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古代文《庄子秋水》(节选)译文

大学语文-古代文《庄子秋水》(节选)译文

教学素材第31课《庄子·秋水》(节选)译文秋天的雨水依时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的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
《秋水》
《秋水》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 话,形象地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人只有不断超 越自身存在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 即道的体认。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
《秋水》
文章内容: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文章主旨:宇宙无限, 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 客观限制是有限的, 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 要不断开拓进取。
.
《秋水》
文章写作特色: 第一,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使抽象的道理变的生
动形象; 第二,采用了对话形式,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
的思想,黄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想!
.
.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léi ]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庄子·秋水篇》
庄子
(约前369年—前286 年)
.
庄子,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庄子名周,字子丘,是战国时期宋国蒙 地人,生卒年未能确定,大约生于公元 前369至前286年之间,与梁惠王、齐宣
王、孟子、惠施等差不多同时代的人 ,与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曾任蒙 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
、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篇一[导言]:选自《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虽短小,情节也简单,但是主人公河伯的形象丰满动人,惟妙惟肖。

此外,全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好好体会感悟。

在这个环节之前,我引导学生串讲了课文,学习了需要掌握的几个词语,练习运用了“望洋兴叹”和“见笑大方”这两个成语,分析了故事中何伯的人物形象,学生对课文十分熟悉,这就为下面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蕴含其中的哲理,获取生活的智慧,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一切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以下是引导学生感悟本文哲理启示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我谈一下整篇课文给我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人所能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懂得了很多,是非常渊博的,而应当时时刻刻做到谦虚。

[生]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比别人都伟大,那是很可怕的,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 任何时候不能太骄傲,自我感觉不能太良好,狂妄自大只能让内行嘲笑。

[师]这几个同学都从文章整体得到了一定的启示,非常好,再有没有别的见解?[生]我觉得文章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戒骄戒躁。

[师]还有吗?[生]我读了第一句话有点想法。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师]非常好!*同学非常善于挖掘语言深层的意义。

谁再说说?[生]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师]太好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生]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闻道百莫己若(对比)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自感浅陋) 非至于子之门--自多--贻笑大方--乃知尔 丑(深感惭愧)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 、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 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 别。
《庄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 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 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 态,一切认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是违逆人 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奇特,汪洋恣肆,词藻 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极富浪漫色彩,对后代 的思想、文化、学术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庄子给后世留下很多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庄周梦蝶 、井底之蛙、庖丁解牛、邯郸学步越俎代庖等等。 《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入庄子成语148条,有 些成语至今被人们经常运用。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léi ]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 话,形象地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人只有不断超 越自身存在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 即道的体认。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文章内容: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大学语文_庄子秋水

大学语文_庄子秋水

译文:
秋雨随着季节而降,千百条江水滔滔注入黄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庄子小故事两则
庖丁解牛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便是庄子的生存智慧。
无用之用
别人解牛用坏了无数刀,庖丁那把刀用了 19年还像新的,没有损坏,原因何在?因为他 了解牛的结构,知道哪里有缝隙。别人是劈, 他是割。解牛是庖丁的职业,因为了解全牛 (社会),所以他的刀(自己)可不受任何损 害。这故事告诉我们,生存是需要智慧的。
他追求精神自由,视名利地位如粪 土腐鼠。只做过卑微的蒙地漆园小 吏。楚威王闻其贤明,以厚礼聘任 相职,不就。说是做官戕害人的自 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 乐。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 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 自由嬉戏,不愿受当权者的羁绊, 拒绝了聘请。终生穷困。
•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
《庄子·秋水》赏析
【题解】 《秋水》是《庄
子》中的一篇,用 篇首两字作为篇名, 中心是讨论人应怎 样去认识外物。课 文仅节选《秋水》 第一部分。
南华秋水图(仇英)
秋水(节选)
《庄子》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 (zhǔ)崖之间,不辩(通“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 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 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始旋(改变)其面 目,望洋(仰视)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 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曾听说 有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 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
漆园吏:对此社会上有两种解释,一说以漆园为古地名(即现在 安徽省蒙城县漆园办事处),庄子曾在此作官;另一说为庄 子曾在蒙邑中为吏,主督漆事(蒙在今商丘市北)。

