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知识梳理
《马说》知识梳理
《马说》知识梳理
作家作品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马说》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材”,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
思路框图伯善识马千不识马食乐里马世有伯乐,然后有马千里马常有,而者千里马伯乐不常有
识才之人人才庸人
写
作手法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面上讲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实际上是借这一传说讽刺当时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
写作目的
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愤懑。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
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重点字音骈pi án 槽枥c áol ì祗zh ǐ粟s ù食不饱sh í食马者s ì见xi àn 邪y é三、重点字词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着称,出名)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是.马也(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面对) 四、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揣测,恐怕)五、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吗) 六、重点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的美名而着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
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马说(杂说?四)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一)通假字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句意: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二)一词多义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⑤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
(三)词类活用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其他词语1.然后有千里马 (然:这样)2.而伯乐不常有 (而:表转折,可是)3.故虽有名马 (故:所以)(虽:即使)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6.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7.马之千里者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8.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尽:吃完,吃光)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千里:日行千里)10.是马也 (是:这样) 11.虽有千里之能 (虽:即使)1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常:普通)(等:等同,一样)1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15.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以:按照)16.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17.执策而临之 (执:拿)(策:鞭子)(临:面对)18.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难道)(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19.其真不知马也(其:表推测,恐怕)三、特殊句式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马说》知识点梳理
《马说》知识点梳理1.字音祗(zhǐ)骈死(pián) 槽枥(lì)2.通假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3.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食马者不知其能里而食也(动词,读sì,同“饲”,喂)食食不饱,力不足(动词,读shí,吃)虽有于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不以千里称也(介词,用)以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其其真无马邪(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之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调节音节,不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而执策而临之(表承接)4.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动用法,使……尽,竭尽)5.古今异义食或.尽果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也许)6.特殊句式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千里”是“马”的定语)衹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句,“于奴隶人之手”是“辱”的状语)文章主旨本文通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全文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无知与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文章结构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食不饱马说分析问题力不足被埋没托物寓意才美不外见得出结论——不知马(嘲讽)二、问题整理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哪类人?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在传统的中国文学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故事,那就是《马说》。
这个故事曾经被广为传诵,成为人们讨论和学习的对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归纳总结《马说》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经典故事。
故事梗概《马说》讲述了一个农民养马的故事。
这个农民非常珍惜他的马,并且经常为它修建新的马棚,给予它最好的待遇。
然而,当他的邻居得知这件事后,却对他说这是件坏事,因为马棚可能会被闲人破坏。
农民颇为困惑,但还是选择相信邻居的话,决定拆掉马棚。
然而,几天后,马逃出了农民的家,但却带回了一群野马。
农民听到这个消息后,很高兴有了新的马匹,并且得以更好地经营生活。
然而,当农民的儿子正在驯服其中一匹野马时,不慎从马背上摔下来并摔断了腿。
邻居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为这样的事情不幸而感到遗憾。
然而,农民却说:“这件事好还是不好,只有上帝才知道。
”不久后,战争爆发了,所有年龄适龄的男子都被征召去参战。
而农民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无法参军。
最终,农民和他的儿子都认识到,逆境和幸运并存于生活之中,无法预计和评判好坏。
主题思想《马说》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思想,那就是对现实的判断不能仅仅依赖表面的成果,也不能只看到其现象的改变。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十分复杂的,短期内的得失并不能代表最终的结果。
人们只有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趋势。
教育意义《马说》在教育方面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它告诉人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思考问题,不能只看到片面的好处或坏处。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种种挫折和困难,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面对困境并寻找出路。
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事业上,我们都应该学会从坏的一面看待问题,从而在逆境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文学艺术特点作为一篇短篇故事,《马说》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故事情节简洁明快,通过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这种简洁的叙述方式在文学作品中颇具魅力,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整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马说》中的名句。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整理一下《马说》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一词多义(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③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喂养)(3)能①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4)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3)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第23课 马说知 识 积 累字音字形衹.辱(zh ǐ) 骈.死(pi án ) 槽枥..(c áo l ì) 食.马者(s ì)奴隶.(l ì) 执策.(c è) 粟.米(s ù) 其真无马邪.(y é)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助词,译为的)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2)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食.不饱(动词,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顿)(3)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4)以:不以.千里称也(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6)其: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其实)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1)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译句:(能日行)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译句: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2)翻译: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句: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能力,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1.历史唯物主义:《马说》是马克思主义权威著作之一,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
