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者的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
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休息权利保障
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休息权利保障休息是劳动者在工作之外的重要时段,是恢复体力、调整心态的重要手段。
劳动者的休息权利被视为劳动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积极性。
本文将从劳动法的角度探讨劳动者的休息权利保障,以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一、休假制度的设立为了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劳动法规定了一系列休假制度。
其中,法定年休假是最基本的权益之一。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在连续工作满一年后,有权享受带薪的年假。
年休假的天数与劳动者的工作年限有关,一般为五天至二十天不等。
此外,劳动者还享有带薪的婚假、产假、丧假等特殊休假权益。
二、工作时间的限制劳动法对工作时间的限制是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重要手段之一。
劳动法明确规定了每日工作时间、每周工作时间和加班工作的限制。
根据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劳动者的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
而加班工作的时间,则需要根据劳动者的意愿和自身条件进行合理安排。
三、休息时间的保障除了休假制度和工作时间限制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的休息时间。
按照法律要求,在连续工作满四小时后,劳动者有权享受至少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同时,在连续工作满八小时后,劳动者有权享受至少一小时的休息时间。
休息时间的安排可以让劳动者得到短暂的休息,恢复体力和精神状态。
四、加班工资和休息补偿当劳动者需要超出正常工作时间工作时,劳动法规定了加班工资和休息补偿机制。
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加班工作的小时数应当按照正常工作时间的一定比例给予加班工资的奖励。
同时,在无法享受连续休息时间的情况下,劳动者有权获得相应的休息补偿,用以保证其合理的休息权益。
五、休息权利的保障措施为了进一步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劳动法规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合同、劳动规章制度等方式,明确休息时间和休假制度的具体安排;同时,劳动者还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劳动法院等途径维护自身的休息权益。
《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研究》
《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研究》摘要:本文将全面分析我国关于劳动者休息权保障的法律制度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文章将从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入手,结合劳动者休息权的意义,以及劳动者的休息权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旨在提高对劳动者休息权保护的认知水平,以期实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充分保障。
一、引言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劳动者的休息权逐渐被社会各界所重视。
劳动者的休息权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休息和休假的权利,是劳动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不仅关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因此,对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劳动者休息权的意义劳动者的休息权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通过给予劳动者合理的休息时间,有助于其恢复体力、调节精神,维护身心健康。
2. 提高工作效率:合理的休息时间可以消除劳动者的疲劳,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3.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三、劳动者休息权法律保障的现状我国在劳动法中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休息权,包括每日工作时间、每周工作时间、带薪休假等制度。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 法律规定不够完善:虽然有相关法律规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法律空白和模糊之处。
2. 执法力度不足:部分企业对劳动法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劳动者休息权受到侵害。
3. 劳动者法律意识不足:部分劳动者对自身权利认识不足,导致其难以有效维护自己的休息权。
四、完善劳动者休息权法律保障的措施为了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劳动者休息权的范围和标准,填补法律空白。
2.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确保企业严格执行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3. 提高劳动者法律意识:加强劳动法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首先,通过提 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鼓励企业延长劳动时间,让劳动者有更多的休 息时间。其次,实施调休制度,让劳动者在繁忙的工作期间能够得到有效休息。 此外,我国还实行带薪休假制度,确保劳动者在长期工作后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 和放松。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劳动者的身心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 生活质量。
2、工作制度:用人单位应实行标准工作时间制度,允许劳动者合理安排工 作与休息时间。同时,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强迫劳动者加班。
3、休假制度: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法定节假日休息、年休假、 探亲假等休假权利。
4、健康保障: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预防职业 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
总之,劳动者休息权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的重要问题。我国政 府和法律界在不断加强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劳动者的休息权得到了有效保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 善民生、提高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应继续加强对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一方面 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严 厉打击侵犯劳动者休息权的行为。同时,还应加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普及劳动 法知识,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的法律素养,形成全社会共同和参与劳动者休息权保 障的良好氛围。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一些用人单位不遵守法律法规,加上监管力 度不够,导致一些劳动者的休息权仍然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休息权。
2、劳动者休息权的集体保障
