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庸之道来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一般来说,理解和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习俗等方面并不是很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思维方式方面的分歧。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这种差异是不同民族间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

因此,思维方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两民族间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同时对比研究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中国人文化修养和塑造中国人良好形象的需要。

1.从文化体系的特征看中西方思维方式“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XX为代表的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差异无所谓好坏之分,无所谓优劣之分。

只是通过了解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之处,取长补短,更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一直生活在平原农耕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好静、内向及求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以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本内容。

古人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这种“天人合一”是指人们顺从自然规律和崇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是简洁少言,语言表达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同时会引人遐想,回味无穷。

中国人的“真理”是无法“道”出来的,只能是用模糊不确定的“玄”字来表达。

而西方地处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求得生存,必须独立面对大自然的恶劣条件,从而养成了求新、思变的民族性格,西方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从公理出发,以亚里士多德严格的演绎为基本模式。

西方人一直倾向于把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他们注重探索自然,为求得生存,不断地寻求征服自然之道,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

于是,他们从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

宗教信仰中的“耶稣”既有神性,也有人性,他们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并不相信天命。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摘要: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主要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西方的线性思维模式长于分析推理,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中国的环形思维强于综合顿悟,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同的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

这也就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

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风俗宗教信仰、语言,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东方和西方就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连淑能,2002)。

一、思维模式的概述从广义上说,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

从狭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陈新夏等,1988)。

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文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形成。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侯玉波,2007)。

一个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他/她在一定场合做出的判断和行为。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体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评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评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评析一.西方文化中思维方式上有哪些不同?简述各自所表现出的优势和不足,请举例说明?(不少于800字)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那么,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西方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是直觉思维的传统。

什么是分析呢?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不同情况来看事物。

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用三断论的方法。

讲求大前提小前提,还有前项后项等。

论证时还不要犯逻辑错误。

什么是模糊呢?就是采取一种直觉的方式,多从整体上来待事物,停留在描述的层面。

二者差异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者条分缕析,后者活稀泥看了一些书之后,我认为西方人是长于分析的,试举一例:最近读了一本书《尼各马可伦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商务印书馆)这里就有许多分析的例子,如:有三种主要的生活: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深思的生活,德性的选择适度的那种品质在恐惧与信心、快乐与痛苦、财富与荣誉、怒气与羞耻、言谈与交往方面都存在着过度、不及与适度。

慷慨是小笔财物给予方面的适度。

大方是大笔财物的花费方面的适度。

大度是对重大的荣誉的欲求方面的适度、温和是怒气方面的适度、友善是社交方面的适度、诚实也是社交方面的适度、机智是消遣方面的适度(有品味地开玩笑的人被称作机智的)。

必要的肉体快乐并不是恶,过度才是恶。

快乐是一种善,但并不是最高的善。

不仅如此,亚氏还论证了许多关系,如正义、德性、幸福、快乐、善、恶、公正等伦理学范畴。

上面这本书,完全是亚氏分析性思维的体现。

还有黑格尔的《美学》,近代教育专著《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都是西方长于分析的好例子。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普遍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

而在外国哲学思想中,对于人类存在之意义的探究、对于世界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常常是核心问题。

以下是几个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1、思维方式差异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道”“德”“理”等概念不仅用语言表达,也常常通过形象比喻来解释抽象概念。

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中的天、人、道、中等词汇,具有极高的图像性,表达出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思想常常依赖于逻辑推导和分析,倾向于采取精准、理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人的内心世界被描述成潜意识、意向性和自我。

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所不具备的。

2、个人价值观不同在中国哲学中,个人通常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考虑的,而是通过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传承和继承来实现自我完善。

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更强调个体内在的信仰、情感和道德准则。

而在西方哲学中,对于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主题的关注常常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3、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同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万物归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关联,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

传统哲学中天、地、人、物等因素都同等重要。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闭于宇宙与人的关系的核心观念。

在西方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对抗和统治为准的。

例如,在启蒙哲学的理念中,自然被看作是顺应科学法则的一种机器,人类则是自然的主宰者,有权支配和改变一切。

综合来看,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对自然的认识上有很大差异。

因此,我们在探究这些哲学思想差异的同时,也应该从中寻求共同之处,理解人类思想的多元性,建立起开放而有尊严的文化交流和口头一体化。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作者:谈秋桐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01期摘要当今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的频繁,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汇通成为中西文化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西两大文化体系所孕育出来的各自的哲学思想,各有特点,各有长短,互相之间都有值得对方取舍的地方。

