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doc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关键词杜能圈:杜能认为,城市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呈同心圆圈层结构〔后称杜能圈〕。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种蔬菜、生产牛奶第二圈——林业圈。

供应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农业和畜牧业合理轮作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谷物--牧草--休耕第六圈——畜牧业圈。

放牧或种植牧草。

第六圈以外是荒地。

工业区位论:它是关于工业企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

韦伯得出三条区位法那么--运输区位法那么、劳动区位法那么和集聚或分散法那么。

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根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

除运费以外,韦伯又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化。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托勒将区位理论扩展到聚落分布和市场研究,认为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间结构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

在此根底上,克氏提出了正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

廖什景观:将市场网络按照经济法那么排列,所形成的具有等级序列的空间分布称为经济景观。

在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密度均质的情况下,经济景观有规律地扩展,形成三角形、聚落和城市分布、六边形市场区形。

一般区位论:俄林认为杜能和韦伯的古典区位论是孤立的微观理论,而把区位研究同地域分工和区际国际贸易结合,这就把贸易理论看成区位论的一局部,从而成为一般的宏观理论,而后一种宏观理论即为一般区位论。

区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制度环境投资环境:投资经营者所面对的客观条件。

投资,特别是国际间的投资的效果,与投资地点客观条件的好坏直接相关。

对投资者来说,必须考察各国各地区不同的投资环境,把资金投向有利的环境中。

对欢送外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方面投资,以解决资金缺乏的困难,繁荣本国本地经济。

制度创新: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鼓励人们行为的制度、标准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开展和变革的创新。

杜能圈圈层结构

杜能圈圈层结构

杜能圈圈层结构杜能圈圈层结构是宋朝时期著名官员、文学家杜能提出的一种人类社会体系分析理论。

它将社会分为“圈”和“层”,并以此来解释社会秩序和关系。

杜能圈圈层结构的主要思想是,它将社会结构分成三个层次,分别为“皇帝-贵族-民众”、“士绅-文人-庶民”和“男性-女性”三个层次。

首先,在社会结构中,皇帝作为最高层次的社会体系,是社会秩序的最高统治者,也是社会的核心。

贵族,是皇帝的官僚,负责维护皇权,以及管理、约束百姓。

民众,则是负责劳动生产、共同参与公共事务,以及一切尊重皇帝、崇敬贵族的百姓。

在这一层次上,皇帝、贵族和百姓三者相互分工,四等五行,构成社会秩序的基本框架。

其次,士绅层次主要是指那些经过考试而获得官职、享受尊荣特权的文人。

文人,则是社会上掌握文学、学术和知识的文化阶层。

庶民,则是专职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阶层,也是社会的基本支柱。

这一层次的人们以此构成了“士绅-文人-庶民”这样的老大、老二、老三的社会秩序。

最后,男性层次指的是社会中的男性,对社会事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女性层次则指社会中的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一层次的人们也构成了男女的社会秩序,使得家庭成为社会的一个基础。

杜能圈圈层结构通过将人类社会划分为皇帝-贵族-民众、士绅-文人-庶民和男性-女性三个层次,可以使我们对社会本质有着更清楚的认识。

它明确了人类社会中的秩序机制,以及社会细胞各自的责任,避免了社会中出现混乱局面。

因此,杜能圈圈层结构已成为古代社会秩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习价值。

由此可见,杜能圈圈层结构对于研究、解释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以及秩序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许多古代思想家们的共同理论。

在宋朝的思想观念中,杜能的圈圈层结构理论深深影响了许多家庭、学校、官府、宗教等重要社会结构的发展历史,在今天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基本经济分析农业经营者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的最大利润为:P农业生产成本为: 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农产品的运输费用:T他们之间的关系为:P=V—(E+T)由于V(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相同的)和E(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即均质的假设)是常数,因此V-E也是常数,故有:P+T=V-E=K=常数意义:要想利润最大化,只有将运费最小化.由此得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运费最小,从而使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的六种耕作制度由内而外划分为六个区域: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谷物轮作区,草田轮作区,三圃农作制区,畜牧业区3)修正模型修正原假设1: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均质修正原假设3:交通工具多样化,除了马车外还有河运等修正原假设1:大城市周围除了农村外,还有许多的小城市(城市不唯一工业区位理论奠基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品的生产成本的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假设条件1)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地区2)原材料产地已知3)消费为已知4)劳动力已知且充足5)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6)同一产品以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前提假设:影响因素只有一个即运费韦伯认为:工业企业应选在原料和制成品两者的总运费最小的地方运费的大小取决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比例关系:运费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成正比关系韦伯将工业原料分为:遍布性原料(到处都有的原料):对工业区位影响不大;限地性原料(分布在某些固定地点的原料):对工业区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及其重量和制成品重量的比值,即有: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原料指数的不同将导致工业区位的趋向不同,因此,当在原料指数不同的情况下,只有在原料、燃料与市场之间找到最小运费点,才能找到工业的理想区位。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P=V-(E+T)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

