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大学语文文学精讲作品《竹林的故事》重读课件
竹林的故事
文章讲了一个故事。
(五)走进作品,分析特色
1、分析人物性格
三姑娘是水做的肉,竹做的骨
(1)三姑娘的衣着体态似“水”一般自然和谐,竹一般清翠(26):“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
(2)三姑娘的性格也和水一般清爽,竹一般直而有节.
读惯了一般新文学作品的人,可能也读不惯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的小说有时连人物也是隐隐约约的。
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竹林的故事》。
二、新课讲授
(一)文学常识
1、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1967),湖北黄梅人。
2、语丝社成员。他是20年代乡土小说家中特别的一位,作品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情。作品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未被现代污染的宗法制农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描述乡间古朴生活,流露出一种寂静的美。
2、自然清新的语言。
小说没有华丽的词藻,寥寥数语就描摹出如诗如画的意境。废名喜用唐人写绝句的方法写小说。比如他就非常赞赏瘐信的“一寸二寸元鱼,三竿两竿之竹”和“霜随柳白,月逐坟园”这样的诗句。因为这同他小说的语言韵味是一致的,非常的简约、生动、自然。
像文中第一段,将小河、坝脚、竹林、茅屋、菜园,五个富有东方古典美的意象以“列锦”手法排出,不过30来字,便已描点出一幅优美的“流水乡居图”。
顺义二中教案课时——2
课题
竹林的故事(2课时)
教学
目标
1、深入阅读作品,分析人物形象。
2、阅读感悟,体会理解。
3、体会作者诗话小说的特色与情感。
教学
重点
深入阅读作品,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
难点
深入阅读作品,分析人物形象。
竹林的故事演示文稿
老程家··· 老程家
• 在牧歌中诞生出的自然般清美的三姑娘, 在牧歌中诞生出的自然般清美的三姑娘, 既具有古朴纯洁的乡间特点, 既具有古朴纯洁的乡间特点,又表现出人 的天性,隐忧与哀愁都淡化在三姑娘天真、 的天性,隐忧与哀愁都淡化在三姑娘天真、 优雅的青春性格中。在小说的文字里, 优雅的青春性格中。在小说的文字里,三 姑娘“穿的是竹布单衣, 姑娘“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 一般” 把人写得如此素净, 一般”,把人写得如此素净,人本身就是 一首散发自然气息的小诗。 一首散发自然气息的小诗。
•
这篇小说的语言体现了清新、淡雅、简约、洗练的特点。 这篇小说的语言体现了清新、淡雅、简约、洗练的特点。写三 姑娘的生活环境,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 姑娘的生活环境,是“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 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 传承转折, 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传承转折, 步步入境,洗练如山水写意画。写三姑娘的妈妈找人看签时, 步步入境,洗练如山水写意画。写三姑娘的妈妈找人看签时, 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向我们” 一个“ 是“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向我们”,一个“弯” 就包含了人物的多种思绪,有乡间妇女的羞涩迂回, 字,就包含了人物的多种思绪,有乡间妇女的羞涩迂回,有作 为母亲的爱女情切,一切的心理波澜都消融在“ 为母亲的爱女情切,一切的心理波澜都消融在“弯”这一个字 写父女俩的打鱼场景, 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热闹起 里。写父女俩的打鱼场景,“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 热闹起 热闹”修饰“手掌” 写活了天真无邪的童稚, 来”,用“热闹”修饰“手掌”,写活了天真无邪的童稚,衬 出了田园生活的平静与自足。文中还多次运用有色彩的字眼, 出了田园生活的平静与自足。文中还多次运用有色彩的字眼, 绿团团的坡” 黑而美”的瓜子脸, 青蓝大布” 如“绿团团的坡”,“黑而美”的瓜子脸,“青蓝大布”, 竹布单衣” 黑地绿花鞋”的尖头上蒙一层“白布” “竹布单衣”,“黑地绿花鞋”的尖头上蒙一层“白布”,坝 上人“ 小到同一颗黑子” 如此等等,多用冷色调, 上人“ 小到同一颗黑子”,如此等等,多用冷色调,显得清新 淡雅,意境美好。值得称道的是这篇小说的“ 淡雅,意境美好。值得称道的是这篇小说的“我”的叙事角色 的处理。一个是文中人物之“ 通过“ 的处理。一个是文中人物之“我”,通过“我” 的眼睛从侧面 展现主人公的情状及乡村的人情美,起到勾勒形象、 展现主人公的情状及乡村的人情美,起到勾勒形象、穿针引线 的作用。