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2.无产阶级革命:《马说》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加剧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彻底解放。
3.资本论:《马说》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的著名著作《资本论》的精华部分。
《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分析的一部巨著,其中包括对商品、劳动力、剩余价值等重要概念的阐述。
4.剩余价值理论:《马说》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产物。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过程,也是阶级斗争的焦点。
5.历史发展阶段:《马说》论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个主要阶段,并探讨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矛盾。
6.科学社会主义:《马说》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而社会主义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归宿。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统一行动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7.阶级斗争:《马说》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马说》详细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概念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反映和维护。
他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9.科学方法:《马说》展现了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方法。
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马说》是唐代⽂学家韩愈的⼀篇借物寓意的杂⽂,属论说⽂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所加。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3课《马说》课⽂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
⾷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也? 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3课《马说》知识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孟县)⼈。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集》。
他是唐代“古⽂运动”的领袖,主张“⽂以载道”,反对浮华⽂风,提出“唯陈⾔之务去”。
韩愈推动了⽂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家”之⾸。
他的散⽂句式灵活多变,⽂笔流畅⽽有⽓势,对后世的⽂风产⽣了巨⼤影响。
⼆、故事背景 这篇《马说》⼤约作于贞元⼗⼀年⾄⼗六年(795—800)间。
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相告,⼀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限怨郁,离开长安。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有“忧天下之⼼”,不会遁迹⼭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佞当权,政治⿊暗,有才能之⼠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课⽂翻译 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注释 ⽽:表⽰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的⾷器。
枥:马棚、马厩。
以:⽤。
(完整版)《马说》复习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二、按课文原句填空:(1)本文全文的主旨句或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9)(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运用设问句表达)(本文的主旨举):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2)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三、解释词语:(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二)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八年级下册《马说》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马说》知识点【第一节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节重点字解释】:常:经常。
而:可是,但是,表转折关系。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著名的、出名的。
只:只是、只能。
辱:受屈辱、埋没。
奴隶人:马夫,指喂马的人。
之:的。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以:用、把;因为。
称:著称、称呼;出名。
【第一节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第一节赏析】:该段阐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点明中心论点,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突出识马的重要性,概括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世上少有伯乐现象的愤慨之情。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不平之情,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杯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复杂心情。
(3)“辱”“死”,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不幸命运的无限痛惜之情,对封建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强烈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4)“不以千里称也”中“也”字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第二节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节赏析】:该段阐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8课时】《马说》知识清单(17页)
第8课时 ┃《马说》知识清单
9.策之:__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 驾驭。__ 10.以其道:__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 法。__ 11.材:__通“才”,才能。__ 12.其:__难道,表反问语气。__ 13.邪:__通“耶”,表示疑问语气。__ 14.其:__恐怕,表推测语气。__
基础考点聚焦
核心考点聚焦
第8课时 ┃《马说》知识清单
考点二:重要实词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夫的手里。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奴隶,古代也指仆役。__ 2.骈死于槽枥之间:__(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 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__ 3.不以千里称:__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__ 4.一食:__吃一顿。__ 5.或尽粟一石:__有时要吃尽一石食料。__ 6.食:__通“饲”,喂。__ 7.外见:__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__ 8.等:__等同,一样。__
基础考点聚焦 核心考点聚焦
第8课时 ┃《马说》知识清单
基础考点聚焦
考点一: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散文尤其著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 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 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有《昌黎先生文集》 。
基础考点聚焦
核心考点聚焦
第8课时 ┃《马说》知识清单
