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论文
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2)
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2)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篇2论中西传统服饰文化的差异摘要:本文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着手,通过研究对比中西服饰的色彩搭配、纹样运用、以及形神文化的差异,揭示了中西服饰文化不同之根源,并根据国际形势预测中西服饰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中西传统服饰;比较;色彩;纹样;文化意味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和哲学背景不同,导致了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东西方服饰文化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差异甚巨,这和各自民族的审美意识有关系。
它们各自的特点也正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本文主要通过色彩关系、纹样形式以及各自形神文化的分析和比较,剖析该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原因,寻找其相同关系和其规律性。
一、中西色彩审美中的文化等级对比自早期人类有能力从自然界中提炼出色彩颜料之始,色彩就一直在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
在各民族的精神活动史中,色彩的发展伴随朝代的更迭,被赋予了多重的隐喻与象征,因此在这里就色彩在中西文化中所承载着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文化意味进行探讨,显著的表现等级尊卑的方面。
(一)色彩在中国的所表现出的等级尊卑色彩就如同一种符号,古代社会中服装色彩有严格的区分,不同服饰的色彩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礼”的表现。
如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他要人为地给正色和间色定各位,别尊卑,以巩固等级制度。
黄色在中国不仅具有很浓厚的宗教意味,而且还是古代的帝王之色,代表大地和高贵的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性。
中国古代帝王的服饰以黄色为重其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
首先,与黄帝的称号有关。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黄帝是统治东、南、西、北四方的最高统治者。
因为黄帝处在中央,即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帝即地,对黄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黄土崇拜的延伸。
其次,黄色乃中和之色,黄与“中”是融合的,因此黄色是万世不易的大地之色。
黄龙是皇帝的徽记,皇帝出巡用黄旗,包印绶用黄色织物。
黄色意味着高贵、意味着权力。
文化风俗议论文优秀作文5篇
文化风俗议论文优秀作文5篇要说民族文化,必说琴棋书画;妙在收心养性,培养独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证,追求脱俗意境;民族传统之镜,折射博大精深。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文化风俗议论文作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文化风俗议论文作文1读过网站上的文章,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作者们的那一句句独到见解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的篇名叫《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灵魂》,文章的题目一下子就使我感到了茫然,仔细品读下来,才有所触动,有所感觉。
“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
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
”虽然这是引用的着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名言,虽然只是那么短的一句话,但它已经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不可动摇。
接着作者的那一段极富表现力的排比句更是令我心潮澎湃。
作者是这样写的:对于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谁能不怀有最自然,最深厚的感情呢?哪个儿女不把对祖国母亲的这份强烈情感融入生命,并使之成为生命中一首激情高昂的主题歌呢?当杨利伟坐上“神舟五号”升空时,谁不为祖国的成就而感到震撼和自豪呢?当奥运健儿们站在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上时,谁不为祖国取得的荣耀而感到骄傲呢?这是对民族精神最生动的写照,这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也使我联想到:____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在男子110米跨栏勇夺中国人渴望已久的金牌的一刹那,那情景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呈现,环绕,难以磨灭。
当他跨过最后一个栏,飞快地冲过终点,以12.91秒的成绩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了在短跑项目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枚金牌时,我心潮澎湃,我想在这12.91秒的时间内,大家的心情都和我一样,犹如滔滔的江水。
刘翔的那块金牌里面不但包含了他多年来的血汗和经验的积累,而且还有激励他迈向巅峰的那一份强烈的民族精神。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我们种种复杂的情绪都升华了,自然地融合于节奏之间,变成了令人陶醉的旋律,民族精神。
其实,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民族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努力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多为国家做出贡献。
国外风俗与礼仪的论文(求论文民俗与异国风情)
国外风俗与礼仪的论文(求论文民俗与异国风情)文章目录[+]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现代社会在民俗文化领域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下面就法国民俗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展现充满魅力的异域风情法国婚礼:浪漫简单结婚前先订婚,仪式简单,一般由女方的家长宴请男方的家长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时邀请其它亲戚、甚至一两名好友出席。
婚礼也已逐渐简化,但仍不失为最隆重的家庭节日,带有庄严神圣的色彩。
婚礼由市长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习惯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时至下午5时之间。
婚后大宴宾客。
法国农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签订财产婚约并办理公证。
婚约中要写明未婚夫妇的全部财产、未婚妻的嫁妆和未婚夫的产业。
婚龄纪念在民间已成为一种喜庆的风俗。
女子守寡300天后,或宣布与丈夫分居300天后可以再嫁,男子则无时间上的限制。
见面礼仪:法国是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国家。
对妇女谦恭礼貌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传统。
法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见的方式莫过于握手。
不过握手时一是握时间不应过长,二是没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劲晃动。
