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法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公式法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公式法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公式法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公式法【教学⽬标】1.掌握⼀元⼆次⽅程求根公式的推导,并会⽤求根公式解⼀元⼆次⽅程。

(重点)2.通过公式推导,加强推理技能训练,进⼀步发展逻辑思维能⼒。

(难点)3.通过运⽤公式法解⼀元⼆次⽅程的训练,提⾼学⽣的运算能⼒,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教学过程】⼀、感悟导⼊[师]前⾯我们学习了⼀元⼆次⽅程的解法。

你能⽤配⽅法解答下⾯D 的⽅程吗?(课件展⽰) ⽤配⽅法解⽅程2x 2-7x+3=0。

[⽣]解:2x 2-7x+3=0,两边都除以2,得x 2-x+=0。

2723 移项,得;x 2-x=-。

2723配⽅,得x 2-x+(-)2=-+(-)2.27472347两边分别开平⽅,得x-=±4745即x-=或x-=-。

47454745∴x 1=3,x 2=。

21[设计意图]:为了检测学⽣⽤配⽅法解⼀元⼆次⽅程的掌握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弥补,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主探究[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接下来⼤家来试着做⼀做下⾯的练习。

试⼀试,肯定⾏:(课件展⽰)⽤配⽅法解下列关于x 的⽅程:(1)x 2+ax =1;(2)x 2+2bx+4ac =0。

[⽣](1)解x 2+ax =1,配⽅得x 2+ax+()2=1+()2,2a 2a (x+)2=。

2a442a + 两边都开平⽅,得x+=±,2a242a + 即x+=,x+=-。

2a 242a +2a242a + ∴x 1=, x 2=242a a ++-242a a +--[⽣](2)解x 2-2bx+4ac =0,移项,得x 2+2bx =-4ac .配⽅,得x 2-2bx+b 2=-4ac+b 2,(x+b)2=b 2-4ac .两边同时开平⽅,得x+b =±,ac b 42- 即 x+b =,x+b =-ac b 42-acb 42- ∴x 1=-b+,x 2=-b-ac b 42-acb 42-[⽣]⽼师,我觉得做错了,他通过配⽅得到(x+b)2=b 2-4ac .根据平⽅根的性质知道:只有正数和零才有平⽅根,即只有在b 2-4ac≥0时,才可以⽤开平⽅法解出x 来。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4章14.3.2 公式法(第2课时)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4章14.3.2 公式法(第2课时)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3 因式分解14.3.2 公式法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了因式分解意义的基础上,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对比较简单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2.在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用不同的方法分解因式可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2.进一步体验“整体”的思想,培养“换元”的意识.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2课时,共2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教学难点】观察多项式的特点,判断是否符合公式的特征和综合运用分解的方法,并完整地进行分解.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直尺、矩形图片等。