比较中西哲学思想各自特点,把握和弘扬本土中国思想的精华之处,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之处,在相互借鉴中互相学习,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比较作者简介:谈秋桐,浙江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1-246-02中国哲学属于东方哲学这个大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东方哲学是对中国、印度、日本哲学以及伊斯兰哲学的统称。

准确的说东方哲学应该称作东方国家的哲学。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是没有哲学的,认为哲学这个词汇是起源于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就是特指自古希腊开始不断发展至今的形成一定体系的西方思想。

中国实际上只有中国思想没有所谓的中国哲学。

但是不可否认,中西哲学中有很多讨论的内容是相同的,比如都有涉及本体论的讨论。

由于本文探讨的核心不是对中国哲学的定义,因此暂且还是以中国哲学来称谓中国的思想。

中西哲学由于其产生的民族气质、地理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中西哲学既有共性,又有许多的相异性。

共性和相异性是中西哲学需要互相学习和弥补的地方。

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从整体上来考虑问题,侧重综合性,具有辩证性;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则更侧重个体式的思维方式,侧重分析,具有逻辑性中国古代先哲们强调“一体”这个观念,“一体”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惠施的文章中,惠施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随后庄子在自己的学说中也说道,“生死存亡,是为一体”。

“一体”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中国哲学思维中整体论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整体论思维方式侧重从整个系统的层面来考虑问题,但是它缺乏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化、细致化的分析。

例如,在老子哲学中,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是阴阳之间的调和,将“道”看做是天地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与西方之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与西方之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与西方之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与西方之比较1、“述而不作”:孔子本人讲他只叙述前人的东西绝不创新和创作,这与西方哲学不断追究终极正好相反。

2、“微言大义”:就是用很少的文字把自己重大的含义表达出来,而在西方逻辑反思表达为逻辑的细致运用,证明过程及其繁复。

3、“社稷关怀”:就是中国关心的都是人伦社会问题,跟西方关心的主要是自然学问题和科学问题完全不同,虽然西方哲学也涉猎人伦社会问题,但比重大不相同。

中国独特的地理物候条件(封闭地貌,黄土易耕植,地少人多等)、文字的具象化导致中国文化偏向于具象思维和人文社科,西方环地中海开放地貌、拼音文字导致其文化偏向于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在纯逻辑上演动,具像思维是在直观上演动,因此这两种整个思维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我们中国人认为“知行合一”,朱熹有一句话叫“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学的最佳境界就是它能够用。

请注意朱熹是中国文化的第三祖师爷(孔子、孟子、朱熹),从明代以后朱熹成为经学的总代表,朱子尚且说这样的话。

可是大家知道西方文化偏偏认为凡是能用的东西,凡是直观的可以使用的学问都是匠人的东西,绝不是学者去关心的东西。

这种偏重实用的思维模式直接导致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中没有缔造出“逻辑学”这门学问。

孔子弟子总结老师时候有句话叫“子不语:怪、力、乱、神。

”就是这四样东西在孔子看来都是“异端”,因而孔子一辈子从来不讲这四样东西。

孔子有一句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就是如果一个人总是钻研那些跟常识不一致的东西,他就认为这对人类是有害的,而古希腊哲人恰恰兴致勃勃的追问这些东西。

正因为这种思维差异,我们中国人一般认为一个文化有普及性这个文化才有价值,倘若一本书写的晦涩难懂,大家当然的认为这个书对世界的影响一定很小,一本书写的俗读读者量很大,就认为它对人们的影响大。

表面上看如此实质上恰恰相反,我们看看人类文化史,西方学术的做法是纯逻辑的推演,绝不跟实用相关,结果它探讨了人类知识领域在一般人不能涉猎的那个边缘上的突破,极大的扩展了人类的知识范围,比如,祖冲之做圆周率比西方早几百年,但仅仅是为了解决生产中需要用到圆周计算的问题,而欧几里得做“形论”却是为了解释世界的本体,由此得以看出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差别之大。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东西方的思维差异主要在于: 西方人是逻辑思维的祖师爷,中国人则是形象思维的开创者。

逻辑(logic)这个词本身就是舶来品。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从来就欠缺这个东西。

比如《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这四本被中国古人奉为经典,当成仕途敲门砖的四本书,就和逻辑没有什么关系。

而由孔子几乎同一个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创立,并且经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创立的逻辑学使西方的逻辑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黑格尔把思维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认识的各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些思维形式彼此联系、相互转化,又具有新的意义。

