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标一体”内审审核要点审核要点

“三标一体”内审审核要点审核要点
“三标一体”内审审核要点审核要点

“三标一体”内审审核要点

一、手册及文件评审;体系总体评估(Q:4.2.2;E:4.1 ;O:4.1)

1)手册是否界定质量/环境/安全相应体系的范围?是否有质量体系条款删减?删减合理性如何?

2)手册是否包含或引用必须的程序文件?是否有过程之间关系的描述?

3)结合公司文件体系及运行状况总体评估质量/环境/安全运行情况?

二、方针目标(Q:5.3,5.4.1;E:4.2,4.3.3;O:4.2,4.3.3)

1) 查质量/环境/安全的方针、目标:

2) 是否形成文件,并有正式批准的证据?

3) 质量/环境/安全目标是否与质量方针一致?是否是在质量/环境/安全方针

的框架下展开的,与所确定的范围是否一致?

4) 在与质量环境管理相关的职能和分层次上是否建立了质量/环境/安全目

标?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吗。

5) 针对相应的环境/安全目标是否有相应的方案,方案是否包括:时间、方

法、责任人?

6) 各部门是否已经对相关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是否实现?如果没有实

现是否已经有相应的改进措施?落实情况?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吗?

7) 质量/环境/安全方针是如何向全体员工传达的?并通过其他过程审核时与

各个层次员工的接触,了解员工对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理解程度;

8) 质量/环境/安全方针在什么时机评审?如果已经进行了评审,查评审的情

况,是否保证了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持续适宜性?

三、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E: 4.3.1;O: 4.3.1;)

1) 是否按照工作流程或部门职责识别了环境因素/危险源,并保留了环境因

素/危险源清单等相应的记录,是否有审批?环境因素/危险源是否齐全?

2) 针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是否形成程序文件?查看文件或询

问相应程序规定。

3) 是否已经评价并有相应的评价记录,有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清单等记

录?

4) 是否已经针对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建立了相应的控制方法,如:运行控

制程序或目标方案?查看控制措施记录。

5) 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是否经过评审或重新评定?查看风险评价记录。

6) 是否有关于重大环境/危险源的监测或检查?查看记录。

四、文件管理(Q:4.2.1,4.2.3;E:4.4.4,4.4.5;O:4.4.4,4.4.5)

1) 查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的相关记录;

2) 通过交谈了解实际情况与文件是否相符?

3) 查文件的发放、借阅、更改等是否符合相关文件的规定,如果是用发放记

录进行控制,发放记录能证实发放的全部情况吗?是否能区别文件的发放对象?是否有发放编号?是否有文件的签收的证据?

4) 标准要求必须形成程序文件的过程:环境因素、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能

力、培训和意识、信息交流、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监测和测量、合规性评价、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相应的文件、记录清单和有效文件清单?

5) 抽查不同部门现场的文件与文件的发放记录是否一致,查现场的文件的受

控情况,到文件的使用部门,查相关的文件是否发放到位?有效、在用的文件是否能够提供?

6) 各部门使用的文件是否保存完好?内容是否清晰?是否会产生有误的信

息?

7) 规定了哪些文件评审的时机?是否按规定的时机对文件进行了评审?文

件评审发现了哪些问题?是否引起了文件的修改?文件修改经过审批了

吗?对文件更改的审批符合文件管理的规定吗?更改后的文件是否保证了充分性和适宜性?

8) 查文件的作废管理:作废文件是否都已收回或自行销毁?收回的废文件是

否已销毁?如有发放记录,可从中抽一些作废文件查收回或销毁的证据;

合理保留的废文件是否有标识能防止误用?

五、记录管理(Q:4.2.4;E:4.5.4;O:4.5.4)

1) 查看记录控制程序,了解其记录的控制措施?

2) 查记录清单、记录的归档情况,记录是否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3) 查现场的使用的记录与受控版本是否一致?

4) 结合其他过程的审核,查相关记录的贮存、保存期限和处置?

六、法律法规及外来文件的管理(Q:4.2.3g),7.2.1;E:4.3.2,4.5.21;O:

4.3.2,4.

5.2)

1) 外来文件/法律法规的分类情况如何?职责如何安排?特别是对外来文件/

法律法规更新的跟踪渠道和职责怎样规定?

2) 查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清单或目录,组织对与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有关

的外来文件是否识别充分了?特别是新换版或修订的外来文件是否已识别了?

3) 外来文件/法律法规的发放如何控制?重要的外来文件是否有明确的发放

对象?

4) 作废的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是否收回或销毁?

5) 在使用部门查必要的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是否有提供?保存是否完好?是

否有无关的外来文件?

6) 如何对守法情况和法律法规的适宜性进行控制和评价?是否定期的进行

评价?收集的法律法规是否与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相对应?

7) 针对公司所确定的其它环境/安全要求是否遵守如何进行评价?查看证实

记录。

七、管理职责(Q:5.1,5.2,5.4.2,5.5.2 ;E:4.4.1;O:4.4.1)

1) 管理层是如何实现管理承诺的证实(守法宣传;方针制定;目标确保制定;

资源评审;管理评审实施等)

2) 通过交谈和查阅相关证据,了解最高管理者是如何传达满足顾客和适用的

法律法规要求重要性的?

3) 通过交谈了解最高管理者提供了哪些资源?这些资源能否满足质量/环境/

安全的相应需求?

4) 最高管理者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如何?是否清楚如何通过组织的一

系列活动来实现?是否明确了责任?是否清楚地了解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是否了解顾客满意或抱怨的情况?

5) 质量管理体系变更时是否仍在正常有效地运行?

6) 管理者代表是如何履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的建立、实施和保持的职

责的?

7) 管理者代表通过什么方式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提出

了哪些改进的建议?

8) 在提高员工质量/环境/安全意识方面,管理者代表领导协调、组织实施了

哪些活动?效果如何?

9) 管理者代表在内审工作中的职责如何?

八、信息交流与沟通、合作与协商(Q:5.5.1,5. 5.3;E:4.4.3;O:4.4.3)

1) 各机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已明确?没有矛盾、含糊和不一致?

2) 确定的职责和权限是如何向员工传达的?

3) 部门内部与部门之间如何对职责权限、环境因素、危险源、法律法规目标

实现等事件进行沟通的?:

4) 本组织有哪些内部沟通渠道和方式?

5) 通过各部门的审核了解各层次管理者对自己的职责和权限是否已经清楚

并理解?

6) 内部沟通有哪些内容?沟通的效果如何?

7) 如何就环境/安全方面的知识向业户进行宣传?

8) 如何接收外来的文件、法律法规关于环境方面的信息接收?如何处理?或

分发?

9) 质量/环境/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的证据,如会议记录、发言提纲、宣

传品、简报、内刊等?

