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教案静女采薇
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静女》和《采薇》都是《诗经》的名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欢迎阅读了解。
第一课时:诗经·静女【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3、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二、导入新课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
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三、《诗经》介绍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
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教案一:《静女》主题:表达女性内心的安静与宁静目标:1. 理解《静女》的基本意境和感情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韵律与音乐感的欣赏能力。
3. 掌握通过诗歌表达内心感情的基本技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放映适当的图片或音乐,营造出宁静、静谧的氛围。
2. 初读:让学生自主阅读《静女》。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诗中的“静女”指的是什么样的女子?她们有什么特点?b. 诗中有哪些用词描绘了宁静、安详的氛围?c. 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情感?4. 分享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并一起展示诗歌解读。
5. 辅助阅读:教师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解析,引导学生体验《静女》带来的音乐感。
6. 创作表达:要求学生以《静女》为启发,自由创作一首表达内心感情的诗歌。
7. 集体朗读: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自己的创作,并进行集体朗读。
8. 总结反思:通过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个人感悟,进行课堂总结。
教案二:《采薇》主题:歌咏自然的美丽与生机目标:1. 理解《采薇》的基本意境和描绘方式。
2. 增强学生对于自然界美丽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一些描述自然景色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些景色。
2. 初读:请学生自主阅读《采薇》。
3. 分析学习: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描绘方式,并引导他们回答以下问题:a. 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b. 通过怎样的手法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c. 诗中有没有什么象征性的意象或隐喻?4. 分享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并进行诗歌解读的展示。
5. 创作表达:要求学生以自然景色为启发,自由创作一首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的诗歌。
6. 朗读交流: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自己的创作,并进行课堂朗读。
7. 总结反思: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个人感悟,进行课堂总结。
《诗经》两首《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采薇》教案《诗经》两首《采薇》教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2、学习重章叠唱的手法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宗旨】《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回到我们诗歌源头《诗经》,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苦涩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二、反复诵读,读准字音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 yǔn )之故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三、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义,注意关键词义靡室靡家(无) 不遑启居(空闲) 载饥载渴(又) 靡使归聘(问候)岁亦阳止(农历十月) 忧心孔疚(很,非常) 戎车既驾(已经)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岁亦莫止(同“暮”,年底)译文参考: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刚刚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离了亲人没有家,为跟猃狁相厮杀不得安宁无闲暇,为跟猃狁来厮杀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没人把信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长得很挺拔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无闲暇满怀忧愁真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掩护兵士也靠它四匹马儿齐步跨,鱼皮箭袋雕弓挂没有一天不警惕,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感满腔悲,其中哀痛谁体会!四、【文本探究】1、同学们朗诵全文,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想一想,这种情感表达是否矛盾?)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2、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之愁的句子(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可先分小组交流,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交流显示:“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这是《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本诗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都是“兴”的表达方法“薇”巢菜,是乡间常见的事物,是家乡常有的野菜,这自然能唤起思乡之情3、请一位同学朗读前三章,其他同学请思考:这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种写法叫重章叠句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 “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五、【拓展探究】乡思情结的内涵让学生找出诗歌中乡愁出现的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先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再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乡愁出现的场景:《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乡思情结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六、【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理解《静女》和《采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掌握《静女》和《采薇》的词汇和句式;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静女》和《采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静女》和《采薇》的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静女》和《采薇》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价值;2.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静女》和《采薇》的背景、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静女》和《采薇》的词汇和句式,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朗读法:让学生朗读《静女》和《采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讲解《静女》(20分钟)教师讲解《静女》的背景、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3. 分组讨论《静女》的词汇和句式(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静女》的词汇和句式,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讲解《采薇》(20分钟)教师讲解《采薇》的背景、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5. 分组讨论《采薇》的词汇和句式(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采薇》的词汇和句式,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6. 朗读《静女》和《采薇》(15分钟)让学生朗读《静女》和《采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7.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静女》和《采薇》的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静女》和《采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学生能够掌握《静女》和《采薇》的词汇和句式;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表达;4.学生能够体会诗歌的美感和价值,提高文学素养。
