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读后感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休谟人性论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休谟人性论
休谟的人性论以其创见和深刻的观点而闻名,读后我深受启发并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
理解。
休谟主张人性是由感觉和情感驱动的。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决策都是基于对感觉的追
求和对情感的回应。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尽管理性思考在人类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感觉和情感对我们的影响。
人性论中讨论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人类的自私本性。
休谟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出
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他提出了一种“利己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自
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这使我思考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社会中的合作与竞争。
此外,我也对休谟对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的观点产生了兴趣。
休谟认为道德是建立在
感觉和情感基础上的,而非理性思考。
他质疑了道德观念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为道
德标准是主观的,因为它们基于个人的喜好和厌恶。
这让我重新思考了道德判断的本
质和价值。
总的来说,休谟的人性论为我提供了对人性和行为动机的全新视角。
他的观点挑战了
传统的理性主义观点,强调感觉、情感和自私的本性对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
书后,我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意识到理性和情感对我们的日常决策和
生活选择中的作用。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人性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所著的一部关于人性和道德的哲学著作。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深入和有启发性,对于理解人性和道德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参考。
在《人性论》中,休谟提出了他的观点:人性是基于感觉和经验的。
他认为,人的行为和决策是由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所决定的,而不是由理性或道德所主导。
他通过分析人们的欲望、动机和行为来解释道德行为的来源。
休谟认为,人性的根源是人类对于快乐的追求和对痛苦的回避。
他认为,我们的欲望和动机的本质是由我们的感官所决定的,我们的决策也是基于利己主义的。
他认为,道德行为和我们自身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之所以会有道德行为,是因为人们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帮助他人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
这种观点对于道德的理解和评价提出了挑战。
在阅读《人性论》的过程中,我对人性和道德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人的行为和决策确实是受到感觉和经验的影响,而不是完全由理性或道德所主导。
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和快乐的追求,而非真正的道德动机。
但是,休谟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忽略了人类道德行为中的共情和同理心的作用。
虽然人的行为确实是基于个人利益,但休谟从这个角度忽略了人类社会中的合作和互助的重要性。
人们通常会根据他人的需要来行动,通过共情和同理心来推动道德行为的实施。
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休谟没有对此进行深入讨论。
另外,休谟关于道德的讨论也忽略了社会规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对于道德的认知和评价并不相同。
有些行为在某个社会和文化中可能被视为道德行为,而在另一个社会和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道德的。
休谟的观点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从而忽略了社会和文化对道德认知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读完《人性论》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这本书对于理解人性和道德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
虽然休谟的观点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但这本书依然对我在道德问题上的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引言概述:《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探讨了人类的本性和社会起源等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人性论》进行分析和阐述,包括人类的本性、社会契约、教育的重要性、政治权力和自由意志。
一、人类的本性1.1 人类的天生平等:洛克认为,人类在天生上是平等的,没有人天生就具有优越的地位,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权利和尊严。
1.2 人类的理性:洛克认为,人类天生具备理性,能够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认识世界,并且具备自由意志。
1.3 人类的自然权利:洛克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二、社会契约2.1 社会契约的形成:洛克认为,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达成的一种共识,通过社会契约,人们同意放弃一部分自由,以换取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2.2 政府的合法性: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只有在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行使。
2.3 社会契约的限制:洛克认为,社会契约并不意味着人们完全放弃了自由,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权利而约束政府的权力。
三、教育的重要性3.1 教育对于塑造人性的作用:洛克认为,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智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从而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3.2 教育的目的: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其成为有责任感和自律性的人。
