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Fe-S 2Fe
2+
CoQ-Cytc还原酶
CoQ:CytC还原酶
二聚体功能单位 单体
细胞色素蛋白 细胞色素蛋白
• 结构:这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蛋白。 • 功能:在生物氧化反应中,通过Fe3+ Fe2+转变而传 递电子。(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的血红素不发生价态 变化) • 细胞色素根据其铁卟啉辅基的结构以及吸收光谱的不 同分类: a, a3, b, c, c1….. • 只有Cyt c是可溶的,其余都是膜结合蛋白
3.复合体Ⅲ(CoQ-细胞色素c还原酶):
2 Cyt b + Cyt c1 + (Fe-S)
Cytochrome bc1 complex
QH2→ b562; b566; Fe-S; c1 →Cyt c
CoQ
2Fe
2+
2Fe
3+
2Fe2+ Cytc1 2Fe3+
2Fe3+ Cytc 2Fe2+
Cytb CoQH 2 2Fe
铁卟啉辅基的分子结构 铁卟啉辅基的分子结构
细胞色素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催化电子传递的酶 类,根据它们吸收光谱不同而分类。
细胞色素b的分子结构
Cyt的铁卟啉以配位键与酶蛋白结合
细胞色素c的分子结构
单一多肽链 易溶于水 与 Cyt c1 含相同辅基,但 蛋白组成及结合方式不同
Cyt c功能:传递电子 复合体Ⅲ → 复合体Ⅳ Cyt的铁卟啉一般以配位键与酶蛋白结合,只有Cyt c 不同,除配位键结合外,主要以硫醚键共价结合
4 4
CuB+ CuB2+
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物 IV)
Heme a3 and CuB form a binuclear Fe-Cu center
The binuclear center of CuA. Cu+1Cu+1——Cu+1.5Cu+1.5
(二)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
• 通过四个方面的实验可确定呼吸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 ①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② 拆开和重组 ③ 特异抑制剂阻断 ④ 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 (根据电子传递体氧化还原态时的吸收光谱变化进行检 测)
生物化学
第9章 生物氧化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biological oxidation) 生物氧化: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 解生产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也称细胞氧化、 细胞呼吸。 生物体内的生物氧化的特点:
在 37℃,近中性的水环境中,由一系列酶催化进行,其
1948年,Eugene Kennedy和Albert Lehninger发现, 线粒体(内膜)是真核生物氧化磷酸化的场所,开始 了生物能传导的新世代。
Albert Lehninger
线粒体结构特点
外膜:小分子和离子可自由
透过
内膜:大多数小分子及离子 不能自由透过(包括H+)
内膜上含有呼吸链和 ATP 合 酶。
NAD+~CoQ CoQ~Cyt c Cyt aa3~O2
0.36V 0.21V 0.53V
69.5KJ/mol 40.5KJ/mol 102.3KJ/mol
能 能 能
关于能量代谢的说明
传统的能量代谢理论认为,有机物脱下的H经氧化呼吸链
传递时: 1 FADH2可生成2 ATP 1 NADH•H+可产生3 ATP。
线粒体基质:含有丙酮酸脱
氢酶复合物和柠檬酸循环途 径、脂肪酸 - 氧化途径、氨 基酸氧化途径等物质、能量 氧化途径。
二、生产ATP的氧化体系——呼吸链
代谢脱下的氢和电子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氧化还原 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分子氧结合生成水的过程称为电子 传递,按一定顺序排列的酶和辅酶称为电子传递链或呼吸 链。 递氢体:呼吸链中参与传递H的酶和辅酶 递电子体:呼吸链中参与传递电子的酶和辅酶 在真核生物细胞内,呼吸链的酶和辅酶位于线粒体内膜 上;原核生物中,位于细胞膜上。
n=6-10
n=10:哺乳动物 n=6-8:非哺乳动物
氧化还原反应时可在醌型与氢醌型之间相互转变,是 电子传递链中唯一的非蛋白电子载体。
(氧化型,Q)
(还原型, QH2 )
CoQ 在 电 子 传 递 链中处于中心 地位