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个常数。

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P+T=V-E=K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

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

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

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

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

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

杜能根据假设前提,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太相符。

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

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

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

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

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

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

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

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探索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

为了研究的需要,杜能本人从181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

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他都详细地记载下来,成为他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

根据农场水平的数据检验后,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圈层结构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圈层结构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圈层结构理论还是在160多年以前,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在其名著《孤立国》中就已经指出,城市郊区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的布局会呈圈层式分布,将会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向心环状分布。

从中心向外,分别为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

这种圈层空间结构模式,被誉为“杜能环”。

192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对城市用地功能区的布局研究后指出,城市五大功能区是按同心圆法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有序配置的,并认为这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理想模式。

这种模式的空间结构是,从中心向外,分别是中心商业区、过渡性地区、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层住宅区、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呈现出有序的圈层状态。

20世纪50年代以后,狄更生和木内信藏对欧洲和日本的城市分别研究,提出了近似的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认为大城市圈层是由中心地域、城市的周边地域和市郊外缘的广阔腹地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从市中心向外有序排列。

1979年木内信藏在《都市地理学》书中对三个城市地带作了进一步说明,中心地域是城市活动的核心;周边地域是与市中心有着上班、电话、购物等密切联系的日常生活圈;市郊外缘是城市中心和周边地缘向外延伸的广大地区或远郊区。

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在大量的区域规划实践基础上,深化和发展了经济活动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理论和模式。

一、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

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当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

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

城市与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如土地利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式样、人口密度、土地等级、地租价格、职业构成、产业结构、道路密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形成机制
R=PQ-CQ-KtQ=(P-C-Kt)Q
R表示地租收入,P代表农产品市场价格, 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 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 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 的运费率。
四、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 第二圈:林业圈 •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带 • 第四圈:谷物式农业带 •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 第六圈:畜牧业圈


自 由
城市0

业谷
草三



80km
五、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型研究
(一)宏观尺度 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模式:国家或大洲范围 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四地带:普通农用地 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 第七地带:森林
2、农业区位论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现实应用 中国城乡结构,农村包围城市; 市场机制不健全,小农贸易仍然是城镇居民和来自城镇周围的农民; 交通格局复杂,区域差异大,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最低的农业区位目标
显得尤为重要。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和目的
• 1、背景:
• ⑴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阿瑟扬(英)、泰尔(德)提出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和生产费 用与收益的关系,资本主义农业经营为获取最大的利润。在此基础上,杜能(德)在 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首次系统的阐述了农业区位 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 ⑵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19世纪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生产力状况 呈现大变革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始成长。

杜能模式在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模式中的应用

杜能模式在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模式中的应用

杜能模式在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模式中的应用——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例摘 要:农业区位理论是研究农业科技园区区位选择和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

本文通过借鉴农业区位论的圈层布局理论成果,探讨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层次,分析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模式,并将相关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对典型案例的空间布局模式剖析,试图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科技园区;区位理论;空间布局区位是人类经济活动所选择的地区、地点和场所,即在空间上的位置。

区位经济理论简称区位理论,亦称空间经济论,是关于人类经济活动地域空间组合优化的理论[1]。

农业区位论是解决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的理论,适用于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条件。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1.1农业区位论产生的背景农业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J ·H ·Von Thunen)的著作《孤立国》的出版。

农业区位论的产生是和19世纪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生产力状况分不开的。

当时,90%的人口居住在不大的村庄里,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根本没有化肥和新式农具以及先进的交通工具,产量十分低下,牧业也是农村重要的生产构成。

当时农村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德国某些地区的封建领主以比较优惠的条件把土地出租给农民,导致了领主庄园制、农奴制的瓦解和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体制逐步由庄园制向租佃制的转变,从而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直接促成用来阐明和解决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的农业区位论的产生[2]:第一,土地资源成为真正的私产,不再是所有权不明确的封建财产。

