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地区森林植被的恢复对策
助力长江流域的生态恢复的措施
助力长江流域的生态恢复的措施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系统,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近几年来,长江流域的生态状况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地区的生态环境。
因此,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状况就成为当前当务之急。
一是加强环境保护。
为了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采取更加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强环境监管,杜绝污染源,改善环境质量。
此外,要加大对工业污染排放的监督和惩戒力度,限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体的环境质量。
二是加强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的保护是恢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关键。
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加强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禁止非法开采水资源,加强水质监测,及时检测水质,减少水污染。
三是完善植被保护制度。
植被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控制因素,也是保护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必须加强植被保护,完善植被保护制度,禁止非法砍伐植被,控制植物病害,建立植物保护网,保护植被,维护生态环境。
四是积极治理污染物。
应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治理污染物,开展污染源的清洁化和整治工作,采取技术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体环境质量。
五是构建生态文明。
要建立健全水环境生态文明体系,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
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参与,加强社会的参与意识,提高社会的环保意识,引导社会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形成社会上对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促进长江流域环境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护长江流域的环境,为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植被恢复和保护措施
植被恢复和保护措施概述植被恢复和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植被恢复和保护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常用的措施和方法。
重要性植被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植被能够固定土壤,减缓水土流失,防治自然灾害,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候,提供栖息地,并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庇护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自然因素等原因,许多地区的植被遭受了破坏和减少,这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恢复措施植被恢复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和管理,促进植被的再生和发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植被恢复措施:1.森林植被的恢复:通过人工造林、植树造林、保护天然林等方式,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的覆盖率。
2.草原植被的恢复:通过草种播种、草原改良、合理放牧等措施,恢复和保护草原植被。
3.湿地植被的恢复:通过湿地保护和管理,恢复和保护湿地植被,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4.沙漠植被的恢复:通过防风治沙、人工绿化、植物适应性改良等手段,恢复和保护沙漠地区的植被。
保护措施植被保护是指保护现有植被免受破坏和退化。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植被保护措施:1.禁止滥砍滥伐: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严禁非法砍伐,控制木材的采伐量和速度。
2.推动可持续农业:采取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保护农田植被。
3.加强草原管理:建立合理的草原利用制度,控制放牧规模和时长,防止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
4.湿地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建立湿地保护区,限制湿地开发和破坏。
5.引导绿色消费:提倡绿色消费观念,减少森林砍伐和破坏植被的商品需求。
结论植被恢复和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采取合理的植被恢复和保护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恢复和保护植被,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我们可以共同致力于植被恢复和保护的事业,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绿色的地球。
修复自然保护区的措施有哪些
修复自然保护区的措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自然保护区面临着种种问题,如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沙漠化等。
因此,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修复自然保护区的措施。
1. 恢复植被。
植被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自然保护区中,恢复植被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方式进行。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气候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草原恢复可以通过放牧管理、草种改良等手段来恢复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
2. 恢复水资源。
水资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自然保护区中,恢复水资源可以通过修复湿地、治理河流污染、植树种草等方式进行。
修复湿地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储存量,净化水质,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治理河流污染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3. 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自然保护区中,保护野生动物可以通过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和保护等方式进行。
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可以提供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和保护可以及时掌握野生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4. 恢复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在自然保护区中,恢复生态平衡可以通过控制人类活动、减少生态系统的干扰等方式进行。
控制人类活动可以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减少生态系统的干扰可以恢复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 教育宣传。