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章节名称:第一章《静女采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静女采薇》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静女采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静女采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1. 《静女采薇》的诗意理解和背诵。
2. 《诗经》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难点:1. 《静女采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诗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诗经》相关资料。
3. 《静女采薇》全文打印。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静女采薇》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讲解《静女采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教师分析《静女采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静女其姝”、“采薇采薇”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静女采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静女采薇》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静女采薇》的理解和记忆。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静女采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薇亦作止”、“曰归曰归”等,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三、拓展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诗经》中的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经》的多样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经》诗歌,并简要介绍其内容和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静女采薇》的诗意和修辞手法,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诗经》的美丽。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首:静女 采薇》教学设计 (一)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首:静女采薇》教学设计 (一)一、教材分析《中职语文基础上册》的《《诗经》首:静女采薇》是一首传统经典唐音诗。
通过这首诗,可让学生感受到横吹竖吹的优美韵律,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二、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熟记反反复复的句子,理解其寓意2.要求学生能进行韵律演唱,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追求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诗歌选材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播放《采薇》音乐,让学生听一遍,感受音乐情感的悠扬,慢慢启发学生精神上的感受与理解,同时将学生带入诗歌的世界。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与理解。
老师指出,这首音乐是对《诗经》中一首叫《静女采薇》的描述,关于这首诗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它的精髓。
2.学习韵律特点让学生轮流念出《静女采薇》中的每一个字,分析其音韵格式、捉蟋蟀不能没蛐蟮、降价不减品质;然后找出每一句诗中的韵尾、句式的不同之处,以及句子的内在联想和情感象征。
3.理解诗歌意义学生一起阅读《静女采薇》的原文,然后将每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学生理解原文含义。
学生再回顾整首诗的原文,发现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而每一个诗句的意象是什么,如何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4.欣赏与评析环节引导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欣赏和评述,其他学生则跟读或欣赏,进行互动交流;最后,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1)这首诗歌中最让你感到印象深刻的是什么?(2)这首诗歌有什么具体的情感、思想、象征表达?(3)这首诗歌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有哪些?四、教学评估1.检查学生吟唱的韵律离不离谱,是否准确。
2.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欣赏和评析的程度水平,看学生有无分辨诗歌的韵律和语言的句法特点。
3.教学结束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习作,并指导学生可以到网上去搜一些有关《诗经》的真实故事和文化背景,以追求对中华文化经典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篇一: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诗经二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教材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
本次说课课题为第二十一课《〈诗经〉二首》,其中包括《静女》《采薇》两篇作品。
本单元围绕“构筑情感的驿站”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选取文章,让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爱情的美好、乡情的绵长、友情的可贵、民族情的深沉,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静女》是一首淳朴真挚的爱情诗,基调乐观、健康,充满愉快的生活情趣。
《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学习《诗经》中这两首名篇,让学生扩展阅读面,加强古诗积累,拉近学生与古典文学的距离,让学生在朗读和感悟中获得情感体验。
[课时安排]《诗经二首》共需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对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把握,第二课时侧重探究《诗经》艺术手法的特点,并选取《诗经》中难度较小的篇目拓展鉴赏视野,适当课外【篇二: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册!《诗经》二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本课两首诗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两首诗歌二、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静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静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静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引出《诗经》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关于《采薇》教案4篇

《采薇》教案关于《采薇》教案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采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采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
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
《诗经·采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诗经·采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采薇》。
(2)理解《诗经·采薇》的创作背景、作者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经·采薇》的文学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采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采薇》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采薇》。
(2)理解《诗经·采薇》的创作背景、作者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经·采薇》的文学特色。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经·采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深入解读《诗经·采薇》的象征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诗经·采薇》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采薇》,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经·采薇》的比兴手法和象征意义。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详细讲解《诗经·采薇》的文学特色。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深入学习:让学生分析《诗经·采薇》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3. 情感教育:讨论《诗经·采薇》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4. 课堂拓展:推荐其他《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让学生自主阅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静女》《采薇》教学设计 Microsoft Word 97 - 2003 文档

