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8教育学第8章-zoe1
《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原则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
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 常用原则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 积极性
《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原则
直观性与抽象性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
重要原则 理解性和巩固性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
《教育学》 第八章
学生中心说
学生中心说(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又 被称为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 传统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 出来的。——教育观——学生观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中 心;在教育内容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 的组织上,活动是中心。
通过创造性设计与开 发,将教育内容转化 为学习经验。
基本 概念
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 优化活动的需要,最终目的 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教学设计
与人的注意、兴 趣、动机与想象 相适应。
心理 学
基本 途径
《教育学》 第八章
现代媒体—现代环 境—现代教学活动
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
分科知识——沟通联 系——解决问题
(一)教学存在动力论 (二)教学内部矛盾论 (三)学习动机论 (四)教学系统动力结构论 (五)教学认识动力论
《教育学》 第八章
教与学的 基本矛盾
从认知方面看,表
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 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 之间的差距上;
从情感方面看, 表现在教学要求与 学生当时的具体需 要之间的差距上。
《教育学》 第八章
《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过程
一 二 三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现代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理论
第八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早就把教学看作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或途径,重视教学的作用;同时对教学的实质进行了探究,获得了不少深刻的见解。
王夫之提出,学是学教师所教的东西,教是教人学习;教者要就学者原有基础不断扩大他的知识领域,学者要根据教者的引导积极思考,独立探索事物的由来①。
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进入学校成为教学内容,并要求提高培养人才的速度和效果,因而人们就特别重视教学,重视对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技巧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至今已形成了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教学概念的看法:“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或技能”;“教学即成功”;“教学是有意进行的活动”;“教学是规范性行为”②。
目前在我国,人们对教学概念的看法由于角度不同,突出点不同,有比较大的差异,从而存在多种定义,有代表性的为:(1)“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③(2)“‘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④(3)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⑤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教育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学所指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狭义上,教学专指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从教育概念中分化了出来。
人们往往把教学和智育两个概念混同起来,其实教学与智育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
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
教学是智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但并不等同于智育。
讲教学,突出的是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而讲智育,突出的是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8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圣才出品】
第8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名词解释:(1)生活世界答:“生活世界”首先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批判科学世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
此后,一些哲学家先后提出了与生活世界相应的概念。
这些概念对“生活世界”的共同理解是:“生活世界”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不是主客体分离的科学世界,而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世界;不是文本化了的符号世界,而是生动鲜活的意义世界。
所以,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活环境”、“自然世界”或“社会世界”,一定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对人发生意义的世界。
人在生活世界中是能动的、不依附于外在他人和社会的独立的个体。
(2)学生失范行为答: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较普通违法行为更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很大,必须用刑罚来惩罚。
(3)心理缺陷说答:心理缺陷说是解释学生产生失范行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在童年时代,孩子如果遭到双亲的遗弃,就会使孩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断,使他们在心理和情感上受到严重的挫折,难以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和自我,将来就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容易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
(4)挫折—侵犯说答:挫折—侵犯说是解释学生产生失范行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以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该理论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人在受到一定的挫折以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外部归因,并将失败归结为一些客观因素作用,从而致使心里产生失衡,为了寻求慰藉和平衡而产生越轨等侵犯行为。
《教育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教育规律、教育学、普通教育学二、复习思考题1.答: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有多种选择,可以是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中的一项或几项的统一。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2.略3.略4.答:(仅供参考)当代教育观念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往往被应试教育所替代。
因此很多教育理念难以贯彻实施。
比如新课标下化学教学分为必修和选修,如果先上必修最后再深入到选修会使学生不是很吃力的情况下学好,但是与传统教学中选修和必修一起上的模式相比,考试成绩一开始会差一些,所以很多老师依然选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利于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统一。
5.答:(仅供参考)首先,必须找到自己的“特色”在哪里,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出彩”之处,并确定它是否可以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其次,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把自身的“特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让“特色”接受实践的检验。
再次,应根据实际效果总结经验,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在以后的实验中不断加以改进。
教育学基础复习
教育学试题类型一、单项选择:13-15题,每题1分二、名词解释:4-5个,每个3-4分;三、简答题:3-5题,每题5分;四、辨析题:2题,每题6分;五、论述题:2题,每题10-15分;六、实例分析题:1题,13-14分;满分100分。
教育学基础复习(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概念1、教育42、教育学5二、问题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20-212、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22-24三、知识点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10、112、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作品。
113、19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174、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5、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86、洛克的《教育漫话》。
187、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20第二章教育功能一、概念1、教育功能31二、问题1、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的区别。
312、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363、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37-384、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50-51第三章教育目的一、概念1、教育目的592、德育863、智育874、体育875、美育87二、问题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602、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83第四章教育制度一、概念1、教育制度942、终身教育973、学制994、义务教育114二、知识点1、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1022、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083、我国正式施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08-109第五章教师与学生一、概念1、教师1182、师生关系143二、问题1、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容。
125-1262、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1313、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
134-1354、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149-150第六章课程一、概念1、课程1552、课程目标1613、课程标准1634、学科课程1645、活动课程1656、核心课程167二、问题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別。
