有探究虚像还是实像的问题,虚像是在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这一部分才出现的,如果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根本不会提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的问题,所以这次探究实验应该把虚像的探究去掉。

2、在让学生猜想时,应该让他们自己去猜,并把他们的猜想写在黑板上,而不是提前在PPT 上打好了。

3、在探究实验步骤中,一些细节没有强调清楚,比如应在物和像对应的位置标点,因此学生在做实验时比较混乱。

教师应在实验前用真实的蜡烛给学生演示一遍,学生用假蜡烛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实验步骤,缩短实验时间,还可以对比这两个实验的环境明暗程度对实验的影响,提高课堂效率。

4、由于实验用时较长,最后画图的练习没有完成,比较可惜,。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1)教学是慢的艺术,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验自己思考,有些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圣哲学校蔡雨欣节在把握课堂的时间和节奏上有欠缺,效果检测没有来得及完成。

(2)前提准备涉及两个题,一个是眼睛为什么看见物体,一个是画反射光线,因为讲第二个知识点,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才用到它,但必须先研究第一个问题,平面镜成像特点,所以前提测评没有说,否则还要拐个弯,导学案的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载体,但是我觉得还是自己灵活运用,不能一成不变的按程序走。

引入新课后,直接进行探究实验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导学案提前下发,前提准备学生自学。

(3)多媒体的使用,我在心中设计了展示学生的记录数据,这样一目了然,更快捷,展示多媒体是操作中最简单的,但是简单的还是卡壳了,在设计备课思路时,这一展示是可用可不用的,所驿于使用多媒体,可用可不用时,最好不用,让学生自己说更好,追求简约的课堂。

(4)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真正的起来,是探究平面成像特点时,其中分析结论时,问学生有没有新的发现,其实我想让学生得出像与物连线垂直,在设计实验时,我已经做了辅垫,如用铅笔画线,记下平面镜的位置,用铅笔作记号,标出像与物的位置,记录数据时,强调用直线把像与物连接起来,但是学生们做完实验时,没有自己得出这一新的结论,说明我与学生没有研究达成这一默契,探究实验的最后一步是交流评估,这一步往往是我们教师易忽略的,我虽然没有想忽略,但是学生帮我省略了,学生得出数据都是物像等距,没有不等距的,我希望学生更真实的出现错误数据,由此分析错因,如镜面没有竖直放置,但是学生没有记录这样的数据,我也不能去制造难度,把这一步省了,其实希望课堂有更多的生成资源,意外的风景,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印象更深,在以后的学生探究实验中还需注重细节,从学生的思维给与引导。

(5)在合探解疑时,联系生活应用的这个题可能稍难一些,学生感觉费力,要给学生说与思考的时间,不能时间紧就草草的收兵,所以效果检查题就没有时间做了。

《平面镜成像》课后反思

《平面镜成像》课后反思

《平面镜成像》课后反思
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都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如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动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呢?《平面镜》一课的教学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迪。

一、活用教材,拓宽科学探究的空间
首先,以“玩镜子”导入激趣,创设探究情境,以学生常见“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集体讨论释疑,以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操作,仔细观察,深入探究“物体与像”的关系。

其次,将教材中的“观察一”、“观察二”实行有机合并,通过学生动手实验,
感受探究的乐趣。

第三,恰当使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

二、放手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

课堂上我抓住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放手让学生实行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感悟“物体成像”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增强了科学探究的水平,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联系实际,增强科学与生活的结合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教学中,我注重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引领学生将生活中事例融入课堂,让学生真正领悟科学课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真正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平面镜成像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和方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提升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引言:平面镜成像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初中物理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

然而,目前许多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常常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应用能力。

因此,对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理论基础平面镜成像的理论基础是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表明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平面镜成像规律则规定了物体与图像的位置关系。

在教学中,应重点讲解这些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深化对这些定律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平面镜成像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两方面: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是学生要熟练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规律,理解物体与图像的位置关系。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法:通过演示实验证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实物平面镜进行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图像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的理解。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设计并完成平面镜成像实验。

实验可包括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测量物体与图像的距离和放大率等内容。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操作设备,提高他们的实验技巧和实践能力。

3.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可以提问:“为什么平面镜成像是倒立的?”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应用?”等等。

