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与处置
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应急演练方案
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应急演练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
其中,与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相关的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有效应对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以及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的应急演练方案势在必行。
1.引言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病,体现为患者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异常。
在一些情况下,精神病患者可能表现出暴力行为,给他人和自己带来危险。
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应急演练方案非常必要。
2. 演练目标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应急演练方案的目标是培训和指导相关人员如何应对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控制和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 演练内容(1)培训知识的传授:指导相关人员学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常见症状以及暴力行为的特征等。
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分析,提高判断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危机处理技巧的训练: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应急演练方案应重点培训特定人员,使其掌握有效的危机处理技巧。
演练内容包括心理疏导、沟通技巧、判断和化解危机等。
(3)情景模拟训练: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演练人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
组织不同角色扮演,让参与人员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并实践应对策略。
(4)演练总结与改进: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评估演练的效果,了解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
4. 演练要点(1)注重人员培训:演练前应对参与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确保他们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
定期对参与人员进行进一步培训和学习,提高应对暴力行为的能力。
(2)建立联动机制:组织演练时,各有关部门应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确保快速响应和协同作战,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突发事件。
(3)注重科技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监控、警戒措施等,提前预警和预防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
(4)改进演练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评估和改进演练方案,使其适应不同情况下的应急需求。
暴力行为的防范及处置措施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一)预防暴力行为发生的措施对有多次或恶性暴力行为史或现在具有某些暴力行为征兆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1、适宜的环境:将患者要安置在安静、宽敞、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关掉音响、电视等可能产生的噪音,减少环境的刺激作用。
2、减少诱发因素: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吸烟、打电话、吃小零食;提前或退后一些打扰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项目,如留取检验标本、注射、处理个人卫生如洗澡理发等;暂不安排这类患者参加竞争性的工娱疗活动;不与患者争执等。
3、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明确告知患者暴力行为的后果;设法提高患者的自信;设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转移患者的暴力意图;告知患者觉得无法自控如何求助等。
4、加强对精神症状的控制:保证药物的供给;把患者可能的暴力倾向及时告诉医生,以便做出及时有效的医疗处理。
(二)发生暴力行为时的措施1、寻求帮助:当有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等暴力行为出现时,首先要呼叫其他人员帮助,以便能尽快控制场面。
2、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员,转移被攻击对象,维持周围环境的安全与安静。
3、解除武装:以坚定、冷静的语气告诉患者,将危险物品放在一旁,然后将其移开,同时向患者解释此物品是暂时保管,以后归还,以取得病人信任;如语言劝说无效,一组人员转移病人注意力,另一组人员趁其不备快速夺取危险物品。
4、转移病人:将患者转移到安静的房间,减少外界干扰。
5、身体保护:患者无法控制自己行为时,可采用保护性约束方式协助患者控制自己。
保护过程中需告知其约束的目的、陪伴在旁与其谈话,以降低其焦虑。
6、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躁动不安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如氟哌啶醇,地西泮(安定)等肌注来控制患者的情绪,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用药反应.。
暴力病人处理护理措施
暴力病人处理护理措施引言在医疗机构中,护士经常面临与暴力病人进行交互和处理的挑战。
暴力行为可能对护士及其他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确保护理环境的安全和提供最佳的医疗护理,采取适当的措施和策略来处理暴力病人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处理暴力病人的护理措施,包括评估风险、预防策略和应急反应。
评估风险在处理暴力病人之前,护士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风险水平。
以下是一些评估风险的指南:1.暴力史:了解患者以往是否有暴力行为的历史,包括在医院或其他环境中的行为。
2.某些诱发因素:了解患者在何种情况下更容易暴力,例如特定的药物副作用,精神疾病发作等。
3.行为表现:观察患者在护理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如焦躁、敌对、挑衅等。
4.监测和记录:持续监测患者的情况,并详细记录任何暴力行为或体验。
通过评估风险,护士可以了解患者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预防策略为了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策略可以被护士采取:1.温和的语言和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时保持温和、尊重和友好的语言和态度,以降低患者的紧张和敌对情绪。
2.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积极与患者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并参与其医疗护理的过程中。
3.清晰的沟通:确保与患者进行清晰、简洁和明确的沟通,以减少误解和不必要的冲突。
4.建立安全环境:提供一个安静、清洁、舒适和安全的护理环境,其中包括辅助设备和监控设施的使用。
5.提供适当的监护:对于那些被识别为有高风险的患者,护士应提供更频繁的监护和观察,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并应对任何暴力行为。
这些预防策略可以帮助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降低与暴力病人的冲突和危险。
应急反应尽管采取了预防策略,但在处理暴力病人时仍可能发生紧急情况。
以下是一些应急反应策略:1.保持冷静:在暴力行为发生时,护士需要保持冷静和冷静,并避免与患者发生激烈的情绪和冲突。
2.寻求帮助:考虑到暴力病人可能对护士造成严重威胁,护士应立即寻求周围人员的帮助,如其他护士、安保人员或医生。
精神科病人暴力行为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据对暴力行为 的研究证 明 ,早 期的心理发育 或生活经历 意地参 与了患者 的暴力行为 。
与暴力行为密切 相关 ,它会影响个体是否会选择非暴力应对方 2暴力行为的防范措施和护理
高素质药学人才 ;②县级 医院的药学人员应及时转化观念 ,树
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嘲,开展全程化药学服务 ;③开
展 现有药学人 员的继续教 育嗍,继续 教育 的方 式主要有 :参加
学术 交流 活动 ,自学 、脱产进修和继续深造 ,提高学历 ;④县级
2.4访 谈 结果
医院包括药剂 科 ,巩 固和 深化三级 医院的对 口支援 ,制定长
中 图分 类 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672—8351(201 2)08—0092—02
1暴 力 行 为发 生 的原 因
的能力 ,以自我为 中心 ,对伤 害异 常脆弱 ,容易产生愤怒情绪。
1.1精神疾病
1.4性 格 特 征
受 精神症状影 响是临床上 产生暴 力行 为的最主要 原 因 ,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 看 ,48家县 医院的药 品收入仍然是 医 出版 社 .2001.
