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多讲还是精讲
浅谈语文课上的讲多与讲少
浅谈语文课上的讲多与讲少作者:俞伟忠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26期摘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讲多与讲少,有的老师有时可能考虑过,可很少细细分析过,笔者认为它是一个“少——多——少”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课;多与少;博与专时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里有一项是:老师讲授时间不超过十五分钟,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展示的时间得到充分保证。
那么是不是老师讲得越少越好呢?我认为不尽然。
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演戏,初演时东西少,越演越多,再演下去,又越演越少了,也正是到了这时候,戏才演好了。
”这是他多年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也真实地反映了学艺的客观规律。
我把这句话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少——多——少”,这个公式也非常适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刚登上讲台时,或者觉得没有多少东西可讲的,或者原来准备讲两节课的内容,往往不到一节课就没词了,即使有的新教师能够按计划讲两节课,也往往给人以内容贫乏,支离破碎的感觉,为上课而上课。
教课的本人也往往不太满意,但苦于不知从何处入手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随着自己实践经验的增加和对教材钻研的深入,讲课的内容越来越多,往往原计划一节课的内容,两节课也上不完。
这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比没有东西可讲或者有东西而讲不出来的时候确实好过了。
然而肯于钻研勇于探索的教师对此并不满足,他们没有停留在有东西可讲的“多”的阶段,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新起点,不断摸索教学的规律,使自己讲课的内容由“多”到“少”,由浅入深。
这个阶段,虽然教师讲得不多,可学生听起来比漫无边际的讲解清楚多了,明白多了,收获也大多了。
到这时候,就像演戏,越演越少了,课才算讲好了。
看来,教学实践也有个“少——多——少”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并且自觉地掌握这个过程呢?首先,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
一位教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教《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先讲生字词,再读课文,然后分析讲解,整整用了六课时,学生还有许多问题不懂,效果也不好。
语文课是什么?
语文课是什么?又何谓本色语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老师说:“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语文课怎么啦!看来,语文课又该重新审视、又该自我反思了。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四年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给迷茫的、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从实验区所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水平、综合性学习水平都比过去增强了。
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
通过课程改革,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
在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校本研究,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
特别要提出的是,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点,提升了课程意识,焕发了“课改”热情,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也锻炼了一批特级教师,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这是“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必大惊小怪,但也不要轻视。
第一,虚。
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虚晃一枪,虚以应付,因而花花动作多,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
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
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虚,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
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该积累的不积累。
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所以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和有效。
精心设计 精讲多练——加强语文课语言文字训练刍议
在教学 中 ,教师要 注意挖掘 出教材 中的写作 因素 ,引 导学生 掌握教 材中 的写 作方法 ,启发他 们在 自己的生 活实 践 中寻找写作 素材 ,才 能真正做 到读 写结合 ,提 高学生 的 写作 能力 。如 在课文 的写法学完 后 ,引导学生 观察周 围每
个 角 落 日新 月 异 的 变 化 ,选 取 自 己所 熟 悉 的 一 个 人 、一 处
必 定 是 一 次 可 喜 的 成 功 的 尝试 。 三 、 扎 扎 实 实 。狠 抓 落 实 加 强 语 言 文 字 训 练 ,在 “ 读 为 本 ,指 导 多 读 ;读 写 以
次进行 。这 四个 “ ”的训练层 次 ,保证 了 “ ”的训练 读 读
质量 。
初读是初 步感知语 言及课文 内容 。即通 过提 出要求 ,
练材料 。
细读是深入 理解课 文内容 的阶段 ,通过 细读可 以理解 作者 的写作思路 。要做 到细读 ,要 引导学生 边读边议 ,边 议 边想 ,边想边 画 ,采取各 种方法 和手段 ,抓住关 键字 、
词 、句 、段 ,把 课 文 读 懂 、读 透 。
2精 选训练 方法 :训 练方法 多种 多样 ,就 “ ” 的方 . 训
