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分会)
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负责拟定发展人造地球卫星规划的‘581任务组’。随后,中科院力学所成立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和运载火箭研制的‘上天’设计院。10月其总体部、结构部和发动机部迁至上海,对外称机电设计院,1959年研制工作中止。
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联合在清华园内组建动力研究室,室主任吴仲华。1960年该室并入中科院力学所,1984年单独建所。
公元1957年
第一次全国力学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召开。钱学森、钱伟长分别作“论技术科学”和“我国力学工作者的任务”的报告。于1952年2月10日成立中国力学学会,首届理事长钱学森,选举理事35人。会后相继成立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岩土力学4个专业委员会;以及哈尔滨、西安、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大连7个地方分会。
郭永怀回国,后任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
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第一任院长钱学森。12月,五院下属空气动力学研究室成立,该室1959年发展为研究所(701所)。
钱学森起草《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与导弹技术提供重要实施方案。
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其中第37项“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与力学关系密切。同时还制定了我国第一份力学学科规划,确认力学为一级学科。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及一批知名的力学家参与了力学专业的规划的调研、制定。钱学森任综合组组长。
中国在上海建成摇曳水池。
胡海昌提出弹性力学中三类变量变分原理,鹫津九一郎于1955年提出同一原理。
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英文版),由美国McGraw Hill出版社出版。
公元1955年
钱学森回国。20世纪40—50年代,我国大批留学西方、苏联和东欧的理学专家回国。
上海交通大学SCI和SCIE论文A 档B档期刊分类目录(全部)
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
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简介北京大学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我国著名科学家、国际湍流模式理论奠基人周培源先生的支持与倡导下,于1995年底通过科技部验收而正式成立的。
实验室成立以来,继承和发扬了长期积累的学科优势,在科学研究、基础建设、合作交流等方面精耕细作,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湍流研究的中心,而近年来,随着非线性与复杂系统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湍流问题逐步被纳入到复杂系统这一更高层次的研究领域中去。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2000年报科技部批准,实验室更名为“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4年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与重点实验室共建“创新科技平台”,在湍流研究人员的周围,团结了复杂系统控制、复杂材料研究、力学与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等几支重要的学术队伍,整体增强了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力量,创造了一个底蕴厚实的学术氛围。
不但为湍流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平台,也推动和促进了新的学科生长点的诞生和发展,为实验室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实验室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经过几年的努力,实验室基本形成了以中青年教授为主,年轻的副教授和博士后为辅,资深教授参与指导的合理人才布局。
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极大地促进了实验室各项科研工作的开展。
建室以来,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主持了八五自然科学基金控制领域唯一的重大项目“复杂控制系统理论的几个关键问题”、九五力学领域湍流攀登项目“流体及空气动力学关键基础问题研究”、攀登项目“复杂系统控制的基础理论研究”的“鲁棒控制”子课题等科研项目的研究。
主持科技部973项目二级子课题三项,共同发起并主体承担国防973项目“可压缩湍流”的研究。
另外实验室还承担科技部973、863课题近十项,主持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以及数十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
此外,实验室还承担了“北京CBD地区风环境评估”等多项横向课题的研究,直接面向国家大型工程的建设需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学会分支机构
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流变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反应堆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流-固耦合力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波纹管及管道力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激波与激波管直属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分支机构 教育工作委员会 分支机构 青年工作委员会 分支机构 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 分支机构 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实际表中为: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 分支机构 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 分支机构 激光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红外与光电器件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工程光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光学材料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颜色光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高速摄影与光子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光学薄膜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光谱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纤维光学与集成光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光学测试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青年工作委员会 分支机构 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 分支机构 组织工作委员会 分支机构 咨询工作委员会 分支机构 学术工作委员会 分支机构 光学制造专委会 分支机构 光学教育专委会 分支机构 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环境光学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 学术工作委员会 分支机构
中国运动生物力学学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CABS)(1)组织概况通讯地址及网址:组织机构设在中国北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11号100061电话:+ 86-010-********传真:+ 86-010-********Email:haoweiya@网址:/成立日期及成立过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作为体育科学学会的分支机构之一,于1980年12月在北京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同时成立。
当时的名称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学会”。
1991年10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团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改为现在的名称。
宗旨和原则团结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在严格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社会道德风尚下,广泛开展体育科技活动,促进体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和体育科技人才的成长,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服务。
工作语言、主要活动和出版物工作语言:中文主要活动:主要是每1年召开1次中国运动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规模200-300人。
CABS主要出版物:《运动生物力学通讯》,另外每届学术会议和专题研讨会出版“论文汇编”或“论文摘要汇编”。
(2)组织机构与运作会员设置和组织规模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下设委员和会员,委员会成员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聘任。
分会委员会1980—2000年阶段,每5年一届。
从2001年起,改为每4年一届。
各届委员会委员人数:第一届为17人,以后三届为25—29人,第5届为31人。
会员分为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目前,运动生物力分会的会员有210多名。
运动生物力学分会的挂靠单位:运动生物力学分会从1980 年成立起至今的第1至第5届分会委员会,都一直挂靠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运动生物力学分会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分支机构之一,设委员会和秘书处。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设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
中国力学大会-2013简介
3
了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部分研究成果。他着重指出,高超声速空天 飞行器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革命性创新工程,亟需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 的提出、发展与支撑。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朱承教授的报告“Molecular Biomechanics”, 首先强调分 子生物力学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结的内容, 即生物大分子的机械力学性能研究以及 运用力学原理与方法研究细胞的分子生物学。 他举例说明了分子生物力学中与机 械传感和机械转导有关的研究进展,包括采用力学方法量测生物化学反应、观察 蛋白质构象变化、调控分子离解、分析细胞表面受配体相互作用与细胞内信号活 动的协同等。 香港城市大学吕坚教授的报告“基于多尺度应变非局域化原理的高强高韧金 属材料原子与纳米尺度组织结构设计、制备及应用”,系统总结了其课题组与合 作者近年来在高强高韧纳米金属材料、 金属玻璃断裂机制与组织结构的关系和增 韧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也介绍了各种新发展的纳米材料在汽车、低碳能源、生 物医学、微机械、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及纳米材料超轻先进结构集成设计 的案例。 北京理工大学胡更开教授的报告“波传播控制与超材料设计”, 指出利用波动 方程的全局坐标变换形式的不变性可建立空间与材料的等价关系, 从而为波传播 控制的材料设计提供了一套简洁有效的方法。他首先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思路, 然后利用力学变形场的概念统一对该方法进行描述, 重点探讨对弹性波传播控制 的方法,研究了通过变形场的调节实现设计材料参数的简化和优化。针对电磁和 声波超材料,重点介绍了相关的物理机理和实现方法,具体讨论了声波超材料的 微结构设计方法。 大连理工大学滕斌教授的报告“深海工程水动力学问题及其分析”, 指出波浪 与海上工程结构和装备的相互作用问题十分复杂,不仅涉及到水波问题的非线 性,还与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和几何形状有关,传统的拟静态方法和准动力法不 再适合,必须开展波浪与结构物的真正非线性时域动力耦合分析。在报告中,他 系统介绍了其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多个重大海洋工程中的应用。
第三届全国生物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报告综述
第51卷第1期力学学报V ol.51,No.1 2019年1月Chines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Jan.,2019科学基金第三届全国生物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报告综述1)吕永钢∗,2)詹世革†∗(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北京100085)摘要简要介绍了第三届全国生物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概况,对学术报告内容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关键词生物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REVIEW OF THE THIRD 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FOR YOUNG SCHOLARS1)L¨u Yonggang∗,2)Zhan Shige†∗(Bioengineering College,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4,China)†(Department of Mathematical&Physical Science,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Beijing100085,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Third 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for Young Scholars was briefly introduced, and the academic reports of experts and speakers were summarized and reviewed.Key words biomechanics,young scholars,symposium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物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5月4—6日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会议室召开.本届会议由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吕永钢教授担任会议主席,邀请了34位40岁(含)以下获得过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在生物力学领域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与会;会议同时也邀请了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季葆华教授和“第二届全国生物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的两位共同主席齐颖新教授和李志勇教授出席会议并主持讨论环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力学科学处处长詹世革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前任主任委员姜宗来教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血液流变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力教授等特邀嘉宾莅临会议致辞.会议开幕式由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王贵学教授主持,重庆大学校长助理/理学部副主任夏之宁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介绍了重庆大学对生物力学学科的支持和重视,并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力学科学处对重庆大学的支持.詹世革处长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和宗旨,希望会议能展示我国青年学者近年来在生物力学领域的学术成就,促进国内生物力学青年学者的快速成长,推动青年学者在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姜宗来教授和杨力教授分别代表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物理学本文于2018–07–16收稿.