院总收入 的一个重要来源 ,药剂人员 的工作重点还是药 品的 『61胡 雪梅 .浅议 医院 药学人 员的继续教育 fJ1.中国现 代 药物应 发放 ,在人员 配置方 面初级 职称 以及 初级职称 以下 的工作人 用 ,2010,4(13). 员所 占比例较 大 ,人员职称 、学历普遍较低 。临床药学 工作处 [7]《新 医改 2011年 主要 工作安排》实施 细则 ,第 9条.
用药的重要 临床价值和意义 ,医院药剂科工作模式 的改变 ,推
表 3 48家县 医院临床 药师 的主要工作
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应急预案
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应急预案
先兆行为是指暴力行为的前兆,包括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颚紧绷、呼吸增快、突然停止动作等。
语言方面的先兆包括威胁真实或想象的对象、强迫他人注意、大声喧哗、妄想性言语等。
情感方面的先兆包括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怒、异常欣快、情感不稳定等,同时还伴随着意识水平和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坏、无力改变自身现状等症状。
为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需要密切关注有暴力行为倾向的患者,一旦发现暴力行为的先兆,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把暴力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具体措施包括交流技巧、服用药物、环境管理和患者教育等。
交流技巧方面,可以通过早期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来化解危机状态,鼓励患者倾诉内心困扰,参与治疗决策,给其提供治疗信息,并鼓励患者自己控制冲动。
同时,护士采用的非语言交流方式也会影响干预的效果,应注意避免威胁性、紧张性或突然性的姿势,调节身体位置,平视患者的眼睛,细心观察患者的行为,避免侵犯患者的个人空间。
药物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护士应及时执行医师的处方,以加强对精神症状的控制。
环境管理方面,保持环境的安静与整洁,避免嘈杂、拥挤,提供丰富活动的病房可减少患者不适当的行为,并增加其适应性的社会功能,要管理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被冲动的患者拿作攻击的工具。
患者教育方面,通过沟通性咨询及健康教育,教会患者人际沟通的方法和表达愤怒情绪的适宜方式是一项有效预防暴力行为的措施,鼓励患者探讨自己被尘封的、忽视或压抑的情感,向其提供处理愤怒情绪的一些实用方法,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当有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等暴力行为发生时,首先要呼叫其他工作人员,集体行动,寻求帮助。
精神科病人暴力行为发生时的护理干预
精神科病人暴力行为发生时的护理干预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1],该行为是基于愤怒、敌意、憎恨或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攻击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
若患者的行为正在对自己或他人构成威胁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采取一些身体上的限制性措施,避免发生伤害事件。
1 寻求帮助,有效控制局面当患者出现暴力行为如攻击他人、破坏物品、自伤等行为时,首先要呼叫其他工作人员集体行动,保持与患者安全距离约1m左右,呈45°角,切勿正面接触。
用简洁语言稳定患者的情绪,指定一位工作人员转移被攻击对象,疏散其他围观患者离开现场,避免不良情绪蔓延,尽快控制紊乱的局面。
2 果断迅速,巧夺危险物品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行为应给予理解,努力用真诚的语言安抚劝说患者放下危险物品,如果无效,可采取一组人员与患者对话转移注意力,另一组人员乘其不备快速控制患者夺下危险物品,行动果断,步调一致,配合默契。
3 實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将患者安置在隔离病房,避免一切激惹的因素,防止伤害自己和他人。
若隔离措施仍无法控制患者的行为,报告医生,尊医嘱给予保护性约束其身体以控制暴力行为的再发生。
患者被约束后护理人员至少每10-15min巡视察看患者一次,注意肢体血运情况,提供必要的护理,保证提供基本的生理需求,如喂饭、喂药、协助大小便、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防中暑等。
同时防止其他病友伤害患者或帮其解除约束后出现过激行为。
患者精神症状好转后应及时解除约束,做好安抚工作,消除其对立情绪。
4 情绪稳定剂的使用遵医嘱正确实施药物治疗,快速控制患者激惹的情绪,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做好护理记录。
5 心理护理对冲动后的患者要做好事后心理疏导,让患者讲述冲动原因和经过,以便进一步采取防范措施。
在患者安静解除隔离或约束时,要解释冲动的危害性,以及隔离或约束的必要性[2]。
参考文献[1] 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2] 张跃兰,邢改书,李淑芬.精神科疾病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80.。
精神科暴力行为预防及处置--课件
PPT课件
一、护理评估
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先兆行为
不安的来回走动;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鄂绷紧;呼吸增快,突然停下来。
语言
威胁性言语;提一些无理要求;大声喧哗;强迫他人注意;妄想性语言。
情感
愤怒、敌意、异想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情感不稳定表示患者将失去控制。
意识
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坏;无力改变自身现状
*
PPT课件
一、护理评估
当精神疾病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 应视为暴力行为的先兆, 护理人员应高度警惕。 精神症状突然加重或波动。 拒绝接受治疗、拒绝合作、拒绝执行院规。 病人突然激动、情绪不安、高声大叫、言谈具有威胁性、固执强求等。 脸部及手臂的肌肉紧张度增加, 动作增多, 捶打物体。 对周围人或特定人员持敌对态度, 并以杀(伤)人相威胁。 出现上述情况之一者, 有可能立即发生暴力行为。为了医护人员的安全, 评估时需注意不要单独检查病人、不要将病人带到关闭的空间如办公室、治疗室, 不要用言语行为激惹病人。