CoQ 不仅接受 NADH 脱氢酶和琥
珀酸脱氢酶的H,还接受脂酰CoA 脱氢酶等其他脱氢酶脱下的H,在 电子传递链中处于中心地位。
EO’(小)
电子传递链的体
外重组实验,证 明电子传递有顺 序,不能越位进 行
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
Cyt c eⅠ ee Ⅱ e Q
外膜侧 e- 线粒体内膜 Ⅳ
NADH+H+ NAD+
Ⅲ 延胡索酸
琥珀酸
H2O 1/2O2+2H+
基质侧
氧化呼吸链的排列顺序 氧化呼吸链的排列顺序
⑴ NADH氧化呼吸链 NADH →复合体Ⅰ 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琥珀酸 →复合体Ⅱ ⑵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一)呼吸链的组成
复合物I NADH-CoQ 还原酶 (N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H脱氢酶) 辅助因子: FMN,Fe-S
复合物II
复合物III
复合物IV
琥珀酸-CoQ CoQ-细胞色 细胞色素c 氧化酶 素c还原酶 还原酶 (琥珀酸脱氢酶) 辅助因子: 辅助因子: 辅助因子: 血红素 Fe-S,血 FAD,Fe-S a,a3,Cu 红素b,c1 离子
线粒体离体实验测得的一些底物的P/O比值
2. 自由能变化与ATP的生成部位:
• 合成1molATP时,需要提供的能量至少为ΔG0’=-30.5 kJ/mol,相当于氧化还原电位差ΔE0’=0.2 V。
-0.06
复合体I
电位变化 ( Eº′) 自由能变化
复合体III
能否生成ATP
复合体IV
区段
Gº′=-nF Eº′ ( Gº′是否大于30.5KJ)
Ⓢ 表示无机硫
借铁的价态变进行电子传递 Fe3+ Fe2+
泛醌( CoQ ) 泛醌( CoQ )
泛醌(辅酶Q, CoQ, Q)是存在于线粒体内膜膜双脂层 中的脂溶性有机化合物,因广泛存在得名,由多个异戊二 烯连接形成较长的疏水侧链,能在膜脂中自由泳动。
O CH3O CH3O O CH3 (CH2CH C CH2)nH CH 3
铁硫蛋白 铁硫蛋白 • 铁硫蛋白(Fe-S)共有9种同 工蛋白;分子中含有由半 胱氨酸残基硫原子及无机 硫原子与铁离子形成铁硫 中心(铁硫簇),一次可 传递一个电子至CoQ。
铁硫中心的结构 铁硫中心的结构
S
无机硫
S
半胱氨酸硫
铁硫蛋白中辅基铁硫簇 (Fe-S)含有等量铁原子 和硫原子,其中铁原子可进行Fe2+ Fe3++e 反应传 递电子。
化学渗透假说的基本要点 化学渗透假说的基本要点
• 该学说认为氧化呼吸链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当进行电 子传递时,H+通过质子泵的作用被排到线粒体内膜外侧 (膜间腔),从而在内膜两侧形成跨膜的pH梯度和跨膜 电位梯度(二者共同构成电化学梯度,即质子动力势, Proton-motive force )。 • 当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时,这种形式的“势能”( H+梯度 渗透能)可以被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酶利用,用 于合成ATP。
3-磷酸甘油酸激酶 3-磷酸甘油酸+ATP 1,3-二磷酸甘油酸+AD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 琥珀酰CoA+GDP 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ATP
琥珀酰CoA合成酶 琥珀酸+CoA+GTP GTP+ADP→ATP+GDP
2. 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
功能: 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
琥珀酸→ FAD;Fe-S1; Fe-S2 ;Fe-S3 →CoQ
琥珀酸 延胡索酸
FAD FADH2
还原型Fe-S 氧化型Fe-S
Q QH2
琥珀酸脱氢酶
2005年,我国饶子和院士
在Cell杂志上发表论文 “Crystal Structure of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Membrane Protein Complex II” (Cell. 2005 121(7):1043-57) ,首次 解析了复合物Ⅱ的三维结 构 猪心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物II晶体结构
功能:
复合体Ⅰ
(1)将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 (ubiquinone)
NADH+H+ NAD+ FMN FMNH2 还原型Fe-S 氧化型Fe-S Q QH2