2.[2011·安徽]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 怎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才 3. [2008·河南] 韩愈用“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__ , 用“食 不了解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马者”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批判统治者埋没人才) 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思想感情。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复习知识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马说》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种议论,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二、按课文原句填空: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用)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注音:只(zhǐ)骈(pián)死槽(cáo)枥(lì) 尽粟(sù)一石(dàn)四、解释词语:(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 通“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二)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一、全文理解:1、本文作者是韩愈,唐朝代人。
2、本文主旨: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了封建统治着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3、本文体裁:说。
特征:奇巧而善辩(议论文4、“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5、用原文回答:(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骈死于槽枥之间。
(5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A 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二、字词(一通假字1、食马者食sì通饲,喂2、外见见通现,表现3、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策(1执策而临之马鞭(2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3策勋十二转记食(1食不饱吃(2食之不能通“饲”喂(3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或(1或以为死有的人(2或尽粟一石有时(三、其他1、祗:只是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3、且:犹、尚且4、等:同样5、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得道多助道仁政6、通其意意意思意暇甚意神情意有所及意思想醉翁之意意情趣7、临:面对临于泉上临面对8、一食:吃一顿三、名句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的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马说》考点详细讲解目录:文学常识;考点精讲;习题解析。
一、文学常识1.《马说》的作者是唐代韩愈,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2.《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之作,作者借千里马不被赏识,来比喻贤能之人不受重用,同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韩愈年轻时曾在长安应试觅官十年之久,却一事无成,对“伯乐不常有”有切肤之感。
3.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韩昌黎集》。
4.经典评价:清代林云铭在《韩文起》卷八中评价道:“《马说》以千里马喻贤士、伯乐喻贤相也。
有贤相,方可得贤士,故贤相之难得,甚于贤士。
若无贤相,虽有贤士或弃之而不用,或用之而畀以薄禄,不能尽其所长,犹之乎无贤士也。
……末以时相不知贤士作结,无限感慨。
”其概括精当。
“韩文起”指韩愈,因为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所谓“八代”是指从汉至隋的八个朝代,其文风一天不如一天,唐代韩愈一出,一扫八代衰靡文风,使古文得以振兴。
二、考点精讲【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考点】〔伯乐〕传说中把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人们也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后人以“伯乐”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人才。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这样。
注意:“然后”本来是两个词,后来发展为一个连词,现在还在用,表示前后相承的关系,因此,翻译的时候也可以保留“然后”。
但如果单独解释这个词,应该理解为“这样以后”。
〔而〕转折连词,译为“但是”或“可是”。
【原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知识梳理
《马说》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一)题目解说“马说”就是“说说千里马”。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
同类文章还有《爱莲说》、《师说》、《说虎》、《捕蛇者说》等。
(二)作者韩愈:字退之。
唐朝文学家。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古文知识(一)读音订正1、才美不外见:见(xiàn)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3、骈死于槽枥之间:骈(pián)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5、食之不能尽其材:食(sì)(二)重点注释1、然后有千里马:然后,连词,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是。
3、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
不会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十斗。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这。
也,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食,吃。
才美不外见,美好的才能不能表现在外面。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
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不能。
8、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安,怎么9、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策,鞭打。
道,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才:喂养他,不能使它竭尽才能。
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不懂得它的意思。
12、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面对着它。
临,面对。
策,马鞭。
(三)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饲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才:“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疑问助词,相当于“吗”(四)一词多义而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连词,表转折。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连词,表转折。
3、执策而临之:而,连词,表修饰。
虽1、故虽有名马:虽,虽然。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的种类和特征:马科动物包括野马、驴、斑马、马拖、蒙古野马、塞萨尔街头马、西班牙马、赫尔东矮马、云南矮马、迷你马、班尼马、小型马科动物生物、培育小马、梅氏矮马、蒙古小马、西伯利亚小马、德国马、温德马、弗里斯兰马、战马、蒙马、卡明斯、遗传马、马叫与马呼等。
马的分类:马分为栉羽马、非栉羽马、口短马、口长马、马驹、马骡、马驹、马驼,有季节性名称区分秋季名马、春季名马。
马的生理特点:马是主要的食草性动物,其消化系统特化为长肠,对纤维素的水解分解能力强,能消化纤维素充足的植物。
马是近半甲动物,具有24枚乳牙,所以其年龄能精确辨识。
马拥有强大的食草行为选择性,可以辨别何种植物可以食用,吃多少,长期生活于由大型食草动物与食叶动物所组成的生态典型区域中。
马的解剖特征:马是一种两侧对称的四足动物,其体型大多数为偏长。
马的前部以头颈、胸腔、肩膀、前肢为主要组成部分,后部以背腰、腘部、臀部和后肢为主要组成部分。
马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细胞、器官皆有制度性全面的功能特化变化,成为专门的半甲生物。
马的全身体表皆为专门的毛发包蓰蒲毛细胞。
马的行为习性:在野外生长和家养动物有着不同的死亡率,故马是易成动物。
马分散的生态习性和喜欢习性分散度高的植物所构成的地形类型,加上冬春夏秋等季节性进化环境希尔氏山体因食性和栖息地需求的差异会挑选出一些具体行为模型。
马的繁殖和生殖:马的性成熟期较晚,一般需要3-4岁。
雄性马叫公马,雌性马叫母马,幼马称为马驹。
马的受精卵嵌入子宫壁后在尤其短的时间内即分化出身体各组织。
马的胚胎植入到子宫后就开始形成马胚,由两一形成。
马的饲养和驯化:马多喜欢在开阔广袤的地方生活,所以马应住以设藏的大而又不能窜伏式矮小的马厩、并幼马米猪调策和浸渍。
其次,马是另类的食草动物,吃的很多,所以应多层分开多层具透气性。
应避免湿存。
此外,马拥有优异的反应性和分辨力,一些稍稍有点儿问题的家臣就能结合料先食品了,所以我们应该说弄好心的给马儿留好食品,合理迎驯驯化。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梳理《马说》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二、一词多义1、之:(1)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2)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3)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译,补充音节)2、食:(1)食不饱(吃)(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3、策:(1)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2)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4、能:(1)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2)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其:(1)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2)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3)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三、词语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翻译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懂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思。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五、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知识梳理2017.3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韩愈,字退之,南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代文学家,散文尤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祗.(只,仅)10.且.欲与常马(犹,尚且)
