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编人教版版高中必修下册第11课《谏逐客书》《与妻书》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同步测试 第5单元 11谏逐客书与妻书 作业
谏逐客书 与妻书【基础测评】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举.地千里 举:攻克 B .王者不却.众庶 却:拒绝 C .汝可以模拟..得之 模拟:想象 D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念:思念 【答案】D【解析】“念”同“廿”,二十。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重刑法以禁.之B .⎩⎪⎨⎪⎧ 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C .⎩⎪⎨⎪⎧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日不出门D .⎩⎪⎨⎪⎧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也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答案】D【解析】A .动词,忍受/动词,禁止。
B .动词,请求/动词,告诉。
C .动词,完成/副词,全、终。
D .均是名词,书信。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汝之有身也A.亦以.天下人为念B.国以.富强C.汝不必以.无侣悲D.以.今日事势观之【答案】C【解析】A.介词,把。
B.连词,因此。
C.与例句中的“以”都是连词,因为。
D.介词,拿。
4.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卒不忍独善.其身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汝幸而偶.我④西.取由余于戎⑤移.风易俗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B【解析】①②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③是名词用作动词,④是名词用作状语,⑤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西蜀丹青不为采”中的“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B.《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中的“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C.《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中的“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谏逐客书、与妻书文言现象、句子翻译、默写习题【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
必修下册第十一课《谏逐客书》《与妻书》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说明:最新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材,第十一课共两篇古文,集中整理了两篇文章的文言现象、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习题。
一、《谏逐客书》【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遂散六国之从:②四君却客而不内:③而陛下说之,何也?:④西蜀丹青不为采: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今治.强:②西.取由余于戎:③西.并巴蜀:④使之西.面事秦:⑤使之西面事.秦:⑥蚕.食诸侯:⑦娱.心意、说耳目者: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⑨故能明.其德:⑩却宾客以业.诸侯:⑪强公室: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①窃.以为过矣:②窃以为过.矣:③移.风易俗:④举.地千里:⑤拔.三川之地:⑥包.九夷:⑦制.鄢、郢:⑧遂散.六国之从:⑨功施.到今:⑩杜私门..:⑪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⑫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⑬今陛下致.昆山之玉,:⑭服.太阿之剑:⑮树.灵鼍之鼓:⑯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⑰退.弹筝而取韶虞:⑱非秦者去.:⑲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⑳是以太山不让.土壤:㉑故能成.其大:㉒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㉔今逐客以.资敌国:㉕不可得.也:4、特殊句式①东得百里奚于宛:②遂霸西戎:③国以富强:④百姓乐用:⑤东据成皋之险:⑥江南金锡不为用:⑦西取由余于戎:二)理解性默写: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
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故能成其大;,故能就其深。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谏逐客书、与妻书文言现象积累【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
必修下册第十一课《谏逐客书》《与妻书》文言现象及答案班级:姓名:说明:最新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教材第十一课,古文两篇。
精心编辑了两篇古文的文言现象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
一、《谏逐客书》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遂散六国之从:从,通假字,通“纵”,合纵。
②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假字,通“纳”。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说,通假字,通“悦”。
④西蜀丹青不为采:采,通假字,通“彩”,彩饰。
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傅,通假字,通“附”,缀着。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今治.强:古今异义,这里是形容词,指安定,今译是动词,治理。
②西.取由余于戎。