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

四、反思与建议目前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

首先,教师对平面镜成像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创新和差异化。

八年级物理上《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后记1、让同学自信欢乐地学习:中学同学年龄在十三四岁,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课堂上应多用试验来激发和引导同学的学习爱好,使同学欢乐地学习物理。

因而本节课设计以同学提问为起点,同学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同学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同学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同学新奇心和求知欲。

本节课重点在培育同学试验探究技能,让同学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

教学过程中发觉同学思维活跃,能提出很多问题。

同学能独立完成很多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探究开始,老师备课时原计划通过步步提示让同学表达出设计试验的方案,没想到课堂上同学却是争先恐后地想表述,使整个40分钟的课堂同学心情高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给老师意想不到的收获:同学对平面镜提出了很多老师想不到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小镜子能照出很大的像?摩托车旁的镜是不是平面镜?课堂上说实话老师有些焦灼,总担忧同学提出怪异的问题,老师的聪慧和敏捷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以为同学只能描述如何探究自己的猜想,没想到有一名同学并不满意于口头表述,说:“老师我想边做边表述,行吗?”我抓紧让他上台表述,全班同学予以了激烈的掌声。

之后还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先将两只手电筒放在等距离的地方,看看像是否在我猜想的那个位置。

”〔逆向思维!太好了!〕场面令我感动。

试验结论的描述时,也有同学大胆质疑:我找到像的位置了,可是为什么像总会更高或更低些?我动一动玻璃板后,有时又能用不亮的手电筒接到像呢?这位同学对试验的评估,我在自制教具时并没有考虑垂直问题〔由于玻璃板事先有要求做成垂直支架〕,这一来倒在课堂上让同学给解决了,这让我深信:同学的细致可以超出老师!3、思教学之过:在同学提出问题时,有些问题没有径直回答,如:〔1〕为什么小镜子能照很大的人的像?〔2〕摩托车旁的镜子是不是平面镜?在问题排列后又立即出示演示,虽演示能吸引同学,但可能打断同学的思路,或许同学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方法,课后的学情调查中,一位同学和我交谈说:“老师你演示之前,我就猜到用蜡烛可找到像,由于在家我玩过镜子接火炬游戏。

4.2《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

4.2《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

4.2《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4.2节《平面镜成像》。

本节主要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现象、成像规律以及成像的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现象: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的位置关系。

2. 成像规律: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3. 成像特点:虚像、物像大小相同、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2. 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面镜、玻璃板、直尺、铅笔、幻灯片。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平面镜、玻璃板、直尺、铅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和特点。

2. 理论讲解: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解释平面镜成像规律。

3. 实验演示: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实际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特点:1. 虚像2. 物像大小相同3. 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4. 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规律: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平面镜垂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题目一: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他的像与他的距离是多少?题目二:一个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 答案:(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从感性认识递升到理性认识。

说实话写反思的过程很痛苦,却又是满满的收获。

在写这篇教学反思过程中,我对本堂课进行一遍遍复盘,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乃至对物理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学重难点、教学逻辑、教学技能等三方面对我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老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楚教学重、难点。

出于对物理教学的肤浅认识,我片面的认为所有的实验结论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得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将平面镜成等大的像也试图交给学生分组实验得出,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老师指出:如何准确找到像的位置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后续分组实验成功的前提。

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先通过平面镜去找像的位置,结果学生发现通过平面镜是无法找到象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找不到像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既可以代替平面镜成像,又能透过它准确找到像的位置?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用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

接着,教师再用两根相同的蜡烛,演示如何准确找到像的位置,通过演示实验既能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得出“像和物的大小相等”的实验结论,又能引导生思考本实验中运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含义,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然后,把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教学重点留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实验方式自行得出。

二、理清教学逻辑,注重学法指导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在我的教学活动设计中,第一个活动环节是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教师准备的镜子前举起右手,让学生观察镜子中的像举起的是哪只手。

显然这个活动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在教学结构上放在第一个活动环节,太超前,显然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总结出平面镜成像“对称性”的结论。

于是,江老师给出指导:在猜想与假设环节,可以让学生从远处对着平面镜走来,然后让学生在远处、在中间、在近处这三个位置分别体验像与物的大小和位置变化关系,然后再通过实验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教学设计循序渐进,既符合教学逻辑,又符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而活动一完全可以放在学生分组实验后,得出实验结论前进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中“对称性”的含义。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平面镜成像原理。

