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庸之道来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源自文库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点
1. 注重整体统一与注重个体独立 。 中庸之道所包含的整体思维、 注重普遍联系, 强调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及环境的影响, 强调承认 矛盾以及学会用矛盾论的观点看世界, 似乎从侧面给予了最佳了的论 强调用逻 证。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式的: 它强调事物本身的特性, 非矛盾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 。 Peng 及 Nisbett 指出: 东方文化 辑的、 中的人( 包括日本、 中国和韩国) 在看待问题时所采取的认知取向是整 体性的( holistic) , 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相反, 西方文化中 的人( 北美及欧洲) 则用分析式( analytic ) 的方式处理问题, 强调事物 自身的特性 。这种整体性与分析性的对立与东西方的传统有着密切的 Hansen 、 Moore 等认为, 关系, 由于中国人把世界看成是由交织在一起的 事物组成的整体, 所以他们总是力图在这种复杂性之中去认识事物, 对 事物的分析也不仅仅限于事物本身, 而且也包括它所处的背景与环境 。 与中国人不同, 源于古希腊的西方人则认为世界由无数个可以被看成 是个体的事物组成, 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性, 可以从整体中单独分 离出来。因此, 使得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个体 、 分析它所具有的特性并控 制其行为成为可能 。 相反, 西方人首先强调个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作用 。 在处理客 体时, 他们会从背景中把该客体分离出来, 并着重分析客体本身的特 “文 性, 而不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它与其它事物的联系之上 。 Morris 用 ( culture differ in implicit theory) 对这种差异加以解 化差异的内隐理论 ” 释, 他认为文化差异以内隐方式影响人们对行为信息的表征与编码 。 也就是说, 文化差异以无意识的形式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 2. 经验分析与理性判断 。西方哲学强调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思 , “我们应求取原因的知识,因为我们只能说明在 维方式, 在他们看来 , “智慧就是 证明一切事物的基本原因之后才能说知道了这事物 ” 而且 372
。在实际中,西方人也正是遵循 “探索事物背 有关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后的原因” 这一原则建构理论体系: 德谟克利特用原子说说明世界的 一切现象; 托勒密用地心说说明一切天文现象等等 。 可见,西方人传 统的思维方式不局限于经验和现象,而是特别注重探究现象背后的深 层次原因。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 然。这种精确考察与深入思索恰恰是科学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所倡 导的一种科学精神。 中国以直觉和经验为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塑造了中国人对事物 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 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 传统的中医理论属于 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科学。 如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发明的 ; 《山海经 》 《墨经 》 《齐民要 望、 闻、 问、 切,就是一种凭经验治病的理论 》 《梦溪笔谈》 等基本上是对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 术 3. 崇尚中庸调和与崇尚矛盾斗争。 我国历代的思想家, 从世界整 体性思维出发, 强调矛盾双方的联系和统一, 任何事物都既包含着相互 又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相互转化, 体现了辩证法思 对立的两个方面, 想。讲求不偏不倚的中庸哲学, 崇尚矛盾的调和统一, 不注重矛盾对立 面之间的差异、 排斥、 斗争, 不重视通过对立面的交锋和优胜劣汰推动 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而是在对立中求统一, 在变化中求不变。 从社会 影响看, 求稳怕变的中庸思维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整个 社会弥漫的是墨守成规、 迷信权威、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思想禁锢这种求 同求稳的思维方式, 与西方强调对传统的怀疑、 批判和超越的求异求变 的思维方式相比, 造成中国人思想的封闭保守, 明显束缚了创新精神, 阻碍新事物、 新思想的产生。 在西方, 自古以来思想界就比较注重矛盾和斗争。 这与中国的在 对立中求和解、 在变化中求不变的思维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的这 种思维方式的一个弊病在于忽略了矛盾的同一性, 把包含在统一物内 部的差异和矛盾变成外在的不相容的对立, 但由于注重斗争性, 其结果 是强调对传统的怀疑、 批判和超越, 敢于创新和变革, 从而促进社会的 革命式、 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 1]Ji L J ,Peng K P ,Nisbett R E. Culture ,Control , and Perceptionof the Environment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2000 , 78 : 943 ~ 955 [ 2] Moore C A. The Chinese mind : Essentials of Chinese philosophyand culture.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1968. 3 [ 3] Norenzayan A ,Choi I , Nisbett R E. Eastern and Western perceptions of causality for social behavior : Lay theories abou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ituations . In : Prentice ,Millered. Cultural divides : 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group conflict . New York : Sage, 1999. 239 ~ 273 [ 4]侯玉波, , 朱滢. 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J ] 心理学报, 2002 , 34 ( 1 ) : 106 ~ 111 [ 5]侯玉波. 文 化 心 理 学视野 中的思 维方式[J ] , 心理科学 进 展, 2007 , 15 ( 2 ) : 211 ~ 216
文化与传播

从中庸之道来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差异
王荆易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摘 要】 中庸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一种理念和思维方式, 在儒学风靡古今中外的今天, 中庸文化尤其影响了如今的国人, 成为一道独有 的民族特色。 然而, 中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差异使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差别 。 前者推崇整体统一、 经验判断、 中庸调和, 后者注重 个人独立、 理性分析、 矛盾斗争。这些差异对中西方各自的社会发展进程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中庸思想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
一、 对中庸之道的认识
大众看中庸, 作为一种处世圆滑的代名词, 似乎有点难得糊涂的味 道却又似乎是太极里别有洞天的感觉; 作为一种思想、 情感方面的原则 也似乎言之有理, 正所谓中正不偏, 经常可行之道。 性约束的表征,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个非常鲜明且重要的哲学思想, 它不仅 : “不 是中国历代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 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宋程颐说 ” 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而所谓中 综合起来, 无非就是不偏不倚, 追求自然和谐融洽的内在意识, 庸之道, 追求人际和睦、 感性与理性平衡协调的愿望。 中庸之道运用了折中的 “中庸” , 但绝不是折中主义 。但即使是狭义的 即人与人交往之间 思想, 的模糊状态, 用得很滥, 经常引起误解, 与折衷主义、 平均主义、 不彻底 主义、 庸碌主义、 庸俗主义, 妥协主义, 甚至所谓投降主义混为一谈 ( 冯 1940 ; 杨中芳、 1997 ) 。 其实中庸有很强的原则性,要择 赵志裕, 友兰, 善固执, 不偏不倚, 而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性的平均 。当今对于中庸 “中和” 的研究, 习惯把中庸理解为一种 的思想和理性的手段, 强调以整 全观的视野、 自我节制的心态 ,求取恰如其分的最佳状态( 杨中芳、 赵 2001 ) 。 志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