谋 篇布局 的技巧性 、严密性 。这样 才能在初 读 、细读 的基
础 上 熟 记课 文 的 内 容 ,达 到 由浅 入 深 、 由粗 到 细 的 教 学 目
的。
3保 证训练 时间 :要提 高训 练质量 ,必须 保证 训练 时 . 间 ,不要 把学生 动 口、动手 的时间 ,用缓 慢 的节 奏 、烦琐
引 导 学 生 多 读 ,使 学 生 初 步 感 知 课 文 的语 言 特 点 ,了 解 课 文 的基 本 内 容 。
语文教学中少讲精讲论文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少讲精讲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语文教学的少讲和精讲指的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在量上要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去练习;在质上要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和自己可以理解掌握的简单知识,讲解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疑点、热点,引导学生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地。
一、少讲精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班巴斯基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提高活动效果和节约时间。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做到少而精的讲解,才能节约时间,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自学的余地,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教师教学仍然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他们想改革教学方法,但又顾虑重重,一是怕影响教学质量不敢改,二是习惯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想改,总怕个别知识点没讲到,影响考试成绩。
因此师生间仍然保持着“一讲一听”的关系。
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偶尔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一个配角罢了。
一堂课,教师见啥讲啥,眉毛胡子一把抓,失去了新意,学生怎么会感兴趣呢?这样的教学,只能造成死读书、读死书的结果。
要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现状,根除注入式的弊病,就要坚持少讲精讲的原则。
一方面使教学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从而赋予教学的新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当堂解决问题,减轻学生负担。
一言以蔽之,坚持少讲精讲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如何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少讲精讲呢?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精”、“深”、“新”的内容讲授一篇文章,一首诗词,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教师只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炼出最重要、最本质的成分,才能使课堂教学最优化。
知识是教不尽的,教师要本着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也就是要画龙点睛般的精讲。
语文教学中的“三要”
时代背景 、结构分解 、字词语句 、写作特 色 完 全可 以让 学生 自己读 出来 、想 出来 、看 出 来 。只有充分满足学生学 习过程 中 自我理解 、
自我尝试 的需要 ,语文 教学才会 真正有 了成
就。而用教 师的思考代 替学生 思考 ,用教 师
在精练二字上下功夫 。 度技 术化 、理性化 的枯燥 低效 的歧 途 。至 于 产 中汲 取 ,食 而人之 ,为 我所用 ,这才是学 就是要压缩讲的时间 , 生 活的灵性 和文 学形象 的整体感 悟 ,人文 涵 语文之 正道 。提倡 老师把课 堂大部 分时 间让 而课堂 的大部分 时间就是要用来 训练学 生的 蕴 、美学体 验一 概被忽视 了。难怪有 数十 年 给学生 ,从套式 的分析 中或解脱 出来 ,把精 读 、写 能力。古人读 文言文且 不熟读背诵 不 教 龄 的老 教师感 慨不会教 学生语 文。这些都 力用 于指导学 生阅读上 。古人说 的 “ 读百 家 开讲 ,我们 的多数 教师现代 文也不让学 生 自
语 文教 学 中的 “ 三要 "
口 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电教馆 王艳丽
学 生在生活 实践 中学 习语文 ,在 生活 中扩充 知识 、丰富感情 、提高能力。 第三 ,课 堂教学要 精讲多练 。不少教 师 津 津乐道 于遍及百 家、穷经析义 ,美 其名 日 吃透教材 生怕有半 点差池 、点滴 遗漏 。一节 语 文课 ,基 本没有学 生 的时 间。我们说 ,精 讲 不是讲 深、讲细 ,而 是要抓住 文眼 ,纲举
的标准答 案代替鲜 活的文章感 悟 ,首先就 封 语文程 序化 的教学方 式和标准化 的考试 视泛读 ,通过对 大量经典 、名作 、时文 、科 闭 了 自学 能力与创 造精神 ,这正 是推进素 质 内容带来 的弊端 ,已是有 目共睹 的问题 了。 普的牛 吃草般 的兼收并 蓄 ,通过广 泛的与名 正是 急功 近利 的教和考把语 文教学 引入 了高 流大师 的对话 ,在 全人类创 造 的优 秀文化遗 教育的大敌 。把有 限的课堂时 间充分利用好 ,
语文课堂如何实现精讲多练
语文课堂如何实现精讲多练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我们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几年来,我们语文教师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摸索和研究。
而我认为“精讲多练”在语文教育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精讲”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精炼的语言和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传授知识及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所需要的讲解。
但绝不是少讲,而是废话假话不讲,大话套话不讲,要不遗余力地将真话实话讲透。
“多练”,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完知识后,尽可能多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并形成技能。
