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昆曲《牡丹亭》音乐研究

昆曲《牡丹亭》音乐研究

昆曲《牡丹亭》音乐研究《牡丹亭》是中国昆曲中的经典之作,其细腻的剧情和优美的音乐脍炙人口。

本文将对两首不同版本的《牡丹亭》歌曲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作品的词曲作者、写作背景、音乐分析、演唱方法,探究歌曲的创作价值和艺术规律。

我们来看“王磊词、栾凯曲”版本的《牡丹亭》。

在创作背景方面,这首歌曲主要表现了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王磊的歌词将作者自身的情感与故事的情感融为一体,以准确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呈现出戏剧性的效果。

栾凯的曲则将这种情感贯穿于旋律之中,用严谨的结构支撑着歌词的内涵。

从音乐分析的角度看,《牡丹亭》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

其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变化多样,运用了昆曲的音乐元素,使曲调具有深厚的民族风味。

同时,这首歌的词曲配合得恰到好处,通过和谐的旋律与歌词的抑扬顿挫,使音乐与文学紧密相连。

在演唱方法上,民族声乐的技巧被充分运用。

《牡丹亭》的演唱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呼吸控制和发声技巧,以确保在表现歌曲情感和展示昆曲韵味时达到最佳效果。

演唱者还需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以便准确地传达出歌曲的内涵。

“王磊词、栾凯曲”的《牡丹亭》展示了传统昆曲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现了现代音乐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深入探究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演唱方法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昆曲艺术的精髓,并为今后的音乐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化,跨文化传播的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传播,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跨文化传播的经验和启示。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传播,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是关键。

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通过精确的市场定位和灵活的商业策略,如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推出吸引年轻人的活动,举办世界巡回演出等,成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同时,该剧目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们普遍熟知的经典故事以现代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2018.08文学教育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J l淋内容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用独特性、多样性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杜丽娘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经久不衰的 艺术形象。

本文就《牡丹亭》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牡丹亭》多样性独特性汤显祖的《牡丹亭》用独特性、多样性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杜丽娘 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经久不衰的艺 术形象,从而奠定了她在中国戏剧 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 位,使《牡丹亭》成为千古名剧。

《牡 丹亭》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就是运用大胆的想 象、夸张的手法和奔放的语言来塑 造形象,表现人物对理想世界的追 求。

当我们从艺术角度欣赏《牡丹 亭》时便会发现,它至始至终闪耀 着浪漫主义的光辉。

其一,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牡丹亭》写的是杜柳二人的爱情 故事,在整个故事中,杜丽娘因情 成梦,因梦而亡,死而复生,经过曲 折斗争,杜柳二人终成秦晋。

全剧 故事曲折离奇,特别是将人间地府 结合起来,让主人公在这两个世界 中用不同的方式为爱情而抗争,使 剧情具有浓厚的梦幻色彩。

这样的 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 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剧情,一方面是剧情本身发展的需要,另一 方面也与作者的世界观密切相联。

在作者看来,杜丽娘所追求的婚姻 自由,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 实现的,相对于人间来说,阴间却 有着更大的自由性一这不能不 说是《牡丹亭》所表现的深刻含义。

其二,理想化人物色彩。

与情 节的曲折离奇向适应的是,作者运 用大胆想象、艺术的夸张,将现实 社会与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 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出高度理想 化人物形象。

赋予人物理想化色 彩,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愿望。

比如 杜丽娘因情而亡,摆脱了现实的羁 拌后,作者赋予她超人的本领和行动上的更大自由,使她在非人的世界里,对人间的礼教、法律作更彻底地批判,复活后与柳梦梅为自由婚姻而出走;再如柳梦梅甘冒杀头风险开棺使杜丽娘复活、春香蔑视封建礼教、笑骂封建卫道士等。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意义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意义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意义
首先,该剧以琼瑶美女李盛花和书生张薄命之间的爱情为主线,通过
一系列波折和辗转追寻,展现了浓郁的韵味和情感。