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长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级向下级先伸手。
吻:法国是之一个公认以吻表示感情的国家。
法国人见面行吻面礼,但各地区吻的次数不等。
大多数地方吻两次,男士之间不须行吻面礼,他们只要握手就行了;女士只有在不认识对方的情况下才握手,否则一天中之一次见面和道别时都要吻对方。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1500字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1500字世俗与宗教——中西社会习俗文化比较摘要:当今中国早已跻身全球化语境的时代。
信息网络技术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中西文化交往的规模和深度都在不断发展。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信息误解屡见不鲜。
中西文化博大精深,社会习俗文化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社会习俗文化差异前言:社会习俗文化包括社会生活礼仪与节庆、生活方式等,是各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反应,深刻揭示着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
由于社会习俗范畴广泛,本文仅从觐礼、婚礼、葬礼、节日四个方面来比较中西方文化,以窥全豹。
鉴于中国式宗教意识淡薄的国家,社会习俗文化是世俗的,而西方国家基督教影响甚深,故社会习俗文化的宗教色彩深刻。
一、觐礼:下跪与屈膝在古代中国一向是皇权至上的社会。
因此,古代觐见皇帝时都要行下跪的礼仪,以表示对高高在上的皇权的尊重。
这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高度集中的权力,使皇帝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国人有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华夷有别,万方来朝的虚荣心理。
而西欧则相反。
在西方,王权有限,对国王来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加上基督教的普世性,教皇才是权力的中心。
西方国王与贵族大臣的契约关系并非像中国古代的“君为臣纲”的不平等关系,因此出现了双方觐见礼的冲突。
二、婚礼:红色与白色在人类所有的社会行为中,婚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作为社会习俗的婚礼,是最重要的礼仪。
然而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婚礼的具体形式与文化内涵也就不同。
具体上说,中国古典式的婚礼是“红色”的婚礼;西方古典式的婚礼是“白色”的婚礼。
(一)中国婚礼的红色寓意中国古典婚礼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男女双方全家族的盛大庆典,以及到处贴的红双“喜”,一对新人着红衣、红裤(红裙),新娘披着红盖头,桌上点着红蜡烛,床上摆着大红枣。
在婚姻不能自主的封建时代,红红火火的婚礼主要不是对新婚夫妇个人的祝贺,而是对家族兴旺的集体联欢,对封建义务的重申。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1【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元素广告在现代传播领域有很大影响力。
为了充分挖掘商品市场的潜力,吸引消费者眼球,它把目光放在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表现上,力求通过表现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来塑造和体现商品的价值。
“当广告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时,就不能不重视民俗文化。
”广告创意的竞争,就是广告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竞争。
①在广告中运用民俗文化元素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元素的特征,这样才能使广告在运用民俗文化元素之时更加严谨,不至于误导消费者,也不会曲解民俗文化原来的意义,因此探究民俗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俗文化的界定(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元素的定义民俗就是的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阔民众所制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②它起源于人类群体社会,在特别的民族、时代、地域中不断进展和演化。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民俗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不断衍生出来并世代传承的。
所谓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价值,它反映肯定地区中广阔民众最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
③民俗之所以能形成文化,是随着时间的进展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这些点滴的文化渐渐构成文化元素,在共性下又具有共性,因此可以给民俗文化元素下这样一个定义。
所谓民俗文化元素,是指群体生活下的民众伴随时间、地域和民族的变化形成的点滴生活文化的集合,并随着年月传承不断进展变化,真实存在于社会中的实体性意象。
(二)民俗文化元素的构成民俗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民俗”概念并实际应用的国家。
早期民俗文化元素消失的目的是为了满意人们的日常所需。
人们经受这些民俗的制造、使用和传承的过程,实现了民俗文化元素的有用价值。
民俗文化元素包括了许多层面,详细来说,包括了物质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社会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以及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构成了民俗文化元素的基本框架。
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论文
一.课题来源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
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的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2. 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3. 学会分析与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
4. 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四、研究计划(一)研究方法: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
(二)研究流程。
我们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第一阶段:以资料的搜集和调查为主,又分为:1、活动时间:11月6日2、搜集途径:①网上查寻②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第二阶段:以资料的撰写和总结成果为主,又分为:1、活动时间:11月6日有关要求:最后的资料,由整理员将所有资料有条理地整理完毕后,交于撰写员,进入最后的整合和收尾。
与此同时,各位组员也要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组员心得。
并在讲解结题报告时向老师及同学展示。
第三阶段:以组员完成PPT,形成结题报告为主,又分为:1、活动时间:11月6日2、有关要求:电子稿结题报告以及幻灯片的制作完成,届时,各组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积极参与到报告的制作当中去。
五、本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及表达形式(一)预期成果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提高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增强我们的团队意识,让我们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是多么的雄伟壮观。