学生:三角尺、练习本、铅笔、钢笔。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反方向的变形,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两种方法: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平方差公式法.现在,大家自然会想,还有哪些乘法公式可以用来分解因式呢?(出示课件2)(二)探索新知1.创设情境,探究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教师问1:什么叫因式分解?(出示课件4)学生回答: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教师问2: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学生回答: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a2–b2=(a+b)(a–b)教师问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ax4-a;(2)16m4-n4.学生回答:(1)ax4-a=a(x2+1)(x+1)(x-1);(2)16m4-n4=(4m2+n)(2m+n)(2m-n).教师问4:结合上题思考因式分解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①一提二看三检查;②分解要彻底.教师问5:我们学过的乘法公式除了平方差公式之外,还有哪些公式?请写出来.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教师讲解: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教师问6:你能把下面4个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并求出你拼成的图形的面积吗?(出示课件5)学生讨论后拼出下图:教师问7: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求?学生回答:(a+b)2=a2+2ab+b2教师问8:将上面的等式倒过来看,能得到什么呢?学生回答:a2+2ab+b2=(a+b)2(出示课件6)教师问:观察这两个多项式:a2+2ab+b2;a2–2ab+b2,请回答下列各题:(出示课件7)(1)每个多项式有几项?学生回答:三项(2)每个多项式的第一项和第三项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这两项都是数或式的平方,并且符号相同.(3)中间项和第一项,第三项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是第一项和第三项底数的积的±2倍.教师讲解:我们把a²+2ab+b²和a²–2ab+b²这样的式子叫做完全平方式.教师问9: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a2+2ab+b2;(2)a2-2ab+b2.学生回答:(1)a2+2ab+b2=(a+b)2;(2)a2-2ab+b2=(a-b)2.教师问10:将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反过来写即是分解因式的平方差公式.同样道理,把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反过来写即分解因式的完全平方公式.能不能用语言叙述呢?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讨论后解答如下: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即a2+2ab+b2=(a+b)2,a2-2ab+b2=(a-b)2.教师问11: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是,请分解因式.(1)a2-4a+4;(2)x2+4x+4y2;(3)4a2+2ab+14b2;(4)a2-ab+b2;(5)x2-6x-9;(6)a2+a+0.25.学生讨论后回答如下:(1)a2-4a+4;是,原式=(a-2)2 (2)x2+4x+4y2;不是(3)4a2+2ab+14b2;是,原式=(2a+12b)2(4)a2-ab+b2;不是(5)x2-6x-9;不是(6)a2+a+0.25.是,原式=(a+0.5)2教师问12:根据学习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经验和方法,分析和推测什么叫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能够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师生共同归纳如下:①三项式;②两项为两个数的平方和的形式;③第三项为加(或减)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总结点拨:(出示课件8)完全平方式: a²±2ab+b²完全平方式的特点:1.必须是三项式(或可以看成三项的);2.有两个同号的数或式的平方;3.中间有两底数之积的±2倍.简记口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两倍在中央.(出示课件9)凡具备这些特点的三项式,就是完全平方式,将它写成完全平方形式,便实现了因式分解.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例1:分解因式:(出示课件12)(1)16x2+24x+9;(2)–x2+4xy–4y2.师生共同解答如下:(1)分析:(1)中,16x2=(4x)2,9=3²,24x=2·4x·3,所以16x2+24x+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即16x2 + 24x +9= (4x)2+2·4x·3+ 32.解:(1)16x2+ 24x +9= (4x)2 + 2·4x·3 + 32= (4x + 3)2;(2)中首项有负号,一般先利用添括号法则,将其变形为–(x2–4xy+4y2),然后再利用公式分解因式.(2)–x2+ 4xy–4y2=–(x2–4xy+4y2)=–(x–2y)2.例2:如果x2–6x+N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N是( )(出示课件15)A . 11 B. 9 C. –11 D. –9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析:根据完全平方式的特征,中间项–6x=2x×(–3),故可知N=(–3)2=9.答案:B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6)本题要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根据参数所在位置,结合公式,找出参数与已知项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求出参数的值.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积的2倍的符号,避免漏解.例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出示课件18)(1)3ax2+6axy+3ay2 ;(2)(a+b)2–12(a+b)+36.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分析:(1)中有公因式3a,应先提出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因式;(2)中将a+b 看成一个整体,设a+b=m,则原式化为m2–12m+36.解: (1)原式=3a(x2+2xy+y2)=3a(x+y)2;(2)原式=(a+b)2–2·(a+b) ·6+62=(a+b–6)2.总结点拨:利用公式把某些具有特殊形式(如平方差式,完全平方式等)的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公式法.(出示课件19)例4:把下列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出示课件21)(1)1002–2×100×99+99²;(2)342+34×32+162.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1)原式=(100–99)²=1(2)原式=(34+16)2=2500.总结点拨:本题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可以简化计算.例5:已知:a 2+b 2+2a –4b+5=0,求2a 2+4b –3的值.(出示课件23)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分析:从已知条件可以看出,a 2+b 2+2a –4b+5与完全平方式有很大的相似性(颜色相同的项),因此可通过“凑”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将已知条件转化成非负数之和等于0的形式,从而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来求解.(出示课件24)解:由已知可得(a 2+2a+1)+(b 2–4b+4)=0即(a+1)2+(b –2)2=0∴ 2a 2+4b –3=2×(–1)2+4×2–3=7总结点拨:遇到多项式的值等于0、求另一个多项式的值,常常通过变形为完全平方公式和(非负数的和)的形式,然后利用非负数性质来解答.(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7-31)1.下列四个多项式中,能因式分解的是( )A .a 2+1B .a 2–6a +9C .x 2+5yD .x 2–5y2.把多项式4x 2y –4xy 2–x 3分解因式的结果是( )A .4xy(x –y)–x 3B .–x(x –2y)21020a b +=⎧∴⎨-=⎩12a b =-⎧∴⎨=⎩C.x(4xy–4y2–x2) D.–x(–4xy+4y2+x2)3.若m=2n+1,则m2–4mn+4n2的值是________.4.若关于x的多项式x2–8x+m2是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为_________ .5. 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1)x2–12x+36; (2)4(2a+b)2–4(2a+b)+1;(3) y2+2y+1–x2;6. 计算:(1) 38.92–2×38.9×48.9+48.92.(2)20142-2014×4026+201327. 分解因式:(1)4x2+4x+1;(2)1x2–2x+3.3小聪和小明的解答过程如下:小聪: 小明:他们做对了吗?若错误,请你帮忙纠正过来.8. (1)已知a–b=3,求a(a–2b)+b2的值;(2)已知ab=2,a+b=5,求a3b+2a2b2+ab3的值.参考答案:1.B2.B3.14. ±45. 解:(1)原式=x2–2·x·6+62=(x–6)2;(2)原式=[2(2a+b)]²–2·2(2a+b)·1+1²=(4a+2b–1)2;(3)原式=(y+1)²–x²=(y+1+x)(y+1–x).6. 解:(1)原式=(38.9–48.9)2=100.(2)原式=20142-2×2014×2013+20132=(2014-2013)2=17. 解: (1)原式=(2x)2+2•2x•1+1=(2x+1)2(2)原式=13(x2–6x+9)=13(x–3)28. 解:(1)原式=a2–2ab+b2=(a–b)2.当a–b=3时,原式=32=9.(2)原式=ab(a2+2ab+b2)=ab(a+b)2. 当ab=2,a+b=5时,原式=2×52=50.(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a2±2ab+b2=(a±b)2一提,二看,三检查。

公式法的教案范文

公式法的教案范文

公式法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公式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公式在数学及其它学科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公式的定义和特点2. 常见公式的记忆和运用3. 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2. 难点: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式的定义、特点和常见公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公式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公式的定义、特点和常见公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公式的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问题解决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公式法相关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

2. PPT:制作精美的PPT,辅助讲解和展示实例。

3.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4.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用于分析讲解。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公式的定义、特点和常见公式。