一个是叙事者之“ 可以通视全盘, 的作用。一个是叙事者之“我”,可以通视全盘,有全知全能 的功用,补充人物之“ 的视野所不及。 的功用,补充人物之“我”的视野所不及。在叙述三姑娘的经 历与生活图景时,主要是叙事者之“ 隐藏在文字背后说话, 历与生活图景时,主要是叙事者之“我”隐藏在文字背后说话, 叙事是清晰明朗的;在叙述“ 见到三姑娘的几个场景时, 叙事是清晰明朗的;在叙述“我”见到三姑娘的几个场景时, 人物之“我”与叙事者之“我”合二为一,不再有全知之功能, 人物之“ 与叙事者之“ 合二为一,不再有全知之功能, 即使是近距离接触也只能静观空灵,只能真实的用眼睛去捕捉, 即使是近距离接触也只能静观空灵,只能真实的用眼睛去捕捉, 叙事是勾勒而写意的,有些模糊甚至隐晦。 叙事是勾勒而写意的,有些模糊甚至隐晦。采用这样的叙事方 式,两个叙事角色互相补照配合,显得真实而又有技巧,节奏 两个叙事角色互相补照配合,显得真实而又有技巧, 舒缓从容道来,巧妙地把人物充盈起来。人与自然的融合, 舒缓从容道来,巧妙地把人物充盈起来。人与自然的融合,成 就了《竹林的故事》的田园牧歌。自然景物的灵性化, 就了《竹林的故事》的田园牧歌。自然景物的灵性化,人物的 雅致化,语言的清新平淡,叙事的从容多样, 雅致化,语言的清新平淡,叙事的从容多样,无处不写作者对 自然人生的眷恋与感伤,表达了“淡去人生纷扰” 自然人生的眷恋与感伤,表达了“淡去人生纷扰”的审美情趣 与人生情绪,体现了一种静观空灵的美。 与人生情绪,体现了一种静观空灵的美。
竹林的故事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 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 《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 坐飞机以后》等。
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文学史研究者习惯于称 他的小说为田园小说,其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 前后两个时期:
文 学 风 格
♚前期:收入了其第一个小说集 《竹林的故事》,内容主要包括 两方面:一是表现带有古民风采 的人物的纯朴美德,具有一种 “田园牧歌”情调;二是表现由 于宗法社会关系的渐趋解体给农 民带来的凄苦命运,对这种生活 的逝去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 具有一种挽歌情调。
①活泼,乖巧。 ②勤劳能干。
③孝顺。
形象分析-三姑娘
文 章 特 色
⑴《竹林的故事》以竹
林为背景,用第一人 阿三从童年到结婚几个 生活片断,塑造出一个 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
称手法,描述农家女
⑵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写 竹林、菜园、茅舍、少女,把 自然景物灵化,把世间人物雅 化,以真挚、友好的感情,塑 造了一个生长在宁静的宗法制 农村的纯洁、天真、优雅、生 气勃勃的乡村劳动少女——三 姑娘的形象。
⑶重视意境的营造 ⑷受佛教和禅宗的影响
♚后期:30年代后,废名成为了 京派的重要小说家,文体上的实 验色彩更加的明显,抒情性发挥 到了极致,而文字却越来越简僻、 晦涩。
内容概括
主要写了三姑娘从童年 到结婚的几个生活片段
1-6段:儿时的三姑娘与父亲 捉鱼趣事
7-27段:写父亲去世后,三姑娘与母亲相 依为命时为母亲做家务,卖菜
28-31段:三姑娘婚后的不如意
作 者 简 介
文 学 风 格
内 容 概 括
形 象 分 析
艺 术 手 法
讲解流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竹林的故事ppt2
“京派”的概念
30年代以北京为中心,以《大公报· 文艺副刊》《骆驼草》等刊物为阵地形成 的自由派作家群。在艺术上主张与现实保 持距离,埋头追求艺术本身的价值,通过 对乡村淳朴的原始的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呈 现。向传统的农业文明复归,来作为审美 的极致,从而对抗日趋深入的所谓城市化 文明的进程,是一个纯文学流派,也是中 国文化寻根小说源头。
b.三姑娘是水做的骨肉,但并不是那江海中狂奔乱 跳之水,而恰如竹林之中涓涓山泉,潺潺溪流, 满含着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P142写到“正二月间 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三姑 娘虽然还清晰地记着昔日看龙灯的情景,但自老 程死去,锣鼓喧天也再惊不动她了。堂嫂子来邀 三姑娘,母亲也极力鼓动,三姑娘总是含笑推辞 。这里透出的是三姑娘对寡母相依不舍的那种挚 爱之情。 (3)废名笔下的三姑娘,从外貌到心灵,都如竹 与水一般清纯,这很大程度得之于他勾画的青山 绿水的钟灵毓秀。除了前面谈到的竹与水,我们 还会在文中发现作者对春的爱恋,对绿的敏感。