:名作状语,向西③西.并巴蜀:名作状,向西④使之西.面事秦:名作状,向西⑤使之西面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⑥蚕.食诸侯:名作状,像蚕一样⑦娱.心意、说耳目者:使动,使……娱乐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动,使……愉快⑨故能明.其德:使动,使德明⑩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动,使……完成事业⑪强公室:使动,使……强大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①窃.以为过矣:私下②窃以为过.矣:过错③移.风易俗:改变④举.地千里:占领⑤拔.三川之地:攻取⑥包.九夷:吞并⑦制.鄢、郢:控制⑧遂散.六国之从:瓦解⑨功施.到今:延续⑩杜私门..:贵族豪门⑪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从前假使⑫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拒绝⑬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获得⑭服.太阿之剑:佩带⑮树.灵鼍之鼓:陈设⑯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取用⑰退.弹筝而取韶虞:摒弃,不要⑱非秦者去.:离开⑲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方法⑳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排斥㉑故能成.其大:形成,实现㉒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借给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赠送,给予㉔今逐客以.资敌国:来,表目的㉕不可得.也:实现4、特殊句式①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②遂霸西戎:省略句,省略“于”③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之”④百姓乐用:被动句,乐于被用⑤东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⑥江南金锡不为用:被动句。
谏逐客书、与妻书习题【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
部编版必修二第十一课古文两篇习题及答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说明:最新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教材第十一课,古文两篇。
精心编辑了两篇古文的文言现象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阅读习题,后附有答案。
11、谏逐客书/李斯*与妻书/林觉民一、《谏逐客书》【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遂散六国之从:②四君却客而不内:③而陛下说之,何也?:④西蜀丹青不为采: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今治.强:②西.取由余于戎:③西.并巴蜀:④使之西.面事秦:⑤使之西面事.秦:⑥蚕.食诸侯:⑦娱.心意、说耳目者: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⑨故能明.其德:⑩却宾客以业.诸侯:⑪强公室: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①窃.以为过矣:②窃以为过.矣:③移.风易俗:④举.地千里:⑤拔.三川之地:⑥包.九夷:⑦制.鄢、郢:⑧遂散.六国之从:⑨功施.到今:⑩杜私门..:⑪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⑫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⑬今陛下致.昆山之玉,:⑭服.太阿之剑:⑮树.灵鼍之鼓:⑯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⑰退.弹筝而取韶虞:⑱非秦者去.:⑲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⑳是以太山不让.土壤:㉑故能成.其大:㉒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㉔今逐客以.资敌国:㉕不可得.也:4、特殊句式①东得百里奚于宛:②遂霸西戎:③国以富强:④百姓乐用:⑤东据成皋之险:⑥江南金锡不为用:⑦西取由余于戎:二)理解性默写: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
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故能成其大;,故能就其深。
谏逐客书、和妻书文言现象、句子翻译、默写习题【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
谏逐客书、和妻书文言现象、句子翻译、默写习题【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必修下册第十一课《谏逐客书》《与妻书》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说明:最新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材,第十一课共两篇古文,集中整理了两篇文章的文言现象、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习题。
一、《谏逐客书》【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遂散六国之从:②四君却客而不内:③而陛下说之,何也?:④西蜀丹青不为采: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今治.强:②西.取由余于戎:③西.并巴蜀:④使之西.面事秦:⑤使之西面事.秦:⑥蚕.食诸侯:⑦娱.心意、说耳目者: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⑨故能明.其德:⑩却宾客以业.诸侯:⑪强公室: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①窃.以为过矣:②窃以为过.矣:③移.风易俗:④举.地千里:⑤拔.三川之地:⑥包.九夷:⑦制.鄢、郢:⑧遂散.六国之从:⑨功施.到今:⑩杜私门..:⑪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⑫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⑬今陛下致.昆山之玉,:⑭服.太阿之剑:⑮树.灵鼍之鼓:⑯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⑰退.弹筝而取韶虞:⑱非秦者去.:⑲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⑳是以太山不让.土壤:㉑故能成.其大:㉒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㉔今逐客以.资敌国:㉕不可得.也:4、特殊句式①东得百里奚于宛:②遂霸西戎:③国以富强:④百姓乐用:⑤东据成皋之险:⑥江南金锡不为用:⑦西取由余于戎:二)理解性默写: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
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故能成其大;,故能就其深。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与妻书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11 谏逐客书与妻书课后篇一起巩固随堂演练一、夯实基础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向使:假使禁.失吾之悲禁:经受肖.我肖:像择.细流择:选择项,择:同“释”,舍弃。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臣闻吏议逐客B.称心快意,几家能彀项,彀,同“够”。
C项,从,同“纵”。
D项,念,俗同“廿”。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敌国..西面..事秦模拟..得之福利..项,古义:向西;今义:方位词,西边。
C项,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D项,古义:幸福;今义: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
4.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卒不忍独善.其身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汝幸而偶.我④瓜.分之日可以死⑤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⑥东.得百里奚于宛⑦来.丕豹、公孙支于晋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⑤/⑦C.①②⑦/③④⑥/⑤D.①/②③④/⑤/⑥⑦;③名词用作动词;④⑥名词作状语;⑤动词的意动用法;⑦使动用法。