除了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外,劳动者休息权的集体保障也是实现休息权 的重要手段。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表,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进行集体协商、调解 等方式,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此外,劳动者自身也要加强维权意识,了解自 己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到集体保障中来。
论劳动者的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
论劳动者的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摘要】劳动者的休息权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权利,在劳动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劳动者休息权的重要性和法律依据,随后详细分析了劳动者休息权的内容和要求,劳动者休息时间的安排和管理,以及劳动者休息权的限制和特殊情况下的保障。
对劳动者休息权的司法保护、实施与监督进行了阐述。
强调了加强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的必要性,呼吁不断完善和改善劳动者休息权的制度,探讨了劳动者休息权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
通过对劳动者休息权的全面探讨,可以更好地促进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
【关键词】劳动者、休息权、法律保障、内容、要求、时间安排、管理、限制、特殊情况、司法保护、实施、监督、必要性、持续改善、完善、劳动生产力1. 引言1.1 劳动者休息权的重要性劳动者休息权的重要性在于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他们的休息权利是他们劳动努力和奉献的应有回报。
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可以有效减少劳动者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降低工作中的意外伤害发生率,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合理的休息安排也能够促进劳动者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共同进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劳动者休息权的重要性还在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倡导尊重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调劳动者休息权的重要性,可以引导社会关注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环境,并倡导尊重劳动、尊重人的企业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1.2 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依据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宪法、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2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休息制度。
”这为劳动者休息权在宪法层面上的确立提供了基本依据。
《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休息权也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第三十六条规定了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的规定,第三十七条规定了国家规定的节假日,第三十八条规定了加班、夜班和轮班劳动者的休息安排等内容。
《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研究》
《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权益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中,劳动者的休息权是劳动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劳动者的休息权往往被忽视或侵犯。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问题,以期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劳动者休息权的概念及意义劳动者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依法享有的休息和休假的权利。
这一权利的保障对于维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预防过度劳累导致的职业病。
其次,合理的休息和休假制度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此外,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劳动者休息权法律保障的现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劳动者休息权法律保障制度。
主要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休息权进行了明确规定,如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加班制度、休假制度等。
此外,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以进一步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的休息权。
此外,一些劳动者由于缺乏法律意识,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休息权。
这些问题表明,我国劳动者休息权法律保障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四、完善劳动者休息权法律保障的建议(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劳动者的休息权及其保障措施。
加强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而促使企业遵守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
(二)加强执法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对侵犯劳动者休息权的企业进行查处和处罚。
同时,应加强对劳动者的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三)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休假制度。
论劳动者的休息权
区域治理法治现代化论劳动者的休息权顾瑞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摘要:休息权,是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宪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有权休息。
政府为劳动者建立休养体制,并对员工工作和休假的时间作了规定,体现了这是所有公民必须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但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保护中国劳动者的休息权利是现实和迫切的,而且随处可见任意延迟工作时间和不遵守规定等违规行为。
关键词:劳动者;休息权;现状及原因;保护建议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劳动者对休息权的要求也愈加严格。
但是,由于劳动者在雇主和雇员中的地位薄弱以及法律保障不完善,现实社会中劳动者的权利很容易受到侵犯。
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社会发展水平,法治社会需要法律保护来加强休息权[1]。
一、休息权的概念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法定的工作时间之外有权利支配自己的时间。
前提是劳动者可以继续工作并实现劳动关系中的其他权利。
通常,我们谈论的其余权利是指劳动者的其余权利。
休息权主要包括对劳动者工作时间长度的控制和保证休假长度的规定。
二、我国劳动者休息权的现状由于休息权的不平衡,规定工作时间的意图被扭曲了。
在实现很多劳动者的权利方面存在一些具体问题:1劳动者维权艰难由于劳动力大量剩余引发的各种就业和生产压力,劳动者默默忍受雇主剥夺其合法的休息的权利。
为了维持就业,一些劳动者放弃自己的法定辩护权利,并忍受任意违反其休息权的行为[2]。
2“过劳死”现象严重劳累过度死亡是指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增加,压力过大,身体隐患过度迅速恶化或过度劳累引起的其他疾病导致的死亡。
据世界卫生组织称,过度劳累死亡率逐年上升。
这些现象充分证明,劳动者的休息权没有得到法律保障。