文中的一则则故事大多发生在“春天”,“ 春天来了,村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 天的绿得可爱”,连河边的坝上也是“绿团团 的”,以至三姑娘的脚上也总是穿着那双“绿 花鞋”。 4、诗一般超尘脱俗的意境。废名较早地将古 典美学的“意境”引进到单篇小说的整体构架 之中。文中的竹林仿佛已幻化为一个梦的世界 ,而从河边竹林里走来的充满青春气息的三姑 娘,她对幸福的憧憬和淡淡的哀愁,都融化在 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世界里。她和竹林都成一 种纯净的美的象征。
竹 林
传统的生活方式
舒缓的生活节奏
作者“我愿读者从他们当中理 出我的哀愁”
对美的爱怜,对善的同情,对命运 的哀伤和无奈。 东方传统文化:含蓄敦厚
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眷恋与感伤
北京版语文高一北京版必修四第12课《竹林的故事》课件18张
一、教材说略
没有复杂的、跌宕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扣人心弦的场面。 整篇文章仿佛是一幅山水画一般,是诗化小说或者说小说
散文化的典型(就表现手法而言,我分明 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 唐人写绝句一样——废名)。
作者有意消解了文章的现实意义,隐逸了自己的情感倾向, 突出的是诗般的意境。
二、学生情况
本单元学生已经研读了三篇小说,对小说的 抒情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较之《荷花淀》,少了明丽,多了晦涩,有 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示读不懂。
三、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中的诗情画意,感受诗 化小说的特点
透过文章的意境,捕捉作者的人生感悟,把 握文章的主旨(难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作为诗化小说情、景、 人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小说的抒情功能; 把握三姑娘的形象;体会作者寄于其中的人 生感悟
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 园里的菜都一天天绿的可爱。老程的死却正 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只有鹞鹰在屋 头上打圈子,妈妈呼喊女儿道:“去,去看 看外面放的鸡娃”三姑娘才走到竹林的那边, 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了。到后来,青草铺平 了一切……
点评:将老程的死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用 充满生机的竹林、菜园、草地,营造出一种 清丽但略显哀怨的美学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景色的描写、分析人 物形象,感受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把 握三姑娘的形象理解文中流露出的美好的事 物不能永恒的哀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和谐优美的意 境,学会珍惜美好的事物。
五、教学过程
导入 作家作品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再次把握 课外延伸
王维《竹里馆》
三姑娘已然成了世俗社会的又一个作品, 消逝了先前所有的质朴、纯真,清新、脱俗。
《竹林的故事》PPT课件
名
1
2
竹 林 的 故 事废
名
3
正音
勉强 qiǎng 蜿蜒 wānyán 鹞鹰 yào 俨然 yǎn 鳊鱼 biān 纸幡 fān
姊妹 叱咤 蠕动 潺潺 聒闹 枝桠
zǐ chìzhà rú chán guō yā
草墩 dūn 嚓嚓 cā 锣鼓喧天 luó xuān 鲫鱼 jì 杪梢 miǎo 盐钵 bō
只希望她能找到新的生活,在精神上找到快乐, 我不想成为她的拖累。但愿妈妈无声的言语能让我的姑 娘明白。
10
三姑娘篇
其实我是很想上城看赛龙灯的,只是我得守着母 亲,守着竹林里的小生活。堂嫂子们总是撺掇着我和 母亲去,母亲是不去的,我自然也是拒绝,这时母亲 便要赶我,我便跑开,日子也就又转回竹林里。我不 知道她年轻时去过城里的街没有,但是我知道她去过。
8
三姑娘与母亲似有太多的话 没有对彼此说出,发挥想象,请 替她们母女说出心理话。
9
程大娘篇
因为怕我孤单,我家姑娘不去看赛龙灯,拒绝了好 多有趣的事情,这也使我担忧,我家姑娘不能老是守着 我呀,这么一个青春活力,勤劳坚强的好孩子,她应该 有更好的人生。
每次我们都会有一些误会,或许是隔阂,我家姑 娘不明白我对她的担心,我是希望她出去玩的;可她只 是希望不离开我,怕因为她的离去我会伤心。每次的结 局都是我和她沉默不语,唉!我的姑娘。
6
思考 自读课文 回答问题
1、本文描写了哪几个主要人物?
三姑娘、老程(三姑娘的父亲)、程大娘(三姑娘的母亲)
2、本文描述了哪几个片段?
三姑娘陪父亲抓鱼、 为看赛龙灯与母亲发生争执、 三姑娘卖菜、清明再遇三姑娘
7
说说三姑娘是个怎样的女孩?
竹林的故事_课件1
解读文本: 文章的结构层次?
竹林的故事:
第一部分(1-6)竹林故事 第二部分(7-28)三姑娘与母亲 第三部分(29-33)三姑娘与他人
课文讲解: 分析“三姑娘”的形象?