2. 第二课时:讲解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

3. 第三课时:进行公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第四课时:总结本单元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公式,并尝试举一反三。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公式应用能力。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第21章21.2.2 公式法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第21章21.2.2 公式法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2 公式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熟练应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求根公式的过程,加强推理技能,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五、课前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704x x --=.(出示课件2)学生板演如下:解:移项,得274x x -=,配方222171242xx ⎛⎫⎛⎫-+=+ ⎪⎪⎝⎭⎝⎭, 2122x ⎛⎫-= ⎪⎝⎭由此可得12x -=,112x =+212x =-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出示课件3) 学生口答:化:把原方程化成 x 2+px +q = 0 的形式. 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如x 2+px =-q. 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 2+px +(2p )2=-q +(2p)2 开方: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方程两边开平方. (x+2p )2=-q +(2p )2 求解:解一元一次方程. 定解:写出原方程的解.我们知道,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只要方程有解,都可以利用配方法求出它的两个实数根.事实上,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写成ax 2+bx+c=0的形式,我们是否也能用配方法求出它的解呢?想想看,该怎样做?(二)探索新知 探究一 公式法的概念教师问: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出示课件5) 学生答:ax 2+bx +c=0(a ≠0).教师问:如果使用配方法解出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的根,那么这个根是不是可以普遍适用呢?师生共同探究: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0(≠a (出示课件6)解:移项,得ax 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ca. 配方,得x 2+b a x+2()2b a =-ca+2()2b a ,即2224(42)b a a a b x c-+=.教师问:(1)两边能直接开平方吗?为什么? (2)你认为下一步该怎么办?谈谈你的看法. 师生共同完善认知:(出示课件7)20,40,≠>a a当240,-b ac ≥.2b x a +=±x 1=-b+√b 2-4ac 2a , x 2=-b -√b 2-4ac 2a.出示课件8: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确定.因此,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a≠0).当b 2-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2b a-±,就得到方程的根,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例1用公式法解方程:(1)x 2-4x-7=0; (出示课件9) 学生思考后,共同解答如下: 解:∵a=1,b=-4,c=-7, ∴b 2-4ac=(-4)2-4×1×(-7)=44>0.=x∴12=+x 22=-x(2)2x 2x+1=0;(出示课件10) 教师问:这里的a 、b 、c 的值分别是什么?解:2, 1.==-=a b c224(4210.△=-=--⨯⨯=b ac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22==-=-=b x x a(3)5x 2-3x=x+1;(出示课件11)解:原方程可化为25410x x --= 1,4,5-=-==c b a ,224(4)45(1)36>0△b =-=--⨯⨯-=ac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46.10±===x12464611,.10105+-====-x x(4)x 2+17=8x.(出示课件12)解:原方程可化为28170x x -+=,17c 8,1,=-==b a ,,0<41714)8(422-=⨯⨯--=-=ac b △方程无实数根.教师归纳:(出示课件13)⑴当∆=b 2-4ac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⑵当∆=b 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⑶当∆=b 2-4ac <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的实数根. 教师问: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共同总结如下:(出示课件14)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a ,b ,c 的值. 2.求出 ∆ 的值.3. (1)当 ∆ >0时,代入求根公式:2b x a-±=,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2)当∆=0时,代入求根公式:2b x a-±=,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3)当∆<0时,方程无实数根.出示课件15:用公式法解方程:23620x x --= 学生自主思考并解答. 解:a=3, b=-6, c=-2,∆=b 2-4ac=(-6)2-4×3×(-2)=60.=x1=x 2=x探究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出示课件16: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x 2+x -1=0;(2)x 2-+3=0;(3)2x 2-2x +1=0.学生板演后,教师问:观察上面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与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有关吗?能否根据这个关系不解方程得出方程的解的情况呢?教师进一步问:(出示课件17)不解方程,你能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吗? ⑴x 2+2x -8=0; ⑵x 2=4x -4; ⑶x 2-3x=-3.学生思考后回答:(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没有实数根. 教师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答:b 2-4ac 的符号决定着方程的解.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出示课件18) 一元二次方程)(0 02≠=++a c bx ax的根的情况⑴当b 2-4ac >0 时,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12,;x x ==(2)当b 2-4ac=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2;2bx x a -== (3)当b 2-4ac<0时,没有实数根.一般的,式子 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来表示,即∆=b 2-4ac.出示课件20,21:例1 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1) 06622=-+-x x ;(2)x 2+4x=2.(3)4x 2+1=-3x;(4)x ²-2mx+4(m-1)=0.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 解:⑴a =﹣1,b=,c =﹣6, ∵△= b 2-4ac=24-4×(﹣1)×(-6)=0. ∴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⑵移项,得x2+4x-2=0,a=1,b=4 ,c=﹣2,∵△=b2-4ac=16-4×1×(-2)=24>0.∴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⑶移项,得4x2+3x+1=0,a=4,b=3 ,c=1,∵△= b2-4ac=9-4×4×1=-7<0.∴该方程没有实数根.⑷a=1,b=-2m ,c=4(m-1),∵△= b2-4ac=(-2m)²-4×1×4(m-1)=4m2-16(m-1)=4m2-16m+16=(2m-4)2≥0.∴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选一选:(出示课件22)(1)下列方程中,没有实数根的方程是()A.x²=9B.4x²=3(4x-1)C.x(x+1)=1D.2y²+6y+7=0(2)方程ax2+bx+c=0(a≠0)有实数根,那么总成立的式子是()A.b²-4ac>0B.b²-4ac<0C.b²-4ac≤0D.b²-4ac≥0学生口答:⑴D ⑵D出示课件23:例2 m 为何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x 2-(4m+1)x+2m 2-1=0:(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没有实数根?学生思考后,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解:a=2,b=-(4m+1),c=2m 2-1,b 2-4ac=〔-(4m+1)〕2-4×2(2m 2-1)=8m+9.(1)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b 2-4ac >0,即8m+9>0,∴m >98-;(2)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b2-4ac=0即8m+9=0,∴m=98-;(3)若方程没有实数根,则b2-4ac <0即8m+9<0, ∴m <98-.∴当m >98-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m=98-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m <98-时,方程没有实数根.出示课件24:m 为任意实数,试说明关于x 的方程x 2-(m-1)x-3(m+3)=0恒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学生自主思考并解答.解:b 2−4ac=[−(m −1)]2−4[−3(m+3)] =m 2+10m+37 =m 2+10m+52−52+37 =(m+5)2+12.∵不论m 取任何实数,总有(m+5)2≥0, ∴b 2-4ac=(m+5)2+12≥12>0,∴不论m 取任何实数,上述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5-29)1.若一元二次方程x 2﹣2x+m=0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A .m ≥1B .m ≤1C .m >1D .m <12.解方程x 2﹣2x ﹣1=0.3.方程x 2-4x +4=0的根的情况是(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C.有一个实数根D.没有实数根4.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有两个不等 的实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A.k>-1B.k>-1且k ≠ 0C.k<1D.k<1且k ≠05.已知x 2+2x =m -1没有实数根,求证:x 2+mx =1-2m 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参考答案: 1.D2.解:a=1,b=﹣2,c=﹣1, △=b 2﹣4ac=4+4=8>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x 12±===±1211x x ==-3.B4.B5.证明:∵没有实数根,∴ 4-4(1-m)<0, ∴m<0.对于方程 x 2+mx =1-2m ,即. ,∵,∴△>0.∴x 2+mx =1-2m 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说说看.(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1.2.3)的相关内容。

