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预测与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预测是在分析过去和现在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作出的推测。

2.开展预测工作时,一定要注意科学预测所具有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一科学预测的综合性是指在研究预测活动的规律时要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知道;二系统性是指在从事预测活动时,要把预测工作当作一个系统来考察,而不是孤立地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3.教育预测是指依据教育的发展规律,利用科学预测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的未来作出推测。教育预测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推测未来教育发展变化的性质、结构特征及其时间规律,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育决策、规划和计划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和方案。

4.制定教育发展规则的前提:人才需求预测,人口预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

5.教育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说明未来若干年间教育系统的任务和对资源的需求。

6.教育两项基本任务:一是对青少年进行基础教育;二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的专门人才。

7.教育预测在教育计划中的作用:教育预测的数量结果为教育计划部门提供了教育发展的定量信息,使得教育计划的编制有了客观的依据,也使所编制的教育计划更切合实际。

8.规划是指制定一个组织的长远发展总目标和对实现总目标而采取措施作出决策的过程。

9.规划的基本特征:目的性,战略性,综合性。

10.规划系统的结构:一规划文体系统;二规划制定运作系统;三规划决策系统;四规划信息系统;五规划组织系统(特别注意组织系统,表现为决策部门、专业规划组织和部分执行组织相结合的多元组织形式,规划组织的设计应符合中:A组织内部要具有凝聚力,要求参与规划的人员必须明确组织的总目标,以使制定的各项子目标与组织的总目标协调一致;B组织内部的成员应该职责分明,避免人浮于事,同时也要加强成员间信息的沟通与联络,使组织产生良好的整体效应;C组织内部要保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六规划管理系统;七规划评价系统。

11.教育规划:是设计和安排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它是由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或学校遵照国家对教育部门提出的方针、政策和任务,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12.制定教育规划时要考虑它特点的基本要求:一必须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二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充分体现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基本指导思想;三必须认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使教育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四必须统筹兼顾好教育事业内部有关方面的比例关系,并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五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育的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普及与提高进行综合考虑;六必须敢于改革创新,根据科学的预测和借鉴先进的经验,确立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和措施;七必须做好宣传工作,以争取获得各方面广泛的支持和理解。

13.教育规划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长周期性和不稳定性。

14.教育规划的的一般工作内容:建立规划的组织系统;调查和收集与教育规划有关的信息资料;研究教育规划对象的发展规律;采用合适的方法对教育发展进行预测;确定教育规划对象的发展目标;制定实现教育规划对象发展目标的对策与措施;在执行教育规划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教育规划进行修正和调整。

15.系统是指为完成共同目标而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16.系统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或相对性,动态性。

17.系统方法的应用:一确定目标;二系统的综合;三系统分析;四系统的选择;五系统的控制与反馈

18.教育系统:是依据某种教育目的,具有一定教育功能,由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整体。

19.教育系统的基本特性:一开放性(贝塔朗菲,系统分为封闭和开放两种);二层次性;三发展性;四超前性

20.决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多种行动方案作出选择决定的过程。

21.决策的一般程序:提出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收集、整理有关信息,拟订决策方

