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5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5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5篇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2、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2、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

导语: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生:(略)(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生:(略)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本:1、听录音朗读。

(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2、学生自由练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

我想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生述。

(可合作交流)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四。

析:1、师: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帝王争夺之战,为什么争夺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传说(讲述故事背景)而本篇文章写的正是这场战争。

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生:怒。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2)掌握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了解夸父追日的故事背景和公共怒触不周山的寓言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比较两篇短文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夸父追日的故事,培养学生敢于追求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2)通过学习公共怒触不周山的寓言,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掌握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了解夸父追日的故事背景和公共怒触不周山的寓言意义。

2. 教学难点:(1)夸父追日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公共怒触不周山寓言中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

1. 教师准备两篇短文的课文文本和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2. 准备分角色朗读的材料和指导学生讨论的问题。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或白板,以便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插图引起学生对两篇短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夸父追日的故事背景和公共怒触不周山的寓言意义。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分角色朗读两篇短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词汇与句子:(1)教师指出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进行讲解和例句演示。

(2)学生跟读和模仿,巩固对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4. 讨论与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两篇短文的不同之处,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寓意等。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篇短文进行家庭作业,要求正确朗读并复述故事内容。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一、事件背景《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古代神话传说。

其中,共工造反是其中之一。

传说中,共工为尧时的大臣,担任水害的审判官,负责调控洪水。

然而,由于共工对自己的权力滥用,造成了无数百姓的困扰和灾害。

被尧贬为黎民时,共工不甘心,一怒之下震怒天地,并冲向不周山。

二、共工的怒触在《山海经》中,共工以其愤怒的态度冲入了不周山。

不周山为尧时的极北之地,它是禁止常人进入的神圣之地,同时也是天之柱。

共工的怒触不周山,可以理解为他对尧的不满与愤怒的表达。

在神话传说中,共工的怒触被认为是对尧治理和权威的挑战。

三、不周山的意义不周山作为尧时的极北之地,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被视为天之柱,受到了崇拜和敬畏的态度。

不周山象征着尧的统治和治理,是天地间纽带的象征。

同时,不周山也是神圣的禁地,不普通人可以进入其中。

共工的怒触不周山,也表达了他对尧治理的不满和挑战。

四、共工与尧的矛盾在神话传说中,共工与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

共工作为尧的大臣,负责掌管水害,但他的权力滥用,给人间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尧多次指责共工,并试图削弱他的权力。

作为回应,共工向尧示威,最终怒触不周山,这被视为他对尧权威的挑战。

五、共工怒触的意义共工怒触不周山,不仅仅是他个人对尧的不满,更体现出对尧时代的不满和对权威的怀疑。

在古代社会中,尧被视为仁德之君,但共工的造反却揭示出尧时代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这个神话传说中的事件,反映了人们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和权威的质疑,对当时社会政治氛围的一种批判。

六、共工的下场在神话传说中,共工怒触不周山被视为对尧的挑战,尧为了维护权威和统治秩序,派遣了帝辛前去平息共工之乱。

帝辛最终成功平定了共工,将其斩杀。

共工的下场无疑是对反叛者的警示,并且彰显了尧对权威的维护和保卫。

七、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启示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事件,但它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权威与反叛的矛盾,统治者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治理和维护社会秩序,而被统治者也应当保持警醒并合理表达不满。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教案标题: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阅读和理解。

2. 分组讨论和合作,展示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地》等。

2. 呈现:给学生展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情节和相关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并回答相关问题。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1. 回顾: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解读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2. 比较: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小组的解读和理解,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神话故事的含义。

3. 创作:让学生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题的答案评估。

2.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表现评估。

3. 个人创作作品的评估。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组织学生进行神话故事的舞台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博物馆或展览,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物和艺术品。

教学资源:1.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本和插图。

2. 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3. 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指导材料。

4. 个人创作的指导材料。

5. 学生展示作品的展板或投影仪。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神话故事,并能够运用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分析和解读。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探究传说中的山神形象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探究传说中的山神形象