教育宣传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自然保护区中,开展环保教育和宣传可以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开展环保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引导公众正确对待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
长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长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长江流域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强烈。
特别近几十年来,人口剧增,城市、集镇以及工矿企业大量涌现,土地垦殖指数不断提高,这些既促进了流域经济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使许多地区的环境承受着不堪负担的压力,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成为流域未来进一步开发的制约因素。
1.上游水土流失问题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约100万km2,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仅次于东北的第二大林区,也是长江水土资源保护的重要屏障。
但多年来,由于不合理开发,重伐轻造,造成森林植被锐减。
如四川省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四川盆地仅为4%。
随着森林植被的减少,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不断增加。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5万km2,占流域总水土流失面积的63%,年土壤侵蚀量达14.05亿t。
上游区处于我国地形第一和第二阶梯,地势陡峻,山高谷深,土层浅薄,森林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迅速演替为草灌群落,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为下降,土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
外动力地质现象如泥石流、滑坡、山崩等灾害日趋严重,每年都有造成伤亡的事件发生。
近年来已加强了重点水土流失的整治和控制,但力度还不够。
2.中、下游平原区洪、涝灾害问题长江小、下游平原湖区面积12.6万km2,有耕地600万km2,人口7500万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又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由于平原区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全靠3600余km长江干堤和30000余km的支堤保护,每当大汛来临,防御洪、涝灾害的形势十分严峻,遇大洪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灾,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
据历史记载,从汉代到清末的2000余年中,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00余次,平均10年一次。
在本世纪内就发生过1931年、1935年、1949年和1954年4次严重的洪水灾害。
每次洪水灾害人民生产财产都受到巨大损失,灾区的生态与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灾后伴随而来的是瘟疫流行,钉螺扩散,血吸虫病蔓延,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严重的精神创伤,往往数年还难以恢复元气。
浅论长江上游林业天保工程
浅论长江上游林业天保工程摘要】天保工程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
在我国,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及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本文主要探讨长江上游林业天保工程。
【关键词】长江上游林业天保工程中图分类号:F3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07-057-01天保工程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
在我国,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及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一、长江上游林业天保工程的现状截至2017年底,四川共完成营造林面积1027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32万亩、封山育林5448万亩、飞播造林1067万亩、森林抚育1677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49万亩。
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强森林管护和植被恢复,四川天保工程区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截至2016年底,全省建成各类林业自然保护区123个,保护面积1.17亿亩。
根据《四川林业资源及效益监测报告(2016年度)》,2016年,四川天保工程区减少土壤侵蚀量8629万吨、涵养水源量501亿吨、固定碳量4742万吨,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达21.07万亿元。
实施天保工程以来,通过从事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森林抚育等工作,四川森工职工顺利实现了转岗就业。
2016年,工程实施单位国有职工平均收入49152元,是1997年6695元的7倍多。
职工五项保险补助政策全面落实,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特别是天保工程二期,四川对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惠及全省500多万农户、2400余万人。
在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天保工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省共补偿88个贫困县公益林面积6400万亩,补偿资金9.44亿元。
2016年四川调剂国有林管护费0.4亿元,2017年又调剂国有林管护费1.6亿元,聘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2.9万人。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占据了中国经济总量的三成以上,同时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
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系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如今我们需要保护和修复这个地区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介绍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主要内容。
一、长江经济带的生态问题长江经济带地区除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还面临着生态系统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水质污染、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等。
由于人类的活动,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需要积极地进行保护和修复。
二、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主要技术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这里简要介绍一些主要技术。
1.水质改善技术在长江经济带地区,水质污染是最常见的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改善水质和保护水环境,当地政府和科研人员正在研究新的技术。
其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是生态型污水处理技术,这种技术是使用一系列的环境工程系统,自然的过程来净化废水。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处理污水,同时减少了环境工程的成本。
2.植被修复技术植被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植被来修复受到破坏的土地和生态系统。
在长江经济带地区,实施植被修复技术可以帮助恢复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