NADH脱氢酶
(2)4个质子由基质转到内膜外,因此,复合物 Ⅰ是由电子转移能所驱动的质子泵。
2.复合体Ⅱ(琥珀酸-CoQ还原酶):
琥珀酸脱氢酶 + 3 (Fe-S)
• 代谢物脱下的氢原子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过程中释 放的能量促使ADP磷酸化生成ATP。
释放能量
形成ATP
占体内ATP合成总量的95%
(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根据P/O比值和自由能变化推测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1. P/O比值: • 通过测定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氧的消耗与无机磷酸消 耗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反映底物脱氢氧化与ATP生成 之间的比例关系。 • 每消耗1mol O2所生成的ATP的mol数称为P/O比值。
呼吸链中各种氧化还原对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氧化还原对
Eº' (V) -0.32 -0.30 -0.06 0.04(或0.10) 0.07 0.22 0.25 0.29 0.55 0.82
e EO’(大)
NAD+/NADH+H+ FMN/ FMNH2 FAD/ FADH2 Cyt b Fe3+/Fe2+ Q10/Q10H2 Cyt c1 Fe3+/ Fe2+ Cyt c Fe3+/Fe2+ Cyt a Fe3+ / Fe2+ Cyt a3 Fe3+ / Fe2+ 1/2 O2/ H2O
1.复合体Ⅰ(NADH-泛醌还原酶)
NADH脱氢酶 + 4 (Fe-S) NADH→ FMN; Fe-SN-1; Fe-SN-2; Fe-SN-3; Fe-SN-4 →CoQ
NAD+(NADP+)和NADH(NADPH)相互转变 H H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FMN结构中含核黄素,发挥功能的部位是异咯嗪 环,氧化还原反应时不稳定中间产物是FMN• 。
途径迂回曲折,但有条不紊;
反应逐步释放出能量,相当一部分能量以高能磷酸酯键的 形式(如ATP)储存起来,再供给机体所需。
特点:反应温和,多步反应,逐步放能
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
糖原 甘油三酯 蛋白质
葡萄糖
脂酸+甘油
氨基酸
乙酰CoA
TCA
CO2 2H
ADP+Pi 呼吸链
ATP H2O
生物氧化发生的场所
4.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
Cyt a + Cyt a3 + Cu 呼吸链的最后一 步 , 把 cyt c 的 电 子转移给O2还原生 成H2O
还原型Cyt c → CuA→a→a3→CuB → O2
复合物中除了含有铁卟啉外,还含有2个铜原子(CuA, CuB)。Cyt a与CuA相配合,cyt a3与CuB相配合,当 电子传递时,细胞色素的 Fe3+ 和 Fe2+ 间循环,同时 Cu2+ 和 Cu+间循环,将电子从cyt c直接传递给O2。
两条电子传递链 两条电子传递链
三、电子传递与ATP合成
• 细胞内ATP 的合成是在ADP水平上进行的 ADP + Pi → ATP • 异养生物体内高能磷酸键的形成方式有两种: – 底物水平磷酸化 – 氧化(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
(一)生物体内ATP的生成方式
1.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 • 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中,底物分子因脱氢、脱水等作 用,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排形成高能磷酸酯键,并转移 给ADP形成ATP。
现在普遍认为呼吸链递氢和递电子所产生的能量并不完全
用于ATP的生成: 1 FADH2只生成1.5 ATP 1 NADH•H+只产生2.5 ATP。
(三)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 : 目前公认的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是 1961年由Peter Mitchell提出的化学渗 透学说。
实验证据
完整的线粒体内膜是氧化磷酸化必须的 线粒体内膜对H+等离子具不通透性 电子传递时H+由内向外泵出 在ATP形成时, H+由外向内流动 解偶联剂解除H+不通透性,则ATP合成解除
化学渗透假说详细示意图
胞液侧 +
H+ H+ Cyt c H+
+ + + + + Q
