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5.题西林壁(完美版)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课件
题 西 林 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他的诗、文、书、画 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 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 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 《东坡全集》。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返回
题西 林壁
写景 明理
横 看——成岭
侧 看——成峰
变幻莫测
远近高低——不同



不 识——真面目
寄意深远
山 奇

只 缘——此山中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 么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词语
山岭 侧面 缘故 重叠 重量
理解字词
岭:高大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识:认识,知道。 缘:因为。
诗句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 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返回
诗句意思
远近高低各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返回
诗句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返回
仿写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返回
诗歌思想感情 第一、二句赞美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 地三、四句寓理:要想对某事物有全 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 各管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

部编(统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优质课件

部编(统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优质课件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在1084年和朋友游 庐山时所作,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 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苏轼十几 次徜徉于庐山的灵山秀水之间,写 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 是最后一首。
资料助手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鄱阳湖,是 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 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 秀甲天下”的声誉。
从不同方向看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
句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不能 认识辨别
注释:庐山的真实景色,形状
疑问:为什么诗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因果倒装句。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庐山后的感受,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 的面貌,并借写景寓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 出正确的结论。
知识梳理
题西林壁
创作背景 句义讲解
作者简介
角 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点介绍



体会古诗情景, 不
揭示的道理

课后小结
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 效率,才会成功。
—— 叶圣陶
谢谢观看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雄、 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 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 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 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句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注释:正面
注释:侧面
句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 峭拔挺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 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最新部编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PPT公开课课件 (精)

最新部编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PPT公开课课件 (精)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 你知道是什么诗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诗人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解诗意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 峰( ) 测( ) 锋(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不识庐因为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横Leabharlann 侧 ,各不同。不识 真面目,
身在

悟诗情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最新部编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公开课精品课件ppt

最新部编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公开课精品课件ppt
……
因为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我会做: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的道理。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各 不


同低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 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 (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 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 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
的绝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 你知道是什么诗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题西林壁PPT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题西林壁PPT课件

自读课文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新知讲解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堂练习
2、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 C )。
A、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于复杂的事物,应从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 要的方面思考。 C、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会、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 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 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授课老师:XX
新知导入
说说魔方的颜色是什么样的?
从左边看是红色的;从右边看 是蓝色的;从上边看是黄色的。
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 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走进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文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 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课文精讲
学习第三、四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是因为……
交流: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01
因为
02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主要内容和人生哲理:
当堂小测
比一比,再 组词。
缘(

绿(

隐(

稳(

侧(

测(

峰(

锋(

•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 、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 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书写
01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
壁上的一首诗
西林寺
02
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 想的提炼,请尽 量言简意赅地阐
述观点。
墙壁
解诗题
03
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 想的提炼,请尽 量言简意赅地阐
述观点。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 宋字代子 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世称“ 苏东”坡。汉族, 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 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 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 主要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课件【统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课件【统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我会写

题写 题
结构:半包围
音序:T 部首:页
书写指导:日字窄小,下横
组词:主题 题字
起笔向上、要长,下边撇短
造句:老师为我的小说题写了书名。 捺要长,左右要写紧凑。
我会写

侧面 侧
结构:左右
音序:C 部首:亻 组词:侧影 旁敲侧击
书写指导:要写紧凑,刂 的竖钩要长,贝字稍短、
造句:我的侧面坐着的是小芳同学。 下点要小。
品读释疑
远看
品读释疑
近看
品读释疑
抬 头 仰 望
品读释疑
低 头 俯 视
品读释疑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话是因果倒装句,先写出诗人没有看清庐山的 真正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明原因:因为“我”身处庐山 之中,视野太狭窄所以只能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庐山的全 貌。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 目。
我会写
fēng
山峰 峰
结构:左右
音序:F 部首:山
书写指导:山字要扁小,右
组词:顶峰 峰回路转
上边撇和捺舒展,下边三横
造句:跨过这座山峰就到了我们村。中下横要长、一竖贯穿三横。
我会写

庐山 庐
结构:半包围 音序:L 部首:广
组词:庐舍 三顾茅庐
造句:庐山的景色真美啊!
书写指导:外边广字三笔都 要长,里边是户字、上边的 框要扁小。
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 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品读释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 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题西林壁》ppt课件下载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ppt课件下载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简介:ppt制作《题西林壁》选择的图片景色优美,真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此山中的感觉!. 上传者:yxizhy相关课件:简介:ppt制作本课件全面展示了古诗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和理解课文内容。

老师上课上的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 上传者:fht969 「下载次数:477」简介:ppt制作课件图文结合,生动直观,有利于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而且利于教师对课文的分析、总结。

. 上传者:973450515 「下载次数:612」题西林壁简介:ppt制作本课件适用于教学用,呈现了字词句子及其诗意的意思,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上传者:tjdlllzx 「下载次数:1459」简介:ppt制作值得推荐之处:一,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二,根据诗意配的庐山的美景图片. 上传者:xiaoyadexiaoya 「下载次数:501」题西林壁简介:ppt制作此课件中图片丰富,内容全面具体,形象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含义。