同时了解西方的外来节日,增加我们的知识面。
(二)表达形式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出,让更多的同学共享研究成果。
具体内容:一.节日“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
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象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农历上的节日其本意仅指节气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
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民俗文化是指一定的社会,特别是一个民族所形成的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规律和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方式。
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心理典型的集中体现,包括宗教、风俗、习尚、礼仪、节庆、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等。
中外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下面将分别以中国和西方国家为例,从宗教信仰、节庆习俗和饮食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中国的民俗文化受到了千百年来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尤其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这三大主要宗教。
佛教的影响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修身养性、崇尚慈悲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道教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魔法的境界。
儒教的影响则让中国人形成了重视家庭观念、尊敬长辈和讲究礼仪的习惯。
西方国家的民俗文化则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爱与宽恕,这使得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精神需求和内心的宁静。
此外,西方国家由于宗教的影响,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如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对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饮食文化也是中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中国菜的烹饪风格注重色香味俱全,追求平衡和谐。
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口味的差异和多样性,有各种不同的菜系和烹饪风格。
例如,法国的美食以其精致和多样性而闻名,意大利的披萨和意面也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最爱。
总之,中外民俗文化各有其独特之处,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和魅力。
这些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保持和发扬,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进步。
世界民俗文化——论文
世界民俗文化——论文岭南文化处于中原文化圈的边缘位置,按照“民俗传承周圈论”理论:“(民俗事象)从中心地形成一次性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其变化的结果表现为向周圈的分布”。
越向周边传播,民俗事象越薄弱、越零散;同时,当传播中心发生变化,边缘地带的变化也是滞后的、缓慢的,造成传承圈的边缘地带保留有传播中心的原初态民俗事象。
岭南民俗文化源于中原文化,两千余年来一直处在中原民俗文化的辐射和影响之下,由于处于文化圈的边缘地带,当中原文化中心发生形态改变后,岭南民俗文化并未紧随其后,反倒保存了中原传统民俗文化一些原初的形态,在岭南现代社会中呈现出凝重保守的特殊样态。
最显着的例子是语言,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着四种方言,即广州方言、客家方言、潮州方言和海南方言。
这四种方言都是在民族迁移中,由当时的汉语和迁入地原住民族语言(主要是少数民族语言)接触而形成的地方语言。
广东方言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成分,古汉语词汇如食、行、无、睇、企、粥、禾等在岭南方言中经常出现。
当中原腹地的古汉语几经流变,终于在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的尘嚣中退出当代中国人生活的时候,以开放变通为特征的岭南人却满口的古词汇,而且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区域方言,这也算当之无愧的岭南特色吧。
既乐于创造新事物又自发性地固守老路子,开放创新与保守陈旧在岭南同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四)包容气度与多元品格共存岭南民俗文化对内接受了中原四次大规模移民,对外从汉代就开始接受东南亚、欧洲乃至美洲各国的贸易往来,这些赋予岭南民俗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气度。
秦朝把岭南作为强制迁徙中原“罪徒”的一个基地,南迁的中原汉人约五十余万人;西晋末年,中原人民为了逃避战乱纷纷南渡,形成秦汉之后移民岭南的又一高潮;北宋末年,连年的战乱和天灾使农民被饿死、淹死、被迫逃难者不计其数,当时岭南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地广人稀,大量难民逃至岭南。
两宋间移民的规模超过以往时代,他们融合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精华,给岭南文化输送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养分。
中日韩三国民俗文化中的民俗性论文
中日韩三国民俗文化中的民俗性论文中日韩三国民俗文化中的民俗性摘要: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彰显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地处东亚,文化根基亦是一脉相承,但由于三国在历史潮流中面对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冲击,以及原本就存在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得三国形成同源不同流的文化和国民性格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特性日本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剑。
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日本的花道在四季分明的日本,开放着各种四季不同的鲜花。
人们不仅仅把鲜花简单地摘下装饰一番,而且要设法表现一种艺术观念,由此而产生了插花艺术。
这种艺术再现了自然风貌,或者将鲜花的素材结构与天、地、人的形态相结合,持这种花道观念的流派很多。
插花艺术按照时代的需要,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今天仍然保持生命力的有:立花、生花、投入插花、盛花。
其流派有2000-3000种,最大的流派要数池坊,据说弟子有100万人。
其次是小原流、草月流等。
唐代陆羽着「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日本茶道讲究典雅、礼仪,使用之工具也是精挑细选,品茶时更配以甜品。
茶道己超脱了品茶的范围,日本人视之为一种培养情操的方式。
日本茶道源之于中国,可是如今要想一睹中国茶道之风采,恐怕还非去日本不可。
日本柔道“柔道是以有效地使用肉体和精神的力量为目的,透过攻守时精神和肉体的训练以明白人生的疑义,令自己成为一个人。
” “柔”的意思是利用对方的力量以成为自己的优势,其中的一个要点是“以柔克钢”,使用比对手小的力、运用力学的原理把对手的力量引为己用。