剧中以诗意典雅的语
言描绘了悲欢离合、生死离别的情感纠葛,让观众在艺术化的表达中与角
色产生共鸣,感受到了深厚的人性关怀和思想情感的启迪。

这种对爱情的
渲染和描绘,使得《牡丹亭》成为了一部有着独特韵味的爱情戏剧。

其次,《牡丹亭》以舞台表演为主要表现形式,舞台布景和道具运用
独特,能够生动地再现唐代的景观和人物形象。

尤其是在描绘牡丹亭和盛
花的相遇的场景中,舞台上常常运用如樱花雨般的道具,使得观众仿佛走
入了一个幻境之中,沉浸在唯美的艺术氛围中。

此外,剧中还有丰富的舞
蹈和音乐表演,以及婉转动人的唱词,使得整个戏剧呈现出一种唯美、艺
术和神秘的风格。

最后,《牡丹亭》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该剧
成功地将文学创作和戏剧表演相结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其次,剧中对于爱情、命运和自然的描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哲学思考和对
人生意义的思索。

再者,《牡丹亭》以唐代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社会风俗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多样性,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
丰富的参考。

总之,作为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牡丹亭》通过其独特的
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展示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深厚的人性关怀,对
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以其精湛的舞台表演
和唱词艺术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贡献了独
特的资源。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LT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注:《牡丹亭题词》)由此可见《牡丹亭》的中心是一个“情”字,或者说是“情”与“理”的斗争。

情与理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情是人的欲望,人的追求,人对物的享用、占有,是人的自然需求和情感需求没有压抑的满足,它体现的是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理则是对即成教条的被动接受和扼杀人性的遵守。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感情和理智之间,既有可以调和一致的一面,也有不可调和和不相一致的一面。

情近似而不等于感情,理近似而不等于理智。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同样《乐记》篇说:“夫物之惑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它第一次提示出人欲和天理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不是灭天理穷人欲,就是存天理而专人欲,非彼即此,两者必居其一。

人欲就是情,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人的本性。

“食、色,性也。

”“天理”指的是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对人的约束,即礼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圣人孔子的言论,它成为封建时代人们必须遵守的信条,异性之间不得往来,自由恋爱。

当时所谓男女私情,被严厉禁止。

只有听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男女之情才合乎于礼法,即合乎天理。

少男少女要追求异性,这是人之常情,礼教却禁止男女之间的任何往来。

杜丽娘是官家小姐,她有幸读书识字。

《诗经》、乐府和其他文学作品对她的启蒙,如同苏轼的一首诗所写的那样:识字是人生不幸的起点,她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顺从地活下去了,她的反抗,或者如实地说,那只能是一次小小的不顺从的尝试,开始于她向春香探听花园的所在。

父母对杜丽娘的宠爱可谓无微不至,却从不对她提起有这样一所花园,只有在父亲下乡劝农之时,她才得偷偷地游一次花园。

闺秀小姐除刺绣、识字之外,她的时代和社会地位命定她无所事事。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曲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杂剧,被誉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代表之一。

该剧以美丽的牡丹为线索,讲述了唐代文学大家元稹与神仙玉真子的爱情故事。

在文学形式、题材内容、人物刻画和表演艺术等方面,该剧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牡丹亭》的文学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上。

该剧采用了“断章式”的描写方式,将整个剧情分为三十个场景,由明代王懋功所作的断章诗串联起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该剧还以牡丹为线索,贯穿全剧,以寄托了主人公元稹的爱情和心情。

正因为如此,该剧在文学形式上展现了详略得当,以“牡丹”为悬念贯穿整个故事,使之既有主线,又有支线,增加了人物的情感色彩和多样性。

其次,在题材内容方面,《牡丹亭》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故事情节上华丽巧妙,表现出唐代女性的特有美和气质,展现出唐代的文学和文艺艺术风格。

与此同时,该剧还表现了汉唐文学的精髓,以文学细节的形式展现了唐代文学大师的风度与气质。

此外,《牡丹亭》中的人物刻画也非常精致。

主人公元稹笃信才华,情感细腻,个性积极,充分体现出唐代文学大师的气质。

玉真子则成为了古代神秘的“神仙”,她的神秘性很高,且性格独特,忠诚而浪漫,冷静沉着,沉默寡言,很好地体现了汤显祖对“女性内向”的理解。

而且玉真子又是以“创造世间美好”为目的而来到凡间的神仙形象,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美即是善”、“无始无终、唯一美好”的观点也在剧中得到了体现。