俗话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所以课堂上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练习,并在此基础上求得创新。
那么如何做到“精讲多练”呢?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堂上,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演和伙伴,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喧宾夺主,我们要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敢于动脑,大胆质疑;敢于动手,大胆实践;甚至敢于到讲台前来,动口为大家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不但掌握了知识,并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马说》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课上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课前的疑问,待学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由老师出面解决。
另外,针对本课反映出来的人才观问题,老师为学生导演了一场辩论,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
学生各抒己见,强词夺理驳斥对方的同时,不但将所学的知识能学以致用,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思维也得以发散。
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突现。
二、要把时间用在重点上。
一篇课文,无论是典范文章还是自读文章,我们都不要面面俱到地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合理地利用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学会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典范文章要精讲,以便学生全面掌握文学基本知识,语言基础知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
浅谈语文课上的讲多与讲少
不 光有 自己独特 的 风格 ,而且 能从 不 同的 教学 对 象和 不 同的 教
材 出发 , 采取 不 同的教 法 , 该 多的 则多 , 少 的则 少。他 们 的教 应 该
学 经验 不是 千 篇一 律 、 一成 不 变的 公式 , 是 既有 丰 富多 彩的 内 而 容 , 有千 变万 化 的形 式 。只有 从 教材 和学 生 的实 际 出发 , 能 又 才 确 定什 么 地 方该 讲 , 么 地 方不 讲 ; 什 哪些 地 方 多讲 , 哪些 地 方 少 讲 。不 同 的教材 , 不 同的 教法 , 的教 师 把 同类文 章 集 中在一 有 有 起 , 行 单元 教学 , 讲 一两 篇 , 进 精 指导 学 生 阅读分 析 其他 文章 , 收 到 了举一 反三 , 触类 旁通 的效 果 。例如 , 教到 鲁迅 的文 章《 拿来 主 己》 讲得 很 多 了 ,这 篇课 文 可 以多让 学 生领 会一 下他 的顺 手一 击、 反语 讽 刺的手 法 , 从而 理解 鲁迅 犀利 的文 笔 。另外 , 同的教 不 学 对 象也 有不 同的教 法 , 关键 是要 从 学 生实 际 出发 , 所谓 因材施 教 , 以调 动 各类 学 生学 习 的主动 性 和积 极 性。 总之 , 从 实 际 可 要 出发 , 要讲 求实效 , 要单 纯地 追 求少讲 。 不 最后, 要恰 到好 处 。传 统 的教 学经 验之 一 是精 讲 多练 , 因为 对 于精 讲 多练 有不 同 的理 解 。所 以在 做法 和效 果 上也 有很 大 的
著 名京剧 表 演 艺术 家 梅 兰 芳先 生 曾 经说 过 这 样一 句 话 :演 戏 , “ 初演 时东 西少 , 演越 多 , 越 再演 下 去 , 越 演越 少 了 , 正 是到 了 又 也 这时候 , 才演好 了。” 戏 这是 他 多年 艺术 实践 的经验 总结 , 真实 也 地 反 映 了学 艺 的 客观 规 律 。我 把 这 句 话 概 括 为 一 个 公 式 就 是 “ 少—— 多—— 少 ”这 个公式 也 非常 适用 于我们 的教 学过 程 。许 , 可 讲 的 , 者原 来准 备讲 两 节课 的 内容 , 或 往往 不 到一 节课 就 没词 了, 即使 有 的新 教 师能够 按计 划讲 两节课 , 往 往给 人 以 内容 贫 也 乏 , 离破 碎 的感 觉 , 支 为上课 而 上课 。教课 的本 人也 往 往不 太 满 意, 但苦 于 不知 从何 处人 手 解决 这个 问题 。经过 一段 时 间 , 着 随 自己实 践经 验 的增 加和 对教 材钻 研 的深 入 ,讲课 的内 容越 来越
语文教学中的精讲与点拨
语文教学中的精讲与点拨作者:冯海霞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8年第10期随着课改的推进,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学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拔节而出,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课堂是一个弹性课堂、橡皮课堂,可松可紧,可多可少,可快可慢,然而在课改中,学校对教师讲课的种种限制,让很多语文教师盲然,甚至三缄其口,学生放任自流,家长怨声载道。
谈“讲”色变,语文课堂出现了剑走偏锋的奇怪现象。
打仗有兵法,教学有教法。
课改中,教师不是全讲,也不是少讲,更不是不讲,而是要精讲、点拨。
所谓精讲,就是讲懂、讲透,讲得心服口服;所谓点拨,就是点化、点燃、点得激情澎湃。
“精讲”和“点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讲要讲到精华,拨要拨到要点,点而少,少而精,精而准。
那么,选择什么时机讲,瞄准哪个穴位点,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境地呢?一、讲在张弛失控时语文课堂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自由呼吸的课堂,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语文课,因为没有太大的学习障碍。
所以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善用它的“开放性”“自由性”,为自己的课堂服务,这也是我们语文课堂最吸引人和与众不同的地方。
曾经有一位教师讲授鲁迅先生《雪》一文的语文公开课。
这篇文章非常难懂,鲁迅先生想通过雪景抒发什么样的感情,需要结合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才能让学生明白。
此外,文章语言上的晦涩、情感上的婉转,大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精妙之处。