5.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西取由余于戎A.陈胜者,阳城人也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A项,判断句。
B项,被动句。
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
D项,宾语前置句。
6.1912年5月15日,在南京各界举行的广州黄花岗之役牺牲烈士追悼大会上,黄兴亲自撰写了一副挽联。
下面提供的是下联,请你试着拟写上联。
上联:下联: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酣战春云湛碧血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部编版必修二第十一课古文两篇选择题及答案
必修下册第十一课《谏逐客书》《与妻书》选择题及答案班级:姓名:一、《谏逐客书》选择题: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2、《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3、《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 "藉寇兵而赍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 )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5、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排比B、对偶C、比喻D、类比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闻吏议逐客..逐客:驱逐在秦做官任事的非秦国籍人。
B.惠王用张仪之计....张仪之计:指张仪为秦制定的连横之计。
C.遂散六国之从从.:即六国服从秦国的政策。
D.昔穆公求士穆公..: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过:错B.而陛下说.之,何也说:说到,提及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让:推辞,抛弃D.藉寇兵而赍.盗粮赍:给予,送给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②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9、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不包括的是( )A、秦缨公B、秦孝公C、秦始皇D、秦惠王10、《谏逐客书》的说服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B、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C、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D、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1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不是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是( )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B、"地广者粟多"C、"泰山不让土壤"D、逐客是 "藉寇兵而责盗粮"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
《谏逐客书、与妻书》注释、选择、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第11课古文注释、选择、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第11课目录:1、谏逐客书/李斯2、与妻书/林觉民1、谏逐客书/李斯【部编版必修下册】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中华书局2014年版)。
李斯(?一前208),上蔡(今属河南)人,荀子的弟子,入秦为客卿。
前237年,秦王赢政接受宗室大臣建议,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
李斯身在被逐之列,于是作此书劝谏,为秦王采纳。
②【缪公】。
③【西取由余于戎】。
戎,。
④【东得百里奚于宛】。
后逃亡到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地,为楚人所俘,秦穆公知道他有才能,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授以国政,号“五羖大夫”。
⑤【迎蹇叔于宋】蹇叔,百里奚的朋友,有才能。
因百里奚荐举,秦穆公请他入秦,委任为上大夫。
⑥【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丕豹,晋国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晋惠公杀死后,丕豹投奔秦国,被秦穆公委任为大夫。
公孙支,秦大夫。
来,。
⑦【并】。
⑧【孝公用商鞅之法】孝公,即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国君。
商鞅,公孙氏,名献,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
因功封于商(今陕西商洛东南),号商君,故称商鞅。
⑨【殷盛】。
⑩【乐用】。
⑪【获楚、魏之师】。
前340年,商鞅率军大败魏军,俘获魏公子魏公子卬,逼迫魏割河西之地与秦。
同年又南侵楚,战况不详,据此,当也是秦军获胜。
⑫【举】。
⑬【治强】。
治,。
⑭【惠王用张仪之计】惠王,即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孝公之子,初号惠文君,后称惠王。
他任用张仪为相,采取连横策略,屡败魏、韩、赵、楚等国,降服巴、蜀,取得许多土地,使秦国更为强盛。
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
⑮【拔三川之地】。
拔,。
三川之地,。
秦惠王时,张仪请出兵三川,未能实现。
至秦武王时攻取。
⑯【巴、蜀】巴,指巴国,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蜀,指蜀国,在今四川中部偏西一带。
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蜀,在其地分别设置巴郡、蜀郡。
⑰【上郡】原为魏郡,在今陕西北部,前328年被魏割让给秦。
⑱【汉中】原为楚地,在汉水中游一带,前312年被秦攻取。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与妻书作业含解析部编版下册
谏逐客书*与妻书(45分钟,47分)一、基础达标(27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几家能彀B.河海不择细流C.藉寇兵而赍盗粮D.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解析】选D.A。
“彀”同“够”。
B。
“择”同“释”,舍弃。
C。
“藉",同“借”。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宝:宝贝B。
遂散六国之从.从:同“纵”,合纵C。
此非所以..跨海内所以:用来D。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解析】选A。
宝,名词作动词,珍爱,珍视.3。
下列“以”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A。
且以汝之有身也B。
今逐客以资敌国C.民以殷盛D.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解析】选D。
D项和例句的“以”都是介词,用.A.介词,因为;B。
连词,来;C。
介词, 因此.4。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是吾不是处B。