第八章 教学
5、简述系统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简述系统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268— P268—269 (1)含义 系统性(循序渐进) 系统性(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当持 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续、连贯 、有系统地进行。 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 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 的顺序、 学科课程的体系、 科学理论的体系、 学生 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来的。 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来的。 (2)要求
五、论述题 试论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及其改革方向。 试论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及其改革方向。 280-284) (p280-284)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教学效率高, ① 教学效率高 , 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 生教学,使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生教学,使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 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③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 平接近,同质性强, 平接近,同质性强,有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 启发。 启发。
简述量力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7、简述量力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量力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p270-271 270(1)含义 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 水平。 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 程度而提出来的。 程度而提出来的。 (2)要求 ①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10、简述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10、简述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273p273-274 (1)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 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 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 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2)要求 ①充分了解学生 ②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③面向每一个学生
教育学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由专业教育者在特定环境下提供的系统化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教育学的学校教育是研究学校教育的学科,它关注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目标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应该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具备批判思维、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学校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的内容包括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以及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传授学科知识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通过系统的课程安排,学生可以学习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此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阅读、写作、计算和沟通能力等。
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让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学校教育的方法学校教育的方法可以包括教学、评估和辅导等多种形式。
在教学上,教育者应该结合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
评估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教育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
此外,学校教育还应该提供适当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校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习惯。
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等,学生可以获得全面的学习经验,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总结:教育学的学校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学校教育的内容包括学科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学填空题
教育学填空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_《孟子·尽心上》_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2、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广义的、狭义的、更狭义的三个不同的层次。
3、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4、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
5、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6、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7、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_全部信息,既包括_信息的内容,也包括_信息选择_、传递_、和_反馈的形式,是_形式_与__内容_的统一。
8、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_制度化的_教育与非制度化的_教育;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是_制度化的_教育。
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标准出发,教育的形态可划分为_家庭教育、_学校_教育、_社会_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出发,教育的形态可划分为_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社会教育。
9、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观点有以下几种:_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_。
其中,_生物_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比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
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_萌芽、创立、发展_三个阶段。
11、20世纪五种主要的教育学流派是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_。
12、人们无论是从事教育理论工作,还是从事教育实践工作,要想将工作做好,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_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全面的认识__。
福建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试(中学)笔记资料
最新福建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中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地五章学生与老师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上)第八章教育学(下)第九章德育第十章班级管理一、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奴隶社会初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前制度化教育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2。
学校教育始于(.奴隶社会初期)3。
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的(学记)4.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孔子)5.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6。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7。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8。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建立,其作者是(夸美纽斯)9。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说)10。
下列教育家中,属于实用主义代表的是(杜威)11.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12.以“教育的全民化"为教育特征的是(现代)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生产力)2。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3.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本次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4。
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5.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7.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
这说明(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8。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作了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9.下列不属于教育独立性的表现的是(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过程)10.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11.不能凸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战略地位的是(教育是一种“消费事业”)12。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⑴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苏格拉底经常以向别人
请教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他声称:“我自 知无知”,只有把问题提出来请教。但是,当别人 做出回答时,他又对其他种种答案进行反驳、“讥 讽”,最后,终于引导对方把苏格拉底自己所主张
的观点说出来。人们称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叫“助
产术”。也可以简单地称其为“问答法”。 ⑵柏拉图的《理想国》。