重点知识是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左右相反)、等大、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虚像。

上课结构安排基本合理,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小例子来引入,直观的知道什么是平面镜,平面镜的定义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出来。

利用了一本书怎样变成两本,有的学生说复印一本,有的同学说抄一本,有的同学说拿照相机照相,还有的同学说利用小孔成像。

接着让他们回忆出小孔成像的特点:倒立的实像。

把指板上的孔变换一个装置,放成平面镜,进而引出本节课:平面镜成像。

让学生通过看课本77页的实验步骤,提出几个问题,把问题列举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通过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做实验之前先来设计实验步骤,然后找学生上台演版,接着让学生回答这位同学有没有出错的地方。

然后再做实验,最后他们通过做实验得出结论: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左右对称。

没有采用平面镜而用玻璃是因为用平面镜的话,不好找到像的位置。

玻璃板是竖直放立的,如果没有竖直放立的话,物体成的像会在上面或者在下面,就得不出等大的关系了。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把蜡烛换成一个棋子或者是模型,这样可以避免有蜡烛不等大的关系,因为只燃一个蜡烛,另外一个是为了方便找像点和物体的等大关系用的。

没有把等效替换的物理方法提到,也没有说玻璃是分正反面的,也没有提到玻璃的厚度是2mm,也没有规范让他们正对玻璃找到像点的位置。

本节课按照自己的进度最多只能讲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不能讲到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以及较难的题平面镜改变光路。

所以我觉得本节课需要至少两节课才能讲完全部内容。

在上课中完成重点知识的练习和回顾最好。

感觉舒服的地方是边复习上节课知识,边教学生怎样应用知识,这样的感觉比纯粹的评讲题感觉舒服。

讲解平面镜成像特点时边举例边讲解很好,在讲解等大时,学生容易出错,主要是视角问题,我发现讲解后学生还是容易出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课后感觉应该举个例子能明白等大的关系:我让学生体会在教室看我和我到学校操场看我的区别,我本身大小不变,而看起来小了,这只是视角发生变化的缘故。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实验“浇不灭的蜡烛〞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出示学习目标之后,又以“照镜子〞游戏渗透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教学中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层层深刻的探究活动中猎取知识,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最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整个教学过程中表达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教育观念。

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感觉有很多令人不中意的地方,现做出如下思考:1、在学习目标设置上,只设置了两个: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并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缺少应用局部应增加一条:能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领会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觉〞的喜悦,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导入实验环节,没有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实验条件的限制,玻璃板较小,虽然将仪器放在了凳子上,但是只有中间的学生能够看到实验现象。

究其原因还是打算不够充分,如能用大点的仪器,实验效果会好些,或者拿着仪器向各个位置的学生展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看到。

3、游戏过程,确定一个人“照镜子〞,学生能够从几个备选的“像〞中精确的选出“像〞。

游戏时,人举右手,“像〞举右手,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此环节应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

4、实验探究过程出现了纰漏。

时间短,个别学生没有动手做实验,参与度不高。

表格设计上,设计的是全放开的表格,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如果第—组实验中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固定,效果可能更好,学生操作的目的性更强。

实验中要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为更直观的表达实验效果,让学生理解原因,我先在玻璃板镀膜一侧粘了一层黑色的胶布,学生实验过程中发觉物体放在玻璃板前,在玻璃板镀膜一侧并没有找到像的位置,有些学生好奇,把胶布揭掉,立马就找到了像的位置。

此过程没有顺势让学生说出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成像的好处,使得学生对玻璃板相比平面镜的优点理解的不够深刻。

5、在分析时没有用实物投影仪一目了然地投出学生的实验数据,而是直接让学生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一地读出数据,这样即浪费了学生的课堂时间,又不能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这节课是在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基础上,立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来学习、探究、应用平面镜成像的。

使学生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是八年级学生遇到的比较完整的一次科学探究,而对于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现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本节课设计以四胞胎模拟照镜子的图片向学生提问、播放视频解开谜底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利用现有的器材,进行实验并搜集证据,分析论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历经了探究性实验的步骤:①提出问题与猜想②设计实验③进行实验④收集数据⑤得出结论⑥交流评估。

