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合集下载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 导原则( 试行) 》中医证候积分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 导原则( 试行) 》中医证候积分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中医证候积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医证候积分一、评估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 介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和研究成果。

为了规范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这一文件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导。

2. 评估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深度和广度在评估《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深度和广度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从文件的内容和涵盖的范围来评估其广度,考察其是否全面涵盖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文件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来评估其深度,看其是否能够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提供深入的指导和支持。

3. 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探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在撰写本文时,我将从广度和深度的角度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进行探讨。

我将从文件的内容和涵盖的范围入手,详细介绍其覆盖的范围,包括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各个环节和要求;我将从文件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入手,分析其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深度指导,探讨其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支持和指导作用。

二、中医证候积分的意义和应用1. 介绍中医证候积分的概念中医证候积分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运用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患者的证候进行评定和分析的过程。

中医证候积分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2. 中医证候积分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中医证候积分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医证候积分可以作为中药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反映患者的病情和疗效情况;另中医证候积分还可以作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帮助临床医生进行科学客观的诊断和治疗。

三、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中医证候积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中药临床试验报告 指导原则

中药临床试验报告 指导原则

中药临床试验报告指导原则中药临床试验报告指导原则1.引言中药临床试验报告是评估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

其编写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试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

本文将探讨中药临床试验报告的指导原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2.试验设计中药临床试验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和假设。

在文章中,明确提及中药临床试验的主要目标,例如评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2)选择恰当的试验设计。

常见的试验设计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和单臂试验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评估中药疗效的试验设计。

(3)确定合理的样本量。

样本量的确定应基于统计学原则,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确保试验过程的随机化和盲法。

随机化可以减少样本选择偏倚,而盲法则有助于减少研究人员和参与者的偏差。

3.数据收集与分析(1)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应详细记录中药的使用剂量、疗程和频率等重要信息。

需登录临床试验注册系统,如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以确保试验结果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2)基于试验设计,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常见的方法包括均数比较、相关性分析和生存分析等。

在文章中,详细描述所采用的统计方法,以便读者了解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的可靠性。

(3)在分析结果中,应清晰地呈现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比较结果,并结合统计学指标进行解读。

强调主要观察指标的变化趋势和临床意义。

4.报告撰写中药临床试验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试验背景和目的。

在文章开头明确介绍中药临床试验的背景和目的,概括该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详细描述试验对象的选择标准、试验设计、样本量计算等方法细节,以确保读者对试验过程的全面理解。

(3)结果。

全面呈现试验结果,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数据、主要观察指标的变化趋势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等。

在结果部分,应突出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4)讨论与结论。

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结合相关文献提供理论支持,并总结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和挑战。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亚健康是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身体状态,表现为身体功能处于亚健康水平,人体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持续存在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各种慢性病的发生。

而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和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首先,该指南对亚健康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定义。

指南指出,亚健康是人体机能出现失调,但又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的一种健康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出现了各种不适症状,如疲劳、失眠、头晕等。

因此,亚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健康难题。

其次,该指南提出了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体内气、血、津液等不和谐造成的,通过调整中气、调理气血、调畅津液等方法来恢复体内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亚健康的目的。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患病之前进行调理,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此外,该指南还提出了中医药物调理亚健康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物治疗亚健康主要通过调理脏腑、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等方法来改善身体的功能状态,达到缓解亚健康症状、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中药材中有许多能够调理气血、养血安神的药物成分,可以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

总的来说,《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的发布对中医治疗亚健康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为广大中医师提供了权威的指导和参考,使中医在亚健康治疗方面更加有章可循。

同时,指南的发布也提高了人们对亚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倡导人们通过中医的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预防亚健康问题的发生。

然而,也需注意到,中医治疗亚健康问题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首先是人们对中医的认可度不高,许多人对中医的疗效和方法持怀疑态度,导致中医在亚健康治疗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

其次是中医药物的疗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长期调理才能显现,这对患者的耐心和信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要更好地推广和应用《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需要加强对中医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人们对中医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亚健康状态”中医研究进展论文

“亚健康状态”中医研究进展论文

“亚健康状态”中医研究进展【摘要】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存在于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是目前全球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而其防治的内容和指导思想有正切合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故运用中医防治亚健康状态是目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段,是当今的研究热点。

本文从流行病学调查、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机理认识、中医对“亚健康状态”判定、中医对“亚健康状态”干预方法等方面对近年来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亚健康;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605-011 流行病学调查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最早指出[1],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状态外,还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而“亚健康”则是国内医学专家提出的概念[2]。

有研究表明[3],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具有以下特点:女性较男性高发,中年人为高发人群,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落后地区,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等。