10) 是否在危险源辨识、事件调查、方针及目标制定等活动中由员工进行参

与。查看是否建立、保持和实施员工参与的程序。

11) 是否与影响的外部方就安全方面进行协商?

九、管理评审(Q:5. 6;E:4.6;O:4.6)

1) 管理评审频次是什么?是否发生过追加管理评审的特殊情况?

2) 管理评审活动是否进行了策划?查上一次管理评审的资料,包括了输入、

输出、评审记录\评审报告等资料?各项资料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3) 管理评审的内容围绕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

性?是否评审了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包括方针和目标)改进的需要?

4) 管理评审是否形成了关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改进、产品的改进、

对资源需求的决定和措施?整改的证据是否符合要求?

十、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意识和培训(Q:6. 2;E:4.4.2;O:4.4.2)

1) 查人员能力的确定:根据法规和公司岗位的职责权限规定,是否确定了任

职人员相应的能力要求?体现在什么文件中?(如《岗位说明书》)

2) 相关人员的上岗证书,是否符合要求(抽查电工证、焊工证、内审员证等

资料)?

3) 是否有与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相关的重要岗位?岗位职责如何?现有人员

是否符合要求?

4) 抽查部分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或通过现场考核,确认是

否满足能力要求?

5) 是否制定关于培训或招聘方面的计划?查看招聘材料。

6) 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培训教育的相关证据,如会议记录、培训记录、宣传

品、与各层次员工交谈等。

7) 对培训或其他措施是否进行了评价,效果评价的证据?

8) 如何确定各种服务过程对人员能力的要求?以及现有人员进行考核评估

的材料,对发生不符合要求采取的措施?以及措施的实施效果的验证。

9) 如何进行员工能力考核、激励的?

十一、基础设施(Q:6. 3;E:4.4.1;O:4.4.1)

1) 了解各部门基础设施的分类情况,管理的职责和分工是怎样的?管理要

求、保养制度等?保养和维修是否符合要求?

2) 对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的检查如何进行?对基础设施完好状况的检查工作

的情况如何?检查的结果怎样?

3) 有问题的基础设施是否进行了处置?对潜在问题是否采取了预防措施?

4) 文件及记录:基础设施管理台帐,基础设施的技术文件资料;现场观察基

础设施的管理情况;基础设施申购的相关资料;基础设施大、中、小修及日常维护保养计划及实施记录;对基础设施的检查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5) 环境/安全所需要的设备、设施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十二、工作环境(Q:6. 4)

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工作环境的要求,现场工作环境实况,各项管理制度实施的证据,对工作环境检查的记录及后续的改进措施。

十三、服务过程的控制/运行控制/应急准备与响应(Q:7.1,7.5.1,7.5.2,7.5.3,

7.5.4,7.5.5;E:4.4.6,4.4.7 ;O:4.4.6,4.4.7)

1) 各部门提供服务提供过程基本情况的文件,如运输、维修等服务提供过程

的文件,服务实现的质量目标是什么?达到了吗?实施记录、对实施的检查和控制记录

2) 设定的质量/和环境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实现各种目标和标准要求的记录

或文件;

3) 与服务过程监督和测量相关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管理记录,如:测温的仪器、

压力表等;

4) 现场服务的提供情况,包括服务过程,监视、监督和检查过程,各种为保

证服务质量和环境管理的实现的过程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现场管理和相关的记录,过程监控和检查活动提出的改进措施证据;

5) 放行、交付活动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6) 为客户提供服务后的满意调查、服务质量跟踪等实施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7) 各服务或设备、机房的现场的各种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的样式及现场标识

的状况;维修零部件、车辆等的追溯性信息。

8) 服务过程中涉及的顾客财产的登记或台帐,识别、验证、保护、维护的

记录,发生丢失、损坏、不适用的情况及向顾客报告的记录;

9) 产品防护的管理制度,现场中防护的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的

现状,搬运工具,包装材料及包装后的产品情况,贮存设施和条件等;

10) 各种环境管理要求的废弃物(固废、废水、废气等)的管理、处置的记

录以及发现不符合的处理证据,和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

11) 各种安全管理要求的危险源控制、处置记录以及发现不符合的处理证据,

和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

12) 各类应急相应的预案的实施或演习的证据和演习效果、预案实施效果的

评估和改进的记录以及现场的情况。

十四、与顾客有关的过程及顾客满意/不合格控制(Q:7.2.1,7.2.2,7.2.3,8.2.1)

1) 查各部门与顾客有关过程的职责安排及分工,查与顾客有关的质量/环境

目标和各种目标实现情况的记录。

2) 就服务质量/目标,环境管理目标/方案如何与顾客沟通,并确定顾客的需

求(顾客明示的或隐含的要求、法规要求、组织自己附加的要求)?查阅相关的文件和记录。

3) 对向顾客提供的特约服务应查有关的要求的评审:公司是否有能力满足这

些要求,如何传达顾客的信息?发现问题时是否采取了后续措施?结果如何?

4) 查与顾客的沟通:如何与顾客沟通?(沟通的证据)对顾客的意见、抱怨

和投诉是如何处理的?是否对顾客反馈的信息进行了记录并及时处理,特别是顾客的抱怨、投诉?

5) 顾客满意度的质量目标?是否实现?文件中如何规定顾客满意监视和测

量的过程?是否符合要求?顾客满意问卷或调查表,座谈会记录,调查报告和顾客反馈意见登记

十五、采购/不合格控制(Q:7.4.1,7.4.2,7.4.3,8.3)

1) 与采购有关的质量/环境体系文件,相关的程序文件和支持性文件,采购

要求、采购产品标准等;

2) 相关的职责安排及质量/环境目标(对供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环境要求,

以及实现情况);

3) 查供方评价和重新评价记录及支持性证据(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许可证、

调查表、检验报告、样品试用报告、业绩证明材料、过程程序、设备情况、人员能力等),评价结果及后续措施记录,合格供方名单;

4) 采购文件,如采购计划、采购合同、采购清单等,供货记录或报验记录,

采购产品的验证记录等;

5) 采购产品的质量情况记录,及相应的数据分析记录?对发现的不合格物品

的处理和相关记录?以及是采取纠正措施的记录。

十六、监视和测量设备/不合格控制(Q:7.6,8.3;E:4.5.1 ;O:4.5.1)

1) 查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文件;

2) 按照文件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包含质量、环境、安全三方面的

监测设备),技术资料。

3) 查检定、校准计划;校准检定机构的资质证明,校准记录校准检定证书、

标识

4) 现场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对装置是如何保

护的?

5) 评审以往测量结果的记录;是否能够识别设备的校准状态?

6) 对不合格的监测设备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十七、内部审核/不合格控制(Q:8.2.2,8.3;E:4.5.5;O:4.5.5)

1) 查上一次内部审核所发现的不符合的整改和验证,上次内部审核的范围

(是否包括了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的全部工作内容?)