*
PPT课件
二、护理诊断
有对他人施行暴力的危险 ——与幻觉、妄想、焦虑、器质性损伤等因素有关。
一、护理评估
攻击风险评估表 Ⅱ级: 有被动的言语性攻击,激惹性增高,无对象的抱怨,交谈有敌意,有命令性幻听等 ——处理: 防冲动、密切观察、安置在重症监护室。遵医嘱使用抗精神病性药物降低激惹性;对症治疗。
*
PPT课件
一、护理评估
攻击风险评估表 Ⅲ级: 有主动的言语性攻击,被动的躯体攻击,及既往有主动的躯体攻击等。 ——处理: 防冲动,安置在重症监护室。遵医嘱实施保护性约束,必要时陪护,使用抗精神病性药物降低激惹性。
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行为原因分析与处置
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行为原因分析与处置目的对精神病住院患者出现的暴力行为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开展分析研究,探究最为科学有效的处置措施。
方法选取本院近3年以来,精神病住院患者中出现暴力行为的案例开展分析,研究病例的病历资料和护理人员交接班报告等资料。
结果精神病住院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原因,与患者的精神状态、自知力以及环境、药物和其他因素密切相关。
结论在精神病住院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中,应当针对其特点开展针对性处置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暴力行为,保障医护人员以及患者自身安全。
标签:精神病患者暴力原因处置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主要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突然出现的对其他人或事物进行攻击的伤害行为,其明显的特点就是事发突然,没有明显的事先征兆,因此,对于其他人的人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也是自身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对于精神病院的管理里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1]。
所以,在精神病住院患者的管理中,一定要强化对患者暴力行为的研究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提前预防和有效疏导,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暴力行为对医护人员以及其他患者的伤害行为。
本文主要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中,出现的90例暴力行为开展系统研究分析,探究科学的处置措施。
1 临床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精神病住院患者中出现暴力行为的患者,同期收治患者总人数为2170例,其中出现暴力行为的为90例,累计164人次。
患者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跨度为15~71岁,平均年龄38.1岁。
按照病型分类,患者中精神分裂症、心理障碍、癔症、癫痫诱发精神障碍、酒精诱发精神障碍等类型分别为52、13、6、7、6例,另外精神发育迟滞和偏执性精神障碍各2例,其他类型2例。
全部患者与CCMD-3精神患者的诊断标准相符。
2 研究方法对90例患者原始病历资料和护理交班报告进行逐一查看,对出现暴力行为的临床表现以及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以及护理对策
暴力攻击行为的特点
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发生暴力攻击行为前都会有程度不等的 惊恐不安或紧张焦虑反应,此后患者在其生动的幻觉、顽固妄想等 病理性症状的支配下出现短暂突然的、常人无法预料也难以理解的 冲动攻击行为,事发前患者往往没有明确的计划,而且独自行动;
全面准确的风险评估
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既往病史、精神症状、 发病的诱发因素、人格特质、对疾病的自知力 ,有无攻击行为的诱因。向亲属询问患者在家 的表现,是否有冲动行为,重点患者严格防范 ,必要时在重症病房内进行隔离,专人看护, 可以做到及时地发现,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措施 。
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行为干预
对有攻击和暴力行为迹象的患者,给予 支持性心理治疗,试着让攻击者安静下来 并停止攻击。
在充分了解患者的人格特征、家庭结构 、人际交往、生活应激后,进行有效的心 理干预也不应忽视旧,这样才能防患于未 然,有效地减少对无辜人群的伤害发生。
住院环境的改善
在医院,一般都是精神科病房的空间和病床 数量有一定的比例,防止出现拥挤等问题。另 外,要确保环境的安静,避免出现刺激的噪音 。病房在布置过程中要做到简洁,防止有过于 鲜艳的颜色。同时,要针对危险物品进行管理 ,检查病房的环境以及各项设施,及时地发现 危险因素,确保患者的情绪和安全。
02.暴力行为原因
精神病性症状引发的暴力行为
精神疾病患者在认知上、情感等方面都 有很大程度的障碍。因为受到妄想的思想 控制,就会在感知上出现幻听和幻觉,导 致精神运动细胞比较活跃,就会出现人格 障碍造成的控制能力有所下降,引起暴力 行为,一般的表现及时容易被激怒或者出 现敌对的情绪。
精神病院病人暴力行为应急演练方案
精神病院病人暴力行为应急演练方案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和探讨精神病院病人暴力行为的应急演练方案。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提高精神病院员工对病人暴力行为的应对能力,确保医护人员和病患的安全。
引言:精神病院病人暴力行为是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
精神病患由于疾病导致的情绪和行为异常,容易产生暴力倾向,使医护人员和其他病人面临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为了保护医护人员和病患的安全,精神病院应建立应急演练方案,提高员工的应对能力和处置能力。
一、了解精神病患的异常行为精神病患由于病情导致的情绪和行为异常,可能会出现暴力行为。
因此,医护人员首先需要了解精神病患的异常行为特点,以便在发生暴力行为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
1. 注重观察和记录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观察和记录制度,对精神病患的行为、情绪和言语进行详细记录。