据调查[4],北京cbd地区白领人士亚健康人群比例高达75.8%。

邝燕兰等[5]调查了广州市1420名大学生,其中亚健康率为67.54%。

研究亚健康流行病学特点,有利于形成亚健康诊断、评价标准体系,有利于细化亚健康分类,有利于采取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措施,意义深远。

2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机理认识现状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消长平衡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平阳秘是人身阴阳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最佳状态,其外在表现即为身心健康。

当人体受到七情内伤,或劳倦,或饮食,生活不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就被打破,一时又不能自行恢复,出现阴阳失和的状态是,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外在表现:阳虚无以固外则体虚困乏,抵抗力差,易疲劳;阴虚阳盛,阴阳不交,则易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阴阳失和导致气机不畅,则可见情绪不稳定,或急躁易怒,或忧郁不舒。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

二、亚健康的中医病因
3、情志不畅: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到 身体的整体平衡。
二、亚健康的中医病因
4、外邪入侵: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外邪入侵体内,影响到身体的 正常功能。
5、体质虚弱:先天体质虚弱或后天失调,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疾 病和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治疗方法方面,新版指南除了总结和补充原有治疗方法外,还新增了中成 药和非药物疗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头痛,新版指南提出了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此外,新 版指南还强调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4、管理方案优化
4、管理方案优化
四、结语
四、结语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它为中医在亚健康 状态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 解亚健康状态的本质和治疗方法,从而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更好地应对亚健康问 题。我们也可以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提高自己的 生活质量。
《眼科临床指南解读:白内障、内斜视和外斜视》
白内障:白内障是全球第一大眼科疾病,是指晶状体透明度下降或颜色改变, 导致视力受损的眼病。以下是对白内障的详细解读:
《眼科临床指南解读:白内障、内斜视和外斜视》
1、什么是白内障?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发生混浊,导致视力下降的一种眼病。 晶状体是眼睛中负责调节焦距和清晰度的关键部位,当晶状体发生混浊时,就会 影响视力。
《眼科临床指南解读:白内障、内斜视和外斜视》
3、内斜视和外斜视的临床症状?内斜视和外斜视的主要症状是双眼轴偏离正 常位置,导致视力模糊、复视、头痛、恶心等视觉不适。患者还可能出现眼球震 颤、弱视等并发症。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提升,中药新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推动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

一、研究目的与原则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新药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适应症范围等关键指标,并提供依据用于临床实践。

在进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时,需要严格遵守人类伦理与法律法规,确保病人的权益不受损害。

二、试验设计与方法1. 试验设计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应该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研究目标进行合理选择。

可以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单臂试验等不同的设计方式。

2. 参试对象参试对象应符合研究目标和疾病特征的要求。

在选择参试对象时,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推广性。

3. 治疗方案中药新药的治疗方案需要科学合理,包括给药剂量、疗程、给药途径等。

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该基于严谨的药物研究和基础理论。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1. 数据采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应该严格按照制定的研究方案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采集的数据应包括临床疗效、安全性、不良反应等关键指标。

2. 数据分析采集完数据后,需要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评估。

应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评估中药新药的疗效、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

四、安全性评价与监测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监测。

应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的报告与处理制度,确保患者的安全。

五、临床研究报告与规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报告应根据国际文献以及相关指南和规范进行撰写,并遵守中华医学会等相关机构发布的规范。

六、伦理与法律问题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伦理与法律法规,保护患者的权益与安全。

研究人员需要确保研究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综上所述,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必须科学、规范、系统,并严格遵循伦理与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1. 介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是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指导原则,旨在规范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用药。

该指导原则是中药新药研究开发领域的重要标准,对于推动中药现代化、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并探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

2. 研究方法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中,关于研究方法的规定是至关重要的。

指导原则明确了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和管理要求,并提出了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临床研究方法。

这些规定既确保了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又有利于促进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3. 安全性评价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对于新药的安全性评价也作出了详细规定。

在临床试验中需要充分考虑潜在的安全风险,从而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这些规定体现了对患者安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中药新药的临床应用价值。

4. 有效性评价另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对于新药的有效性评价同样重要。

通过科学、合理的临床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中药新药的疗效和临床应用前景。

这对于确保新药的临床价值和药效具有重要意义。

5. 个人观点个人认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是我国中药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为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有利于推动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指导原则仍需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医药科技和市场需求。

6. 总结与展望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在中药新药研究和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严格的研究方法、安全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可以为中药新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支持和指导。