Fe-S 2Fe
2+
CoQ-Cytc还原酶
CoQ:CytC还原酶
二聚体功能单位 单体
细胞色素蛋白 细胞色素蛋白
• 结构:这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蛋白。 • 功能:在生物氧化反应中,通过Fe3+ Fe2+转变而传 递电子。(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的血红素不发生价态 变化) • 细胞色素根据其铁卟啉辅基的结构以及吸收光谱的不 同分类: a, a3, b, c, c1….. • 只有Cyt c是可溶的,其余都是膜结合蛋白
3.复合体Ⅲ(CoQ-细胞色素c还原酶):
2 Cyt b + Cyt c1 + (Fe-S)
Cytochrome bc1 complex
QH2→ b562; b566; Fe-S; c1 →Cyt c
CoQ
2Fe
2+
2Fe
3+
2Fe2+ Cytc1 2Fe3+
2Fe3+ Cytc 2Fe2+
Cytb CoQH 2 2Fe
铁卟啉辅基的分子结构 铁卟啉辅基的分子结构
细胞色素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催化电子传递的酶 类,根据它们吸收光谱不同而分类。
细胞色素b的分子结构
Cyt的铁卟啉以配位键与酶蛋白结合
细胞色素c的分子结构
单一多肽链 易溶于水 与 Cyt c1 含相同辅基,但 蛋白组成及结合方式不同
Cyt c功能:传递电子 复合体Ⅲ → 复合体Ⅳ Cyt的铁卟啉一般以配位键与酶蛋白结合,只有Cyt c 不同,除配位键结合外,主要以硫醚键共价结合
4 4
CuB+ CuB2+
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物 IV)
Heme a3 and CuB form a binuclear Fe-Cu center
The binuclear center of CuA. Cu+1Cu+1——Cu+1.5Cu+1.5
(二)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
• 通过四个方面的实验可确定呼吸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 ①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② 拆开和重组 ③ 特异抑制剂阻断 ④ 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 (根据电子传递体氧化还原态时的吸收光谱变化进行检 测)
生物化学
第9章 生物氧化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biological oxidation) 生物氧化: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 解生产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也称细胞氧化、 细胞呼吸。 生物体内的生物氧化的特点:
在 37℃,近中性的水环境中,由一系列酶催化进行,其
1948年,Eugene Kennedy和Albert Lehninger发现, 线粒体(内膜)是真核生物氧化磷酸化的场所,开始 了生物能传导的新世代。
Albert Lehninger
线粒体结构特点
外膜:小分子和离子可自由
透过
内膜:大多数小分子及离子 不能自由透过(包括H+)
内膜上含有呼吸链和 ATP 合 酶。
NAD+~CoQ CoQ~Cyt c Cyt aa3~O2
0.36V 0.21V 0.53V
69.5KJ/mol 40.5KJ/mol 102.3KJ/mol
能 能 能
关于能量代谢的说明
传统的能量代谢理论认为,有机物脱下的H经氧化呼吸链
传递时: 1 FADH2可生成2 ATP 1 NADH•H+可产生3 ATP。
线粒体基质:含有丙酮酸脱
氢酶复合物和柠檬酸循环途 径、脂肪酸 - 氧化途径、氨 基酸氧化途径等物质、能量 氧化途径。
二、生产ATP的氧化体系——呼吸链
代谢脱下的氢和电子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氧化还原 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分子氧结合生成水的过程称为电子 传递,按一定顺序排列的酶和辅酶称为电子传递链或呼吸 链。 递氢体:呼吸链中参与传递H的酶和辅酶 递电子体:呼吸链中参与传递电子的酶和辅酶 在真核生物细胞内,呼吸链的酶和辅酶位于线粒体内膜 上;原核生物中,位于细胞膜上。
n=6-10
n=10:哺乳动物 n=6-8:非哺乳动物
氧化还原反应时可在醌型与氢醌型之间相互转变,是 电子传递链中唯一的非蛋白电子载体。
(氧化型,Q)
(还原型, QH2 )
CoQ 在 电 子 传 递 链中处于中心 地位
CoQ 不仅接受 NADH 脱氢酶和琥