3相关法律法规与争议解决机制不够完善《劳动法》已经不适应如今劳动关系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现实情形,所依存的社会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法律存在严重的缺陷。
由于法规不具体,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能依赖的现象。
工休的相关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工休,即工作休息,是指劳动者在完成一定工作后,依法享有的休息时间和休息方式。
工休是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提高劳动效率的重要措施。
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对工休作出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工休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阐述。
二、工休的基本原则1. 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劳动者有权依法享有工休,用人单位应依法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
2.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用人单位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确保劳动者在完成工作任务后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
3. 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工休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劳动效率。
4. 平等原则:用人单位应平等对待劳动者,保障所有劳动者享有工休的权利。
三、工休的法律规定1. 工作时间(1)标准工作时间:我国实行标准工作时间制度,即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
(2)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用人单位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下,劳动者每月工作时间不得超过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3)不定时工作制:用人单位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不定时工作制下,劳动者工作时间不受限制。
2. 休息日(1)休息日安排:用人单位应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天。
(2)休息日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加班的,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加班费。
3. 假期(1)法定假日:我国法定假日包括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等。
(2)带薪年休假:劳动者连续工作满1年以上的,享有带薪年休假。
具体年休假天数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确定。
(3)病假:劳动者因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休息的,可以享受病假。
病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支付劳动者工资。
(4)产假:女职工生育,可以享受产假。
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支付劳动者工资。
4. 工休期间的待遇(1)工资:劳动者在休息日、法定假日和带薪年休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支付劳动者工资。
关于劳动者的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的调查报告
关于劳动者的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的调查报告近年来,每当节假日过后,加班费问题往往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2012年2月20日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针对“节假日加班工资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做出解答,明确个人在节假日的加班费需要按照工薪收入纳税,这更是触动了人们对加班费问题这根敏感的神经。
在中国,加班费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原因是加班几乎是很多职场人的一种常态,而能够按照规定领到加班费的比例却不高。
2011年5月,由智联招聘网发起的调查显示:“五一”期间,有26.8%的人表示需要加班。
其中54.5%的人表示不能领到加班费或不能补休。
2008年底,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北京市8 19家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情况开展专项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未支付加班工资的有82家,未按照规定支付加班工资的有174家旧,两者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对象的31.2%。
上述这些数据表明,在我国,用人单位侵占劳动者加班费是个普遍现象。
一、作为宪法权利的休息权之内涵。
根据规定休息权的法规范的效力位阶不同,可以把休息权分为作为宪法权利的休息权和作为法律权利的休息权。
(一)休息权主体。
休息权主体是指谁享有休息权。
归纳起来,各国宪法主要有两种规定方式:一种是规定休息权的主体是公民。
自然人既包括本国人,也包括外国人。
换言之,在我国境内从事各种工作的外国人,也享有休息权,受宪法保护。
(二)休息权内容。
1.休息权。
这里所讲的休息权主要针对每日工作时间而言,目前世界各国对休息权的保障普遍实行的是每天八小时工作制,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是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时问,属于劳动者的权利范围。
2.休假权。
休假权是指劳动者连续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享有的用整天时间放松身心的权利。
二、休息权的法性质及国家义务。
(一)休息权的法性质。
根据传统宪法学理论,宪法权利可以分为自由权和社会权。
前者如生命权、健康权、人格尊严、住宅权以及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等各种自由权利,宪法对这类权利加以规定,目的乃在于创造一个排除国家恣意介入的个人自由活动空间,国家权力活动止于个人自由活动空间之外才具有正当性。
《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研究》
《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权益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中,劳动者的休息权是劳动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休息权的保障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因此,对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劳动者休息权的基本含义与重要性劳动者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依法享有的休息和休假的权利。
这是劳动者基本权益之一,也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对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现状我国在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劳动者的休息权做出了明确规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一些企业对劳动者休息权保障不力,甚至侵犯劳动者休息权的现象。
这主要表现在企业加班不加薪、强制加班、无偿加班等方面。
四、加强劳动者休息权法律保障的必要性(一)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劳动者在长时间的劳动过程中,身心都会产生疲劳。