《静女》教学设计简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知《静女》重点字词及诗歌主题。
2、能力目标:会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及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3、德育目标: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会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人说,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它没有任何的杂质。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因而在文学史里,爱情就成了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我们很多同学都知道一些经典的爱情故事和与爱情有关的诗句——(小组接力赛)师:看来大家在平时积累的还真不少。
这些诗句所处年代纵然离我们很远,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其中情感的炽热,因为它代表着人类最纯洁的心灵碰撞,而作为诗歌的源头,《诗经》的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勇敢而又直接的自由恋爱,无独有偶,《邶风静女》,也沿袭了这种精神,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清新纯朴的恋歌。
今天,让我们也玩一次穿越,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那诗意的约会吧!二、检查预习。
1、名句填空。
窈窕淑女,。
执子之手,。
一日不见,。
所谓伊人,。
2、《》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篇,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
3、《诗经》原来称为或,到,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4、“诗经”六义是指。
“四书”指。
“五经”指。
三、研读课文。
1、先初读,解字词。
幻灯片展示诗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
姝、俟、城隅、爱、踟蹰、娈、贻、炜、说怿、女、荑、洵美、匪2、听范读,明主题。
教师随着伴奏音乐范读课文,课件展示问题①整首诗描写了哪几幅画面?②学生复述情景抢答——幻灯片展示:情人相约图情人相见图情人送别图3、再精读,析形象。
课件展示问题:①诗中的人物有哪些?(静女、小伙子)图片:约会②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静女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诗经·静女》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诗经·静女》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静女》全文。
(2)理解《诗经·静女》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静女》。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爱情的美好纯洁。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静女》。
(2)理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词汇的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爱情诗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经·静女》。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5.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诗经·静女》的基本内容,了解了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学生朗读《诗经·静女》。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 深入探讨(1)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讨论诗歌在爱情主题上的表现。
3.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2)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了《诗经·静女》,掌握了诗歌的鉴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经·静女》。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篇一: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诗经二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教材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
本次说课课题为第二十一课《〈诗经〉二首》,其中包括《静女》《采薇》两篇作品。
本单元围绕“构筑情感的驿站”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选取文章,让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爱情的美好、乡情的绵长、友情的可贵、民族情的深沉,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静女》是一首淳朴真挚的爱情诗,基调乐观、健康,充满愉快的生活情趣。
《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学习《诗经》中这两首名篇,让学生扩展阅读面,加强古诗积累,拉近学生与古典文学的距离,让学生在朗读和感悟中获得情感体验。
[课时安排]《诗经二首》共需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对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把握,第二课时侧重探究《诗经》艺术手法的特点,并选取《诗经》中难度较小的篇目拓展鉴赏视野,适当课外【篇二: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册!《诗经》二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本课两首诗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两首诗歌二、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静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静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静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引出《诗经》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5篇)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5篇)采薇教案篇一一、导入《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二、简介《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
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
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一)基础知识(齐读)(二)整体把握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四、诵读课文请同学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
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
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五、品味经典缘情入文轻吟低唱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1-3节:悲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身处何时:莫—阳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如何表现: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兴:作—柔—刚比喻时间流逝朗读4-5节:壮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身处何时:春季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最新6篇)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最新6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2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 jiū窈窕淑女yaǒ tiaǒ君子好逑 hăo 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采薇》完整教案

《采薇》完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薇》;2. 能够理解《采薇》的诗意和主题;3. 能够分析《采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采薇》的音乐美和节奏感;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3.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和感悟《采薇》所表达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文化素养;3. 培养对诗歌的敏感度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1. 介绍《采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2.2 诗歌朗读和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采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2. 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培养记忆力and 语感。
