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思修》第五章第三节
自考生思修:第五章 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二、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其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其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 其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节 遵守社会公德
一、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的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 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公共活动。在公共生活 中,人们的行为总是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着。
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是构建和 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有序的公共生活为人们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舒 适的生活环境,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有序的公共生活体现出人们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的提 高,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前人是一种“圆球状的”特殊物体, 他有四只手、四条腿,观察相反方向的 两副面孔,一颗头颅,四只耳朵。人的 胆大妄为使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忐忑不 安,众神之王的宙斯于是决定把人一分 两半,就像“在腌制花椒果之前把它分 开,或是用一根头发切开鸡蛋那样”, 使分开之后的每一个人不是四条腿,而 是用两条腿走路,这样人就变得软弱一 些了。在人的身体被分开两半以后, “每一半都急切地扑向另一半”,他们 “纠结在一起,拥抱在一起,强烈得希 望融为一体”,这样就产生了尘世的爱 情。
第五章
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本章学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遵守社会公德 遵守职业道德 遵守家庭美德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五章第三节
LOGO (二)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 尊重人格平等 ✓ 自觉承担责任 ✓ 文明相亲相爱
LOGO (二)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尊重人格平等
爱情无需卑微
恋爱的双方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 如果把对方当作自己的附庸或依附对方 而失去自我,都是对爱情实质的曲解。
LOGO (二)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LOGO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恋爱中的错误观念
误把友谊当爱情
五
错置爱情的地位
个
不
功利化对待恋爱
能
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因失恋而迷失人生
LOGO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失恋,就失去一切了吗? 如果失恋了,该怎么办?
LOGO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处理好几种关系
武汉大学“学霸情侣”:黄祉琪和 辛林炫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计算机
自觉承担责任
自愿地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 本质的体现。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 的爱,就要自觉地为对方承担责任。
LOGO (二)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文明相亲相爱
文明的恋爱往往是恋爱双方既相互爱慕、 亲近,又举止得体、相互尊重。
LOGO (二)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 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在 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具有重要而 独特的功能。
——2013年4月28日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
LOGO (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在职业生活中,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 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王顺友,20年来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 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每年 投递报纸8000多份、杂志700多份、函件1500多份、 包裹600多件;投递准确率达到1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四节教案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课程导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大学生要认同我国宪法确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依法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自觉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不断增强宪法意识。
授课题目
第五章
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授课时间
90分钟
授课地点
B区117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为主,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
全面展开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召开到党的十四大之前;
框架形成阶段——邓小平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后
初步形成阶段——从党的十五大召开到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
基本形成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召开到2010年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
1、课堂提问: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
2、讨论:对于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认识
3、提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部门的理解
4、分析:简述案例让同学们区分属于哪种法律性质
作业
思考:如何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教学小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宪法主要内容,我国的国家制度,明确我国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并加以区分,本次课程基础理论性较强,较难以理解,因此,辅之于案例,能够比较快速的让同学们消化吸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思修第五章(法律精神)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宪 法权利)
平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 被选举权;政治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有信教或不 信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或 那种宗教的自由等。
人身自由权。身体不受 非法侵犯,人格尊严、住宅 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 秘密受法律保护等。
规范作用。指引作用、预 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 用和教育作用。
社会作用。
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 的国家制度;
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 济制度;
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 会秩序;
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贯穿于 法律制定和运行的始终。
1.法律制定
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 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 性分配,是法律运行的起始 性和关键性环节。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 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 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 进性。
主要体现在:坚持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借鉴成功经验;与时俱进。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 律保障。
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2.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人权保障原则 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统 治阶级通过宪法、法律规定 的有关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 方面的制度的总称。它体现 国家政权特定的阶级本质, 而且为国家政权的运转、国 家职能的实现提供保障。
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思修》第五章 道德
(二)道德的作用 第一,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第二,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如法律)具有重大影响 第三,通过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第四,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五,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封建伦理)和对立阶级之间展开阶 级斗争(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工具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一)道德的功能 第一,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经济关系 第二,规范功能。——在正确的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导人向 善(事前行为) 第三,调节功能。——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事后 行为)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 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道德调节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其他的社会调节手段,主要是法律和纪律 密切配合、共同发挥调节作用 另外,还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等。
