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上)(一)

合集下载

自比佛祖的熊十力,教学生要这样读书,让人受益匪浅

自比佛祖的熊十力,教学生要这样读书,让人受益匪浅

自比佛祖的熊十力,教学生要这样读书,让人受益匪浅熊十力,单看名字就觉得很有意思,力量感扑鼻而来。

其人狂且燥,人如其名,其实又不如其名,因为这名字取得实在是太大了。

“十力”释义之一:如来的别称。

(僧肇《维摩诘经》注:“十力是如来的别称耳。

十力备,故即以为名。

”)这位狂人原名叫熊继智(1885—1968),湖北黄冈人氏,到北大执教后改名叫熊十力,自比如来佛祖。

他狂也不是一两天了,仿佛天生自带狂属性,小时候曾当父亲面说出“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这样的话,一下子就把父亲唬住了。

当然,民国那一拨大师们,狂,是因为确实有本事。

比如,熊十力,学问高至可开宗立派,被誉为新儒家开山祖师。

他和门下的三大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还有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新儒学八大家”。

《大英百科全书》这样点评他:“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他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在哲学界自成一体,影响深远,“熊学”研究者遍及海内外。

他著述丰硕,代表作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乾坤衍》等。

熊十力也是一位典型的励志男,自身学历很低,几乎靠自学成才。

与同样登上北大讲堂的梁漱溟和钱穆相比,他的学历更低,他只上过半年学。

其父亲是一位一生穷困潦倒的私塾先生,家境贫穷的熊十力从八九岁开始就给邻居放牛,以补贴家用。

在这期间,他偶尔到父亲授课的地点当“旁听生”。

他11岁时父亲死于肺病,两年后到父亲生前好友执教的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读书。

但是,因为他生性自由,受不了学校的管束,半年后就自己选择离开了。

这便是他接受的全部学校教育了。

古往今来,但凡自学成才者必有过人之处,熊十力也是天赋异禀,自小看书过目成诵。

据他的夫人傅既光回忆,结婚后,她亲眼看到熊十力在短短的蜜月期间,读完了二十四史。

当时傅既光见熊氏翻书速度极快,就怀疑他到底有没有读进去。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她随便挑了二十四史中的一件事,起个头儿,让他接下去。

从《乾坤衍》解读熊十力的易例思想

从《乾坤衍》解读熊十力的易例思想

成性 , 禀坤 以成形 。故 日各正 性命 ”1毖。熊 十力 【。 ]
强 调乾 坤互 含之 例 的三 层宏 义 : 一 , 第 可见 一元 之 义 ; 二 , 知实 体 是复 杂 性 , 单一 性 ; 三 , 第 可 非 第 变 不 孤 起 , 不 孤 成 , 变 坤 化 , 阳合 一 , 宙 遂 化 乾 阴 宇
( ) 爻 之 例 一 卦
熊 十力 在总 释 乾坤 二 彖 开 端 之辞 时 指 出 , 由 乾 卦 中有坤象 , 卦 中有 乾 象 可发 见 乾坤 互 含 之 坤
例 。乾 坤互 含之 例 著 明 乾坤 同本 乎 一元 实 体 , 同
为一元 实体 之 两 方 面 , 不可 将 乾 坤 训作 两 物 。熊
Ma 2 y. 011
从 《 坤 衍 》 读 熊 十力 的易例 思 想 乾 解
李 会 军
( 湖南女 子学 院 , 湖南
【 摘
40 0 ) 1 0 4
要】《 坤 衍 》 熊 十力 先 生 新 易 学 思 想 最 终 完 成 的 标 志 。他 通 过 揭 橥 “ 喻 立 名 ” 辞例 和 “ 坤 乾 是 譬 等 乾
互含” 等义 例思 想 以 融 贯 “ 子 六 义 ” 阐 释 其 “ 用 不 二 ” 本 体 论 思 想 , 显 了他 本 人 独 特 的 思 想 背 景 、 论 孔 来 体 的 彰 理
特征与价值 。 【 关 键 词】熊 十 力 ; 易学 ; 坤 ; 乾 以体 摄 用 ; 用 摄 体 以
【 献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7 —O X(O 1O —o 1O 文 6 27 7 2 l ) 30 O一4 【 图分 类 号 ] 2 1 中 B 6
whc ea ay e h o tn fp icpeo o  ̄ s c s“ e x g a a d b tp o ” n He v na d E rhc n ihh n lzst ec ne to rn il f Zh u u ha h e a rmsn me ymea h r a d“ a e n a t a

新儒家的开山祖师——熊十力

新儒家的开山祖师——熊十力

新儒家的开山祖师——熊十力
何南
【期刊名称】《师道·情智》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回忆起联大的老师,任继愈铭记不忘和首先想到的总是熊十力老师。

1934年,任继愈考入北京大学时,听高年级的同学介绍北大的老师们,他们介绍的其中一位老师让任继愈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位老师在家里上课,且是北大唯一一位在家里上课的老师,他就是熊十力。

【总页数】3页(P6-8)
【作者】何南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
【相关文献】
1.新儒家的开山祖师——熊十力 [J], 何南;
2.熊十力:现代新儒学开山祖师 [J], 吴龙灿;
3.现代新儒家熊十力的新佛学思想 [J], 卢升法
4.熊十力:以经学为基础的新儒家哲学建构——以《读经示要》为中心 [J], 韩星;倪超
5.现代新儒家哲学的教化意蕴——以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为中心的考察 [J], 金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熊十力一段小文,中国哲学这点事都说明白了

