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庄子秋水讲解学习共32页文档
《庄子·秋水》PPT大纲
对后世道家思想的发展影响
强调“无为而治”
文章中的“无为”思想成为后世道家的重要理念,主张顺 应自然、不做强制干预,对后世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 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倡“逍遥游”
文章中的“逍遥游”思想呼吁人们摆脱世俗束缚,追求精 神自由和超脱,成为后世道家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
宇宙观与人生观
文章对于宇宙和人生的探讨,为后世道家提供了重要的哲 学基础,促使道家思想在宇宙观、人生观等方面不断深化 和完善。
作者介绍
详细介绍庄子的生平、成就及影响,包括其哲学思想、文学贡献等方面。
主题与核心思想
主题
阐述《秋水》篇章所探讨的主题,如人生的意义、自由的追 求、道家的无为而治等。
核心思想
提炼《秋水》篇章所传达的核心思想,如顺应自然、随遇而 安、体悟大道等。
篇章结构及内容简介
结构:分析《秋水》篇章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等。
在中国文化及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01
文化传承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秋水》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和文学手法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纽
带。
02
思想启示
《庄子·秋水》所探讨的人生、宇宙、自然等哲学问题,不仅为古代人
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也为现代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追求真理的重要启
知足常乐
《庄子·秋水》强调知足常乐,可以引导现代人审视自己的欲望, 珍惜当下,提高幸福感。
追求真我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容易迷失自我。《庄子·秋水》的思想提 醒人们回归内心,追求真我,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
1 2 3
和谐共处
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对现代社会中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意 义,有助于实现和谐共处。
大学语文_庄子秋水
译文:
秋雨随着季节而降,千百条江水滔滔注入黄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庄子小故事两则
庖丁解牛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便是庄子的生存智慧。
无用之用
别人解牛用坏了无数刀,庖丁那把刀用了 19年还像新的,没有损坏,原因何在?因为他 了解牛的结构,知道哪里有缝隙。别人是劈, 他是割。解牛是庖丁的职业,因为了解全牛 (社会),所以他的刀(自己)可不受任何损 害。这故事告诉我们,生存是需要智慧的。
他追求精神自由,视名利地位如粪 土腐鼠。只做过卑微的蒙地漆园小 吏。楚威王闻其贤明,以厚礼聘任 相职,不就。说是做官戕害人的自 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 乐。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 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 自由嬉戏,不愿受当权者的羁绊, 拒绝了聘请。终生穷困。
•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
《庄子·秋水》赏析
【题解】 《秋水》是《庄
子》中的一篇,用 篇首两字作为篇名, 中心是讨论人应怎 样去认识外物。课 文仅节选《秋水》 第一部分。
南华秋水图(仇英)
秋水(节选)
《庄子》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 (zhǔ)崖之间,不辩(通“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 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 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始旋(改变)其面 目,望洋(仰视)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 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曾听说 有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 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
漆园吏:对此社会上有两种解释,一说以漆园为古地名(即现在 安徽省蒙城县漆园办事处),庄子曾在此作官;另一说为庄 子曾在蒙邑中为吏,主督漆事(蒙在今商丘市北)。
20《秋水《庄子》》课件
庄子 的主 要思 想主 张:
2、超越价值标准:齐万物一 死生,物我两忘,与道合一; 3、通向自由境界之路的“无 用之用”。庄子追求“无待”, 实际上追求一种在精神上超越 了一切是非荣辱、功名利禄、 完全与天地之气融为一体的自 在状态,如“庄生梦蝶”,全 然物我两忘,身与物化了。
庄子 思想 的出 发点 与关 心点:
1)生 平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 369年---约前286年),战国 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 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 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
1)生 平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68 年),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城 人。据《史记》记载,庄子年轻 时曾任蒙地的漆园小吏。楚威王 闻其有贤才,以厚礼聘其为相。 庄子不就,并表示“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后一直过着织履 糊口的隐居生活。 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继承者,后世将其与 老子并称为“老庄”。
秋 水
课 文 删 节 部 分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 (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 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寡闻陋见的人) 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此指浅陋)。尔将可于 语大道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 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的海水排放 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 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 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 山也;方(正)存(在)乎见小,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蚁穴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秭米之在大仓乎?号 (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 “萃”,聚集)九州,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 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继 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争),仁 人之所忧,任士(有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 也。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 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课文精讲
秋水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其段落划分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解和解读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可以将《秋水》划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主要描述了黄河的壮阔景象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这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展现河水满涨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层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通过与北海若的对话,使河伯自识其丑。
第二部分(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主要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使河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局限性。
这部分也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包括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等。
对于庄子的思想和哲学体系的理解也是阅读《秋水》的重要前提。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阅读《秋水》时,也可以结合庄子的其他著作和思想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
二、文章赏析《秋水》通过寓言的形式,以河伯和海若的对话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人的认知局限和万物的相对性,以及顺应自然、返归本真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对《秋水》的赏析:一、寓言叙事的艺术手法《秋水》以寓言的形式展开,通过河伯和海若的对话,将庄子的哲学思想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
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使得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寄寓于简短的故事中,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二、对认知局限的揭示《秋水》中,河伯一开始对黄河的壮阔景象感到自豪,认为自己已经领略了天下之美。
然而,当他看到北海的浩瀚无垠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局限性。
这一过程生动地揭示了人的认知局限,即人的认识无法超越所生存的环境,必定受到有限的空间、时间和知识水平的制约。
三、对万物相对性的探讨在《秋水》中,庄子通过河伯和海若的对话,深入探讨了万物的相对性。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大小、是非都是相对的,人生的贵贱、荣辱也是无常的。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译文词解知识点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时:按时令。
(2)灌:奔注。
河:黄河。
(3)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仰视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鼃: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讲解学习共32页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讲解 学习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庄子》秋水 原文、注释及解析