2、骈.死(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11.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3、故虽
..有名马(因此)(即使)12.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4、不以.千里称.也(因为)(著称)13.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5、一食
..(吃一次,shí)14.执策.而临.之(马鞭)(面对)
6、或.尽粟一石(有时)15.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7、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16.尽其材.(才能,才干)
8、是.马也(这)17.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9、才美不外见.(xiàn 通“现”,表现)18.通.其意(通晓)
三、用原文回答
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必然性的句子(造成千里马可悲遭遇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千里马的终身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5、千里马最可悲的遭遇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7、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文中以排比句式具体描绘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表达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深沉感叹的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11、罗丹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联想到《马说》中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问答理解
1、文章主旨:(情感)
答: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将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表达对有才华之士的深切同情。
同时呼吁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2、本文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什么寓意?答:托物寓意。
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人;千里马:人才;
食马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千里马依赖伯乐的发现,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夸张修辞,突出了千里马食量之大,食马者却按常规的马去喂养,为下文写食马者的无知表现作铺垫。
5、课文描写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有什么作用?
答: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人才终生被埋没,才能不得施展的命运。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揭示了人才因为“饥饿”而无法展现才能,得不到公正待遇的无可奈何的痛苦。
突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无知,同时批判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
1
6、本文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答:暗示统治者既不能识别人才,又不能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7、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答:①现象: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②主张:表达了作者希望封建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写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食马者的辛辣讽刺和无情的嘲弄,同时也讽刺了统治阶级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表达强烈的不满和愤慨。
9、“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特点和心理?表现了作者怎样情感?
答: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食马者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和洋洋自得的神情,体现其浅薄无知的特点。
表达对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辛辣讽刺和无情嘲弄。
10、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表达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感情?
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感。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表达作者无限痛惜之情。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作者愤怒的谴责。
“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作者深刻的嘲讽。
11、品读文中每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答:第一段“也”字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无限痛惜之情。
第二段“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
第三段“也”字收尾,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
五、拓展题:
1、千里马的千里之才怎样才能得以发挥?结合课文谈谈应怎样对待人才?答:①要想千里马的千里之能得以发挥,食马者就必须懂马、知马,给千里马展示的空间,让它尽情地发挥它的才能。
②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并能给人才以适合的发展位置,让人才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展现他的才华。
2、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同意吗?(结合历史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①同意。
虽然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应该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会出现伯乐。
但是韩愈是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人才问题,而在当时社会决定人才命运的就是伯乐,所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齐桓公任用管仲、欧阳修举荐苏轼、李斯特巧荐肖邦等中外故事都说明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②不同意,伯乐对于千里马的确有一定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遇到伯乐,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人生充实而美好。
3、生活中有许多人以人才自居,他们常常抱怨自己这匹“千里马”生不逢时,没有伯乐的发现赏识。
如果你就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样做?(你认为21世纪的青年要成为“千里马”,应具备哪些条件?)示例:就算没有伯乐,也要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掌握渊博的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还要把握机遇,创造机遇,学会毛遂自荐,推销自己,在领导面前展示出自己的才能。
4、当今时代是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实质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认为我们的社会要发展,应如何对待真正的人才?
答:(物质待遇、情感环境、事业前景等方面)
对待人才应以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为原则,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并能给人才以适合发展的位置,让人才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展现他的才华。
5、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矛盾,《马说》认为要通过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认为要不拘一格,打破常规任用人才,即应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择人才,显然龚自珍发现任用人才的范围更宽。
6、对联:
①伯乐识良驹,贤才待明主。
②怀才不遇思伯乐,仕途失意作马说
③无才难做千里马,有志者成万里驹。
④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九方皋⑤策马从其道,育才养以德⑥莫学韩愈怀才求明主,应效毛遂自荐展宏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