最后,就表演艺术而言,《牡丹亭》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该剧表演风格清新而优美,唱腔优雅流畅,有着艳丽的色彩,演员可以在台上演绎出唐代文学大师的文艺气质和性格风范。

此外,《牡丹亭》中的舞蹈也是其独特的表演艺术之一。

舞蹈尤其突出唐代女性的婀娜多姿,展现了唐代文艺的风貌和特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浅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浅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浅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有情人”杜丽娘形象,奠定了我国戏曲创作浪漫主义的基石。

一、浪漫的精神追求文学中的浪漫精神主要指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向往。

作者把杜丽娘作为“情之至”的人物来塑造,让她扮演为爱而死去活来的主角,表示对人的真性情的憧憬和追求,这是《牡丹亭》的重大突破。

杜丽娘亲父杜宝自称“西蜀名儒”,以儒治家;杜母夸耀自己娘家“世出贤德”,要给女儿当好楷模;塾师陈最良只知道“孟子说得好,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其心”。

她在这样的环境里只能“老成持重”,以至她在衙门闺房住了三年,居然没有去过自家的后花园。

但杜丽娘毕竟是个正当青春年华的少女,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和爱的强烈追求。

师父对她讲解《诗经·关睢》,这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

她在镜子中发现了自己“三春好处无人见”的美丽,当她步入春光灿烂的花园,第一次发现了大自然春天的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春情和对异性的渴望。

而她的生活环境没有给她提供任何条件,只有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把爱情理想寄托在一个昏然梦幻中出现的情人身上。

她把这次梦遇作为高于一切的情感财富,对封建礼教进行大胆的反叛。

但她无力改变现实,又不愿屈服现实,最终只能含恨为情而死。

“杜丽娘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能为情而死,而且表现在死后对阎罗王据理力争”。

[1]她进入阴间,变得更为大胆、更为痴情,而且并不满足自己以鬼魂身份与情人相会,以至追求愿为情而生。

她毫无顾忌地与胡判官据理力争,终使自己还魂复生。

“人生而有情,思欢恕愁,感于幽微,流于啸歌,行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

”[2]冥判后,她不用媒妁之言,自己去敲开情人的房门,发出“生同室,死同穴,永做夫妻”的海誓山盟。

复生后,宁愿不当杜家女,也不离开柳梦梅,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婚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承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热烈赞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古典戏剧汤显祖《牡丹亭》》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古典戏剧汤显祖《牡丹亭》》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古典戏剧汤显祖《牡丹亭》》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牡丹亭》的基本内容是: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

它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在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了一个大家闺秀的软弱性格,实现了自己所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作者通过一些富有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突出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也表现了在封建闺范束缚下的青年妇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

其次是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内心的感情。

我们读《惊梦》、《寻梦》、《闹殇》、《冥誓》等出时,更多地象在读抒情诗而不象在看剧本。

用写诗的手法写戏本来是我国许多戏曲作家的共同特征,汤显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等。

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作者:孟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8期内容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用独特性、多样性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杜丽娘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经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本文就《牡丹亭》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牡丹亭》多样性独特性汤显祖的《牡丹亭》用独特性、多样性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杜丽娘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经久不衰的艺术形象,从而奠定了她在中国戏剧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使《牡丹亭》成为千古名剧。

《牡丹亭》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就是运用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形象,表现人物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当我们从艺术角度欣赏《牡丹亭》时便会发现,它至始至终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辉。

其一,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牡丹亭》写的是杜柳二人的爱情故事,在整个故事中,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而亡,死而复生,经过曲折斗争,杜柳二人终成秦晋。

全剧故事曲折离奇,特别是将人间地府结合起来,让主人公在这两个世界中用不同的方式为爱情而抗争,使剧情具有浓厚的梦幻色彩。

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剧情,一方面是剧情本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与作者的世界观密切相联。