我很佩服这位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因为这是一篇散文诗,她抓住体裁上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独特优势,让学生进行改写,男生改写“朔方雪”部分;女生改写“江南雪”部分,男女生进行PK,一篇复杂的、晦涩的散文,经过学生自己语言的组织与改写,竟然变成了一首首浅显易懂、朴实生辉的现代诗,学生乐此不疲,频繁举手,好胜的心理你生我长,展示的欲望此起彼伏……一时难分伯仲。
教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挥刀斩断,适时点拨,用男生“朔方雪”的阳刚和女生“江南雪”的阴柔进行对比,巧妙地点出了主题,江南雪固然美丽,但不持久,经不起考验;鲁迅先生虽然生在南方,他也很爱自己的家乡,但他身在北方,他更看重的是“朔方雪”独立与张扬的个性,不妥协的姿态,“朔方雪”是一个挑战者、战斗者,是作者倾心去歌颂、去赞美的,教师一语中的,学生如梦初醒。
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盼望对您有所关心!语文教学的措施与方法1、仔细备好每一节课。
熟识教材,并能够利用教材,独立思索,设计教学思路,力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
2、细心上好每一堂课。
没有永久的名师,只有永久的学习。
日常教学中本人将坚持仔细备课、准时反省、虚心学习,上好一堂见面课。
3、仔细做好“教学反思”。
每上完一堂课,老师便准时记录本课的胜利之处和不足之处。
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大家绽开争论,虚心向老老师请教。
4、多鼓舞同学,与同学多沟通。
让他们喜爱学语文,从而发挥同学的潜能。
从一点一滴做起。
针对本课内容,设计写作,把优秀作文打印出来,让同学体验成就感。
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好作文,推举给同学阅读。
5、本学期教学注意过程性评价,全方位多角度掌控同学的语文学习。
将作业、背诵默写、口语表达、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等纳入平常考核,使同学关注自己平常的作业、上课的表现,背诵默写的检查。
让平常扎扎实实的落实在语文期末考试中张显作用。
6、要留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
新课程强调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7、要留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同学学习课文的深厚爱好,拓展了同学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8、要留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
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同学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同学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同学的自主活动,让同学把握学问,并融会贯穿,烂熟于心。
语文教学方法总结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从字面上不难看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
高效课堂中的语文阅读教学
高效课堂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摘要: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以学生。
因此,教师应谨慎地选择精讲、略讲和不讲的课文,着力构建自主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让学生多思、多读、多写,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阅读教学;大胆取舍;多读少讲;阅读经典初中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作为学生继续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教学历来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许会有这样的困惑,当你慷慨激昂地在阅读教学中认真地分析每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或按考点对学生进行各种训练的时候,你却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未因此而取得你理想中的结果。
你一定在反思这一问题,这也正是新课程试图改革的问题所在。
在这里,我就结合九年级语文教材,谈一谈新课标阅读教学如何实施?力求通过共同的交流、探讨,来努力解决日常教学中令人困惑的问题。
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在语文知识指导下进行阅读训练。
因此,我紧紧抓住与单元要点密切相关的内容,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在每单元中选取1~2篇集中体现单元教学要求的课文进行精讲示范。
“授之以渔”,即不但要把课文内容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而且要通过示范把如何读写这类文章的方法和技能教给学生,使学生在读写实践中加以运用。
对教材的其他部分则略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抓住关键,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把要解决的问题凝练在有限的讲述中。
具体来讲,每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上承导读,下与重点训练项目相呼应,又是学生开始接触的新内容,要靠老师的指点、讲解、引导,且要结合课文第一题来进行精讲。
至于后几篇课文给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时间和锻炼的机会要多些,如:本册书中,我就精讲了《沁园春·雪》《雨说》《敬业与乐业》《傅雷家书两则》《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智取生辰纲》《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词五首》这几篇文章。
语文(心得)之精讲精练,提高效率
语文论文之精讲精练,提高效率怎样解决“满堂灌”“题海战术”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采取“精讲精练”的方法,有可能根治“效率低下症”,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
精讲,是指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和学生难以理解的共性问题,追根求源,透彻剖析。