这有助于医护人员把握病患的变化和异常情况。
2. 学习心理学知识医护人员需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精神病患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这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精神病患的异常行为。
二、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应急演练方案是保障精神病院员工和病患安全的重要措施。
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 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明确暴力行为发生时的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
包括报警程序、病患安全隔离、医护人员自我保护等环节。
2. 应对培训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暴力行为的应对能力。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暴力行为防范、危险评估等方面的知识。
3.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精神病患暴力行为的发生,让医护人员通过实践操作熟悉应对流程。
演练中应注重真实性和逼真度,以提高人员的应对能力和处理能力。
三、改善院内环境和管理措施除了制定演练方案,改善院内环境和管理措施也是预防和应对精神病患暴力行为的重要手段。
1. 设计人性化环境精神病院的环境设计应尽量符合病患的需求,避免过度拘束和限制。
同时,应为病患提供相应的活动和娱乐设施,帮助缓解病患的情绪压力。
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特点和护理对策
精神科暴力即精神病人在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的影响下 , 突然对 自 己、 他人或某物产生的一 系列破坏行 为, 其中以攻击性暴力为主。精神 病患 者的 暴力 行为 是 临 床 上 常见 的 一种 行 为 障 碍 症 状 L , 因 其 突 发 l且 J 性强 、 方式 多 、 击 力 强 等特 点 导 致护 理人 员在 护 理 时会 受 到不 同程 度 攻 的伤 害 。精 神病 患 者 的暴 力行 为 不 仅 对社 会 造 成 了不 良的影 响 还 对 患 者自身和家人带来了身 , t上的伤害。故详 细了解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 L 为原 因 , 行有 效 的护 理干 预是 护理 工作 中的必 要 环节 。 笔者 通 过 多 并进 年的 临床观 察与 分 析 , 我院 自 20 对 07年 1 2月 ~20 0 9年 8月 3 5例 精 神 病患者暴力行为原 因 进行分析, 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均取得了良 好 的临床 效 果 , 报告 如 下。 现
1 临床 资 料与 方法 1 1 一般 资 料 : 自我 院精 神 科 20 . 选 0 7年 1 2月 ~20 09年 8月住 院 期 间曾发 生过 暴力 行 为精 神病 患者 3 。其 中男 1 5例 9例 , l 女 6例 , 龄 年 最小1 , 9岁 最大 5 , 5岁 平均年龄 (22 ,.3 岁 , 3. 51) 平均病程 ( .4± .2 7- 32 01) 年 ; 种类 型 : 神分 裂症 1 , 狂 症 6例 , 痫 所 致 精 神 障 碍 3例 , 病 精 8例 躁 癫
2 15 住 院时 间与暴 力 行为 的关 系 : 院 时 间 ≤1年 。 力 人 数 为 .. 住 暴 2 0例, 7 1 ; ~ 占5 .% 1 3年 , 暴力人数为 9例, 5 7 ; < 院时间, 占2 .% 3年 住 暴 力 人数 为 6例 , 1 .% 。 占 71 2 16 家庭 因素 与暴 力行 为 的关 系 : 患者 因感 受不 到 被关 爱而 .. 3例 厌 世 自杀 , 4例患 者 因家 庭矛 盾而 攻击 家人 或毁 物 。 2 17 护理态度与暴力行为的关系: 冲动性伤人 、 .. 4例 自残或毁物 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有着直接关系。 22 暴 力行 为 的 方 式 : 力 行 为 主 要 方式 为 抓 伤 、 脚 攻 击 、 . 暴 拳 咬 伤、 伤、 物、 撞 毁 自残等 。其 中 自残 行 为较 隐 蔽 , 危 害 较 大 。其 中抓 伤 且
小区内有精神病人伤人怎么办
小区内有精神病人伤人怎么办精神病患者屡屡伤人,尤其是重性精神病人在失控的时候,可能做出任何危害人身安全的暴力行为。
无论如何小心,也可能面临精神病人猝不及防的攻击性暴力。
这时一定不要慌张,尖声惊叫、奔跑都有可能刺激患者;也不要突然或大幅度地动作,避免患者受惊。
这时,先以和蔼态度说服患者。
接触时应站在他的侧面,尽量在其攻击范围之外,可以用温和、但坚定果断的语调先稳定患者的情绪。
与此同时,设法求援,切不可独自上前抢夺患者手中的物品。
应采取分工合作的办法,由一人在前面吸引其注意力,其他人从背后将其抱住;或以棉被等物将患者头部蒙住;或从对面向患者面部突然大量泼水,趁其受惊慌乱,伺机逃脱。
一般人认知的精神病人故意伤害等行为,因为欠缺责任要件,当然不构成犯罪。
但是并不是说精神病人伤人并不违法。
纠正这一认识的意图并不是在于咬文嚼字,而是极具现实意义——行为是违法行为是进行正当防卫的前提。
而一般情况下,精神病人故意伤害行为构成犯罪。
精神病人只有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才不负刑事责任,所以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暴力行为的防范和处置措施2
暴力行为的防范和护理一、概念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生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可能发生在患者家里、社区、医院等,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及严重后果。
二、发生暴力行为原因评估1.精神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最高。
这主要是和精神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躁狂状态、冲动和意识障碍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临床中认真评估和暴力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和精神状态,对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非常重要。
2.心理因素:个体在早期心理发育过程中,经历过严重的情感剥夺或性格形成期处于暴力环境容易采取暴力应对方式。