本篇文章旨在探究传说中的山神形象,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进行剖析和分析。

一、故事情节回顾《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了共工技艺精湛、势力强大,意图挑战天帝地位,结果与天帝大战三日三夜,最终被天帝击败,跳进辽阔的海洋中。

共工得不到胜利,便气愤难平,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他,结果却被共工发现,共工又气急败坏,拿起一块巨大的玉石朝周公砸去,周公非常生气,将不周山从山脚处割下一块,放在公元之巅,终于将山压稳了。

二、对山神形象的探究《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五座山,其中“不周山”是最具有代表性和神秘感的一座山,而不周山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山神的象征。

1.不周山的命名从不周山的命名来看,它显然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有特殊寓意的。

传说中,这座山的地势险峻,山势奇特,峻峭而不可以攀登,因此被命名为“不周山”。

不周一词,“周”原指完美、圆满之意,而“不周”则表明不够完美、有缺陷。

因此,不周山的命名反映出它在隐晦地表达着“超越完美”的意味。

这也为我们解读山神形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线索——山神不必完美,却可以超越完美。

2.不周山的形象特征同时,不周山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

故事中提到,共工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后,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共工。

神话中穿山而过被认为是神通广大的表现,因此,不周山具有超凡脱俗的特性,或者说它不仅是一个山神,还有着类似神话传说中的神明的特点。

在故事中,不周山还被描述为高大壮丽。

这种高大和苍劲显然是值得推崇和尊敬的。

因此,不周山也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纯粹、高深莫测的性格特征。

3.不周山作为山神的意义综合以上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不周山代表了一种超越完美的精神。

而这也是山神形象所具有的意义——神秘、超凡、高深的象征。

山神不同于其他神明,它们的形象符号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表现出山神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它是朴实、原始栖息地的象征,代表了人类对于山林、大自然的尊敬和敬畏。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艺术欣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艺术欣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艺术欣赏能力一、教材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山海经》中的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共工因为嫉妒神农氏,一怒之下触山重归海中,引起了大自然的变化,人类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这篇文章生动有趣,情节紧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阅读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能够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内容,学会分析故事的结构、特点和背景,培养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2、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阅读和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人的责任与担当等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对本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做些介绍。

还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资源,如图片或视频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己朗读一下文章,加强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2、启发思考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互相听取,然后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回答一些导入性的问题,如“你们知道共工为什么会愤怒吗? 他和神农氏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以此引导学生思考。

3、导读分析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导读分析,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阅读在学生自己朗读一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故事内容。

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词语的注释、段落的重点理解和人物的性格描写等等。

5、情感交流在学生阅读理解了《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可以以“我喜欢/不喜欢这个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意见,鼓励学生发言,加深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共同体验。

6、思考回顾在课堂结束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思路、体验感和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此体现本节课的效果和作用。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与语气。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4.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5、认识人类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意志,学习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夸父逐日》)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上个学期我们知道了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1.教师向学生再次介绍神话这一体裁。

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象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教师介绍《山海经》和《淮南子》。

《山海经》,书名,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来,让我们把课文读起来!2.看图片(“共工怒触”的图片),学神话知识。

神话是古代人民以幻想的方式集体创作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3.介绍课文出处。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整体感知学习活动一:精细地认读1.请同学们拿起笔圈下六个字,教师板书。

任务是:每个字的意思都要理解,用一个成语来印证,你懂了这个字的意思。

昔、触、绝、焉、满、归2.齐读美妙成语昔:抚今追昔今非昔比触:一触即发触手可及绝:与世隔绝络绎不绝焉:乐莫大焉心不在焉满:寿满天年誉满天下归:殊途同归百川归海、学习活动二:精妙地朗读:1.讨论:经典结构起因:争为帝。

经过:怒而触不周山结果:天傾西北,地不满东南。

2.读出它的怒气和豪气。

学生个别读3.齐读课文。

学习活动三:精要地品读“怒”的义项。

(一)品读共工“愤怒”1.共工愤怒,是为了什么?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2.介绍共工、颛顼是怎样的人?3.猜猜争帝原因?5.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共工?(二)品读共工“气势强盛”1.找出共工的怒不可遏的句子?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2.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桌之间讨论)(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来想象联想)3.演读“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共工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巨嚎一声)怒而触不周之山,(随即,只听得天地间一声巨响)天柱折,地维绝。