2.3 诗歌内容解析1.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意;2.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入《采薇》的学习;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3.2 诗歌朗读和背诵1. 带领学生朗读《采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2. 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培养记忆力and 语感。
3.3 诗歌内容解析1.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意;2.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4 小组讨论和分享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分享,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表现。
4.2 作业评价1. 评价学生提交的诗歌解析作业;2. 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或仿写作业。
4.3 学生自我评价1.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诗歌创作和仿写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仿写,模仿《采薇》的风格和手法。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8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8篇采薇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学习第一篇《氓》时,已经带着学生复习了《诗经》的知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等,所以本课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赋、比、兴在诗歌中的体现,并培养一定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正如教材中所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古诗鉴赏能力较弱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篇,对《诗经》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诗经》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甚至和常见的文言文都相去甚远,所以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同时,由于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时重背诵轻理解,学生对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比较浅且片面,这在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中表现得很明显在这种现状下,要尽力帮助学生解决语言障碍,让他们透过语言理解深刻而细腻的情感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矛盾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军训时学了军歌,大家还记得吗?有一首很好听的军歌,叫做《说句心里话》,听过吗?唱的是什么啊?(学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学生答:战士),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吗?(学生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种表达战士思乡的感情,我们现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时候有没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的《采薇》二、朗读课文三、内容分析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战士思乡由此引出诗歌的两大主题:思乡战争(板书)2、划分段落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明确:(1)逐渐加深(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心烈烈忧心孔疚间接表现的句子:薇的变化(作柔刚)时间的流逝(莫止阳止)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7、结合前三章,说一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明确:既有自豪感,荣誉感,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又有无奈厌倦,是由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苦难8、最后一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明确:大雪纷飞,一个疲惫的戍卒孤独的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充满了哀伤的感情9、为什么凯旋生还,还要伤悲?(讨论)明确:(1)雨雪霏霏,载渴载饥,长路漫漫(2)对家人的担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长久的战争造成的伤害10、本诗的最后一章历来评价很高,《世说新语》:谢公(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圣经若论佳句,譬诸九天而较其高也试着赏析一下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评价: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四、小结读罢全诗,我仿佛看到了这个身心交瘁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拓展阅读:采薇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篇。
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2. 教材版本:人教版3. 学科领域:语文4. 课时安排:2课时5. 教学对象:八年级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静女》诗;(2)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静女》诗;(2)理解诗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古代词汇的理解;(2)诗中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及两首《静女》诗的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中的古代词汇;(3)学生思考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想象画面;(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的欣赏感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
五、课后作业1. 抄写两首《静女》诗,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2. 结合诗中的意境,创作一幅画作,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分析,下周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价学生在字词书写、画作创作、诗歌欣赏分析等方面的完成情况。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第一篇:诗经二首《采薇》教案诗经二首-----《采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明确: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诗经两首《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采薇》教案《诗经?采薇》教案教学目标: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处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二、整体感知1、检测预习(1)字音(多媒体展示)(2)通假字岁亦莫止:莫—暮mù彼尔维何:尔—玁狁孔棘:棘—急jí2、诵读感知(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注意节奏(2)放录音,听读课文(3)齐读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①重点字词(多媒体展示)力②疏通诗句,体会情感三、文本探究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
《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1-3段、4-5段、第6段分别为一个镜头,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镜头一:采薇思归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坐在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画外音: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逐渐变得枯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个尽头?贪婪的猃狁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五脏六腑。
柳条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镜头一: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艺术手法提问:同学们的镜头设计很不错,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几位同学的镜头设计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薇”,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到了它?(都没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1)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如:《氓》的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诵读古诗文,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
