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等)课件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4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4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十几岁: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二十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三十岁: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四十岁: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五十岁: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临死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爱国情怀
陆游三岁的时候,金兵的铁骑就踏破了中原,攻占了北宋都城汴梁, 他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被金兵侵占,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他从小就立志杀退金兵,收复中原。
诗歌朗读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寂寥:冷清萧条。 春朝(zhāo):春天。 碧霄:蓝天。
品析鉴赏
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 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 不同?
整体感知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终古:久远 簇(cù):簇拥 束:拘束
整体感知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 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 的马蹄声。奔腾而来的黄河在这里转弯, 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 似乎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那连绵不断的 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 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品读鉴赏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
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 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品读鉴赏
2.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 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0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0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译文: 久远的高高云层簇拥在这座城市之上, 秋风吹散了哒哒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黄河流入辽阔的原野还嫌太束缚, 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理解何为平坦。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犹嫌”“不解”二词将山水赋予了人的神态, 写得生动鲜活。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达了诗人 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 年意气。
临死前: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风雨”仅是眼前所见吗?
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 又像诗人飘摇动荡的一生, 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命运岌岌可危。
眼前的风雨, 人生的风雨, 国家的风雨。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两句诗中的关键字是什么?
“梦”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
字上。
“风吹雨”的声音像是战场的喧嚣,引出了下一句,既把现实和梦 境自然而巧妙地结合起来,也照应了诗题。
“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 充分的展现。
报效祖国——陆游一生的夙愿
十几岁: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二十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三十岁: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四十岁: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五十岁: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课外古诗四首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秋词(其一) 刘禹锡
liáo
zhāo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创作背景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 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 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 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 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 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 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 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 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 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 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 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 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 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 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 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 “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 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生字词解析
1.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 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2.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 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3.排云上: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冲破云 层,领空直上。
4.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5.碧霄:蓝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 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河南人。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 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 作,骈(pián)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 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 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nóng) 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 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秋词》ppt-教学PPT课件-教学课件

《秋词》ppt-教学PPT课件-教学课件

3、背诵默写全诗。
重点及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 境美。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 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 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 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 (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 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 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他的仿民 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秋词》ppt-教学PPT 课件-教学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一课时
02
研习课文
《秋词》ppt-教学PPT课件教学课件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教学目标: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容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 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 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研习课文
四、小结全文: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 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 也不多见。 五、背诵活动: 1、齐读并背诵本诗 2、分组背诵本诗 3、“接龙”背诵本诗 六、作业: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课件

拓展延伸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簇拥这这座
秋风吹散马蹄声。
雄关, 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黄河奔向广阔的原野尚且还嫌河
山入潼关不解平。
床太过束缚, 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道什么
是平坦。
品读诗歌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终古高云簇此城”,赋予了云以人的动作“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赋予河流人的情感“嫌弃拘 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风景的壮阔。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品读诗歌
本诗中的 “风吹雨”指的是什么?
“风吹雨”运用双关的修辞手 法,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 又象征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命 运和处境。
品读诗歌
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整首诗虚实结合,诗人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 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壮 志融为一体,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 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谭嗣同早年曾在故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 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 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知人论世
谭嗣同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 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 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 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 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 子”。
的河流。
写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 闲居故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 然年老,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 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 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 望。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共13张ppt)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共13张ppt)
(1)孤独勇敢
(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鹤自喻,惜冲 天而飞的孤独、勇敢的鹤表明心迹;在厄运面前不 低头,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主旨归纳: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以鹤自喻, 托物言志,抒发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表现了诗人 乐观豪迈、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中考链接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 “排”的表达效果。
2.同是写鹤,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甲:借冲天而飞的鹤表明心迹:在厄运面前不低头,表现 了诗人乐观豪迈、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乙: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也隐含了保持自己 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 天的愿望,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
品味诗歌,把握情感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运用了什 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同时看出诗人怎样的态度? 对比。 古人悲秋:自古逢秋悲寂寥 诗人颂秋:我言秋日胜春朝 突出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 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鹤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塑造“鹤”的形 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1.乙诗写“池鹤”,为何在颈联又写到“鸬鹚” 和“鹦鹉”?
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 鹦鹉的“语声桥”来反衬池鹤的风资超凡,而 且不会去讨好别人。突出了池鹤的风姿和不事 权贵的品格。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唐诗解析PPT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唐诗解析PPT课件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 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 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最大的热情讴歌 了秋天的美好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 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 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 的理性思考。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 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 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