4.你读出了怎样的共工?(三)品读共工“谴责”1.他迎来了一个怎样的新世界?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结局。

3.这样的地理形势要是换成普通人会形成吗?。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一◆教学目标:? 1.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的主旨,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 2. 在朗读与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充分把握*主旨,学习古代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整体感知*内容,理解*的主旨,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3. 引导同学合理想象,培养其创新精神。

4.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神话作为其中一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璀璨夺目。

它不仅传承了华夏文明,更营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感受其独特魅力。

2. 介绍神话的相关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在古代,人们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于是就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编造了许多神话故事,以此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3. 同学们都知道神话英雄夸父,那一片泽被后人的桃林正是他的手杖化成。

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反映出我国境内河水东流的自然现象,那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想象力丰富的古人又把这种现象归结到谁的身上了呢?正是咱们接下来要认识的共工。

二、基础知识1.请同学介绍:《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 检查预习情况。

【采用轮流回答方式,全面检查】字音:颛顼(zhuān xū)、倾(qīng)、潦(lǎo )、埃(āi )听范文跟读,同学朗读,师生纠音,齐读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公开课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公开课教案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2、完成课后练习三。
板 书 设 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
争帝----触山------柱折-----维绝-----天倾-----物移-----地陷-----尘归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
作 业 布 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讨论并归纳: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学法引导
交流合作探究
课堂组织形式
教法选择
情感试课堂组织
创设情境
教具媒体应用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神话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西方有上帝创造世界,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
语文学科公开课教案
授课班级:七年级组别:语文组
教学设计
课题
共工怒触不周山(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2)掌握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短文《夸父追日》(1)介绍夸父追日的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

(2)分析夸父追日的故事主题,如勇气、毅力等。

(3)学习夸父追日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短文《公共怒触不周山》(1)介绍公共怒触不周山的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

(2)分析公共怒触不周山的故事主题,如公平、正义等。

(3)学习公共怒触不周山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两篇短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2)准备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练习题。

2. 课堂导入:(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篇短文《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公平?3. 课堂讲解:(1)分别讲解两篇短文的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

(2)分析两篇短文的主题,如勇气、公平等。

(3)讲解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4.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练习题。

(2)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

5. 课堂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学习的两篇短文《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篇短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2)理解两篇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习并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两篇短文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将故事情节进行拓展和改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和热爱,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篇短文。

(2)理解两篇短文的大意和主题。

(3)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2)将故事情节进行拓展和改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篇短文,理解大意,感受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夸父和公共的相关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篇短文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分析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如夸父的勇敢和毅力,公共的智慧和勇气等。

(2)学生尝试将故事情节进行拓展和改编,如想象夸父追日的原因和过程,公共怒触不周山的后果等。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两篇短文。

2. 选择一个角度,分析两篇短文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写一篇短文。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共工怒触不周山》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课时1课时课型自读修改意见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已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借助课文的注释疏通文意,重点放在对“共工”形象和全文主旨的理解。

学法指导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补救措施修改意见一、情景导入二、展示资料1、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

2、教师补充说明三、感知课文四、问题探究五、拓展延伸六、布置作业一、情境导入神话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西方有上帝创造世界,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

二、展示资料教师补充说明二、1、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

三、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

三、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

四、问题探究1、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2、夸父和共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五、拓展延伸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你还知道那些神话?六、布置作业课后第二题和第三题的第2小题。

6、限时背诵课文。

四、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五、学生交流。

六、学生完成作业板书设计共工怒触不周山原因:争为帝共工:经过:败后怒触不周豪气、勇敢结果:日月星辰移位暴躁、刚烈参考书目及推荐资料课外阅读《中国神话故事》。

教学反思(可不写)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2)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特点,把握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3)通过分析比较,认识夸父和共工两位神话人物的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子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将神话故事改编或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理解神话故事,培养批判性思维。