2) 上次内审的资料可包括:审核计划、审核检查表、审核检查记录、审核首、

末次会议签到或记录、不合格报告、审核报告、对审核中发现问题的数据分析情况纠正措施及验证报告;

3) 本次内部审核的计划(对具体审核的安排,即审核计划是否合理?审核文

件(检查表)的准备是否充分?)

十八、服务过程和结果的监视和测量/不合格控制(Q:8.2.3,8.2.4,8.3;E:

4.5.1,4.5.3;O:4.5.1,4.5.3)

1) 如何对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测量以保证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目标的

实现?是否有相关的文件规定?查实施的记录和检查的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2) 对环境/安全管理的各重要设备、工作过程如何进行监控?实施的过程和

结果如何?是否能够提供问题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十九、改进措施(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Q:8.4,8.5;E:4.5.3;O:4.5.3)

1) 质量/环境/安全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没有完成所产生的纠正预防措施?

2)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及其他相关的文件的执行情况?

3) 来自日常的检查、测量、顾客满意等方面产生的不符合、投诉信息的纠

正、预防措施是怎样的?执行验证的效果如何?

4) 查潜在不合格信息记录、纠正措施记录(不合格事实、原因分析、措施计

划、措施的实施及结果、措施验证)以及不合格信息记录及评审记录。5) 查看数据分析结果报告(是否涵盖顾客满意、与产品或服务要求的符合性、

过程和产品的特性与趋势、供方相关信息),是否利用分析结果进行体系的改进?查看改进实施情况。

TS16949体系审核要点.

TS审核要点 一、最高管理者审核要点: 1. 组织的质量方针是什幺?是如何制订出来的?制订的依据是什幺?有书面的质量方针吗?是否沟通到组织的全体员工? 2. 组织的质量目标有哪些?是否包含组织的总目标?各职能部门目标和各层级的目标为何?制订质量目标的依据是什幺?目标是否可以测量?制订的质量目标是否在期限内达到?制订的质量目标是否符合顾客的期望? 3. 目前质量目标的达成状况如何?对于未达成的质量目标是否采取了有关措施? 4. 最高管理者是通过什幺方式把顾客的要求和法律法规的要求沟通到组织的各个层级和全体员工的?我们是如何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 5.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知道组织的资源需求?是否提供了适用的资源? 6. 最高管理者如何理解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是通过什幺途径什幺方式了解顾客的满意度?对于顾客不满意项是如何处理的? 7. 顾客投诉是如何处理的?如果没有发生顾客投诉,是否就意味顾客满意呢? 8. 组织有哪些激励员工的措施?最高管理者了解员工的满意度吗? 9.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分配各个部门的职能?如何分配各级管理人员权责? 10. 最高管理者如何理解持续改进?有哪些地方需要持续改进?是否有具体规划?持续改进的有效性如何? 11.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监控产品质量的?监控的结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2.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监控员工工作的绩效?目前采取的手段有效吗? 13. 最高管理者是如何监控员工的工作质量?又是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

14. 组织是否制订了经营计划?哪些人知道公司的经营计划?质量目标是否包含在经营计划中? 15. 所有的生产过程、各个班组(包括白班与夜班,是否设置了质量控制人员?当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时,负责质量的人员是否有停止生产的权力?负责质量的人员是否开具过生产停工单?最高管理者参与了吗? 16. 当出现质量问题,该信息是否第一时间报告到有采取纠正措施权力的管理阶层? 17. 是否设置了管理代表?管理代表的职责是什幺?管理代表参加了哪些质量活动? 18. 是否设置了顾客代表?顾客代表的职责是什幺?顾客代表是否参加了组织内一些质量会议或质量活动?顾客代表是否就选择特殊特性、制定质量目标、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产品的设计等方面发表 过自己的意见或建议?采纳了吗? 二、管理代表审核要点: 1. 组织是否建立了书面化内部审核程序?内部审核的相关记录是否被维持? 2. 组织是否对审核的方案进行策划?方案是否考虑到过程的重要性,区域的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 3. 是否规定了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内部审核是否涵盖了所有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过程活动和班次? 4. 审核员是如何选择的?选择的依据是什幺?审核员有无审核自己的工作? 5. 受审区域发现的不符合项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审核员是否跟踪及验证了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设计院内审要点-办公

多层办公楼1 1-4层 1.耐火等级2级 2.防火分区:2500m2 自动喷淋+1.0倍(建规5.1.7) 3.安全出口:不少于2个(建规5.3.1) 设置1个的情况:1)建筑面积小于等于200m2,人数不超过50人的单层公共建筑。(建规5.3.2)2)3层,每层最大建筑面积500m2,第二层和第三层人数之和不超过100人的公共建 筑。(建规5.3.2) 综合楼内的办公部分的疏散出入口不应与同一楼内对外的商场、营业厅、娱乐、餐饮等人员密集 场所的疏散出入口共用;(办公建筑设计规范5.0.3) 4.房间疏散门个数:各房间疏散门不少于2个,以下情况设置1个: 1)两个安全出口之间,建筑面积≤120 m2,疏散门宽度≥0.9m;(建规5.3.8) 2)袋形走道尽头,室内最远一点到疏散门距离≤15m,疏散门宽度≥1.4m;(建规5.3.8) 5.房间门至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开敞楼梯间,位于安全出口间为35米,袋形走道尽头20米;(建规5.3.13) 注:1)敞开式外廊建筑可增加5米; 2)全部设自动喷淋可增加25%; 6.房间内一点至疏散门的距离:22米(建规5.3.13) 7.房间疏散门、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的净宽度: 1)房间疏散门、安全出口门的净宽度≥0.9m;(建规5.3.14) 房间疏散门≥1.0m;(办公建筑设计规范4.1.7) 首层疏散门(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算)≥1.4m且1.4米范围内不应设踏步;(建规5.3.15) 一二级耐火等级门厅大门为乙级防火门(建规7.2.3) 2) 疏散走道、疏散楼梯≥1.1m(建规5.3.14) 疏散走道≤40m时,单面布房净宽度≥1.3m,双面布房净宽度≥1.5m;(办公建筑设计规范4.1.9) 疏散走道>40m时,单面布房净宽度≥1.5m,双面布房净宽度≥1.8m;(办公建筑设计规范4.1.9) 注:疏散宽度计算:人员密集的厅,房间疏散门、疏散走道、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净宽度≥1m/100人。 (建规5.3.17) 如果设计人数不注明,则根据该层的建筑面积按每人4m2来计算所需疏散人数。(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4.2.3) 8.楼梯: 开敞楼梯 楼梯踏步最小宽度0.26m,最大高度0.17m(民用建筑设计通则6.7.10) 楼梯间需直通室外;(建规5.3.13) 层数不超过4层时,可将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设置在离楼梯≤15m处。(建规5.3.13) 9.卫生间:(办公楼设计规范4.3.6) 1)无障碍厕所; 2)距离最远工作点≤50m; 3)应设前室; 多层办公楼2 5层以上(24米以下,包括24米) 1.耐火等级2级 2.防火分区:2500m2 自动喷淋+1.0倍(建规5.1.7)