对地主来说,土地肥沃意味着可以增进地租;对农民来说,土地肥沃就可以提高产量和增加收入。

土地的投资问题直接影响到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双方的经济利益。

第二,废除了农奴制,土地的耕种者获得了自由,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生产规模得到扩大,产品逐渐丰富乃至富余,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

杜能农业圈理论

杜能农业圈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10年在德国梅克伦堡附近购置一块146hm2的土地,经过多年的记载研究,与1826年完成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关系》,创立了农业区位理论。

(一)基本假设杜能对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以下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无山脉、河流,土壤与气候条件一致,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2、居民接受同等教育,掌握同等劳动技能和生产工具。

3、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运费与运距成正相关。

4、农产品主要用于销售,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为其经营的最终目的。

5、城市为产品交换的市场和消费中心,为农村提供全部的生产与生活资料。

农村除中心城市外,不与其他任何市场发生经济联系。

6、民生产的驱动因素是获取最大的区位地租,他们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调整产品类型。

7、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工资、资本的利息率都固定不变。

(二)形成机制根据前述假设,杜能给出一般地租收入公式: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 农产品的生产费用Q农产品生产量(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地租的收入R对同样作物而言,随距市场的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0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成为这种作物的耕作极限。

把这种作物的地租最大点(市场点)的地租收入与耕作极限点(地租收入为0)连接的曲线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的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大,相反则较小。

图距离自由、林业、轮作、谷草、三圃、畜牧(三)杜能圈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者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是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以某种作物同心圆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基本经济分析农业经营者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的最大利润为:P农业生产成本为: 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农产品的运输费用:T他们之间的关系为:P=V—(E+T)由于V(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相同的)和E(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即均质的假设)是常数,因此V-E也是常数,故有:P+T=V-E=K=常数意义:要想利润最大化,只有将运费最小化.由此得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运费最小,从而使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的六种耕作制度由内而外划分为六个区域: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谷物轮作区,草田轮作区,三圃农作制区,畜牧业区3)修正模型修正原假设1: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均质修正原假设3:交通工具多样化,除了马车外还有河运等修正原假设1:大城市周围除了农村外,还有许多的小城市(城市不唯一工业区位理论奠基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品的生产成本的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假设条件1)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地区2)原材料产地已知3)消费为已知4)劳动力已知且充足5)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6)同一产品以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前提假设:影响因素只有一个即运费韦伯认为:工业企业应选在原料和制成品两者的总运费最小的地方运费的大小取决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比例关系:运费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成正比关系韦伯将工业原料分为:遍布性原料(到处都有的原料):对工业区位影响不大;限地性原料(分布在某些固定地点的原料):对工业区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及其重量和制成品重量的比值,即有: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原料指数的不同将导致工业区位的趋向不同,因此,当在原料指数不同的情况下,只有在原料、燃料与市场之间找到最小运费点,才能找到工业的理想区位。

圈层结构理论

圈层结构理论

一、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 有机整体。 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作用的“距 离衰减律”法则的制约,这样就必然导致 区域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 圈层状的空间分布结构。
一、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城市与外围区呈圈层状的空间结构和沿点轴线在空间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并非完全对立。
市对周围圈层的影响范围都是有限的。 三是圈层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的便
利程度(易达性)、城市对外辐射强度成正比例。 四是在城市密集区,圈层会产生交错叠置现象。 五是因城市客观存在着等级系统,故各个以城市
为核心的圈层也有相应的等级层次系统。
(一)内圈层的特征
1.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 市核心建成区。
这些地方是城市对外交通站、场、港口、机场 等的重要场所,也是城乡物资交流最适宜的地 方,建设有大量的集贸市场、批发商品市场、 中转仓库等,因此是城乡客源汇集地带和物资 交换地带。
这一圈层的原有公路逐步转变为城市道路,并 参考城市道路断面进行设计和建设。经济结构 表现出综合性、多样性,但第一产业已不占重 要地位,以生产禽、畜、蛋、奶、蔬菜、水产 为主。工业发展快,起点高,但与城区的联系 十分密切。
对优势 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
密度小。 许多地方,外圈层是城市的水源保护区、动力
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 外圈层中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区的
“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 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
三、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
向性
1.城市圈层向外扩展往往表现出周期波动性的 特征,这与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现象密切相关。 (加速、停滞、稳定等变化状态 )