《秋水》

《秋水》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 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 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译文: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 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 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 ,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 我夸耀呢?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 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 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 末之在马体乎?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 年),姓庄名周,宋国蒙 (在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做过漆园吏 。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 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 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 甘愿闲居独处。庄子认为 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 别,无论大小、贵贱、寿 夭、生死、善恶、得失、 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的思想
“贻笑 狂妄
在己” 满志
大方” 盲目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 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 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 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 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 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你怎那么糊涂?你不是问我 “安知鱼乐”吗?说明你已知道我
是知鱼快乐的,你不是明知故问 吗?不过,我还是告诉你吧,我
是在濠河岸上知道鱼快乐的。
“知鱼乐”之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 一求真,一尚美; 一拘泥,一超然;
《庄子》简介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 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 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 的门徒所著。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译文词解知识点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译文词解知识点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时:按时令。

(2)灌:奔注。

河:黄河。

(3)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仰视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鼃: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大学语文 庄子·秋水【精选】

大学语文 庄子·秋水【精选】
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
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
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 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 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主题思想*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 涘(sì)渚(zhǔ)崖之间(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 )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 末,可乎?”
*北海若曰: 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 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shǎo)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nán )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
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 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 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 与语大理矣。
文章主旨:宇宙无限, 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 客观限制是有限的, 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 要不断开拓进取。

大学语文《秋水》教案

大学语文《秋水》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秋水》一文的中心思想,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掌握《秋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1. 理解《秋水》的中心思想。

2. 分析《秋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秋水》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庄子有什么了解?2. 介绍庄子及其代表作《庄子》。

二、课文阅读1. 学生自读《秋水》,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朗读,注意语调和节奏。

三、课堂讨论1. 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总结1. 教师总结《秋水》的中心思想,强调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 提出本节课的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秋水》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秋水》的现实意义。

二、深入分析1. 分析《秋水》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讲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2.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秋水》的现实意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秋水》中的观点对现代人的启示。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秋水》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思考。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秋水》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秋水》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作业:1. 阅读与《秋水》相关的其他作品,比较其异同。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秋水》中观点的理解和感悟。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练习题及答案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高校语文秋水节选练习题及答案,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一、单项选择题1、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行以语于冰者”作喻来说明A.人的熟悉受空旬限制B.人的熟悉受时间限制C.人的熟悉受先天素养限制D.人的熟悉受后天(教育)限制答案:B2、《秋水》一文中,庄子用“井蛙不行以语于海者”作喻来(说说)明A.人的熟悉受时间限制B.人的熟悉受空间限制C.人的熟悉受后天教育限制D.人的熟悉受知天素养限制答案:B3、下列(文章)中,批判仲尼的熟悉有限的是A.《季氏将伐颛臾》B.《赵威后问齐使》C.《寡人之于国也》D.《秋水》答案:D4、先秦诸子中,激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黑暗社会现实的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答案:C5、庄子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仔尼来证明人的熟悉是有限的,这种论证(方法)是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答案:A6、《秋水》开头部分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寓意是A.赞叹大自然的多姿多彩B.赞美祖国江山的壮美C.为河伯转变态度作铺垫D.比照两种不同熟悉境界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论据,通过类比法来阐析人的熟悉是有限的这一观点的有A.井蛙不行以语于海B.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似晷空之在大泽C.曲士不行以语于道D.仁人之所忧,任土之所劳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答案:ABC2、下列论据,通过例证法来阐析人的熟悉有限这一观点的有A.河伯在见到北海若前“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井蛙不行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C.中国之在海内,似稀米之在大仓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答案:DE3、下列(成语),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A.舍本逐末B.井底之蛙C.祸起萧墙D.功亏一篑E.望洋兴叹答案:BE4、《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有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E.驳论法答案:ACD5、《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有A.排比B.比方C.反诘D.对比E.夸张答案:ABCD6、下列作品中,写到大海并采纳了拟人化手法的是A.冰心《往事》(一之十四)B.庄周《秋水》C.李白《行路难》(其一)D.高尔基《海燕之歌》E.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答案:ABD7、下列文章中具有寓言性质的有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种树郭橐驼传》D.《论毅力》E.《谏逐客书》答案:BC三、名词解释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诶者崖之间,不辩牛马答案:时:按季节。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阅读与阅读拓展——以《庄子·秋水》(节选)为例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阅读与阅读拓展——以《庄子·秋水》(节选)为例
展 阅读材料 , 析其 中的道家思想 , 分 两者结合 , 可以相得益彰 。 的 ,齐万物 ”“ “ ,一死生 ” 。庄子片面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 , 否定 大学语文教 师一定要 注意避免将文本 阐释单一化 、定 型 了相对真理 , 否定客观事物差别 的哲学观点 。 使人陷入不可知 化, 以至造成对学 生的约束 , 教师在整体 把握作 品、 体验作 品 论 。 他 的说 法 , 宙 是 庄 严 神圣 的 , 按 宇 是不 可 能 被人 类 认 知 的 , 审美本 质 的基础 上 , 提供生动 、 丰富 的实际情境 , 并且还 能引 个 人 的 一切 更 是 渺 小 的 ,这 在 认 识 论 上 就 陷入 了相 对 主 义 的
内容外 , 一方 面还要介 绍相关的哲学知识及道 家文化 , 注意进行阅读的拓展 , 要 另一方面为 了增进学生对该篇进一步的理解深 化 , 可选取 日本著名 小说《 还 挪威的森林》 作为拓展 阅读材料 , , 这种研 究性 学习的方式 , 通过 阅读拓展基础上的拓展 阅读 . 引导
学生 如 何进 行 阅读 , 发 学 习兴趣 , 进 主 动 性 的 学 习 。 激 促 ’
掌握的“ ”要用其去赏析《 渔 , 挪威的森林》 。
华 是刻骨铭心 的 , 而 , 然 当他准备将其 呈现出来时 , 发现鲜 却
《 挪威 的森林 》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 的一部青春恋爱 明与模糊其实是相对 的, 是 在某些情况下 , 越是鲜明的 。却往往 小说 ,其中充溢着那种特殊的绮靡颓废 的情 调和消极悲观 的 越是模糊的。直子与渡边在木漉死后逐渐走到了一起 . 并且深 情绪, 小说 以一 个个片断相 连接 , 但并 不使人觉得 杂乱无 章 , 深相爱 , 但是小 说却 在第 一章 , 用总结性 的语气说 :我就觉得 “ 笔触平缓舒雅 而又动人心弦 ,作者举重若轻 的叙述技 巧登峰 非常难过。因为直子从来不 曾爱过我。” ] [可见爱与不爱 , , 爱与 造极 , 品背后 的技巧与思维方 式似乎不可 捉摸 , 作 而通过 《 秋 被爱的相对性 。