珀酸脱氢酶的H,还接受脂酰CoA 脱氢酶等其他脱氢酶脱下的H,在 电子传递链中处于中心地位。
EO’(小)
电子传递链的体
外重组实验,证 明电子传递有顺 序,不能越位进 行
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
Cyt c eⅠ ee Ⅱ e Q
外膜侧 e- 线粒体内膜 Ⅳ
NADH+H+ NAD+
Ⅲ 延胡索酸
琥珀酸
H2O 1/2O2+2H+
基质侧
氧化呼吸链的排列顺序 氧化呼吸链的排列顺序
⑴ NADH氧化呼吸链 NADH →复合体Ⅰ 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琥珀酸 →复合体Ⅱ ⑵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一)呼吸链的组成
复合物I NADH-CoQ 还原酶 (N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H脱氢酶) 辅助因子: FMN,Fe-S
复合物II
复合物III
复合物IV
琥珀酸-CoQ CoQ-细胞色 细胞色素c 氧化酶 素c还原酶 还原酶 (琥珀酸脱氢酶) 辅助因子: 辅助因子: 辅助因子: 血红素 Fe-S,血 FAD,Fe-S a,a3,Cu 红素b,c1 离子
线粒体离体实验测得的一些底物的P/O比值
2. 自由能变化与ATP的生成部位:
• 合成1molATP时,需要提供的能量至少为ΔG0’=-30.5 kJ/mol,相当于氧化还原电位差ΔE0’=0.2 V。
-0.06
复合体I
电位变化 ( Eº′) 自由能变化
复合体III
能否生成ATP
复合体IV
区段
Gº′=-nF Eº′ ( Gº′是否大于30.5KJ)
Ⓢ 表示无机硫
借铁的价态变进行电子传递 Fe3+ Fe2+
泛醌( CoQ ) 泛醌( CoQ )
泛醌(辅酶Q, CoQ, Q)是存在于线粒体内膜膜双脂层 中的脂溶性有机化合物,因广泛存在得名,由多个异戊二 烯连接形成较长的疏水侧链,能在膜脂中自由泳动。
O CH3O CH3O O CH3 (CH2CH C CH2)nH CH 3
铁硫蛋白 铁硫蛋白 • 铁硫蛋白(Fe-S)共有9种同 工蛋白;分子中含有由半 胱氨酸残基硫原子及无机 硫原子与铁离子形成铁硫 中心(铁硫簇),一次可 传递一个电子至CoQ。
铁硫中心的结构 铁硫中心的结构
S
无机硫
S
半胱氨酸硫
铁硫蛋白中辅基铁硫簇 (Fe-S)含有等量铁原子 和硫原子,其中铁原子可进行Fe2+ Fe3++e 反应传 递电子。
化学渗透假说的基本要点 化学渗透假说的基本要点
• 该学说认为氧化呼吸链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当进行电 子传递时,H+通过质子泵的作用被排到线粒体内膜外侧 (膜间腔),从而在内膜两侧形成跨膜的pH梯度和跨膜 电位梯度(二者共同构成电化学梯度,即质子动力势, Proton-motive force )。 • 当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时,这种形式的“势能”( H+梯度 渗透能)可以被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酶利用,用 于合成ATP。
3-磷酸甘油酸激酶 3-磷酸甘油酸+ATP 1,3-二磷酸甘油酸+AD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 琥珀酰CoA+GDP 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ATP
琥珀酰CoA合成酶 琥珀酸+CoA+GTP GTP+ADP→ATP+GDP
2. 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
功能: 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
琥珀酸→ FAD;Fe-S1; Fe-S2 ;Fe-S3 →CoQ
琥珀酸 延胡索酸
FAD FADH2
还原型Fe-S 氧化型Fe-S
Q QH2
琥珀酸脱氢酶
2005年,我国饶子和院士
在Cell杂志上发表论文 “Crystal Structure of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Membrane Protein Complex II” (Cell. 2005 121(7):1043-57) ,首次 解析了复合物Ⅱ的三维结 构 猪心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物II晶体结构
功能:
复合体Ⅰ
(1)将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 (ubiquinone)
NADH+H+ NAD+ FMN FMNH2 还原型Fe-S 氧化型Fe-S Q QH2
NADH脱氢酶
(2)4个质子由基质转到内膜外,因此,复合物 Ⅰ是由电子转移能所驱动的质子泵。