东得百里奚于宛C。
迎蹇叔于宋 D.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解析】选A。
A.是判断句,其他三句是状语后置。
5.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是()A。
汝可以模拟..得之B。
吾充.吾爱汝之心C。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D。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解析】选D。
A。
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B。
充,古义:扩充。
今义:满,足;冒充。
C。
第,古义:但,但是。
今义:常用在整数的数词前面,表示次序。
6。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自外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A.例证法B.演绎法C。
对比法D。
类比法【解析】选C。
秦王喜欢珍宝美色不是出自秦国的,客卿也不是秦国的,却要驱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7.下列对《谏逐客书》文意的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高中语文11谏逐客书与妻书含解析下册
谏逐客书与妻书[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遂散六国之从B.河海不择细流C.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D.汝幸而偶我D[A项,“从"同“纵”;B项,“择"同“释”,舍弃;C项,“念”同“廿",二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归顺B.强公室,杜.私门杜:堵塞、封闭C.适.冬之望日前后适:恰逢D.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肖:相像,类似A[A项,“来"的意思是“招致,招揽”。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A.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B.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C.汝幸而偶.我D.当尽吾意为幸.B[例句与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A项,形容词作动词,看重;C项,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D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幸事。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B.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D[D项,“所以”一词表原因,不表结果.现代汉语表结果。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B.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C.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D.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C[C项,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与妻书》中,作者引用了《孟子》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自己不顾妻子而勇于牺牲的原因。
(2)《与妻书》中,作者用八个字概括了没有几家可以过上称心快意生活的原因,这八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遍地腥云满街狼犬7.请以“真正的爱情”为开头,把苏轼、归有光、林觉民三个人巧妙运用其中,写一组排比句.真正的爱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正的爱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正的爱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部编人教版版高中必修下册第11课《谏逐客书》《与妻书》习题及答案
。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
爱的原因:
,
。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 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
。如此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
成其大;
,故能就其深。
,故能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 逐客卿是错误的。
,
”,即认为驱
6.《谏逐客书》中说: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 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习题】
一)文言现象积累: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遂散六国之从:
⑨ 故能明.其德: ⑩ 却宾客以业.诸侯:
②四君却客而不内:
? 强公室: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
④西蜀丹青不为采:
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 至今治.强: ②西.取由余于戎 : ③西.并巴蜀 : ④使之西.面事秦 : ⑤ 使之西面事.秦: ⑥ 蚕.食诸侯: ⑦ 娱.心意、说耳目者: ⑧ 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 今逐客以.资敌国: ? 不可得.也: 4、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里奚于宛: ②遂霸西戎: ③国以富强: ④百姓乐用: ⑤东据成皋之险: ⑥江南金锡不为用:
⑦西取由余于戎 :
二)理解性默写:
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
因:
,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 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6、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 也。
