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府(海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琼州府(海口)

琼州府:繁,疲,难。琼崖道治所。东北距省治千八百一十里。广一百五十二里,袤二百一十里。北极高二十度一分。京师偏西六度五分。领州一,县七。府及崖州在南海中,曰海南岛,中有五指山,绵亘数邑。山南隶崖州,山北隶府。环山中生黎,其外熟黎,又外各州县。山峒深阻,黎、岐出没为患,光绪十五年,总督张之洞始开五指山道为大路十二:东路三,西路三,南路、北路、东南路、东北路、西南路、西北路各一。奥区荒徼,辟为坦途,人以为便。琼州,商埠,咸丰八年英天津条约订开。有琼海关。琼山繁。倚。南:琼山,县以是名。北滨海。海西南白石河即建江,自澄迈入,北屈而东,入定安。又北入县东南,为南渡江,又北为北沙河,屈西北至白沙门入海。县丞驻海口所城。有水尾巡司。感恩盐场。澄迈简。府西六十里。迈山在南。北滨海。西南:建江,一名新安江,自临高入,东南过黎母岭,右纳新田溪,入于琼山。又澄江出东南独珠岭,西北流,至县治西,合九曲水,又西为东水港,入海。稍阳水上源为南滚泉,北合沙地水,过石?矍岭为石?矍港,入海。有澄迈巡司。定安简。府南八十里。西南有五指山,一名黎母山,绵亘而东,为光螺岭。又东为南闾岭,南远溪出焉。北:建江自琼山入,东合南远溪,过县治东北,潭览溪、仙客溪北流入焉,东北入

于琼山为南渡江。西南有万全河,出喃嘮峒,东南流,入乐会。有太平巡司。文昌难。府东南百六十里。北:玉阳。南:紫贝山。东北滨海。海中有浮山,其下曰分洲洋。南:文昌溪,出县西白玉岭,东南流,右纳白石溪、白芒溪,屈东,平昌溪自西北来注之。又南为清澜港,入海。又南,白延溪,出八角山,东南为长岐港,入海。又北,三江水,即罗汉溪,出抱虎岭,西北流,为铺前港,入海。有铺前、青蓝二巡司。有乐会盐场。会同简。府东南二百九十里。东:多异岭,滨海。西:龙角溪,源出西崖岭,东南至嘉积市为嘉积溪,黎盆溪西流合焉。又东南为五湾溪水,入乐会。乐会简。府东南三百三十里。西:白石岭。西南:纵横岭。东滨海。西:万全河自定安入,迤东流,屈而北,会太平水。又东南,会五湾水,迳龙磨山,分流环县治,复合,又东过莲花峰,屈东南为博鼇港,入海。又流马河,源出西南龙岩岭,东南入万县,与龙滚河合。又东北复入县境,为嘉濂河。又东北为九曲河,纳莲塘溪。又东北会万全河入海。临高疲。府西南百八十里。南:那盆岭。西:毗耶山。北滨海。南:大江即建江,自儋州入,北至腰背岭,西别出为县前江,屈东北流,至文澜村,为文澜水。透滩水北流合焉,亦谓之迎恩水也。又北为博铺港,入海。其正渠,东北过白石岭入澄迈,有和舍巡司。马袅盐场。儋州要。府西南三百里。儋耳山在北,一名松林山,又名藤山。西北滨海。狮子山在海中。东南建