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742011).2)E-mail:yglv@第6期吕永钢等:第三届全国生物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报告综述299会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微循环学会血液流变学专业委员会感谢了基金委对会议和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的支持,并对青年学者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希望和寄语.本次大会共安排了2个大会特邀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樊瑜波教授做了题为《健康领域的生物力学》的报告,指出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和慢性疾病多发的现状,中国的生物力学需要有所作为,深层次介入到假肢、运动、神经等领域,融入到现代医学领域中.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龙勉教授做了题为《力与组织/器官发育》的报告,首先介绍了叶片发育过程中的力学问题及其机制,接下来对于如何撰写论文分享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敏锐的视角、开放的心态和独特的选题是成功的关键,为青年学者撰写高水平研究论文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和启迪.本次研讨会上,34位生物力学学科的优秀青年代表做了专题报告,介绍了近年来在各自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研究方向包括分子–细胞生物力学、力学生物学、骨骼–肌肉生物力学、心(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和生物流变学、临床医学与康复工程中的生物力学、生物材料力学与仿生力学等,涵盖生物力学的主要前沿领域,主要报告内容如下.1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吴禹的报告《肿瘤微环境细胞间信号网络研究》介绍了其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细胞间信号网络建立的微分方程模型,并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构建细胞微环境,对多种细胞进行体外共培养,对分泌蛋白进行动态定量检测,为其建立的模型提供支持,并最终发展成为一套临床诊断设备.姜洪源在报告《细胞体积调控与纺锤体的力学生物学研究》中,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讨论细胞体积和压力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细胞力学性质、细胞黏附和细胞迁移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并重点研究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的形状、尺寸及外力作用如何影响纺锤体的尺寸、定位和分裂面的选择等一系列力学相关的基本科学问题.陈伟的报告《分子细胞力学在神经生物学方向的研究进展》提出突触多样性可能由突触黏附分子间不同的相互作用强弱所编码调控这一猜想,通过单分子生物力学检测技术、生物膜力学探针,结合分子生物学、分子动力学仿真及荧光成像技术等多学科手段,寻找不同神经外素/神经寡素通过力学–化学耦合编码突触多样性的内在规律.徐光魁在报告《细胞骨架力学》中,针对细胞骨架参与的几个细胞力学问题,进行了相关理论建模和分子模拟,建立、发展了张拉整体模型,针对现有原子力显微镜压痕实验中细胞骨架弹性模量依赖于压入深度,进行了量纲分析和有限元模拟,得到了一个半定量的压力与压入深度的解析关系.李博的报告《群体细胞迁移动力学研究》中介绍了刻画群体细胞运动的力学–化学耦合理论,并基于该理论研究了细胞单层的群体振荡、铺展、迁移等几个问题.发现力学信号与生化反应通路构成一套时滞负反馈机制,研究了群体细胞协同迁移的力学机制,揭示了群体细胞迁移在协调、联系生命体在细胞和组织两个尺度上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李德昌的报告《磷脂膜融合的分子机制研究》中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磷脂膜融合初始阶段融合孔产生的过程及分子机制.其研究结果:两张磷脂膜相互靠近到特定的距离后,磷脂膜上产生融合孔;磷脂膜相互靠近所产生的跨膜电势差是发生快速穿孔的主要原因.李宁在报告《中性粒细胞的肝血窦募集机制》中,运用光镊技术比较LFA-1和Mac-1的反应动力学差异,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技术考察了LFA-1或Mac-1与不同配体相互作用的分子键强度,并进一步比较了LFA-1或Mac-1与小鼠肝血窦内皮细胞或脑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差别.并通过构建体外二维和三维肝血窦模型,考察了肝血窦组织中多种肝系细胞共存时中性粒细胞在剪切条件下的粘附动力学特征,以及力学、化学调控规律.研究结果可深化对肝血窦内白细胞粘附和转运分子机制的认识,考察肝血窦特殊结构对中性粒细胞募集的影响,为深入理解肝血窦微循环功能提供基础数据.张勇在报告《力参与的信号跨膜传导分子机制的理论研究》中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机械力参与的信号跨膜传导的分子机制,以蛋白酪氨酸激酶Lck为模型研究了电场对蛋白活化的影响,发现Lck的自抑制结构在电场下更容易打开.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了力学信号与生物学信号的转化,从而达到力学–生物学信号的耦合.叶挺的报告《细胞在复杂管道内运动和变形的数值模拟》中,采用一种基于粒子的方法——光滑耗散粒子动力学研究了细胞在复杂管道内的运动和300力学学报2019年第51卷变形,以期望在疾病诊治以及微流体芯片设计方面有所成绩.常正的报告《生物黏附增强机制探索》中介绍了其聚焦于蜘蛛的捕丝,通过实验与理论结合的方法,对生物黏附增强机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建立捕丝脱粘过程的“悬索桥”模型,发现捕丝胶滴的黏性、捕丝纤维的刚度、强度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相关成果有望指导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中对黏附系统的仿生设计.林蒋国的报告《血栓形成的分子基础及力学调控机制》介绍了凝(止)血、血栓形成过程中相关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血流微环境对该过程的调控机制等.发现血流剪应力解折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2的结构域ADAMTS13是水解VWF的必要条件;ADAMTS13的“spacer”结构域倾向于结合部分伸展的VWF-A2结构域,两者的结合呈A2结构域伸长依赖的二相关系;ADAMTS13的构象呈现多种状态,且受二价金属离子调控.2力学生物学徐峰在报告《多尺度生物热–力–电耦合学》中,按照“生物力学基础理论–生物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的系统性研究思路,分别从组织、细胞和分子层次,系统介绍了多尺度生物热–力–电耦合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不仅拓展了多尺度的生物热–力–电耦合行为理论和实验研究体系,而且为公共卫生领域制定措施提供了多元化新思路.杜婧的报告《应力对胚胎干细胞克隆生长和多能性维持的调控作用》中介绍了多能性干细胞的生物力学特性对多能性维持的贡献,其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干细胞克隆表面存在显著的张力,这种张力随着细胞的增殖呈现规律性的动态演化,并且与细胞的克隆生长和多能性维持呈现明显的相关性.细胞克隆的张力主要由一个三维多细胞肌动蛋白网络皮层的收缩力产生.干扰皮层的收缩力会导致克隆完整性和多能性的丧失,而通过外界施加压缩力可以促进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并且有效抵抗分化.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这种三维多细胞肌动球蛋白网络同样会在致密化的桑椹胚阶段形成,并且对囊胚的发育起关键的作用.杨慧在报告《ox-LDL和基质刚度对巨噬细胞迁移的协同调控》中,通过制备刚度分别为4kPa,13 kPa和30kPa的加入/不加入50µg/m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证实了ox-LDL和基质刚度能够协同调控巨噬细胞的迁移行为.吕东媛报告《硬度耦合拓扑基底调控胚胎干细胞肝向分化及分子机制研究》中,基于不同硬度耦合拓扑结构基底的制备,采用四步分化法将人胚胎干细胞ESCs诱导分化为类肝细胞,结果发现类肝细胞的杨氏模量与生理肝细胞相当,且具有白蛋白及尿素分泌、糖原合成的功能.硬度和拓扑可协同调控人ESCs肝向分化过程:硬度耦合拓扑可显著影响ESCs克隆的形成和不同分化阶段细胞形态的变化;硬度在分化前期起主要作用,拓扑结构在分化后期作用明显,特定硬度和拓扑结构的耦合可显著调控人ESCs向肝细胞分化的效率和成熟度.张全有在报告《基质力学微环境调控软骨细胞力学和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中,介绍了软骨细胞周基质生理相关的刚度和形状对软骨细胞钙信号转导、细胞骨架组构、力学行为和调节性容积回缩的调控规律,并且揭示力敏感离子通道4调控软骨细胞感受基质刚度和形状的机制.研究可为修复软骨细胞力学和生物学功能提供新的药物靶点.3骨骼–肌肉生物力学武晓刚报告《骨内液体流动刺激信号的跨尺度传导》中,介绍了其课题组基于多孔弹性力学理论,构建骨组织的多层次、多尺度有限元力学模型,研究骨内液流刺激信号;科学量化和揭示液流信号从宏观骨结构到微观骨细胞的传导量及传导规律;评估微纳观尺度下的骨组织力学感受器;逐步探明骨液流动参与下的力–电信号刺激对骨细胞生长、分化的微观作用机制.陈国宝报告《三维基质力学调控骨缺损修复的研究》中,介绍了构建具有微结构一致而同时具有能够诱导干细胞特向分化的三维基质刚度支架的方法,并分别在细胞、皮下及动物水平来考察支架的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成骨方向分化能力及促骨修复效果.研究有助于促进无细胞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理论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的潜力.陈强在报告《应力刺激对支架降解–骨生成系统动态力学性能的理论研究》中,基于有限元方法,从理论角度介绍了不同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条件下,支架降解–骨生成系统的动态力学响应.建立了支架降解与应力刺激的理论模型,建立了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动对成骨效应的理论框架,并耦合了支架第6期吕永钢等:第三届全国生物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报告综述301降解和骨生成理论模型.这些模型为骨支架材料与结构的设计、评估骨组织修复的效果提供理论依据.4心(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和生物流变学周菁在报告《动脉硬化性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力信号转导》中,针对“力学微环境如何影响血管壁细胞的行为和命运”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从力学微环境的离体重建和在体模拟入手,介绍了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的机械力信号转导和血管功能调控机制.姚庆苹在报告《表观遗传学调控在机械应力诱导血管重建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中,介绍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家族中的乙酰化酶1和乙酰化酶6在机械应力下,如何影响下游基因表达调控血管细胞功能,揭示高血压和周期性张应变通过富含丝氨酸/精氨酸剪接因子1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的可变剪接,并汇报了非编码RNA在机械应力引起的血管重建中的作用及机制.韩悦的报告《内皮祖细胞在内膜损伤修复中的力学生物学机制》中介绍了周期性张应变调控内皮祖细胞EPCs功能的力学生物学机制,以及损伤血管局部细胞间信息交流诱导EPCs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生理性力学刺激可诱导EPCs内多种生物化学信号改变,力学因素可通过EPCs与血管平滑肌细胞间信息交流调控EPCs分化和增殖.以上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本质以及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刘肖在报告《动脉系统中的物质传输及心血管植介入体的生物力学》中介绍了血液动力学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物质输运的角度,研究了旋动流的生理功能,并探索了旋动流在临床中的应用;从物质输运和力传导角度,研究了糖萼阻止脂质渗入血管的屏障作用,并研究了流动剪切力的传导模式,提出通过控制动脉中的物质输运,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并介绍了他在多孔膜表面构建的一种仿糖萼的液体界面及对其结构和表面特性上的进一步设计和改造,该技术为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新的方法.蔡彦的报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新生与斑块内出血的数值模型》中介绍了其建立的斑块各区域分布的理想模型,利用二维九点模型生成微血管网络,并对此进行血液灌注,研究血液在新生血管网中的流动情况,包括血管内流动、跨壁渗流及组织间隙流动.建立了耦合斑块血管新生及斑块内出血的数值模型,并讨论了不同微环境对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情况,为抗血管生成疗法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曾烨在报告《血管新生/发生机制研究》中,介绍了血管内皮糖萼整合切应力和1-磷酸鞘氨醇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并介绍了抗血管生成药物促进内皮细胞分泌富VEGF外泌体的临床意义及其特异分子机制.刘万钱的报告《血管内皮损伤的血流动力学机制》中开展了“血流异常环境下内皮纤毛蛋白功能与血管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发现血流异常环境下内皮细胞纤毛PKD2蛋白响应力学信号的miRNA调控机制,及其功能的紊乱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探索了核转录因子NFAT5对血管内皮损伤及心脑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影响.5临床医学与康复工程中的生物力学牛文鑫在报告《太极拳运动的康复生物力学》中,介绍了其采用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太极拳运动测试,采集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运动对身体器官和组织的力学影响.研究发现,恰当的太极拳练习,可以充分调动各环节的肌肉活动,增强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此外,太极拳负荷较小,在膝关节和踝关节上能够产生均衡的力学刺激,促进关节健康.轮椅太极拳练习对于瘫痪等残疾人具有潜在的康复应用价值,也与力学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冯原在报告《脑外伤生物力学表征与发生机制》中,介绍了脑组织颅内的复杂边界状态与运动状态的准确测量的重要性,通过采用软组织生物力学测试技术,对脑灰质和脑白质开展测量,并对脑白质的轴向同性特征提出了一种纤维加固的力学模型.同时,采用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对脑组织的体内生物力学特性进行了测量.该研究为脑外伤机制的探寻与准确描述提供科学依据.于申的报告《耳鼻咽喉生物力学研究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基于建立的生物力学模型,对一些耳鼻咽喉临床常见疾病诊断及治疗进行了研究和干预.主要对鼻腔扩容术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不同效果进行理论分析,并开发便携式鼾声采集系统,通过对鼾声的远程采集判断疾病程度;此外基于内耳302力学学报2019年第51卷前庭系统生物力学模型研究了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原理,并阐释了结构和病症之间的关系,以上研究可为临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刘展的报告《颞下颌关节病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转化》中介绍了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TMD)的下颌运动轨迹不同于正常人,并提出下颌运动轨迹可作为可靠的TMD诊断和评价指标,可采用牙合板对颞下颌关节进行生物力学调控来治疗TMD.其计划3年内用该系统进行一万例TM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并将该方法在全国进行推广.都承斐的报告《人工髓核置换的生物力学研究》中从生物力学的角度阐明髓核置换后并发症产生的机理,并对一种新型人工髓核假体的生物力学有效性进行介绍.其建立了正常腰椎的非线性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髓核退变模型,去核模型和手术置换模型,并模拟不同姿态,进行了不同力学环境加载下腰椎手术节段以及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响应研究.6生物材料力学与仿生力学施兴华的报告《纳米药物输运中的力学问题研究》中报告了细胞外胶体介质(譬如肿瘤间隙组织、肠道黏液等)对纳米颗粒扩散的屏障问题.通过力学上的设计,制备了一批可通过形状调节、刚度调节进而达到最优的药物输运效率的纳米颗粒,给纳米药物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思想与理念.易新在报告《低维纳米材料与细胞内部膜结构的相互作用》中,通过结合理论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囊泡内部受限一维和二维纳米材料的力学行为,给出了纳米材料失稳的临界条件.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低维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机理,以及蛋白纤维和骨架在细胞迁移和分裂中的作用.张作启在报告《多层级多功能生物材料力学与仿生》中,以贝壳、骨骼、矿化肌腱、壁虎黏附系统等为代表性承力生物材料,针对它们具有的自纳米尺度而上多层级装配的复杂微结构和功能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规律,开展了系统的机理研究和仿生研究,结果对于人工复合材料和器件的发展及革新具有重要意义.上述专题报告涵盖了生物力学的主要前沿领域,展示了我国青年学者在生物力学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报告内容反映出以分子–细胞生物力学和力学生物学为代表的新兴学科分支发展势头强劲;以骨骼–肌肉生物力学、血流动力学和生物流变学为代表的传统优势学科继续深入并与人类健康问题密切结合;基于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临床医学与康复工程的生物力学以及生物材料力学与仿生力学的体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和前景.研讨会期间代表们思路活跃、讨论热烈,充分体现我国青年学者对生物力学新概念、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关注,也充分实现了会议研讨和交流的目的.本次研讨会在5月5日晚上安排了生物力学专委会“青年工作组”会议以及“技术方法”交流讨论会,由季葆华教授、齐颖新教授和李志勇教授联合主持.与会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了下一届全国生物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建议承办单位,就自身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和亟需的技术方法展开了充分的交流.本次会议最后半天安排了集体讨论环节,由吕永钢教授主持,詹世革处长、姜宗来教授、龙勉教授和杨力教授和与会代表就国家自然基金申请、如何推动青年人才的培养以及青年学者科研职业生涯规划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姜宗来教授首先就青年学者的科研职业生涯规划做了专题报告,鼓励青年学者早做职业规划,不断学习新知识.他认为科学虽无国界,但是人要有信仰的理论,并针对以下4个品质:责任、激情、梦想和感恩对事业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详细剖析.此外,对于如何促进生物力学更好更快地发展以及如何平衡好职位提升、单位考核、学生毕业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忠告.龙勉教授针对此次会议报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并提出一些建议,首先赞扬了此次会议的总体报告水平,但建议青年学者在选题上要兼具大胆、特色和巧妙;此外也建议青年学者兼顾大数据模拟和实验数据,更加突出交叉学科的融合与特色,加强和其他学者的交流、合作和共享.杨力教授赞扬了基金委的工作,感谢其大力支持,并表示青年才俊要时刻保持自身的特质,在研究中要时刻保持韧性,要不怕挫折,勇于前进和探索.期间,青年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踊跃发言,就生物力学学科的发展以及青年学者的成长等共同关心的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1)生物力学的青年学者要注意加强学科融合、合作和共享,要跨领域、跨学科地不断学习,从追求文章数量向文章质量转变,努力发表。