案,选择决策方案,实施决策方案,追踪反

馈决策方案等。

22.决策的组织系统:由决策子系统、智囊子

系统和信息子系统构成。

23.教育决策:是为了达到教育的某种目标,

而对未来教育实践活动方案所作的选择。

24.科学教育决策的四个基本阶段:确定教育

决策目标;拟订教育决策备选方案(包括设

计教育决策方案,确定教育决策方案模型,

论证教育决策方案);优选教育决策方案(最

关键);实施教育决策方案(将目标转化为现

实)。

25.科学教育决策的特点:创造性和科学性的

统一;预见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定性分析和

定量分析的统一。

26.发展:是指事物或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升

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由小变大,或由旧质

转变为新质的变化过程。

27.战略:是指对全局性问题的筹划。

28.发展战略观的根本特性:既强调对事物的

发展进行全面性的谋划,又强调全局性的谋

划要以事物的发展为对象。

29.教育发展战略的含义:是以教育发展为对

象而作的全局性和方向性的筹划。

30.教育发展战略侧重研究的具体问题:一未

来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二教育

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

标;四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五教育发

展战略的专题研究。

31.制定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程序:一要进行

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资料准备;二制定教

育发展战略方案;三教育发展战略的方案论

证。

32.计划: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未来

时期的活动所作的安排。

33.计划的作用:一保持统一目标;二提高工

作效率;三明确评价标准。

34.计划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应用于教育领域,

始于20C50时候未世界经济的大发展。

35,教育计划:人们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

对未来时期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目标实现

的措施及其相关活动所作的安排。

26.有效教育计划制定过程中的一些共同特

点:一计划目的明确;二计划目标具体;三

计划内容完整;四计划工作连贯。

27.教育预测、决策、发展战略、规划、计划

之间的关系:一预测与决策、发展战略、规

划、计划之间关系(A预测是基础,凡作教

育决策,确定教育发展战略,制定规定和计

划都需要预测提供关于未来教育发展的各种

可能变化趋势的信息;B决策对预测的依赖

性,预测为决策提供丰富的决策信息,预测

通过提供各干备选方案使决策有一定的回旋

余地,预测能帮助决策者预访未来的可能事

变;二规划与计划(A规划和计划的制定须

要先预测教育事业发展变化的趋势,指明教

育事业可能出现的几种发展方向和发展途

径,估计教育事业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因而,预测常被认为是规划和计划的重要组

成部分;B计划涉及的时间较短,而规划时

间长,计划较为规范详细,有对教育活动的

具体描述,而规划内容概括,以纲领性的条

文表述为主,规划和计划实质上是教育发展

战略与教育决策的延伸和具体化);三发展战

略与决策(从宏观,发展战略是决策的一部

分,从层次,战略是位于一般决策之上的更

高层次的研究领域。

28.国外在劳动力市场中人力供求的规划研

究,最早的文字描述是在1918年;实践首先

在前苏联出现,20C20.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对

专家的需要作进行了预测。

29一.法国:1951,创立了“学校,大学和体育

运动整备委员会”,1973教育部成立了目标

司,近年来同,法国实施的一项重要教育改

革措施是下放教育规划的某些权利,让学校

根据国家制定的总目标,针对社会环境及学

校自身的特点,设计出适合学校与社会经济

协调发展的子目标。二美国,1994年通过《美

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12月《美国联邦教

育部战略规划》;三巴西1993.2 “全民教育

十年计划”;四墨西哥,1996.1总统基迪略

“1995年至2000年的教育发展规划”。

30.教育规划侧重点转移方面:一从经济转向

以社会和文化为目标;二从量的规划方面转

为质的规划方面;三从校内教育转为校外教

育,正规教育转为非正式教育。

31.在我国的发展:1956年,由当时的政务院

领导,组织了有计划、教育和劳动人事等部

门参加全国范围的人才需求预测,被大跃进

冲掉;1959第二次人才需求预测,不了了之;

1963.10.18周恩来;1963年11月,教育部召

开了教育事业规划座谈会,研究编制中小学

教育和职业教育七年(1964-1970)规划;1964,

《中小学和职业教育七年规划要点(草案)》;

1964《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七年规则(草

案)》;1975邓小平,《1976-1985发展国民经

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1977.11〈十年规

划纲要(草案)〉;1978.4.22召开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邓小平;1983,第一次使用计算机手

段;1990.5.10〈关于教育事业“八五”计划

和十年规划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6.1国

家教委开会〈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00

的发展规划〉

32.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教育预测与规划的

研究工作还未引起多数领导的足够重视,传

统的教育预测与规划方法仍然占据着主导地

位;二全国各地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发展

很不平衡,还未建立起全面开展研究教育预

测与规划的各级机构和经常性的工作队伍;

三高、中、初级的教育预测与规划人才十分

缺乏,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四基础工

作薄弱。

第二章教育预测与规划的相关要素

1.教育预测与规划中研究人口要素的意义:一

人口的增减与教育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它关

系到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以及地理

分布等;二教育发展与人才需求的预测与规

划,都是建立在人口统计的基础上的,只有

对人口的状态、结构分布和动态有足够的认

识,并对人口统计资料作全面的分析,才能

保证教育预测与规划方案具有客观和正确的

前提。

2.人口的发展动态:是指人口的增减和从一个

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迁移而引起的变动状态。

3.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口

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的一门学科。

4.人口的统计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统计。静态

包括:人口数和人口构成;动态:人口的出

生、死亡和迁移等。

5.人口构成:人口自然、社会、经济、地域构

成。

6.人口性别构成:是指一定时点和地理范围内

男、女构成的状况。

7.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某一地理范围内的人口

在各年龄组的分布状况,一般用各年龄组的

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来反映。

8.出生率:是反映一定时期某一范围内出生的

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年内了出生

的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1000

℅0

9.人口自然增减率:是指年内自然增减人数

与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的比值.