希望未来在中药新药研究领域能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模拟教育的现状及其在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模拟教育的现状及其在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 摘要l 通过分析 总结医学模 拟教育在临床见 习急诊科 、 外科 、 妇产 科医护生 中的运 用。以帮助 医学生 、 护理 学生在I 见习过 临床 程 中充分运用 仿真模拟器进 行模 拟陪训 , 而更好地完成 由学生到 医生、 士角色 的转变 。 从 护 I 关键词】 临床教学 仿真模 拟 模 拟陪训
参 考 资 料
医学模 拟教 育的现 状及其在 临床见 习教 学 中的应用
彭 凌湘 陈盛 智 马维红 刘燕 胡桂娟 ( 桂林 医学院 附属医院 广西桂林 5 1 0 ) 4 0 1
【 中图分类号】R 9 1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7 — 0 5 2 o )2 0 3 一 3 6 2 5 8 (0 9 0 — 0 7 O
观 察无 变 化 者 。 ”
同理 , 康状 态也社会地强调 “ 态的持续性 ” 健 时 。 人事部 、 卫生  ̄2 o 年联合 发布 的 公务员录用体检 通用标 . o4
民 军 医 出版 社 ,0 6 8 l . 2o , :5 [】周克振 . 3 告别亚健康【 . M】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0 6 20 ,
中外健康文摘 2 0 年1 0 0 月第8 巷第2 W r lal i e tM dc l P r de 期 o l I l D g s e i e i ia d e h a o
论 著
病 毒携带者是 指表面抗原阳性 , 但无肝炎症状和体 征 , 各项肝功 华实用 中西 医杂志 ,0 4 V 20 年 0L.(7 4 1)NO. :3 . 69 1 能 检查正常 , 经半年 观察无变化者 。 此诊断标准规定 了 “ ” 经半年 【】夏立本 , 2 曹东萍 , 正军等 . 于 亚健 康防治指南【 . M】北京 : 人

补药之长——黄芪

补药之长——黄芪

内蒙古中医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门诊部(015000)2011年11月19日收稿关键词:补气;卫气;脾气;阳气;水气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2-0130-02补药之长———黄芪刘雪梅*王新春*药用黄芪属豆科植物黄芪的干燥根。

黄芪,古称戴糁、戴椹、芰草、百本、王孙。

黄芪又为黄耆。

其处方用名为黄芪、北芪、生黄芪、炙黄芪、绵黄芪。

目前商品主要来源在内蒙古。

黄芪是一味力大功宏,使用面广的补药,有很多美称,如:“补药之长”、“补气之要药”、“疮家圣药”等。

最早黄芪见于东汉未年《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明确提出黄耆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梁代《神农本草经集注》提出黄芪有活血和止渴作用。

金元时代《汤液本草》提出黄芪补肾脏元气。

清代《本经逢原》提出黄芪泻阴火,止表虚自汗。

近代《医学衷中参西录》及《本草正义》指出黄芪不仅补气,兼能升气。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在对黄芪有新的认识,新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深化。

历代不少医家对黄芪的性能和作用曾加以归纳和概括,其中以下三家颇具代表性。

摘要:亚健康颈部不适状态具有自述颈部不适,自觉颈部疼痛、肌肉僵硬等临床表现。

但是总结国内外亚健康态的诊断标准,均没有一种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检查标准,来明确诊断亚健康颈部不适状态。

红外热图虽为我们诊断亚健康颈部不适状态提供了一种客观、定性、定量的检查方式,但仍然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

关键词:亚健康;颈部不适状态;红外热图;诊断标准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2-0130-01亚健康颈部不适状态诊断标准制定的现状及展望△周丽娟*通讯作者:王超**余葱葱**王睿*△基金项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编号:2010-CZ-02)*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610041)2011年11月6日收稿亚健康颈部不适状态表现主要是自述颈部不适,自觉颈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而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无明显阳性表现(根据《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而制定),其中多数亚健康病人处于此类状态。

亚健康 病情说明指导书

亚健康 病情说明指导书

亚健康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亚健康概述亚健康(sub-health)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

其发生可能与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等有关。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错综复杂,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它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当然也可通过积极的治疗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

英文名称:sub-health。

其它名称:第三状态。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患者可能和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孤独感、适应能力降低。

主要病因:可能与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等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超声检查、CT检查、精神评定量表检查、脑电图、内镜检查。

重要提醒:亚健康如不及时干预,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疾病,因此,当出现相关症状时,需及早就医。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亚健康的发病特点三、亚健康的病因病因总述:亚健康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可能促使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免疫系统功能改变及基因表达异常改变等,从而诱导健康状态向亚健康状态的转化。

基本病因:1、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1)吸烟、饮酒:很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吸烟、饮酒是亚健康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且与某一维度的亚健康(如生理、心理等)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2)营养不良:营养对于机体能量的供给、维持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不规则的早餐饮食习惯(如不吃早餐等)与发生亚健康的风险增加相关。