这些系统的修复会提高整个地区的生态地位,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繁荣。
3.气候适应技术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环境问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保护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正在开发一系列新的技术,如水库生态流量控制、协作水资源管理等等。
这些技术有助于长江经济带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和修复,同时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三、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应用为了帮助长江经济带地区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验。
这些实验包括:1.针对长江中下游区域,政府部门开展了多项末端水体治理工程。
2.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长江黄鳝的生态研究,并建立了一个黄鳝的健康恢复计划。
长江上游森林、湖泊、草原保护方案
长江上游森林、湖泊、草原保护方案
长江上游森林、湖泊、草原保护方案,是对长江上游极其重要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非常重要的举措。
根据中央和国家政策,我国将以林业、水利及生态文明建设开展长江上游森林、湖泊、草原保护工作。
首先,规划有效地保护和管理长江上游森林、湖泊、草原。
应当制定森林保护规划,把森林的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人们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计划,把森林保护工作明确放在政府发展规划的第一位。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森林经营权的管理,加强森林砍伐、火灾等危害的监督,比如建立护林员制度,加强林木植物清理工作,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对湖泊的管理,以促进湖泊的自然保护。
在技术方面,应提高湖泊的水质,实施湖泊污染防治技术,减少污染的排放,加强湖泊的潜在污染物的控制;同时,加大监测力度,实施水质生态建设等技术,有效地实施湖泊的防治技术。
第三,要加强对草原的管理,实施草原绿化和植被恢复等措施。
应制定草原保护条例,禁止违规开采、砍伐植物,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环境监督,合理开展林地改造等活动,发展新型植物、动物资源保护体系,加强对草原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工作,以促进草原的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长江上游森林、湖泊、草原保护方案的大致内容,实施这一方案,将有助于极大地保护和改善我国长江上游的重要自然环境,从而为人类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条件。
长江上游生态保障措施
长江上游生态保障措施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大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拥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水文环境。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我国加强了生态修复工作。
在长江上游流域,我国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地面积,恢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治理力度,在农田中采取了保护耕地的措施,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风险。
其次,我国加强了长江上游的水资源保护。
长江是我国的重要水源地,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水资源,我国实施了水资源整治工程。
通过修建水库和引水工程,调整水资源的分配,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了长江上游的水资源供应。
同时,我国还制定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了对长江上游的水资源的保护和监管。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长江上游的污染治理工作。
长江上游地区的工业发展迅速,治理污染问题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为了减少工业污染,我国实施了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加强了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推动了工业企业的绿色生产和减排工作。
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城市污水和农业污染的治理,加强了废水处理和农药使用的管理,减少了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污染。
最后,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我国加强了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
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实时监测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修复和保护。
同时,我国还加大了科学研究力度,加强了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掌握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为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了长江上游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安全。
(完整word版)长江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及管理方法
长江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及管理方法近年来,可用水资源的总量有明显的下降,追其原因有二:水的总量在不断下降;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
下面以长江流域为例,以水的总量和水污染的角度来分析,并给出解决的办法。
一长江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流域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上游地区森林的乱砍滥伐和坡地的不合理开发,已经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年土壤流失量超过黄河流域而达24亿t ,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江,使水体污染日益加剧,沿江居民难觅清洁饮用水,;森林植被的破坏,生态环境的退化,环境质量的恶化,以及悬念重重的三峡库区的未来生态环境问题等等。
所有这些,都将可能严重制约并影响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1以水土流失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江流域的全局性问题1。
1水土流失面广量大20世纪50一80年代,长江流域曾开展过三次流域性的水土流失调查统计: ①50年代末期调查统计,全流域水土流失面36.38万kmZ,约占流域总面积的20。
2%,估算全流域年土壤侵蚀总量24.5亿t。
②1985年调查统计,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6.2万kmZ,占流域总面积的31.2%,水土流失区年土壤侵蚀总量22.4亿t。
③80年代中期遥感调查,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3。
94万km,,风蚀5。
25万kmZ,冻融侵蚀72万kmZ。
长江流域每年流失泥沙量约24亿t,输沙量为9.6亿t,其中70%以上来自上游的金沙江、山民沱江和嘉陵江。
上游输运的泥沙不仅淤积了本地区的水库、湖泊、河道,而且大部分最终将冲入长江。