唐 诗 解 析


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 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 在不言中了。诗人用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
好,气势雄浑
整文赏析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 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
03
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 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 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文学成就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 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 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 的灵魂;
静平和的氛围。
平生简介
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 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 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常常表现
出高扬开朗的精神。

译文注释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 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夜雨寄北》群文教学课件(共19张幻灯片)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夜雨寄北》群文教学课件(共19张幻灯片)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 /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对照 喜
明朗(明艳)、刚健
豪迈(豪壮)、愈挫愈奋
活动一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句诗用文 字具体描画出来,比一比,谁的内 容最丰富、最恰当。
(天气)_______,______的天 空下,________鹤______(如何) 推开______云朵,______(如何) 上_________(到哪里)。
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意象:鹤
鹤雌雄相随,步行规 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 高的德性。古人多用鹤比 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 士,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 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 九皋”、“冲天一鹤”。
晴空一鹤排云上
天高气爽,晴朗蔚蓝的天空下, 一只雪白的仙鹤张开翅膀,奋力扑打 ,推开层层云朵,矫健的身姿自由翱 翔,直上更广阔的蓝天。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
——以《秋词(其一)》、《夜雨寄北》为例
教学目标
1.借助课内注释和赏析理解诗歌大意; 2.通过品味诗句领会诗歌意蕴和情怀; 3.整合两首诗歌的共性拓展思维广度。
秋 词(其一)
【唐】刘禹锡
liáo
自古逢秋悲寂寥,
zhāo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 词(其一)

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
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
群 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
鹤 以失败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 一 刘禹锡被贬,时年34岁,本应春风得意却仕
途不顺。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

《秋词》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秋词》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壹古 典 秋
刘词
禹(
锡其

-.

壹 字词释义
自古逢秋悲①寂寥②,我言秋日胜③春朝④。
①悲:悲叹,感叹。 ②寂寥:冷清萧条。 ③胜:超过。 ④春朝:春天。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文 人墨客就会悲叹秋日冷清萧 条,我却要说秋天胜过春天。
壹 字词释义 晴空一鹤排云①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②。
①排云:指排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②碧霄:青天。
最后两句。诗人一反悲秋传统,描绘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 浮的开阔景象。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诗情直上云霄,展现出非凡的气 势和豪迈的诗情。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不仅写出秋天的生机和 素色,更显出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隐含了诗人尽管屡遭贬 谪,但愈挫愈勇,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译文: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 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贰 背景资料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被称为“诗豪”。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 进士及第,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信 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 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 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
贰 背景资料
“二王八司马”指的是唐顺宗年间推行 一系列善政的一批革新派官僚士大夫,主张 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其中的“二王” 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韦执谊、韩 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 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 《秋词》正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所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叁 作品赏析
这首诗点睛的句子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如何?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一反过去的悲秋论调,赞颂 秋天的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表现了 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刘禹锡的诗句:“__晴__空__一__鹤__排__云__上__,_便__引__诗__情__到__碧__霄___”,
用鹤的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之情。[刘禹锡《秋词》(其 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背景链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
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饱含爱国热情,对
后世影响深远。
本诗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陆游 自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年近七旬,虽然年迈,但 爱国之情不减,一心想要报效国家。
解读赏析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zhǎnɡ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诗意:你问我回家的日子,但我的归期没有定,今晚巴山下着大 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赏析:第一句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欲归不得 归的愁苦、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二句 写眼前之景(实景),情景交融。面对凄凉的秋夜之雨, 诗人愁随雨涨,表现了身居异乡的孤独、凄凉。“涨”字 富于动态感,写出了巴山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衬托出 诗人的绵绵秋思。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景的凄冷和 想象团聚之景的欢乐,虚实相生,表达 了诗人身居异乡、盼望回家的感伤和对 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3、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 不同?
• 第一次写“巴山夜雨”是以景衬情,表现其孤寂凄凉。 (实写)
• 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想象异日重逢两人同在长安 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 意。(虚写)
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 漂泊在外的孤寂 • 苦雨深秋的落寞 • 归期无期的无奈 • 相见共语的期盼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1、第1句中的两个“期”字是否重复,为什么?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 离别之苦、思念之切跃然纸上。
2、赏析第2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1)“涨”字一语双关,既写出巴山水满池塘的秋夜雨景,又表 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2)描写巴山水满池塘的秋夜雨景,烘托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生动描述:今夜巴山大雨倾盆,雨水涨满了池子,我的心啊 像这池子一样,满是对你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无奈。 (4)“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 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 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 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 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 精神传承。
悲哉,秋之为气也
——先秦 宋玉
秋 词 (其一) 刘 禹 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学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诞生于 河南郑州荥(xíng)阳,唐朝文学家、哲学 家,有“诗豪”之称。 793年,刘禹锡进 士及第,为监察御史。贞元末,加入以王 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连州刺史、 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842年卒,追赠 户部尚书。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PPT课件

