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版社库存问题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出版社库存问题的思考

作者:李晓秋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4期

摘要:近年来,出版行业库存图书积压日趋增多的事实,已经给许多出版社带来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致使出版社整体效益严重下滑,进而制约了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出版业的发展,有限的出版资源、出版社领导的盲目扩大图书出版规模、编辑人员的素质等问题,导致库存图书的积压问题呈不可控制的态势。为了全面解决出版社的高库存现象,提出了加速资金流通,从深层次挖掘导致出版社库存积压的原因,对症下药,以及其他解压的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库存积压;体制改革;出版资源;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46-02

库存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也是我国出版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库存图书积压日趋增多的事实,已经给许多出版发行单位带来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尤其是出版社更是叫苦连天。以2005年计,在7年的时间里,我国图书库存平均每年以12.28%的速度增长,远远超出定价总金额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为6.93%);与7年前比较,总量几乎翻了一番。库存图书积压致使出版社整体效益严重下滑,进而制约了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控制出版社的库存数量,如何在流通交易环节尽快消化库存,如何在政策层面合理核销库存,是出版社尤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出版人士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年代,图书是按计划生产、销售,不存在销不出去和退货的问题,因此,一般不考虑库存数量的控制问题。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改革,特别是图书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出版社出现了库存图书急剧增加的现象,且有不可控制的趋势,为了全面解决出版社的高库存问题,加速企业的资金流通,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应该深层次地研究库存图书积压的成因,方能对症下药。

一、库存图书积压的深层次原因

1.体制改革中过于追求出书规模(品种)与发行码洋,激励导向出现了偏差

目前,中国出版集团化的覆盖面越来越大,我们在讨论任何问题的时候,都无法回避它的存在。集团化是中国出版改革的探索与进步,集团化也是具有多样性的。不同的集团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但相同之处还是有的,比如,对于下属出版社的管理都有所加强,其力度都远远高于当初出版局对出版社的管理。它以管理经营为主,强调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应该肯定的是,一定的图书品种和规模是出版社进入图书市场并赢得市场的物质基础,拥有能够转化为读者购买行为的图书发行码洋是出版社获得效益的前提条件,因此,出版者强调保持一定的出书规模和力争更多的有效发行码洋,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必须的。问题是现在有些出版者把出书规模和图书发行码洋强调到了不适当的地步。这主要表现在:在图书编辑出版方面,不仅向编辑人员提出过高的字数指标,而且把奖惩激励导向了品种与字数一方。这样必然导致图书的品种与规模上去了,而图书的质量却下来了,进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了,有不少图书一入库就可能成为滞销书。在发行方面,一些出版社不仅把发行码洋作为完成任务指标的重要部分,而且与奖惩机制紧密挂钩,致使发行人员只顾多发货,而忽略了发货后的宣传与上架促销工作。甚至有的为了实现多创码洋,多得奖金,不仅对经销者需要的货加大发量,而且对明知经销商不需要的也放开发货,以至造成惊人的退货。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出版者仍然要这样做下去呢?究其深层原因,一是决策者没有跳出在图书处在卖方市场情况下的思维定势,认为只要出书多、发行码洋多,就能获得效益,维持发展;二是由于把出书品种和发行码洋视为出版社发展的标志,为了在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保持发行码洋不下滑,明知库存图书增多不是好现象,也仍强调通过多出书和多发货来维持出版社的发展势头,这样,表面上看出版社的形势红红火火,但实际上库存图书会越来越多,实际效益也必然日趋下滑。

2.对市场需求缺乏周密细致地分析,盲目确定印次印量

图书生产与其他商品生产一样,也要贯彻以需定产的原则,做到既能保障供应,又不积压浪费。当前,在确定图书印次和印量上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对周转库存量缺乏现实的和个性的分析,比如有些出版单位为了防止库存图书断供,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仍沿用过去的做法,即把保持三个月以上的供货量作为确定是否重印的依据,同时,也不管每种图书的市场前景如何,一律参照同一周转量来确定是否重印。二是在确定印量的参照数上存在较大误差,这主要是指那些商发与主发量较大的出版单位,容易把新书的商发与主发量视为市场的实际销量。事实上无论是商发还是主发,都属投石问路的性质。从实践来看,要客观预测新上市图书的销量,一般需要三至四个月的时间,如果仅依据商发和主发的发货量来确定重印量,对那些不适销对路的图书,就难免出现一面重印发货、一面退货的情况。同时还要看到,现在图书市场周期已经大大缩短,特别是一些较时尚的大众生活图书,一般仅有一年左右的市场生命力,如果对此类图书的重印量不能持慎重态度,就难免造成库存积压。

3.“乱砍滥伐”选题资源,导致出版物选题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导致人们不肯去做深入的市场调研,开发一些原创的、有社会价值的选题,也不管出版物选题是否雷同,出版物市场需求潜力是否存在,而是凭感觉,

闭门造车,或者是盲目追风、有意跟进,看见别人出了好书,在市场上畅销,就赶忙照猫画虎地“克隆”一个,跟在别人后面撵、赶、追、超,或者干脆重复出版,从而造成出版物主题重复、选题雷同,同名称甚至低水平的大量出版物充斥市场。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在我国出版的图书中,一部《红楼梦》共有120个版本;学生类读物中,“少儿百科全书”共有600种,“十万个为什么”共有500种,“图说365系列”共有300种,“作文大全”共有1 100种,“奥林匹克”系列共有500种,以“黄冈”冠名的教辅读物非重名版共有370种,“目标与检测”类教辅读物共有400种……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出版物在市场上的供需失衡。其结果无非是两个:要么出版社之间比赛降价,引起出版物价格大战,落得竞争者两败俱伤的下场;要么由于出版物的滞销,造成出版物的大量压库,或者经销商大量退货。

4.出版物市场的无序竞争导致大批量出版物滞销压库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版物市场上“高码洋、低折扣”的现象愈演愈烈,许多出版企业也都参与其中。某些出版企业竟通过出卖书号资源而发不义之财,为不法书商混入出版物市场创造了可乘之机。因此,出版物市场充斥了大量平庸出版物、粗制滥造出版物、盗版出版物,以3折、2折甚至1折的发行折扣销售图书的现象在某些图书订货会上已经不再是新闻,不仅严重损害了出版企业在社会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更影响了消费者对出版物的购买欲望。许多正规出版企业就是由于无法承受市场上过低的出版物发行折扣而导致大批量出版物滞销压库。

5.阅读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诞生,人们已经告别了单纯依赖纸质媒体阅读的方式,网上阅读、手机阅读等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重要阅读方式。相对于纸质媒体,多媒体阅读更加生动,它实现了文字、声音和影像的同步,而且电子图书的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对年轻人有较大的吸引力。这无疑是对纸质图书的销售的冲击。

二、解决库存积压问题的措施

针对目前出版行业库存积压的现象,有效破解库存积压之痛的药方是什么呢?一是先期预防——用良好机制控制无效、重复的选题出版。二是中期用药,用制度保证有效消化。三是后期排毒,用泻药消除“肿块”。

1.建立良好机制,控制库存

抓住出版体制改革的时机清理库存,对于没有可能再销售的三年以上的库存图书,应根据国家财税政策,及时予以报废处理。改企后的出版社,对库存图书应建立定期清点/甄别/退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