. 上传者:wangzhiru 「下载次数:611」简介:ppt制作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庐山各个方面的形态,告诉我们深刻的哲理. 上传者:540895885 ****************「下载次数:814」上传者:********************简介:针对重点,图文并茂,配上词语句子的理解,高效教学。

「下载次数:487」上传者:lancao2 ***************简介:本课件资料全面,动画优美,情景交融,内含诗文内容、相关资料、诗文诠释、朗读欣赏、诗文赏析、能力培养等栏目。

flash 「下载次数:549」上传者:ltxwth *************简介:针对教学课堂制作,简单适用,针对性强,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flash 「下载次数:540」上传者:**************************简介:《题西林壁》是作者初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一些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2、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教师展示庐山的图片。

)说明: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3、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

)说明: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4、师: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1、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学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2、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请学生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三、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理解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激励学生)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公开课课件(精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公开课课件(精美)





• 欣赏了刚才几组庐山的图片,同学们认为 诗人是怎样描绘庐山的风景的呢?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 同学们找到片子中的“峰”和“岭”了吗, 我们该怎样来理解“成峰”、“成岭”呢?
• 峰是山崖陡, • 岭是山脉多。 • (五指山)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庐山,又叫匡山,位于江西省
九江市。它的南边
壁,清泉飞瀑,而且云雾弥漫,
千姿百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 西 林 壁苏

名古创西 的老建林 唐的于, 建名东指 千刹晋西 佛之年林 塔一间寺 。,,,
寺是在 后庐庐 有山山 著最上

•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州(今四川 眉山)人,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 画都很精专,是 “唐宋八大家”之 一,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被合称为 “三苏”。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注释 题:书写。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横看:从正面看。 侧看: 从侧面看 不识:不能认识。 只缘:只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 诗意:
• 从正面看庐山,它是横长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它是高耸的山峰。再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眼前 庐山的样子却各不相同。为什么不能 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 庐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




部编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公开课ppt课件(精品)

部编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公开课ppt课件(精品)
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 面目呢?因为置身在此山之 中。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以后,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诗人认为要认识庐山真实的山景,必须要正面、侧面、远 望、近看、高俯、低仰等全方位视角的观察才行。如果你 只看了庐山的一角、一面、一个方向,那你就不能认识庐 山的整体形象。认识庐山是这样,那么认识一个事物、一 个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苏轼
横看 成岭 侧 成峰, 远近 高低 各 不同。 不识 庐山 真 面 目, (轻读) 只缘 身在 此 山 中。 (强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画家。他的诗、 文、书、画都很专精,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合 成“三苏”。
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 同。不管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全面 地了解,不仅看侧面,也要看整体, 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 说一说。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从正面看,庐山像山岭,从 侧面看,庐山像山峰。
• 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 处看,从低处看,庐山的景 色各不相同。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4精品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4精品PPT教学课件

2020/11/17
13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2020/11/17
14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因为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2020/11/17
10
题西林壁 侧
横 看 成 岭 侧 成面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2020/11/17
7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2020/11/17
8
题从西正面林壁
横 看 成看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2020/11/17
9
11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2020/11/17
12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认低识 各 不 同。面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庐山所呈现的景象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5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林寺
坐落于庐山北麓 , 为庐山北山第一寺。
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宋代盛行,是 因为当时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 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 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又字 宋代 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 ”。 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 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 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坡 全集》等。 被称为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 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识:知道 缘: 因为 这庐山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横、侧、高、低、远、近
随着诗人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不一样。
横看庐山成了连绵起伏 的山岭,侧看庐山成了 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

侧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庐山风景欣赏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潘阳湖,是一所历史悠久的 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 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 25 公里,东西宽约 20 公里,以雄、奇、险、秀闻 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 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代诗人墨客 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唐宋八大家之一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 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 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 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独立识字学词。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文中所
蕴含的道理。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目应该怎么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 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
反义词:
宋 苏轼
横--侧,远--近,高--低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察的角度不同, 结果也不同
自学指导(二)
自由读前两句诗,回答问题: 1、有不懂的词语吗?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 思? 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欣赏庐山?从中看到了什么?
自学指导(三)
自由读后两句诗,回答问题: 1、有不懂的词语吗?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 思? 2、从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看事物要从不同角度去看,这样才会 全面。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绿( 侧( 测( ) ) ) )
隐( 稳( 峰( 锋(
) ) ) )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题意 2、释诗句,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外,还有一个 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你知道是什么诗吗?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自学提示
古诗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 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今译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
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 之中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赞美庐山景色雄奇壮观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角度不同 结果各异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题西林壁 侧面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观察事物、处理问题 要客观全面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诗歌描写了(
从不同角度看庐
),启发我们 山所看到的不同景象 ( 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 冷静地分析,才不会被局部的想象所迷惑 )。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们: 。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 是峭拔挺立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 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自学指导(三)
自由读后两句诗,回答问题: 1、有不懂的词语吗?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 思?
自学指导(一)
大声读古诗,读准字音,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自学指导(二)
自由读前两句诗,回答问题: 1、有不懂的词语吗?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 思?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从正面看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 自己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诗意
意思是:
意思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