泥沙在长江中下游的淤积不仅增加了长江干流防洪压力,同时降低了入江诸河的泻洪能力,是造成沿江湖泊不断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1.2森林植被破坏问题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开荒,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的30%下降为25%.长江流域的天然林已经砍伐殆尽,涵养水源、保土拦沙功能明显下降,森林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受到严重影响。
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 努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降 低 了 4 %。 6
三 、 有 效 促 进 了 林 业 发 展 。 天 保工程 投资增 加 了农 民劳 务收 入 ,推 动 了特色林 业产业 的
发 展 ,加 快 了 多 元 化 生 态 经 济 发 展 的 步 伐 ,改 变 了 天 保 工 程 实 施 前 林 业 “ 头 产 业 ” 和 重 点 林 木 区 “ 头 财 政 ” 的 局 面 。2 1 年 , 全 省 实 现 林 业 产 业 总 产 值 1 7 元 、农 民 林 业 人 均 纯 收 入 5 6 木 00 5 亿 1 7
元 ,分 别 是 19 年 的 1 .倍 .1.倍 ;实 现 生 态 旅 游 总 收 入 2 0 5L元 , 占 林 业 总 产 值 的 1 .%; 97 4 2 94 6 : 1.t 73 工 程 区 国 有 林 业 单 位 在 岗职 工 平 均 工 资 2 0 3 1 7
元 /年 ,是 天 保 工 程 实 施 前 的 3 。 全 省 林 业 倍
二、有 效改 善了生态 环境 。据监测,全省天保工程管护森林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46 5 0 5 .7
万 吨 、 土 壤 有 机 质 和 土 壤 NPK损 失 量 1 2 .9 吨 、 涵 养 水 源 量 7 2 9 ' ;全 省 森 林 固 碳 能 力 03 3万 0 .3L吨 f 显 著 增 强 ,森 林 植 被 总 碳 储 量 达 7 1亿 吨 ,森 林 提 供 的 保 育土 壤 、 涵 养 水 源 、 固 碳 制 氧 、 积 累 营 60 养 物 质 、净 化 大 气 环 境 、保 护 生 物 多 样 性 和 森 林 游 憩 等 生 态 服 务 功 能 价 值 高 达 14 亿 元 , 约 占 .万 全 国总 量 的 十 分 之 一 。 全 省 5 平 方 公 里 水 土 流 失 面 积 得 到 有 效 控 制 ,近 十 年 来 输 入 长 江 的 泥 沙 万
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功能及其生态屏障建设
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特征及其生态屏障建设邓玲(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和生态建设的关键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屏障。
现代经济意义下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在新的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过去长江上游经济建设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目的是要构建一条绿色屏障,保障长江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社会措施等手段组合的综合体系来实现。
关键词: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体系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长江流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于整个长江流域乃至中华民族和亚太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特征长江上游是指从长江发源地到长江干流宜昌段,全长4511km,干流和支流流经青海、甘肃、陕西、西藏、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等九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面积105.9万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58.9%,全国陆地面积的11.1%。
截至2000年底流域总人口2.62亿,占整个长江流域总人口的40%以上,该区域是我国藏、羌、彝等少数民族的重要群居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农牧区。
长江流域因其自然资源富集、经济势能集聚、区位优势显著、发展潜力巨大等优势,成为推动东西经济的“大动脉”和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轴”,也是全国经济布局与资源配置的“核心区”和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传输带”。
长江流域的稳定和发展,对于推动西部开发、实现东西共富、促进民族团结与繁荣和维护国家稳定与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江上游地区素有绿色生态屏障之称,是长江水资源的根基和命脉所在。
这是因为长江上游地处我国一级阶梯向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长江上游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赋予了长江上游特殊的生态环境功能。
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1.四川生态环境在中国占有特殊的地位长江和黄河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这两条河都流经四川。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除川西北草地的白河、黑河注入黄河外,96.5%的土地均属长江水系。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主要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纵贯全境。
西部天然林主要集中在以上江河水源头和周围山脉地带。
这个区域内的天然林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人类自身及众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庇护长达6380公里的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和国土安全,都具有其他任何工程措施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被视为长江的绿色屏障。
四川珍贵的森林资源,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重要依托。
四川既有丰富的天然林,又有茂盛的人工林,是中国重点林区和林业发展的重点省份之一。
由于较长时间以来森林过伐、土地过垦、草场过牧,导致生态严重失衡。
目前,四川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1%。
全省有宜林荒山284.3万公顷、沙质荒漠化土地95.13万公顷和陡坡耕地66.67万公顷亟待治理。
2.实现砍树人向种树人的转变1949年建国以来,国家先后在四川建立大小森工企业70多户,其中重点森工企业22户,形成了采、集、运、销的木材生产体系,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2亿立方米,上缴利税近20亿元人民币。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善生态环境,四川省政府作出了“绿化全川”的战略决策,坚持以工程造林为重点,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有效地恢复和增加了森林植被。
目前,全省森林面积达1173.3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14.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的16.92%提高到24.23%。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川西林区过量采伐,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1998年夏季,史无前例的长江大洪水再次敲响了警钟。