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将会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因此,加强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是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的休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加班等行为往往会导致劳动者疲劳过度,反而降低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因此,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劳动者的休息权是劳动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得不到保障,将会引发劳动者的不满和抗议,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因此,加强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完善劳动者休息权法律保障的建议(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保障劳动者休息权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应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侵犯劳动者休息权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
论劳动者的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
论劳动者的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引言劳动者的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期间或劳动时间间隔中享有合理休息的权利。
这一权利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认可,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本文将探讨劳动者的休息权以及相关的法律保障。
劳动者的休息权意义劳动者的休息权是维护劳动者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在长时间连续工作的情况下,劳动者容易面临身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
合理的休息可以帮助劳动者恢复体力、调整心态,并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因此,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不仅符合人道主义原则,也符合企业的利益。
劳动法对休息权的保障劳动法中普遍规定了劳动者的休息权,并规定了相关的法律保障措施。
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规定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每工作满8小时享有1次休息,休息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对于连续工作超过4小时的情况,劳动者有权享受至少15分钟的休息时间。
此外,在特殊工作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如高温、低温、高原等,其休息时间可能会有特殊规定。
夜间工作和加班的限制劳动法对于夜间工作和加班也有明确限制。
夜间工作是指在晚上22:00至次日6:00时段内工作的情况。
劳动者每晚夜间工作不得超过8小时,且其休息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
对于女性劳动者,夜间工作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
加班是指超出正常工作时间的工作,劳动法规定加班时间不得超过每日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对于特殊情况下需要加班的劳动者,劳动法要求雇主支付相应的加班工资。
年休假和带薪休假的规定除了每天的休息时间外,劳动者还享有年休假和带薪休假的权利。
年休假是指根据劳动者在企业工作的时间长短,享受一定天数的休假制度。
带薪休假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期间享受工资福利,但不需上班工作。
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连续工作满1年后,享有年休假5天以上。
具体的年休假天数根据劳动者在企业工作的时间长短而定。
对于带薪休假,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工作满1年后可以享受带薪休假5天以上。
具体的带薪休假天数也根据劳动者在企业工作的时间长短而定。
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完善民法的保障机制
明确休息权的定 义和范围
规定休息权的实 现方式和条件
规定违反休息权 的法律责任
建立休息权纠纷 的解决机制
完善行政法的保障机制
明确行政机关的职责和权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高行政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行政机关的监督和问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劳动法保障机制的实践应用
单击添加标题
休息权的法律保 障机制
休息权法律保障 机制的实践应用
休息权的概述
休息权法律保障 机制的完善
休息权法律保障 机制的未来展望
休息权的定义
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享有的休息和娱乐的权利 休息权包括工作时间内的休息和休息时间内的休息 休息权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之一,受到法律的保护 休息权的实现需要法律保障机制的支持,以确保劳动者的休息权得到有效保障
完善劳动法保障机制
明确休息权的定义和范围 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加强劳动监察和执法力度 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完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法保障机制
明确休息权的法律地位和范围 制定和完善休息权保障的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力度,确保休息权的有效实施 提高公众对休息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休息权的意义
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 康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 益
休息权的法律地位
休息权是宪法规 定的基本权利之 一
休息权是劳动法 的重要组成部分
休息权受到国际 人权法的保护
休息权是劳动者 的基本权利,受 到法律的保护
劳动法保障机制
劳动法中与休假相关的规定与权益保障
劳动法中与休假相关的规定与权益保障休假是劳动者在工作期间享受的一项重要权益,也是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机制之一。
劳动法明确规定了与休假相关的一系列规定与权益保障措施,旨在确保劳动者的休息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本文将就劳动法中与休假相关的规定和权益保障进行介绍。
一、休假规定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在工作期间享有带薪休假、婚假、产假、病假、丧假等多种假期,以确保他们的身心得到充分调整和休息。
具体规定如下:1. 带薪休假:根据劳动合同签订的年限,劳动者享有相应的带薪休假天数,用以调整工作压力和保障健康。
带薪休假的天数和支付办法由雇主和劳动者共同商定。
2. 婚假:劳动者结婚时享受的休假,根据相关规定可以享受一定的休假天数。
具体天数根据劳动者需要和公司制度进行协商确定。
3. 产假:女性劳动者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享受的休假,根据法律规定可以享受一定的休假天数。
在产假期间,雇主应当支付一定的产假工资。
4. 病假:劳动者因疾病需要休息治疗时享受的休假,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需要休养时间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可以享受一定的带薪病假。
5. 丧假:劳动者因家庭成员去世而需要休息的情况下享受的休假,根据家庭成员的关系和不同的国家法律进行调整和支付。
二、权益保障劳动法为保障劳动者的休假权益,明确规定了相关的权益保障措施和限制条件,以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具体保障措施如下:1. 假期支付:根据劳动合同的规定和国家法律的规定,雇主应当按时支付劳动者相应的假期工资。
假期工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进行支付,以做到公平合理。
2. 休假制度:雇主应当建立完善的休假制度,明确劳动者休假的时间、天数、支付方式等具体安排。
休假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益,确保劳动者在合理、安全、健康的环境下享受休假。
3. 休假申请:劳动者在需要休假时,应当向雇主提前申请,并根据公司规定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雇主应当依法审核并批准劳动者的休假申请,并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论休息权的法律保障