在作者看来,杜丽娘所追求的婚姻自由,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实现的,相对于人间来说,阴间却有着更大的自由性——这不能不说是《牡丹亭》所表现的深刻含义。

其二,理想化人物色彩。

与情节的曲折离奇向适应的是,作者运用大胆想象、艺术的夸张,将现实社会与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出高度理想化人物形象。

赋予人物理想化色彩,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愿望。

比如杜丽娘因情而亡,摆脱了现实的羁拌后,作者赋予她超人的本领和行动上的更大自由,使她在非人的世界里,对人间的礼教、法律作更彻底地批判,复活后与柳梦梅为自由婚姻而出走;再如柳梦梅甘冒杀头风险开棺使杜丽娘复活、春香蔑视封建礼教、笑骂封建卫道士等。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是明代杂剧作家唐寅创作的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题的话剧。

该剧通过描绘悲剧一对相爱的男女,以及他们的离奇缘起、沉思哲理、华
丽词藻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艳情题材的高品位和舞台艺术的高超境界。

同时,它也是杂剧的最高峰之一,为后来的戏曲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文学语言方面,《牡丹亭》以唐诗宋词为原型,表达了唐代文化的
优美与繁荣。

剧中的对白诗句常常具有华丽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
对偶等。

例如,“双燕囚宿花隔雨,美人迟递水云空”的诗句,生动地描
绘了两位主人公心心相印而又相隔两地的情景。

此外,剧中还经常穿插一
些闲话、广告诗等,用以表达剧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情感起伏等,丰富了
剧情的展开。

除了诗词的应用,唐寅在《牡丹亭》中还采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文学引用,以体现剧作的深度和内涵。

例如,剧中的一段与《红楼梦》相关的话语,表达了爱情的升华和人生的意义;而对于孟母之教、岳母之敬等等,
都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伦理观念。

此外,《牡丹亭》还独创了一种叫做“挑腔”的表演形式,使得观众
可以在听到演员的声音和唱腔后,不仅仅从台上演员的动作和表情中获得
信息,还能够通过听觉的方式来感受戏剧艺术的力量。

这种挑腔的方式,
使得《牡丹亭》具有极高的表演性和戏剧性,同时也成为后来传统戏曲的
重要影响。

总之,《牡丹亭》通过华丽的文学语言表达了对爱情、人生、道德等
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其精致的诗词、深刻的哲理以及独特的表演方式,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瑰宝之一。

汤显祖《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汤显祖《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汤显祖《牡丹亭》的文化意义一、《牡丹亭》的故事情节《牡丹亭》故事取材于《燕居笔记》收辑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写南宋时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私自游园,在梦中与素不相识的书生柳梦梅幽会,尽男女之欢。

醒来幽怀难遣,抑郁而死。

杜宝升官离任,葬女于官街花园。

柳梦梅上京赴试时路过此地,在花园内拾得杜丽娘临终前的自画像。

他观画思人,终于和杜丽娘的阴魂相会。

柳梦梅挖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

后柳梦梅考中状元,杜宝拒不承认两人的婚事,最终由皇帝出面解决,全家大团圆。

《牡丹亭》的思想内涵1、标出了以情反理的时代主题。

2、体现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三、《牡丹亭》的艺术特色1.《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

它的基本构思突破了现实生活的限制,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情感历程,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去完成的;杜丽娘终于能实现自己的爱情愿望,也显然是理想的胜利而不是现实的胜利。

另一方面,全剧用笔细腻、意脉曲致,在幻想中显示着细节之真,人性之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共鸣感和现实批判力,形成了亦真亦幻的艺术特征。

2、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3、此剧是一部诗剧,也是一部剧诗。

汤显祖善于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内心的感情,善于通过诗与剧的谐美结合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戏剧情境,极具艺术感染力。

如《惊梦》、《寻梦》、《闹殇》、《冥誓》等出。

4、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

此剧既继承了元杂剧当行本色语的传统,又熔铸进文人辞赋、古典诗词的清丽精工,锤炼出一种真切自然与华采空灵相结合的戏曲语言,使此剧成为案头之书与台上之曲两擅其美的典范。