熊十力一段小文,中国哲学这点事都说明白了

熊十力一段小文,中国哲学这点事都说明白了这一段小文是国学大师熊十力回答学者张岱年的文章。

文字不多,内容却极丰富,中国哲学修身功夫的精髓在这里——瞪着眼睛学这学那,不是真功夫,真功夫在你沉默静思的那一刻……小编帮你划重点。

真功夫在学习之外十力语:作文与读览,两不能废,两不可废。

然真功夫实有在作文读览之外者。

《论语》“默而识之”,《易》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此是何等功夫!贤者大须留意。

小编感:凡不可言说的,请保持沉默。

沉默下来,才可有悟,你的智慧才会生长。

君不见,东一头西一头的人,智慧都堪忧嘛。

学习不只在书本,要仰观于天、俯察于地十力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思”字不是常途所谓思想;此“学”字亦非读书之谓。

《论语》“博学于文”,“文”不谓书册也。

凡自然现象皆谓之“文”,如云天文与鸟兽之文等。

人事亦曰人文。

《易系传》言:“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皆博文之谓皆学之谓也。

小编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人生即学习,不分时间地点的。

熊十力和学生及孩子。

学而思之“思”即“证会”十力语:故学则不外感官经验,而思则不限于感官所得,其默识于不言之地,炯然自明。

而万物之理,通于一而莫不毕者,故贞信而无所罔也。

此思也,吾亦名为证会。

如唯限于感官经验,则可以察物则之分殊,而万化根源终非其所可窥也。

小编感:见一物学一物思一物,就如王阳明格竹子一案,难出大智慧。

只有整体思维,用心体悟,方能“炯然自明”。

不只学和思,还要“践形尽性”十力语:令兄前有信来,以谓今人只知张目求见,不悟闭眼始有深会。

见处甚高,时贤哪得语此。

又东方学术归本躬得,孟子“践形尽性”之言,斯为极则。

形谓身。

身者道之所凝,修身以体道,此身即道之显也,是谓践形。

性亦道也。

人禀道以生,既生而能不拘于形气之私,乃有以复其性,即弘大其道,而性分无亏欠,故日尽性。

故“知行合一”之论,虽张于阳明,乃若其义,则千圣相传,皆此旨也。

浅论熊十力的“成己”之道

浅论熊十力的“成己”之道

《长江丛刊》2018.05103浅论熊十力的“成己”之道■张 囡/陕西师范大学摘 要:“学以成人”一直以来都是历来学者从学的最终目标,对于儒学者而言,人的一生的求学追求便是达到人生的完美,即怎样才能做好一个人。

在儒家中,“圣贤”是儒学者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儒者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所以学者们在学习中和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的去追求圣贤的脚步。

对于圣贤的特征,学者们常用“圣贤气象”来描述,这样的完美品格一直以来是学者们所要不断追求的理想品质。

近代以来,出现了一些新儒家,如熊十力、梁漱溟以及马一浮等,他们在这新时代的潮流中,依然坚守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在他们对于学者们成己之道的论述上,他们又表述出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

本篇文章将以熊十力先生的《十力语要》为准,对其的“成己”之道做一浅论。

关键词:《十力语要》 熊十力 “成己”之道《十力语要》是熊十力在1935-1947年期间与学者之间对于问题探讨的书信集,这本《十力语要》可以说是最突显熊十力先生思想之成熟的作品。

熊十力先生曾与自己的学生在交谈中谈到:“以书札论文论学,是中国学人的传统。

……以书札论学者殆无过于朱元晦、陆象山。

今日尚保持此传统,而文字之美、内容之纯,可上比朱元晦、陆象山诸大儒而毫无愧色者,仅有熊先生的《十力语要》及马先生的《尔雅台答问》,盖语要、答问虽非系统的著作,但熊、马两先生皆本其圆融的思想系统,针对问者作具体而深切的指点提撕;其中无一句门面语、夹杂话、及敷衍应酬话,可以说真是‘月印万川’的人格与思想的表现,对读者最为亲切而富有启发的意味。

”本篇文章就以熊十力先生的《十力语要》为研究重点,来讨论熊十力先生对“学以成人”的看法。

一、“成己”之道的人性本体熊十力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之一,他延承了宋明理学时期对于心性的重视与研究。

认为人的心是对外在行为的一种理性约束,这在王阳明那里被称作是“良知”。

十力先生表明:“知孝之知,知爱国之知,知廉洁为美德之知,知抑私利群为人生本分之知,乃至种种底知,人人都不假外求,只是他徇于口体,泥于私欲,一向柔靡而不能推致其良知,积习日久,遂亦不复识得良知。

太虚对熊十力_新唯识论_的批评

太虚对熊十力_新唯识论_的批评

・佛教研究・太虚对熊十力《新唯识论》的批评*罗同兵提 要:太虚初评《新唯识论》文言本,明知其尚宋明儒,以执实之凡情直觉,误会并诽毁般若、唯识,却仍容之于真如宗,许其接近禅宗;着眼佛门内诤故。