论休息权的法律保障
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期间有权进行适当的休息,保障身体
健康和工作效率。
休息权得到了国际劳工组织的支持和保护,也在
许多国家的法律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和保障。
以下是一些国家休息权
方面的法律保障:
1.中国:
《劳动法》规定:工作日每日至少休息一个小时,连续工作6
小时以上的,应当休息,休息时间不计入工作时间;累计工作时间
每满6天,应当休息至少一天;在劳动者因工伤或者职业病接受医
疗期治疗的期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休息。
2.美国:
《联邦劳动标准法》规定:每个员工在一天内有权享受30分钟
以上的无薪休息时间,休息时间应在每次连续工作5个小时后安排。
3.欧洲:
欧洲各国的劳动法律中均规定了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时间,比如
英国规定一天连续工作6小时之后必须得到20分钟的休息时间,一
天工作时间超过6小时需要获得30分钟以上的休息时间。
4.日本:
《劳动基准法》规定:每天工作时间超过6小时,应当提供1
小时以上的休息时间,同时,规定劳动者每7天应当休息1天。
总的来说,各国都重视劳动者的休息权,通过法律规定明确保障,帮助劳动者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劳动者休息权的内容
劳动者休息权的内容劳动者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享有的休息时间和休息方式的权利。
它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部分,也是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
下面将从劳动者休息时间、休息方式和休息权的保障等方面,详细阐述劳动者休息权的内容。
劳动者休息权包括合理的休息时间。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
在连续工作6小时以上的情况下,劳动者有权享受不少于30分钟的休息时间。
此外,劳动者还享有法定的休假制度。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情况下,有权享受带薪年假,年假的天数根据劳动者工龄的长短有所不同。
此外,劳动者还享有法定的节假日休假,如春节、劳动节等。
劳动者休息权还包括合理的休息方式。
劳动者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休息方式,如休息、放松、娱乐等。
劳动者可以选择在休息时间内进行休眠、阅读、运动、聚餐等活动,以满足自己身心的需求。
此外,劳动者还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休息地点,可以选择在家中休息,也可以选择外出旅游或去公园等地放松身心。
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是重要的。
国家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休息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规定了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措施。
雇主有责任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不得强迫劳动者连续工作超过规定时间,也不得剥夺劳动者的休假权利。
同时,雇主还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劳动者有权要求雇主提供合理的休息设施和条件,如休息室、餐饮设施等。
劳动者休息权还与劳动者的健康息息相关。
合理的休息可以帮助劳动者恢复体力和精神,预防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
劳动者应充分利用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工作压力过大。
同时,劳动者还应注重饮食、锻炼和休闲娱乐等方面,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劳动者休息权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部分,也是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
劳动者休息权包括合理的休息时间和休息方式,以及休息权的保障措施。
劳动者应合理利用休息时间,保持身心健康,雇主应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劳动者休息权的劳动法保障研究
劳动者休息权的劳动法保障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者权益意识的提高,劳动者休息权越来越受到。
劳动者休息权是劳动法中的一项基本权利,旨在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从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基础、基本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劳动者休息权是劳动法中的一项基本权利,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
在我国,劳动者休息权得到了《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保障。
其中,《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休息权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同时,还规定了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延长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应当享有相应的休息和薪资待遇。
劳动者休息权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休息时间,二是休息质量。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
同时,还规定了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延长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应当享有相应的休息时间。
具体来说,劳动者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制度安排工作,如果因生产需要必须延长工作时间,必须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特殊原因需要每日加班3小时以上或者累计加班不超过36小时的,必须事先报经有关部门批准。
休息质量是指劳动者在休息期间能够得到充分的身心放松和恢复。
在保障劳动者休息权方面,法律主要从工资报酬、休息环境、安全保障等方面来规定。
工资报酬方面,《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报酬,同时实行计时工资制度,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休息环境方面,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安全保障方面,用人单位应当执行有关劳动保护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等。
要提高劳动者对休息权的认识,增强其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研究》
《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研究》一、引言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劳动者的休息权是劳动者基本权益之一,也是劳动法保护的重要内容。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劳动者休息权的实现并不总是得到充分的保障。
因此,对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进行研究,对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劳动者休息权的概念及法律基础劳动者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依法享有的休息和休假的权利。
这是宪法和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我国《宪法》、《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劳动者的休息权做出了明确规定。
三、劳动者休息权的重要性劳动者休息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休息是劳动者恢复体力、脑力,提高工作效率的必备条件;其次,休息权的保障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再次,休息权的保障有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四、劳动者休息权保障的现状及问题尽管我国法律法规对劳动者休息权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劳动者的休息权,超时加班、无偿加班等现象屡见不鲜。