谈《牡丹亭》之浪漫主义特色

谈《牡丹亭》之浪漫主义特色

谈《牡丹亭》之浪漫主义特色明代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光彩熠熠的巨制。

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可见该剧轰动一时,影响之大。

它写理想、叙爱情,织之以奇思异想,使之放射出浪漫主义的璀璨光芒。

《牡丹亭》共五十五出,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恋爱故事。

第一出“标目”,交代了写作动机和全剧梗概。

从第二出“言怀”至三十出“回生”,写杜丽娘游园,梦见柳生思念成病,以致夭折;死后三年,岭南柳梦梅来到梅花庵,丽娘鬼魂又与柳梦梅相会,人鬼定盟。

柳梦梅掘坟开棺使丽娘重生,从而结为夫妇。

从三十六出“婚走”至末“园驾”,写杜、柳虽已成为夫妇,但还未为人所承认,特别是没为丽娘的父亲杜宝所承认。

作品就是写丽娘与梦梅的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冲突,表现了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美好理想。

然而《牡丹亭》在艺术上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以其瑰丽的色彩描绘出了一幅理想图画。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在于以“梦”写其理想。

杜丽娘为南安太守的独生女儿。

封建官僚杜宝和他的夫人甄氏,为封建礼教濡染,从行动和思想上对女儿都严加管束。

作者通过游园入梦,跌入了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境界、闯进了一个甜蜜美满的天地。

杜丽娘游园时感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是因为她感到“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

年已及笄,不得早成婚配。

成为虚度青春”。

从此可见,她厌弃那些子曰诗云的封建说教,痛恨那些家规家法,憧憬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向往着佳人配才子的际遇,于是感而入梦。

杜丽娘对于梦境,不是把它视为一般的幻觉,而是更深一层地将它视为自己理想的现实再现。

可见杜丽娘的“梦”,是对封建礼教大胆反抗,也是解放了的个性的自由飞翔。

正如杜丽娘的梦境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尖锐的对立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虽然古代作家以梦入剧者不乏其例,然而《牡丹亭》中的梦更是作为一种理想的寄托来提高文学作品的价值与艺术力量。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意义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意义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意义与元代剧坛上诸家并立,各有千秋的创作局面不同,明代剧坛总体呈现出一峰独秀,群山环拱的气象,汤显祖作为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临川四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

其中《牡丹亭》是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杜丽娘已成为人们心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

艺术特色一、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

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

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文化意义一、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煦清新的春风。

二、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

受封建禁锢极深的杜丽娘反抗级强烈,做梦做鬼做人都体现出至情无限,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完美结合。

三、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

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

据记载“《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的妇女。

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牡丹亭惊梦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惊梦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惊梦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惊梦》是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所写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传世
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更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一部
具有标志性的艺术作品。

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妙的艺术创作手法
《牡丹亭惊梦》以它那细腻入微的表演形式,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
风格。

汤显祖在写作时巧妙地运用了倒叙、多线索、幻觉等艺术手法,将剧情推向高潮,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2. 丰富的文化内涵
《牡丹亭惊梦》所展现的世界,是一个古代的村落,里面充满着儒家、道家、佛家等各种哲学思想的文化元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为观众
提供了一次独具匠心的视听盛宴。

3. 优美的艺术语言
《牡丹亭惊梦》的语言表现出了千年古今,优美曲折,堪称经典。


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展现出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使得作品
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在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 丰富的人物形象
《牡丹亭惊梦》中的各个角色形象丰富多彩,人物性格鲜明,对人物
的描写和烘托体现出作者对人物的深刻理解。

令观众从中感受到了深
沉的思想和情感。

5. 科学的舞美设计
《牡丹亭惊梦》的舞美设计精妙绝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用线条、色彩、空间等元素打造了精美的舞台效果,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与享受。

总之,《牡丹亭惊梦》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深远的艺术价值,正是因为它在创作上融汇了千年智慧,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汤显祖的《牡丹亭》是继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杰作,高中学生在语文课上如何写这篇文章的赏析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一)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她借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方式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欣赏经典-《牡丹亭》是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