管理评审与内部审核的关系和区别

管理评审与内部审核的关系和区别 (1)目的不同 内部审核目的在于验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找出不符合项并采取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的目的在于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对环境的持续适用性、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改动和改进。 (2)组织者的执行者不同 内部审核由质量主管组织,与被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关系的审核员具体实施。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实施,技术管理层人员、质量主管、各部门负责人、关键质量管理人员参与。(3)依据不同 内部审核主要依据实验室制定和使用的体系文件,包括质量体系标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合同以有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行政规章。管理评审则主要考虑受益者(管理者、员工、供方、分包方、顾客、社会)的期望。 (4)程序不同 内部审核由内审员按照一套系统的方法对体系所涉及的部门、活动进行现场审核,得到符合或不符合何体系文件的证据。客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召集开会,研究来自内审、外审、顾客、能力验证等各方面的信息,解决体系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方面的问题。 (5)输出不同 内审时,对双方确认的不符合项,由被审核方提出并实施纠正措施,由审核组长编制内审报告。内审的输出是管理评审输入的重要内容。管理评审往往涉及文件修改、机构或职责调整、资源增加等,其输出是实验室计划系统(包括下年度的目标、目的和活动计划)的输入,是对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和与顾客要求有关的检测/校准活动的改进。 内部审核根据拟审核的活动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程度及以往审核的结果,策划公司全年审核方案,编制《年度内审计划》,确定审核的范围、频次、和方法,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每年内部审核至少1次,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并要求覆盖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过程,另外出现以下情况时由管理者代表及时组织进行内部审核: a) 组织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b) 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或顾客对某一环节连续投诉;c) 法律、法规及其他外部要求的变更;d) 在接受第二、第三方审核之前; e) 在认证证书到期换证前。 管理评审总经理每年定期在十二月份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一次系统的会议评审,当有需要时,总经理可临时组织进行专项管理评审。 进行专项管理评审的时机包括:a) 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发现重大不符合时;b) 顾客提出重大投诉时;c) 法律法规出现重大变更时;d) 进行重大技术革新时; e) 总经理认为有必要时。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内审)的理解和实施要点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内审)的理解和实施 要点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内审)的理解和实施要点 1、组织应制定形成文件的内部审核程序,程序中应明确地规定策划审核、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以及保存记录方面的职责、要求和方法,通常组织会把相应的职责赋予某个部门,审核的方法和程序在GB/T19011标准中明确的规定,组织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实施审核的方法和模式。 2、当内部审核显示有不符合审核准则的情况时,审核组通常会开具不符合报告,与该不符合有关的区域/部门的管理者应针对审核组指出的不符合项及时地进行纠正,同时分析产生不符合的原因,本着举一反三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消除不符合及其原因。 应该注意到,针对内部审核后所需采取的措施,2008版标准明确了是“必要的纠正和纠正措施”。通常情况下组织针对内部审核发现的问题可能既要采取纠正又要采取纠正措施,但有些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例外,如:有些不符合发生后已经无法纠正或者不宜先纠正,组织要做的可能应该是先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如汽车里“刹车片不足”的警示灯亮了,你没有先去看看是不是警示灯的传感器出了问题,就立即通过更换刹车片进行纠正,那么你可能不仅没解决问题,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和资源。 对采取措施的时间期限应作出规定,以敦促责任部门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纠正或纠正措施及时付诸实施,以避免问题再次发生或使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在这个过程中内部审核员可以提供帮助,提出改进建议。 3、组织应对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跟踪验证,确保纠正措施有效实施且达到防止同类不合格再发生的效果,并记录和报告验证结果。 4、内部审核员的能力对内部审核的有效性十分重要,他们不仅应该了解本组织的生产、工艺或过程的运作特点,还应该熟知审核准则,掌握申和技巧,应通过培训和审核实践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提升审核能力。

三标一体内部审核首次会议发言内容

内部审核首次会议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根据西安XXX公司的内审计划,已于18日19日对韩城集中供热项目部和华清学府二期项目部进行了内部审核,今天将对公司机关各职能部门进行内审,现在先介绍我们审核组成员:本人XXX,XXX河南公司安全与工程管理部部长,贯标办主任,担任本次审核组长,主要审核安全环境管理;组员:XXX,主要审核组织机构、文件资料、培训、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XXX,主要审核质量管理等;XXX,主要审核设备材料等。 请XXX介绍一下公司管理人员…… 一、下面介绍本次审核的目的、依据、范围及方法: 1、审核目的:本次审核的目的是评价我公司“三标一体”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促进我公司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确保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审核依据:1)GB/T19001、GB/T50430、GB/T24001、GB/T28001标准;2)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3)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4)合同、协议;5)相关方的其它要求。 3、审核范围:本次审核包括公司体系内的所有部门和条款。 4、审核方法:1)与被审核部门、岗位人员交谈; 2)观察被审核部门、岗位人员的作业过程;3)查阅相关的文件资料和记录;4)对已完成质量活动的验证; 本次审核采取抽样的方法:抽取的样本包括:人员、设备、产品、文件资料及有关记录等;审核员会公正地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并在审核过程

中根据具体情况针对审核发现适当扩大样本量,以证明审核发现是偶然的还是普遍的。 5、需要说明的是审核是一个抽样调查活动,因此,审核结论是根据抽样中的审核发现作出的,这是抽样审核的局限性所在;抽样审核结果不是很好的地方,不代表同样的其他地方也做得不好,这是抽样审核对受审核部门存在的风险性;同样抽样很好的地方也不代表就100%做的很好,这是抽样方法对审核方的局限性所在。希望大家能够谅解并接受。 二、介绍有关审核活动的相关规定 1、关于不符合项:不符合项的分类——严重不符合项:严重不满足规定的要求,可能导致管理体系的失效、或导致对过程控制能力的严重降低或丧失、或可能导致顾客或社会的严重不满意的客观事实。 一般不符合项:轻微不满足规定的要求,不会导致管理体系的失效、不会导致对过程控制能力的严重降低或丧失、不会导致顾客或社会的不满意的客观事实。 2、不符合项的形成:将在总结会上以书面的方式形成“不符合项报告”,告知被审核方,并明确不符合项确认人员。 3、保密制度,在本次审核中发现的与经营方面有关的数据保证不外传。 三、请公司领导讲话……,本次会议结束,开始审核……