中国文化注重教化,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推理。

西方盛产哲学家,动辄几万字,十几万或者百万字的哲学论文不同,中国很少会就某一个“虚无缥缈”的论题耗费口舌或者笔墨。

说“白马非马”的公孙龙算是提出了一个逻辑问题。

他的一些哲学命题向人们在认识方面的常识挑战,经他那么一挑战,本来习焉而不察的一些问题引起众人的注视。

不过可惜,公孙龙应者寥寥,最后落得个诡辩家的“美名”。

与西方的逻辑思维不一样,中国人主意的是形象思维。

从文字上的区别就可以看出端倪。

西方的逻辑思维催生出曲折变化(词尾变化)需要推理分析的拼音文字,而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产生出东方的可以望文生义的象形文字。

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充满了形象思维。

无论是诗歌还是成语无处不在的夸张也是西方文化中鲜见的。

妙笔生花,蜻蜓点水,隔岸观火,画龙点睛都被中国人用在了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中。

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家很少同时也是哲学家;中国的政治家却往往是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中国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爹妈或者爷爷奶奶就会教他背唐诗。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作者:唐健吾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予以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

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

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

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

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

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

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2]。

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的异同对比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的异同对比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的异同对比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体系。

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不同文化和哲学的异同对比,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哲学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强调君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

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和道德规范的平衡,主张追求内在的宁静和自然的道。

佛教思想则强调个体的内心修行和认知变革的力量,寻求一种解脱苦难的境地。

二、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西方哲学主要源于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其中最著名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哲学注重抽象和理念的探讨,认为现实是一种有限和不完美的世界,真理和精神世界才是至高无上的。

亚里士多德哲学注重经验和逻辑的分析,关注人类的实际行为和社会制度,推崇实践和中庸之道。

三、异同对比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的异同对比中,可以发现其思考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强调的是个人责任和义务。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推崇人类的理性和探索精神。

比如,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道和家族观念,认为家庭是人际关系的中心;而西方哲学则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体在家庭关系中的平等和自主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注重信仰和修养,重视心境的平和和自然的道。

而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逻辑和实践,强调理性和中庸之道。

比如,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佛教和道教,强调个人的内心修行,寻求心灵的解脱;而西方哲学更多的是基于基督教神学,注重个体的信仰和精神的救赎。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传承和家族观念,强调离散亲密关系;而西方文化则在个人主义和社会创新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美学上的差异就人类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言,西方思维更适合于科学原理的发现,因为只有将事物孤立起来静止下来审视,才能全面地展示该事物的种种特性,从而发现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如果不把经验、环境等因素完全抛开,事物的一些根本的属性就很难发现。

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就是在人为设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同样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由西方人提出的,而不是由中国人提出的呢,是思维方式决定的。

西方思维在严格划分概念,并且把它们视为实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追问“它是什么”,也就有了定义它的冲动。

在过去的文明史中,西方思维推动了哲学的深入发展,使西方哲学走过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发展阶段,带动了各门科学的发展,真正起到科学之母的作用,并推动各门科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作为西方思维方式代表的形式逻辑,更是极其有效的思维工具。

中国传统的思维则更适合于实用的发明,因为它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擅长于相关性的思考,它不依赖多少原理的指导,就可完成人们所预想的方案。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另一方面,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近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

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

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

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当今,西方文明以其强势话语地位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人类文明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人类社会却遭受着越来越多的灾难。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方式则受到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试图将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横向比较,进而重新审视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与不足,以及估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今日世界的价值。

标签:中西传统思维方式;比较今天西方文化以他的强势话语地位左右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但在人类享受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理性思考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遭受着越来越多的灾难:生态平衡的破坏,生物的灭种,人类社会新疾病的冒出,经济危机的频发等。

所以,当我们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寻其根源,对文化有着重要作用的传统思维方式便成了学者关注的焦点。

传统思维方式是指“人们观察事物,体认事理,做出反应时采取的一种基本思路,所拥有的一种心理定势。

”人类在自身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通过一定得思维方式进行的,而中西传统思维又因其自身的生长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风格以及鲜明的民族性。

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均面临着思维方式更新的任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西方文明的主宰下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中国传统思维对于未来的世界文明又有怎样的影响?想要寻找世界文化更为理想的出路,就必须在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比较的背景下重新估量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与不足,以便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智慧的,对世界文明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的思维模式。

