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合集下载

《秋水》原文以及翻译

《秋水》原文以及翻译

《秋水》原文以及翻译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秋水》原文以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河伯与北海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大学语文秋水重点笔记

大学语文秋水重点笔记

大学语文秋水重点笔记
1.作家作品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庄子和老子合成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散文是先秦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多采用寓言形式。

2.文章主旨
在无限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有限的。

在客观上,这一主旨给今人的启迪是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3.寓言说理
《秋水》一文通篇采用了寓言的方式说理。

文中的主要人物北海若和河伯是庄子虚构出来的神话人物。

北海若是庄子思想的化身。

文章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4.比喻论证
在论证上,多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

在论述一个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环境的限制时,连用了“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这是将同一类型的比喻集中在一起比较论证。

又如论述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个问题时,连用了几个比喻:“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等。

也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如将“曲士”与已自知浅薄的河伯对比。

在不同的层面上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表现得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大学语文_庄子秋水

大学语文_庄子秋水

表面看,庄子思想是消极遁
世的,但这只是从统治者和社 会角度衡量的结果。庄子不像 儒家,他不愿为统治者以及百 姓卖命,贡献自己的才能与智 慧,因为他不仅反对一切制度 与人为文明,而且认为,个人 渺小至极,即使才能再大,也 无法让社会理想化,更无法救 黎民于水火之中,个人能做的, 就是使自己的生命达到自由的 天地境界,因此,他从来不企 图在这样的世道有所作为,他 所想的是如何使个人的生命活 得精彩。
《庄子·秋水》赏析
【题解】 《秋水》是《庄
子》中的一篇,用 篇首两字作为篇名, 中心是讨论人应怎 样去认识外物。课 文仅节选《秋水》 第一部分。
南华秋水图(仇英)
秋水(节选)
《庄子》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 (zhǔ)崖之间,不辩(通“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 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 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始旋(改变)其面 目,望洋(仰视)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 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曾听说 有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 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
普通人大抵处于第一、二境界;孔子、孟子、墨子等人, 属第三境界,而庄子是天地境界中人。这一境界中人凤毛麟角, 一个原因是,普通人连生存都是极大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无视 生存问题而去追求最高境界。
《庄子》
•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的 经典。今通行本收文33篇(内7篇、外15篇 、 杂11篇 )。相传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篇是 庄周的门人和后学所撰。这些文章大都构思精 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词藻瑰丽,并多用 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
漆园吏:对此社会上有两种解释,一说以漆园为古地名(即现在 安徽省蒙城县漆园办事处),庄子曾在此作官;另一说为庄 子曾在蒙邑中为吏,主督漆事(蒙在今商丘市北)。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篇一[导言]:选自《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虽短小,情节也简单,但是主人公河伯的形象丰满动人,惟妙惟肖。

此外,全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好好体会感悟。

在这个环节之前,我引导学生串讲了课文,学习了需要掌握的几个词语,练习运用了“望洋兴叹”和“见笑大方”这两个成语,分析了故事中何伯的人物形象,学生对课文十分熟悉,这就为下面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蕴含其中的哲理,获取生活的智慧,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一切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以下是引导学生感悟本文哲理启示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我谈一下整篇课文给我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人所能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懂得了很多,是非常渊博的,而应当时时刻刻做到谦虚。

[生]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比别人都伟大,那是很可怕的,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 任何时候不能太骄傲,自我感觉不能太良好,狂妄自大只能让内行嘲笑。

[师]这几个同学都从文章整体得到了一定的启示,非常好,再有没有别的见解?[生]我觉得文章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戒骄戒躁。

[师]还有吗?[生]我读了第一句话有点想法。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师]非常好!*同学非常善于挖掘语言深层的意义。

谁再说说?[生]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师]太好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生]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闻道百莫己若(对比)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自感浅陋) 非至于子之门--自多--贻笑大方--乃知尔 丑(深感惭愧)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 、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 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 别。
《庄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 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 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 态,一切认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是违逆人 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奇特,汪洋恣肆,词藻 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极富浪漫色彩,对后代 的思想、文化、学术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庄子给后世留下很多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庄周梦蝶 、井底之蛙、庖丁解牛、邯郸学步越俎代庖等等。 《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入庄子成语148条,有 些成语至今被人们经常运用。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léi ]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 话,形象地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人只有不断超 越自身存在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 即道的体认。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文章内容: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大学语文_庄子秋水