内审项目部要点

2012年度内审项目部要点 (注意:该资料不是内审的全部检查内容) 一、公司、业主、监理的各项检查活动中提出的整改内容。 二、以下按管理系统分述 1、工程技术管理 ①、编制:“生产、生活大临设施方案”、“施工机械设备动员计划”、“大型施工机械使用计划”、“监视和测量设备动员计划”、“机具设备进场计划”、“施工物资申请计划”、“…施工(含施工防护、施工交接等)管理办法”、“调度会制度”、《施工半成品的标识规定》。确定“单位、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 上述各项的审核、批堆、发放传递等应符合规定,并保存记录。 ②、施工组织设计审、批等符合规定; ③、根据项目的特点和检验条件,确定本项目的特殊施工过程,并对特殊施工过程进行施工技术管理策划,编制施工方案或施工技术措施; ③、图纸会审及会审纪要; ④、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由不同职级的人执行各类交底,在技术交底的同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各种交底均形成<枝术交底记录>; ⑤、施工方案内容包括有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辨识、控制措施; ⑥、工序交接/会签 ⑦、设计变更/材料代用单及己回签的设计变更核定单/材料代用申请单应即时在施工图相应处作好标记 ⑧、要引起注意的几个单项工作 a.临时用电施工方案(措施),临电施工技术安全交底记录 b.脚手架搭设方案; c.测量和复测作业人员的原始记录 d.焊工试焊记录 e.焊接技术人员编制的焊材烘烤条件 f. 认真规范完整的逐日填写施工日志 ⑨、过程检验的A、B、C三级质检中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 检验批、分项、分部及单位工程的验/评工作中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

⑩标准规范的收集; 11. 部门文件的收集; 12. 与顾客协商确定施工用记录表格。 2、质量管理 ①、编制或制定:《检验状态标识规定》、“施工项目质量检验和试验计划”、“三级质量检查控制点”、 ②、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组织:检验批的质量验收及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验收/检验评定等工作; ③、每月组织一次质量大检查,并作好检查记录。 ④、公司下达的质量目标分解细化; ⑤、开工前与顾客商定应采用的质量验收/评定表格; ⑥、不合格品的控制情况; ⑦、编制项目质量计划。 3、计量管理 项目计量站负责整理并保存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校准合格证 制定:“监视和测量设备登记表”、“监视和测量设备周期校准计划表”并报公司计量中心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标识:有效期的标识、“封存”、“停用”、“报废”标识,报废设备需填写《监视和测量设备报废单》,报公司计量中心 4、安全管理 ①、查看现场时检查内容:安全设施、安全装置;施工用电与电动工器具;起重设备的运行情况;“三宝”使用情况;⑤基坑支护;“四口”、“五临边”的防护情况;脚手架搭设与使用;⑧防火措施;水、气、声、渣排放情况;射线检测的防护措施;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是否有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警示、禁止标语等。 ②、法律法规及相关方要求的信息收集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以及公司、当地、业主等相关方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信息收集情况,并报公司安全部。 ③、制订“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及“有毒、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

内审和管理评审培训资料

管理评审 (1)有无规定管理评审召开的频率。 (2)管理评审定义: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达到规定的目标所进行的活动。 (3)管理评审策划:编织“管理评审计划”,有编、审、批,提前7-10天编制,予以发放。管理评审的目的:审核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和充分性,以及现行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适宜性:内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质量管理体系也得不断变化,导致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变化,及时调整质量管理体系达到与内外部环境的相适应。 内部:指主要管理人员的变动,规模大了,组织机构变化了,产品变化了等。 外部:市场,法律法规,新技术,顾客提出的新要求或期望等。 充分性:过程是否被识别并适当规定,职责是否被分配,否则过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变得不充分。在持续改进中,可能还会有许多因素未考虑,存在不充分的地方,而管理评审就是发现这种不充分,并使之得到改进。 有效性:是指完成所策划的活动并达到所策划的结果的程度的度量。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则是指通过完成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或活动)而达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程度。为判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就必须把顾客反馈、过程绩效、产品的符合性等作为评审的输入,并与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行对比,以判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如何判定,通过以下信息的输入进行。 (4)管理评审输入 (A)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质量方针执行情况和质量目标完成的情况(管理者代表输入); (B)审核结果,内审和外审发现的产品、过程和体系的不符合(管理者代表输入); (C)顾客的反馈,包括满意度的测量结果、与顾客沟通的结果及顾客抱怨的处理等;(D)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包括过程、产品测量和监控的结果。 过程的业绩:过程实现增值/间接增值从而达到预期结果的程度。如员工质量意识的提高,顾客对员工服务态度满意度提高,焊接合格率提高,年产值提高等。再如某一产品通过对不合格情况数据收集和分析,提出实施纠正措施,使产品合格率提高,增强了顾客满意,对这一纠正措施的过程而言,实现了预期效果,产品合格率提得越高,纠正措施过程有效性越好。产品的符合性: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的符合性(要求指合同、法律、法规的要求) (E)改进、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包括对内部审核和日常发现的不合格项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的监控结果; (F)以往管理评审跟踪措施的实施及有效性; (G)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各种变化,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法律法规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等。 (H)组织机构,包括人员和资源是否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需要;

“三标一体”内审审核要点审核要点

“三标一体”内审审核要点 一、手册及文件评审;体系总体评估(Q:4.2.2;E:4.1 ;O:4.1) 1)手册是否界定质量/环境/安全相应体系的范围?是否有质量体系条款删减?删减合理性如何? 2)手册是否包含或引用必须的程序文件?是否有过程之间关系的描述? 3)结合公司文件体系及运行状况总体评估质量/环境/安全运行情况? 二、方针目标(Q:5.3,5.4.1;E:4.2,4.3.3;O:4.2,4.3.3) 1) 查质量/环境/安全的方针、目标: 2) 是否形成文件,并有正式批准的证据? 3) 质量/环境/安全目标是否与质量方针一致?是否是在质量/环境/安全方针 的框架下展开的,与所确定的范围是否一致? 4) 在与质量环境管理相关的职能和分层次上是否建立了质量/环境/安全目 标?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吗。 5) 针对相应的环境/安全目标是否有相应的方案,方案是否包括:时间、方 法、责任人? 6) 各部门是否已经对相关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是否实现?如果没有实 现是否已经有相应的改进措施?落实情况?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吗? 7) 质量/环境/安全方针是如何向全体员工传达的?并通过其他过程审核时与 各个层次员工的接触,了解员工对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理解程度; 8) 质量/环境/安全方针在什么时机评审?如果已经进行了评审,查评审的情 况,是否保证了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持续适宜性? 三、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E: 4.3.1;O: 4.3.1;) 1) 是否按照工作流程或部门职责识别了环境因素/危险源,并保留了环境因 素/危险源清单等相应的记录,是否有审批?环境因素/危险源是否齐全?