•
废名的小说赞美少女的优雅美。这本是历来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命题,但是晚
清的狭邪小说和后来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多以肉欲的眼光来观察少女的体态,这种 美姿的描写常常勾通着邪念。废名则以纯洁的、静观的、审美的态度来观察和描 写的,他常常是化俗为诗,而不是化诗为俗。《竹林的故事》以赞美的笔调来写 三姑娘的体态和衣着:“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 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然而倘若是新的,怕 没有这样合式,不过这也不能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新衣:总之三 姑娘是好看罢了。”这里赞颂的不是粉泽锦衣,而是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劳动 者不尚虚华的健康美。作者觉得她淑静清纯,以任何世俗的态度处之都有犯罪之 感。连久违之后,看到三姑娘的身影,“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 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这仅是含蓄吗?这不也以象征的笔法写出三姑娘 美如翠竹,而“我”的心地也洁如流水吗?人们在这里觉出一种纯洁的道德感。
说说《竹林的故事》是怎样追求意境美的,将 情景交融的?
1、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致。小说中的故事几乎都是在这样绿意盎然的春天展开, 溪流潺潺,竹林葱茏,平常的田园小景却蕴蓄着丰富的情趣和宁静、优美的牧 歌情调。 2、少女的清纯之美。三姑娘生于绿水翠竹之间,从体态到性格自然有水的爽
洁、竹的清脱。小说塑造的三姑娘形象依水傍竹、天真未凿,作家将“五 四”时期的青春气息注入到这似水柔情的乡村少女身上。 3、作家语言的淡雅之美,一条河、一簇竹、一重茅屋、两边菜园,废名写田 园风景轻勾淡描。写人物恰如三姑娘的“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 一般”,不事雕琢。所以周作人说:“我读冯君的小说便是坐在树阴下的 时候。”
《竹林的故事》课件
可惜的是大约作者过于珍惜他有限 的“哀愁”… 于是从率直的读者看来, 就只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
——鲁迅
鲁迅
冯君的小说我并不觉得是逃避现 实的。他所描写的不是什么大悲剧大 喜剧,只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但这 却正是现实。 ——周作人
周作人
废名的创作是反映了现实生活的, 有时甚至是深刻的和独到的反映。 ——冯健男
冯健男
废名的整个创作都根植于中国的诗性 叙事传统,而且他明确地把诗歌的意境引入 小说。废名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 的叙事方式,他的作品着力于整体性的意境 营造,淡化故事;崇尚心灵的溢露。 ——格非
格非
作业:
对比《竹林的故事》和沈从文的《菜 园》,思考两者在创作风格和审美追求上 的异同,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鲁迅 周作人 格非 汪曾祺 冯健男 格非 格非
《竹林的故事》写得真是很美……他用写 诗的办法写小说,他的小说实际上是诗。他的 小说不注重写人物,也几乎没有故事。
——汪曾祺
汪曾祺
他所选择的题材大都远离当时社 会现实的主要矛盾,叙事手法多变, 表现形式隐晦深奥,其创作历来被认 为置身于社会与现实之外。 ——格非
竹林的故事
——废名Βιβλιοθήκη 是美丽的都是附带着哀音的。——废名 思考讨论:
你同意废名这句话吗?请你结合具体的文段 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生的意义本来不在它的故事, 而在渲染故事的手法。
——废名
思考讨论: 你是如何评价废名这种诗意抒写哀愁的审 美追求的?请你结合《竹林的故事》和废名的 其他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竹林的故事ppt课件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美当然不能只是内秀,更何况任何内在美也都是 通过向外显现来得到鉴定。三姑娘有着“黑然而美的 瓜子模样的面庞”,“尽管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 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美好的人与宁静 的处所更是和谐的,“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 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阅音修篁,美曰 载归”,沉浸在动人天籁中的叙述者“我”,面对着 天人合一的情境,自然会产生与之俱归的愿望。竹林 里的人和物是“我”内心深处最难忘的情结之一,即 便是多年以后,“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 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而这篇“风动玉声寒” 的竹林故事,便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
1928年-193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桃园》、 《枣》,长篇《莫须有先生传》,并与冯至、梁 遇春合办杂志《骆驼草》,1932年创作长篇 《桥》。1937年北平沦陷,冯文炳回故乡避难, 在家乡任中小学教师,这段经历他后来写入未完 的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抗战胜 利后,冯文炳于1946年重返北大中文系任副教授、 教授,1952年调至东北人民大学(即吉林大学) 任教授,1967年病逝于长春。他和周作人交谊甚 厚,出版的著作几乎都由周作人包写序文,是资 深的京派作家。
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段富刚
竹林的故事是谁的故事?又是怎样的故事?