一、中国传统思维强调生命整体式思维,重在综合;西方传统思维则更注重单元个体式思维,注重分析古代圣贤不用“整体”而用“一体”,该词首见惠施,惠施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后见《庄子》,庄子说,“生死存亡,是为一体”;《易经》中也会讲“观其会通”,提出有机整体论;在我看来,这种整体性思维在中医中体现的最为明显,《黄帝内经》把人体和天地联合起来,视为一个整体。

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在传统建筑上的体现

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在传统建筑上的体现

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在传统建筑上的体现一、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中西方之间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其文化之间的差异,东方最具代表性的是辩证思维模式,尤其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辩证观点再加上易学观点,看问题较为折中,俗语说“看破不说破”,中国先人的文化思维总结来说分为:变化、矛盾和中庸。

这些观点基于世界万物都是由对立矛盾面组成,处于不断变换过程之中,中庸是不偏不倚游走其中的道理。

中国更注重中庸之道,讲究低调的处事风格,这种思想传承了千年,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而西方人们的思维多以线性为主,尤以欧美为代表。

不同于我国的思维方式,西方国家更加认可事物的根本,认为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世界上任何的关系都没有矛盾,矛盾即具有两面性,他们将事物判断得十分明确,在对错之间的界限十分鲜明,一定要将事物进行明确的分类,不允许有不确定的因素存在。

而中国人喜欢从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认为事物存在两面性,任何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都追求能够和谐地发展。

由于东西方国家人们思维的不同,导致了判断问题的方式不同,西方国家的人们更加重视对个体的强调,而东方国家的人们讲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将个人的作用弱化,而重视群体的力量。

二、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形成东西方国家人们思维上的不同,追溯其根源,有心理学著名专家尼斯比特指出,这种差异是由于两个地域的国家在形成中所经历的轨迹不同,西方国家的发展中主要推崇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他们国家的文化是以古希腊为主,而我国在发展中人们大多遵从儒家思想和文化主张,并且在道教的影响下,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整体性作用。

辩证的东方思维方式我国从古代以来,就形成了群体生活的模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是以集体利益共享的方式进行劳作的。

这种生活方式使人们形成了集体思维模式,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大多从集体的角度出发。

自己的生活方式要依赖社会的总体环境,因此我国人们在分析问题时多夹杂着外部因素,对自身的影响考虑得不多。

从历史环境考量,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人们的生活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大,等级制度和相互配合的劳动十分明显,因此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体以五方面进行总结:1.变动性: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不同的角度及不同的方式来看都是存在变化的。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西方思维:
1、注重理性,注重客观性。

比如说西方人看到一条河,就会将
河当作一个客观物体来观察,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比如河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河水,为什么和水往一定的方向流,然后对其进行定义。

2、一旦定义之后,所谓的“河”一词就有一个必然的意义,而
不能是其他的意义。

而以后每当看到河的时候,就必然将其对应在“河”这个词的概念上。

东方思维:
1、是感受式的思维。

比如说东方人看到河,就想到河水川流不息,就想岁月一样,一去不返。

2、所以孔子才会“望川叹息”,看到河水往东方不停流去,又会想到生命如河水一样,必然有一定的目的地,而且日月不息,然后就想到做人要象河水一样努力不懈,朝自己的生命目的进发。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梁程200711311110摘要: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处于文化的最深层。

因此思维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外在特性,也是比较文化差异的根本所在。

本文打算从不同的方面对中西思维方式进行比较,以便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个总体概观。

关键词:思维方式经验科学理性感性引言:前面已经说过思维方式具有稳定性与普遍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要形成这样的特性必然与该民族生活的自然条件、社会制度、文化演变有密切关联,而且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才能形成。

在远古时期,人们的科学知识匮乏,对于环境的事物只能通过主观臆想而没有实际的验证推理,所以当时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没有了太大的区别。

但是到了后期的文化演变,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了明显的差异。

经验与科学中国古代的人们在面对长期的战争与恶劣的环境等客观条件,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而把自然、社会现象归因于神魔传奇,并且把自身与环境分割开来,而没有想到人本身就是社会以及自然的一部分。

对于自然的盲目膜拜致使无法对事物的本质做真实的探讨。

由于天灾难测,古人便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的自身上,修身齐家乃为根本。

从这一方面我们知道这会导致自然环境乃自身心生之物的错误观点,偏向于一种原始的唯心论而与现实相悖。

西方的地理条件比中国优越,这有利于航海与商业,与此同时还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等,科学知识蓬勃发展,该时西方已对自然有了初步的理性认知,知道自然与社会是可以被研究与发现的。