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暴力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由内在和外在的学习而来的,内在学习是实行暴力行为时的自我强化;外在学习是对角色榜样的模仿,如父母、同伴、娱乐界偶像等。
此外,特殊的处境、某些功能性精神疾病、人格障碍的人有暴力倾向。
3.生理因素:智力低下、内分泌失调、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改变、疾病、药物、脑外伤等。
4.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是导致暴力行为的因素。
如对成员、同辈、媒体或周围人们不良行为方式的模仿会增加暴力倾向,尤其是从暴力行为中获益之前后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炎热、拥挤、嘈杂、冲突、缺乏交流也可引发暴力行为、精神科病人如果在病房聚集一起、过分拥挤、处于被动、封闭式管理、天气炎热等环境因素中时更容易发生暴力事件。
三、暴力行为发生征兆评估1. 行为评估:早期兴奋行为,如不能静坐、来回起动、击打物体、握拳、下颌或面部肌肉紧张;一些具有暗示性的语言,包括对真实或想像的人和事进行威胁,或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说话声音较大并具有强迫性等,护士要警惕病人兴奋激动表现,加强防范,尽可能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
2. 情感评估:随着暴力倾向的增加,病人情感的光奋也逐步升级。
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综合防控
•表现为容易激惹,常常为一点点小事而大发脾气,甚至出现冲动伤人毁物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家属应及时将这类患者与其他人隔开,也要防止与其发生冲突。在患者情绪激动时要尽叮能地转 移患者的注意力,缓和周围紧张的气氛,然后尽快送患者到医院找医生进行及时而有效地处置。
•对于不愿意暴露思维内容的患者,这时家属通过患者的表情、情感的流露、行为举止来判断病情 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家属在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接触时,也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要随时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的警惕 性,防止与患者发生冲突,处理问题时要机智灵活,接触患者时不应站在患者的前方,要选择具 有迂回余地的位置,防止患者在冲动时自己受到伤害。
暴力攻击行为的特点
• (1)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 发生暴力攻击行为前都会有程度不等的惊恐不安或紧张焦虑反应,此后患 者在其生动的幻觉、顽固妄想等病理性症状的支配下出现短暂突然的、常 人无法预料也难以理解的冲动攻击行为,事发前患者往往没有明确的计划, 而且独自行动; • (2)发生攻击行为时对其攻击的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经常没有选 择:白天作案多见,大多以公开的方式实施攻击行为,工具多是随手可得, 攻击方式残暴,但均显得笨拙,常造成对方致死或致伤; • (3)攻击对象以熟人及亲人为多见,如同事、邻居、父母、子女等; • (4)暴力攻击行为发生后很少逃跑,多在肇事、肇祸现场束手就擒。有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荒唐令人费解的理由为自己辩护,缺少有效自我保护 能力。对作案行为及其后果的分析判断能力明显削弱,控制能力削弱。
精神分裂症 患者暴力行为的的相关因素。
与精神病症状的关系
•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风险较高可能与某些特定精神病症 状有关,如被害妄想、影响妄想、思维插入、命令性幻听等。 • 当患者阳性症状水平较高时,暴力行为通常只与这些症状有关;随 着阳性症状水平的降低,患者的物质滥用、以往的行为问题等其它 因素开始影响暴力行为的发生。
对肇事精神病人的现场处置程序
对正在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的处置操作规程:1.判明现场情况,疏散围观群众,设立警戒带,隔离现场。
2.采取适当方法稳定精神病人情绪,尽力化解暴力倾向。
3.对暴力倾向无法化解,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可以使用警绳、手铐等约束性警械。
4.对正在实施凶杀、劫持人质等暴力行为危及公民生命安全的,或者暴力抗拒、阻碍公安民警依法履行职责,暴力袭击公安民警威胁公安民警生命安全的,可以使用武器。
5.现场有伤员的,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并通知120急救中心。
6.对被制伏的精神病人,依法报请所属区县公安机关批准,送指定的康复医院进行收治。
7.填写、存储接处警记录;处警结果需要制作法律文书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注意事项:1.尽量采取迎合哄骗、亲情感化等各种方法稳定精神病人情绪。
要有针对性地采用理解、同情、称赞甚至哄骗等方式,缓解其紧张心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设法找到该精神病人患者的亲朋好友,由他们实施劝导,促使其放下凶器。
2.对现场处置有困难的,及时报告所属区县公安机关指挥中心请求派人支援。
3.在处置过程中,公安民警要注意自身安全。
4.对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告知受害人向精神病人的监护人请求赔偿。
(监护人应该承担民事责任)主要法律、法规依据:依据一: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可以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
需要送往指定的单位、场所加以监护的,应当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批准,并及时通知其监护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14条)依据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条第1、2、3款)依据三: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情况分析及对策
例数
> 0d 3
次 研究 将 8 0例 住 院 精 神 病 患者 的暴 力 行 为 进 行 回
顾性 分 析 , 析 防范对 策 。现 报道 如 下 。 分
攻击对象
护士
4
375 .