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

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

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引言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农业领域内存在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农业圈层理论应运而生。

杜能是一位著名的农业学者,他提出了一种关于农业圈层的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农业领域的一些深层次规律和现象。

本文将介绍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农业圈层概述农业圈层是指农业领域内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关系。

杜能认为,农业圈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圈层、中间圈层和高级圈层。

1. 基础圈层基础圈层是指农业生产的基础环节,包括土地、农作物和农民等。

农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作物是农民种植的主体,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基础圈层的稳定性和良好运行对整个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中间圈层中间圈层是指与基础圈层紧密相关的一些中间环节,包括农业机械设备、农业技术和农业科研等。

农业机械设备的发展和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科研的进展可以为农业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3. 高级圈层高级圈层是指与农业发展和产业链条紧密相连的一些高层次环节,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业金融和农业市场等。

农产品加工是将农产品加工成能够直接供给市场和消费者的产品,农业金融是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农业市场是农产品流通和交易的场所。

农业圈层理论的意义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农业领域的运行规律和存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业圈层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种植和养殖活动,它涉及到众多的环节和要素,需要不同层次的参与者协同合作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农业圈层理论提醒我们农业发展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来进行思考和推动。

只有在每个圈层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协调,整个农业系统才能够健康稳定地运行。

最后,农业圈层理论可以指导我们找出农业领域内的痛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市对周围圈层的影响范围都是有限的。 三是圈层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的便
利程度(易达性)、城市对外辐射强度成正比例。 四是在城市密集区,圈层会产生交错叠置现象。 五是因城市客观存在着等级系统,故各个以城市
为核心的圈层也有相应的等级层次系统。
9
(一)内圈层的特征
1.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 市核心建成区。
11
1.定义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 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 线向外扩展的前缘。边缘区既不类同于核 心建成区,也不同于一般的乡村,或者说 边缘区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还保留 着乡村的某些景观,呈半城市、半乡村状 态。(过渡地带)
12
2.特征
一在位置上,处于建成区外围,是城镇与乡村的 衔接地带
19
四、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1.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 应用之一。一般是围绕母城由近及远地圈 层状配置卧城、工业城、城市疏散点等。
2.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 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市经 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了城市圈层结构 概念,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
这里有邻近城市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有较低廉 的土地价格,劳动力相对费用低,且有乡村风景 等,对城市扩展有强大的吸引力
因此,城市工业区、新的住宅区、科研和文教区、 公园、苗圃和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墓园等 非集约性用地,不断在边缘区出现。
13
2.特征
二在功能上,具有城乡二重性,发生着由乡村 向城市的逐渐转变的过程。
城市的扩大,是呈线状或点状逐步向外扩大, 形成不连续的土地利用方式。 。这种转化 过程在空间上反映出一定的层次性,但并 非是几何图形上的同心圆式。

第三讲 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三讲 杜能农业区位论
25
图2.1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2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杜能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模式
1、配置基本原理 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
或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是新鲜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 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少的作物。 2、配置模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 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 结构。
37
1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1.区位
➢ 区位的英文是location,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 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 等方面的含义。需要注意的是,区位定义中的某 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2
➢ 区位既然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那么人类活 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和变 化。
27
(1)自由式农业圈—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 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
(2)林业圈—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 建筑用材。 (3)轮作式农业圈——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如下
图)
28
(4)谷草式农业圈——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 放(如下图)
29
(5)三圃式农业——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 产更粗放(如下图)
35
图2.4 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
36
(二)理论借鉴 1、从理论上揭示了农业生产布局的两个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类型)的相对优越性。 ➢农业生产的集约程度、空间布局与市场的关系。 2、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 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 般理论的基础。 3、修正后杜能模式考察了河流、其它小城市、谷物价格 和土质对“孤立国”土地利用的影响。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相关推荐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P=V-(E+T)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

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第一文库网即E也是个常数。

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P+T=V-E=K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