新大陆的发现,天文现象的直接观察,无不印证着西方人唯物观的萌芽与发展。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西方国家十分奉行,凡是追求合乎逻辑,物外于心才能觅得真理。

这一点与东方人有很大区别。

意象与概念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繁荣,从侧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偏向于感性,对于外界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认识与联想描绘,多采用想象——意象——实物的思维顺序。

除此之外文学中的形式与修辞手法,例如:赋比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说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说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说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西方因为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及认知结构不同,在思维逻辑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人们在处事上各有各的特点。

中国强调整体,西方注重个体;中国人喜欢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逻辑性思维;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广度优先”,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深度优先”……中西方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来观察,把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看成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

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也在家庭伦理中得以体现,中国强调以国家、民族、宗族、家庭为重,乡土观念浓厚,提倡“父母在不远游”,“叶落归根”等意识。

在思想和行为活动中,宗族具有中心地位。

都以整体为重。

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

这主要受基督教影响,他们认为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

西方人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相区分。

这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逐渐形成了西方人逻辑分析和个体思考的思维模式。

当然这种个性思维方式在家庭伦理中以个人为重心,为人不拘一格,四海为家,居住迁徙广为流动。

强调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和奋斗为光荣,乐于谈论个人一的之见。

社会生活和个性具有多元化特征。

在生产劳动,平时生活工作中,中国思维方式注重实践经验,即以“经验为基础”。

传统的中医理论就是最好的例子。

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是属于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例子。

直到现在,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仅仅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考究。

在西方的群众思维方式中,他们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的色彩。

他们喜欢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的思辨对世界进行解说。

依赖理性的力量,以实证或思辨为武器力求回答如何认识,如何解答问题。

说服自己,说服外人。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法的差异东西方思维方法的差异主要表达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法;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法。

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表达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信任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西方人的思维方法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别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法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1.整体性和个体性中西方文化的开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法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法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