1《谏逐客书》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谏逐客书》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1《谏逐客书》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能竟(jìnɡ)书称(chēnɡ)心快意眷(juàn)属卿卿(qīnɡ)B.几家能彀(ɡòu)不可数(shù)计如晤(wù)一恸(tònɡ)C.不能禁(jīn)失吾之悲婉(wǎn)解依依旁(pán ɡ)汝率(shuài)性D.以此行之事语(yù)我双栖(xī)使之肖(xiào)我相和(hè)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___ 事:侍奉B.武侯浮西河而下_________ 浮:泛舟C.魏置相,相田文_________ 相:以……为相D.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___害:厉害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招致、招揽B.至今治强_________治:治理C.弹筝搏髀_________搏:击打、拍打D.故能就其深___就:成就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汝可以模拟得之B.吾充吾爱汝之心C.第以今日事势观之D.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___ 宝:宝贝B.遂散六国之从_________ 遂:于是C.此非所以跨海内_________ 所以:表凭借,用来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 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的意思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卒不忍独善其身②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③汝幸而偶我④瓜分之日可以死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A.①/③⑤/②/④B.①⑤/②/③/④C.①⑤/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所未尽者尚有万千当尽吾意为幸妇女无所幸又何不幸而生在今日之中国A.两个“尽”意义相同,两个“幸"意义不同。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与妻书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
谏逐客书*与妻书(45分钟,47分)一、基础达标(27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几家能彀B.河海不择细流C.藉寇兵而赍盗粮D.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解析】选D。
A.“彀”同“够”。
B.“择”同“释”,舍弃。
C.“藉”,同“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宝:宝贝B.遂散六国之从.从:同“纵”,合纵C.此非所以..跨海内所以:用来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解析】选A。
宝,名词作动词,珍爱,珍视。
3.下列“以”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A.且以汝之有身也B.今逐客以资敌国C.民以殷盛D.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解析】选D。
D项和例句的“以”都是介词,用。
A.介词,因为;B.连词,来;C.介词, 因此。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是吾不是处B.东得百里奚于宛C.迎蹇叔于宋D.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解析】选A。
A.是判断句,其他三句是状语后置。
5.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是( )A.汝可以模拟..得之 B.吾充.吾爱汝之心C.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D.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解析】选D。
A.模拟,古义:想象,揣摩。
今义:模仿。
B.充,古义:扩充。
今义:满,足;冒充。
C.第,古义:但,但是。
今义:常用在整数的数词前面,表示次序。
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自外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解析】选C。
秦王喜欢珍宝美色不是出自秦国的,客卿也不是秦国的,却要驱逐。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7.下列对《谏逐客书》文意的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五单元 11 谏逐客书 与妻书
11谏逐客书与妻书课后·训练提升一、语言运用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过:错误。
B.而陛下说.之,何也说:说到,提及。
C.又恐汝不察吾衷.衷:苦衷。
D.虽不谓吾言为是.是:正确。
项,说:高兴。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③西.取由余于戎④蚕.食诸侯⑤故能明.其德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③④是名词作状语;⑤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是以.太山不让土壤A.亦以.天下人为念B.汝可以.模拟得之C.民以.殷盛,国以富强D.第以.今日事势观之项与例句都是介词,因为。
A项,介词,把。
B项,介词,凭。
D项,介词,从。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B.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C.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D.西取由余于戎项,定语后置,其他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5字。
《与妻书》的感人,最主要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心魄,令人感奋。
虽然已时隔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古文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
必修下册第十一课《谏逐客书》《与妻书》文言现象及答案班级:姓名:一、《谏逐客书》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遂散六国之从:②四君却客而不内:③而陛下说之,何也?:④西蜀丹青不为采: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今治.强:②西.取由余于戎:③西.并巴蜀:④使之西.面事秦:⑤使之西面事.秦:⑥蚕.食诸侯:⑦娱.心意、说耳目者: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⑨故能明.其德:⑩却宾客以业.诸侯:⑪强公室: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①窃.以为过矣:②窃以为过.矣:③移.风易俗:④举.地千里:⑤拔.三川之地:⑥包.九夷:⑦制.鄢、郢:⑧遂散.六国之从:⑨功施.到今:⑩杜私门..:⑪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⑫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⑬今陛下致.昆山之玉,:⑭服.太阿之剑:⑮树.灵鼍之鼓:⑯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⑰退.弹筝而取韶虞:⑱非秦者去.:⑲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⑳是以太山不让.土壤:㉑故能成.其大:㉒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㉔今逐客以.资敌国:㉕不可得.也:4、特殊句式①东得百里奚于宛:②遂霸西戎:③国以富强:④百姓乐用:⑤东据成皋之险:⑥江南金锡不为用:⑦西取由余于戎:【参考答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遂散六国之从:从,通假字,通“纵”,合纵。
②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假字,通“纳”。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说,通假字,通“悦”。
④西蜀丹青不为采:采,通假字,通“彩”,彩饰。