三姑娘的故事。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八 岁的三姑娘死了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乖 巧的三姑娘勤快地做家事,上市场卖菜。朴实 大方的三姑娘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大家对于三 姑娘的美好祝愿就是“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 好姑爷”。然而成人后的三姑娘在清明节的匆 匆而行也昭示了她并未如人所愿。
比如三姑娘陪老程抓鱼的那段,父女之情就是和捕鱼 时描绘的这个“境”紧紧融合在一起的。
竹林的故事PPT课件
②她是一个美丽脱俗的农村姑娘。
小说中这样写道:“偶然一出门做 客,只对着镜子把额上的头毛梳 理一梳理”,不戴花
不赶热闹,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 子
③她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农村姑娘。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
•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抱歉似的不安
揣摩心理活动,说说潜台词:
• 母亲
三姑娘
抹家具
出门戴花
拒绝看灯
• 淡雅的环境——竹林田园 • 平淡的情节——琐碎小事 • 淡然的人物——三姑娘 • 淡化的情感——爱与忧伤 • 冲淡的语言——生动自然
主题:
塑造纯洁天真,勤劳善良的少女形象
赞美: 乡村生活的质朴、纯真和平凡的 人性美
妈妈洗衣。
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 得干净
她父亲死后 “母子都是那样勤 敏”,一大早就去卖菜
④她是一个俏皮善良、孝顺懂事的 农村姑娘。
卖青椒 … …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
西?” 但还是多抓了一把菜给“我们”。
她拒绝堂嫂子们看灯的邀请,陪伴母亲,准备 第二天要卖的蔬菜。
她一听到我说:“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 望三姑娘将来碰到一个好姑爷。”就立即翩 然离去。
• 不思量,自难忘。 • 坚忍地活着就是告慰已逝亲人最大
的安慰。
• 2、生者如斯,寸步不离
• 对母亲——陪伴与分担
•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 • 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 • 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
梳理一梳理 不戴花
• 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堂嫂子们看灯的邀请,陪 伴母亲,准备第二天要卖的蔬菜。
《竹林的故事》教案
竹林的故事废名一、教学目标1.了解废名和废名的作品。
2.鉴赏本文的田园牧歌式的境界与艺术上的诗化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冲淡、质朴的笔调;注重抒情;小说“散文化”;意境美。
导入:内容提示《竹林的故事》没有扑朔迷离的故事,连人物也是隐隐约约的,似乎很难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作者用简洁而空灵的语言替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却又始终透露着淡淡的忧伤。
它只能静下心来慢慢地品读,慢慢地溶入这个诗一般的境界。
《竹林的故事》体现了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用诗化的语言、散文的笔触描写了优美的意境和童心未泯的人物,情、景、意的水乳交融,清清淡淡地弥漫着三分的禅意和平凡人物的美丽心境。
三、作家生平简介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字蕴仲,湖北黄梅人,任教于北大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讲授《论语》、《孟子》、陶渊明、外国文学名著选读等课程。
1952年,由北大调至东北人民大学(即吉林大学)任教授,中文系主任,吉林省文联副主席,讲授鲁迅、杜甫、美学等课程。
1967年9月,病逝于长春。
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
《莫须有先生传》是以作者西山卜居这一段现实生活为蓝本的自传体作品,除了“莫须有”的名字以外,其他都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是自传式的小说。
如果说废名前期的小说多写自然之景并在其中流露出作者的体验、感觉与直观顿悟的话,那么,此一时期作者更多的注重叙事,并在自传式的事件中渗透自己的理性思考,因而也就显得更加真实。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
废名曾评价自己的写作表现手法“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 。
竹林的故事ppt完成版
▪ 小河、坝脚、竹林、茅屋、菜园,五个富有东方古典美 的意象以“列锦”的手法排出。不过三十来字,便已在读 者面前闪出一幅优美的“流水乡居图”。“竹林”成为 京派小说的典型意象。
精选PPT课件
19
2 .“我”眼中的“三姑娘”
精选PPT课件
6
意境
▪ 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 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拓展的审美 想象空间。
▪ 特点: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 分类
精选PPT课件
7
精选PPT课件
8
花鸟缠绵
精选PPT课件
9
精选PPT课件
10
精选PPT课件
11
云雷奋发
精选PPT课件
12
弦泉幽咽
精选PPT课件
24
精选PPT课件
22
▪ 作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梦的世界、非现实的美的世界, , 然而潜藏的悲剧情绪却在本质上仍然是“微笑的悲剧”。 “竹林的故事”是作者在充满恐惧和忧患的现实中向往 “竹林”所象征的隐逸生活的心灵情结的外化,是作者心 灵的故事。作品中的“三姑娘”和“竹林”都是意象,是 田园的象征,也是隐逸生活的象征。
精选PPT课件
13
精选PPT课件
14
பைடு நூலகம்
精选PPT课件
15
精选PPT课件
16
雪月空明
精选PPT课件
17
▪ (清)刘熙载《艺概》:花鸟缠绵,云雷 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 境。”
精选PPT课件
18
四.课文分析
▪ 一.体会小说独特的叙述视角
北京版语文必修四第12课《竹林的故事》ppt课件1
• 1.三姑娘的生活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讲述了三姑 娘什么故事? • 2.三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结合文本分析) • 3. 既然三姑娘是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小说题目不 叫《三姑娘的故事》,而是叫《竹林的故事》?