精练,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最具典型意义的练习。
具体做法如下:一、突出重点、难点每一门功课都有一些所占分量大的、重要的或主要的内容,构成了教学的重点;也有一些难懂、费解和不易掌握的内容,构成了教学的难点。
重点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难点则易于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另外,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内容也应确定为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精讲多练。
精讲,就要突出教材重点,准确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课堂上用尽量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教师的讲解要能激励学生开动脑筋,理解所讲内容,提高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讲不是为节省时间而敷衍了事,而是针对程度不同的对象,难易不同的教学内容,用恰如其分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准确地突出重点,剖析难点,说明实质。
一篇好的作文,在内容的处理上应当详略得当。
同样的道理,我们教学时对教材的处理也应该详略得当。
有人可能会担心,讲得少了能行吗?学生能掌握起来吗?就像学骑(开)车一样,精讲重难点,把节省出来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读、背、思考、记忆,既能掌握好课本上的知识,也有时间进行课外拓展,让他们在课堂上听、说、读、写,从听读中感悟、积累,在说写中运用、提高。
(1)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
这样的句子往往是课文的中心句,是课文的主线,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课文。
霍懋征的讲读法
霍懋征讲读法、读讲法林霞“讲读”这个概念是从苏联语文教学法书中翻译过来的。
1956年,教学大纲把“讲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指出讲读“不仅仅是教师的讲述和解释,而且是培养儿童自觉的阅读能力的一系列的教学工作的综合。
从准备谈话起,词汇教学,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课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课文的复述,一直到总结谈话;这些工作都包括在讲读里头。
”1963年教学大纲对“讲读”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修正,指出:“讲读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是教师讲解和指导,一方面是学生的诵读和练习。
”与56年大纲相比较,63年大纲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的“诵读和练习”。
“讲读法”教学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
早在五十年代,霍懋征老师就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讲读法”。
霍老师的“讲读法”,即在钻研教材,读透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教学规律的重点、难点部分,以“讲”为主,以“读”为辅。
强调的是“以讲引路,讲读结合”的方法。
“这一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霍老师1952年执教的《中国需要我就去》就是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尽管带有浓重的时代印记,但是体现着她鲜明的教学风格。
课文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只有一个:“让孩子们初步认识苏联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苏两国的国际友谊。
”主要采用讲述与提问相结合的方法;第二课时主要采用教师讲解,“通过学习四个生词,启发儿童热爱祖国的首都和人民领袖”;第三课时“主要学习‘直述句’与‘陈述句’,通过对课文段落的分析,课文大意的总结,巩固既得知识,加深认识”,教学方法还是教师的讲解和谈话。
三课时中也安排学生“读”的活动,第一课时讲解课文之后有教师范读课文和领读。
第二课时在复习上节内容,学习生字后,安排学生默读、个别读等环节。
第三课时继续讲解课文,并做标点和直述句、疑问句练习,在总结段落大意和课文大意时安排了学生默读的时间。
这节课大致体现了霍老师早期讲读法的特点:“以讲引路,讲读结合”,通过讲解课文主要内容,用讲述和提问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了解,朗读、默读作为辅助的手段,用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中精讲的理解
关于语文教学中精讲的理解摘要: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应该从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出发,用适当的方法精讲多练,并结合学科、学生特点,创建有效课堂。
关键词:确定坐标;精讲多练;学生实际;认知规律早在若干年之前,吕叔湘先生就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少、慢、差、费”的问题。
之后,教学改革之潮汹涌澎湃,许多教师发表了有益的意见,指出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程式化”的问题。
这些意见对语文教学的改进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如何将改革落到实处,改成什么样子,是摆在我们面前更为实际、更为紧迫的问题。
现在,我想就语文教学中的“精讲”,谈一下个人的意见、想法。
一、确定好语文教学着眼点的坐标人们常说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课,它通过讲授课文的手段,训练学生掌握和使用语言文字,使他们学会独立地阅读、写作。
学生能读、会写,就有了理解和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
语文课也要进行思想教育。
但是,这种教育应当包涵在课文的语言文字当中,不能脱离具体文章去进行政治说教。
因此,我们可以说,学生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反过来,如果连语言文字都读不懂,思想教育就没有了着落。
对语文教育来说,思想教育和读写训练的效果是辨证统一的,但是,关键是读写训练。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基础和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上,这一点必须明确。