大学语文_庄子秋水

译文:
秋雨随着季节而降,千百条江水滔滔注入黄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庄子小故事两则
庖丁解牛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便是庄子的生存智慧。
无用之用
别人解牛用坏了无数刀,庖丁那把刀用了 19年还像新的,没有损坏,原因何在?因为他 了解牛的结构,知道哪里有缝隙。别人是劈, 他是割。解牛是庖丁的职业,因为了解全牛 (社会),所以他的刀(自己)可不受任何损 害。这故事告诉我们,生存是需要智慧的。
他追求精神自由,视名利地位如粪 土腐鼠。只做过卑微的蒙地漆园小 吏。楚威王闻其贤明,以厚礼聘任 相职,不就。说是做官戕害人的自 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 乐。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 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 自由嬉戏,不愿受当权者的羁绊, 拒绝了聘请。终生穷困。
•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
《庄子·秋水》赏析
【题解】 《秋水》是《庄
子》中的一篇,用 篇首两字作为篇名, 中心是讨论人应怎 样去认识外物。课 文仅节选《秋水》 第一部分。
南华秋水图(仇英)
秋水(节选)
《庄子》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 (zhǔ)崖之间,不辩(通“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 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 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始旋(改变)其面 目,望洋(仰视)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 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曾听说 有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 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
漆园吏:对此社会上有两种解释,一说以漆园为古地名(即现在 安徽省蒙城县漆园办事处),庄子曾在此作官;另一说为庄 子曾在蒙邑中为吏,主督漆事(蒙在今商丘市北)。

秋水庄子原文及翻译

秋水庄子原文及翻译

秋水庄子原文及翻译《秋水》庄子及门徒〔先秦〕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翻译: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原文: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这时,河伯转变了自己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原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翻译: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

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一些大道理了。

原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翻译: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

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

《庄子 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 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翻译:秋天,山洪汹涌,百川奔流汇入黄河。

径流大而急,水雾蒸腾蔚然,两岸及水中沙洲的牛马万象,都融入水雾,化为朦胧。

河伯见之,欣然自喜,以为天下壮美尽收黄河。

他顺着水流一路东行,抵达北海,放眼东望,只见大海苍茫无边。

此时此刻,河伯顿然感到自己的渺小,于是收敛之前的洋洋自得,望着大海对北海若君慨然叹道:俗话说「道理听得多了,就会自以为是」,这说的就是我啊。

我曾听说孔子懂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一提,之前我对这种言论还不太相信,直到今天看见大海的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才懂得什么叫大。

要不是今天来到你这里,我可就危险了,肯定会长时间贻笑大方。

北海若君说:面对井底之蛙,你不要跟他说大海;因为生命空间狭隘,它没见过。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为宋国蒙地人,但庄子思想上承老子,乃为楚学。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庄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庄子《秋水》赏析:《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文可分成七个片断,这里选用的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进而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个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对比十分鲜明,然而,北海若却不敢“自多”,因为他“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

第二,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了人与外物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和其所占据的空间上,都是非常渺小,认识因而十分有限,因此,不可以“自多”。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重点字词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重点字词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溪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旁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关,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鲁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转变了自己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

《秋水》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秋水》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秋水》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秋水》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秋水》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秋水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译文词解知识点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译文词解知识点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时:按时令。

(2)灌:奔注。

河:黄河。

(3)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仰视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鼃: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原文】《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①至,百②川③灌④河⑤。

泾流⑥之大,两涘⑦渚崖⑧之间,不辩⑨牛马。

于⑩是(11)焉(12)河伯(13)欣然(14)自喜,以(15)天下之(16)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17)行,至于北海(18)。

东面(19)而视,不见水端(20)。

于是焉河伯始(21)旋(22)其(23)面目(24),望洋(25)向若(26)而叹曰:“野语(27)有之(28)曰‘闻道(29)百(30),以为莫己若(31)’者,我之谓(32)也。