浅论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和难点

浅谈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与难点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该行业的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极差,但是,作为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迫在眉睫。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必要的监管手段。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无论是在企业中的地位、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以及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欠缺和困难,笔者从目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入手,通过深入分析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各种难点,并寻求其解决方法和策略,以达到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目的。 主题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策略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无论是在企业中的地位、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以及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欠缺和困难。解决这些欠缺和困难,有效对审计中的难点加以关注,成为目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首要问题。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经营绩效以及经营合规性等进行的检查、监督、评估。 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一套完整、合理、可行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公司的经营发展,内部审计,就是对该管理制度执行程度及优劣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的过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是对我们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的一种监督与评价,并针对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以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管理。

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协助组织建立和改善内部控制;提高组织的风险管理水平;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 三、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现状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 传统的审计主要是对工程竣工后集中一次性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主要包括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和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是一种事后审计,并作为建设方和施工方最终结算的依据。 目前,随着建筑市场的日益成熟,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高效利用资金,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全面提出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模式。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单位审计部门组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的活动。 (二)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1、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 当前的施工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少企业领导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及企业本身升级的需要。首先表现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撤并、分立随意;其次表现在人员配置不够,某些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只有一名会计“坚守岗位”。实际上,无论是施工企业领导还是内部审计人员,都缺乏对内部审计的正确认识,造成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有些下属单位更将内部审计机构当作是一种异己力量来排斥,仅仅把内部审计当做一种“监督者”,而忽视了内部审计是一种管理的参与者和服务者。 2、内部审计的范围小 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有着其独有的特殊性。而目前的内部审计范围往往被局限在财务审计上。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已进入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其内部审计内容丰富,主要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和遵循性审计为辅。而我们有些施工企业的管理层,认为审计所涉及的仅仅是对财务信息的审计,而忽略了审计的范围还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现在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方法的试行后,

迎接“三标一体”认证审核汇报材料1 (4000字)

迎接三标一体认证审核汇报材料 热烈欢迎外审组专家莅临审核指导 xxx公司 xx年xx月xx日 尊敬的审核组各位专家,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全体员工,向来我公司审核、指导认证工作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祝愿各位专家在审核工作期间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下面我将公司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保持和运行情况进行汇报----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公司简介及工作完成情况 第二部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第三部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第四部分,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第一部分,公司简介及工作完成情况 1、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我公司现有职工46人,其中领导5人,初级职称以上30人,中级职称14 人,高级职称4人。本科34人,党员10人。是一支提供询价、采购、验收、材料核算、周转材料维修租赁等服务的专业队伍。 组织机构,设有采购部、周转材料租赁部、后勤管理部和安全部和财务部5 个部门。 管理职责,主要职责是--周转材料保管、保养、维修和对内租赁管理,大宗物资集中采购的实施以及其它物资采购工作。负责协助工程剩余物资的盘活和调剂物资资源,负责材料的市场调查,掌握市场价格行情,负责招标处理各项目部的废旧钢铁等。 管理目标,按照工作会提出的控制好物资集中采购和降低运营成本的工作要求和思路,对年度工作进行规划,确立年度质量、安全、环境管理目标。坚持科学精细管理,创新采购模式,提升采购管理水平,抓住重点项目、主要材料品种,逐步把集中采购做大做强。 主要管理目标是, 采购管理目标,集中采购资金周转次数15次,管理好投入的周转材料。质量指标,按物资计划,满足工程施工需要,采购的钢材、水泥等工程主要材料合格率达到100%。 安全目标,遏制重大火灾事故,一般交通事故起数为0、一般火灾事故起数为0,死亡重伤事故为0,定期按标准发放适用劳动防护用品,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环境目标,无环境污染事故,办公室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改善工艺,逐步减少向大气排放污染物。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采购业务,2011年材料集中采购供应额76869万元,共计产生效益9890万元。其中,钢材12万吨,水泥34万吨,燃油9000吨,地材98万立方,其它 5678万元。 周转材料管理,2011年周转材料租赁收入为8909万元。维修三钢材料78690 吨。钢板桩5678吨。 第二部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到目前为止,所采购供应的原材料和维修的周转材料经检验验收均合格,满足项目部工程的使用需求。 积极落实公司管理政策和制度。按照材料集中采购管理程序和关于大宗材料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精神,全面实现规定的集采区域范围内的集采材料品种的采购管理任务。周转材料管理按照周转材料管理办法执行。 采购文件管理,根据项目部月度物资申请计划及时落实货源、价格和供应商,向公司工程部填报月度主要材料采购计划,由工程部审核,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采购。

内审和管理评审的区别和联系.

内审和管理评审的区别和联系(2011-08-26 09:55:31转载标签:杂谈分类: ISO9001质量管理 1、内审和管理评审中都有“审”,内审是“审核”,而管理评审是“评审”。先看看这两个定义: a)审核是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判别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且形成文件的过程(ISO9000:3.9.1)。我们讨论的是内审,那么,请看看ISO9001第8.2.2条a和b),可以知道内审要确定三个符合性和一个有效性。 b)评审是为确定主题事项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ISO9000:3.8.7)。 2、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有什么区别? a 如果内审和管理评审的对象都是针对质量管理体系来做的话。 内审有符合性和有效性,没有适宜性和充分性。因为它得不到这方面的客观证据的。没有办法做的; 管理评审反过来少了一个符合性。因为,这个问题在内审中解决了。管理评审的输入中有内审输出,管理评审的时侯要对内审工作本身的好坏进行评审的。方法可以利用其他信息。譬如,就顾客满意方面。标准5.6.2管理评审的输入中包括a)各个审核结果。这是自己方面来评定的;b)顾客反馈信息。从外部来的信息。c)还可以通过8.4条数据分析中从财务信息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看看未来的系统能力如何。避免在片面性的基础上作出不正确的结论。 b)内审的重点把过去做的和准则进行“核”对,来判定符合性和有效性。譬如,质量目标是否达成,是根据已经确定的,现在在用的质量目标来衡量的;而管理评审的重点在未来,是“评”。根据各个方面信息来判定,这一个体系是否适宜未来的周围环境,是否充分,譬如,内审说质量目标达成的,但是,顾客不满意,这样的目标就有问题了。管理评审就要为解决这个问题作出决定。必要时要调整质量方针和目标,调整体系机构等。 3、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看它们的区别。譬如,谁来做,什么时候做,记录的维持要求等,这里不做进一步分析。根据区别也可以从反面来看到有什么联系。 4、归纳起来,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大多数过程审核和产品审核都是从正面求证,而评审是从反面求证。如果体系审核、过程审核和产品审核都是从反面求证的话,往往会引起审核方和被审核方的对立,不协作;特别当领导规定,发现不个不符合项要处罚的话,矛盾更加突出,不利于审核的进行。这也是为什么质量人员和