第十四届全国生物力学大会(2024年8月8日-12日,吉林长春)征文通知
第十四届全国生物力学大会(2024年8月8日-12日,吉林长
春)征文通知
无
【期刊名称】《医用生物力学》
【年(卷),期】2024(39)1
【摘要】“全国生物力学大会”是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
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在我国生物力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系列学术会议,每三年举办
一次。
该系列学术会议对我国生物力学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我国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相关交叉领域的合作和发展。
“第十四届全国生物力学大会”将于2024年8月8日至12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由吉林大学承办。
【总页数】1页(PF0002)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
【相关文献】
1.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海外华人磁共振2015年会、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论坛湖北省2015年放射学术年会第十四届年会征文通知(第一轮)
2.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海外华人磁共振
2015年会、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论坛湖北省2015年放射学术年会第十四届年会征文通知3.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0)征文通知
4.2018年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研究进展学习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九届中医皮肤科国际学术大会征文通知
5.第十四届全国生物力学大会征文通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会议纪要杨亚政1,冯西桥2,詹世革3,陈常青2,许春晓2,姚明辉4,赵建福5,梁军6,郭旭7,赵红平21. 中国力学学会,北京1001902.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北京1000854.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北京1001245.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北京1001906.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哈尔滨1500017.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大连1160231会议概况2009年8月24~26日,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在河南郑州召开。
本次大会是由中国力学学会和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承办,51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办的一次学术盛会。
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800余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其中包括16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20余位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共同交流探讨近两年我国力学各分支学科的新进展。
在开幕式上,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璇涛、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李家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赵小敏、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分别致词。
随后举行了颁奖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黄克智先生获得“第六届周培源力学奖”,陈少华、陈伟球、冯西桥、康国政、郭旭、季葆华、梁军、张田忠8位青年学者分别获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南京理工大学姜峣等53名同学获第七届全国周培© Copy Right Reserved.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一、二、三等奖;清华大学获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赛特等奖,大连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团体赛一等奖,国防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获团体赛二等奖,吉林大学等9所高校获得团体赛三等奖,西北工业大学、江苏省力学学会、湖南省力学学会获得大赛组织奖。
本次大会共设立1个主会场,16个分会场,51个专题研讨会,交流论文1600余篇,其中主会场安排8篇大会特邀报告。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第三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 2010-12-17 17:50:28 阅读次数: 443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第三临床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博士学位专业代码100508/450121,硕士学位专业代码100508/105120)该学科是我校国家(教育部)和省级重点学科之一。
1994年本学科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本学科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接受博士后工作人员。
1997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病医疗建设单位,2005年1月该中心顺利通过了广东省中医药局的验收,现为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病重点专科。
专业研究方向:骨质疏松系列研究;骨关节炎系列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骨病系列研究;中医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导师组成员:韩清民、牛维、林一峰、黄宏兴(以上为博导),方坚、蔡桦、罗毅文、魏合伟、邵敏、王炳南、李钊、原超、张文财、乔荣勤、王斌、张志海、梁祖建、胡年宏(以上为硕导)。
教学技术人员情况:本专业(中医骨伤科学)具有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4名,讲师、主治中医师、主管技师18名,具有博士学位9人(其中博士后2人),具有硕士学位12名,是一支素质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学术队伍。
研究成果:本学科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和专科特色,常年坚持‚立足于中医,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建设方向,融合了现代骨科的最新成就,‚专一化‛地培育和打造中医骨伤科专科‚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目前已形成了中医骨伤科专科优势,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现拥有骨科病床150张,医疗设备先进,能开展各种类型的骨科手术,在骨伤科学科的教育、科研、医疗等方面,其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在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享有较大的知名度。
其中‚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系列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是‚广东省中医骨质疏松病专病医疗中心‛。
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若干指标分析
Ab tac :A o sr t c mpa aie a ay i ewe n t e pa t li e e n te tk r tv n lss b t e h ri nd x si h a e—o tg fs me Ch n s n ln a f sa e o o i e e me o g—
l we h n t o e o rd o tt n i g p a e sa d t e u ii ae o rz nmls e d a d e e g r i h rt a rd o t o rt a h s fwo l u sa d n ly r n h tl y r t fho o t i p e n n r y a eh g e h n wo l u — sa i ly r . tndng p a e s
中图 分 类 号 : 83 3 G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o 1_ 14 2 0 )7 o 1 o 1 0- 9 5 ( o 8 o —0 6 — 4
An l sso ro s I d x si h k — f t g fOu e n — u a y i fVa iu n e e t eTa e— Of S a e o rM n Lo g—J mp P a e s n ly r
p a e es h sf o n t e p d h e t a p e f h me t h n t e p a e i st h i a d t e r i g a g l r l y rs t i o t h a ,t e v r c ls e d o emo n e h ly rr e o t e a r n h sn n e e o i t w s i a
s e pe d CLC u e : 8 3 3 n mb r G 2 . Do u n o e: c me tc d A A ceI) 101 9 5 2 0 0 —_0 1 l I :0 —_1 4( 0 8) 7 O 6
职称评审资格医学卫生刊物名录(2022年修订稿)
ISSN 1001-9391
CN 12-1094/R
64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254-6450
CN 11-2338/R
65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9-9406
CN 51-1374/R
66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ISSN 1005-4529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中国药学会
ISSN 1007-7693
CN 33-1210/R
85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中国药理学会
ISSN 1009-2501
CN 34-1206/R
86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药理学会
ISSN 1001-1978
CN 34-1086/R
87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药学会,上海市食品药品监视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
CN 11-2142/R
53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674-6880
CN 11-9298/R
54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4-4477
CN 13-1148/R
55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9-9158
CN 11-4452/R
56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CN 31-1282/R
15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7-7480
CN 14-1217/R
16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
教育部主管社会团体分支机构统计
教育部主管社会团体分支机构统计(共331个分支机构)序号社会团体名称序号分支机构名称1 中国教育学会(50个)1 教育学分会2 比较教育分会3 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4 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5 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6 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分会7 教育史分会8 教育经济学分会9 教育理论刊物分会10 教育实验研究分会11 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12 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13 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14 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15 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16 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17 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18 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19 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20 体育与卫生分会21 音乐教育分会22 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3 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24 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25 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26 科学教育分会27 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28 复式教学专业委员会29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30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31 教育管理分会32 特殊教育分会33 企事业教育分会34 勤工俭学分会35 工读教育分会36 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分会37 教学仪器设备分会38 教育基建分会39 教育督导分会40 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41 教育机制研究分会42 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43 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44 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45 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46 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47 