公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教案六篇

公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教案六篇

公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教案六篇教案一:用公式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2、能够熟练运用公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运用求根公式解二元一次方程。

2、难点求根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 + bx + c =0$($a≠0$)。

(2)提问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

2、公式推导(1)将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a≠0$)进行配方:\\begin{align}ax^2 + bx + c &= 0\\ax^2 + bx &= c\\x^2 +\frac{b}{a}x &=\frac{c}{a}\\x^2 +\frac{b}{a}x +(\frac{b}{2a})^2 &=(\frac{b}{2a})^2 \frac{c}{a}\\(x +\frac{b}{2a})^2 &=\frac{b^2 4ac}{4a^2}\end{align}\(2)当$b^2 4ac≥0$时,开方得到求根公式:$x =\frac{b ±\sqrt{b^2 4ac}}{2a}$3、公式讲解(1)强调公式中$a$、$b$、$c$的含义。

(2)说明判别式$b^2 4ac$的作用:判断方程根的情况。

4、例题讲解例 1:用公式法解方程$x^2 4x 5 = 0$(1)分析:$a = 1$,$b =-4$,$c =-5$(2)计算判别式:$b^2 4ac =(-4)^2 4×1×(-5) = 36 > 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代入求根公式:$x =\frac{4 ±\sqrt{36}}{2×1} =\frac{4 ± 6}{2}$,解得$x_1 = 5$,$x_2 =-1$5、课堂练习让学生练习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x^2 + 2x 3 = 0$(2)$2x^2 5x + 1 = 0$6、课堂小结(1)总结公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公式法的教案范文

公式法的教案范文

公式法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式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公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公式法的定义和原理。

2. 常见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3. 公式法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公式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常见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2. 难点:公式法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式法的定义、原理和常见公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公式法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公式法解决问题。

2. 讲解:讲解公式法的定义、原理和常见公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公式法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

4. 练习: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公式法解决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了解他们对公式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目: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目,评估他们运用公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案和课件:提供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法。

2. 练习题目: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案例分析:提供不同学科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公式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公式法的定义和原理,讲解常见公式。

2. 第2周:分析公式法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

3. 第3周:进行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公式法解决问题。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公式法。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式法》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式法》教案、教学设计
3.教学重点:强调公式法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明白公式是如何得出的,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一个或多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公式法进行求解。
2.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问题,分工合作,将公式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并给出解答。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正确运用公式法。
2.设想二: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设想三: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巩固公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设置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和实际应用题,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的反思和总结,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5.家长参与:
-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过程,了解孩子在学习公式法方面的表现,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6.设想六:评价与反馈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同时,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共同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导入,如“小明家有一块长方形的地,如果知道长和宽,如何计算面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设计:练习题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九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2章《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2章《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认识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并且已经能够熟练地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它们的一般形式;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但仍有一部分认知较慢、运算不扎实的同学不能够熟练使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教学任务分析公式法实际上是配方法的一般化和程式化,然后再利用总结出来的公式更加便利地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所以首先要夯实上节课的配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般规律性的探求——推导求根公式,最后,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其中,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正确地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之一;正确、熟练地使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的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②能够根据方程的系数,判断出方程的根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③通过正确、熟练的使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④通过在探求公式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使用公式过程中的小技巧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课时分为以下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回忆巩固;第二环节:公式的推导;第三环节:公式的运用;第四环节:巩固运用;第五环节:感悟与收获;第六环节:检测反馈;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忆巩固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元二次方程 0962=-+x x 二次项系数a 为____,一次项系数b 为_______, 常数项c 为________,ac b 42-=____________3.方程01872=--x x 的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环节 公式的推导活动内容: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提出问题:解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学生在演算纸上自主推导、并针对自己推导过程中预见的问题在小范围内自由研讨。