房地产公司施工图内部审核要点

房地产公司施工图内部审核要点 RSS 打印复制链接大中小发布时间:2010-11-26 08:47:51 1.施工图内部审核 施工图的内部审核是房地产公司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往往因时间紧迫或技术水平而常常被开发企业所忽视,以至很多应该事先发觉并纠正的问题到施工时甚至施工后才暴露出来。不仅引起返工损失,而且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严重的还会造成无法纠正的功能缺陷。所以把好设计质量关,也就是从源头上保证了质量,进度,成本的有效控制,在这上面花费些时间和精力正是非常值得的。 2.主管人总工程师 负责控制规划总图和建筑工种图纸在先进性,合理性和经济性方面的设计质量。负责控制结构和设备工种图纸在先进性,合理性和经济性方面的设计质量。 主办人:项目经理,通阅全部图纸,提出和汇总内审意见。 协办:岗位土建和设备的设计管理,现场的土建和设备工程师:通阅全部图纸,提出内审意见。 3.紧前工作 施工图设计完成,本作业可与审图单位的审图同时进行。

4.工作描述 审图公司主要审查设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施工单位主要关心设计的可操作性,开发公司应重点关注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和经济性,故内审不必担心是否会违反强制性规范,是否会安全度不够,更不必拘泥于细小的差错和遗漏,重点把握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就行。 4.1建筑和结构工种的图纸内审 在项目经理的组织下,总工程师牵头,土建设计管理和现场土建工程师一起参加。必要时还可邀请营销部门主管和专家参加。 4.1.1规划布局、建筑形态和外装饰、单体内部格局等是否与扩初方案一致或有所优化改进。 4.1.2是否完整体现了开发企业既定的功能要求和建筑标准。 4.1.3政府各专业建筑管理部门、配套部门对扩初方案的审查修改意见是否都在施工图上得到了落实。 4.1.4对照荷载、结构和抗震等规范,复核结构设计的计算机输入数据;抽查基础,标准层结构的实际配筋率是否与内力计算结果相一致;各部位的结构安全度是否均衡。

内审和管理评审的区别

52、内审和管理评审有什么不同? 为维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不断完善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必须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但两者之间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目的不同 内部审核目的在于验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找出不符合项并采取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的目的在于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对环境的持续适用性、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改动和改进。 (2)组织者的执行者不同 内部审核由质量主管组织,与被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关系的审核员具体实施。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实施,技术管理层人员、质量主管、各部门负责人、关键质量管理人员参与。(3)依据不同 内部审核主要依据实验室制定和使用的体系文件,包括质量体系标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合同以有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行政规章。管理评审则主要考虑受益者(管理者、员工、供方、分包方、顾客、社会)的期望。 (4)程序不同 内部审核由内审员按照一套系统的方法对体系所涉及的部门、活动进行现场审核,得到符合或不符合何体系文件的证据。客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召集开会,研究来自内审、外审、顾客、能力验证等各方面的信息,解决体系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方面的问题。 (5)输出不同 内审时,对双方确认的不符合项,由被审核方提出并实施纠正措施,由审核组长编制内审报告。内审的输出是管理评审输入的重要内容。管理评审往往涉及文件修改、机构或职责调整、资源增加等,其输出是实验室计划系统(包括下年度的目标、目的和活动计划)的输入,是对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和与顾客要求有关的检测/校准活动的改进。 53、实验室内部审核可否履行实验室管理评审职能? 如前所述,实验室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是有显著差别的,但在有的情况下,内部审核也可能涉及管理评审的内容。 在审核某项要素时,内审员应证实是否与程序相符,如发现不符合,内审员应通过纠正措施确保程序得到严格遵守。另一方面,如果发现程序本身在满足质量目标方面是无效的,质量主管应提请实验室最高管理者予以关注,由最高管理者对程序的充分性进行评审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内审员并没有修改程序的责任。 实践中,内审员提出的建议,如果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改变不大,就可能被受审部门和质量主管接受并执行,而不用通过实验室最高管理者。但是,这种变化应在质量主管和被审部门的授权范围内。此时,审核就履行了评审的某些功能。 54、如何在日常工作中验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符合性? 审核的目的之一是验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符合性。符合性包括文件符合性和运行符合性两个方面。文件符合是指体系文件(如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规定是否符合认可准则的要求;运行符合性是指体系的实际运行和体系文件的规定是否一致。持续性是指体系文件各项规定是否始终如一地在实验室得到实施。实难室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验证体系的持续符合性: (1)从要素(过程)入手

内部审计工作要点

【表样】 审计计划 一、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总体思路: 1、今后x年公司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变为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合同审计等并重。 2、xxxx年审计工作重点是:以内控制度审计为基础,以经营业绩审计为中心,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加强审计意见的落实,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完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即在实施审计监督同时,提高审计服务职能。 二、xxxx年度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如下: 1、完善审计内控制度,促进集团内控管理健全与完善 ⑴首先完善集团公司内审制度,做到审计工作有据可依,根据审计业务类型,准备建立《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办法》、《集团公司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办法》、《集团公司合同管理审计办法》三项内审制度。 ⑵内控制度是指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保障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促进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进行而制定的一种内部协调、组织、制约、检查的控制系统,xxxx年内审工作应该建立在公司内部控制

的基础上,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主要是评价内控是否健全、有效,可依赖程度如何;评价在其内控制度健全、有效、可依赖的前提下,在运行中是否得到认真的贯彻和执行,是否有利于公司的经营活动、促进公司的发展等,以便及时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从而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有针对性的提出审计意见,促进下属企业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保证其经营活动正常运行。 ⑶通过预算审计促进预算管理思想观念转变。目前公司费用开支的相关制度尚未健全,部分单位即以预算作为费用开支的标准(而非以费用制度为预算标准),因此,费用开支丧失了计划性,部分项目突破预算范围。审计将配合财务等相关部门,建立与健全各项费用管理办法,制定相关费用开支标准,同时使之成为预算编制指引、规范性文件。 2、以经营业绩审计为中心,结合经济责任审计。 内部审计必须以公司经营业绩审计为中心,主要是对下属企业的每半年度经营业绩(预算执行)审计,通过经营业绩审计不仅要查错防弊,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逐步实现由发现型向预防型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影响业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分析原因,抓住关键,提出建议和意见,进而促进下属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在开展经营业绩审计时,内部审计应注意的问题是:经营业绩审计一定要与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对下属企业经营者年度或任期内的经营目标、经营任务完成情况以及

施工图设计内审要点 -- 1 建筑专业.