按照这样的步骤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在提出问题时,用同学们比较熟悉的照镜子这一情景让学生作出猜想。

在设计实验时,用问题导读时设计的几个问题做铺垫:1.怎样才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后的像;2.如何确定是虚像还是实像;3.如何确定像的位置;4.如何比较物和像的大小关系和变化;5.如何比较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6.需要准备哪些器材呢;让学生明确仪器作用。

为了进行实验的顺利,告诉同学一些必要的细节,和注意事项,在放手让学生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动手的机会,再让学生分析数据,结论自然得出。

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验速度不熟练,不能参与交流讨论,尤其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我说的太多,占用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较短。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的第一次分组探究实验课,重点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因此,采取以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上完这节课感想很多,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第一次实验课,学生去到实验室情绪很兴奋,课堂比较嘈杂,乱讲话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学生从教室到实验室动作拖拉,上课5分钟左右才全部到齐。

2、由于第一次进行分组实验,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刚开始无从下手,只在左顾右盼,不知怎样做。

在实验中我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新理念。

3、由于是时间关系,特别对“虚像”这一难点很好突破,只在学生实验时,提问到用一张白纸放到玻璃板后,在白纸能否看到蜡烛的像?答案是看不到,因此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口头说的效果不如板书的效果好,对学生理解“虚像”这一概念可能不利。

4、对凸面镜、凹面镜、潜望镜等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也因时间仓促而未能完全分解展示给学生。

5、在语言上欠精炼,很多语言缺乏科学性和探究性,口语话比较严重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应加强学生预习内容的目的性,对预习达到怎样的效果做出量的规划。

其次,把实验小组成员在细化,尽量要所有的同学都去参与操作实验的整个过程,而非观众。

再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做分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及时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出调整。

调整学习的内容适应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的步伐。

成功之处1、分组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好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和方法也发挥很大作用2、在实验中注意明确实验目的,在实验前通过提出问题,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鱼思考3、在实验分析论证部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老师以引导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写出结论,最后老师点拨,修正学生的结论得出最终的结论。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何霞因为大家每天都照镜子,所以用一面大镜子叫学生说说镜子中的你与真实的你幼年什么异同这种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入新课比较自然和顺利。

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上,在开始上的第一节课上由于教师给的范围过于宽泛,使得有些问题不着边际,在后面上的课堂上教师注意了引导,就顺利多了。

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虚像转换成为蜡烛,并且测出物距和像距比较顺利,得出结论后,学生认可程度较高。

但是后面的观察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时,仅仅通过观察的方法来得出结论学生认可程度不高。

所以我及时将教案作了修改,增加了用两枝粉笔来做实验的探究环节,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这一难点的突破,对于问题“当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会不会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并不十分苛求他们发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将他们发言的要点罗列出来,大家来讨论修改,最后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为什么学生会觉得物理难学?是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得他们对这门学科望而生畏。

有时候说一千遍一万遍,不如实验做一遍。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设计实验,多让学生自己动手。

不管什么样的教学难点,只要精心设计,大胆改革,勤于思考,都是可以突破的。

作为一个物理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更喜欢的是直接兴趣,要让他们在经历中体验物理,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教师要多花时间去体会学生的感觉,要善于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教学方法。

要避免让学生满足于背诵条文,要让他们力求理解,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

只有让物理课生动起来,活泼起来,才能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的有趣,才能让他们喜欢物理。

《平面镜成像》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1、《平面镜成像》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将全班同学各按实验小组落座。

开始导入,然后先是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具有什么特点呀?”,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各种猜想,有说“像与物体是一样”的,有说“物体离镜子远了,像会变小”的,有说“物体离镜子近了,像就会变大”的,还有说“物体向哪个方向移动了,像也会跟着向哪个方向动”的,也有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远”的等等,哈哈!小样儿,说的这些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小菜!将学生的这些猜想问题加以“引导”,然后做适当分类,于是就明确的提出了实验所要探究的那些经典问题:一是“像物等大”问题,二是“像物等距”问题,三是“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问题。

引导学生设计好实验,下面就是进行实验了,于是我胸有成竹的对学生们说,器材大家可以任意选择,可以是老师给准备的,也可以是自己从家里带的,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一些文具,开始吧!于是同学们七手八脚的忙起来,我下台巡视指导,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验操作的都是规规矩矩的经典步骤:1.将白纸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玻璃垂直放在白纸上。