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傅,通假字,通“附”,缀着。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今治.强:古今异义,这里是形容词,指安定,今译是动词,治理。
②西.取由余于戎。
:名作状语,向西③西.并巴蜀:名作状,向西④使之西.面事秦:名作状,向西⑤使之西面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⑥蚕.食诸侯:名作状,像蚕一样⑦娱.心意、说耳目者:使动,使……娱乐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动,使……愉快⑨故能明.其德:使动,使德明⑩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动,使……完成事业⑪强公室:使动,使……强大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①窃.以为过矣:私下②窃以为过.矣:过错③移.风易俗:改变④举.地千里:占领⑤拔.三川之地:攻取⑥包.九夷:吞并⑦制.鄢、郢:控制⑧遂散.六国之从:瓦解⑨功施.到今:延续⑩杜私门..:贵族豪门⑪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从前假使⑫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拒绝⑬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获得⑭服.太阿之剑:佩带⑮树.灵鼍之鼓:陈设⑯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取用⑰退.弹筝而取韶虞:摒弃,不要⑱非秦者去.:离开⑲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方法⑳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排斥㉑故能成.其大:形成,实现㉒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借给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赠送,给予㉔今逐客以.资敌国:来,表目的㉕不可得.也:实现4、特殊句式①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②遂霸西戎:省略句,省略“于”③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之”④百姓乐用:被动句,乐于被用⑤东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⑥江南金锡不为用:被动句。
《谏逐客书》《与妻书》同步练习(解析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逐客书》《与妻书》同步练习(解析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乐用:乐于为用 B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禁:禁止 C .使之肖.我 肖:像 D .汝幸而偶.我 偶:婚配,嫁给 解析:B 项,禁:经受。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②夜缒而.出 B .⎩⎨⎧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 C .⎩⎨⎧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 .⎩⎨⎧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A 项“而”,①表示转折,却;②表示修饰,不译。
B 项“以”,都表示目的,来。
C 项“所”,都是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D 项“乃”,都表示两件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反而、竟然”。
答案:A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卒不忍独善.其身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③汝幸而偶.我 ④瓜.分之日可以死 ⑤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A .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解析:①②是形容词作动词;③是名词作动词;④是名词作状语;⑤是动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B.吾亦望其言是.实C.汝可以模拟..得之D.吾之逃家复归.也解析:C项,模拟,古义是“想象,揣摩”,今义是“模仿”。
答案:C二、语言文字运用(2022·全国乙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近日,眼科门诊一连来了几名特殊患者,都是晚上熬夜看手机,第二天早上看不见东西了,这种疾病被称为“眼中风”。
“中风”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引入眼科。
临床上,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病统称为“眼中风”。
谏逐客书、与妻书文言现象、句子翻译、默写习题【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 (1)
必修下册第十一课《谏逐客书》《与妻书》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说明:最新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材,第十一课共两篇古文,集中整理了两篇文章的文言现象、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习题。
一、《谏逐客书》【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遂散六国之从:②四君却客而不内:③而陛下说之,何也?:④西蜀丹青不为采: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今治.强:②西.取由余于戎:③西.并巴蜀:④使之西.面事秦:⑤使之西面事.秦:⑥蚕.食诸侯:⑦娱.心意、说耳目者: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⑨故能明.其德:⑩却宾客以业.诸侯:⑪强公室: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①窃.以为过矣:②窃以为过.矣:③移.风易俗:④举.地千里:⑤拔.三川之地:⑥包.九夷:⑦制.鄢、郢:⑧遂散.六国之从:⑨功施.到今:⑩杜私门..:⑪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⑫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⑬今陛下致.昆山之玉,:⑭服.太阿之剑:⑮树.灵鼍之鼓:⑯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⑰退.弹筝而取韶虞:⑱非秦者去.:⑲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⑳是以太山不让.土壤:㉑故能成.其大:㉒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㉔今逐客以.资敌国:㉕不可得.也:4、特殊句式①东得百里奚于宛:②遂霸西戎:③国以富强:④百姓乐用:⑤东据成皋之险:⑥江南金锡不为用:⑦西取由余于戎:二)理解性默写: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
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故能成其大;,故能就其深。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下册第十一课《谏逐客书》《与妻书》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说明:最新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材,第十一课共两篇古文,集中整理了两篇文章的文言现象、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习题。