且夫(33)我尝(34)闻少(35)仲尼(36)之闻(37),而轻(38)伯夷(39)之义者,始(40)吾弗(41)信,今我睹(42)子(43)之(44)难穷(45)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46)矣。

吾长(47)见笑于(48)大方之家(49)。

”北海若曰:“井蛙(50)不可(51)以(52)语于海(53)者,拘于虚(54)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55)于时(56)也。

曲士(57)不可以语于道者,束(58)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59)知尔(60)丑(61)。

尔将可与语大理(62)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63)海,万川归之(64),不知何时止(65)而不盈(66);尾闾(67)泄之,不知何时已(68)而不虚(69)。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70)。

此其过(71)江河之流(72),不可为量数(73)。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74)者,自以比形(75)于天地,而受(76)气于阴阳(77)。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78)存乎见少,又奚以(79)自多(80)?计(81)四海之(82)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83)空之在大泽(84)乎?计中国(85)之在海内,不似稊米(86)之在大仓(87)乎?号(88)物之数谓之万,人处(89)一焉(90)。

人卒(91)九州,谷食之所生(92),舟车之所通(93),人处一焉。

《庄子》秋水 原文、注释及解析

《庄子》秋水 原文、注释及解析

《庄子》秋水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④。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⑤,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⑥,望洋向若而叹曰⑦:“野语有之曰⑧,‘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⑩,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1),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3)。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4)。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17)。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9)。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20);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21),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24)!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5)?计中国之在海内(26),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7)?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28);人卒九州(29),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 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3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3),尽此矣(34)。

伯夷辞之以为名(35),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6)?”〔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庄子·秋水》。

秋水,是本篇开头二字,用作篇题。

秋水,华北的雨季在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

时至,按季节到来。

时,指时令、季节。

②百川,泛指河流的众多。

川,河流。

河,黄河。

③泾(jing京)流,畅通无阻的流水。

泾,通。

④两涘(si似),两岸。

渚(zhu主),水中的沙洲。

崖,高岸。

大学语文 庄子·秋水【精选】

大学语文 庄子·秋水【精选】
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
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
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 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 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主题思想*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 涘(sì)渚(zhǔ)崖之间(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 )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 末,可乎?”
*北海若曰: 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 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shǎo)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nán )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
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 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 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 与语大理矣。
文章主旨:宇宙无限, 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 客观限制是有限的, 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 要不断开拓进取。

大学语文之秋水

大学语文之秋水
具这文体些援可道譬感理设的能喻神够往奇启往效示连果我类。们生正发确。的如认用识小自石己小,木正之确在地大认山、 识和似处礨理空事之物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豪末之在于马体这样
连类的比喻将其要阐发的哲理论述得十分清楚。
返回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作者逸事 相关图片
教学参考 补充注释 扩展阅读
返回
相关评论
返回
教学重点 1.对本文所阐释哲理的深刻认识 2.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返回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庄子出身贫寒,曾借粟度日,一度担任过蒙地的漆园 吏。楚威王闻其贤名,以厚礼聘任相职,庄子不就,终生 穷困。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并称“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既 有合理因素,也有消极成分。
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能以文章为 本。(南朝·梁·萧统《文选序》)
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淮南子》连类喻义, 本诸《易》与《庄子》。(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在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郭象 注:“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 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庄子·庚桑楚》)
返回
内容述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河景与海景的对比,让河伯自识其 丑,以便顺势展开对“大理”的阐说。 第二部分是通过海若的话,反复阐说宇宙无限、人 的认识有限的“大理”,并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 行嘲笑。 总括起来,在思想内容方面有下列三点特别值得深 入思考: 一、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二、关于庄子对儒家学说的批判。 三、关于庄子的相对主义。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篇一:译文翻译秋天来了,大雨应时而至,很多小河的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面,水流冲击河里的小洲,激起奔腾的浪花,在两岸看去,分不清是牛还是马的形状。

黄河的河神河伯看到这种画面,洋洋自得,非常高兴,以为天下最美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了。

他顺着黄河向东游行,到了北海,再向东一看,看不见水的边际。

于是河伯羞愧地转过脸来,抬头看着北海的海神若,叹口气说:“乡间有人常说:‘听了一百种道理,觉得都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我还曾听说有一种人,在他们看来,孔子的见识也很短浅,伯夷的道德也不高尚。