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

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

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

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

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

后来,死掉了。

她被埋在后花园中。

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

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

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

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

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

京剧牡丹亭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京剧牡丹亭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京剧牡丹亭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京剧《牡丹亭》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京剧中的经典之一。

它以其精湛的表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观众的喜爱。

《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动人,角色塑造独特,既展示了人物之间的爱情纠葛,又折射出社会的种种困扰和现实的冷酷。

本文将对京剧《牡丹亭》进行全面的赏析,旨在深入解读其艺术特点和魅力,并探讨其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我们将介绍京剧《牡丹亭》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京剧起源于北京,在清代乾隆年间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京剧以其浓厚的京味儿和独特的表演方式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

《牡丹亭》则是京剧中的经典之作,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京剧《牡丹亭》的剧情和角色。

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悲剧恋情展开,讲述了女主角杜丽娘和男主角柳青云的爱情故事。

他们之间经历了艰难险阻,最终因纠葛的种种原因分离。

《牡丹亭》中的角色形象各具特色,既有受人瞩目的主角,也有扮演次要角色但同样不可或缺的配角。

这些角色的形象鲜明,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故事背景。

最后,我们将总结京剧《牡丹亭》的艺术特点和魅力,分析其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京剧《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手法吸引了广大观众,其精湛的唱腔、精细的化妆和动人的故事情节都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在当代,京剧《牡丹亭》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如何将其艺术特点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令更多的观众接触和爱上京剧,《牡丹亭》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总之,本文将全面探讨京剧《牡丹亭》的概述,包括其历史背景和发展、剧情和角色、艺术特点和魅力以及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这些分析和探讨,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京剧《牡丹亭》,并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包括正文部分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论述的方向;2. 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方式,确保文章内容连贯、条理清晰;3. 提出文章撰写的方法和策略,指导读者在阅读文章时的思考途径和理解重点;4. 总结文章结构对于文章内容阐释和意义展示的作用,强调文章结构对于整体论述的重要性。

论《牡丹亭》艺术特色

论《牡丹亭》艺术特色

论《牡丹亭》艺术特色张岱认为《牡丹亭》“灵奇高妙,已到极处”,吕天成评论《牡丹亭》“巧妙迭出,无境不新”。

神奇、瑰丽、梦幻的爱情故事,一直让古今中外的人们津津乐道。

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戏剧形式展示着男女主人公一段奇幻的爱情之旅。

1、人物形象——“奇丽”女子杜丽娘是剧中塑造得最为出色的人物形象,她敢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内心向往,敢于追求“梦中之爱”。

或许,在当时社会有不少女子都有相似的内心情感萌动以及对幸福人生的憧憬,然而她们都不敢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

可杜丽娘,不仅敢想,还敢于付之行动,经过无数艰难曲折,最终战胜腐朽的旧礼教。

这在礼教思想盛行的封建社会,早已视之为“奇”。

作者刻画杜丽娘与柳梦海这种“叛逆爱情”,不仅仅是为了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为了提倡思想解放、个性解放,而且它与当时社会正统思想矛盾冲突,注定了这段追求自由、真挚爱情的旅程的艰难和曲折,同时也衬托出这份爱情的坚贞伟大,难能可贵。

成书后,很多妇女深受该剧感动,因为女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她们的心声,反映了她们内心的挣扎。

此外,梦中“共欢云雨”,寻找“梦中之爱”,自行描画芳容,嘱咐死后葬画,这一系列的举动同样表现着杜丽娘行为之奇特,向人们展示杜丽娘是一个“奇丽”的女子。

2、场景设置——充满奇幻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的第一次相遇,汤显祖选择了在春色盎然的花园里,在象征着“青春与爱情”的神灵在“花神”的掩护之下,二人“把领扣拉,衣带宽,袖梢儿着牙儿苫也”,接着“紧相偎,慢斯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然后“忍耐温存一晌眠”。

“花神”的出现预示着杜丽娘青春之情的绽放,爱情之梦的起航。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梦中之爱的热烈缠绵。