第一节 一、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
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
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㈠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㈡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理论
㈠内发论 1.基本理解:身心发展力量源于自身内在需要,人性本善或 善导论。 2.主要观点:“善”主要指人有爱他人的本性及有利于人类 发展的智慧与创造性;人性本善论者,对教育的力量充满了信心, 而且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应自然,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 主张用顺导受教育者人性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例如:卢梭说“出 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3.代表人物: ⑴中国的孟子。 ⑵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⑶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 ⑷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并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㈡古代(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1.古代学校教育特点: ⑴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⑵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
性。 ⑶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
守性。
⑷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 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小学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 适用于黄济主编《小学教育学》
(一)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学认识主要指小 学生的认识,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 性的特征(单选)。 “教什么”以及“怎么教”是教学论 永恒的主题。 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 认识方式 。
(二)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的; 其次,认识的方式是间接的。
(三)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A、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将观察引进了教学活动; B、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 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经他的学生发 展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称为“五 段教学法”; C、乌申斯基:教学的起点不限于直接观察,可以 将已知的东西作为起点。
苏联教学论提出了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 书本知识模式的比较完备的结构:
二、教学的任务
(三)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 观(情感目标) 1.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 2.对他人的健康态度 3.责任感
小结:
教学的概念(和相关概念的关 系); 教学的任务:知识目标、能力 目标、情感目标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一、教学活动的本质 二、教学模式
回顾对教学定义的理解: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含义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 践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
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 力。 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八)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 的个别差异。 问:学生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个体差 异? 孔子:“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朱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贯彻要求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简明教育学教程1、2、3、5、6、7、8、9、10章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B)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B)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D)。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B.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C.教育内容、教育形式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5.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
A.模仿性B.目的性C.规律性D.社会性E.复杂性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C )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7.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B )。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8.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D)。
A.普通教育B.职业教育C.高等教育D.学前教育9.“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 D)。
A.强迫性B.民主性 C.基础性D.阶级性10.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B)。
A.生物性B.永恒性C.历史性D.阶级性11.学校教育产生于(B)。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2.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A)。
A.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B.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C.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D.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二、辨析题1、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解析: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解析: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是现代教育的特征。
3、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两大教育思潮。
教育学第八章PPT课件
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优
化教育结构。
第三,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学校办学效率。
第四,改革招生、收费和毕业就业制度。积极推选同等学校和
中等专业学校公费与自费并轨,毕业分配实行国家政策指导下自
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第五,转变教育思想,促进教学改革。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
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的现象,走向素质教育发展
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发表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指出了为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教育体制改革要完成 的任务是:
第一,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
放权,扩大学校自主权。
第二,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的各
方面建设,包括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
1
第八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2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概念 二、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3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4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一、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和任务
9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西欧双轨制:学术性的一轨(牛津、剑桥大学 )和生产性 的一轨。 美国的单轨制(资本主义): 前苏联型学制(社会主义单轨制):
10
一、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管理体制上,一方面是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学校潜力难 以发挥;另一方面是国家对学校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加上多头领导, 责权脱节,使学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压抑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学校办学缺乏活力,也束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办学积极 性。
教育学基础 重点笔记 第二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定义从社会的角度广义的,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综合的,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
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
2)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3)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以下不同的教育形态。
非制度化的教育。
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活或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的教育指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非学校化社会:美国的伊里奇倡导的。
他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
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化社会,而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非学校化社会”。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4.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期末重点+真题)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教育理论基础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纵向的不同,即不同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