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48 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49 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50 学校文化研究分会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63个)1 高等财经教育分会2 高等教育管理分会3 思想政治教育分会4 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5 师范教育分会6 教师教育分会7 师资管理研究分会8 教学研究分会9 科技管理研究分会10 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11 学习科学研究分会12 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分会13 教育评估分会14 教育统计信息分会15 教育信息化分会16 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17 院校研究分会18 后勤管理分会19 招生工作分会20 毕业生就业指导分会21 自学考试分会22 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3 继续教育分会24 出国留学教育管理分会25 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26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27 高等商科教育分会28 档案工作分会29 价值工程分会30 期刊工作分会31 校史研究分会32 校董事会研究分会33 校友工作研究分会34 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35 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36 体育专业委员会37 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38 美育专业委员会39 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40 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41 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42 保健医学分会43 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44 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45 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46 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47 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48 仪器科学与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49 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50 秘书学专业委员会51 保卫学专业委员会52 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53 创新创业教育分会54 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55 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56 高校党校教育研究分会57 教育基金工作研究分会58 联合办学研究分会59 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60 特殊教育研究分会61 薪酬管理研究分会62 学生工作研究分会63 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3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14个)1 农村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2 农村远距离教育专业委员会3 少数民族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4 扫盲教育专业委员会5 企业教育专业委员会6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委员会7 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8 成人教育科研机构工作委员会9 成人教育期刊工作委员会10 成人体育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11 成人外语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12 教学改革专业委员会13 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工作委员会14 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4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个)1 中专教育专业委员会2 职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3 城市专业委员会4 农村与农业职教专业委员会5 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6 职教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7 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8 少数民族职教专业委员会9 教学工作委员会10 管理工作委员会11 轻工科专业委员会12 学生工作委员会13 商科专业委员会14 科研工作委员会15 德育工作委员会16 职教装备专业委员会17 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19 卫生专业委员会20 教材工作委员会5 中国老教授协会(20个)1 海洋经济技术分会2 土木建筑专业委员会3 农业专业委员会4 理工专业委员会5 医药专业委员会6 航天技术专业委员会7 教育专业委员会8 图书情报专业委员会9 政法专业委员会10 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11 社会科学专业委员会12 测试专业委员会13 通信与信息专业委员会14 外语专业委员会15 旅游专业委员会16 体育科学专业委员会17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18 编审专业委员会19 边缘科学专业委员会20 中国学委员会6 中国教育会计学会(10个)1 高等师范院校分会2 军工高校分会3 教育考试分会4 地方综合大学分会5 电大系统分会6 地方工科院校分会7 农业院校分会8 学生装协作管理专业委员会9 高校后勤财会专业委员会10 高校资金结算中心财会专业委员会7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3个)1 学校体育装备专业委员会2 高教仪器专业委员会3 图书装备专业委员会8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6个) 1 编辑工作委员会3 经营管理工作委员会4 数字出版工作委员会5 音像出版工作委员会6 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9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5个)1 媒体语言研究专业委员会2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分会3 语义功能语法研究专业委员会4 吟诵分会5 语言理论和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10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7个)1 课堂教学分会2 校园文学报刊分会3 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4 作文个性化教育工作委员会5 学术委员会6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研究委员会7 反刍式教学工作委员会11 中国辞书学会(8个)1 学术专业委员会2 辞书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3 语文词典专业委员会4 百科全书专业委员会5 双语辞典专业委员会6 专科词典专业委员会7 辞典编纂现代化专业委员会8 辞典理论与辞书史专业委员会12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4个)1 女学生教育专业委员会2 陶行知纪念馆(室)工作委员会3 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4 行知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13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1个)1 学校史志分会14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11个)1 外语专业委员会2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电教专业委员会3 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4 基础教育软件专业委员会5 高校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6 中学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7 金融专业委员会8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9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10 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11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工作委员会15 中国教育电视协会(3个)1 中小学校园电视专业委员会2 城市教育电视委员会3 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16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11个)1 普通高等教育委员会2 高等职业与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3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4 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5 技工教育专业委员会6 培训机构工作委员会7 建筑企业教育专业委员会8 继续教育委员会9 房地产教育专业委员会10 建设机械职工教育专业委员会11 城市交通职工教育委员会17 中国统计教育学会(4个)1 高等教育分会2 职业教育分会3 继续教育分会4 基础教育分会18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4个)1 高等教育分会2 职业教育分会3 成人教育分会4 基础教育分会19 中国航空教育学会(4个)1 高等教育分会2 职工教育分会3 继续教育分会4 研究生教育分会20 中国煤炭教育协会(4个)1 高等教育分会2 职业技术教育分会3 职工教育分会4 基础教育分会21 中国冶金教育学会(4个)1 冶金高等教育分会2 冶金成人教育分会3 冶金职业技术教育分会4 冶金普通教育分会22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4个)1 职工教育工作委员会2 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委员会3 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4 高校工作委员会23 中国石油教育学会(4个)1 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2 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3 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4 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24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4个)1 高等教育分会2 中等教育分会3 职工教育分会4 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5 中国电力教育协会(4个)1 电力高等教育委员会2 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3 职工培训委员会4 电力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26 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6个)1 人机工程专业委员会2 认知工效学专业委员会3 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4 管理工效学专业委员会5 安全与环境工效学专业委员会6 标准化委员会27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8个)1 文理科工作委员会2 工科工作委员会3 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4 医药科工作委员会5 师范类工作委员会6 信息管理委员会7 评估委员会8 德育委员会28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1个)1 纳米科学技术分会29 中国民俗学会(3个)1 农业民俗专业委员会2 城镇民俗保护专业委员会3 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30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6个)1 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2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3 学前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4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5 学前教育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6 学前教育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31 中国新闻史学会(3个)1 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2 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3 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32 中国写作学会(2个)1 青少年写作研究专业委员会2 公文写作专业委员会33 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2个)1 课程与教材建设委员会2 师范教育分会34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6个)1 高等教育分会2 继续教育分会3 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分会4 后勤管理分会5 职业技术教育分会6 毕业生就业研究分会35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5个)1 文科专业委员会2 财经管理信息专业委员会3 师范专业委员会4 医学专业委员会5 高职高专专业委员会36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1个)1 满铁资料研究分会37 中国韵文学会(4个)1 诗学专业委员会2 词学专业委员会3 曲学专业委员会4 赋学专业委员会38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8个)1 农村教育专业委员会2 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3 教育中介机构工作委员会4 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5 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6 行业教育协作委员会7 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8 改革与发展规划专业委员会39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个)1 策划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 专业人才教育工作部1 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40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个)2 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
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在常州大学成立
江苏省力学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常州大学召开10月14-15日,江苏省力学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在常州大学成功召开。
江苏省力学学会邬萱秘书长代表省力学学会出席会议并讲话,常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邓林红教授主持会议。
江苏省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经过了近3个月的筹备,得到了江苏省力学学会和省内各相关高校、院所与企业的大力支持。
经各单位广泛推荐、学会审议通过,遴选产生了由15位成员组成的第一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
其中,常州大学邓林红教授为主任委员,东南大学李志勇教授等4人为任副主任委员,常州大学张治国副研究员为秘书长,江苏大学申详等9人为委员。
成立大会上,邓林红教授首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常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健康科学研究院的情况,特别是有关生物力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进展,希望通过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我省生物力学英才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加强跨单位、跨领域的深度合作,促进我省生物力学学科的蓬勃发展。