50O . 750 .
其他患者
物体 患者本人 攻 击 诱 因 进 行 治 疗 、 查 检
最高, 因为 此期 患 者处 于 疾病 的活跃 期 , 而药 物 治疗 在短 时期 内未能 完全奏 效 . 上患者 对住 院环境 的陌 加 的改 善 , 神病 患者 的暴 力行 为发生率 也渐 降低 。 精 3 攻 击 的对 象 . 2 精 神科 医务人 员 , 尤其是 护 士 , 直 接 接触病 患时 间最长 ,被患者 攻击 的危 险性 最高 , 本
例 表现为自残 、 自伤 、 自杀行 为 , 占比例 不 多 , 虽 但危 害性极 大 , 应引起 足够 的重视 。这类患者 多伴 有抑郁
也在一 定程度诱 发 了暴力 行为 的发 生 。随着 病情 等方式 收 集资 料 , 归纳 发生 暴 力行 为 的原 因 。 探讨 生 , 并
针 对具 体情 况 应采 取 的护 理对 策 。
2 结果
患 者暴 力 发生 情 况 分 析 见表 1 。发 生暴 力 冲 动
行 为 的 患者 中,既往 有 暴力 史 4 3例 ( 37 % ) 院 次研 究 中针对 护 士的暴 力行 为 占 5 . % ,被攻 击 的 5. 5 , 入 35 7 针对其 他患者 的 前有 攻击 暴力 行 为 5 8例 ( 25 %) 治 疗与 护理 过 程 原 因多 与对患 者实施 治疗护 理有关 。 7. 0 , 不合 作 的 6 9例 (62 % ) 8. 5 ,兴 奋 、 易 激 惹 5 8例 暴 力行 为 占 1 . %,因患者 之 间的生 活摩 擦而 引致 50 0
精神科暴力行为预防及处置
一、护理评估
• 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 病理因素 心理学特征 心理发展 性格特征 诱发因素 人口学特征 • 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 评估工具
一、护理评估
暴力行为发生危险因素评估——病理因素 • 不同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严 重性、针对性均不同。仔细评估可能与暴 力行为相关的精神症状及患者的精神状态 十分重要。
一、护理评估
暴力行为发生危险因素评估-心理学特征(性格特征) • 心理学家认为,一些特殊的性格特征与暴力行为密切 相关。用个性问卷调查暴力犯罪者,发现暴力犯罪者 具有下列性格特征: 多疑,固执,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情绪不稳定,易紧张,喜欢寻找刺激,易产生挫折感; 缺乏自尊和自信,应对现实及人际交往能力差。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之一就是对暴力攻击的 控制力差,攻击的对象相对比较泛化。 •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攻击对象更多指向自身,作为控制 或要挟他人的一种手段。
一、护理评估
暴力行为发生危险因素评估——精神分裂症 • 主要受幻觉和妄想影响所致。 • 患者有被害妄想时,由于感到害怕可出现“自卫” 心理; • 命令性幻听可指使患者攻击他人。 • 此外,精神运动性兴奋,要求未得到满足以及药 物的严重副作用也会使患者产生暴力行为。 • 有违拗症状的患者容易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及身边 的生活琐事产生反抗和敌对,从而发生暴力行为。
• • •
二、护理诊断
• 有对他人施行暴力的危险 ——与幻觉、妄想、焦虑、器质性损 伤等因 发生后的行为重建
四、护理措施
预防措施 • 合理安置:安置在安静、宽敞、明亮、整 洁、舒适环境中,避免不良噪音刺激,与 其他兴奋冲动的患者分开安置。 • 注意观察病情:护士观察要细心,出现暴 力症状之前及时发现及处理。掌握发生征 兆,如睡眠障碍及月经期均有先兆。
精神病人发生攻击行为的护理对策
精神病人发生攻击行为的护理对策对精神科门诊和病区发生攻击行为28例病例进行分析后,采取一系列护理对策,包括充分了解病史、分析精神症状,实行保护性约束,做好基础护理,同时特别注意心理护理,配合医生给予安定类药物,缓解情绪,然后再实施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或电休克治疗。
另外强调少数抑郁症病人,在“曲线自惩”病理思维驱动下而攻击他人的特殊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标签: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护理对策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防范和治疗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攻击行为是指病人对他人进行躯体伤害的行为。
针对病人在就诊和住院期间的伤人企图及行为,进行及时准确的治疗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28例门诊和住院病人攻击伤人行为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取精神科门诊、两个男病区、两个男女混合病区、一个女病区,在2005年1~12月28例有攻击行为病人,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27.8岁;已婚13例,未婚15例;工人8例,农民16例,其他4例;中专以上4例,高中15例,初中和小学9例,既往有暴力行为史者23例,无暴力行为史者5例,自愿就诊者2例,非自愿就诊者26例。
1.2 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17例,情感障碍7例(其中躁狂发作6例、抑郁发作1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2例、癫痫性精神障碍症1例,癔症1例。
1.3 症状分布出现攻击行为的19例有幻觉,15例存在各种妄想,11例表现精神运动性兴奋,6例易激惹,16例带有敌意,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状出现频率较高,24例缺乏自制力,2例焦虑,2例附体状态。
1.4 攻击对象医生3人、护士8人、其他病人10人、陪患9人。
2 护理对策2.1 加強病情观察对门诊就诊的病人,首先要观察病人的情绪,对情绪激昂、兴奋、躁动、易激惹的病人应用语言沟通技巧,注意尽量稳定病人的情绪,多用保护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安慰性语言,使其解除敌意和疑虑。