《中外民俗》期末论文要求
2011——2012学年第Ⅰ学期541151班
《中外民俗》期末论文要求
一、选题方向
(一)我国传统礼仪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二)发展民俗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保护与传承。
二、写作要求:
(一)题目自拟,要明确反映论文主要内容。
(二)结构完整,要有封面、内容提要(150字左右)、关键词(2~3个)、参考文献(5篇左右)。
(三)论述条理清晰,论据详实充分。
(四)主体部分字数不少于2500字。
三、交稿时间
论文成稿于2012年1月4日上交。
2011年12月15日附:封面样式
《中外民俗》期末论文
题目:《XXXXXXXXXX》
姓名:XXX
专业:酒店管理
班级:541151
学号:XX
2012年1月5日。
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论文
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论文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论文一、西方婚礼习俗(1)白色婚纱西方的新娘在婚礼当天,要穿着白色的婚纱,这一习俗源自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维多利亚女王便身着白色的婚纱嫁给自己心爱的白马王子,从此之后,白色婚纱便风靡全球,直到今天,白色婚纱依旧是各国女孩在结婚当天最喜欢的婚礼礼服,这是因为,白色,象征着内心的忠贞与纯洁。
然而,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前,新娘在选择礼服的时候,并不在乎选择什么颜色,只要适合、漂亮、得体就行。
(2)佩戴戒指在西方社会,佩戴结婚戒指,象征着一对新人的正式结合,在佩戴戒指时,戒指通常会佩戴在双方左手无名指上。
这种婚礼习俗源自于远古社会,当时,戒指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魔力的饰品,佩戴戒指象征着双方彼此将要过上美满与和睦的生活,而到了现代,佩戴戒指则表示双方即将对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负责。
(3)伴郎与伴娘伴郎与伴娘来自于远古时期的西方神话故事,之所以新郎与新娘结婚时要再找来一对年轻男女作为伴郎与伴娘,是为了欺骗恶毒的精灵,让精灵以为这对伴郎伴娘才是新人,从而防止精灵对新郎新娘造成祸害。
而时至今日,伴郎与伴娘已成为新郎新娘双方的代表,在婚礼过程中,与双方家庭进行沟通与协调,同时,伴郎与伴娘也满载着对新婚双方的祝福。
(4)婚宴在西方社会,当婚礼仪式结束之后,往往会举行极为隆重的婚宴,这种婚宴又被称作是招待酒会。
在婚宴上,每张桌子上都堆满了各种美食,通常情况下,食物的类型、贵贱、档次都是由新娘的喜好以及新娘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决定的,这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中,婚宴的费用通常是由新娘家庭来承担的。
而在婚宴大厅的角落里,常常会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蛋糕,在过去,通常是由新郎与新娘共同拿刀来切蛋糕,而在吃蛋糕之前,现场的宾客往往还会把一部分蛋糕撒在新娘的头上,以此表示对新娘婚礼的祝福。
如今,这一习俗已逐渐被摒弃,但是,在宾客吃蛋糕之前,新郎与新娘应该首先让对方吃一口蛋糕,预示着两人今后生活的甜蜜与融洽。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共五则)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共五则)第一篇: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吉林财经大学《旅游与中外民俗》期末论文论文题目姓名:班级:专业:学号:第二篇:中外民俗论文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饮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
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
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为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
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
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
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
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
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的差异性则较大。
在中国,粮食,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
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
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
中外节日习俗对比论文(终稿)
中外节日习俗对比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虽然中外节日的庆祝方式不同,但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大都是相同的,并且各有所长。
了解中外节日的习俗,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不同民族的信仰及文化的尊重。
关键词:春节与圣诞节、中秋节与感恩节、七夕节与情人节、习俗、对比、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虽经经历多次战乱、历经多次朝代更迭,但汇集了各种民族文化精华的中华文化却从没有中断过,数千年的积累,使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
地中海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
西方文化的摇篮是古希腊,古希腊文化以其鲜明的个性和较为成熟的形态傲立于世。
古希腊文化正是在吸纳和借鉴亚非先进文化,在结合本民族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
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绵延不断,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的文化形态。
这样的发展,一方面汇聚了优秀的传统和文化精华,另一方面也积淀了大量的文化糟粕。
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取其他文化的丰富营养,在几次断层、中心转移与复兴的过程中,丢弃了许多糟粕和包袱,也去掉了很多束缚与羁绊。
然而无论历史怎样发展,文明怎样进步与完善,人们对节日的尊崇与庆祝都是亘古不变的,所以虽然中西方庆祝节日的方式与习俗大有不同,但是思想与感情都有相通之处。
一、春节和圣诞节的习俗对比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许多家庭也有在圣诞节前夕进行祈祷、齐唱颂歌的习俗。
人们在圣诞之日汇集到广场,围着在那里的高大圣诞树、齐唱颂歌等活动,还有热闹非凡的圣诞晚会。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走进舞阳学号:20097610311撰稿人:段世栋日期:2012年5月31日题记:自1980年以来,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共计清理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3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濠沟、柱洞等。
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数千件。
出土物中以七音阶鹤骨笛、成组随葬并装有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最为引人注目。
此外,还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粟及稻栽培遗迹是世界上发现最早发现的稻种遗迹,----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贾湖文化。
贾湖遗址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