多食用高钙食物对缓解亚健康状态有一定的作用,而饮食习惯之偏甜食及偏肉食者的亚健康程度较健康者高。

此外,饮食的时间对于健康也很重要,正确的饮食时间能促进健康,预防亚健康。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含目录)(2015)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含目录)(201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等4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15年第83号)为进一步指导、规范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附件: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2.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3.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4.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015年11月3日附件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2015年11月3日-CFDA发布)一、概述 (5)二、伦理学及受试者的保护 (6).三、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特点 (7)四、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计划的制定及研发风险的控制 (8)(一)药物的临床定位 (8)(二)临床试验设计方法的科学性 (9)(三)早期探索性临床试验 (9)(四)临床试验质量控制 (9)五、风险/受益评估 (10)(一)开展风险/受益评估的要求 (10)(二)风险/受益评估重点 (12)(三)风险/受益评估原则 (13)六、中药新药Ⅰ期人体耐受性试验设计 (15)(一)I期人体耐受性试验设计要点 (15)(二)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判断 (22)(三)Ⅰ期耐受性试验的总结要点 (22)(四)Ⅰ期耐受性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3)七、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的一般考虑 (24)(一)试验目的 (24)(二)临床试验设计方法 (25)(三)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 (34)(四)对照的设置 (39)(五)样本量 (40)(六)给药方案 (41)(七)基线和均衡性 (43)(八)有效性指标观测与评价 (46)(九)安全性指标观测与评价 (53)(十)随访 (67)(十一)试验的中止 (69).八、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 (69)(一)主观症状评价或量表应用的质量控制 (70)(二)实验室检测指标的质量控制 (71)(三)非实验室检查指标的质量控制 (72)(四)受试者选择及疗效评价的质量控制 (72)(五)临床试验原始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 (73)九、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用安慰剂研制的要求 (74)十、肝脏安全性评价要求 (75)(一)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 (75)(二)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76)(三)药物性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分级 (76)(四)肝脏安全性评价指标 (77)(五)药物性肝损伤的评价要点 (78)(六)决定停药的判断依据及处理 (80)(七)随访 (81)(八)再暴露 (81)(九)肝损伤病例应收集的内容 (81)(十)药物性肝损伤与“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的区别 (83)十一、心脏安全性评价要求 (84)(一)中药导致相关药物性心脏损伤的可能原因 (84)(二)药物性心脏损伤的诊断 (84)(三)药物性心脏损伤程度的评价标准 (85)(四)心脏安全性评价指标 (85)(五)心脏安全性评价时的注意事项 (87)(六)受试者安全的保护措施 (87)十二、肾脏安全性评价要求 (88)(一)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 (89).(二)药物性肾损伤的诊断依据 (89)(三)药物性肾损伤的诊断与分级标准 (90)(四)肾脏安全性评价指标 (92)(五)药物性肾损伤的处理原则 (94)十三、参考文献 (94)十四、附录 (98).一、概述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为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研究规律,继承传统,鼓励创新,进一步提高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水平和质量,推动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发展,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亚健康

亚健康

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健康状况提供依据。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河南省5所高校大学生1 6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测试学生体质健康指标。

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56项亚健康状态有7项表现的学生占34.38%。

其中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学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心理环境等。

普通高校应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多渠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讲座和活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好就业、适应社会及挑战未来提供保障。

健康危险评估;卫生调查;学生大学生出现亚健康状态已相当普遍,亚健康的存在已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1〕。

为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寻求并制定综合预防技术对其进行干预〔2〕,以求创造和谐氛围,改善学生亚健康状态,为健康教育和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4年1~5月对河南省5所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亚健康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选择河南省5所普通高校,随机抽取大学生1 600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问卷不署名,不经校方审阅,集中答卷,独立填写,当场收回。

发放问卷1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92份,有效回收率为93.25%。

部分学生测量躯体指标,部分学生进行中医检测〔3〕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指标测试(身高、体重、握力、立定跳远以及心功能指数),并与教育部、WHO联合发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4〕和第三状态监测标准〔5〕进行比较分析。

2.1 学生自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排列在前11位的因素见表1。

单纯的心理环境因素在亚健康影响因素中占67.36%,而许多影响亚健康的因素也都是心理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已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也成为衡量健康的重要指标。

调查显示,1 169名大学生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78.32%),1 358名大学生对出现亚健康症状表现关心(91.02%)。

卫生部关于下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的通知-卫药发[1993]第12号

卫生部关于下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的通知-卫药发[1993]第12号

卫生部关于下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的通知
正文:
---------------------------------------------------------------------------------------------------------------------------------------------------- 卫生部关于下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
指导原则》(第一辑)”的通知
(卫药发[1993]第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
我部下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第一、二批试行以来,对提高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和管理水平,促进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规范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几年来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关单位及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适应中药新药研制和审批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我部组织有关中药临床药理基地及有关中医药专家,对第一、二批共45个病证的《指导原则》进行了修订,并审定了第三批31病证的《指导原则》,经合并整理后,编辑成《指导原则》第一辑,本辑共收载76个病证,现下发执行。