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

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

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

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

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6
二、理论概要
4.形成机制:
地租公式: R =PQ-CQ-KtQ =(P-C-Kt)Q 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Q: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 K: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7
二、理论概要
4.结论:
(1)在“杜能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地租只与 Kt (运费)有关; (2)运费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方式 (R不能为负) 。
(2)第二圈——林业圈。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 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种植。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和饲料 作物的轮作为主要特色。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总有一区为休闲地。全部耕地的43%为谷 物种植面积。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随着谷物价格降低商业性谷物种植范随着谷物价格降低商业性谷物种植范随着土质的劣化单产降低谷物农业随着土质的劣化单产降低谷物农业围明显向中心缩小而畜牧区却扩大
约翰.冯.杜能 1783-1850 年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
1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一、背景与目的
-以 纳 瓦 佛













13
四、意义
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1)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 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 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 (2)两个原理:第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 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 第二是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 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 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 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 inrich von Thu nen, 1783—1850)于1826 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19 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 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 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

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 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 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 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 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 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

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 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

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D.Thaer, 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

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 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

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

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探索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

为了研究的需要,杜能本人从 1 8 1 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

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他都详细地记载下来, 成为他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

根据农场水平的数据检验后, 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 .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 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孤立国的前提条件除上述给定的六个外,从需要解答的问题中可知,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 。

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这种研究方法即我们通常所利用的两种基本科学方法(演绎和归纳法)之一的演绎方法。

二)形成机制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 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 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 农产品的运费率。

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

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

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3-1 上部)。

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1下部)。

与圈层鉛枸示意區(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如图3-1所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1•第一圈一一自由式农业圈。

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

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

2•第二圈——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3•第三圈一一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4•第四圈一一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

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

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5•第五圈一一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

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6 •第六圈一一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

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杜能农业区位论尽管是在众多的理论前提下演绎出的一般性理论,但由于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可以用此理论来解释许多现实的土地利用。

主要研究实例涉及宏观尺度(国家或大洲范围)、中观尺度(城市范围)以及微观尺度(农村聚落范围)。

宏观尺度的研究事例有乔纳森的研究。

他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分别为第一地带(温室、花卉),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第三地带(奶酪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第四地带(普通农业地带),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第六地带(牧场),而第七带则为森林(图3—2)。

圉3吨歐洲無市周圉的农业地带真正意义上的杜能圈结构是以市场(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分布的圈层形态。

但由于完全符合《孤立国》条件的地域,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因此,严密地与杜能环相符合的研究事例较少,但类似杜能环的研究成果事例却有一些。

如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第一圈为距市中心10k m以内,以蔬菜、奶牛、花卉为主的圈层;第二圈为距市中心10〜20km之间,是以棉花、蔬菜、奶牛、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的圈层;第三圈为距市中心20〜35km之间,是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为主的圈层;而第四圈为距市中心35km以外地区,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为主的圈层。

从整体来看,大致可反映出杜能的环状结构来。

另外,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近郊区为蔬菜、鲜奶、蛋品;远郊区内侧为粮食和生猪,外侧为粮食、鲜瓜果、林木;而外围山区则为林业、牧业和干果。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有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在中部非洲卢旺达的丘陵地带,围绕农村居住聚落呈现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状态。

即从内向外,依次为:① 居住聚落;②芭蕉林;③内侧耕地,无休闲地,集约度高;④咖啡栽培地;⑤外侧耕地,有休闲地,集约度低;⑥丘陵冲积地上的耕地;⑥ A为雨季也耕作的相对干燥地;⑥B 只有旱季才耕作的低湿耕地(图3—3)。

这种围绕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土地利用形态是基于节约时间而出现的,即费时的耕作布局在村落附近。

卢旺达村落周圉典型的土地利用形富k怪宅区 J香產述3、肉测耕地也唧啡种植地4-外侧耕地氛河眷诽也h雨李种植E旱手沖植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致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农业地理学而言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两个原理:第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即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第二是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总而言之,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经济区位研究而言,其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最具重要意义。

这种方法对于韦伯以及克里斯塔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研究者有很大影响与启发。

同时,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用此原理可说明农业土地利用,对于其它土地利用仍然有效,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五、理论与现实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杜能本人也意识到完全的“孤立国”在现实中很少存在,首先他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在孤立国内,若有一条可以通航的河流存在,由于航运价格大大低于马车运费(杜能假定航运费仅为马车运费的1/10),那么沿河农场距市场(城市)161km 的谷价仅相当于距市场(城市)16k m的非沿河农场。

距河岸8km且距市场(城市)161km的农场也仅相当于孤立国中距市场(城市)24k m的农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