2.玻璃板前放一直点燃的蜡烛3.玻璃板后放一直同样的未点燃的蜡烛4.移动点燃的蜡烛,直到从玻璃板前看上去蜡烛的像点燃似的5.比较物与像的大小是否相等6.测量物与像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实验过程告一段落,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最后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

到此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和我预想的一样顺利,用通常我们老师评课的语言来说那就是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呀。

可这时,最后一组的几个同学好像争执了起来,且有点火药味了,于是我又问了一句“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这一组中的张好同学胀红着脸(他正与别人争执)站起来说:“老师,这个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玻璃片儿呢?”,立刻与他争执的其中一位站起来说“这样可以更方便的找到物体的像呀!”,其他同学也略带不屑的小声说“老师都说过多少遍了,你就傻吧!”。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垛庄中学王宗学
本节课的内容是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本节的实验探究根据课程标准,要突出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过程”,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有镜面反射导入课题,通过分析倒影,引出平面镜成像,举出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例子,学生自然想到我们平时的照镜子,然后让学生拿出镜子,观察自己的像,让学生观察像和物有何异同,提出生活中的疑问,把这些疑问变成一个科学问题就是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实验步骤,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方案,小组展示交流,教师总结,学生开始实验,学生做教师设计的题目:蜡烛高10cm,它镜中像高,蜡烛到镜面距离10cm,像到镜面距离;在光屏上(能或不能)看到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最后学生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的应用,主要讲了两方面一、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成像特点的应用体积,贴近生活实际,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通过上课发现有很多不足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要探究要素学生提的不全,为了提出全面问题,耽误时间不少,以至于最后练习题处理不渗透;二、实验最后还应补上一环节即评估,其实学生还有比这样更好的探究方案,太拘于课本,没有真正体现“用教材”。

三、对于成像特点应用,应让学生提出,不要直接讲解。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学是慢的艺术,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验自己思考,有些环节在把握课堂的时间和节奏上有欠缺,效果检测没有来得及完成。

(2)前提准备涉及两个题,一个是眼睛为什么看见物体,一个是画反射光线,因为讲第二个知识点,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才用到它,但必须先研究第一个问题,平面镜成像特点,所以前提测评没有说,否则还要拐个弯,导学案的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载体,但是我觉得还是自己灵活运用,不能一成不变的按程序走。

引入新课后,直接进行探究实验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导学案提前下发,前提准备学生自学。

(3)多媒体的使用,我在心中设计了展示学生的记录数据,这样一目了然,更快捷,展示多媒体是操作中最简单的,但是简单的还是卡壳了,在设计备课思路时,这一展示是可用可不用的,所驿于使用多媒体,可用可不用时,最好不用,让学生自己说更好,追求简约的课堂。

(4)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真正的起来,是探究平面成像特点时,其中分析结论时,问学生有没有新的发现,其实我想让学生得出像与物连线垂直,在设计实验时,我已经做了辅垫,如用铅笔画线,记下平面镜的位置,用铅笔作记号,标出像与物的位置,记录数据时,强调用直线把像与物连接起来,但是学生们做完实验时,没有自己得出这一新的结论,说明我与学生没有研究达成这一默契,探究实验的最后一步是交流评估,这一步往往是我们教师易忽略的,我虽然没有想忽略,但是学生帮我省略了,学生得出数据都是物像等距,没有不等
距的,我希望学生更真实的出现错误数据,由此分析错因,如镜面没有竖直放置,但是学生没有记录这样的数据,我也不能去制造难度,把这一步省了,其实希望课堂有更多的生成资源,意外的风景,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印象更深,在以后的学生探究实验中还需注重细节,从学生的思维给与引导。

(5)在合探解疑时,联系生活应用的这个题可能稍难一些,学生感觉费力,要给学生说与思考的时间,不能时间紧就草草的收兵,所以效果检查题就没有时间做了。

教研以后再次反思:在设计练习题到合探解疑时,应该这样设计,平面镜应该水平放置,不要竖直放置,先画一点在平面镜所成的像,在画一条线段平面镜所成的像,再画一棵树在平面镜所成的像,这样由点到线,再到体,学生就能顺利完成合探解疑,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愉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