省力学学会邬萱秘书长介绍了我省力学学会的发展情况,详细阐述了学会平台所具备的功能以及为会员服务的成功案例,对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提出了殷切希望。
张治国副研究员就专业委员会的筹建和首届专委会成员推荐和遴选等工作向大会作了详细汇报。
之后,邬萱秘书长宣读了江苏省力学学会《关于同意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的通知》(苏力字【2016】026号文),并向专委会主任委员颁发了专委会铭牌、向当选各委员颁发了聘书。
成立大会之后,专委会委员分别就各自的研究方向、特色和成果作了学术报告。
现场气氛热烈,并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戴振东教授所从事的壁虎爬行行为的力学研究工作,以及来自南京林业大学的陈宁教授采用力学方法针对中医所开展的研究都让大家耳目一新。
委员们还就第一届委员会未来五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广泛而有建设性的讨论,形成了基本共识。
北大考研-工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樊瑜波
爱考机构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工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樊瑜波樊瑜波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9至2006年间七次赴香港理工大学,2003、04、05年赴加拿大、日本等国访问或合作研究。
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力学、组织工程、航天航空生物医学工程、康复工程研究。
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工程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世界生物力学理事会理事,全国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教育部“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分会委员,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亚太生物力学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血管外科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副主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计算力学学报》、《生物物理学报》、《医用生物力学》、《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版)》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评审专家。
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01年获香港Croucher大陆青年访问学者奖励基金,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持开发的人体血液循环模拟实验系统、人体下肢假肢接受腔设计判断软件系统、细胞力学脉动流FlowChamber新型实验系统、人体体表损伤法医学鉴定软件等,既具学术创新性又有实际应用价值。
迄今发表论文170余篇,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20余项科研课题,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3)、四川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1996、2000、2004)、中国宝钢高校优秀教师奖(1998),四川省十佳高校青年教师(2003)、成都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997),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1)、市级二等奖1项。
研究方向:血流动力学、康复工程、口腔生物力学、骨生物力学、细胞力学与组织工程等,近来涉足航天、航空生物医学工程及人体工效学。
浙江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资格医学期刊名录:发表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杂志医学论文期刊医学论文投稿 (最新)
发表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杂志医学论文期刊医学论文投稿浙江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资格医学期刊名录(最新稿)序号专业刊名主办单位国际刊号国内刊号一级中华系列1 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376-2491 CN 11-2137/R2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医学会ISSN 0366-6999 CN 11-2154/R3 中华医史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255-7053 CN 11-2155/R4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671-0282 CN 11-4656/R5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254-9026 CN 11-2225/R6 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0-6680 CN 31-1365/R7 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578-1426 CN 11-2138/R8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253-3758 CN 11-2148/R9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7-6638 CN 11-3859/R10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1-0939 CN 11-2147/R11 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254-1432 CN 31-1367/R12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7-5232 CN 32-1463/R13 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253-2727 CN 12-1090/R14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0-6699 CN 31-1282/R15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7-7480 CN 14-1217/R16 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7-3418 CN 50-1113/R17 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1-7097 CN 44-1217/R18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674-2397 CN 11-5673/R19 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护理学会ISSN 0254-1769 CN 11-2234/R20 中华创伤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1-8050 CN 50-1098/R21 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529-5815 CN 11-2139/R22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7-631X CN 11-3855/R23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671-0274 CN 44-1530/R24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7-8118 CN 11-3884/R25 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253-2352 CN 12-1113/R26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1-4497 CN 11-2434/R27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1-9030 CN 42-1213/R28 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5-054X CN 31-1653/R29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1-2036 CN 44-1206/R30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254-1785 CN 42-1203/R31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253-3006 CN 42-1158/R32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1-2346 CN 11-2050/R33 中华烧伤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9-2587 CN 50-1120/R34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9-4598 CN 11-4453/R35 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529-567X CN 11-2141/R36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7-9408 CN 11-3903/R37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0-6702 CN 11-2330/R38 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412-4030 CN 32-1138/R39 中华肿瘤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253-3766 CN 11-2152/R40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4-4221 CN 11-3030/R41 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254-1416 CN 13-1073/R42 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529-5807 CN 11-2151/R43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254-5101 CN 11-2309/R44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3-9279 CN 11-2866/R45 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6-7884 CN 11-3661/R46 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6-7876 CN 11-3694/R47 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578-1310 CN 11-2140/R48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673-0860 CN 11-5330/R49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2-0098 CN 11-2144/R50 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5-1015 CN 51-1434/R51 中华眼科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412-4081 CN 11-2142/R52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4-4477 CN 13-1148/R53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9-9158 CN 11-4452/R54 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5-1201 CN 11-2149/R55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254-5098 CN 11-2271/R56 中华核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253-9780 CN 32-1137/R57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华医学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ISSN0254-1424 CN 42-1666/R58 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华中医药学会辽宁中医药大学ISSN 1673-7717 CN21-1546/R59 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中医药学会ISSN 1673-1727 CN 11-5334/R60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253-9624 CN 11-2150/R61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1-9391 CN 12-1094/R62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0254-6450 CN 11-2338/R63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9-9406 CN 51-1374/R6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ISSN 1005-4529CN 11-3456/R65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6-1924 CN 11-3565/R66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000-6672 CN 11-1325/R67 综合医学中国科学中国科学院ISSN 1006-9232 CN 11-1786/N68 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ISSN 0023-074X CN 11-1784/N69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ISSN 1000-503X CN 11-2237/R70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ISSN 1000-5501 CN 11-1060/R71 解放军医学杂志人民军医出版社ISSN 0577-7402 CN 11-1056/R72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浙江大学ISSN 1673-565X CN 33-1236/Z73 浙江医学(限“论著”栏目)浙江省医学会ISSN 1006-2785 CN33-1109/R74 肝胆胰疾病杂志(英文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ISSN 1499-387275 药学药学学报中国药学会ISSN 0513-4870 CN 11-2163/R76 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中国药理学会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ISSN1671-4083 CN 31-1347/R77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研究所中国毒理学会中国药理学会ISSN 1000-3002 CN 11-1155/R78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药学会ISSN 1001-6821 CN 11-2220/R79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药学会ISSN 1007-4406 CN 31-1726/R80 中国药学杂志中国药学会ISSN 1001-2494 CN 11-2162/R81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中国药理学会ISSN 1009-2501 CN 34-1206/R82 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会ISSN 1001-1978 CN 34-1086/R83 中医药学中医杂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ISSN 1001-1668 CN 11-2166/R84 中医正骨河南省洛阳正骨研究所中华中医药学会ISSN 1001-6015 CN41-1162/R85 中国骨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ISSN 1003-0034 CN 11-2483/R86 中国中医药科技中华中医药学会ISSN 1005-7072 CN 23-1353/R87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ISSN 1003-5370 CN 11-2787/R88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ISSN 1007-6948 CN12-1249/R89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ISSN 1009-587X CN14-1277/R90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ISSN 1008-9691 CN12-1312/R91 针刺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ISSN 1000-0607 CN 11-2274/R92 中国中药杂志中国药学会ISSN 1001-5302 CN 11-2272/R93 中草药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ISSN 0253-2670 CN 12-1108/R94 预防医学中国公共卫生中华预防医学会ISSN 1001-0580 CN 