再评其语体本时则指出:其附会禅而归本《易》所立之“寂然”本体实为有漏异熟,乃谬以世间流转事上比佛果法界,故为唯心的顺世外道;儒佛之争时已尖锐故。

罗同兵,井冈山学院人文学院任职。

主题词:太虚 熊十力《新唯识论》 批评 作为现代新儒家鼻祖,熊十力出入儒释的学说与方法继承理学而启发后儒,影响深远;也引起一些重要佛学家的严厉批评。

现代儒佛之诤本应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趋向的重大视角下观察。

但在熊十力研究的热闹中,相形可见这些批评的乏人问津。

太虚是中国佛教现代化改革的代表人物,他对熊十力思想的批评值得关注。

《新唯识论》文言本刊印于一九三二年,一九三三年一月太虚即作出《略评新唯识论》。

评论的视角与背景,是中国佛教内部的思想之争;这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观点。

太虚说:“顷熊君之论出,本禅宗而尚宋明儒学,斟酌性、台、贤、密、孔、孟、老、庄,而隐摭及数论、进化论、刱化论之义,殆成一新贤首学;对于护法、窥基之唯识学亦有一蹴而踣之概。

马君一浮序云:‘足使生肇敛手而咨嗟,奘基挢舌而不下’,其所怀可知矣。

”①明知熊论“所怀”是尚宋明儒而批判般若与唯识,却美其名为“新贤首学”———太虚的圆融与宽大令人惊叹。

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与太虚形成鲜明对比。

《新唯识论》刊行不久,内院刘定权撰《破新唯识论》;欧阳为序,发表于《内学》第六辑。

序中痛责熊道:“六十年来阅人多矣,愈聪明者愈逞才智,愈弃道远,过犹不及,贤者昧之。

而过之至于灭弃圣言量者,惟子真为尤,衡如驳之甚是,应降心猛省以相从”。

欧阳以龙树、无著的般若学与唯识学为圣言量,台、贤等中国佛法为“似教”;故谓十力“灭弃圣言”。

太虚却将熊容纳在佛法“真如宗”中。

他说:“依此以观熊论(指新唯识论,下皆同此),所谓:‘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实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

熊十力易学方法论探析——兼评熊氏对待《周易》文本的态度

熊十力易学方法论探析——兼评熊氏对待《周易》文本的态度
而易 学解 释总是 能够 呈现不 同的样态 。在《 易 》 周 由 卜 之 书 向 哲 理 之 书 转 变 的 过 程 中 , 子 的 解 读 起 筮 孔
家 的迷信 。同样是 取象 , 氏认 为“ L 熊 在孑 子之《 易》 周
中便不 同于 占 卜 象 , 已改 为譬 喻矣 ” 之 固 。他 特别 推
必须 被关 注 , 一是 以经 典为 道之 载体 的态度 , 二是 易
学本 身存在 着 丰富 的解 释 传 统 , 是 任何 一 个 解 易 这 者都 不可 回避 的 , 重创 造 性 之 熊 氏也 无 法 置 身 事 注 外 。理 解 ( n esa dn ) 是 一 个 简 单 的 再 生 过 u d rtn ig 不 程 (e r d ciepo es) 而 是 一个 非 常 具 有创 造 rpo u t rcs , v
— —
兼 评 熊 氏对 待《 易 》 周 文本 的 态度
郭 丽 娟
( L 大 学 哲 学 系 , 京 10 7 ) 2京 北 0 8 1
摘 要 : 氏对待 经典 的 态度 , 其 是 对 文 本 史 实 性 的 认 定 , 很 多 人 评 价 为 荒 谬 。 从 事 实 的 层 面 说 , 氏 对 经 典 熊 尤 被 熊
文本 的认 识 , 确 与 史 实 不 符 , 本 文 意 图寻 找 在 这 种 释 经 态 度 背 后 的理 论 支 持 。 正是 譬 喻 方 法 , 了 熊 氏 极 大 的 的 而 给 解 释 空 间和 极 强 的解 释 效 力 , 他 可 以认 定 《 易 》 传 的核 心 是 孔 圣人 体 用 合 一 的乾 元 本 体 思 想 。他 对 经 典 的 解 使 周 经 读 与注 重 自身 理 论 体 系 创 建 的 思 路 是 一 致 的 , 即这 些 有 悖 事 实 的观 点 , 基 于 其 体 系构 建 需 要 而 产 生 的 。但 是 不 是

熊十力先生“体用不二”思想评述

熊十力先生“体用不二”思想评述

熊十力先生“体用不二”思想评述熊十力先生在他的《新维识论》中提到了“体用不二”的思想,体与用相互区别又相即不离。

“体用不二” 内含“境不离心”的意蕴,是对中国儒家价值体系的一种回归,包含着熊十力先生对宇宙本体论以及人生论的深刻思考。

标签:熊十力;体用不二思想;意蕴;价值熊十力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借用了西方哲学中的本体与现象论,对佛教的唯识论进行了新的诠释。

熊先生在《新维识论》中提出了“体用不二”的思想,意在寻找宇宙之本源、人生之真谛,“体用不二”四字包含着他对宇宙本体论以及人生论的深刻思考,最终目的在于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找回迷失的自我。

一、体用相互区别而又相即不离1、体与用相互区别“体”与“用”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两个概念,是相互区别的,既然二者是不同的,那么何谓“体”?何谓“用”?(1)“体”字释义。

熊十力先生在《新维识论》中说道:“在宇宙论中,赅万有而言其本原,则云本体”[1],这里的“体”指本体、本质,是宇宙之心,本体是万理之源,万德之端,万化之始,是大千世界中一切存在的基础和根源。