我部以[87]卫药字第3Z号和[88]卫药字第49号下发的第一、二批《指导原则》(试行)同时废止。

《指导原则》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审评的标准,是已上市中成药临床再评价的主要依据。

请各地在执行中继续认真总结经验,以便进一步修订和补充完善。

附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略)
卫生部
一九九三年八月十六日
——结束——。

清远市(社区)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健康状况分析

清远市(社区)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健康状况分析

问卷调查 , 对 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以了解该人群的状 态、 证候 特征 。纳入 标 准 : ( 1 )在清 远市 市 区居住 三 年 以上 的
《 亚健康 中医临床研究 指导原则 ( 试行 ) 》 进行 判定 。
1 . 3 统计学处理 用 E x c e l 表进行数据录用 ,采用 S P S S 1 6 . 0 1 5 ~ 6 0 周岁 的中国公 民; ( 2 ) 对调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 ( 1 ) 统计软件做单 因素方差分析 ,计数 资料采用 。 检验 ,P < 0 . 0 5 患有精 神疾病未 愈而不 能对身体 状况进 行 自我 评价者 ; ( 2)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病情严重及不能理 解调查问卷的问题 者 ; ( 3 )1 5周岁 以下 的 人群 ; ( 4)未获得知情 同意者 ; ( 5)在调查 过程 中因故未能
亚健康状况筛查表及症状体征表对 1 0 0 0 例不同中医体质人群样本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 以S P S S 1 6 . 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 偏颇体 质人 群易发生亚健康 ,主要对应 的是气 郁质 、气虚质 、湿热质和 阳虚质 。结论 :清远 市社区体质偏颇人群 中气郁质 、气虚质 、湿热 质和 阳虚质人群易发生亚健康 。
I 4 J 杨旭东 ,韩九娥 ,何光峰 . 创建 医院特色文化提升 医院核心竞争
力[ J ] . 中国医学创新 ,2 0 1 2 ,9( 5 ): 1 3 1 — 1 3 3 2 0 1 2 ,9( 1 9) :1 5 1 — 1 5 2
观念指向一起 探讨 今后 的工作方 向和努力 方向 ,使其理解并 [ 5 ] 关建新 . 加强医院文化培训树立医院品牌意识 『 J ] . 中国医学创新 ,

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林沅锜;许军;李文源;夏聪;储雪琴;向前;吴伟旋【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开展亚健康影响因素研究的方法,总结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导致亚健康状态发生的途径,为后续亚健康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对近期有关亚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从亚健康概念的界定方法、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导致亚健康状态发生的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发现,针对易发人群的亚健康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亚健康多因素分析模型不够深入.因此,进行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开展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标准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是学术界探讨亚健康影响因素的未来方向.%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ethods to carry out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b-health,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factor of sub-health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way resulting in sub-health,in order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investigation study design of influence factor of sub-health.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cent research literature related influence factors of sub-health,summarizes them from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sub-health,the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result in sub-health by several ways,and so 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ew articles study the sub-health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and the analysis model of sub-health is not deep enough.Therefore,a large number of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diagnostic criteria for sub-health status,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analysis model of the influencefactors are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the study of sub-health factors in academia.【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7(014)033【总页数】5页(P35-39)【关键词】亚健康;健康管理;影响因素【作者】林沅锜;许军;李文源;夏聪;储雪琴;向前;吴伟旋【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办,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科,广东广州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5.1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及医学模式由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健康与疾病概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临床试验设计:应根据中药新药的特点和研究目的,科学合理地设计临床试验,包括试验对象的选择、随机化、盲法、对照组的设置等。

2. 安全性和耐受性评价:需要详细评估中药新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包括评价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与用药关系等。

3. 疗效评价:对中药新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包括主要疗效指标和次要疗效指标的选择、疗效评价方法的确定等。

4. 用药剂量和疗程:确定中药新药的用药剂量和疗程,包括最佳剂量的确定、给药途径的选择等。

5. 试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收集临床试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试验结果的解释和临床意义: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评估其临床意义。

7.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临床试验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确保试验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8. 伦理和法律问题:在临床试验过程中需要遵守伦理原则和相应法律法规,保护试验对象的权益和安全。

9. 结果报告和出版:对试验结果进行准确和完整的报告,依据科学原则在相关学术期刊上进行发表。

10. 继续监测和评价:对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价,及时调整和优化研究设计和用药策略。