对需要做一些辅助检查的病人(如做心电图检查),首先要讲清这样的检查对身体毫无损伤,也不会有什么痛苦,使其配合就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重性精神疾病与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与精神病性症状 被害有关的幻觉、妄想、猜疑、激越、兴奋等精 神病性症状 攻击行为与精神障碍诊断 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人格障碍(尤其是 反社会性、边缘性和冲动性人格)、癫痫性精神 障碍、痴呆、合并酒精滥用/药物滥用等
(一)重性精神疾病与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与治疗 治疗依从性差的风险更高 出院1年内风险最高,27.5%出现暴力攻击 34%-40%的40岁以下患者出院后出现暴力行为 攻击行为与既往史 既往暴力史是预测暴力行为最好的指标 (约10%-20%反复暴力者导致约50%-70%的暴力事 件)
①攻击行为的强度与挫折程度成正比; ②攻击行为与个体对挫折的主观体验有关; ③攻击行为可因预感失败和遭受惩罚而受到抑制; ④攻击行为常指向挫折的直接动因; ⑤实施攻击行为后伴有心理宣泄感。
(四)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
低收入、社会底层、失业 早年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离异、遭遇虐待) 成长于崇尚暴力或暴力程度较高的环境 受教育年限低 婚姻稳定性差、缺少社会支持 不当的社会舆论和传媒影响 伙伴群体偏好暴力 容易接触到武器 药物和酒精滥用 社会变迁、经济危机,政治迫害等事件。
二、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评估和管理
(一)重性精神疾病与攻击行为
概念 重性精神疾病 :是指在各种生物、心理及社会环境等因 素影响下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 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明显障碍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精 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 产生攻击暴力行为原因 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辨认力、 控制力,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
(三)处置原则
分级:根据应急事件大小,分级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 充分利用和节省应急资源。 协同:在新区应急指挥部门统一指挥下,按照应急事 件的不同级别,协调各相关单位,组织突发事件协同 一致的应急干预行动。医疗部门主要负责医疗处置, 公安部门主要负责安全保障,民政部门主要负责贫困 救助,患者属地基层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监护的组织管 理。
(四)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般线索
既往攻击暴力行为史 年龄:高峰是十几岁到二十岁前 性别:男女性别比是9:1 药物和酒精滥用,精神疾病患者 受教育年限低 社会经济状况差 早年不良家庭环境 婚姻稳定性差、缺乏社会支持
(五)攻击行为的预防
评估攻击可能性 处理原发问题 减少诱发因素 道德内化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建立正确的道德准则与信念, 自觉控制攻击行为。 社会控制 社会对攻击行为的限制与惩罚,惩罚的强度要超 过攻击本身的获益和“快感”,并体现惩罚的公 平性和意义。
(五)攻击行为精神病人管理
根据攻击行为风险评估确定管理级别 攻击风险评估主要依据: 1、病人既往有暴力行为(肇事肇祸)史; 2、近1个月内暴力行为分级(肇事肇祸倾向); 3、近1个月内精神症状明显否; 4、家属监护力量强弱或有无; 5、病人是否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一级管理(不稳定) 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一级管理(不稳定)
(二)流行病学
美国凶杀率:1933年-9.7/10万,50年代有所下 降,1980年达到高峰为10.7/10万。随后从 1985年的低谷7.9/10万,上升到1993年的 9.5/10万。 受攻击对象:男多于女,分别是5100/10万和 3500/10万 (1994)。 36.6%的精神疾病患者曾出现过攻击。
精神病人的应急医疗处置
光明新区疾控中心 慢性病防治科 Nhomakorabea目录
攻击行为概述 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评估和管理 精神病人的应急医疗处置
一、攻击行为概述
(一)攻击行为的定义
攻击行为(aggression)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的伤害另一生物 体,而为该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行为。攻击的极端形式称 为暴力行为(violence),可造成严重伤害乃至危及生命。 概念尚未统一,广义和狭义之分。 分类 言语、动作;有益、无益;敌对、非敌对;个人、团体。
精神病人风险管理等级
风险管理等 级 高 中 低
目前危险行为 分级 3-5级 1-2级 0级
肇事肇祸情况 曾经肇事肇祸 无 无
三、精神病人的应急医疗处置
(一)应急医疗处置的定义
两种最常见的紧急情况(应急事件),需要通过 紧急医疗处置进行及时干预,以避免伤害和损失 的发生,或者减轻伤害和损失程度
1、突发、或原有疾病急剧恶化的重性精神疾病,出现 或可能出现对自身的伤害、或对他人造成伤害、或对 财物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等情况 2、急性或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二)背景
10%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肇事肇祸倾向
我国约160万,其中约43万(2.68%)有危害事实
约43万的肇事肇祸患者中
9%得到住院治疗 3.5%被政府收容治疗 42.7%羁押于看守所 33.6%被关锁在家 11.2%流散于社会
(二)背景
自杀是我国第五位死因和15岁~34岁人群首位死 因(19.3万~28.7万人/年死于自杀)