此外,一些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对自身休息权的维护不够积极。
同时,相关执法部门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法律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五、加强劳动者休息权法律保障的措施为加强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详细、具体的规定,为劳动者的休息权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其次,加强执法力度,相关执法部门应加大对违反劳动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处理违法企业;再次,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法律咨询等方式,提高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认识和维护能力;最后,促进企业自律,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尊重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六、结论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是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通过对劳动者休息权的概念、重要性、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加强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势在必行。
休息权论文-论劳动者休息权的保护
休息权论文-论劳动者休息权的保护一、劳动者休息权的涵义《世界人权宣言》第24条规定:"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给薪休假的权利"。
所谓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经过一定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以后,依法享有的恢复体力、脑力以及用于娱乐和自己支配的必要时间的权利,是劳动权的一项重要内容。
劳动者享受休息权,是为了保证劳动者解除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从而更加充沛地投入劳动。
休息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休整权是指劳动者在体能和脑能的承受范围内连续工作一定时间(半日或一日)后所享有的暂停工作,进行歇息和整理的权利。
休整权包括:(1)一个工作日内的体息时间,是指职工在每日的工作岗位上生产或工作过程中的工问体息时间和用膳时间,又称间歇时间。
(2)两个工作日之问的体息时间,是指职工在上个工作日结束后至下个工作日开始的期间所享有的体息时间。
(二)休假权即劳动者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一周或更长时间)后所享有的停止工作一日以上,以休闲、处理家务和个人事务或参加进修、学习等权利。
劳动者在每个工作周后至少有一次连续24小时不间断地体息。
(三)休养(闲)权休养权是指劳动者通过积极的活动或者消极的静养等方式享受闲暇的权利。
劳动者通过行使该权利,使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得到恢复。
(四)安宁权安宁权是指居民的休息以及个人生活不受他人非法干涉和骚扰的权利。
此项权利对于劳动者来说是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是自然人人格权的必要组成部分。
人们行使休息权的基本范围主要是上述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休假是较长时期的"休整",休养是在"休假"或"休整"期间进行,安宁权则是在休整、休假和休养时禁止干涉和骚扰。
二、当今我国劳动者休息权存在问题的分析(一)劳动者休息权受侵害的表现形式1、法定节假日期间劳动者的休息权难以保障。
有关论劳动者的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
有关论劳动者的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劳动者休息权是一种基本权利,是对劳动者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保障。
休息权的法律保障,不仅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创造力,也能提高劳动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休息权的法律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劳动法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劳动法》是中国全部劳动者的基本法律,其中明确了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
《劳动法》规定:“职工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可以享受带薪休假的权利,在规定的工作年限内,劳动者有权享受带薪年假、病假、产假和哺乳假等假期。
同时,《劳动法》还规定了加班的强制性安排,即雇主应该为劳动者安排加班补偿,按照上述规定,一周最多不能超过三个工作日的加班。
这些规定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了劳动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二、劳动合同保障休息权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约定,是交换和保护双方权益的重要方式。
在劳动合同中,雇主应该清楚地告知劳动者有关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和假期等方面的规定,以便劳动者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在劳动合同中,雇主也应该明确规定加班的时长和加班费用等事项,这有助于避免劳动者因过度劳动而引起身体和精神疾病。
三、法院判决保护休息权如果用人单位侵犯了劳动者的休息权,在劳动合同约定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通过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投诉,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
在劳动争议仲裁或者诉讼的过程中,劳动者可以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和法规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行政法规保障休息权国家对于劳动者的休息权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例如《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用人单位要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利,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行延长劳动时间,不得扣除或者削减劳动者的法定休息时间。
总之,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是保护劳动者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保障,才能实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协调劳动关系,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员工的生活质量。
我国劳动者休息权法律保障制度完善研究
我国劳动者休息权法律保障制度完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制度,并探讨其完善措施。
劳动者休息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对于保护劳动者的正常生活、促进劳动力的再生产以及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对劳动者权益的重视,我国劳动者休息权法律保障制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完善。
国家通过立法明确了劳动者的休息权。
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休息权利,同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也对劳动者的休息权进行了具体规定。