21-1234/R95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会ISSN 1009-6639 CN 11-4529/R96 中国计划免疫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卫生部疾病控制司ISSN 1006-916X CN 11-5517/R97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ISSN 1003-4692 CN 13-1142/R98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预防控制所ISSN 1000-7423 CN 31-1248/R99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中国微生物学会ISSN 1002-2694 CN 35-1284/R100 中国学校卫生中华预防医学会ISSN 1000-9817 CN 34-1092/R101 中国消毒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会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ISSN1001-7658 CN 11-2672/R102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中华预防医学会ISSN 1004-8685 CN 41-1192/R103 营养学报中国营养学会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ISSN0512-7955 CN 12-1074/R104 卫生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ISSN 1000-8020 CN 11-2158/R105 疾病监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ISSN 1003-9961 CN 11-2928/R106 环境与职业医学中华预防医学会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ISSN 1006-3617 CN 31-1879/R107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限“论著”栏目)浙江省医科院ISSN 1000-4351 CN 33-1125/R108 基础医学生命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ISSN 1004-0374 CN 31-1600/Q109 解剖学报中国解剖学会ISSN 0529-1356 CN 11-2228/R110 遗传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ISSN 0253-9772 CN 11-1913/R111 微生物学通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学会ISSN 0253-2654 CN 11-1996/Q112 中国病毒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微生物学会ISSN 1674-0769 CN 42-1706/Q113 病毒学报中国微生物学会ISSN 1000-8721 CN 11-1865/R114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病理生理学会ISSN 1000-4718 CN 44-1187/R 115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ISSN 1673-520X CN 31-1976/Q116 医用生物力学中国力学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ISSN 1004-7220 CN 31-1624/R117 卫生管理学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中华预防医学会ISSN 1005-5916 CN11-5269/R118 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ISSN 1003-0743 CN 23-1042/F119 中国医院中国医院协会ISSN 1671-0592 CN 11-4674/R120 医学工程学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ISSN 0258-8021 CN 11-2057/R121 其他相关学科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国光学学会ISSN 1000-0593 CN11-2200/04122 色谱中国化学会ISSN 1000-8713 CN 21-1185/06二级123 综合医学浙江医学(除“论著”栏目外)浙江省医学会ISSN 1006-2785 CN 33-1109/R124 浙江实用医学浙江省医学情报研究所ISSN 1007-3299 CN 33-1207/R 125 北京医学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ISSN 0253-9713 CN 11-2273/R126 上海医学上海市医学会ISSN 0253-9934 CN 31-1366/R127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673-4904 CN 11-5455/R128 新医学中山大学ISSN 0253-9802 CN 44-1211/R129 实用医学杂志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ISSN 1006-5725 CN 44-1193/R 130 中国医刊人民卫生出版社ISSN 1008-1070 CN 11-3942/R131 中国医师杂志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ISSN 1008-1372 CN 43-1274/R 132 中国基层医药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ISSN 1008-6706 CN 34-1190/R 133 中国乡村医药中国农村卫生协会ISSN 1006-5180 CN 11-3458/R134 世界医学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卫理医学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ISSN 1007-6751 CN 11-3845/R135 中国急救医学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ISSN1002-1949 CN 23-1201/R136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ISSN 1006-9852 CN 11-3741/R137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大学ISSN 1008-9292 CN 33-1248/R138 复旦学报(医学版)复旦大学ISSN 1672-8467 CN 31-1885/R139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北京大学ISSN 1671-167X CN 11-4691/R140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华中科技大学ISSN 1672-0741 CN42-1678/R141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ISSN 0258-4646 CN 21-1227/R142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四川大学ISSN 1672-173X CN 51-1644/R143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南大学ISSN 1672-7347 CN 43-1427/R144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ISSN 1000-503X CN 11-2237/R145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吉林大学ISSN 1671-587X CN 22-1342R14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上海交通大学ISSN 0258-5898 CN31-1259/R147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中山大学ISSN 1672-3554 CN 44-1575/R 148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河北医科大学ISSN 1007-3205 CN 13-1209/R149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西安交通大学ISSN 1671-8259 CN61-1399/R150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广东省教育厅ISSN 1673-4254 CN 44-1627/R151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ISNN 0258-879X CN 31-1001/R152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ISSN 1000-5404 CN 51-1095/R153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ISSN 1000-2790 CN 61-1060/R154 温州医学院学报温州医学院ISSN 1000-2138 CN 33-1100/R155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苏州大学ISSN 1673-0399 CN 32-1674/R156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浙江大学ISSN 1672-3686 CN 33-1311/R157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卫生部北京医院、安徽省保健委员会ISSN 1672-6790 CN 34-1273/R158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南华大学ISSN 1007-3949 CN43-1262/R159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病理生理学会ISSN 1009-2137 CN 11-4423/R 160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中国医师协会ISSN 1673-6966 CN11-5452/R161 中国全科医学中国医院协会ISSN 1007-9572 CN 13-1222/R162 现代实用医学宁波市医学会、宁波市医学信息研究所ISSN 1671-0800 CN 33-1268/R163 内科学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ISSN 1005-2194 CN 21-1330/R164 心电学杂志浙江省医学会ISSN 1002-1094 CN 33-1124/R165 心脑血管病防治浙江省心脑血管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ISSN 1009-816X CN 33-1252/R166 中国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SSN 1007-2659 CN 42-1421/R167 胃肠病学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部ISSN 1008-7125 CN 31-1797/R168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广东省医学会ISSN 1007-9688 CN 44-1436/R169 临床血液学杂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血液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ISSN 1004-2806 CN 42-1284/R170 中国输血杂志中国输血协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ISSN 1004-549X CN 51-1394/R171 中国糖尿病杂志北京大学ISSN 1006-6187 CN 11-5449/R172 国际呼吸杂志中华医学会河北医科大学ISSN 1673-436X CN 13-1368/R173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SSN 1671-6205 CN 51-1631/R174 外科学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ISSN 1005-2208 CN 21-1331/R175 肝胆胰外科杂志温州医学院ISSN 1007-1954 CN 33-1196/R176 外科理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ISSN 1007-9610 CN 31-1758/R177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北京大学ISSN 1009-6604 CN 11-4526/R178 浙江创伤外科温州医学院ISSN 1009-7147 CN 33-1253/R179 临床骨科杂志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ISSN 1008-0287 CN34-1166/R180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ISSN 1002-1892 CN 51-1372/R181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671-0290 CN 11-4657/R182 妇产科计划生育学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ISSN 1004-8189 CN 11-4550/R183 实用妇产科杂志四川省医学会ISSN 1003-6946 CN 51-1145/R184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ISSN1005-2216 CN 21-1332/R185 生殖医学杂志北京协和医院,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ISSN1004-3845 CN 11-4645/R186 儿科学临床儿科杂志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ISSN 1000-3606 CN 31-1377/R187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ISSN 1005-2224 CN 21-1333/R188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ISSN 1673-4912 CN11-5454/R189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北京大学ISSN 1673-6710 CN 11-5424/R190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南大学ISSN 1008-8830 CN 43-1301/R191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中日友好医院;中国抗癌协会ISSN 1673-5323 CN 11-5466/R192 肿瘤学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协会ISSN 1007-385X CN 31-1725/R193 实用肿瘤杂志浙江大学ISSN 1001-1692 CN 33-1074/R194 中国肿瘤临床中国抗癌协会ISSN 1000-8179 CN 12-1099/R195 癌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ISSN1000-467X CN 44-1195/R196 中国肺癌杂志中国抗癌协会;中国防痨协会;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ISSN 1009-3419 CN 12-1395/R197 中国癌症杂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ISSN 1007-3639 CN 31-1727/R 198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中华预防医学会,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ISSN1673-5269 CN 11-5456/R199 肿瘤学杂志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抗癌协会ISSN 1671-170X CN33-1266/R200 神经、精神科学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吉林大学ISSN 1003-2754 CN22-1137/R201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ISSN 1008-0678 CN 31-1752/R202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卫生部北京医院,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ISSN 1006-2963 CN 11-3552/R203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山医科大学ISSN 1002-0152 CN 44-1213/R 204 上海精神医学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ISSN 1002-0829 CN 31-1564/R205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心理卫生协会ISSN 1000-6729 CN 11-1873/R 206 泌尿男科学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ISSN 1001-1420 CN 42-1131/R207 中国男科学杂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ISSN 1008-0848 CN 31-1762/R208 皮肤性病学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西安交通大学ISSN 1001-7089 CN61-1197/R209 中国艾滋病性病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ISSN 1672-5662 CN 11-4818/R 210 耳鼻喉科学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ISSN 1672-7002 CN 11-5175/R211 中国眼耳鼻咽喉科杂志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ISSN 1672-2420 CN 31-1875/R212 临床耳鼻喉科杂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ISSN 