10.人口增减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由于某一地

区人口的自然增减和迁移而导致的人口数的

增减与人口基数的比值.=[(报告年人口数-

基年人口数)/基年人口数]]

11.人口预测:人口增减的探索性预测的任务

是根据各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人口子群的出生

率、死亡率、迁移率进行估计,来对未来人

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等方面作出预测,

其目的是为社会经济的规划提供人口增减因

素影响方面的信息;人口增减的规范性预测

的任务是根据对未来的人口变化的估计,通

过参照关于人口统计趋势的新信息,提出若

干使人口变化过程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方案;

人口增减的警告性预测的任务是通过人口预

测的结果,影响社会舆论和人口政策,从而

试图改变人口发展的趋势。

12.教育输入方面的人口统计指标:是指骨反

映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的有关人口统计指

标。

13.净入学率又称适龄人口入学率,它是指适

龄在校学生人数与适龄总人口数之比。=(适

龄在校学生人数/适龄总人口数)*100%

14.教育过程方面的人口统计指标:是反映教

育变化过程的人口统计指标。

15.复读率是指复读学生人数占全体学生人

数的比率。

16.辍学率是指中途退学的学生人数占学生

总人数的比率。

17.教育输出方面的人口统计指标是指反映

教育结果的人口统计指标。

18.成人识字率是指15岁以上识字人数(估

计数)占同龄组人数的百分比。

19.受教育程度是指25岁以上(包括25岁)

完成或正在接受初等以上教育的人数占25岁

以上人数的百分比。

20.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进行

教育预测与规划,特别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

面的问题:一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土

地面积、气候与地形、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二资金条件(资金的拥有量既是经济发展水

平高低的标志之一,又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

的重要条件。

21.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结

构的调整:一教育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

数量的一般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因此,

须要扩大招生规模;二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

教育培养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和高

级专门人才,因此,必须调整中等和高等学

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三由于科技的迅

猛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快,因而迫

切要求教育发展也要加快前进的步伐,教育

思想、体制、结构、内容、手段等都应该有

更灵敏的反应和适应度。

22.经济体制对教育体制的影响:一要加快办

学体制的改革,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

会各界共同办学的新的教育体制;二转变政

府对教育的管理职能,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

理,加强国家和政府在统筹规划、改革指导、

组织协调、检查督促等方面的职能,完善分

级办学、分组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三积极

促进学校建立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

束的运行机制;四要改变和完善教育计划的

调节手段,教育除了接受政府的宏观调控外,

还要与正在发育中的市场经济结合,加强市

场调节。

23.教育投入在现代社会劳动中的重要性:一

从教育投放的方向上看,教育对劳动力的价

值体现在两个方面,A通过接受教育使得劳动

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原来只能从

事简单劳动的体力劳动者,变为可以从事复

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者;B通过劳动准备阶段的

教育和就业后的劳动阶段的培训,使未受过

教育和培训或可能转岗的劳动者,具备一定

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奠定潜

在劳动者和现实劳动者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

的能力);二从国家的利益来看,教育可以提

供大量合理的劳动力,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

高和合理流动,有利于加速经济的增长。

24.现代的学校教育特点:一能大规模地培养

劳动力;二能高效率地培养劳动力;三能高

质量地培养劳动力;四能更深入地培养劳动

力。

25.教育作为消费的特性:一般认为教育属于

非营利的公共部门,教育提供的产品是公共

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因此,

政府在教育的消费上应当担负主要财政责

任。从教育阶段来看,义务教育提供的是公

共产品,物质资料的消耗主要由政府提供,

而非义务教育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物质资

料的消耗由政府提供或资助与受教育者个人

出资来共同承担。教育既是消费又是投资的

双重地位,经常使得人们处于进退两难的困

难。如果把教育当作消费对待,在资源在限

的情况下,人们应该尽量节约教育开支,而

把节省的人力、财力和财力,投入到其他经

济领域中去。但是,如果将教育看作是投资,

那么,就应该重视和发展教育,通过教育来

增加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

26.教育效率:是指教育产出与教育投入相比

较的结果。

27.外部有效性:是反映教育系统能否成功地

完成预期目标的质量指标。

28.内部效率:是反映教育系统内部生产单位

产品所用资源的指标。

29.外部生产性:是反映个体或社会从教育的

输入中所获得的最终利益的指标。

30.收益率:是用来评估某级(类)教育给学

生个体或社会带来经济收益的一种指标。

31.政治体制:是保证国家政治权利的形成和

行使的各种组织制度、管理方式和行为规范

的总和。

32.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积

极推进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努力建设社会

主义的民主政治。

33.政治体制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体制决定

了教育的管理体制(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的

领导权和教育行政管理结构与方式,涉及到

教育管理权力的分配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内

外的各种关系。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

本方向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之间的

关系将逐步协调,教育管理的权力将逐步下

放,地方权力机构的教育管理权限逐步扩大,

学校的办学的自主权逐步增加);二社会主义

民主与法制对教育的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必须有社会主义法制作保障,教育民主的

发展和改革目标的实现也有赖于法律的健

全)。

34.政治对教育的要求:一培养政治所需的人

才;二传播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