1.三姑娘的生活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讲述 了三姑娘什么故事?
1-6:
7-33:
童年时期的三姑娘
预学质疑
勉强 qiǎng 姊妹
正音
zǐ chì zhà
草墩 嚓嚓
dūn
蜿蜒 wānyán 叱咤
cā
鹞鹰
yào
蠕动
rú
锣鼓喧天 xuān
鲫鱼 杪梢 盐钵
jì miǎo bō
俨然 yǎn 鳊鱼 biān 纸幡 fān
潺潺 chán 聒闹 guō 枝桠
yā
导学探疑 • 分组讨论:
文章结构层次划分:1-6—— 7-33—— 34-37——
3、语言清新淡雅。 一条河、一簇竹、一重茅屋、两边菜园,废名 写田园风景轻勾淡描,他用质朴的笔调表现古 朴宁谧的田园生活及其纯朴的人们。
美
引学释疑
2、文章为什么要淡化老程的死?
Hale Waihona Puke •废名的家乡黄梅,历来就是禅宗圣地,在 这种文化氛围中生活了整整17年。这使他从小 对佛教就有了不同寻常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尔 后自己又曾倾心研读佛学经典,对佛禅的感悟 都流露在自己的创作中。 淡化老程的死是废名禅宗思想的体现。禅宗思 想重视内心的自我解脱,认为人与自然是融为一 体的,人的死亡是回归到自然中去,正如人是从 自然中来一样。老程的死似乎不是一种生命的结 束,而是意味着生命与自然的融合,在融合中生 命于是也就获得了永恒。所以母女俩的生活依然 如故,就像那片青青的竹林一样。
《竹林的故事》教案
竹林的故事废名一、教学要求1.了解废名和废名的作品。
2.分析本文的田园牧歌式的境界与艺术上的诗化表现。
二、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废名,原名冯文柄;冲淡、质朴的笔调;注重抒情;小说“散文化”;意境美。
2.内容提示《竹林的故事》没有扑朔迷离的故事,连人物也是隐隐约约的,似乎很难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作者用简洁而空灵的语言替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却又始终透露着淡淡的忧伤。
它只能静下心来慢慢地品读,慢慢地溶入这个诗一般的境界。
作品主要写河边竹林旁一户人家,父母和三姑娘以打鱼、种菜过日子,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后来父亲去世,三姑娘和母亲仍以卖菜为生。
三姑娘内心纯洁无暇,自然优美,即使是卖菜的商品交换,也是一种情感交流,丝毫不沾染金钱气息。
《竹林的故事》体现了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用诗化的语言、散文的笔触描写了优美的意境和童心未泯的人物,情、景、意的水乳交融,清清淡淡地弥漫着三分的禅意和平凡人物的美丽心境。
三、作家生平简介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字蕴仲,湖北黄梅人,1901年11月9日生。
祖父原是蔑匠,即制作竹器(包括家具)的手工业工人;父亲是读书人,以教书为业;两个叔父经营商业(开布店)。
当时冯家是大家庭,渐渐置了一些田产,盖了新屋,是小康之家。
废名兄弟三人,都是读书人,都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后来也都是小学教师。
废名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他幼时在家乡私塾里就读,十五岁离家到省城武昌上中学、上师范、当教师;1922年21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英文学系;1927年张作霖入北京,改北京大学为京师大学堂,废名因此离开北大一年多,先是在一所中学教书,后来卜居于西山正黄旗的村舍里,到北大恢复开学时回校继续在英文学系读书,至1929年毕业,后来在北京大学国文系任讲师,教散文习作和现代文艺。