一、《谏逐客书》【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遂散六国之从:②四君却客而不内:③而陛下说之,何也?:④西蜀丹青不为采: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今治.强:②西.取由余于戎:③西.并巴蜀:④使之西.面事秦:⑤使之西面事.秦:⑥蚕.食诸侯:⑦娱.心意、说耳目者: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⑨故能明.其德:⑩却宾客以业.诸侯:⑪强公室: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①窃.以为过矣:②窃以为过.矣:③移.风易俗:④举.地千里:⑤拔.三川之地:⑥包.九夷:⑦制.鄢、郢:⑧遂散.六国之从:⑨功施.到今:⑩杜私门..:⑪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⑫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⑬今陛下致.昆山之玉,:⑭服.太阿之剑:⑮树.灵鼍之鼓:⑯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⑰退.弹筝而取韶虞:⑱非秦者去.:⑲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⑳是以太山不让.土壤:㉑故能成.其大:㉒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㉔今逐客以.资敌国:㉕不可得.也:4、特殊句式①东得百里奚于宛:②遂霸西戎:③国以富强:④百姓乐用:⑤东据成皋之险:⑥江南金锡不为用:⑦西取由余于戎:二)理解性默写: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
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故能成其大;,故能就其深。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三)重点句子翻译: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6、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参考答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①遂散六国之从:合纵。
②四君却客而不内:③而陛下说之,何也?:说,通假字,通“悦”。
④西蜀丹青不为采:采,通假字,通“彩”,彩饰。
⑤拔.三川之地:攻取⑥包.九夷:吞并⑦制.鄢、郢:控制⑧遂散.六国之从:瓦解⑨功施.到今:延续⑩杜私门..:贵族豪门⑪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从前假使⑫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拒绝⑬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获得⑭服.太阿之剑:佩带⑮树.灵鼍之鼓:陈设⑯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取用⑰退.弹筝而取韶虞:摒弃,不要⑱非秦者去.:离开⑲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方法⑳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排斥㉑故能成.其大:形成,实现㉒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借给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赠送,给予㉔今逐客以.资敌国:来,表目的㉕不可得.也:实现4、特殊句式①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②遂霸西戎:省略句,省略“于”③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之”④百姓乐用:被动句,乐于被用⑤东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⑥江南金锡不为用:被动句。
⑦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二)理解性默写1、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2、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
3、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5.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三)重点句子翻译:1、译文: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2、译文: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3、译文: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4、译文: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
5、译文: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6、译文: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二、《与妻书》【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称心快意,几家能彀.:②吾灵尚依依旁.汝也:③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2、分析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②当尽吾意为幸.:③称心快.意:④瓜.分之日可以死:⑤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⑥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⑧当尽.吾意为幸:⑨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⑩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⑪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⑫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⑬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⑭意洞手.书:⑮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⑯卒不忍独善.其身:⑰瓜分之日可以死.: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⑲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⑳吾家后日..当甚贫:㉑汝泣告.我:㉒汝可以模拟..得之:㉓钟情..