3.急性或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急性药物中毒(自杀或误服) 长期服药过程中出现需及时处理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六)应急事件报告
已经接受管理的患者
家属或监护人向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乡镇卫生院报告,并由后者 报告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 情况紧急的,家属或监护人可直接向就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报告
尚未接受管理的患者或者疑似患者
(七)应急医疗处置方式—— 现场临时性处置 心理危机干预
境遇性危机——突发不可预料 以应激事件为主 发展性危机——人生重大经历可预料 以应付能力 不足为主 存在性危机——人生问题哲学问题 内心冲突问题 始终存在
(七)应急医疗处置方式—— 现场临时性处置 心理危机干预
普通人群——通过教育和培训,树立心理健康意 识,提高心理干预的认识和接受度,需要时正确 求助 高危人群——通过危机干预手段,调整心理状态, —— 恢复正常 障碍人群——通过危机干预手段,减轻心理障碍, 恢复心理平衡
(七)应急医疗处置方式—— 现场临时性处置 心理危机干预
所谓危机,实际上是个体丧失了有效地应对各种 应激性事件的能力,其内在精神世界的动态平衡 被打破的一种状态。 一个事件是否构成危机,除了事件本身的性质以 外,也与当事人有效地应对事件的能力有关。 所谓危机干预,则是解决危机造成的心理功能损 害,使之恢复至危机前的功能水平。
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 ) 保护性约束 快速药物镇静 持续性药物治疗 120急救
(七)应急医疗处置方式—— 现场临时性处置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评估问题的明确度:诊断明确、问题清楚 评估问题的明确度 评估问题的严重度:一般的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或病情不重 评估问题的严重度 治疗措施的复杂度:措施简明 治疗措施的复杂度 病人管理的容易度: 病人管理的容易度:病人的治疗依从性较好,家庭的监护能力较 好,有一定管理条件 对已接受管理的患者,在现场临时性应急医疗处置完毕后,基层 精防医生或精防护士应每4小时随访一次。连续2次随访病情稳定 后可停止随访 如果现场临时性应急医疗处置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应及时转为精 神科门诊留观或精神科紧急住院治疗
(七)应急医疗处置方式—— 现场临时性处置 心理危机干预
根据创伤发生后的时间,危机干预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根据创伤发生后的时间,危机干预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在创伤刚刚发生后(休克与防御) 在创伤刚刚发生后(休克与防御): 细心的父母 在创伤发生1—2天后(休克与防御) : 耐心的教师 在创伤发生 天后(休克与防御) 天后 在创伤发生1—2周后(面对与反应) : 心理治疗师 周后(面对与反应) 在创伤发生 周后 在创伤发生1—2月后(重整与接受): 牧师 哲人 月后(重整与接受) 牧师(哲人 哲人) 在创伤发生 月后
(二)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级-后果
轻度滋事 (后果) 一般教育等处理的案情,例如患者打、骂他人或者 扰乱秩序,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事端 肇事(后果) 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但未触犯《刑法》。 ——事故 肇祸 (后果) 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 ——祸事
(三)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级-倾向 (肇事肇祸危险度分级 )
(三)攻击行为的理论
1、本能论 2、挫折-攻击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四)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
遗传学因素
XYY即超雄综合征 单胺氧化酶A基因(MAOA)、5-HT转运(5-HTT)基 因、5-HT1B受体基因 符合多基因遗传特点
神经生化因素:五羟色胺(5-HT) 神经内分泌因素 :雄性激素
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0级 1级 2级 3级
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 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 5级 为。
每年至少200万人因自杀未遂就诊于综合医院,约150 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出现长期或严重的心理创伤 女性自杀死亡率为14.53/10万,男性为12.55/10万 农村自杀率(16.46/10万)总体上高于城市(8.48/10 万)
(三)处置原则
合理:应急医疗处置判断要准确,方法要恰当,严格 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及时:工作人员应该及时赶到现场,采取干预措施, 尽可能缩短造成伤害和损失的时间 安全:采取的一切处置措施,均旨在保护患者、家属、 周围人群以及实施应急医疗处置的医疗人员的人身安 全;保护公共和私人财物;必要时应联系当地公安机 关协助
家属或监护人直接送往就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 目击者、知情者或者当事人拨打“110”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送往当地 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
非本地常住居民
目击者、知情者或者当事人拨打“110”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送往就近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
(七)应急医疗处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