2.复合体Ⅱ(琥珀酸-CoQ还原酶):
琥珀酸脱氢酶 + 3 (Fe-S)
• 代谢物脱下的氢原子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过程中释 放的能量促使ADP磷酸化生成ATP。
释放能量
形成ATP
占体内ATP合成总量的95%
(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根据P/O比值和自由能变化推测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1. P/O比值: • 通过测定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氧的消耗与无机磷酸消 耗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反映底物脱氢氧化与ATP生成 之间的比例关系。 • 每消耗1mol O2所生成的ATP的mol数称为P/O比值。
呼吸链中各种氧化还原对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氧化还原对
Eº' (V) -0.32 -0.30 -0.06 0.04(或0.10) 0.07 0.22 0.25 0.29 0.55 0.82
e EO’(大)
NAD+/NADH+H+ FMN/ FMNH2 FAD/ FADH2 Cyt b Fe3+/Fe2+ Q10/Q10H2 Cyt c1 Fe3+/ Fe2+ Cyt c Fe3+/Fe2+ Cyt a Fe3+ / Fe2+ Cyt a3 Fe3+ / Fe2+ 1/2 O2/ H2O
1.复合体Ⅰ(NADH-泛醌还原酶)
NADH脱氢酶 + 4 (Fe-S) NADH→ FMN; Fe-SN-1; Fe-SN-2; Fe-SN-3; Fe-SN-4 →CoQ
NAD+(NADP+)和NADH(NADPH)相互转变 H H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FMN结构中含核黄素,发挥功能的部位是异咯嗪 环,氧化还原反应时不稳定中间产物是FMN• 。
途径迂回曲折,但有条不紊;
反应逐步释放出能量,相当一部分能量以高能磷酸酯键的 形式(如ATP)储存起来,再供给机体所需。
特点:反应温和,多步反应,逐步放能
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
糖原 甘油三酯 蛋白质
葡萄糖
脂酸+甘油
氨基酸
乙酰CoA
TCA
CO2 2H
ADP+Pi 呼吸链
ATP H2O
生物氧化发生的场所
4.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
Cyt a + Cyt a3 + Cu 呼吸链的最后一 步 , 把 cyt c 的 电 子转移给O2还原生 成H2O
还原型Cyt c → CuA→a→a3→CuB → O2
复合物中除了含有铁卟啉外,还含有2个铜原子(CuA, CuB)。Cyt a与CuA相配合,cyt a3与CuB相配合,当 电子传递时,细胞色素的 Fe3+ 和 Fe2+ 间循环,同时 Cu2+ 和 Cu+间循环,将电子从cyt c直接传递给O2。
两条电子传递链 两条电子传递链
三、电子传递与ATP合成
• 细胞内ATP 的合成是在ADP水平上进行的 ADP + Pi → ATP • 异养生物体内高能磷酸键的形成方式有两种: – 底物水平磷酸化 – 氧化(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
(一)生物体内ATP的生成方式
1.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 • 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中,底物分子因脱氢、脱水等作 用,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排形成高能磷酸酯键,并转移 给ADP形成ATP。
现在普遍认为呼吸链递氢和递电子所产生的能量并不完全
用于ATP的生成: 1 FADH2只生成1.5 ATP 1 NADH•H+只产生2.5 ATP。
(三)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 : 目前公认的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是 1961年由Peter Mitchell提出的化学渗 透学说。
实验证据
完整的线粒体内膜是氧化磷酸化必须的 线粒体内膜对H+等离子具不通透性 电子传递时H+由内向外泵出 在ATP形成时, H+由外向内流动 解偶联剂解除H+不通透性,则ATP合成解除
化学渗透假说详细示意图
胞液侧 +
H+ H+ Cyt c H+
+ + + + +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