[2]本体不是“外在的物事”。

它是“无形相的,无质碍的,是绝对的,是全的,是清静的,是刚健的” [3]本体是抽象的、无形的,是不可捉摸的。

本体是动静一体的,所谓动是指本体是变化不息的,所谓静是指本体是比较稳固的,所以是集不变与变易为一体的,熊先生将本体的这一特征总结为“恒转”。

(2)“用”字释义。

用是指“功用”“作用”“势用” [4],在《新维识论》一书中,熊十力先生提到:“用者,言乎本体之流行,状夫本体之发现” [5],功用是真实的,是有形相的。

用大体上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现象”,由于功用是有动势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较之现象,功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2、体与用相即不离体用相即不离是指“体”与“用”是分不开的,没有体也没有用,也没有离开功用而独立存在的本体。

《熊十力新唯识论——1》

《熊十力新唯识论——1》

《熊十力新唯识论——1》唯识熊十力说,唯识就是要阐说吾人生命与宇宙大生命元来不二的道理。

应该说,佛学的立场和性质,与其说是生成论的,不如说是态度论的——对宇宙万物抱什么看法和态度——空、假有,还是什么,等等。

所以,佛学是不可以用知识学、知识论的标准去要求、衡量的,它纯粹是玄学。

所以佛学谈论的心、物关系,也是态度上的,而非知识上的,不是事实上的,不是事实性的,是态度性的。

简言之,佛学讲心、物关系,是态度上的关系,不是事实上的关系,这是佛学心物论与哲学心物论的直接区别,后者是神学的。

我们对态度关系与事实关系必须别同异。

熊十力认为,坚执有实在的境物离心独存,这是不对的。

显然,熊十力的态度与金岳霖的实在主义的态度,恰成一有趣的对比。

但是我们说,这里面有一层关系必须澄清,就是:认为心与物不能割裂是一回事,心与物之间的各种事实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对此就是分不清。

他们因为害怕什么(比如说害怕分裂),而就说事实情况是怎样怎样的,这就是在改编事实、杜撰情况了,显然悖谬不堪。

熊十力斥常人认为有离心而实有的物(客观存在),说明他根本不可能离开佛学思维的习惯。

熊十力以“坚白瓶”为例说,将见这瓶境(注意这里的“复词”结构,如瓶境一词,瓶即是境)离开眼识看的白、和身识触的坚,以及意识的综合作用,并没有什么东西存在,由此可知,瓶境在实际上说,纯是空无。

这完全是佛学逻辑,根本违背常情常理。

实际上,熊十力在这里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徒劳的,因为正如前面我们说过的,态度论与事实论无须纠缠,而熊十力还在纠缠不已——他试图将态度的,换取事实如此、事实上成立的合法权与合法性,这是根本没有必要的,是无谓之举。

这说明,思想的游戏规则还在路途中,还没有达成历史的最终定型。

看瓶有个白相,触它有个坚相,综合诸相,得到整个的瓶,怎么能说不是实有呢?怎么能说纯由心上所构造?熊十力曰,眼识得白而不可得坚,身识得坚而不可得白,坚、白既分,将从何处可得整个的瓶?你的意识,综合坚和白等相,以为是整个的瓶,即此瓶境,纯由你意虚妄构成,如何可说离我心尚有粗色境独存?很明显,这里的举例,一下就使我们想起公孙龙子的坚白论,只不过熊十力做了佛学上的引申。

熊十力

熊十力

熊十力先生是狭义新儒学本体论学说的奠基人,创立了“新唯识论”的思想体系。

他的学说主要受佛教、《周易》、帕格森的生命哲学等思想的影响,比梁漱溟先生的理论学说更加系统,更加深入。

先来谈谈熊先生的本体论学说。

他的本体论学说以“体用不二”为核心,认为“本体”以及“用”是不可分离的,否认两重化的世界,只承认一个世界。

熊先生认为“本体”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他认为本体是宇宙万有本源,世界的终极依据,是理想完满的境界,清净无染,也包括“本心”。

其次,它认为本体区别于心物现象,是绝对的,他无形无相,无空间性,恒久永存,具有超越性质。

再者,受《周易》等影响,熊先生认为本体是是辩证的,因为其清净刚健的自性,所以它是静止不动的,即“不易”,又由于其是万物本源,所以会通过变动不居的心物现象表现出来,换句话来说,本体是动与静的统一,是变与常的统一,不能用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看待这个问题。

可以看出,熊先生对于本体的看法融合了佛教所说的“恒转”,(“恒”则是“非断”,生灭相续,“转”是“非常”,显示能变特性)、生命哲学所说的“生命”的绵延动态,以及儒学所说的本心。

而“体”便是没有自性,即不能单独存在的心物现象,用西方的术语来讲,也就是说抽象与具体不可分离。

体用的关系便是上述所说的“体用不二”,要认识这层关系,熊先生提出要先扫荡“物相”以及“心相”。

扫除“物相”即批评把事物本身看成真实存在,把物质作为世界本源的唯物主义观点。

在说明“物相”并非客观存在时,熊先生举了有关于“坚白瓶”的例子,他采取佛教用语,认为“因缘所生法,所见即是无”,若离开了习心,即认识主体的心,离开了眼识看到的白相和身识触摸的坚相,即离开这些感觉经验,瓶境实际上便是空无的,所以仅仅只是物质根本不能成为万物的起源。

而破除“心相”指反对把事物看成感觉经验的唯心主义本体论观点。

熊先生认为“心”分为两种,一种是万物本源,道德源泉的“本心”,属于本体,另一种则是上文所说的习心,它是认知主体的本心,局限于感觉经验范围内,与物质现象相对而起,与“物相”相对而言,“心相”便是由习心以“物相”为条件,变现而来的。