施工图(含初步设计)内部审查要点XX 地产开发建设项目 建筑专业 2011.06 1. 设计图纸编制依据中所引用的国家及地方有关本工程设计工作的建设规范、规程是 否齐全、正确,是否为现行有效版本。 □是□否(注:重点审查设计图纸中所引用的规范、规程等应与当地主管部门审批工作中所执行的法律、法规等政策依据一致,不应有矛盾。) 2. 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对本工程前一阶段报审图纸的审批文件要求是否落实。 2.1 是否按照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批文件要求修改。 □是□否建筑工程设计是否符合规划批准的建设用地位置,建筑面积及控制高度是否在规划许可的范围内。 □是□否 2.2 是否按照消防主管部门的审批文件要求修改。 □是□否 2.3 是否按照人防主管部门的审批文件要求修改。 □是□否 2.4 是否按照其它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批文件要求修改。 □是□否(注:以上审查内容应对照审批文件逐条落实,对于未按照要求修改的条款应作出特别说明。)

3. 公司领导、本部各职能部门及城市公司对本工程前一阶段设计成果的内部审查意见 要求是否修改落实。 □是□否(注:以上审查内容应对照公司相关会议纪要等内部文件逐条落实,对于未按照要求修改的条款,应作出特别说明。) 4. 设计说明中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4.1 工程概况介绍中建设地点、用地概貌、建筑类别、防火等级、设计使用年限、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建筑布局、建筑面积、建筑层数与高度等,以及开发指标是否满足我方《施工图设计任务书》要求。 □是□否 4.2 主要部位材料做法,如墙体、屋面、门窗等(属于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范围的内容可与《节能专篇》合并)是否满足我方《施工图设计任务书》或《统一建造标准》要求。 □是□否 4.3 节能设计: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应说明建筑物的体形系数、耗热量指标及主要部位围护结构材料做法、传热系数等;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应说明建筑物体形系数及主要部位围护结构材料做法、传热系数、热惰性指标等。 以上设计参数是否明确,做法是否满足我方《施工图设计任务书》或《统一建造标准》要求。 □是□否

实验室内审和管理评审指南

实验室内审和管理评审指南 一、 内部审核 评审准则第4.10条规定:“实验室应定期地对其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每年度的内部审核活动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活动。审核人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称为审核,而用于内部目的,以检测机构自己的名义进行的审核称为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是确定质量体系及其各要素的活动和其有关结果是否与有关标准或文件相符合,质量体系文件中各项规定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并适合于达到质量目标的、系统的、独立的审查。为达到管理体系运行预期的目的和要求,保证管理体系按照文件的要求,规范有序运行,检测机构应对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进行自我评价。 内部审核是检测机构按照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对其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组织开展有计划的、系统的、独立的检查活动。内部审核是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管理体系自身的要求,不能将其视为管理体系之外的要求。如果检测机构的内部审核没有有效的实施,那么,可以认为该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运行是不全面的,并判定为缺少规定的要素和要求。 内部审核的依据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技术规范、规程)、法律、法规等。内部审核必须坚持客观性、独立性和系统方法才能够确保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 内部审核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的周期通常为一年,在此周期内应完成对此涉及的部门及全部适应的要素的审核。内部审核由质量负责人组织内审员按日程计划进行。内部审核计划要覆盖质量体系全部要素及检测的所有活动。 内审员经过培训具备持证上岗资格,审核应由有资质的内审员进行,可以是本单位的内审员,也可以是兄弟单位的内审员。质检机构应选送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员通过专门培训、考核,取得内审员的任职资格,由本单位用文件的方式聘为内审员。质检机构应当保证其内审员对《评审准则》能够正确理解、清楚内部审核的技术方法和具备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和报告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内审员不能审核自己的工作。在人力资源允许的情况下,

生产车间内审要点

生产车间质量体系审核要点初探 生产制造过程是企业产品质量形成的重要阶段,生产车间又是生产制造过程的重要场所和重要环节。生产车间在企业质量体系中一般都不是要素归口管理部门,但其质量活动却基本覆盖了ISO9000质量保证模式标准的大部分要素。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既是企业各管理部门质量职能活动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又是综合体现企业管理素质的“窗口”和现场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因此正确把握生产车间质量体系审核要点,有效实施现场审核,对于确保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减少、消除和预防不合格的产生,不断达到、保持和改进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生产车间审核一般可分为办公室审核和现场审核两个组成部分,现将其审核要点分述如下。 车间办公室审核要点 车间办公室审核主要涉及车间领导和部分管理人员,审核内容是了解车间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产品特点和工艺流程。通过交谈、查阅文件资料,了解企业质量方针贯彻情况、质量职责落实情况、文件资料控制情况和现场管理综合情况,确定现场审核的具体产品和关键工序,记录一些需要在现场核对、验证的一些管理规定、质量特性、工艺参数和其它重要事项,为现场审核作好准备。车间办公室审核要点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l、向车间领导和管理人员询问企业质量方针、目标的内容、宣贯方式和宣贯效果,询问质量方针、目标的内涵看是否与宣贯文件一致。了解企业质量目标在本车间怎样落实,有哪些具体指标,完成情况及发展趋势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准备怎样解决。 2、向车间领导了解本车间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产品特点和工艺流程情况,了解本车间主要承担哪些质量体系要素,还涉及哪些要素,这些活动是否和怎样具体落实到本车间哪些岗位,岗位职责是否涵盖了这些要素并形成了文件。对照岗位职责文件,看涉及本车间的质量活动在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中有无漏项。询问在场的有关人员看是否熟悉本人的质量职责、工作接口和相关的体系文件。 3、要求车间提供受控文件清单和收发文记录,了解本车间受控文件的种类和范围,看车间所有与质量体系运行有关的各场所是否都能够得到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从受控文件清单中抽查3—5种体系文件、管理文件、产品图样和工艺规程,看是否有受控标识(如:文件编号、部门标志或受控印章),编、审、批手续是否完整。查阅图纸看有无标注关键或重要质量特性和验收准则,工艺文件的要求是否与图纸的要求一致并能有效指导生产。看文件有无更改,是否按规定的程序由授权人更改。看有无受控文件清单外的其他过期失效文件。对临时工艺和工艺更改通知,看是否经过批准和有无批次或期限要求。了解有无留作参考的作废文件,看是否加盖了“作废留用”印章以防止误用。询问本车间有无关键工序或特殊工序,记录必要的质量特性、工艺参数和设备号以备现场核对。 4、询问车间现场工艺文件贯彻执行情况,要求提供关于工艺纪律检查的文件和记录。了解车间工艺纪律检查怎样组织,由谁参加,检查的频次,发现了哪些情况,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怎样。 5、询问车间有哪些生产设备,其中哪些是关键设备或质控点设备?车间哪位领导主管设备管理,有无专业维修人员,设备的大修、精度检修和润滑是否按规定的时间进行,计划调整是否经过授权领导或部门批准,经过批准延期使用的设备有无相应的防范措施,设备的日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