为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国务院的部署,四川省政府决定,于1998年9月1日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这标志着四川林业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对策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对策陆少龄【摘要】我国是一个地理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在我国境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国家在很多地方设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来发展和保护我国的地理资源.自然保护区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生态建设,在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中存在着很多的森林资源,森林对于大自然的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对于森林资源的开发模式,我国的森林现状很不乐观,本文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的意义的角度简要说明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并针对现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自愿的现状进行简要的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更好地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期刊名称】《农业与技术》【年(卷),期】2016(036)009【总页数】2页(P153-154)【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重要性;保护对策【作者】陆少龄【作者单位】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西南宁5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9.9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是我国转变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增强的表现。
国家在一个地方设定自然保护区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对于整个大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森林作为大自然呼吸的“肺”对于整个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
并且由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一旦受到损害将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所以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提起充分的重视,落实国家相关规定,保护森林资源。
1.1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现状不可否认,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开采越来越肆无忌惮。
以森林资源为例,森林的覆盖面积正在大幅的减少,沙漠化严重的问题席卷全球。
并且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在全球来说居于下游,根据数据显示,在长江上游的森林覆盖率只有超过55%才能除去水害,才能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
但是到目前位置森林覆盖率不到20%。
但是在森林资源短缺的前提下,我国在森林资源的开发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1.1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每日需要消耗的木材量十分巨大所以我国对于森林的砍伐量远远超过了森林本身的承受能力。
林草恢复方案
林草恢复方案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林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林草恢复方案:
1. 退耕还林还草:对于一些条件不好、退化严重的耕地,特别是25°以上的坡耕地,应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恢复林草植被。
2. 植树造林和种草:在适宜的地区进行植树造林和种草,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的树种和草种,提高林草植被的覆盖率。
3. 生态修复项目:开展区域评估鉴定和编制生态修复方案,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评估和鉴定,制定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并实施。
4. 治理水土流失: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坝塘、排水系统等,减轻水土流失,为林草植被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5. 草原保护和恢复: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恢复,合理利用草原资源,防止过度放牧和草原退化,提高草原植被盖度。
6.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参与林草恢复的农民、牧民给予经济补偿,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林草恢复工作。
7. 宣传和教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林草恢复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林草恢复的良好氛围。
8. 监测和评估:建立林草恢复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林草恢复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以上林草恢复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森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
森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森林植被的恢复实施方案背景: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和采伐,导致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恢复森林植被,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一、确定恢复目标1. 恢复受损的森林植被,提高森林面积和植被覆盖率。
2. 促进物种多样性,恢复生物圈平衡。
3. 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采取适当的植树方式1.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阔叶树和针叶树品种。
2. 使用合适的种植技术和方法,保障种子和苗木的成活率,如地形整理、浇水和施肥等。
3. 注重种子来源的质量,选择来自本地的种子和苗木,以提高森林的原生性。
三、加强保护措施1. 设立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禁止采伐和砍伐。
2. 加强巡逻和监管,打击非法砍伐行为。
3. 宣传森林植被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提高土壤质量1. 实施森林土壤保育和改良技术,如水土保持、有机肥料的使用和退耕还林等。
2. 积极推行造林技术和植被修复项目,通过植被覆盖来减轻水土流失。
五、落实可持续管理1. 制定合理的砍伐和采伐计划,防止过度砍伐和滥采的现象。
2. 加强森林监测和考核,确保合规经营和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3. 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
六、促进科研和技术创新1. 加强对森林植被的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种植和保护技术。
2. 鼓励科技企业和高等学术机构参与森林植被的恢复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七、国际合作1. 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森林植被的恢复和保护。
2. 参与国际森林认证计划,提高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
总结:通过实施以上方案,可以有效恢复受损的森林植被。
这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还可以保护稀有濒危植物和动物物种,同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
加强国际合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的森林管理和保护。
长江上游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对策
1 2 气 候 类型 的 复 杂 多样性 .