天性、气质、贵创的交融:熊十力的人性说

天性、气质、贵创的交融:熊十力的人性说

来 阐释 “ 性” ,则 说 明 “ 性 ” 也 是 本 体 的 一 种 表 现 形 式 , 即从 作 为 人 类 生 命 终 极 依 据 的 角 度 看 ,
收 稿 日期 :2 0 1 3—1 0— 0 5
作者简介 :李 杨 ( 1 9 8 6一) ,男 ,天 津人 ,博 士研 究生,主要从 事 中国哲学研 究。
天性 、气质 、贵创 的交融 :熊十 力的人性说 6 1
天 性 \气质 \ — — 1 \ 『 I m \ 贵 创 的交 融 :熊十 力 的人 性 说
。李 杨
( 南开大 学 哲学院,天津 3 0 0 0 7 1 )

要 :与早期现代新儒家相 比,熊 十力 的人性 说 自成 一家 。他 不仅将 人性限定 在本体 论的 范围内 ,认为人 性
例 如 ,从 苍 茫 高 远 、 深 不 可 测 的 角 度 看 ,本 体 可 称 为 “ 天 ”;从 运 动 不 竭 、 无 有 停 息 的 角 度 看 ,
本体 可称 为 “ 命 ”。从 不 同 角 度 观 察 ,本 体 可 有 “ 天 ”、“ 命 ” 等 不 同称 谓 ,而 用 “ 天命 之 谓性 ”
不 唯 如 此 ,作 为 本 体 的 代 称 , 天 性 是 一 种 超 越 相 对 善 恶 的 绝 对 的 善 ,亦 即 佛 家 所 说 的 无 漏 善 ,
《 大 学》 所 谓 的至善 。 熊 氏说 : “ 本 体 是 无 漏 善 , 是 至 善 ,是 不 与 恶 对 者 。 ” 本体 之 所 以是 至善 的 ,是 因 为 “ 能 出 生 万 善 而 实 不 留万 善 之 迹 ” _ 2 J 2 。 作 为 宇 宙 万 物 的 总 根 源 , 本 体 不 仅 包 含 一 般 意 义 上 的 善 ,而 且 超 越 一 切 善 。所 以 不 能 从 一 般 道 德 的 层 面 来 把 握 本 体 的 至 善 ,而 是 应 从 超 越 的 层 面 ,将 这 种 至 善 视 作 一 切 与 恶 对 待 之 善 的 总 根 源 ,生 活 中所 有 善 的 含 摄 ,宇 宙 本 体 自身 的 伦 理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上)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上)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上)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上)内容提要熊十力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也是‚现代新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大师。

熊先生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复杂过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从解放前的‚新唯识论?转化为解放后的‚新易学?。

新唯识论以‚本心?或‚仁体?为宇宙本原与本体~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

其特点是受佛学的影响极大~以本体论,‚境论?,和认识论,‚量论?,为基本框架~而人生论显得相对薄弱。

新易学完成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深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因此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关系密切。

新易学的突出特点~是把新唯识论的心本体改造为兼含神质二性的复杂本体。

这既是过去新唯识论宇宙观内在逻辑的新开展~也是对新唯识论的唯心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进行理论综合的新尝试。

新易学放弃‚境论—量论?的新唯识论框架~而加强了对人生论的研究~使认识论从属于修养论~体现了中国儒学以人生论为核心的传统特色。

新易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在宇宙观上强调乾阳潜驱默运于坤阴之中主导并转化坤阴~在人生论上则强调禀于乾阳的仁心对禀于坤阴的形体和习心的主导性~以此建立精进向上、修身以自强的人生哲学。

与新唯识论虽讲体用不二却以本体为主不同~新易学的体用不二论以现象为主~只把复杂本体收摄于现象自身并说为现象内部相反相成的内在根源~实际上等于取消了本体,正因为本体被‚消蚀?了~才真正体现和贯彻了‚体用不二?的基本原则。

在人生论中~体用不二又被表述为天人不二~天蕴藏于人的内部~是含有无限可能性的乾元性海和创造根源。

天以自性显发为仁心一点灵明~随在明察、监督、升进和创发~从而成为人生乃至整个宇宙的现实主体。

本体,恒转,内部的辟势是最原始的宇宙精神~它从一开始就潜驱阴帅于翕势和物质之中~随缘作主~唯变所适~从而推动物质世界不断向前进化~而它自己则随着物质的进化而逐渐显发~最终在人类身上大放光焰。

人类随顺仁心主体的指引而前进~一方面日损私欲、返己尽性~敦仁以立其大本,一方面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开发智慧~爱智格物以行其达道。

熊十力是个怎样的人

熊十力是个怎样的人

熊十力是个怎样的人熊十力,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熊十力是个怎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熊十力是个怎样的人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狂放和疯癫,也着实令后人感到好奇。

据说熊十力自幼便是与众不同,他独具才思,又十分自尊、自信。

他曾口出“狂言”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其父兄听闻诧异不已。

在十六七岁时,他就开始四处游学,最初读陈白沙之“禽兽说”,他便忽起神解,从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觉悟甚至基本奠定了他以后之治学方向。