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有这样的高人,现在我见到你(所管辖的北海)一眼望不到头,(才知道你就是这样的高人)。

我若是不到你这里来,思想就会很狭隘很危险了,就会经常被通晓大道的高人笑话了。

”北海之神若回答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生命长短的限制;乡间的百姓,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所受教养的制约。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一下子就)认识到自己的鄙陋,那就可以和你讨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大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是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水不断从海底的尾闾流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是大海却永远不会干涸;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感觉到海水的变化。

从这点来看,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是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的。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受形于天地,得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石子、一棵小草在大山之中。

我正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渺小,又哪里会因此自满自足呢?想一想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也像大泽之中小小的蚂蚁洞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也像巨大的粮仓之中细碎的米粒吗?世间的事物有千万种,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中国九州中生存着很多人,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

大学语文_庄子秋水

大学语文_庄子秋水

表面看,庄子思想是消极遁 世的,但这只是从统治者和社 会角度衡量的结果。庄子不像 儒家,他不愿为统治者以及百 姓卖命,贡献自己的才能与智 慧,因为他不仅反对一切制度 与人为文明,而且认为,个人 渺小至极,即使才能再大,也 无法让社会理想化,更无法救 黎民于水火之中,个人能做的, 就是使自己的生命达到自由的 天地境界,因此,他从来不企 图在这样的世道有所作为,他 所想的是如何使个人的生命活 得精彩。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 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 得终其天年。”庄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 子(童仆)杀雁而享(享用)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 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弟子问 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 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
第三段:引出旷达超迈的人生哲学,以及对于事物的辩证认识论。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 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 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 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 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 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 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 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 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 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 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 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 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 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 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 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 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秋水》
《秋水》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 话,形象地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人只有不断超 越自身存在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 即道的体认。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
《秋水》
文章内容: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文章主旨:宇宙无限, 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 客观限制是有限的, 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 要不断开拓进取。
.
《秋水》
文章写作特色: 第一,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使抽象的道理变的生
动形象; 第二,采用了对话形式,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
的思想,黄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想!
.
.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léi ]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庄子·秋水篇》
庄子
(约前369年—前286 年)
.
庄子,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庄子名周,字子丘,是战国时期宋国蒙 地人,生卒年未能确定,大约生于公元 前369至前286年之间,与梁惠王、齐宣
王、孟子、惠施等差不多同时代的人 ,与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曾任蒙 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
、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 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 别。
.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
.
《庄子》一书,共三十 三篇。一般认为,其中 的“内篇”七为庄子自 著,“外篇”十五、“ 杂篇”十一是他的门人 和后学所作。
本文节选自《庄子·外 篇·秋水》。
.
河伯
“河伯娶妇”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
宝,一是河图;二是开 山斧;三是避水剑。传 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 授给大禹。
.
《秋水》课文
.
《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 涘(sì)渚(zhǔ)崖之间(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 )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
作。
.
庄子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 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哲学思想体系 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认为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 不过,在庄子哲学中,“道”的抽象哲学意义更加受 到重视。庄子赋予道最根本的规定,就是其终极意义 的根源性:道是第一性的,它不依赖其他任何存在, 具有普遍性与无限性、主宰性与规律性、形而上的超 越性的特点。
.
《庄子》
《庄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 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 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 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 一切认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是违逆人的天性, 因而毫无价值。
.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奇特,汪洋恣肆,词藻 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极富浪漫色彩,对后代 的思想、文化、学术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庄子给后世留下很多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庄周梦蝶 、井底之蛙、庖丁解牛、邯郸学步越俎代庖等等。 《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入庄子成语148条,有 些成语至今被人们经常运用。
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 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 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 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 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 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shǎo)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nán) 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
.
文本分析
第 一段:
河 ————— 对比——————海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不见水端, 子之难穷
喜(欣然自喜)——— 叹(望洋而叹)
闻道百莫己若(对比)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自感浅陋) 非至于子之门--自多--贻笑大方--乃知尔
.
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破除河伯自以为是的成见 ,阐明了在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 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不值 得自我夸耀。
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客观世界是 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 无止境的;在浩渺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不能故步 自封、自以为是,而应积极学习、不断进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