它是我们教好语文课的立足点,也是我们改革教学,实行精讲多练的出发点。
二、明确实行精讲多练的依据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突出重点,进行精讲。
教材的编辑,都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随着年级的增长,知识逐步由浅入深,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而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说明,则是上述侧重点的统一依据,也就是我们实行精讲的依据。
比如《孔乙己》这篇文章,有许多可讲之处。
特别是鲁迅的文章,有时候字字句句都有讲究。
假如毫无重点地从头到尾细讲,结果必然使学生不知哪些是应掌握的重点。
我们依据大纲的教材说明得知,本文的教学要求是:通过人物的两次出场,用白描手法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写人的能力。
精讲多练
精讲多练小议语文教学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精讲多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语文课的综合性特别强,每篇课文都要涉及文字、词汇、语句和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语文基础知识。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时有涉及。
因此,铺开讲就不可能是少而精。
就语文教学的现状而言,讲得多而杂仍然是一大弊病。
不少教师在讲课时几乎每篇都离不开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疏通字词、分析课文、归纳写作特点等等。
作文指导和讲评也往往篇篇少不了审题立意、结构布局、开头结尾、语言文字、格式标点等等,哪一方面都舍不得丢开或者不敢丢开。
事实上面面俱到势必冲淡重点,分散精力。
只有有所选择——有的详选,有的略讲,有的复习巩固,有的提示启发,还有的咬咬牙丢在一边,重点才能突出。
这个重点怎么定?教师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既要与前一阶段的重点相照应,又要为后一阶段的重点作铺陈;既要扣住课文的难点,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既要考虑到知识积累的体系性,又要对“练”的内容有指导作用。
总之,“讲”既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而不宜蜻蜓点水、贪多求全。
在同类型的课文中,与其泛讲十遍,不如讲透一篇;在同一篇文章中,与其泛讲十点,不如讲透一点。
比如,作品的写作背景、人所共知的作者、层次一目了然的短文的结构,都可以少讲或不讲;古文以字、词、句的疏通和不同于白话文的特点为讲解重点,其他内容可以少讲或不讲。
作为语文课,“练”当然包括知识性和技能型的单项训练,但主要内容应该是阅读和写作,即致力于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
目前,教师在练什么和怎么练的问题上有一个通病,就是“少而无当”。
“少”,是说掌握语言文字为目的的练习少;“无当”是说练习无计划,既无循序渐进的科学体系,又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无效劳动太多,无效积累太多。
先说阅读方面的“练”目前语文课本的内容太少,补救的办法是介绍适量的课外阅读材料。
真教、真学:语文课堂的基本形态
语 文 教 学 课 堂 应 该 是 学 生 的 课 堂 , 学 生 是
科 教 论 坛
碰
真 教 真 学 : 文 课 堂 的基本 形 态 语
范 君 ( 山县职 业教育 中心 江苏徐 州 2 1 6) 铜 2 1 1
摘 要: 语文 课堂教 学应 该去除 一切花样 , 切表 演 。 一 真教 , 学, 才是 语文课 堂教 学的基 本形态 。 真 这 关键 词 : 真教 真 学 语文 中图分类 号 : 7 G l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3 9 (0 0 1 () 0 - 1 7 — 7 2 】 ) 2e- 1 @ 6 9 5 4 7
和 学 生一 起 演 戏 , 整个 教学 过 程 很 完 美 , 甚 学 习 , 该 是 一 节 好 课 的 主要 标 志 。 此 检 应 因
中 国科 教 创 新 导 刊 C ia d o to In v to H r l hn E u a in n o a in e ad
也是有限的 。 因此 , 择 讲 授 的 内容 , 显 选 就
得 尤 为 重 要 。 师 心 中一 定 要 明 确 学 生 会 教
空 。 课 堂 上 , 果 学 生 没 有 充分 活 跃 起 在 如
来 , 有 思 维 、 象 、 感 的 进 发 , 不 能算 没 想 情 就
一
以 肯 定 的 是 , 些 教 师 只 是 在 不 断 地 重 复 这
西 吗 ? 不 是 流 于 花架 子 ? 课 涉 及 的 因素 是 好
语文教学中精讲博学
语文教学中的精讲博学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中,在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效率?用一句话概括起来,那就是:教求其精,学求其博。
所谓教得精,就是指教师在吃透课标,抓住重点,把握难点的前提下,审慎取舍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完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工作量。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在“精”字上下功夫。
其一,内容精。
语文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如若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是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的。
所以教师首先得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选准精讲的内容。
所谓精讲的内容,就是精讲所应侧重的知识点,它一般体现在教的重点、学的难点、答的疑点上。
为此,在课堂操作中,决不能面面俱到,而宜抓住主要矛盾,精心点拨重点问题,尽量不搞重复劳动,加快教学的节奏。
如,教高三册第一单元的议论文,在复习论证方法的同时,宜将教学重点一一精讲点落在讲授论证结构方式上。
采用讲一课带两课的方法,舍掉与具体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以《义理、考据和辞章》一篇为突破点,把议论文的四种结构方式(并列式、层进式、总分式、对照式)分析透彻,另外两篇《讲讲实事求是》、《纳谏和止谤》启发学生自读,使学生当堂领会教材中最重要的语文知识,并能在教师讲解以后,充分利用课本,巩固所学知识,以得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
教学效率的高低,常常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