1001-1781 CN 42-1764/R213 口腔科学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四川大学ISSN 1000-1182 CN 51-1169/R 214 上海口腔医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ISSN 1006-7248 CN 31-1705/R215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ISSN 1001-3733 CN61-1062/R216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ISSN 1003-7632 CN13-1070/R217 口腔医学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ISSN 1003-9872 CN 32-1255/R218 口腔正畸学北京大学ISSN 1005-0191 CN 11-3255/R219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卫生部口腔种植科技中心ISSN 1007-3957 CN51-1493/R220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解放军总医院ISSN1009-3761 CN 11-4424/R221 眼科学眼视光学杂志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温州医学院ISSN 1008-1801 CN 33-1215/R222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ISSN 1006-4443 CN21-1348/R223 眼科研究河南省眼科研究所ISSN 1003-0808 CN 41-1095/R224 眼科学报(英文版)中山大学ISSN 1000-4432 CN 44-1119/R225 眼科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ISSN 1004-4469 CN 11-3025/R226 特种医学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ISSN 1008-1062 CN 21-1381/R227 医学影像学杂志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ISSN 1006-9011 CN 37-1426/R 228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中山大学ISSN 1005-8001 CN 44-1391/R229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ISSN 1002-0101 CN 11-2110/R230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中国超声诊断情报中心ISSN 1009-8380 CN11-4485/R231 实用放射学杂志西安医学科学研究所ISSN 1002-1671 CN 61-1107/R232 介入放射学杂志上海市医学会ISSN 1008-794X CN 31-1796/R233 放射学实践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ISSN 1000-0313 CN 42-1208/R234 放射免疫学杂志同济大学ISSN 1008-9810 CN 31-1680/R235 检验医学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ISSN 1673-8640 CN 31-1915/R236 临床检验杂志江苏省医学会ISSN 1001-764X CN 32-1204/R237 中国内镜杂志中南大学ISSN 1007-1989 CN 43-1256/R238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康复研究中心ISSN 1006-9771 CN 11-3759/R 239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康复医学会ISSN 1001-1242 CN 11-2540/R240 药学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ISSN 1001-8255 CN31-1243/R241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全国生化制药情报中心站ISSN 1005-1678 CN32-1355/R242 中国新药杂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药学会ISSN 1003-3734 CN 11-2850/R243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中国药学会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ISSN 1005-0698 CN 42-1333/R244 药学实践杂志第二军医大学ISSN 1006-0111 CN 31-1685/R245 中国药物与临床中国医院协会ISSN 1671-2560 CN 11-4706/R246 中国药房中国医院协会ISSN 1001-0408 CN 50-1055/R247 中国药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ISSN 1006-4931 CN 50-1054/R248 海峡药学福建省药学会ISSN 1006-3765 CN 35-1173/R249 药学进展中国药科大学ISSN 1001-5094 CN 32-1109/R250 中国药品标准国家药典委员会ISSN 1009-3656 CN 11-4422/R251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ISSN 1006-902X CN11-3742/R252 中国药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ISSN 1008-049X CN 42-1626/R 253 华西药学杂志四川省药学会四川大学ISSN 1006-0103 CN 51-1218/R 254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科大学ISSN 1000-5048 CN 32-1157/R255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沈阳药科大学ISSN 1006-2858 CN 21-1349/R256 解放军药学学报总后卫生部药检所ISSN 1008-9926 CN 11-4227/R257 药物分析杂志中国药学会ISSN 0254-1793 CN 11-2224/R258 中国海洋药物中国药学会ISSN 1002-3461 CN 37-1155/R259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学会ISSN 1001-5213 CN 42-1204/R260 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医药集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ISSN 1001-8689 CN 51-1126/R261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药学会ISSN 1007-7693 CN 33-1210/R262 医药导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国医药商业协会ISSN 1004-0781 CN 42-1293/R263 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ISSN 1002-6975 CN52-1063/R264 解放军护理杂志第二军医大学ISSN 1008-9993 CN 31-1825/R265 护理学报南方医科大学ISSN 1008-9969 CN 44-1631/R266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华医学会ISSN 1672-7088 CN 21-1501/R267 护理与康复浙江省护理学会ISSN 1671-9875 CN 33-1298/R268 中医药学浙江中医杂志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ISSN 0411-8421 CN33-1083/R269 山东中医杂志山东中医药学会ISSN 0257-358X CN 37-1164/R270 江苏中医药江苏省中医药学会ISSN 1672-397X CN 32-1630/R271 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市中医药学会ISSN 1007-1334 CN 31-1276/R272 北京中医北京中医药学会ISSN 1000-4599 CN 11-2258/R273 福建中医药福建省中医药学会ISSN 1000-338X CN 35-1073/R274 天津中医药天津市医学院ISSN 1672-1519 CN 12-1349/R275 江西中医药江西省中医药学会ISSN 0411-9584 CN 36-1095/R276 新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ISSN 0256-7415 CN 44-1231/R 277 中国中医急症中华中医药学会ISSN 1004-745X CN 50-1102/R278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ISSN 1671-038X CN42-1612/R279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ISSN 1005-0264 CN 42-1322/R 280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ISSN 1672-0709 CN 12-1380/R281 中国肛肠病杂志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ISSN 1000-1174 CN 37-1167/R282 中国针灸中国针灸学会ISSN 0255-2930 CN 11-2024/R283 上海针灸杂志上海市针灸学会ISSN 1005-0957 CN 31-1317/R284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广州中医药大学ISSN 1003-9783 CN 44-1308/R285 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国药理学会ISSN 1001-859X CN 51-1188/R286 中成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ISSN 1001-1528 CN 31-1368/R287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浙江中医药大学ISSN 1005-5509 CN 33-1077/R288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ISSN 1006-2157 CN 11-3574/R289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山东中医学院ISSN 1007-659X CN 37-1279/R290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ISSN 1008-861X CN 31-1788/R291 中医药学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ISSN 1002-2392 CN 23-1193/R292 预防医学中国职业医学中华预防医学会华南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ISSN 1000-6486 CN 44-1484/R293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中华预防医学会ISSN 1001-1889 CN 22-1136/R294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华预防医学会ISSN 1005-6661 CN 32-1374/R 295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ISSN 1001-568X CN23-1040/R296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ISSN 1007-6131 CN 11-3803/R 297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ISSN 1004-8456 CN 11-3156/R298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中华预防医学会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ISSN 1004-6194 CN 12-1196/R299 中国辐射卫生中华预防医学会山东省医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ISSN1004-714X CN 37-1206/R300 中国健康教育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ISSN 1002-9982 CN 11-2513/R301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中华预防医学会西安交通大学ISSN 1008-6579 CN 61-1346/R302 浙江预防医学浙江省预防医学会ISSN 1007-0931 CN 33-1200/R303 上海预防医学上海市预防医学会ISSN 1004-9231 CN 31-1635/R304 毒理学杂志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ISSN 1002-3127 CN 11-5263/R305 中国妇幼保健中华预防医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ISSN 1001-4411 CN 22-1127/R306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除“论著”栏目外)浙江省医科院ISSN 1000-4351 CN 33-1125/R307 基础医学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ISSN 1001-1633 CN 31-1285/R308 神经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ISSN 1000-7547 CN 61-1061/R309 现代免疫学中国免疫学会上海市免疫学会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ISSN1001-2478 CN 31-1899/R310 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中国医科院ISSN 1004-4531 CN 11-2584/R311 法医学杂志司法部司法鉴定科技研究所ISSN 1004-5619 CN 31-1472/R 312 肠外与肠内营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ISSN1007-810X CN 32-1427/R313 中国微循环江苏省微循环学临床应用实验培训中心(南通大学二附院) 中国微循环学会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ISSN 1007-8568 CN 32-1473/R314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中国优生科学协会,中日友好医院ISSN 1006-9534 CN 11-3743/R315 卫生管理学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中华预防医学会黑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ISSN 1001-9561 CN 23-1318/R316 医院管理论坛北京大学ISSN 1671-9069 CN 11-4830/R317 中医药管理杂志中华中医药学会ISSN 1007-9203 CN 11-3070/R318 中国卫生卫生部,中国卫生杂志社ISSN 1009-1424 CN 11-3708/D319 中国卫生统计中国医大,中国卫生信息学会ISSN 1002-3674 CN21-1153/R320 卫生经济研究华东卫生经济研究协作会ISSN 1004-7778 CN 33-1056/F 321 医学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浙江大学,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ISSN1002-1701 CN 33-1050/G4322 中医教育北京中医药大学ISSN 1003-305X CN 11-1349/R323 浙江医学教育浙江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ISSN 1672-0024 CN 33-1297/R 324 医学工程学上海生物医学工程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ISSN 1006-1517 CN 31-1763/R325 社会医学中国医学伦理学西安交大ISSN 1001-8565 CN 61-1203/R326 医学与社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ISSN 1006-5563 CN 42-1387/R327 其他相关学科类水科学进展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学会ISSN1001-6791 CN 32-1309/P(浙江省医学学术交流管理中心)附:论文发表渠道推荐医学论文写作发表快速通道:/html/yxqk/bdhx/2872.htmlQQ:2211564091华夏学术传媒网是国内权威的医学卫生期刊发表平台。
辛勤耕耘 硕果累累——记骨科生物力学著名专家王以进教授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记骨科生物力学著名专家王以进教授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5(13)2
【摘要】王以进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骨科生物力学专家.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力
学系,1973年至今历任上海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力学研究室主任、教授,上海生物力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受聘于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客座教授.曾先后担任中国力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关节学会常委、全国骨伤科外固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会科工委常委、上海力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流变学会、欧洲生物力学学会会员.还同时担任<医用生物力学杂志>、<应用科学学报>、<上海力学>、<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临床杂志>、<中华新医学>等杂志副主编、常编和编委.