大学语文之秋水-PPT课件

大学语文之秋水-PPT课件
教 学 目 的
教 学 重 点 作 者 简 介 内 容 述 评
背 景 简 介
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艺 术 赏 析
思 考 练 习
朗 读 欣 赏
资 料 链 接
退出
教学目的
1.在理解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了解庄子的哲 学思想的深刻内涵,使学 生能一分为二地评价庄子 的思想,培养其积极进取 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形象化 说理的风格。培养学生的 审美想象能力和对文学的 审美鉴赏力。
返回
内容述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河景与海景的对比,让河伯自识其 丑,以便顺势展开对“大理”的阐说。 第二部分是通过海若的话,反复阐说宇宙无限、人 的认识有限的“大理”,并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 行嘲笑。 总括起来,在思想内容方面有下列三点特别值得深 入思考: 一、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二、关于庄子对儒家学说的批判。 三、关于庄子的相对主义。
返回
译文
秋雨不停地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使黄河干流大大加宽。两岸之间, 河中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连牛马都辨认不清。于是乎河神欢欣鼓舞自满自足起来,以为天下 之壮美尽在于此了。顺河流东行,到达渤海,往东面望去,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乎河神开始 改变自满自得的神态,望着浩瀚无边的大海对海神感叹说:“俗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就 自以为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啊。我曾听说有以仲尼之闻见为少,以伯夷之 义为轻的人,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这等浩瀚无边,难于穷尽,假若不到你这里来,就 糟了,我将长久为深明大道的人所笑话。” 海神说:“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讲大海,因其拘束于所居土井;夏天的虫类不可以同它讲 冰,因其局限于季节;见识偏狭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同他讲说大道,因其束缚于所受的教育。 现在你走出河流两岸,看见无边的大海,则知道自己的鄙陋,就可以同你讲说大道理了。天下 的水,没有比海再大的了,千万条河都流归于它,没有休止之时,而不盈满;从尾闾往出宣泄, 没有停止之时,而不空虚;不因春秋季节流入水量多少不同而变化,对陆上的旱涝也没有感觉。 大海超过长江黄河,没有办法估量、计算。而我未曾以此自我夸耀,因为我从天地那里具足了 形体,从阴阳那里秉受了生气,我在天地之间,如同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之中,正有自以为少 的想法,又哪里会自我夸耀呢?约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不也就象蚁冢在大湖泊中吗?约计中国 在四海之内,不也就象一粒稗米在大谷仓中吗?称谓物类数量叫作万,人只居其中之一;人住 满九州之地,凡谷物可以生长,舟车可以通行之处,皆有人居,个人只是众人中之一;人与万 物相比,不也就象一根绒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微小吗?五帝以禅让相传承的,三王以武力相争 夺的,仁人所担忧的,贤能之士所操劳的,完全都在这里了。伯夷辞让以博得好名声,仲尼谈 论以显示博学,这种自满自足,不就象你以前自夸黄河之水为多一样吗?”