江,亦曰黎母江,西北过龙头岭,歧为二:东出曰大江,东北入临高;西出曰北门江,一名伦江,西北流,至州治东北,屈而西,为新英港,新昌江自东南来注之,又西南入海。东北有榕桥江,西南有沙沟江,皆西北流入海。有薄沙巡司。镇南司,废。盐场曰兰馨。早在汉代,海口即为珠崖郡玳瑁县的一部分,因其位于南渡江入海口处,故取名为海口。考古资料证明,远古时代,海南岛与中原大陆原连一体,有如瓜架下的一个葫芦。由于地壳断裂陷落,狭长地带下沉消失,形成琼州海峡,海南岛便与大陆分离,孤悬海外,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其时,海口只是一片浅滩,据传说市中心的广场、东西湖是个无底潭洞,有五条小龙在潭中练身修道。千年之后,五小龙身健道成,自觉潭小容身受束,于夏秋交接之日,掀潭水飞天,聚成五朵彩云,五龙腾云出潭,随彩云升空,俯瞰寻觅容身之所。见神州大地日出处水面广阔无边之东、西、南、北海,加之长江、黄河流水滔滔,便知此乃天赐永久容身之理想水境。五龙一斟酌,便降云入水,四龙分赴东西南北四海、一龙游向长江、黄河。自此神州水境便有五龙镇据。古人美称海口为“五龙入穴之地”大概由此传说所起。龙去潭空,按此海口当是水域。但天地造物自有精心,源于五指山区之滔滔南渡江并诸多溪流,年年将泥沙填入潭中,千年万代,从不停歇,直到填成现海口市这片地面。古人说的“沧海桑田”,海口即是一例证,时有地理老先生

断言,海口之形成,系聚百流之水,集八方轧之土,龙脉集结。地阔水甜,必造人聪慧坦诚,福地长盛不衰。在古文献中,自汉至唐代,南渡江入海地方未有“海口”地名记载。在汉代,现海口地面属珠崖郡玳瑁县(现琼山市前身)地,隋代以后划为琼山县地。到唐代,这里设白沙津(现海口市白沙门地方),为琼州城(今府城)的外滩,设有古渡驿站,是当时琼州与雷州海渡和贸易的港口。南宋时,这里设海口浦,范围包括今天的海甸与海口市区。浦,义为水边或河流入海之地。可知海口地名出于南宋,用“浦”字表示其地境。元代,海口浦便逐渐代替白沙津,成为海南渡海和物资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明洪武27年(1395年)开始筑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为所,称“海口所”或“海口区”。相传在今海口市的得胜沙路一带,古称外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倭寇入犯海口,海府地区军民予以反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得胜海贼于外沙,故得名“得胜沙”。清咸丰年间据《天津条约》海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南洋群岛和大陆对外交通的道口。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海口海关,并在白沙门建港,对外贸易更形成发展。由于侨民日增,商贾云集,海口日见繁盛。民国初期的1912年起,海口所改称海口镇。1926年脱离琼山县,开始建市。1950年4月23日海口解放,同年6月正式设市。1988年海南建省,定海口为省会市,升格为地级市。琼山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琼

山,古名珠崖、琼州、京台、颜城。早在汉朝时属珠崖郡玳瑁县地,因当地盛产玳瑁而得名。隋朝时从玳瑁县东境设颜卢县。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颜卢为颜城,属崖州。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改颜城为舍城,从舍城分出一部分设置琼山县。宋代按户口、资地条件等分为望、紧、上、中、下五等县,海南岛仅琼山属中等,其余的县均属下等。现市政府驻地府城镇,即由琼州府驻地而得名.宋元明清以来称琼山县,1994年撤县建市。唐至清朝,琼山县都是琼州府的所在地。自明代琼州升格为府后至民国初年,琼山一直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8年12月曾并入海口市,1959年11月恢复琼山县,1994年1月撤县设市,2002年10月海口市、琼山行政区划调整,2003年1月设立琼山区。“琼山”一名的由来,据《方与纪要》载“府南十里有琼山,土石多白,似玉而润,县以此名。”就是说,因境内白石都的地方有一座白石头琼山,而县名取为“琼山”。琼山故事相传,唐代初年现琼山地属舍城,一天,舍城文武官员,趁日丽风和,骑马集结往城南郊游,不觉奔驰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上。这山上遍布着洁白润滑的白石,长着许多翠绿的槟榔树。山脚岩泉涓涓,农田平阔,碧波荡漾,山上山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绝妙的自然风光画卷,令人为之倾倒。文武官员下马登山,文官即景吟诗作赋,武官穿山打猎。他们走过蜿蜒的山道,来到一个小山庄,房舍全用白石建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