熊十力的论学方式亦十分奇特,诘难攻讦,无所不及。

通过这种方法,他深感受益匪浅,其许多论点正是在这种辩难之中产生与完善的。

十分有趣的是熊十力和同乡人废名之交往。

他曾回忆称,一旦两人相遇,必会是口舌相加,争论起学术问题来,经常各不相让。

一开始便红耳赤,大叫大嚷,后又扭成一团、拳脚相加,最后便是不欢而散,然而一两日之后再次相聚时,便又谈笑风生,和好如初,这般狂怪又豁达大度之人,可谓是古之罕有,今亦绝无。

文革毁灭了太多人,也包括熊十力。

当时,他的精神再也不能承受,渐至错乱。

他不断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并硬让家人寄出去,他还常常写许多小纸条,连裤子上、袜子上皆写着对“文革”之抗议。

他常穿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长衫,没有扣子,则在腰间胡乱扎了一根麻绳,独自一人走到街上或者公园去,跌跌撞撞,泪涌不止。

他的口中常念念有词,大抵是“中国文化亡了!”与“中国文化亡了!”之类。

然而,街市吵闹,人皆自危,他自然是无人理睬的,或许人们根本未曾听见。

于是,熊十力这位旷世奇哲与千千万万文化人一样,被淹没于这一践踏文化之浊流之中。

熊十力的狂放和疯癫,跟时代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时代不利于文化生存时,狂放和疯癫,应该就是文人们发泄的最好方式。

熊十力小的故事在熊十力的一生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创办一所民间性质的哲学研究中心。

大家都知道,关于哲学的研究,在我国更多的是学术性质的,而如同大众,几乎很少去触碰这一话题,或者所他们有参与,但也只是更自身生活有关的方面。

熊十力新唯识论读后感

熊十力新唯识论读后感

熊十力新唯识论读后感
一开始接触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神秘森林。

那些概念啊,什么“唯识”之类的,就像森林里奇奇怪怪的树,看起来熟悉又陌生。

不过熊先生就像是一个特别的导游,虽然他的话有时候很深奥,但总能让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他在努力把我往某个奇妙的地方带。

在这个哲学的森林里,我发现熊先生的新唯识论就像是一把独特的斧头,他试图砍断传统唯识学里一些他觉得过于繁琐或者不合理的枝枝蔓蔓。

他提出的观点就像是森林里突然出现的新的小路,虽然走起来有点崎岖,但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比如说他对“本心”的强调,感觉就像是在这个复杂的哲学世界里找到了一个超级核心的宝藏。

这个本心可不是那种普普通通的心,而是一种能够主宰一切、蕴含无限可能的东西,就像是隐藏在森林深处的魔法源泉,一旦发现就能改变整个森林的生态。

不过呢,这趟阅读之旅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熊先生设下的思维陷阱里,绕来绕去出不来。

那些复杂的论证就像迷宫的墙壁,我在里面晕头转向。

但正是这种晕头转向也让我知道自己的脑袋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大脑的洗礼。

虽然我不敢说完全理解了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但我知道自己的思维像是被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就像从那个神秘的哲学森林里出来后,看周围的世界都有点不一样了,多了一些思考的维度,也多了一些对人类智慧深度探索的敬畏之心。

这就像是熊先生在我的脑袋里悄悄种下了一颗哲学的种子,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会慢慢发芽,长成一棵属于我自己的思想之树呢。

对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一种新理解–国学网

对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一种新理解–国学网

对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一种新理解–国学网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是在评判佛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并以儒家经典《易经》为宗,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

但是,由于这个体系涉及佛教尤其是唯识宗之义理,更关涉到整个儒学尤其是《易经》之义理。

因此,“新唯识论”不仅内容晦涩、艰深,而且体系庞大、高远。

最近,程志华由对牟宗三哲学的研究转向对乃师熊十力哲学的研究,并以新著《熊十力哲学研究——“新唯识论”之理论体系》系统表达了其研究成果。

学术探讨应以“内在诠释”理路为重历史地看,大凡从事哲学或哲学史研究者多有明确的方法论自觉。

程志华在《熊十力哲学研究》之前言部分专门探讨了方法论。

作者认为,治哲学史者往往有两种不同的诠释理路:一种是“外在诠释”,“要求诠释者‘跳出’研究对象的概念、义理框架,探究时代背景对这些概念、义理所造成的影响,并揭示概念、义理的意识形态功能和社会影响。

质言之,‘外在诠释’侧重探讨的是哲学思想与时代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

传统的阶级分析方法就属于“外在诠释”。

另一种是“内在诠释”。

关于这种理路,作者说,它“要求解释者在研究对象的思想框架内进行诠释;一般只就概念谈概念,就义理论义理,不去涉及时代背景,也不过多地牵涉思想的意识形态功能和社会影响”。

通过对两种理路的对照性探讨,作者肯认并强调了“内在诠释”。

之所以如此,在于作者主张学术思想的生发与变化自有其内在理路,外在原因最终还是要通过内因发生作用,因此学术探讨的重心不应在外因上,而应在内因上。

“本心”本体归于“乾元”本体之下以“内在诠释”的理路为方法论基础,作者首先对熊十力哲学的理论渊源和问题意识进行了探讨,然后分别从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量论、治化论及宗教论几个部分疏解了“新唯识论”体系。

显然,这样一个理论开展反映的是由本体而现象、由内圣而外王的理论脉络。

因此,这是一个以本体论为核心、以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和“治化论”、宗教论为“外围”的理论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上)(一)内容提要熊十力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也是“现代新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大师。