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

这种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渊源可追溯到《周易》。

《周易》以代表大地天地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四卦置于其后,以天地位准则,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万事万物,形成了概括天地间的世界体系,表达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看中庸, 作为一种处世圆滑的代名词, 似乎有点难得糊涂的味 道却又似乎是太极里别有洞天的感觉; 作为一种思想、 情感方面的原则 也似乎言之有理, 正所谓中正不偏, 经常可行之道。 性约束的表征,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个非常鲜明且重要的哲学思想, 它不仅 : “不 是中国历代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 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宋程颐说 ” 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而所谓中 综合起来, 无非就是不偏不倚, 追求自然和谐融洽的内在意识, 庸之道, 追求人际和睦、 感性与理性平衡协调的愿望。 中庸之道运用了折中的 “中庸” , 但绝不是折中主义 。但即使是狭义的 即人与人交往之间 思想, 的模糊状态, 用得很滥, 经常引起误解, 与折衷主义、 平均主义、 不彻底 主义、 庸碌主义、 庸俗主义, 妥协主义, 甚至所谓投降主义混为一谈 ( 冯 1940 ; 杨中芳、 1997 ) 。 其实中庸有很强的原则性,要择 赵志裕, 友兰, 善固执, 不偏不倚, 而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性的平均 。当今对于中庸 “中和” 的研究, 习惯把中庸理解为一种 的思想和理性的手段, 强调以整 全观的视野、 自我节制的心态 ,求取恰如其分的最佳状态( 杨中芳、 赵 2001 ) 。 志裕等,
二、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点
1. 注重整体统一与注重个体独立 。 中庸之道所包含的整体思维、 注重普遍联系, 强调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及环境的影响, 强调承认 矛盾以及学会用矛盾论的观点看世界, 似乎从侧面给予了最佳了的论 强调用逻 证。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式的: 它强调事物本身的特性, 非矛盾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 。 Peng 及 Nisbett 指出: 东方文化 辑的、 中的人( 包括日本、 中国和韩国) 在看待问题时所采取的认知取向是整 体性的( holistic) , 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相反, 西方文化中 的人( 北美及欧洲) 则用分析式( analytic ) 的方式处理问题, 强调事物 自身的特性 。这种整体性与分析性的对立与东西方的传统有着密切的 Hansen 、 Moore 等认为, 关系, 由于中国人把世界看成是由交织在一起的 事物组成的整体, 所以他们总是力图在这种复杂性之中去认识事物, 对 事物的分析也不仅仅限于事物本身, 而且也包括它所处的背景与环境 。 与中国人不同, 源于古希腊的西方人则认为世界由无数个可以被看成 是个体的事物组成, 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性, 可以从整体中单独分 离出来。因此, 使得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个体 、 分析它所具有的特性并控 制其行为成为可能 。 相反, 西方人首先强调个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作用 。 在处理客 体时, 他们会从背景中把该客体分离出来, 并着重分析客体本身的特 “文 性, 而不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它与其它事物的联系之上 。 Morris 用 ( culture differ in implicit theory) 对这种差异加以解 化差异的内隐理论 ” 释, 他认为文化差异以内隐方式影响人们对行为信息的表征与编码 。 也就是说, 文化差异以无意识的形式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 2. 经验分析与理性判断 。西方哲学强调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思 , “我们应求取原因的知识,因为我们只能说明在 维方式, 在他们看来 , “智慧就是 证明一切事物的基本原因之后才能说知道了这事物 ” 而且 372
。在实际中,西方人也正是遵循 “探索事物背 有关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后的原因” 这一原则建构理论体系: 德谟克利特用原子说说明世界的 一切现象; 托勒密用地心说说明一切天文现象等等 。 可见,西方人传 统的思维方式不局限于经验和现象,而是特别注重探究现象背后的深 层次原因。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 然。这种精确考察与深入思索恰恰是科学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所倡 导的一种科学精神。 中国以直觉和经验为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塑造了中国人对事物 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 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 传统的中医理论属于 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科学。 如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发明的 ; 《山海经 》 《墨经 》 《齐民要 望、 闻、 问、 切,就是一种凭经验治病的理论 》 《梦溪笔谈》 等基本上是对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 术 3. 崇尚中庸调和与崇尚矛盾斗争。 我国历代的思想家, 从世界整 体性思维出发, 强调矛盾双方的联系和统一, 任何事物都既包含着相互 又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相互转化, 体现了辩证法思 对立的两个方面, 想。讲求不偏不倚的中庸哲学, 崇尚矛盾的调和统一, 不注重矛盾对立 面之间的差异、 排斥、 斗争, 不重视通过对立面的交锋和优胜劣汰推动 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而是在对立中求统一, 在变化中求不变。 从社会 影响看, 求稳怕变的中庸思维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整个 社会弥漫的是墨守成规、 迷信权威、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思想禁锢这种求 同求稳的思维方式, 与西方强调对传统的怀疑、 批判和超越的求异求变 的思维方式相比, 造成中国人思想的封闭保守, 明显束缚了创新精神, 阻碍新事物、 新思想的产生。 在西方, 自古以来思想界就比较注重矛盾和斗争。 这与中国的在 对立中求和解、 在变化中求不变的思维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的这 种思维方式的一个弊病在于忽略了矛盾的同一性, 把包含在统一物内 部的差异和矛盾变成外在的不相容的对立, 但由于注重斗争性, 其结果 是强调对传统的怀疑、 批判和超越, 敢于创新和变革, 从而促进社会的 革命式、 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 1]Ji L J ,Peng K P ,Nisbett R E. Culture ,Control , and Perceptionof the Environment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2000 , 78 : 943 ~ 955 [ 2] Moore C A. The Chinese mind : Essentials of Chinese philosophyand culture.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1968. 3 [ 3] Norenzayan A ,Choi I , Nisbett R E. Eastern and Western perceptions of causality for social behavior : Lay theories abou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ituations . In : Prentice ,Millered. Cultural divides : 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group conflict . New York : Sage, 1999. 239 ~ 273 [ 4]侯玉波, , 朱滢. 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J ] 心理学报, 2002 , 34 ( 1 ) : 106 ~ 111 [ 5]侯玉波. 文 化 心 理 学视野 中的思 维方式[J ] , 心理科学 进 展, 2007 , 15 ( 2 ) : 211 ~ 216
文化与传播

从中庸之道来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差异
王荆易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摘 要】 中庸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一种理念和思维方式, 在儒学风靡古今中外的今天, 中庸文化尤其影响了如今的国人, 成为一道独有 的民族特色。 然而, 中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差异使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差别 。 前者推崇整体统一、 经验判断、 中庸调和, 后者注重 个人独立、 理性分析、 矛盾斗争。这些差异对中西方各自的社会发展进程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中庸思想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