《思修》第五章 道德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第一,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 容 第二,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可避免的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的道 德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了道德的普遍性 第四,具有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历史继承性,又表现为对社会 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不同之处在于道德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 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是一种非制度性的、柔性的规范。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本质
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这 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 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
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 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见义勇为。
第二节 继承和发展优秀道德成果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中华传统美德非常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价值,强调每个人都必须 根据规范的要求,来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三、道德的变化发展 (二)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
道德的发展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道德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方式所决定的。
人类道德的历史发展,就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推动下展开的,随着生产方式 的不断进步,道德也不断进步。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存在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 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是劳动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能行为中不存在真正的道德。劳动将人与动物区 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在创造人 的同时也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随着劳动的发展,劳动分工与协作不断增强,各种劳动关系 逐步明确,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日渐清晰,包含自由、责任等内容的道 德逐步得到确认。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思修第五章电子教案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教案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课程导入: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三大生活领域:家庭生活、职业生涯与公共空间。
在个人进入不同的生活领域后,便以相应的身份和角色,享受社会权利,承担社会义务。
本章将重点探讨公共空间、职业和家庭生活中,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公德、职业素养和家庭美德,从而在道德的引导下,成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获得家庭生活的幸福和职业、事业的成功。
第一节社会公德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及相应的三大道德领域:公共生活的主要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以案论理:公共秩序对公共生活的意义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就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配搭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的基本特征是: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图片展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试问:我们校园里的大学生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不够好?怎样才能做好?(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讨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也需要道德吗?图片展示网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得出结论: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做为重要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思修第五章第三节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1.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原因是: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的根本宗旨。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整个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利和义务不再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自己身上。
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又都为他人服务,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且需要通过服务甚至是优质服务。
才能实现市场主体的自己利益。
这说明为人民服务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对立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要求是为人民服务。
第三,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2.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集体主义是调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正确认识处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
1.第一,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不能分割的。
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
每个人正当利益又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难免发生冲突时,坚持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原则以大局为重。
同时,集体利益要求个人为国家社会做出牺牲并不是随意的。
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情况下,才能要求个人为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做出牺牲。
思修课件第五章
法律基础书目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法律篇》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卢梭《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康德《权利论》伯特兰·罗素《权力论》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伯尔曼《法律与宗教》博登·海默《法理学》科殷《法哲学》哈特《法律的概念》富勒《法律的道德性》罗尔斯《正义论》引言法和法学人类社会的法律是人类社会的特征。
——朱塞佩·格罗索问题?1、法/法律是什么?2、人们为什么服从法律?是规则、规范?是社会控制的工具?是解决纠纷的手段?法律说到底就是要恰当得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规制和解决大大小小的人际冲突。
——朱苏力法学的学科位置: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法的一般理论第一节法律的本体论原理第二节法律的运行论原理第三节法律的关系论原理第一节法的本体论原理一法律的概念与特征二法律的要素三法的作用四法的价值五法的产生与发展一、法律的概念与特征法律的概念法律的基本特征法律的形式概念法律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定人们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社会规范。
法律的本质概念马克思主义法学: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是以国家意志形态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卢梭:“法律是主权者的意志。
”其他: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
——亚里士多德法律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
——西塞罗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
——约翰﹒奥斯丁法律是秩序和正义的结合。
——博登·海默法律是一套意义和规则的体系。
——朱章润法律的基本特征1、法律是一种普遍性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法律以权利、义务的双向规定为调节机制;4、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