《庄子》秋水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④。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⑤,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⑥,望洋向若而叹曰⑦:“野语有之曰⑧,‘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⑩,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1),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3)。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4)。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17)。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9)。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20);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21),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24)!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5)?计中国之在海内(26),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7)?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28);人卒九州(29),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 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3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3),尽此矣(34)。
伯夷辞之以为名(35),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6)?”〔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庄子·秋水》。
秋水,是本篇开头二字,用作篇题。
秋水,华北的雨季在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
时至,按季节到来。
时,指时令、季节。
②百川,泛指河流的众多。
川,河流。
河,黄河。
③泾(jing京)流,畅通无阻的流水。
泾,通。
④两涘(si似),两岸。
渚(zhu主),水中的沙洲。
崖,高岸。
《秋水》ppt课件(32页)
最初骄傲自大和后来的知错能改
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 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 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 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 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1、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 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巧用对比手法。如黄河的宽 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 ‚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 叹‛。
秋 水
雄 壮 百川灌河 开 自 不辩牛马 阔 喜 对 于是焉 比 自 至于北海 无 责 不见水端 边 无 际
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 对 比 望洋向若 贻笑大方
河 伯
黄河:不辨牛马 (雄壮开阔)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对 比
北海:不见水端 (辽阔无边)
对 比
于是焉河伯自叹不如,吾 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运用
(贻笑大方指被行家讥笑, 本身含被动语气。)
1、他拿自己那篇不像样的文章到处炫 (错) 耀,也不怕被大家贻笑大方。 2、我们面对这次比赛高手如云的现状, 只有不断加强练习,否则只会贻笑大 (对) 方。 3、面对出国留学的高额费用,他们一 (对) 家只得望洋兴叹了。 4、终于,他看到了让他神往、气势磅 礴的大海,他忍不住望洋兴叹起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 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所‛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 表示假设,译为: ‚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 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倒装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句式
我之谓也
闻道百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译文:
庄子秋水课件大学语文-PPT精选文档
一、庄子简介
(二)性
格
蔑视权贵 淡泊名利 顺应自然 生死如一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 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 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 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 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 何其偏也。” (《庄子·列御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 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 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 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 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 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 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 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 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道德经》
一、庄子简介
(三)思
想
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 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 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在这种情况下,河神沾沾自喜起来,以为天下的 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二、《秋水》赏析
齐物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 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 物我等都是相对的。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 仁义存焉。” 《庄子·胠箧》
一、庄子简介
(三)思
想
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 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 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
一、庄子简介
(二)性
格
蔑视权贵 淡泊名利 顺应自然 生死如一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 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 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 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 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 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 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 故止也。”《庄子·至乐》
《秋水》完整版本课件
狂妄自大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顺流而东行,至 于北海,东面而 视,不见水端。”
自愧不如
PPT学习交流
21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第一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批评自己的狂妄自大;
第二层: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者” 批评自己目光短浅;
第三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庆幸自己遇到了若,否则将贻笑大方。
5、成语“贻笑大方”的出处是: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PPT学习交流
31
C 1、下列红色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 这里用作状语,是“按时”的意思
B、旋其面目
掉转
C、野语有之曰
粗俗的话
D、不见水端
尽头
2、与“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4
特殊 句式
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 我之谓也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gkstk精品课件
PPT学习交流
15
固定结构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 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 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连词。常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 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笑于 子 夷 也 百 若 端 东之, 崖 至
于子 之 之 。 , 而 。 行美河 之 ,
大之 难 义 且 以 叹 于 ,为伯 间 百
方门 穷 者 夫 为 曰 是 至尽欣 , 川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讲解学习
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
思考与练习
• 1.知识填空
• (1)《庄子》亦称《 》,是道家学派的经典。
• (2)庄子是老子之后 家的主要代表,后世并称“老庄”。
• (3)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应自然,提倡
。
• (4)《秋水》(节选)阐明的中心问题是
。
• 2.单项选择
• (1)庄子《秋水》(节选)的主旨是( )。
司马迁《史记》写老子列传,把庄子小传附录 其后,仅有235字 。 (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二)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与老子之言。 (四)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五)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怎样理解庄子的“道”?
【艺术特色】
1.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说理。 本文塑造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从他们的一番
对话中深含着哲理。人们从中得到启迪。 2.文章开头景物描写,有两个作用:
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 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 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二是用河景与海景互相比照,衬托河伯与北 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小洞)之在 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遍布)九州,谷 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通“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 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如此) 矣! //(3.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道理。)伯夷 辞(辞让)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4.借题发挥对伯夷、仲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