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作为9000年前人类文明文化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目前共进行过7次研究性发掘,发掘面积仅2700平方米。
先后出土了距今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以及灰坑、莫葬、瓮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
其中出土的石磨盘、骨笛、陶器、契刻符号以及碳化的稻粒、陶器中的残留物等,对我国及至人类文学史、音乐史、酿造史和了解当时的生活习俗、状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最重要的发现除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
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
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
论文中外名俗
论旅游发展对风俗的利弊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不满足于物质上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去外面走走看看,欣赏每个地方不同的风俗民情。
而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以外,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像广西壮族,像黎族,像羌族,还有很多很多的民族分部在不同的地方。
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同是信仰,不同的服饰还有很多不同的禁忌。
也就是这些不同,引起了不同人的好奇,不同地区的人们,无论是过国内还是国外,都对这些不同的民族产生了好奇,随之也产生了很多的旅游的产业,然而现在的旅游业对于这些特殊的风俗到底带来了多少的影响呢?首先我要提到的是旅游业的发展对于风俗的优势,第一点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向外传递和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更大程度的获得了文化的效应。
比如说摩梭人的走婚制度,摩梭人他们的社会是母系的社会,他们男女很少接触,只有在聚会上以歌唱,跳舞来表达心中的意中人。
而卢沟湖,那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在旅游开发之后,摩梭人的文化和习俗就更让人了解,向往和充满浪漫色彩了。
第二点的话,就是很多并不是很富裕的民族通过这样的旅游开发,获得了相对应的很多经济上的效应,特别是那些在山里面生活的民族,他们的供电需求等,像有些山区的孩子们上学就要走很多的山路,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之下,政府旅游部门就给他们在山与山之间架起了上学的桥梁。
第三点,旅游业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融合,像对于西藏,新疆地区维吾尔族,蒙古族,俄罗斯族等等。
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加大了我们对他们的了解,使我们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友谊增强,也方便治理。
第四点,我们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外国的旅游热潮,他们也对与我们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也可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于国际上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全球化带来了不少好的正面的影响。
旅游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很多的利益,当然也带来了一些损害。
中外民俗文化交流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交流论文标题: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与方法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和方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俗文化交流已成为中外国家之间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本文将分析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并提出一些有效的交流方法,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一、引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着。
中外民俗文化的交流对于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交流。
二、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1.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2.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象征和窗口。
通过民俗文化交流,一个国家可以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提升国际社会对该国的认知和形象。
同时,这也可以增强该国的软实力,使其在国际交往中更具影响力。
3.促进经济和旅游业发展三、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方法1.学术研究与交流学术研究是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基础。
通过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研究成果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习。
学术研究可以以会议、论坛、研讨会等形式开展,通过学者之间的学术互动,进一步推动民俗文化交流的深入。
2.文化活动与展览文化活动和展览是增进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举办民俗文化节、艺术表演、展览等活动,可以将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展现给公众。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增加文化交流的机会。
3.互访和交流项目互访和交流项目是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组织文化交流团体互访,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民俗文化。
同时,交流项目也可以提供学生、研究人员和艺术家等参与者更多参与和学习的机会,促进民俗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拓展。
四、结论中外民俗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有效的交流方式,可以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促进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中外民俗风情论文
中外民俗风情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安全10011028XXXX XXXX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研究—以凉山彝族为例中英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文化面临淡化、消失的危险,保护、利用彝族文化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
因此,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对推进凉山彝族旅游和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凉山彝族文化开发利用保护凉山彝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饮食、婚俗、葬俗、节庆、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极具彝族特色的漆器、银器、彝族“达体舞”、民歌、毕摩文化等。