国家制定认可的国家强制立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法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公民行使选举权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以下属于法律的是( A B D )A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B 上海市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C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D 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司法解释二、法律的要素法律规范/规则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行为模式:法律规范所指向的某种行为法律后果:对行为所作的法律评价肯定后果否定后果法律规范的种类授权性规范/任意性规范行为模式命令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法律概念对各种法律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专门术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期末考试复习试题第五章第三节、第七章、第八章
第五章第三节、第七章、第八章一、单选题1、法律按照规定的内容不同,可以划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下列选项中属于程序法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一般分为立法、守法、执法和司法。
其中司法的主体是A、国家行政机关B、国家权力机关C、国家监察机关D、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3、对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应有的制裁和惩罚,体现了法律的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强制作用D、预测作用4、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其中属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的是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5、在我国的价格体系中,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A、国务院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央军事委员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结合在一起的。
下列选项中,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的是A、领导权B、依法纳税C、依法服兵役D、遵守宪法和法律7、为境外机构,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和情报,这种行为违反了A、《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有关规定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8、甲因打架斗殴应被行政拘留。
下列选项中,有权对甲进行行政拘留的是A、公安机关B、人民法院C、人民检察院D、工商行政管理机关9、某市人民政府依法作出有关规范市区燃放烟花炮竹的规定。
改行政行为是A、行政执法行为B、抽象行政行为C、被动行政行为D、具体行政行为10、某作假创作完成了一部小说,则该作家对该小说享有A、专利权B、著作权C、发现权D、商标权11、某商场拒绝回答消费者就商品性能提出的询问。
该商场侵害了消费者的A、自主选择权B、公平交易权C、人格尊严受尊重权D、商品真实情况知悉权12、公司因一份买卖合同的履行方式纠纷,并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甲公司提供了一盒能证明两公司内容的录音带,但法院认为录音带不是按法定程序收集的,不予认定为案件的证据.这体现了诉讼证据的A、客观性特征B、关联性特征C、合理性特征D、合法性特征13、甲对正在实施抢劫的乙进行制止时,造成乙重伤.甲的行为属于A、自助行为B、紧急避险C、防卫过当D、正当防卫14、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在犯罪构成的因素中被称为A、犯罪主体B、犯罪客体C、犯罪主观方面D、犯罪客观方面15、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裁措施,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思修第五章道德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 养”。
,
.
“诚”和“信”: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说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文 行 忠 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诚着,表里如一” “君子以诚为贵”
.
第四,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 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克己复礼为仁。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恭 宽 信 敏 惠”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徳
.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 展
“天意神启论” “先天人性论” “情感欲望论” “生物进化论”
.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其根源 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是从人类社 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发生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 中逐步形成的。
.
社会公德特点: 第一,社会公德规范是十分具体明确的。 第二,社会公德的规范是简单易行的,但需
要教育。 第三,社会公德的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四,规范具有普遍适用性。
.
基本内容:分三个层次。 第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 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个性。 助人为乐。关心 帮助他人 第二,人与社会关系方面, 爱护公物。 遵纪守法。 对纪律 规章 法律 法规等社会公
.
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意 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 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 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 总和。
.
道德的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的本质只能在社会 生活中揭示,道德的本质是一定经济关系反 映到人们思想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决定 道德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是通过一定社会经济 关系表现出来的物质利益关系。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五章的第三节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五章的第三节第三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
-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使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和公民观念,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途径包括:- 家庭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 学校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 社会教育:通过媒体、网络、公共场所等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得到贯彻执行的唯一标准。
全体人民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实践途径包括:- 公民参与:积极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 志愿服务:投身于志愿者服务,帮助他人,奉献社会。
- 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作出贡献。
4. 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教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
只有通过广泛的教育和实践,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content}。
思修第五章
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最早、最系统、最完 整的成文法典 ”
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如果一个人伤了 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 其手足”,但“如果贵族阶级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
银一明那(合505克)。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
人,则要遭割耳。”
与“法”经常连在一起使用的“律”字在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均布也”。 “均布”是古代调音的一种工具,引申为
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 中国古代“法”与“律”通用 《唐律疏议》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 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 法典。 《唐律疏议》明确指出:法亦律也,故谓 之为律。战国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 经》六篇„„商鞅传授,改法为律。”
“法”“律”合一
“法”强调“平”、“正”、“直”;
“律”强调“人人必须遵守”、“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
平之如水
——公平
触其不直者而去之 ——正义 所以范天下不一者而归一 ——强制
西方的法
代表公平正义的女神,由古 希腊及古罗马代表正义的女神 堤喀(Tyche)及福尔图娜 (Fortuna)的形象混合而成。 文艺复兴以来通常被描述为一 名裸露胸膛的妇女,手持剑与 天平,有时戴有眼罩。 •天秤:公正的审判 •剑 :惩奸除恶的制裁之力:为 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眼罩 :无视被告的容貌、权力 、身份、家世、地位
现代汉语中“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 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 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狭义的法律仅指法律:我国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思修教案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教学目的:通过阐明公共生活中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大学生认清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本质,强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要点:1. 掌握公共生活的特点和秩序要求2. 掌握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要求及其特点3. 了解网络生活的特点和道德规范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2.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内容社会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