这样直到1937年芦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全面抗战开始,废名毅然离开故都,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南归,于1937年冬回到故乡黄梅避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废名的生命观
《竹林的故事》中的自然生命观,是废名 整体人生观念的体现。
1、废名的思想体现着多方面的综合,其中 有传统的道家思想,也有禅学的思想(这 两种思想本身就有许多共性),还有西方 现代人道主义的色彩。
在《竹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家 和佛家思想的许多影子。
其对待死亡和自然的态度,与庄子的“齐 万物,一死生”思想有深刻关联。
王羲之《兰亭集序》:“况修短随化,终 期于尽”。
再次,作品中的人物称谓昭示出自 然的生命态度
《竹林的故事》中的人物几乎都没有全称的 名字,老程,三姑娘,“我”,都是如此。 这里显然寄寓着一种生命态度:在生命巨 大的网下,每个人的命运都如同青草,如 同竹子,没有差异,那么,有什么必要以 名字来体现出差别呢。
废名《立志》,原载《华北日报·文学》, 1948年2月15日,第8期。
客观上说,与废名后来的《桥》、《莫须 有先生传》等作品比较起来,《竹林的故 事》确实有所不同。它还不是那种完全的 遗世而居,还带着较深的现实生活气息。 包括三姑娘,尽管已经有些不着情感的痕 迹了,但比较起《桥》里的细竹和琴子, 还是多了许多生活的鲜活和生动。而这, 也许正是它拥有比《桥》等作品更广泛读 者群体和声誉的重要原因。
作品一方面将诗意和散文结合在一起,尤 其是化用古典诗歌意境到现代小说艺术中, 呈现出诗与散文融合的独特艺术美,使整 篇作品如同是一首优美而感伤的抒情诗, 从而开了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先河;另一 方面,作品又有明显的现代气息,灌注着 现代精神。
更重要的是,整个作品的意境美、思想内 涵都与其人生观念和谐地共存。自然的平 淡质朴,生命的简单流逝,人物形象的淡 雅平和,人物情感的旷达自然,都凝结为 其中的一部分,各有侧重又互为整体。
它展现的是真实质朴的生命形态,能够触 动我们心灵深处对自然淳朴生命状态的向 往,使我们回到记忆中的乡村生活和乡村 自然,是文化内涵与真实自然的结合。
2、美的情感和美的人物。 情感:内敛含蓄 人物:三姑娘
作品中的情感表现丝毫没有那种浓得化不 开的热烈,而是含蓄内敛,恬淡悠远,但 这种情感表现正是中国人传统情感表达方 式的真实反映。
王毅:《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 (废名)〈竹林的故事〉》,《湖南文理学院学 报》,2006年第1期。
在自然的生命观里,热烈、灿烂,显然并 不是主流,平淡才是其真谛。
这一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想到稍 早一点的许地山《坠网劳蛛》中的尚洁, 她们都体现了作者顺应自然的生命态度。
谢谢观赏!
河里没有水,平沙一片,现得这坝从远处 看来是蜿蜒着一条蛇,站在上面的人,更 小到同一点黑子了。由这里望过去,半圆 形的城门,也低斜得快要同地面合成了一 起:木桥俨然是画中见过的,而往来蠕动 都在沙滩;在坝上分明数得清楚,及至到 了沙滩,一转眼就失了心目中的标记,只觉 得一簇簇的仿佛是远山上的树林罢了。
此外,如何看待作品中“我”与三姑娘的情感问 题?
持三姑娘反自然生命态度的学者认为“我” 对三姑娘是有爱情的情感的,只是由于作 者思想的局限,有意对这种情感进行了弱 化甚至是压制,因此,作品没有表现出自 然健康的人性世界。
该观点认为,作品结尾处,“我”在与三 姑娘暌违多年之后,偶然碰到。“我”虽 然对她心有所念,但却是不愿意与她相见: “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这一行为显然背离常情,也与作品前面叙 述的对三姑娘的美好怀念有些不一致。
2、《竹林的故事》的生命观内涵复杂,相 互之间甚至有所冲突。
说到底,生命本身就不是单一而是复杂多 元的。我们说生命短暂,韶华易逝,但又 是美丽难得,值得特别珍惜。面对此情此 景,任何一个生命的智者,不都得以顺其 自然的态度来对待吗?