而梦中持“柳”枝的英俊书生竟就是日后相遇的柳梦梅,梦中人与现实中的“真命天子”原来早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而杜丽娘思病后让春香把自画像埋在梅树下,也为后来柳梦梅“拾画”“叫画”,以及重遇杜丽娘埋下伏笔。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杂剧,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爱情为主题,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情调和悲剧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牡丹亭》独特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其描写爱情的细腻和真挚。

剧中的主角杜丽娘和柳梅花,一个是一代名妓,一个是世家女子,她们的爱情虽然来得快去得快,但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剧中通过对两位女主角内心感情的描写,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她们的爱情是多么地真实和深情。

尤其是在剧中的第四景,主角之间的对白和唱词表现出一种深情厚意,让人动容。

这种对爱情的细腻描写是《牡丹亭》的一大突出之处。

其次,《牡丹亭》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其优美的语言和音乐。

剧中的对白和唱词采用了宋词的形式,语言优美动听,音韵悦耳。

而唱词则运用了曲调婉转的曲调,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尤其是剧中的妆舞插曲,既有舞蹈的美感,又可以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剧情的发展。

这种把戏剧与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得剧中的情节更加生动有趣,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方位的艺术体验。

另外,《牡丹亭》还体现了汤显祖在创作中独特的意境表现手法。

这部剧通过唐代诗人杜牧的《牡丹亭记》为蓝本,汤显祖将其情节进行了改编,加入了更多的唐诗元素,对原著进行了重新演绎。

他以文人学士的身份,以清新自然、唯美意境的风格,塑造出了剧中各种角色的形象。

从剧中可以看到,汤显祖对自然景物的画眉,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对心理冲突的抒发,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美、追求情感的独特意境。

这种意境表现手法,使得《牡丹亭》以其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并被后世文人称之为"牡丹神韵"。

还有,《牡丹亭》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其强烈的人性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剧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从杜丽娘的聪明机智,到柳梅花的倔强和坚守,再到刘雨川的痴情和执着,它们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情感。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剧中呈现出一种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20世纪以来《牡丹亭》主题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牡丹亭》主题研究综述

《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戏曲文学的经典之一,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作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重要文学遗产,《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文内涵,对我国文学与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百年间,学者们对《牡丹亭》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其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涵。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们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牡丹亭》主题研究综述。

一、《牡丹亭》的创作背景我们需了解《牡丹亭》的创作背景。

明代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戏曲文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诸如汤显祖这样的才子辈出,他们的作品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牡丹亭》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集中体现了明代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和人们的心灵世界,深受观众欢迎。

《牡丹亭》的诞生与当时社会的背景紧密相连,对于我们研究其主题与内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牡丹亭》的基本情节我们需要了解《牡丹亭》的基本情节。

《牡丹亭》的故事情节源自唐代杜秋娘的传说,表现了爱情的悲剧,是一部典型的爱情戏。

故事讲述了许仙与玉荷从相爱到分离的悲壮爱情故事,泣人心脾,感人至深。

其主要情节包括许仙赴牡丹亭观戏,与美女梁山泊相遇并相恋,后梁山泊魂归冥府,许仙寻妻东渡判死,最后二人得以修成正果。

整个情节环环相扣,紧凑有序,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三、《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另外,我们需要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作为一部古典戏曲文学作品,《牡丹亭》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特色,例如在音乐、舞蹈等方面体现了我国古典戏曲的独特魅力。

其对白独特自成一格,富有抑扬顿挫,具有较强的旋律感与韵律感;角色刻画细腻,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些艺术特色为《牡丹亭》赋予了灵魂,也是其至今仍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四、《牡丹亭》的主题内容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牡丹亭》的主题。