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
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为了抵御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在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氏族部落共同体中过着群体生活,个人与群体天然一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简单。
思修 第5章
英美法系:律师让男孩出庭展现被电 击后的惨况,只要得到陪审团的同情,电 力公司就要赔偿。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立法):包括法律的制定、 修改和废止。
法律执行(执法):广义指国家机关及 其公职人员执法活动,狭义指行政执法。 我国大多属于行政执法。
案例:公民居住自由
2007年,广州农民工王登辉下班途中 遭遇车祸,对方负全责。据规定,上下班 途中发生车祸依法属于工伤,社保局为他 开出工伤认定书。但公司认为一直为员工 提供食宿安排,王登辉违反规定外宿,且 事故发生在公司外面,不属工伤。
公民有居住自由,企业禁止员工外宿 违宪,公司必须支付医疗费、误工费等。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 成年人、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 人。只能代理。
思考:民事权利能力
一个被剥夺政治权利终生的犯人还有 民事权利吗?(有,只是被剥夺政治权利)
儿子犯罪气死老爹,家人在分割遗产 时一致认为不分给他。
(不可以。继承权因以下情形之一即会 丧失:①故意杀害被继承人;②为争夺遗 产杀害其他继承人;③遗弃或虐待被继承 人;④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
美国民权运动之母
1955年12月1日,42岁美国黑人女裁 缝帕克斯在蒙哥马利市坐公车。当时美国 南部还实行种族隔离,她拒绝给白人男子 让座而被捕,引发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长 达381天的抵制运动,美国最高法院最后 裁决禁止公车黑白隔离。
帕克斯因此被尊为“民权运动之母”。 50年后美国国务卿赖斯说“没有她,我不 可能站在这里”。当然更不会有奥巴马。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二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三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思修第五章
3、资本主义法律
基本原则: 一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二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 三是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大陆法系 和英美法系两大类。
• 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法 典法系等,是承袭古罗马法律传统建立。 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和 拉丁美洲、亚洲许多国家。 • 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和判 例法系,是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 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包 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综上所述,法律可定义为: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 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 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 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 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 行为规范体系。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法律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开始有了法
1.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2.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3.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4.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 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法律制定(立法) 法律执行(执法) 法律适用(司法) 法律遵守(守法)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一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二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三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四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 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重要的实体法 律制度以及程序法律制度,使学生能够 对生活中的基本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做 到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从而 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1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 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 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 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 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 则志不慑。
2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讨论:
大学生理直气壮不让座,尊重公德需要理由?
“上车我是投了币的,就算有老人有孕 妇站我旁边,我也可以选择不让座,这 跟学识、素质无关。”
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都是塑造和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法律人格的最
重要、最实际的途径,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
要的精神保障。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教学重点:
•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具体要求及 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 教学难点:
• 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两个概念的区别 问题。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 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 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 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知荣明耻的良好社 会风气。
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道德强调自律,通过道德教育、道 德修养提高人的道德观念意识,作用
4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二:足球流氓将被处罚
■分析:对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 秩序的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强行进入场内的; 违反规定,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 的;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的;围攻裁 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向场内投 掷杂物,不听制止的;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 序的其他行为,可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 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 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地乱扔乱倒废弃物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
• 立法目的:
维护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 故,保护公民、法人、其他 组织的人身、财产安全及其 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 基本原则:
依法管理原则 以人为本、与民方便
小资料
• 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 路交通事故159029起,造成 36939人死亡、188979人受伤, 直接财产损失5.4亿元。
《思修》第五章第三节
(一)指引作用
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的指引作 用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 形式实现,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授权性指引)、 不得做什么(禁止性指引)、必须做什么(义务 性指引)。
(二)预测作用
法律通过其规定,告诉人们某种行为所 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 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 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 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治安管理处罚 法》。2006年3月1日起施行。共6章119条。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养动物伤他人可拘留
扰乱公共秩序可拘留
• 适用范围: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害公民人身 权利、侵犯公私财产、妨害社会管理;尚不构成刑事处罚
• 中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全 国总死亡人数中居第7位,而全世界的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总死亡人数中 居第10位;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 一。
交通事故现场
讨论:横穿 马路者,撞 死了白撞?