所以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在选择精讲点时,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层次,去捕捉学生的难点,对症下药。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认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教材中的有些知识点,常常只停留在“知其然”这个层面,作答很难到点子上。
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这些“答的疑点”,切入进去深究不放,直到学生“知其所以然”。
其二,步骤精。
就是要优化精讲的环节,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明确教学情景和精讲目的、任务以后,为了在最少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对教学环节进行有科学根据的最为合理的优化组合。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分解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这个见解我是早就有了的,并且很多人都这样认为。
从前不过感觉大家都理解,不必多说,因此没写。
近来听了许多课,又读了报刊上发布的一些文章,才感觉有必需把这个问题说一说。
因为这个结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因此仍是让实践来说明这个问题吧。
一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善尽美。
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行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 。
“计划”规定:高中的每礼拜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松手让学生念书(包含读课外书)。
老师只讲教材的出色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
一位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大不认为然,静静推开教室门,对念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
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此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
结果,李的儿子考了83 分,侄女考了84 分,均高于均匀分(那次考试的均匀分是80 点几)。
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实用吗?”老师们沉默。
这项计划实行此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修养大幅度提高,完全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场面。
精讲,多读,竟然就成了!教语文是否是很简单?二或许有人会说,这个例子没有典型意义,高中生拥有自学能力,自然能够这样做了。
好,我们再举一个一所一般小学的一个一般班的例子吧。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中学老师们常常诉苦说,中学教育质量之因此不高,是因为小学老师没有教好。
小学老师自然不认账——你们怎么把责任推到我们小学老师身上来了?为何不从自己找原由呢?1997 年,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课质量终究怎么样。
这一考不重要,考出了个令人注视又令人惊讶的问题——全区 3000 多名毕业生,语文前 17 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并且,班里的其余学生排名也很靠前!并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
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常几乎没上过什么公然课!这样一位不见经传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异的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多讲与少讲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多讲与少讲凤凰二中田开武摘要: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讲,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讲解,怎样做到多讲与少讲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精讲多讲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提出了语文课的讲要省而精,做到少讲、精讲,可是到了今天,我信不少的语文教师对“讲”不能合理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怎样多讲,怎样少讲?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讲进行本质的认识。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讲”,这是肯定的,讲自然有他的好处,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在什么情况下讲,什么时候该多讲,什么时候应少讲。
一提到多讲,有人认为他就是满堂灌。
其实不然,如同作家写文章有时“泼墨如水”一样,教师有时上课也必须使用繁笔,酌情多讲,这种多讲,一旦被授课的高手所驾驭,就能产生诱人的力量,产生良好的效果。
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教《七根火柴》结尾的一个“数”字,就是这样的运用繁笔,进行必要的多讲:1.无名战士数着七根火柴的心情,他把生命的希望送给同志,把死亡留给自己,这七根火柴是生命火种。
2.卢进勇数着这七根火柴,再现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和无私的忘我的思想境界。
这是为战友唱哀歌,唱赞歌,也表现了他革命到底的坚强意志。
3.今天我仍然要数,要继承老一辈未完成的事业,把革命的火种深深埋有心头。
于漪老师抓住一个动词,解析文章点睛之笔,从多方面辐射开来,把它讲活了,讲深了,使学生深受感染,像这样的“多讲”岂可嫌多?当然,在一些教师眼里,多讲就得面面俱到,滔滔不绝,泛泛而谈,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比如有位老师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从作者简介讲到时代背景,在讲当时国际形势,讲了中心思想,讲段落大意,再讲写作特点这样一条龙的包办代替,讲来讲去,没完没了,一篇课文上完竟然花了五个课时,这样的“满堂灌”式的多讲,不但收不到效果,相反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一跌千丈。