(3)通过学习神话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分析夸父和共工两位神话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评价神话故事。

2. 教学难点:(1)理解夸父追日的故事背景和象征意义。

(2)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缘由和故事寓意。

(3)如何将神话故事改编或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特点和意义。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神话故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两篇短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夸父和共工的故事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夸父和共工两位神话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评价神话故事。

(2)学生发表自己对神话故事的看法和感受。

5.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神话故事改编或创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四、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进行改编或创作,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第一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过程与方法:1、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2、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3、学会质疑,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奥秘的积极精神。

重点难点: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3、理解文章主旨;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活动设计一:1、导入新课: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

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空气为天。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神看着是好的。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事就这样成了。

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

又造众星。

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管理昼夜,分别明暗。

神看着是好的。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情节,起源以及文化内涵。

2. 掌握神话故事的阅读技巧,理解神话故事的文化价值。

3.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神话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阅读技巧的掌握。

2. 对神话故事中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策略:1. 传、承、鉴古今,创造、创新、创美学;2. 强调碧文学霸,美学观照、视觉重构文学3. 引导学生阅读神话故事,了解神话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四、预习导学:1. 请学生朗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神话故事讲述了什么?(2)山神不周山和共工分别代表什么?(3)古人为什么认为大水来自共工的怒气内生?(4)神话故事中反映了哪些价值观念?2. 教师讲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1)《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典型故事,记载了人类的祖先之一共工因为自己的怒气引发了洪水,后来因为失去了强大的力量被封印在了深海之中。

(2)故事中,山神不周山代表了自然界的神明,而共工则是自然界的威胁,两者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对于自然和人类的不同认识。

(3)故事中的洪水被认为是由于共工的怒气引发的,这一观点反映了古代人类在面临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想象。

(4)神话故事中的价值观念包括了尊重自然,居安思危,团结协作等。

五、课堂教学:1. 针对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需求,利用PPT展示的方式,将神话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情节以及历史背景进行逐一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2. 针对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阅读技巧,利用PPT展示的方式,讲解故事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文学价值和美感。

3. 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各种神话故事中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教学背景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部分,讲述了共工因与尧帝争斗而愤怒触动不周山,从而引发了大洪水的故事。

此故事融合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涵,理解传统文化中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字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阅读和理解古代神话故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分析:四、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1.情境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发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好奇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故事讲解:通过讲述《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涵,给学生提供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绍。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故事中的细节展开探讨与分析,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共工会愤怒触动不周山?为什么不周山会引发大洪水?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体现了环境保护的意识?4.阅读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把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意义写下来,再进行讲解和讨论。

5.制作海报: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故事中的情节或主题,用图片和文字制作海报,表现出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意义。

六、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阅读理解和制作海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对于学习的态度。

七、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环保意识。

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参与,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工怒触不周山》公开课教案
开课时间:2016.4.18 开课班级:七(2)开课教师:傅环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导读、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神话事故知识。

导入《共工触怒不周山》
二、展示资料:
1、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教师补充说明:
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他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

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

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

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

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

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

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四、人物、内容理解:
1、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讨论并归纳: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五、拓展延伸
1、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讨论并归纳:
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共工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人民追求光明的觉悟;这是一场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无论正义与邪恶,它只是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信念。

2、阅读《精卫填海》
六、教后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识记神话故事相关知识
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题。

附:《精卫填海》阅读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注释]文首:花脑袋。

喙(huì):鸟嘴。

自詨(xiào):自己称呼自己。

堙(yín):填塞。

1.解释下列词语
状:_____赤:_____溺:_____为: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3.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4.你如何理解人死化鸟填海的做法?
5.“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义是什么?
①誓鸟:②冤禽:③志鸟:
《精卫填海》阅读参考答案:
七.1.形状、红、淹死、称为 2.写少女变鸟决心填海的故事。

3.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奋斗的结束;至死不渝。

4.人死化鸟,只是一种幻想,但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死而不屈的精神,却永远激励后人。

5.“誓鸟”表现其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冤禽”表现其死十分冤屈,令人同情;“志鸟”,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