国家加强了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和管理,包括监督用人单位的工作时间和加班制度,以及加大对违法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
国家还积极推动企业建立员工福利体系,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更多的福利待遇,如带薪休假、病假工资、工伤保险等。
尽管我国劳动者休息权法律保障制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不够,部分用人单位存在滥用自主管理权侵犯劳动者休息时间的现象。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完善我国劳动者休息权法律保障制度,包括加强政府监管和管理力度、提高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推动企业和行业自律发展等。
通过完善该制度,旨在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我国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现状法律体系的构建:可以介绍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劳动者休息权的相关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劳动者的休息权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劳动者工作时间的规定:可以分析我国法律对于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具体规定,如标准工作时间、加班时间及其补偿机制等,以及对于特殊行业或岗位的工作时间安排的特别规定。
休息日和休假制度:进一步,可以探讨我国法律对于劳动者休息日(如周末、法定节假日)和休假制度(如带薪年假、病假、产假等)的具体规定,以及这些规定的实施情况。
法律实施与监管:可以分析我国在劳动者休息权保障方面的执法力度和监管机制,包括劳动监察、法律援助、劳动者权益保护组织的作用等。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一、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具有获得劳动报酬、休息、安全和福利等基本权利。
这些权利得到法律的保护。
同时,劳动者也有义务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认真履行劳动合同,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等。
这些义务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基础。
二、保障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劳动法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劳动法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保障了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休息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工时制度,不得违反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得违反规定剥夺劳动者休息的权利。
这些措施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保障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劳动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劳动者提供福利待遇。
这些福利待遇包括工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加班费等。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福利待遇,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五、保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权益劳动法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权益给予了特殊保护。
用人单位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使用童工。
对于女职工,劳动法规定了特殊保护措施,如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保护女职工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维护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劳动法规定了维护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救济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劳动者和劳动者的关系。劳动者相互之间处于对等的状态,属于平等的关系,他们在行使权利时,国家原则上恪守不作为的消极角色。
只有在其中一方权利行使侵害了另一方的合法权利,受害方要求国家提供保护时,国家权力才得以介入进行干预。此时,国家承担的是排除妨碍、恢复被破坏的法律秩序的义务。
[摘要]休息权是劳动者所享有的宪法权利,具有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双重属性。当劳动者享有休息权时,国家负有尊重和不干预的义务;在劳动者的休息权受用人单位侵害时,国家负有保护的义务;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国家负有给付义务。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立法机关需要完善相关立法,劳动行政部门需要切实履行法定监管职责,司法解释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应更有利于劳动者。
(2)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关系。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关系中,理论上讲,二者处于对等的地位,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其原因在于:首先,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不利于劳动者。有劳动能力者人数众多,而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甚少。这种供求关系会强化用人单位的自我意识和优势地位,不和于劳动者就权利保护问题和用人单位讨价还价,进而形成平等的关系;其次,劳动者的”结社力量“(associational power)和”结构力量“(structuralpower)都比较差。”结社力量“是指”来自工人形成集体组织的各种权力形式“,即工人阶级形成自己的组织,通过各种集体行动表达自己诉求的能力;”结构力量“是指”工人简单地由其在经济系统中的位置而形成的力量“。”结构力量“包括两种”讨价还价能力“:一种是”市场讨价还价能力“。决定该种能力的因素包括:工人拥有雇主所需要的稀缺技术;较低的失业率;工人具有脱离劳动力市场、完全依靠非工资收入而生活的能力。另一种是”工作现场的讨价还价能力“,‘即”从卷入严密整合的生产过程的工人那里所产生的能力。在那里,关键部位上的工作节点的中断可以在比该节点本身更大的规模上导致生产的解体。“∽1目前,劳动者的结社力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尚不能对用人单位形成有效制约;而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以及劳动者所拥有技能的同质化等使得劳动者的结构力量也比较弱。上述情况使得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实力上存在结构性失衡。表面上看,按照契约自由的原则,二者之间形成的是平等的法律关系,而事实上,用人单位依据其实力足以片面决定契约内容。劳动者往往并非出自内心的真实意愿,而是在承受极大负担的情况下被迫接受契约条款。这在加班费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有媒体报道,目前民营三资企业三种隐性加班成为潜规则一]:
就字义渊源而言,职称论文代发“加班费”一词源于我国法律的规定。《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在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以及其他法定休假节日,用人单位必须安排劳动者休假。根据上述规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的时间、休息13和法定休假日都属于劳动者支配的休息时间。因此,所谓“加班”是指用人单位占用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在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或者在休息日以及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从事工作。为了弥补劳动者休息权受到的损失,《劳动法》建立了补偿制度。根据该法第44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报酬;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报酬;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300%的报酬。劳动者基于上述三种情况所领得的工资报酬就是加班费。据此,所谓加班费问题是指劳动者因用人单位占用其休息时间安排其工作而没有按照规定支付加班费所引发的劳动争议,其实质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依法所享有的休息权的侵害。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的休息权本是私人之间的民事纠纷,本文拟探讨的问题是:国家是否有义务介入这一纠纷以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如果有,则国家应承担何种义务;目前国家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尽到了应承担的义务,如何改进。本文拟从宪法学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学界。
(二)国家义务。
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的,权利内容有义务主体与之相对应,权利规定才有意义。宪法权利的享有主体是公民,义务主体是国家,国家对公民宪法权利的实现承担义务。当然,宪法权利的性质不同,国家所承担义务内容也不一样。就休息权而言,由于其具有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双重属性,这就决定了国家在面对不同属性的休息权时,需要斟酌具体情况,履行不同的义务。这里的“国家”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1.国家对自由权属性的休息权所承担的义务。
由前文所述,休息权的享有主体是劳动者。这里的劳动者不是抽象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表现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pl“作为个体的劳动者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当中。具体来说,劳动者在从事工作时主要涉及三种社会关系:劳动者和国家的关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关系以及劳动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1)劳动者和国家的关系。在劳动者和国家的关系中,很显然,二者处于不对等的状态。劳动者作为公民个体在国家面前永远处于弱势地位,而国家拥有公权力,并且有强制力作后盾来推行其意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权力的行使不受到限制、规范,则其就有可能对劳动者的权利造成侵害。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出现,宪法第43条规定了劳动者的休息权,其目的旨在为国家设定义务,以防御国家权力的侵害。换言之,宪法的休息权规范建立了一个客观价值秩序,要求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予以尊重,不得以各种方式予以限制或者剥夺。在这种意义上,国家所承担的是不作为的消极义务。
[关键词]休息权;国家义务;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每当节假日过后,加班费问题往往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12年2月20日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针对“节假日加班工资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做出解答,明确个人在节假日的加班费需要按照工薪收入纳税,这更是触动了人们对加班费问题这根敏感的神经。在中国,加班费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原因是加班几乎是很多职场人的一种常态,而能够按照规定领到加班费的比例却不高。2011年5月,由智联招聘网发起的调查显示:“五一”期间,有26.8%的人表示需要加班。其中54.5%的人表示不能领到加班费或不能补休。?2008年底,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北京市8 19家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情况开展专项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未支付加班工资的有82家,未按照规定支付加班工资的有174家旧j,两者所占比例为被调查对象的31.2%。上述这些数据表明,在我国,用人单位侵占劳动者加班费是个普遍现象。
根据荷兰学者马尔赛文等对1976年以前世界上142部成文宪法的统计,有46个国家的宪法规定了休息权,占32.4%。∞J(p154)笔者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规定休息权的宪法中,绝大多数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比如中国、越南、朝鲜、古巴以及前苏联、前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宪法。相对而言,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对休息权加以规定的并不多。上述社会主义国家中,除了前苏联外,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建立起来的,因此,就时间来看,休息权作为宪法权利在宪法中加以确认主要是二战以后的事情。从各国宪法对休息权的规定来看,休息权涉及以下两个方面内涵。
(二)休息权内容。
1.休息权。从休息权规范条款所处位置来看,其处于宪法第42条关于劳动权的规定之后,故休息权与劳动权有密切联系。所谓“劳动”,其乃是一种活动,“一种对事物加工改造的活动,是对自然物‘赋形’的活动。”[4](p222>而休息是对此种活动的暂时停止,以使劳动者恢复体力,放松身心。这里所讲的休息权主要针对每日工作时间而言,目前世界各国对休息权的保障普遍实行的是每天八小时工作制,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是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时问,属于劳动者的权利范围。
2.休假权。休假权是指劳动者连续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享有的用整天时间放松身心的权利。
对休假权的保障,各国普遍实行的是每周有两天休息日,即双休日。除了双休日外,各国还根据本国国情,规定了一些休假日。比如,根据《劳动法》规定,我国劳动者享有的休假日包括: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以及其他法定休假节日d.
三、休息权的法性质及国家义务。
(一)休息权的法性质。
根据传统宪法学理论,宪法权利可以分为自由权和社会权。前者如生命权、健康权、人格尊严、住宅权以及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等各种自由权利,宪法对这类权利加以规定,目的乃在于创造一个排除国家恣意介入的个人自由活动空间,国家权力活动止于个人自由活动空间之外才具有正当性。公民这类权利的实现需要国家恪守消极不作为的角色,故又称为“免于国家干涉的权利”;后者如劳动权、受教育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等,公民这类权利的实现需要国家权力的积极介入,因此又称为“免于国家匮乏的权利”。根据宪法学界的通说,休息权属于社会权。为了保障劳动者休息权的实现,国家需要立法规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同时,在财政上拿出资金用于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假所需要的物质设施。笔者认为,仅把休息权定位于社会权还是不够的。国家在已经提供法律上或财政上的帮助以后,对劳动者依法所享有的休息权,应当予以尊重、不干涉,此正是自由权对国家的要求。因此,休息权也应具有自由权的属性。
2.国家对社会权属性的休息权所承担的义务我国宪法第43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该规定不是宪法不具有效力的政策宣示,或者只是政府工作的指导原则,而是具有约束力的宪法委托。该宪法委托并不是要求国家针对作为个体的劳动者提供具体的给付,而是面向不特定的劳动者通过立法或政策措施建立某项给付制度,以为劳动者的休息权实现提供保障定休息权的法规范的效力位阶不同,可以把休息权分为作为宪法权利的休息权和作为法律权利的休息权。前者由宪法规范所确认,是劳动者所享有的且对立法、行政、司法权之行使有拘束力的权利;后者是法律对宪法休息权规范的具体化,虽然为劳动者所享有,但主要拘束平等的民事主体。本文基于研究的需要,主要研究的是作为宪法权利的休息权。
其一,底薪低,工资全靠加班费。如果不加班,只能拿最低标准工资;其二,工作量超出一般标准。企业口头声称不鼓励加班,但是给员工派发大量工作任务,员工如果不加班,根本完不成任务;其三,不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加班费。在上述情况下,劳动者只能被迫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