熊先生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复杂过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从解放前的“新唯识论”转化为解放后的“新易学”。

新唯识论以“本心”或“仁体”为宇宙本原与本体,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

其特点是受佛学的影响极大,以本体论(“境论”)和认识论(“量论”)为基本框架,而人生论显得相对薄弱。

新易学完成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深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因此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关系密切。

新易学的突出特点,是把新唯识论的心本体改造为兼含神质二性的复杂本体。

这既是过去新唯识论宇宙观内在逻辑的新开展,也是对新唯识论的唯心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进行理论综合的新尝试。

新易学放弃“境论—量论”的新唯识论框架,而加强了对人生论的研究,使认识论从属于修养论,体现了中国儒学以人生论为核心的传统特色。

新易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在宇宙观上强调乾阳潜驱默运于坤阴之中主导并转化坤阴,在人生论上则强调禀于乾阳的仁心对禀于坤阴的形体和习心的主导性,以此建立精进向上、修身以自强的人生哲学。

与新唯识论虽讲体用不二却以本体为主不同,新易学的体用不二论以现象为主,只把复杂本体收摄于现象自身并说为现象内部相反相成的内在根源,实际上等于取消了本体;正因为本体被“消蚀”了,才真正体现和贯彻了“体用不二”的基本原则。

在人生论中,体用不二又被表述为天人不二,天蕴藏于人的内部,是含有无限可能性的干元性海和创造根源。

天以自性显发为仁心一点灵明,随在明察、监督、升进和创发,从而成为人生乃至整个宇宙的现实主体。

本体(恒转)内部的辟势是最原始的宇宙精神,它从一开始就潜驱阴帅于翕势和物质之中,随缘作主,唯变所适,从而推动物质世界不断向前进化,而它自己则随着物质的进化而逐渐显发,最终在人类身上大放光焰。

人类随顺仁心主体的指引而前进,一方面日损私欲、返己尽性,敦仁以立其大本;一方面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开发智慧,爱智格物以行其达道。

德与慧双运,智与情相资,人类禀受于天的性德日益开发弘实,智慧之光照耀全宇,天地万物无不开发利用,则本体含藏的无限可能性逐渐现实化,这就是以人能成就天道。

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被看成是宇宙大生命刚健生生、一往无前的辩证运动的逻辑必然和最高现实,修身自强是出于自立的本愿,也是宇宙大生命正常运转的必然要求。

人类在自强自立中创造了世界、创造了自己,被看作是宇宙大生命自身逻辑的显现,则人类功德的圆满也就是宇宙大生命的保合太和,所以说天人本不二,亦必不二。

解放以前,熊十力只是一般的爱国民主人士。

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接受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他不仅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具体建议,而且积极进行改造新唯识论和融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工作,努力使自己的新易学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新易学强调本体具有复杂性而精神主导物质,蕴含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立意,是熊十力谋求以新儒学的方式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建设)服务的有益尝试,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应该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目录一、从“新唯识论”到“新易学”1.从《熊子真心书》到《读经示要》2.从《新唯识论》(语体本)到《乾坤衍》二、新易学人生论的哲学基础1、复杂本体说2、体用不二论3、心物不二说4、生命与心灵不二三、新易学人生论的修身理论1、为道日损与默识求仁2、返己尽性与不违仁3、爱智格物与致良知4、天人不二与人能成天四、新易学人生论的历史地位1.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言2.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献策3.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儒学一、从“新唯识论”到“新易学”熊十力先生(1885—1968)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也是“现代新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大师。

熊十力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复杂过程,其突出表现是从解放前的“新唯识论”发展为解放后的“新易学”。

新唯识论以“本心”或“仁心”为宇宙本体,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属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范畴;新易学把宇宙本体规定为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具有调和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性质,从历史背景和阶级关系上看,应划入“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范畴。

新唯识论比较重视本体论和宇宙论,而新易学最关心的则是人生论,具有更浓厚的儒家色彩。

1、从《熊子真心书》到《读经示要》:从“由儒入佛”到“出佛入儒”的心路历程1918年,熊十力的第一部论着《熊子真心书》发表,书中载有“数荆湖过客,濂溪而后我重来”的词句,说明熊十力当时已有开创“现代儒学”之志了。

我们知道,周敦颐是宋明新儒学的开创者,其代表作《太极图说》和《通书》都是衍《易》名篇。

熊十力后来果然成了现代新儒家的核心人物,而且成为“港台新儒家”的直接启导者。

熊十力还是当代颇负盛名的易学大师。

他多次声称“余之学宗主《易经》”,晚年直接把自己的新儒学思想命名为“新易学”。

《熊子真心书》的首篇为《船山学自记》,其中说:“忽读《王船山遗书》,得悟道器一元,幽明一物。

全道全器,原一诚而无幻;即幽即明,本一贯而何断?天在人,不遗人以同天;道在我,赖有我以凝道。

斯乃衡阳之宝筏、洙泗之薪传也。

”1]这段文字对儒学精髓的概括,说到底只是四个字:“体用不二”。

这正是熊十力终其一生所坚持和阐发的核心思想。

文中所述“即人见天、有我凝道”的思想,也表明熊十力对传统儒学人生论的高度重视。

此外,在《答李君》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昔者宣圣盖忧名教,特于《易》言‘精义入神’,孟子以‘集义养浩然之气’,立本焉尔。