贴压耳穴预防亚健康人群感冒的效果观察

贴压耳穴预防亚健康人群感冒的效果观察
2 结 果
学生 , 回 18 收 3 5份有效 问卷 , 有效问卷中符合 亚健康标准 的
各组病例 1 年内患感 冒的次数如 表 1所示 。根据 患感 冒次数不 同将干预组 人群 与对 照组人 群进 行分 级 , 行 进 检验 , 0 叭 , 异有显 著性 。说 明耳 穴贴压 对 于大学 生 P< . 差
研究多侧 重 于 流行 病 学 调 查 、 健 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评 价量 表 研 究 等 方 亚
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 。
13 预 防方 法 .
面 ; J干预方面多侧重于对精 神心理 症状 、 躯体 症状改善 的
观 察, 而躯 体症状 多侧重 于疲 劳, 睡眠紊 乱 , 疼痛 等表 或 或 现 。感 冒是临床上 最常 见的疾 病 之一 , 临床 上经常 可 以看
环球 中医药 2 1 9月第 3卷第 5期 0 0年
Goa Taioa C ieeMeiie Spe br 0 0 V 1 N . l l rdt nl hns dc , etm e 1 , o. b i n 2 3, o5
37 6
发作 , 并且迁延难愈 。对 于亚健康人 群 , 复的感 冒会 进一 反 步削 弱机体抗 病 的能力 , 严重 的甚至 导致肺 炎、 肾炎 、 心肌 炎、 鼻窦炎 、 中耳炎等并 发症 , 以对于亚 健康 人群反 复感 所
作 者 单 位 :106广 州 大学 门诊 部 5 00 作 者 简 介 : 友 (9 0 , 士 , 治 医师 。研 究 方 向 : 医 脾 胃 金 18 .) 硕 主 中 病 。E m i:noj@ 16 cr a j yu l i y 2 .o n
到一些处于亚健康状态 的人会反 复感 冒, 当天气 变化 、 每 季 节更替 、 累、 劳 或生 活 中稍 有不慎 就会感 冒, 一年 四季反 复

补药之长——黄芪

补药之长——黄芪
内蒙 古 巴彦 淖尔市 医院 门诊部 (100 0 50 ) 21年 1 月 1 01 1 9日收稿
确提 出黄耆甘微温 , 无毒 , 主痈疽 , 久败疮 , 排脓止痛, 大风癞疾 , 五痔 , 鼠瘘 , 补虚 , 小儿百病。梁代《 神农本草经集注》 提出黄芪有 活血和止渴作用。 金元时代《 汤液本草》 提出黄芪补肾脏元气。 清 代《 本经逢原》 出黄芪泻阴火, 提 止表虚 自汗。 近代《 医学衷 中参西 录》 本草正义》 及《 指出黄芪不仅补气 , 兼能升气。 随着社会不断发 展, 现在对 黄芪 有新 的认 识 , 的作用 同 时也 在不 断深 化 。 新 历代不少医家对黄芪的性能和作用曾加以归纳和概括, 其中
以下三家 颇具 代表 性 。
21 0 2年 1 月
张元素日:黄耆甘温纯阳, “ 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 一也; 益 元气 , 也 ; 二 壮脾 胃 , 也 ; 三 去肌 热 , 四也 ; 脓 止 痛 , 排 活血 生 血 , 内 托 阴疽 , 为疮家 圣药 , 。 王好 古 日 :黄耆 治气 虚盗 汗 , 自汗 五也 ” “ 并 及肤 痛 , 皮之 药 ; 是表 治咯血 , 脾 胃, 中州 之 药 ; 寒 尺脉不 柔 是 治伤 至 , 肾脏 之气 , 药 。 补 是里 乃上 中 下 内外 三 焦之 药也 。 黄宫 绣 日 : ” “ 黄耆 入肺 补气 , 实卫 , 气诸 药 之最 。” 人表 为补 以上诸 家从 不 同角度 概括 了黄 芪 的性 能和作 用 , 中也 存在 其 些 问题 。元素 分五 点论 述 , 理 清晰 , “ 条 但 补诸 虚 不足 ” “ 与 益元 气, 脾” 壮 并列 , 显得 内容 重 复 。好 古 从 表里 内外 , 中下 三 焦立 上 论 , 一格 , 说黄 芪是下 焦 之药 “ 肾脏元 气 ”不 够妥 当 。 别具 但 补 , 根据 古今 医家对 黄 芪 的认 识 , 合 临床 实 践 , 人认 为黄 芪 结 个 的性 能和作 用可 概括 为补气 要 药 , 中血 药 , 圣药 三个 方 面。 气 疮家 1 补气要 药 气是机体功能活动的总概括, 气的虚实能反映生命活力的盛 衰。 根据五脏六腑不同, 气又可分为五脏之气( 如心气、 肝气 ) 和六 腑之气 ( 胆气 、 胃气 ) 由于肺 生气 , 。 司呼 吸 , 为气 之生 化之 源 , 脾 一 般来说 , 气虚证多表现为肺脾气虚。 主要见证有气短神疲 , 少气懒 言 , 乏力 , 低微 , 淡胖 , 有齿 痕 , 虚软 无力 或 浮大 周身 语声 舌质 或 脉 中空 。 中气下 陷 ( 久泻 脱 肛 , 如 内脏 下垂 )表气 不 固 ( 自汗 , , 如 盗 汗 ) 阳气外 浮 ( 面赤 , 和 如 身热 )是 气虚 的另几 种 表现 形式 。此 外 , 气 虚还 可导 致 出现一些 其他 证候 , 水肿 、 动不 安等 。 如 胎 黄芪 味 甘性温 , 补虚 , 能疗 损 。 甘能 温 其成 分含 蔗糖 、 葡萄 糖 、 黏 液质 、 氨基 酸 、 胆碱 、 菜碱 、 酸 。 甜 叶 黄 芪 补气 其表 现 为 , 里 之 中气 ( 中益 气 )升 下 陷之 脾 补在 补 , 气 ( 阳举陷 )固在 表之 卫气 ( 升 , 固表 止 汗 )敛外 浮 之 阳气 ( , 甘温 除 热 )行肌 表之 水气 ( , 利水 消肿 )安 躁 动之胎 气 ( , 安胎 止漏 ) 。 1 补在 里 之 中气 ( 中益 气 )脾 居 中焦 , . 1 补 : 主运 化 输 布水 谷精 微 , 长养五脏六腑 , 为气血生化之源; 又升清降浊 , 益气统血, 主四肢 , 肌肉, 胃并称为“ 与 后天之本” 。黄芪人脾经, 补气健脾 , 能治疗 中 气不 足 , 进而 能治疗 多种 虚症 。 张仲景首用黄芪补中益气。《 金匮・ 血痹虚劳》篇云:虚劳里 “ 急 , 、 、 中痛 , 失精 , 悸 衄 腹 梦 四肢酸 疼 , 足烦 热 , 手 咽干 口燥 , 小建 中 汤主 之。 又 云 : 劳里急 , ” “ 虚 诸不足 , 黄芪建 中汤 主之 。 仲景用小 建 ” 中汤 和阴 阳 , 调营卫 、 立 中气 , 方温 中缓 痛 , “ 建 该 治 虚劳 里急 ” 有 确 捷效 , 但对“ 诸不足”则力不能及 , , 若在小建中汤中加一味黄芪 , 就