八年级数学《公式法》教案

八年级数学《公式法》教案

初二数学备课组第12 周供13 周用主备课稿教学方法采取对知识系统“演绎”、“提升”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数形结合,直观演绎【解释与比较】观察下列图形,写出相关的整式乘法公式:(1)如图1所示.(2)如图2所示.(3)如图3所示.(4)如下图在宽为a的正方形空地上修两条互相垂直宽度为b的水泥路,•其余的部分种植草坪,你能计算出草坪的面积吗?【教师提问】a2-2ab+b2=(a-b)2,请你用图形反映(a-b)2的结果,由图5•可得等式(a+b)2=(a-b)2+______.【辨析与理解】(1)(x-y)2=x2-y2;(2)(x+y)(y-x)=x2-y2;(3)(x+3y)(x-3y)=x2-3y2;(4)(x-3y)2=x2-3xy-3y2.(5)分解因式:x2-4=(x-2)2;(6)分解因式:a2±2ab+b2=(a±b)(a b)【运算与方法】1.把图6左框里的等式分别乘以(x+3y),所得的积分别写在右框相应的位置上.2.利用乘法公式计算:(1)102(2)301×299 (3)(m+n)2(m-n)23.已知:(x+a)(x+b)=x2+(a+b)x+ab,利用这个等式计算:(x-3)(x+7)=_______.(x+5)(x+9)=_______.【运用与探究】1.一个正方体的边长为3cm,则它的体积为多少?表面积为多少?2.一块长方形花坛的面积为2a2x-4ax3m2,长为2axm,求它的宽.3.长方形花坛的宽为m米,长比宽多4米,若将长和宽分别增加3米,则增加后长方形的面积为多少?如果已知增加后面积增加了15平方米,请计算出原来的长和宽来.4.有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正整数,现将它的边长逐次增加(每次增加1),•考察其面积的增加量,记录如下.(如图7所示)原边长 1 2 3 4 …原面积 1 4 9 16…增加后的边长 2 3 4 5 …增加后的面积 4 9 16 25…面积的增加量 3 5 7 9 …探索面积的增加量,有怎样的规律?请你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你的发现.5.设a表示一个两位数,b表示一个三位数,把a放在b【备课组长意见】通过让学生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分解因式,有针对性训练。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公式法》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公式法》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公式法》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掌握含参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会用“公式法”解决方程。

2.熟练掌握魔方的基本解法,并能够利用公式法解决较为复杂的魔方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含参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掌握用“公式法”解决方程。

2.熟练掌握魔方的基本解法,并能够利用公式法解决较为复杂的魔方问题。

三、教学难点1.理解含参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特别是在运用“公式法”时的实际操作。

2.熟练掌握魔方的基本解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公式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消元法2.等式移项法3.公式法1.2 魔方的解法及公式法1.魔方的基本解法2.公式法在魔方中的应用3.魔方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笔记、课本知识点和必要的概念性内容,让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魔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1 自如教学主题: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Step 1介绍公式法的概念听讲并记录课堂笔记5分钟Step 2通过例题讲解公式法的基本思路认真听讲并理解公式法的基本思路15分钟Step 3给出一些公式法解题的实例,进行求解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互相讨论,合作解题30分钟Step 4给一些综合的应用题,开展小组活动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复杂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5分钟Step 5总结笔记学生回顾笔记,通过讲解的方式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15分钟2. 魔方的解法及公式法2.1 自由探究主题:魔方的解法及公式法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Step 1了解魔方基本的解法,自由探究学生自由探究,教师在旁边引导和点拨30分钟Step 2所有学生组成4~5人的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并交流解法小组内自由讨论和交流解法20分钟Step 3教师再进行总结并整理魔方的基本解法和公式法学生记录重要的内容20分钟Step 4带领学生探讨魔方的应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探究魔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0分钟Step 5总结根据探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10分钟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其中更好的掌握知识并形成持续性思考。

九年级数学上册《公式法》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公式法》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公式法的基本概念、原理、步骤及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公式法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归纳,强调公式法在数学学习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尝试运用公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公式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步骤,如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运用公式法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公式法在简化计算过程和提高解题效率方面的优势。
3.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认真听讲、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用公式法求解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平方和?”
4.通过对公式法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公式法进行求解。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等环节,自主发现公式法的规律和特点。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公式法的价值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1.2.2公式法(教案)

21.2.2公式法(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公式选择和应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公式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利用公式法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3)通过多项式乘法公式的应用,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应用素养;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精神,提高数学表达和数据分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整式的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公式,特别是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举例:a² - b² = (a + b)(a - b),a² + 2ab + b² = (a + b)²
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概念,并通过举例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看到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积极互动,提出自己的观点,我感到非常欣慰。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
我也注意到,在学生的小组讨论中,有的组员可能过于依赖其他同学,自己的思考不够独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够运用多项式乘例: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其中长和宽为多项式表达式;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公式在简化计算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1)因式分解中的公式的选择与应用,特别是完全平方公式的识别与运用;
难点举例:分解表达式x² - 6x + 9时,学生需识别出是完全平方公式(a - b)² = a² - 2ab + b²的变形;