如我辈者:3、一词多义与①与妻书:②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③吾与(汝)并肩携手:④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竟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③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及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②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余①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②及今思之,空余泪痕:③前十余日回家:④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⑤吾今死无余憾:当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②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③吾家后日当甚贫: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卒①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②旦日飨士卒:③鲁肃闻刘表卒:④五万兵难卒合:而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②谓吾忍舍汝而死:③汝初闻言而怒: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⑤谁知吾卒先汝而死:⑥即可不死,而离散不想见:⑦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⑩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以①吾以此书与汝永别矣:②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③亦以天下人为念:④望今后必以告妾:⑤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⑥且以汝之有身也:⑦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⑧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⑨第以今日事势观之:⑩汝不必以无侣悲:⑪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其①汝其勿悲:②汝其善抚之:③或又是男,教其以父志为志:④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⑤卒不忍独善其身:⑥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⑦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⑧吾亦望其言是实:为①故忍悲为汝言之:②亦以天下人为念:③为天下人谋永福也:④虽不谓吾言为是:⑤或又是男,教其以父志为志:⑥吾爱汝,所以为汝体着唯恐未尽:⑦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之①故忍悲为汝言之:②及今思之:③吾能之乎?抑或汝能之乎:④汝可以模拟得之: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⑥吾充吾爱汝之心:⑦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⑧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⑨回忆后街之屋:⑩为吾与汝双栖之所:⑪适冬之望日:⑫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⑬吾之逃家复归也:⑭使之肖我:⑮汝其善抚之:相①而亦无词相答:②当哭相和也:至①吾至爱汝:②吾爱汝至:盖①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4、文言句式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②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③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妾愿随君行:④吾居(于)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⑤称心快意,几家能彀:⑥吾辈处(于)今日之中国:⑦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⑧谁知吾卒先(于)汝而死乎:⑨吾今与汝无言(可说)矣:⑩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⑪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于)今日之中国:⑫吾爱汝至:⑬天灾可以死(人) :⑭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⑮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二)重点句子翻译: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2、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3、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4、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7、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参考答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彀,通“够”②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③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念,通“廿”,二十2、分析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②当尽吾意为幸.:形容词用作名词,幸事③称心快.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④瓜.分之日可以死:名词作状语,象切瓜一样⑤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⑥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形容词用作动词,写尽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⑧当尽.吾意为幸:形容词用作动词,领会尽,领会透;⑨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名词用作动词,追求⑩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孩⑪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⑫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动词作状语,小声哭着⑬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动词用作状语,用哭声。
⑭意洞手.书:名词作状语,用手,亲手。
⑮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名词作状语,用数字⑯卒不忍独善.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善、好。
⑰瓜分之日可以死.:动词的使动用法,(死其后省略宾语“之”),使……死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今异义,古义:双音复合词,并且推广到;今义:表并列⑲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古今异义,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结果⑳吾家后日..当甚贫:古今异义,古义:以后的日子。
今义:后天㉑汝泣告.我:古今异义,古义:请求。
今义:控告、告诉等。
㉒汝可以模拟..得之:古今异义,古义:想像、揣摩。
今义:模仿。
㉓钟情..如我辈者:古今异义,古义:感情丰富,多情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