最典型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况修 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拟古》一诗作结。 陶渊明是对废名思想影响很深的诗人,《拟古》 的意蕴与《竹林的故事》也有某些共同处。从中, 我们也许可以体会到与《竹林的故事》中类似的 情感,加深我们对小说的理解和鉴赏: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3、 自然生命观
就作品中自然生命观的表现而言,一方面是 在其生命形态上。即事物和人的行为不作刻 意的表现,始终以自然本色的方式生存。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自然为中心 的生命态度。
首先,自然景物蕴 涵着自然的生命态度
《竹林的故事》的景物描写淡得几乎没有, 正是因为作者不追求绚烂的生命形态,尊 重自然界自然流转的生命方式。将之与同 样为自然描写圣手的沈从文做比较,沈从 文的自然风景虽然也追求清新雅致,但却 较多细致描摹,传达出的是对生命更积极、 更入世的另一种态度。相比之下,那些追 求宏大主题的作家作品更以表现自然的绚 烂美为特征了。
3、作品优美的艺术美。
形成了独特的客观抒情小说风格意蕴含蓄, 如同中国的山水画。
美是《竹林的故事》最显著的特征,但是, 它表达的并不是欢快热闹的“牧歌式的青 春气象”,而是人生的悲凉感。
二、人生的悲凉感
人对世界的无可把握,人在世界面前的微弱和无助。
周作人:“好像是在黄昏天气,在这时候朦胧暮色 之中一切生物无生物都消失在里面,都觉得互相亲 近,互相和解。在这一点上废名君的隐逸性似乎是 很占了势力。”
一、美是作品最直接和最明确的外在面貌
1、大自然的风景。
在这些景物中融会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生命 形态,是生命自然而宁静生活本质的真实 体现。它对我们的心灵构成一种自然的召 唤,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其美的意境所感 染,在精神上远离现代都市生活的喧嚣, 回归到朴素自然的生命情态。
作品的一段景物描写:
这完全是对作品的误读。 这恰恰是自然生命态度的重要体现。
分析:在“我”看来,生命之修短随化, 顺其自然,也没有必要去为之多加留恋、 多作吁叹———设想,如果“我”与三姑 娘重逢,两人再来做一番故人相遇,或者 感叹,或者流泪……不管如何处理,都既 是对整篇作品自然淡泊叙述基调的破坏, 也与作品的生命态度完全相颉颃。
三姑娘
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描绘其面貌形 象,只是写了她淡雅朴素的服饰:
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 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 然而倘若是新的,怕没有这样合 式,不过这也不能够说定,因为 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 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
三姑娘还具有同样突出而令人难忘的心灵 美。
她性格平和,充满良善之心,有孝顺和谐 的美德品行。从外到内,从外貌到心灵, 三姑娘呈现出了充分的美的特质,既与自 然美相互映衬,也成为了作品美的集中典 型。
在《竹林的故事》中,道家思想影响的痕 迹要更深一些。这也许是因为《竹林的故 事》是废名的早期作品,他的思想还没有 完全堕入到在他后期思想中占主流的禅佛 思想中去。
废名后来曾进行过自我批评,说:“我以 前写了一些小说,最初写的集成为《竹林 的故事》,自己后来简直不再看它,是可 以见小说命观最典型的 体现者。
三姑娘的所有行为方式,包括其外表、服 饰,包括其善良和气,都没有丝毫的刻意, 完全是自然真实的流露,因此,体现出一 种自然真实美的生命境界。
这里,我要特别对一种观点进行辩驳。
这种观点的基本立场是认为三姑娘的生存状态违 背自然的特性,在她身上体现了封建礼教思想的 精神制约,也是作家思想束缚的结果。在这种观 点看来,三姑娘完全不能与沈从文《边城》中的 翠翠相比,三姑娘对生命的自觉、尤其是对个体 欲望的觉醒,远不如翠翠。
对于人生,庄子在《外篇·知北游》中就说: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人生天地 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又说 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 则为死”,表现的都是自然为中心的生命 观。
佛家的人生态度:
惟信禅师法眼观自然,山水别有境, 谓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 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修歇处,依 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继 而又发问:“这三般见解,是同是 别?”
重读废名《竹林的故事》
大体而言,人们以往论析《竹林的故事》 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
一是田园美和诗意美。 竹林 菜畦 小河
“人物和清新的乡村自然景物构成对应的关 系,河边竹林的葱绿仿佛有意设置的富于 诗情的象征境界,为主人公三姑娘纯净美 好的性格作衬托。”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 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62页。
《竹林的故事》将人生这几个方面融为一 体,虽有表面上的矛盾,却是体现了生命 最深刻的真谛,因此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感 染力和生命力———这也许比刻意地去表 现什么宏大深邃主题要来得更随意更自然, 也更有价值。
3、《竹林的故事》的艺术表现与思想主题 有非常巧妙的结合,甚至说二者达到了自 然契合的境界。
作品中的哀愁,虽不强烈,却沦肌浃髓, 贯注于整篇作品。它与作品美的特质融合 在一起,共同传达出一种特别的悲凉感。 如同是说生命是美的,却也是短暂的、易 逝的。它虽然值得留恋和记忆,却始终有 巨大的生命的网笼罩着,凝结着生命的悲 苦。
美与悲是《竹林的故事》两个重要而显著 的质素。
但是,它们都还不足以构成作品最基本的 思想主题。它们都统一于自然之下,共同 承担着以自然为中心的生命态度的主题呈 现。换句话说,自然生命观才是《竹林的 故事》的核心精神。
其次,故事的叙述寄托着自然的生命态度
作品中的时间流逝,世事变幻,包括“我 们”在那里求学,离开,再回来;又如三 姑娘由小孩变成姑娘,又变成妇人……在 作者叙述下,就如同青草绿了要黄,黄又 转绿,都是自然流转,不着感情,也不起 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