再 读 诗 词
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可这样划分:或2/2/3,或2/2/2/1,或2/2/1/2。 韵脚诵读的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韵脚一般要读 出延长音。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 以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中国清末著名
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
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 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方法小贴士

1.阅读课本上关于四首诗的注释和解读,初步理解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潼关》
部编版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汇报人:XXX
壹 本课目标 贰 初读诗词 叁 再读诗词 肆 诵读创作
本 课 目 标
1.诵读古诗词,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大意,学习品味赏析诗歌。 3.背诵四首诗。

知 人 论 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积极主张抗金,却 备受排挤,年近七旬被斥罢归乡,虽远离朝堂,但报国 之志却从未消退。
知 人 论
《潼世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 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 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 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方法小贴士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从北面高
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
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
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
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名句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人反向立意,说它犹嫌拘束、不解平,把河与山
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
云层,一飞冲天,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名句赏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
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它给予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妻子相聚、秉烛夜话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资料助读】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主旨思想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
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作者访谈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自称“家本荥上,籍占
洛阳”,唐朝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有《陋室铭》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
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写作背景
十多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
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 丽风采,欣然命笔,故作此诗。
◆诗歌大意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
3.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答案:夜阑卧听风吹雨
4.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入潼关不解平
二、理解默写
1.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主旨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潼关特有的风景,抒发了诗人渴望
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作者访谈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诗歌大意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
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
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名句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
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
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
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主旨思想
这首诗通过写在巴山夜雨时思念妻子并想象重逢
时的情景,抒发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以及期待与妻子尽早相见的愿望。
◆作者访谈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
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
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作者访谈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
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
生,晚唐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
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
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作品收录为《李
义山诗集》。
◆写作背景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
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
____”抒写了诗人梦境中仍想着报国杀敌的壮志。
答案: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2.刘禹锡在《秋词》中一反悲秋的传统观念,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壮丽、开阔的秋日图景。
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日。
◆诗歌大意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
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 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
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名句赏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由现实转入梦境。“铁马 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
不驯服的性格发展了,写绝写活了,这是诗人个性的象
征。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
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达标训练】
一、直接默写
1.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言秋日胜春朝
2.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案:何当共剪西窗烛
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
出了蕊花。他们剪去灯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
重逢后的喜悦。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主旨思想
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
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
《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代表作。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刘禹锡因参
与王叔文的革新运动被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三十四
岁。正值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
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
不肯人云亦云。这首词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写的。
◆诗歌大意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