长江上游地 区由于东西地势起伏差异大, 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交叉影 响, 形成复杂多样性的气 候类型。从热量条件来看 , 既有热量资源丰富 , 全年无冬的南亚热带气候类型 ( 攀枝花 、 元谋 、 巧家等 ) ,
维普资讯
6 2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2 卷 3
合类 型 , 如冷湿 、 暖湿 、 干热、 湿热等各种类型 , 且各种类型分布错综复杂 , 为长江上游退化生态系统植被
的恢 复 和重 建提 供 了 良好 的气候 条 件 。 1 3 森 林 资源 结构 的不 合理 性 . 从 林 种结 构 来 看 , 江上 游林 种 面积 比例 为 : 材 林 6 .3 防 护 林 2 .8 薪 炭 林 13 %、 长 用 74 %、 9 3 %、 .2 特 用林 18 %。用 材林 面 积 比重偏 大 , 护林 、 炭林 偏 小 。从 龄 组结 构 上 看 , 江 上 游 林 分 中 、 林 面 .7 防 薪 长 幼
又有长冬无夏 , 终年积雪的冰雪带气候类型( 极高山) 。整个长江上游地 区除热带外 , 其余南 、 北亚热 中、
带、 暖温带 、 温带 、 寒温带、 亚寒带( 冰雪带) 都具备。从水分条件来看 , 由湿到 干 , 、 、 湿不 同组 有 冷 暖 干、
收 稿 日期 :0 20 .9 2 0 .21 作 者简介 : 向成 华( 9 6) 男 , 1 6 . , 博士 , 副研究员 ,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 与人 工林 栽培研究 。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江重点生态区域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含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大别山水土保持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重要湿地。
本区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川滇生态屏障所在区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大部分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00—140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01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3%;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样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类型。
土壤以红壤、黄壤、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主。
本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14000多种高等植物,约280种哺乳动物、700多种鸟类、300多种爬行和两栖动物、370多种鱼类,是大熊猫、金丝猴、江豚、中华鲟、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是我国重要的物种资源宝库。
二、主要生态问题本区域林草植被质量整体不高,河湖、湿地生态面临退化风险,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突出,水生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
主要体现在,森林多以杉、松为主的人工纯林,每公顷森林蓄积量88.45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萎缩,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显著提前、枯水位明显下降,两湖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受到影响;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3540万公顷;石漠化面积约1000万公顷,占全国的80%;矿产开发对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频发、危害严重,长江水生物种多样性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四大家鱼”等鱼卵和鱼苗大幅减少,长江上游受威胁鱼类种类占全国受威胁鱼类总数的40%,江豚面临极危态势。
三、主攻方向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以推动亚热带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立足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退田(圩)还湖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河湖和湿地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切实加强大熊猫、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进一步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