牡丹亭

牡丹亭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

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

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

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

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

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

后来,死掉了。

她被埋在后花园中。

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

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

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

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

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

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

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

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的基本构思突追求,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情感历程,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去完成的;杜丽娘终于能实现自己的爱情愿望,也显然是理想的胜利而不是现实的胜利。另一方面,全剧用笔细腻、意脉曲致,在幻想中显示着细节之真,人性之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共鸣感和现实批判力,形成了亦真亦幻的艺术特征。
此剧是一部诗剧,也是一部剧诗,作者善于通过诗与剧的谐美结合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戏剧情境,极具艺术感染力。作者也历来被归为文采派,以语言的绮丽华艳、典雅蕴藉著称,此剧既继承了元杂剧当行本色语的传统,又熔铸进文人辞赋、古典诗词的清丽精工,锤炼出一种真切自然与华采空灵相结合的戏曲语言,使此剧成为案头之书与台上之曲两擅其美的典范。
除杜丽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外,柳梦梅、杜宝、陈最良等人物也刻划得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蕴涵。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造诣,是因为作者不但善于在渐次推进的矛盾发展过程中来揭示人物不断发展的性格;而且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抉发人物幽微细密的情感。
(三)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也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引人瞩目之处
待到数百年之后《牡丹亭》一出,举世喝彩,世人盛赞其情节曲折离奇,不外乎是丽娘死而复生、重临人间,古人敬天地神鬼,对于此等人死复生之事自是惊叹不已。时至今日,我们读来也觉得此剧情节确实曲折离奇。
(二)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就
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牡丹亭》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如《惊梦》中的“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写的是莺儿鸣叫婉转催梦醒,心儿被处处春光撩乱。孤零零伫立在重宅深院。熏沐的沉香烧尽,残断的绣线抛完,为什么今年思春的情怀胜过去年? 曲中展示一边是莺啭催动的无限春光,一边是枯燥单调的闺阁寂寞。这种一动一静、一闹一寂的强烈反差,催动着少女思春的情怀,因此,一句“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自问,把意欲挣脱束缚、向往自由(大好春光)的热望,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再如“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靡外烟丝醉软”、“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等等语句,无不清新怡人、脍炙人口!显示出作者极高的艺术创作能力。
首先,在《牡丹亭》之中,对人物的塑造非常丰满。在矛盾斗争中揭示人物性格,先是杜丽娘在私塾对教书先生的解说感到不满,却又迫于封建礼教的尊师而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接下来在花园梦中邂逅柳梦梅,其实这就是对封建礼教束缚自己身心的一种强烈的反抗方式,现实之中无法实现的东西,那么就在梦中实现,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的便是如此之事。剧情发展到后来就更加多冲突矛盾,对人物形象也塑造的更加丰满,尤其在丽娘死而复生,对书生的求欢表示不可,一方面丽娘是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思想的熏陶,导致她不敢随意触犯人间法则,另一方面她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又使得她在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与书生幽会。这种双重的矛盾心理使得她在剧中的一个又一个的冲突当中显得更加贴近现实,浪漫和现实同在,人物形象因此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一)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
首先,贯穿《牡丹亭》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这在《西厢记》也有体现。杜丽娘一颗怀春少女的心却被封建家庭牢牢地锁在深闺庭院之间,她对于美好的爱情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却又怎么是深深庭院所能锁得住呢?歌德还曾说过:“哪个少女不怀春?!”何况是一个正值花样年华的青春美少女,这从她对《诗经?关雎》的理解中可管中窥豹,她对于老师的传统解释不认同,心中认为这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恋歌可见一斑。之后便是花园漫步而在梦中邂逅柳梦梅,这是历代文人情爱小说常常使用的范式,才子遇见佳人一般都设置在优美而又不失情调的环境中,于是作者把这个牡丹亭这个美丽花园的花园设置为他们幽会的地方。这可不就把一件平平无奇的会面,演化成了充满着烂漫主义色彩的美丽的邂逅吗?杜丽娘不甘于受父母的约束,剧本通过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牡丹亭》则是我国古典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全剧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四)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的夫人,用反奸计,破围。当柳梦梅前来认岳父,杜宝这个不近人情的人把中了头名状元的柳梦梅抓进牢中吊打,不肯承认女儿能够还魂的现实。至到,皇帝亲自考问杜丽娘和柳公子,才使一家骨肉团圆。杜丽娘的母亲,也是一个不近人情的母亲。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妇道,不知道这种封建礼教残害的正是自己的亲骨肉。作品,还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社会的动荡,民不聊生,战火不断,生灵涂炭。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使作品赋予了时代的活生生的现实基础。因而使故事有了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