大学语文之秋水

大学语文之秋水
具这文体些援可道譬感理设的能喻神够往奇启往效示连果我类。们生正发确。的如认用识小自石己小,木正之确在地大认山、 识和似处礨理空事之物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豪末之在于马体这样
连类的比喻将其要阐发的哲理论述得十分清楚。
返回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作者逸事 相关图片
教学参考 补充注释 扩展阅读
返回
相关评论
返回
教学重点 1.对本文所阐释哲理的深刻认识 2.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返回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庄子出身贫寒,曾借粟度日,一度担任过蒙地的漆园 吏。楚威王闻其贤名,以厚礼聘任相职,庄子不就,终生 穷困。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并称“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既 有合理因素,也有消极成分。
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能以文章为 本。(南朝·梁·萧统《文选序》)
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淮南子》连类喻义, 本诸《易》与《庄子》。(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在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郭象 注:“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 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庄子·庚桑楚》)
返回
内容述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河景与海景的对比,让河伯自识其 丑,以便顺势展开对“大理”的阐说。 第二部分是通过海若的话,反复阐说宇宙无限、人 的认识有限的“大理”,并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 行嘲笑。 总括起来,在思想内容方面有下列三点特别值得深 入思考: 一、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二、关于庄子对儒家学说的批判。 三、关于庄子的相对主义。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X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X,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假设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X假设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X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1,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X乎?〞2,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

〞〕米之在X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X假设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假设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假设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约前369年—前286
大家好
1
庄子,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庄子名周,字子丘,是战国时期宋国蒙 地人,生卒年未能确定,大约生于公元 前369至前286年之间,与梁惠王、齐宣
王、孟子、惠施等差不多同时代的人 ,与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曾任蒙 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
作。
大家好
庄子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 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哲学思想体系 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大家好
3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认为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 不过,在庄子哲学中,“道”的抽象哲学意义更加受 到重视。庄子赋予道最根本的规定,就是其终极意义 的根源性:道是第一性的,它不依赖其他任何存在, 具有普遍性与无限性、主宰性与规律性、形而上的超 越性的特点。
大家好
4
《庄子》
《庄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 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 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 态,一切认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是违逆人 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
大家好
5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奇特,汪洋恣肆,词藻
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极富浪漫色彩,对后代 的思想、文化、学术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庄子给后世留下很多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庄周梦蝶 、井底之蛙、庖丁解牛、邯郸学步越俎代庖等等。
大家好
16
《秋水》
《秋水》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 话,形象地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人只有不断超 越自身存在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 即道的体认。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大家好
17
《秋水》
文章内容: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大家好
15
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破除河伯自以为是的成见 ,阐明了在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 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不值 得自我夸耀。
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客观世界是 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 无止境的;在浩渺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不能故步 自封、自以为是,而应积极学习、不断进取。
喜(欣然自喜)——— 叹(望洋而叹)
闻道百莫己若(对比)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自感浅陋) 非至于子之门--自多--贻笑大方--乃知尔
丑(深感惭愧)
大家好
12
第二段: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
、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 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shǎo)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nán )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
见笑于大方之家。”
大家好
11
文本分析
第 一段:
河 ————— 对比——————海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不见水端, 子之难穷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 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大家好
14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léi ]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大家好
《秋水》课文
大家好
9
《庄子·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 涘(sì)渚(zhǔ)崖之间(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 )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大家好
10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入庄子成语148条,有 些成语至今被人们经常运用。
大家好
6
《庄子》一书,共三十 三篇。一般认为,其中 的“内篇”七为庄子自 著,“外篇”十五、“ 杂篇”十一是他的门人 和后学所作。
本文节选自《庄子· 外 篇· 秋水》。
大家好
河伯
“河伯娶妇”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
宝,一是河图;二是开 山斧;三是避水剑。传 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 授给大禹。
大家好
20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Fra bibliotek大仓”、“毫末 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 别。
大家好
13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 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 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 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 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 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文章主旨:宇宙无限, 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 客观限制是有限的, 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 要不断开拓进取。
大家好
18
《秋水》
文章写作特色: 第一,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使抽象的道理变的生
动形象; 第二,采用了对话形式,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
的思想,黄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想!
大家好
19
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