3.掌握诵读的技巧,理解诗歌的语句和主题。
4.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5.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人情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方法】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以诵读开路,开展活动,教师在其中推波助澜,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并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使学生在轻松、开心的学习中,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课时课前准备(教师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二、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三、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 《静女》本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组织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感受优美和谐的韵律中所表现的热烈的爱恋之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会感觉枯燥乏味,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听一首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
(师生一起听歌)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
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
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回答问题: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二、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三、学习课文1.导入《静女》: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现在的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
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踟蹰(chí chú)姝 (shū) 俟 (sì) ...彤(tóng)管炜(w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án)....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
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4.分组读、个人读、全班齐读。
5.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3)读了这首诗歌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或一幅画或一首相近的诗等等。
)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并共同探讨。
4(.(每小组可在四个任务中任选两个完成)6.检查自读效果。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1)通假字“爱”通“薆”:隐藏“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的“匪”通“非”:不是“见”通“现”:出现“归”通“馈”:馈赠(2)《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
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
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得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全诗共分三章。
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
“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3)这首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人、物、情的巧妙融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
诗人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来喜爱情人的美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这种写法很新颖。
第二、诗歌采用重章叠唱,用带有情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
)鼓励学生讲一个爱情故事,例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唱一首歌,4(.例如:《化蝶》;绘一幅简笔画,例如:《青春美少女》;回忆一首诗:例如《关雎》等,让学生尽情地自我展现。
(以上要点都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7.学生跟配音大声朗读,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四、归纳主题1.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五、拓展思维,警示教育1.学生以开火车游戏进行爱情名句接力赛,每人背出一句描写爱情的名句。
参考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讨论交流: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在学生发表看法的基础上,教师点拨:究竟怎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怎样使爱情之花常开不败?我想,只有保持了人格独立,在真正平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感情,能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扶持,共同分担困苦和分享欢乐的感情,能够让炽热的爱情沉淀成温馨的亲情的感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我们现阶段对同学或朋友所产生的好感,并不是真正的爱情,我们现在也没有能力对爱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够说“爱”而不能够谈“情”,只能够心动而不能够行动!六、在音乐声中布置作业把本首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剧本,自习时间在班上演出。
参考借鉴剧本如下:(让学生在乐曲《化蝶》的伴奏下欣赏改编的现代诗歌或剧本)七、板书设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美人男子:憨厚、真诚、朴实境美——俟我城楼、贻我彤管、自牧归荑静女情美——真挚、热烈、专一——押韵、双关、重章叠句美言语《采薇》一、导入新课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一首唐诗:李白的《静夜思》。
(让学生齐声背诵)是啊,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血脉的故土亲情。
这种情节有时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呢?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二、机械朗读,疏通字词1.学生自行诵读,疏通诗中字词的音、形、义,掌握重点实虚词的用法。
2.检查自学情况。
字音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 )不来(lài )孔疚(jiù)靡盬(mígǔ)喧嚣(xiāo )象弭(mǐ)归聘(pìn )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 )整饬(chì)雨雪霏霏(yùfēi )载渴载饥(zài )字形比较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通假字(1)岁亦莫止{莫} 同“暮”,指岁暮,即年终。
,花茂盛的样子。
同“薾”} 尔{)彼尔维何2(.(3)维常之华{华} 同“花”。
(4)彼路斯何{路} 同“辂”(lù),车高大的样子。
(5)象弭鱼服{鱼服} 即“鱼菔(fú)”,用鲨鱼皮做的箭袋。
词类活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名词活用做动词,落,下。
古今异义(1)不遑启居启居:安居。
启,跪,古代人跪坐。
居,安坐。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腓(féi):隐蔽,掩护3.学生听配音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4.分组朗读,师指导朗读节奏。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三、理解朗读,梳理情感1.设置话题,师生交流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学生对上述问题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不能随便下结论。
但是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A) 乡愁即家园之思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设置问题, 阅读讨论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5、D) 4.E)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以上问题可分组完成,但在引导阅读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展开讨论,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