数学教案-运用公式法

数学教案-运用公式法

数学教案-运用公式法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 理解和掌握常见数学公式的含义; 2. 掌握运用公式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常用数学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2. 运用公式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 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习题集;2.笔、纸、计算器等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引入1.利用相关的例子引入数学公式的概念,鼓励学生运用思维来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式?为什么要学习和掌握公式?步骤二:常见数学公式的介绍1.列举一些常见的数学公式,如勾股定理、平方差公式、线性函数等;2.详细讲解每个公式的含义和应用领域。

步骤三:运用公式解决数学问题1.给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2.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步骤四: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安排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解答;2.鼓励学生思考并运用多个公式综合解决问题。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公式在数学中的重要性;2.提供一些延伸问题,作为学生拓展思维和进一步学习的引导。

五、课堂练习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小组或个人练习和讨论的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课后作业针对所学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完成的作业,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做出教改的建议。

以上是关于《数学教案-运用公式法》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入、讲解、练习和总结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常见数学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解决数学问题。

同时,通过解答实际问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公式法教案模板(共3篇)

公式法教案模板(共3篇)

公式法教案模板(共3篇)第1篇: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教案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认知要求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2.使学生了解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3.使学生了解,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式的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对平方差公式特点的辨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训练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运用能力.(三)情感和价值观要求在引导学生逆用乘法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逆向思想的意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换元的思要方法.教学着重让学生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教学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培养学生多步骤分解因式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在前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次多项式分解成几次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次多项式中,若各种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次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次因式乘积的形式.如果一次多项式的各种,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二、新课讲解1.请看乘法公式(a+b)(a-b)=a2-b2(1)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次多项式,把这次等式反过来就是a2-b2=(a+b)(a-b)(2)左边是一次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次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符合因式分解的定义,因此是因式分解.对,是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1)次等式可以看作是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第(2)次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2.公式讲解请大家观察式子a2-b2,找出它的特点.公式的特点接下来按公式分类,一一进行论述.(1)平方差公式:a2b2(a b)(a b)1 这里a,b可以表现数、单项式、多项式.公式的特点是:①左侧为两项;②两项都是平方项;③两项的符号相反.(是一次二项式,每项都可以化成整式的平方,整体来看是两次整式的平方差.如果一次二项式,它能够化成两次整式的平方差,就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分解成两次整式的和和差的积.)如x2-16=(x)2-42=(x+4)(x-4).9 m 2-4n2=(3 m )2-(2n)2 =(3 m +2n)(3 m -2n)3.例题讲解例1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25-16x2;(2)9a2-解:(1)25-16x2=52-(4x)2 =(5+4x)(5-4x);12b.4121b=(3a)2-(b)2 4211=(3a+b)(3a-b).22(2)9a2-例2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 (2)2x3-8x.解:(1)9(m +n)2-(m-n)2 =[3(m +n)]2-(m-n)2 =[3(m +n)+(m-n)][3(m +n)-(m-n)]=(3 m +3n+ m-n)(3 m +3n-m +n)=(4 m +2n)(2 m +4n)=4(2 m +n)(m +2n)(2)2x3-8x=2x (x2-4)=2x(x+2)(x-2)说明:例1是把一次多项式的两项都化成两次单项式的平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例2的(1)是把一次二项式化成两次多项式的平方差,然后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例2的(2)是先提公因式,然后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由此可知,当一次题中既要用提公因式法,又要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时,首先要考虑提公因式法,再考虑公式法.弥补例题3: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1)(a+b)2-c2=a2+2ab+b2-c2.(2)a4-1=(a2)2-1=(a2+1)·(a2-1).解:(1)不正确.本题错在对分解因式的概念不清,左边是多项式的形式,右边应是整式乘积的形式,但(1)中还是多项式的形式,因此,最终结果是未对所给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2)不正确.错误原因是因式分解不到底,因为a2-1还能继续分解成(a+1)(a-1).2 应为a4-1=(a2+1)(a2-1)=(a2+1)(a+1)(a-1).例4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22(1)9a b;(2)4n m;2212a9b2;(4)16a225b2c4;16122(5)xy0.09。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设计三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设计三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案设计三篇7:公式法的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初中代数的方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数的开方、以及前三种因式分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掌握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是配方法和开平方两个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配方法是解方程的通法,同时会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也是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思考方面: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使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方面:结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和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所有的方程都可以用公式法解决,感受到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渗透分类的思想;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熟练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判别式二、教学法分析教法: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式的自主探究式与交流讨论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由旧知识引导探究一般化问题的形式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法:让学生学会善于观察、分析讨论和分类归纳的方法,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铜锁亲自尝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过程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复习导入――呈现问题――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公式法教案

公式法教案

公式法教案公式法是一种通过应用特定的公式或模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在数学、科学、工程和经济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公式法不仅可以简化问题的解决过程,还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公式法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学习和理解各种公式和模型的含义和应用范围;2. 掌握如何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公式和模型;3. 学会正确运用公式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公式法的定义和概念,并给出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公式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第二步:介绍一些常用的公式和模型,并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示范和实例演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公式和模型。

第三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课堂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公式和模型解决具体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通过讨论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公式。