3.3 教育的普及:洛克主张普及教育,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无论贫富和社会地位。
四、政治权力4.1 政治权力的来源:洛克认为,政治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制约。
4.2 政治权力的目的:洛克认为,政治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政府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滥用权力。
4.3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同意,只有在人民的授权下才能行使政治权力。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代表作之一,它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阅读完《人性论》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霍布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对自身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霍布斯在《人性论》中提出了“人人为人”的观点,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自利的,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会不择手段地竞争和斗争。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运行需要一种强大的中央权力来维护秩序和稳定,否则社会将会陷入混乱和动荡。
这种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使我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人性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自私自利和竞争的本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竞争和斗争。
这种自私自利的本性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行。
与此同时,霍布斯对社会秩序的思考也使我对社会的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他认为社会需要一种强大的中央权力来维护秩序和稳定,否则社会将会陷入混乱和动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为缺乏有效的中央权力而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
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也使我对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产生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霍布斯的《人性论》是一部极具启发意义的著作,它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运行规律,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阅读完《人性论》之后,我对人性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也对自身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性论读后感6篇
如何免费查信用报告信用报告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工具,它记录了个人的信用历史和信用评分。
知道自己的信用情况对于个人的金融计划和申请贷款非常重要。
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如何免费查看自己的信用报告,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
方法一:信用查询机构的免费报告目前市场上有许多信用查询机构,它们会根据个人提供的身份信息和信用历史生成信用报告并提供查询服务。
有些机构为了吸引用户,会提供免费查询的服务,但随后可能会有一些收费的增值服务。
所以,如果你决定选择这种方式,一定要留意是否会有潜在的费用。
方法二:公共机构的免费报告除了商业信用查询机构,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或金融监管机构也会提供免费的信用报告查询服务。
你可以通过访问相关政府或机构的官方网站,查找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并按指示提供个人身份信息进行查询。
这种方式通常是完全免费的,并且提供的报告也非常详尽。
方法三:信用卡公司和银行的免费报告一些信用卡公司和银行会定期向客户提供免费的信用报告,这是非常方便的一种方法。
如果你是其中的客户,可以联系相关的银行或信用卡公司,询问他们是否提供免费信用报告的服务。
通常,他们会要求你填写一个申请表格,然后会寄送信用报告到你提供的地址。
方法四:在线信用报告平台的免费报告现在有一些专门的在线平台可以免费查看个人的信用报告。
这些平台通常会与信用查询机构或金融机构合作,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得报酬。
你只需在平台上注册并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即可获得免费的信用报告。
然而,使用此类平台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可靠的、有良好口碑的平台,以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查看信用报告时都应该保持警惕,防止落入诈骗者的陷阱。
在提供个人身份信息之前,一定要确保所使用的网站是安全的,可以通过查看网站的安全证书或使用加密连接等方式来判断。
此外,一旦发现自己信用报告中有错误的信息,务必及时联系相关机构进行更正。
总结起来,免费查信用报告可以通过商业信用查询机构、政府机构、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在线信用报告平台等多种方式实现。
人性论读后感(5篇)(共12页)
人性论读后感(5篇)[范文仅供参考,自行编辑使用]人性论读后感感1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奥。
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最近,因为青共校的读书小组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队,出乎意料的选择了经典哲学书籍《人性论》。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
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
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
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
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
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人性论》是一部由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所著的重要哲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霍布斯论述了人性的本质、人类社会的组织和政治权力的来源。
他认为人性本质上是自私的、贪婪的,而政治权力的存在是为了约束人的自私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霍布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政治权力的独特理解。