K_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K_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K_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K_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一、引言
本文档旨在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提供指导原则,以确保科学、
规范和安全地进行中药新药研究工作。

本指导原则将提供研究设计、人体试验伦理、临床试验阶段、数据管理和分析等方面的准则。

二、研究设计
1:目标和研究问题
1.1:研究目标的明确性和重要性
1.2:研究问题的明确性和可行性
1.3:假设的合理性和可验证性
2:实验设计
2.1:研究类型和设计特点
2.2:随机化和安慰剂安排
2.3:样本容量计算和参与者招募
2.4:干预措施和对照组设置
2.5:结局指标的选择和测量方法
2.6:研究时间安排和临床试验阶段设计
3:伦理审查和人体试验
3.1:医学伦理审查的重要性和程序
3.2:研究计划的伦理评估
3.3:参与者知情同意程序
3.4:人体试验安全控制和监测
4:数据管理和分析
4.1:数据收集和记录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4.2:数据监测和质量控制
4.3:数据清理和数据库管理
4.4:结局数据的分析方法和统计处理
4.5: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报告
附件:
3:数据收集和记录表格示例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伦理审查:指研究计划和参与者权益保护的道德审查程序。

2:随机化:指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干预组或对照组的过程。

3:安慰剂:指在对照组中使用的无活性治疗物质,用以与实
验组进行对比。

4:样本容量计算:指确定研究样本容量大小的统计计算过程。

5:结局指标:指研究中用于评价治疗效果的主要测量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起草小组2005.12前言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临床上存在有一组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瘦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

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自80年代被苏联学者称为“第三状态”这个新概念以来,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并将其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及居处环境的污染等,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人群的队伍也随之壮大,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质量。

由于导致上述不适的确切原因未明,临床上缺乏针对亚健康状态的系统干预措施与手段,这常常使得医生在面对病人时感到尴尬,病人在就诊后感到不满。

因此,人们普遍感到应加强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建立防治亚健康的有效方案。

从西医学的观点看,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它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当然也可通过积极的治疗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认识恰好与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

因此,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为特色,且已有两千多年积淀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方面存在很大优势。