第四步: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报告,展示他们所选择和应用的公式或模型,并解释其使用原理和步骤。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式法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步:结合实际问题,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公式和模型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合理的推理,选择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和求解。

第六步: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的公式和模型,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通过上述步骤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公式法的实用性,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八年级数学下册《公式法》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公式法》教案、教学设计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公式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公式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公式法解决。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题思路,共同完成问题。
(3)各小组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问。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练习题:完成课本第56页第1-6题,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熟练运用公式法,注意书写格式规范,保持解答过程的简洁。
2.提高题:完成课本第56页第7-10题,这部分题目难度有所提高,旨在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公式法,提高解题能力。
3.实践题:结合生活实际,自编一道涉及公式法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锻炼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小组讨论题: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以下问题:如何运用公式法解决二次方程相关问题?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每个小组整理一份讨论报告,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公式法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善于发现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利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案

利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案

利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案。

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已知的参数,套用一定的公式求解。

下面就是一份利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案,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方法。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2、掌握利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利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并根据公式求解。

四、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出一道例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下列问题:小明买了一些苹果,花费了10元。

如果苹果的单价是1元,小明应该买多少个苹果?2、概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形式,即a×x^2 + b×x + c = 0。

3、公式推导利用代数学知识,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即x1 = (-b + √(b^2-4ac)) / 2ax2 = (-b - √(b^2-4ac)) / 2a4、公式应用结合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公式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问题。

例1:求解 x^2 + 3x + 2 = 0。

解:a = 1, b = 3, c = 2,带入求根公式,得到x1 = (-3 + √(3^2 - 4×1×2)) / 2×1 = -1x2 = (-3 - √(3^2 - 4×1×2)) / 2×1 = -2因此,方程的解为 x1 = -1, x2 = -2。

例2:小明买了一些苹果,花费了10元。

如果苹果的单价是1元,小明应该买多少个苹果?解:设小明买了 x 个苹果,根据题意可得出一元二次方程:x^2 + x - 10 = 0根据求根公式,得到x1 = (-1 + √(1^2+4×1×10)) / (2×1) = 2x2 = (-1 - √(1^2+4×1×10)) / (2×1) = -5因此,小明应该买2个苹果。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公式法教案 公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教案六篇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公式法教案 公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教案六篇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公式法教案公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教案六篇篇一:2023公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2节P96页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代入消元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理解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所体现的化归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提供适当的情境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讨论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良好的数学思想,逐步渗透类比、化归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难点:探索如何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感受消元思想。

教学关键:把方程组中的某个方程变形,而后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去,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分析授课对象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七年级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特别是对一元一次方程内容掌握的不够透彻,再加上厌学现象严峻,团结协作的能力差,本节课设计了他们感兴趣的篮球比赛和常用的消毒液作为题材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既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解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问题,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在上节已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等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解方程组的第一种方法代入消元法。

并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不但用到了前面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一个回顾和提高,同时,也为后面的利用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通过实际问题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初中阶段要掌握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解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两种,教材都是按先求解后应用的顺序安排,这样安排既可以在前一小节中有针对性的学习解法,又可在后一小节的应用中巩固前面的知识,但教材相对应的练习安排较少,不过这样也给了学生一较大的发挥空间。

九年级数学教案 公式法9篇

九年级数学教案 公式法9篇

九年级数学教案公式法9篇公式法 1第1教时教学内容: 12.1 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情感与态度目标: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辅工具:教学程序设计: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创设问题情景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探究新知11.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x(5x-2)=x(x+1)+4x2;(2)7x2+6=2x(3x+1);(3)(4)6x2=x;(5)2x2=5y;(6)-x2=04.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一个固定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ax2称二次项,bx称一次项,c称常数项,a称二次项系数,b称一次项系数.一般式中的“a≠0”为什么?如果a=0,则ax2+bx+c=0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5.例1 把方程3x(x-1)=2(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教师边提问边引导,板书并规范步骤,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讨论后回答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独立完成加深理解学生试解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铺垫反馈训练应用提高练习1:教材P.5中1,2.练习2: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若是一元二次方程,请分别指出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4)(b2+1)x2-bx+b=2;(5)2tx(x-5)=7-4tx.教师提问及恰当的引导,对学生回答给出评价,通过此组练习,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要求多数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部分学生板书,师生评价.题目答案不唯一,最好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小结提高(四)总结、扩展引导学生从下面三方面进行小结.从方法上学到了什么方法?从知识内容上学到了什么内容?分清楚概念的区别和联系?1.将实际问题用设未知数列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以及转化为方程的思想方法.2.整式方程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归纳所学过的整式方程.3.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与一般形式ax2+bx+c=0(a≠0)的区别和联系.强调“a≠0”这个条件有长远的重要意义.学生讨论回答布置作业1.教材P.6 练习2.2.思考题:1)能不能说“关于x的整式方程中,含有x2项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试说出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反思公式法 2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二次三项式的意义;知道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2.使学生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在实数范围内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3.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推导,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4.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推导,进一步向学生渗透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即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5.通过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知识来分解因式,渗透知识间是普遍联系的数学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3.公式法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认识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并且已经能够熟练地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它们的一般形式;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但仍有一部分认知较慢、运算不扎实的同学不能够熟练使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已经具备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经验;学生通过《规律的探求》、《勾股定理的探求》、《一次函数的图像》中一次函数增减性的总结等章节的学习,已经逐渐形成对于一些规律性的问题,用公式加以归纳总结的数学建模意识,并且已经具备本节课所需要的推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公式法实际上是配方法的一般化和程式化,然后再利用总结出来的公式更加便利地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所以首先要夯实上节课的配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般规律性的探求——推导求根公式,最后,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其中,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正确地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之一;正确、熟练地使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的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②能够根据方程的系数,判断出方程的根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③通过正确、熟练的使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④通过在探求公式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使用公式过程中的小技巧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课时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回忆巩固;第二环节:公式的推导;第三环节:看一看、练一练,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忆巩固活动内容:①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2x 2+3=7x (2)3x 2+2x+1=0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运算,可找两位同学上黑板演算②由学生总结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方法:第一题: 2x 2+3=7x解: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x 2-7x +3=0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2 023272=+-x x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0231649)47(2722=+-+-x x即: 01625)47(2=--x1625)47(2=-x 两边开平方取“±” 得:4547±=-x 4547±=x 写出方程的根 ∴ x 1=3 , x 2=21第二题: 3x 2+2x+1=0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3 031322=++x x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02391)31(3222=+-++x x即: 01825)31(2=++x1825)31(2-=+x ∵01825<- ∴原方程无解活动目的:(1)进一步夯实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班步骤.在这里相对于书上的解题方法作了小小的改动:没有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而是在方程的左边直接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与以后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保持一致。