【总页数】1页(P84-84)
【关键词】生物力学;骨科;耕耘;人工关节;骨伤科;生物医学工程学;外固定;教授;常委;专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8;G633
【相关文献】
1.创新骨科临床技术促进骨科事业发展——记著名骨科专家熊鹰教授 [J], 李霞
2.倾情对虾养殖事业辛勤耕耘硕果累累——记著名水产养殖专家赵法箴院士 [J],
赵凡
3.五十余载辛勤耕耘古稀之年硕果累累——记我国著名动物医学专家全炳昭教授[J], 江农
4.辛勤耕耘在爆破天地里--记著名爆破专家梁开水教授 [J], 颜东
5.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记著名皮肤病专家毕宇文教授 [J], 赵天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中心正式成立 中国科协第103次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会议召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中心正式成立中国科协第103次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会议召开龙勉;吕守芹;霍波【期刊名称】《医用生物力学》【年(卷),期】2006(21)2【总页数】1页(PF0003-F0003)【关键词】生物力学;生物工程;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中国青年;中国科协;心正;科学家;会议;论坛【作者】龙勉;吕守芹;霍波【作者单位】中科院力学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1;R318【相关文献】1.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组建/我国16位科学家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召开基础研究工作会议/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获奖 [J],2.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新馆开馆/中国科学院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成立/"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成立/中国科学院新启动五项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首届北京高温超导机理前沿论坛"在京举行/张亚平获"生物多样性领导奖"/邱华盛获日本地球绿化中心"国际贡献奖" [J],3.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技术中心成立/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中国科学院举行博士学位授予仪式/"2000中国国际科普论坛"在京举行/全球第一个互联网有限元软件研制成功/隆重纪念华罗庚诞辰九十周年/纪念量子论创立一百周年学术报告会在京举行/普若岗日冰原国际科学考察队胜利凯旋/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深圳、珠海发展出谋献策 [J],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主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国家973计划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解思深 [J], 周洪英;卢利平5.“中国青年咨询工程师论坛”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分会)
工作总结
(2011年5月6日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
本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分会)是2006年12月在香港召开的“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大会”期间换届,2007年3月分别获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批准后开始工作。
专业委员会(分会)在“积极组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和学会组织建设,促进我国生物力学学科发展”方面开展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学术组织的主要工作之一。
专业委员会(分会)精心组织召开了“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2009年10月天津)、“第三届(2007年7月广州)和第四届(2010年7月重庆)中美生物医学工程暨海内外生物力学学术研讨会(Sino-American Workshop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hina-Overseas Joint Workshop on Biomechanics) 和2 次“全国生物力学研讨会暨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2008年5月太原;2011年5月十堰)。
这三个系列的学术会议是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办的主要学术交流活动,均为每三年举办一次。
在专业委员会(分会)委员的精心组织和热情参与下,这些学术活动均取得了很大成功。
例如,2009年在天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是我国历次生物力学领域学术交流活动中,参加人数和交流论文篇数最多的一次。
来自全国各地(含香港地区)278 位生物力学、医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临床与基础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出席了会议。
会议收到190 篇学术论文摘要,其中154 篇论文分别以大会报告、
分会场主题报告、分会场报告及研究生优秀论文评选报告的形式进行了交流。
会议的大会及各分会场的学术交流自始至终保持了旺盛的人气,呈现出年青学子参与热情高、讨论自由热烈的特点。
专业委员会(分会)成功举办了第四次中国科协论坛—“心血管力学生物学前沿问题研讨会”(2009年11月北京)。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刘德培院士出席了研讨会并讲话。
“中国科协论坛”是中国科协为促进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推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优化学术交流格局,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于2009年新创立的学术交流品牌,也是中国科协2009年度计划中的一项重点工作。
专业委员会(分会)提出的申请在全国50多个申请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科协首批立项的5个论坛之一。
专业委员会(分会)举办了“2010上海国际骨科生物力学研讨会”(2010年7月上海);还作为协办单位,组织召开了“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2008年10月大连)。
圆满完成了学会交给的学术交流任务。
专业委员会(分会)组织了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2009年8月郑州),“生物力学与人类健康”专题研讨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的生物力学分会场学术研讨会(2010年12月北京)。
组织国内生物力学工作者参加了“第6届世界生物力学大会”(2010年8月新加坡)、世界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物理大会(2008年9月德国)和第三次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学术会议(2007年7月泰国)。
专业委员会(分会)在大型学术交流活动中开展了“研究生优秀论文评选”,取得很好效果。
学术会议的研究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激发了年青学子从事生物力
学研究的兴趣和参与学术交流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研究工作的水平和表达研究结果的能力。
二、举办高水平的生物力学讲习班,加强青年生物力学工作者培养。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生物力学研究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应力-生长关系、细胞力学行为以及分子力学-化学耦合等成了生物力学研究的新领域,也不断吸引力学、医学、生物学和其他工程学科的新生力量加入其中。
这些年轻的生物力学工作者渴望有一个集中学习提高的机会。
专业委员会(分会)利用学会人才聚集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创造条件,加强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
积极申请承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力学高级讲习班” 和教育部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2008年7月上海)。
在2010年7月又举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材料与细胞力学前沿高级讲习班”(2010年7月北京)
讲习班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讲学。
授课专家中多数是专业委员会(分会)成员。
讲习班专家教授的授课特色明显,精彩纷呈,既有国际学术大师和院士高屋建瓴的学术指导,也有中青年专家在生物力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前沿领域的最新成果。
来自全国各地(含香港地区)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生物力学及相关医学临床、生物学及力学等领域的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共计320余人讲习班的学习。
讲习班和博士生会议学术质量高、形式活泼新颖,为年轻的生物力学工作者了解当前生物力学发展的新趋势,促进我国生物力学学科领域的青年学者成长,培养生物力学的后备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科普工作
科普活动也是学会的重点工作之一。
专业委员会(分会)高度重视生物力学
知识的普及。
开展了对中学生与普通市民的生物力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积极参与了学会组织的“科普日”活动。
更重视在医学界进行生物力学知识的宣讲,专业委员会(分会)成员多次应邀赴医院举办讲座,普及生物力学基本知识,介绍生物力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促进了生物医学背景的研究人员加入到生物力学的研究领域。
四、完成了学科发展报告的编写
按照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布置,生物力学分会组成了学科发展报告撰写小组,组织编写完成了《2007-2008生物力学学科发展报告》,已出版。
五、提高了生物力学学科在国内和国际的学术地位
本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分会)期间,樊瑜波教授当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2008年)、姜宗来教授当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2008年)、龙勉教授当选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2010年)。
本届委员会期间,生物力学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单列为独立的“C10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学”学科评审组;在数理科学部实现了“A0205生物力学”学科代码单列,正式成为力学学科的二级分支学科之一。
专业委员会(分会)成员还在国家基金委政策咨询、学科发展规划制定中有所贡献,在医疗器械行业联盟等产业发展咨询和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
姜宗来教授新当选为世界生物力学理事会(WCB)理事(2010年),至此我国大陆地区在WCB的理事增至3名(龙勉、樊瑜波、姜宗来),龙勉教授还担任WCB执委兼司库。
樊瑜波、姜宗来(2007年)、龙勉、张明(2009年)先后当选为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协会执委会执委,张明教授还担任该协会秘书长。
六、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努力发展新会员,壮大生物力学研究队伍。
专业委员会(分会)借助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宣传生物力学专业,介绍学会功能、职责和工作情况,招收、吸纳新会员。
在全国生物力学大会期间,专业委员会(分会)试行利用学术会议平台发展新会员。
新会员现场填表登记并按学会一届四年交纳会费,当即享受会员参加学术会议注册费的优惠。
这一做法取得了很好效果。
回顾本届专业委员会(分会)工作,我们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会组织建设等方面为我国生物力学学科的发展做了一些努力,建立了交叉学科新的专家和青年学者互动的学术交流模式,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赋予了学科创新活力,有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
我们之所以能做好上述工作,主要是专业委员会(分会)有一支团结合作、学术思想活跃、热心学会工作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认真开展学会工作,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成效,促进自主创新和学科繁荣以及青年人才的成长,促进我国的生物力学事业发展。
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