虽然人们越来越关注亚健康,但是由于亚健康的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导致人们对于亚健康的概念认识不统一、干预不规范,干预亚健康的产品市场存在混乱。

同时,尽管中医在干预亚健康方面存在优势,但应用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系统和深化。

因此,为便于开展亚健康相关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基于目前人们对亚健康的认识及中医学理论,初步构建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存在可行性,并且迫在眉睫。

本指导原则可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与相关学科研究及干预亚健康状态提供参考。

1.相关概念与定义1.1亚健康的概念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论文集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1.2亚健康的范畴从西医学的角度看,亚健康状态涉及的范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等,其状况在相当时期内难以明确;(2) 与年龄不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减退所导致的各种虚弱表现;(3)微生态失衡状态;(4)某些疾病的病前生理病理学改变。

1.3中医对健康及亚健康的认识根据中医学理论,健康是指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阴阳平衡。

健康意味着形体、精神心理与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

阴阳双方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消长平衡,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

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疾病的发生,是在某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的“阴平阳秘”正常生理平衡被破坏,从而发生“阴阳失调”所致。

中医学在《黄帝内经》时代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因此,亚健康虽属当代新概念,但其理念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体现。

由于中医关于“病”的概念,涵盖了现代医学的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治未病”中的“病”不仅仅是指现代医学所言“病”的概念。

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末病养生、防病于先;(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3)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虽然,中医学的“未病”不等同于西医学的亚健康,但是,可以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亚健康的中医药干预。

根据中医学理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

2.亚健康的常见临床表现、分类与中医辨证2.1亚健康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分类亚健康状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躯体方面可表现有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脘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心理方面可表现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社会交往方面可表现有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2)以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或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3)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

上述3条中的任何一条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目前可分别被判断为处于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

I临床上,上述三种亚健康表现常常相兼出现。

2.2亚健康的常见中医证候2.2.1肝气郁结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异物感,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等。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论文集2.2.2肝郁脾虚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异物感,周身倦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不爽,或大便秘结,舌淡红或黯,苔白或腻,脉弦细或弦缓等。

2.2.3心脾两虚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苔白,脉细或弱等。

2.2.4肝肾阴虚腰膝疫软,疲乏无力,泄,舌红少苔,或有裂纹,2.2.5肺脾气虚胸闷气短,疲乏无力,或弱等。

2.2.6脾虚湿阻神疲乏力,四肢困重,脉沉细或缓等。

2.2.7肝郁化火自汗,头晕头昏,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舌淡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烘热汗出,潮热盗汗,月经不调,遗精早脉细数等。

自汗畏风,易于感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困倦多寐,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或眺白,舌淡苔白腻,头胀头痛,眩晕耳鸣,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2.2.8痰热内扰心悸心烦,焦虑不安,失眠多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3.亚健康的诊断在亚健康的诊断(或者更多地说是疾病的排除诊断)过程中,可利用现有的医学诊断方法(如病史采集、神经精神状况和整体功能的评定、影像与实验室检查等),为是否存在亚健康及亚健康的分类判断奠定基础(有关综合评定亚健康的诊断流程见附件2)。

在进行亚健康的诊断时,要特别注意与慢性疲劳综合征及精神心理性疾病的鉴别。

4.亚健康的中医干预原则4.1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4.2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筑牢五大健康基石。

掌握健康技能,努力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充足睡眠,戒烟限酒。

4.3适时缓解紧张压力,有效消除心身疲劳。

4.4.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调摄。

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处于亚健康状态者的体质状况及具体不适表现特征与轻重,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

如中药、针灸、推拿按摩、营养素补充剂、保健食品、药膳、传统健身方法等。

4.5针对个体情况开展心理疏导与行为指导。

对于存在有精神心理不适,或社会交往困难的亚健康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心理疏导,或认知行为方面的指导。

5.亚健康的中医研究方向5.1中医关于亚健康的相关理论研究5.2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亚健康诊断与干预中的应用5.3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在中医亚健康诊断与干预中的应用5.4亚健康的中医综合干预措施的研究5.5中医关于亚健康的评定方法及诊断标准的建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论文集5.6亚健康疗效评定标准的建立5.6亚健康相关干预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参考文献:1.钟卫江.祖国医学在亚健康防治中的意义.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1):18.19 2.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l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64.熊丽辉,黄永生.中医药论治亚健康的概述.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20(1):62.635.李自召.中医论治亚健康状态.河南中医,2003,23(10):416.杨继军,董进洲,余延芬.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3(16)NO.1:1197.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防治.河南中医,2001,21(3):21.228.刘保延.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流行病学调查.中国中医研究院“技术总结报告”,2004年12月,449.姜惟,童园园.“治未病”的含义.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 4:209.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