这些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物质上:主要包括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及手工制品等。
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一般物化表现,具有普遍存在性。
(2)精神上:包括民族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等。
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本质和源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其他:有彝族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及宗教仪式等。
一、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凉山彝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吸引了众多游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措施:1.举办中国凉山彝族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艺展演;在大型活动中推介彝族民俗风情。
2.收集原生态的民间歌舞节目,并使之商业化,如成立多个彝人演唱组合、教群众跳“达体舞”等。
3.在电视节目中详细介绍了凉山的自然风光和彝族民俗风情。
4.开发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服饰、漆器、银器等,并推向市场。
二.彝族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1.自然消失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媒、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渗透,凉山彝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意识、新的文化观念,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因此废弃了彝民族自有的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2.缺乏人才人才的流失和缺乏,是凉山彝民族文化研究和保护利用面临的需要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旅游与中外民俗》期末论文土家族姓名:XX班级:0904专业:物流管理学号:20804090405土家族,通俗的解释,就是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古代称“巴人”。
据有关史料记载,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边界,一直居住在长江、沅水之间,从来没有全面性搬迁过,是一个很稳定的民族。
作为族称的“巴人”,曾经是一个多部落的统一体,其祖先一般认为是今鄂西的巴东、建始地区的“南猿人”以及长阳地区的“长阳人”。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尧舜时代,长江,汉水以南就有了“南蛮”的生存与繁衍。
到了汉代,称巴郡南郡蛮、武陵蛮、娄中蛮、澧水蛮与中沔蛮(屠山蛮)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称武溪蛮、西溪蛮、天门蛮、黔阳蛮、建平蛮等。
隋代称“岳左”。
宋代称北江诸蛮。
《宋史·蛮夷传》称蛮区人为土民、土蛮、土官等。
明清两代称土夷、土蛮、土家。
到了明未清初时期,才出现“土家”与“客家”之汉语称谓。
所谓“土家”,是相对于“客家”而言的,而所谓“客家”,又主要是指汉人而言的。
“土家”意为“本地人”,“客家”则意为“外来人”,只有较多的汉人移居到土家地区以后才出现。
本来,土家族自称“毕兹族”,古代巴人也是这样自称的,但“毕兹”不等于就是“本地人”。
“毕兹”是土家族的自称,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后来较多的汉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区以后才出现的汉语称谓。
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生活在张家界市的土家族,因武陵山而益增其勇,而武陵山又因土家族而愈显其灵,真所谓物华天宝而人杰地灵。
土家族服饰土家族大多生活在山区,以种水稻、杂粮为主。
住房都是依山而建、杉木结构的平房或吊脚楼。
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自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缝头入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饮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
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
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为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
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
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
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
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
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
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的差异性则较大。
在中国,粮食,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
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
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
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
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文化可以说是快餐文化,他们对食物更注重健康、快速和卫生,与中国人讲究的色香味实在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
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
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
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
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
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
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
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
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
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分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结论:
悠久而深厚的民风民俗积淀是难能可贵的,深入探究分析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古鉴今,有助于理解风俗文化背后的故事,对于我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而与西方的风俗文化比较分析,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和侧面对我国的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
现在国际化与全球化将中西文化交流进行到更高的阶段,中西文化正从差异走向交融,为世界文化的繁荣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