是不是语文课就要一味少讲呢?辩证法告诉我们,多讲少讲是相对而言的,是矛盾统一的,有多就有少,有少就有多,一味多讲便没有少讲的存在;全然少讲,必须的多讲,也就失去了可能。
讲什么 怎么讲
讲什么怎么讲作者:任国亮来源:《甘肃教育》2014年第06期〔关键词〕语文教学;讲解;方法〔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6—0035—01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
要使自己的“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所以,我认为,语文课中的讲尤为重要。
而语文教学中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讲”还是“不讲”,“讲多”还是“讲少”,而是在于“讲什么”和“怎么样讲”。
一、讲什么语文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如若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是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我以为语文教师的讲,说穿了只有三点,即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讲明疑点。
所以教师首先得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选准精讲的内容。
所谓精讲的内容,就是精讲所应侧重的知识点,它一般体现在教的重点、学的难点、答的疑点上。
为此,在课堂操作中,决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抓住主要矛盾,精心点拨重点问题,尽量不搞重复劳动,加快教学的节奏。
要精选讲的内容,也就是每篇课文讲的东西要精粹,不能芜杂。
语文教材同其他学科的教材不一样,它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
每篇课文的容量很宽,可以讲的东西伸缩性很大。
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讲,小学可以用,中学可以用,甚至大学也可以用。
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选择慎重确定每篇课文的讲授内容。
一般来说,凡不是教学目的所规定的重点知识,不必讲。
就是重点知识但并非难点,或者虽是难点但并非重点,也不必讲。
只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才需要着重讲解。
二、怎样讲“讲”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但问题是怎样讲。
不研究“讲”的方法,不创造“讲”的艺术,“讲”就有可能演变成“灌”,从而在人们心目中声名狼藉,失去它应有的生动与活力。
语文课,多讲还是精讲
语文课,多讲还是精讲这个星期听了别的老师几节课。
有的老师讲得不多,可是每一类型的题目讲得比较精细,细审题,讲方法,分析答案。
而有的老师,尽量布置多的作业,尽量多让学生课下学语文,上课也是一环扣一环,检查,讲题,课文的讲解也就剩不下多少时间了,只能照本宣科赶紧灌。
紧张的考试似乎已经让很多语文教师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坚持曾经梦想的自信。
应该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成绩,才能让学生收获最多,才能打造自我的教学风格。
我不得不细细地思考了。
既已清醒明白,就以别人为方向找回自我,找回自我!精讲还是多讲?对于语文,很多课堂是必须营造一种氛围,积累素材,培养语感的,必须详细讲解,加以体会的。
然而现在的语文考试却是方法与技巧的考察。
而有些知识点实在太零碎,有些你没有讲过,学生根据技巧实在无法解决。
比如一个成语,如果没有见过,任凭你再有技巧也无济于事。
而且考试的频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急功近利,根本不会去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只会不由自主倾向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抄抄写写。
如果多讲,这样可以加大考试原题的命中率,如果侥幸被讲了一个知识点,那岂不是很中彩。
因为语文的知识点考察的灵活性实在有限。
但是学生的知识面似乎是宽广了。
但是知识多之后,学生根本掌握不了,特别是普通班,根本落实不了,反而不利于应试。
一件事情,走极端总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
我觉得首先还是必须多讲,加大课堂容量:因为语文零碎。
但是必须保证学生能够掌握。
这就需要提高检查普及率与深度。
另外是要加强语感培养与解题能力的提高,并且要注意这种培养要不间断。
语感和能力是一种习惯,一旦间断,就会前功尽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星期听了别的老师几节课。
有的老师讲得不多,可是每一类型的题目讲得比较精细,细审题,讲方法,分析答案。
而有的老师,尽量布置多的作业,尽量多让学生课下学语文,上课也是一环扣一环,检查,讲题,课文的讲解也就剩不下多少时间了,只能照本宣科赶紧灌。
紧张的考试似乎已经让很多语文教师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坚持曾经梦想的自信。
应该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成绩,才能让学生收获最多,才能打造自我的教学风格。
我不得不细细地思考了。
既已清醒明白,就以别人为方向找回自我,找回自我!
精讲还是多讲?
对于语文,很多课堂是必须营造一种氛围,积累素材,培养语感的,必须详细讲解,加以体会的。
然而现在的语文考试却是方法与技巧的考察。
而有些知识点实在太零碎,有些你没有讲过,学生根据技巧实在无法解决。
比如一个成语,如果没有见过,任凭你再有技巧也无济于事。
而且考试的频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急功近利,根本不会去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只会不由自主倾向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抄抄写写。
如果多讲,这样可以加大考试原题的命中率,如果侥幸被讲了一个知识点,那岂不是很中彩。
因为语文的知识点考察的灵活性实在有限。
但是学生的知识面似乎是宽广了。
但是知识多之后,学生根本掌握不了,特别是普通班,根本落实不了,反而不利于应试。
一件事情,走极端总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
我觉得首先还是必须多讲,
加大课堂容量:因为语文零碎。
但是必须保证学生能够掌握。
这就需要提高检查普及率与深度。
另外是要加强语感培养与解题能力的提高,并且要注意这种培养要不间断。
语感和能力是一种习惯,一旦间断,就会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