首先,霍布斯对人性的描述让我对人类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的、贪婪的,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往往会忽视他人的利益,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对人性的描述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的自私和贪婪是多么普遍和根深蒂固,而这也正是社会中许多问题的根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霍布斯的《人性论》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规律。
其次,霍布斯对政治权力的理解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政治权力的存在是为了约束人的自私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组织和政治权力的形成是为了解决人类自私和贪婪的问题,使得社会能够有序地运行。
这种对政治权力的理解让我意识到政治权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政治权力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在当今社会,政治权力的作用和影响一直备受争议,而霍布斯的《人性论》给了我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我更加客观地看待政治权力的本质和作用。
总的来说,霍布斯的《人性论》是一部充满洞察和思辨的重要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性和政治权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政治权力的重要性。
我相信,这种对人性和政治权力的深刻理解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思想的营养,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见识。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在阅读《人性论》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深邃而又充满思考的世界。
作者对于人性的剖析,让我对人类自身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和启发。
书中开篇就对人类的认知能力进行了探讨。
作者认为,我们的感知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我们在亲身经历时所产生的强烈而生动的感觉,而观念则是在印象的基础上,经过记忆和想象所形成的较为微弱和模糊的思维。
这种区分让我明白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往往是建立在我们所接收到的直接感受和后续的思考加工之上。
作者进一步指出,因果关系是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
我们总是倾向于从一个事件的发生去推断另一个事件的必然结果。
然而,这种因果推断并非是基于绝对的必然逻辑,而是基于我们长期以来的经验积累和习惯形成。
比如,我们看到火会想到热,看到乌云会想到可能会下雨。
但这种推断并非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我们不断地观察和体验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
在谈到人性中的情感部分时,作者认为,情感的产生与我们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密切相关。
当我们认为某件事物对我们有利时,就会产生喜悦、爱等积极的情感;反之,当我们认为某件事物对我们有害时,就会产生痛苦、恨等消极的情感。
这让我思考到,我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于周围事物的主观评价和认知。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道德判断的问题。
作者认为,道德并非是先天存在的绝对标准,而是基于社会习俗和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形成的。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可能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它们都旨在维护社会的秩序和人类的共同利益。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和判断,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观点,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背景和共同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禁思考起人性中的弱点和局限性。
例如,我们常常会受到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影响,导致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
我们也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而忽视了他人的存在和需求。
这些人性的弱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对人性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的认知、情感、道德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休谟在书中首先探讨了人类的认知能力。
他认为,我们的观念来源于印象,印象是更为生动和强烈的感知,而观念则是对印象的复现和组合。
这一观点让我重新思考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的认知是客观准确的,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们所接收到的印象的影响。
而且,休谟指出,因果关系并非是一种必然的联系,而是基于经验和习惯的一种推断。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轻易地认定某些因果关系,而可能忽略了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在情感方面,休谟认为情感是源于苦乐的感觉。
例如,我们对于美的欣赏和对丑的厌恶,本质上是因为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或者痛苦的感受。
这让我思考了我们对于事物的喜好和厌恶并非完全是理性的判断,而是受到情感因素的很大影响。
而且,他还提到了骄傲与谦卑这两种情感,指出它们与自我和与自我相关的对象有关。
这使我明白了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状态。
谈到道德,休谟认为道德判断并非基于理性,而是基于情感。
我们对于道德行为的赞扬或谴责,是基于我们内心的感受而非纯粹的逻辑推理。
比如,我们赞扬善良和正义的行为,并非仅仅因为它们符合某种理性的原则,更是因为它们在我们心中引起了愉悦和赞许的情感。
这让我反思了道德判断的本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道德判断往往是受到情感和直觉的引导。
休谟的《人性论》还让我思考了人类的自由意志问题。
他认为,自由与必然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概念。
虽然我们的行为受到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自由。
这使我对于自由的理解更加深入,认识到自由并非是绝对的不受约束,而是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的自主选择。