(2)选择了一个没有解的方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并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在实数范围内都有解。

(3)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节课作业情况,选学生出错多的题目纠错、练习. 活动的实际效果: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学生再次经历了配方法解方程的全过程,由于是旧知识,学生容易做出正确答案,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 公式的推导活动内容:提出问题:解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学生在演算纸上自主推导、并针对自己推导过程中预见的问题在小范围内自由研讨。

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求根公式.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 02=++ac x a b x 问:为什么可以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答:因为a ≠0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04)2(2222=+-++a c a b a b x a b x 即: 044)(222=--+a ac b a b x 22244)(a ac b a b x -=+ 问:现在可以两边开平方吗?答:不可以,因为不能保证 04422≥-a ac b 问:什么情况下 04422≥-a ac b 学生讨论后回答:答: ∵ a ≠0∴ 4a 2>0 要使04422≥-a ac b 只要 b 2-4ac ≥0即可∴当b 2-4ac ≥0时,两边开平方取“±” 得: 2244a ac b a b x -±=+ aac b a b x 242-±=+ aac b a b x 242-±-= aac b b x 242-±-= 问:如果b 2-4ac<0时,会出现什么问题?答:方程无解活动目的:学生能否自主推导出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他们才能发现问题、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认识.在集体交流的时候,才能有感而发。

活动的实际效果:学生的主要问题通常出现在这样的几个地方:(1)04)2(2222=+-++ac a b a b x a b x 中a c a b +-224运算的符号出现错误和通分出现错误 (2)不能主动意识到只有当b 2-4ac ≥0时,两边才能开平方(3)两边开平方,忽略取“±”。

大部分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完善公式的推导。

第三环节:练一练,巩固新知活动内容: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解:(学生口答)(1) 2x 2+3=7x (2)x 2-7x=18 (3)3x 2+2x+1=0(4)9x 2+6x+1=0(5)16x 2+8x=3(6) 2x 2-9x+8=0学生迅速演算或口算出b 2-4ac,从而判断是否有根问第(3)题的判断,与第一环节中的第(2)题对比,那种方法更简捷? 2、上述方程如果有解,求出方程的解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第(1)题例:解方程 2x 2+3=7x先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解: 2x 2-7x+3=0确定a,b,c 的值 a=2, b=-7, c=3判断方程是否有根 ∵b 2-4ac=(-7)2-4×2×3=25>0 ∴45722257242±=⨯±=-±-=aac b b x写出方程的根 即x 1=3,x 2=-21问:与第一环节中的第(1)题对比,哪种解法更简捷?(剩下的题目教师根据时间情况选择使用,个别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练习)3、课本随堂练习2.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为三个连续的偶数,求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或口述交流或上黑板解方程,公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查缺补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程度。

活动实际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口答、板书,笔答,对比,评价,总结.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用公式法解方程。

出现的问题1、对于(1)(2)(5)小题,有个别学生因为没有化成一般形式,从而把a,b,c的符号弄错了;2 、学生比较容易得出当a,c异号时,方程一定有解。

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活动内容: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是什么?2、用公式法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3、你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哪些小技巧?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进行回顾与反思后,进行组间交流发言。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解题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通过回顾进一步巩固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到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推理技能,在使用公式解方程的过程中,感受到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有根,而有的没有根,通过解方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1) 2x2-4x-1=0(2) 5x+2=3x2(3) (x-2)(3x-5)=0(4) 2x2+7x=4(5) x2-22x+2=0列方程解应用题1、已知长方形城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2、一张桌子长4米,宽2米,台布的面积是桌面面积的2倍,铺在桌子上时,各边下垂的长度相同,求台布的长和宽3、某商场销售一批衬衫,平均每天可以售出20件,没见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如果每件降价1元,商场每天可以多销售2件,(1)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要降价多少元?(2)选作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四、教学反思1、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本节课教师就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了配方时的个别过程,使之与后续知识学习相一致,添加了例题和练习题。

2、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这节课不能够仅仅让学生背公式、套公式解方程,而应让学生初步建立对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的数学建模意识,亲身体会公式推导的全过程,提高学生推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