”2]这里不仅表现了熊十力对孔孟之道的推崇,而且强调“精义入神”的易理对儒学立本的重要性。

后来的熊氏新易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3]看来绝非偶然。

1920年,经梁漱溟介绍,熊十力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学佛。

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据其义以造论”,以护法吸纳众流,折中为宗,而成《唯识学概论》一书。

熊十力刚刚学佛就欲“造论”,不仅表现了很强的哲学创造欲,也说明他对旧有的佛学是不甚满意的。

象宋明诸儒一样,熊十力研究佛学,多少带有“出入佛老而汇归于儒”的性质。

1922年,又经梁漱溟介绍,熊十力入北京大学任教,接替梁漱溟讲授佛学唯识论,所用讲稿即其早已起草的《唯识学概论》。

讲着讲着,熊十力逐渐对佛教唯识论的学理发生怀疑,“忽不自安,遂辍讲。

”乃悉焚其旧稿,并“融《易》以入佛”,另创《新唯识论》。

《新唯识论》直到1932年才定稿出版,它以《心书》中已萌芽的“体用不二”思想为基础,“杂引《易》、老庄、宋明儒之语,虽未显标为宗,迹其义趣,于彼尤近……盖杂引中土儒道两家之义,又旁采印度外道之谈,悬揣佛法,臆当亦尔。

遂摭拾唯识师义,用庄严其说,自如凿枘之不相入。

”(刘衡如:《破〈新唯识论〉》)4]从而引起佛教界人士的普遍反对。

其实,熊十力本人如何吐呐百家、自为新说,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他袭用了佛家“唯识论”的招牌,并声称“本书于佛家元属创作”,严然以佛学大师自居,这就不能不引起佛教界人士的关注了。

更有甚者,《新唯识论》首章《明宗》开宗明义说:“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实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

”其理论对象既不是教界高僧,也不是一般佛教徒,而是学术界的“诸究玄学者”。

也就是说,熊十力是以哲学家中的一员用《新唯识论》来与哲学界讨论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的。

这等于把佛家理解为一个以研究本体论和认识论为主的哲学派别,而漠视了其宗教信仰意义和修持实践的价值,这又与当时佛教界的一些学者所谓“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观点相矛盾了。

由此导致的理论风波,促使熊十力做更为深入广泛的哲学思考,于是便有了1942年和1943年间《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的出版。

1942年,《新唯识论》语体本上卷出版,熊十力在序言中说:“中卷申明体用,因评判佛家空有二宗大义,而折中于《易》,”5]明确表示本书只是借评判佛教空有二宗大义来阐发《周易》体用不二思想的哲学著作,而不再是为佛教创作的新论。

1943年,《新唯识论》语体本全部印行时,熊十力在《印行记》中写道:“有问:此书非佛家本旨也,而以《新唯识论》名之,何耶?曰:吾先研佛家唯识论,曾有撰述;渐不满旧学,遂毁夙作,而欲自抒所见,乃为《新论》。

夫新之云者,明异于旧义也。

异旧义者,冥探真迹,而参验之此土儒宗及诸巨子,抉择得失,辩异观同,所谓观会通而握玄珠者也。

破门户之私执,契玄同而无碍,此所以异旧义而立新名也。

”6]这就是说,《新唯识论》已不是持门户私执的佛学著作,而是广采博征、自抒所见的哲学论着。

这么一来,熊十力便名正言顺地被佛教界人士剔出了“佛门”。

于韬在《世间解》上撰文说:熊十力“不但要以佛释儒,而且还要以佛附儒”,他根本不是什么“新法相宗”,而是“新儒家派”。

与此同时,熊十力也受到了哲学界、尤其是儒学界的热烈欢迎。

贺麟在《当代中国哲学》中说:熊十力“得朱陆精意而融合儒释”,“为陆王心学精微化最独创之集大成者”。

7]从此,熊十力便算是以“新唯识论”鸣世的“现代新儒家”了。

关于《新唯识论》(语体本)的哲学归趣,熊十力在序言中说:“识者,心之异名。

唯者,显其殊特。

即万化之原而名之以本心,是最殊特;言其胜用,则宰万物而不为物役,亦足征殊特。

《新论》究万物而归一本,要在反之此心,是故以唯识彰名。

”8]以本心为万化根源,以返求本心为立论归要,真是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从这一概括亦可看出,《新唯识论》的重心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用熊十力自己的话说,是“境论”,而作为传统儒学核心内容的“人生论”则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944年,熊十力又创作了《读经示要》一书,这才是一本典型的新儒学著作,但也可看作是对《新唯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

全书共三卷:一、经为常道不可不读;二、读经应取之态度;三、略说六经大义。

熊十力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至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有些问题须作新的诠释,然其中确有恒常不易的大道在。

他说:“夫经学者,旧云圣学,其为道也,以见自性为极,以会物归己为本,以反身而诚、乐无不备为功修之实,以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极乎裁成辅相、参赞化育为功修之盛。

圣学广大悉备,未始遗知能,而实超过知能之境。

此其所以别于宗教而为哲学之极旨。

”9]这可谓熊十力正式确立其新儒学人生论思想的重要标志。

他还说:“孔子之道,内圣外王,其说具在《易》、《春秋》二经,余经皆此二经之羽翼。

《易经》备明内圣之道,而外王赅焉;《春秋》备明外王之道,而内圣赅焉。

”10]可见熊十力已把内圣学与《易学》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其新易学人生论思想已渐趋成熟。

总之,《读经示要》概论儒学历史和内圣外王,最终确立了熊十力作为“现代新儒家”的牢固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