《道路交通安全法》特别从通行权利的分 配上充分保护行人的生命安全。赋予行人 在人行横道上的绝对优先权,保护无交通 信号情况下的行人横过道路权。
法律强制的手段 是国家强制力。
(五)教育作用
法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 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实施方式:一.法律的学习;二.对违法犯罪行为 的制裁;三.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的影响。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 • (三)《环境保护法》 •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 •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的,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
案例一:凶暴的恶少
某小学地处郊区,有些被 称为“恶少”的社会闲散 青年经常在学校附近追逐、 拦截学生取乐,有时还强 行索要小学生的零用钱, 甚至无缘无故地把孩子的 书包割坏,弄得人心惶惶。 公安机关接报后,一举端 掉了这个寻衅滋事的违法 分子团伙。
■分析:上述案例中的行为,侵害了未 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公民财产安全,严 重扰乱了正常的公共秩序,历来是各级 公安机关查处的重点。
人类善待自然 就是善待自己
保护环境,What can we do ?
1、节水为荣 ―― 随时关紧水龙头,别让水空流 2、一水多用 —— 让水重复使用 3、阻止滴漏 —— 检查维修水龙头 4、监护水源 —— 是我们的责任保护水源就是保护
生命 5、慎用清洁剂 ——尽量用肥皂,减少水污染 6、关心大气质量 ——你时刻都在呼吸,你有获得洁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
1、立法目的: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 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给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 威的权利。
2、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依法保障公民的集会游行示 威权利。二是权利与义务一致性原则。三是和平进 行原则。
3、申请和许可制度:
(三)《环境保护法》
1、立法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身健康,促进社会主 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2、基本原则:一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的原则;二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 三是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长江污染
太湖蓝藻事件
渤海在哭泣
小资料
• 中国水利部数据:有3亿中国人每 天喝的是被污染的水。其中,1.9亿 人饮用水的污染程度非常高会导致疾 病,而每年都有超过3万的儿童因为 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死于腹泻。
• 中国卫生部妇女健康处处长王斌: 2001至2003年患先天性缺陷的新生 儿数量上升了25%,部分归咎于环境 污染的结果。
净空气的权利,也有监测和维护洁净空气的义务。 7、随手关灯 —— 省一度电,少一份污染 8、节约用器 —— 为减缓地球温暖化出把力 9、少开空调 —— 降低能源消耗 10、支持绿色照明 —— 人人都用节能灯
保护环境,What can we do ?
11、利用可再生能源 —— 别等到能源耗竭的一天 12、做“公交族”----以乘坐公共交通车为荣 13、当“自行车英雄” —— 保护大气,始于足下 14、减少尾气排放 —— 开车要开达标车 15、用无铅汽油 ―― 开车人的选择 16、珍惜纸张 —— 就是珍惜森林与河流 17、使用再生纸 —— 减少森林砍伐 18、替代贺年卡 —— 减轻地球负担 19、控制噪声污染 —— 让我们互相监督 20、爱护自己的生活环境 —— 切莫随地吐痰、随
(三)评价作用
法律评价的客体是自 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 织的行为。
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 法与不合法。
No Image
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
纪律评价不能相互替代。
(四)强制作用
运用国家强制力 制裁违法和犯罪,保 障法律得以实施的作 用。
法律强制的主 体有国家(主动主 体)、社会成员和社 会组织(被动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