此外,书中关于信念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休谟认为,信念是一种不同于单纯观念的心理状态,它具有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引言概述:《人性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探讨了人类的本性以及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通过阅读《人性论》,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对个体的塑造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人性论》进行分析,包括人性的多元性、社会对人性的影响、人性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对个体自由的思考。
一、人性的多元性1.1 人性的本质:卢梭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良和自由的,每个人都具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天性。
1.2 人性的多样性:卢梭指出,人性在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出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倾向。
1.3 人性的复杂性:卢梭认为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受到个体的经验、教育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二、社会对人性的影响2.1 社会的规范:社会通过制定法律和道德规范来规范个体的行为,对人性进行约束和引导。
2.2 社会的压力:社会对个体施加的压力和期望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使其迎合社会的价值观。
2.3 社会的教育:社会通过教育系统来灌输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个体进行塑造和引导。
三、人性与道德的关系3.1 人性的善良:卢梭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帮助他人的愿望。
3.2 社会的道德:社会通过道德规范来引导人性的表现,使人们遵循公正、善良和诚实的原则。
3.3 人性的堕落:卢梭同时也指出,社会的不公正和道德败坏会导致人性的堕落和道德沦丧。
四、对个体自由的思考4.1 个体的自由:卢梭主张个体应该享有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发展,而不受社会的不合理限制。
4.2 社会的限制:然而,社会的规范和压力会限制个体的自由,使其迎合社会的期望和价值观。
4.3 个体的选择:个体应该思考自己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而不被社会束缚。
结论:通过阅读《人性论》,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多元性和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受到个体的经验、教育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通过规范和压力来引导人性的表现,同时也通过道德规范来塑造人性。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哲学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对书中对人性概念的阐述印象深刻。
休谟认为人性包括理智和情感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理性或感性来概括。
同时,书中对理智和情感的区分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两者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我对书中对情感在人性中的重要性的强调产生了共鸣。
休谟认为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不仅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还决定我们的行动方向。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情感在人性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
此外,我也对书中对道德和伦理学的探讨产生了兴趣。
休谟认为道德和伦理学是基于情感而非理性的判断,它们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
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道德和伦理学的本质和来源,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中道德和伦理问题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人性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性的概念、情感和道德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思考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哲学并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问。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美如果不被放置于同我们相关的某种东西中,单从自身考虑绝不可能产生任何骄傲或自负;而没有美或其他可以代替美的东西,只有最强的关系就很少能对那种情感产生影响。
以我的理解,骄傲和谦卑与我们的喜悦和悲痛相挂钩。
喜悦和悲痛是直接情感,他们的产生比较简单,许多物体性质都会让我们产生痛苦或快乐的感觉。
但是,骄傲和谦卑的产生则要这些感觉在我们的灵魂中被激起并且构成其存在和本质的那些特殊的情绪。
也就是说,骄傲和谦卑产生于悲痛和快乐,但是有悲痛和快乐不一定就有骄傲和谦卑,它们是比骄傲和谦卑更高层次的情感,”一个对象仅仅是通过愉悦作为中介才得以产生骄傲,这是因为,那个对象得以产生骄傲的性质实际上只是产生愉悦的能力。
另一个培根没提到的是,它们还存在着互促关系。
我们知道,骄傲的人在炫耀自己时都会很快乐,谦卑的人遇到惭愧时会很伤心,这时的快乐和伤心好像已经不是原来的了,而是因为骄傲或谦卑而形成的。
所以,我认为,骄傲和谦卑在喜悦和痛苦的条件下形成,但在形成之后又会反作用于快乐和痛苦,使它们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有所增加。
然后,我很认同培根所说的骄傲产生的限制之一是自己独有的对象,或者至少是少数人共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乏这方面的证明。
像上天在我们一生下来就赋予我们的东西,眼睛能看到美丽的东西,耳朵能听到美妙的声音,四肢能让我们行走和做自己想干的事等等。
这些是大部分人所拥有的,但是我们却极少听到有人会因为这些而骄傲自豪。
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这些都是人的劣。
人性论第二卷读后感
人性论第二卷读后感刚踏入这个“人性第二卷之旅”,我就被休谟对情感的剖析惊到了。
他像是一个拿着放大镜的侦探,把情感这个神秘的家伙,拆得七零八落。
我以前觉得情感就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高兴了就笑,难过了就哭呗。
可休谟不这么看,他说情感背后有着复杂的原理。
比如说骄傲和谦卑,他指出这两种情感不是没来由的,而是和我们自身的各种特质、周围的人和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好像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的骄傲和谦卑不是自己脑袋里随便冒出来的小泡泡,而是被很多看不见的线拉扯着的气球。
再说说爱和恨。
以前我觉得爱就是喜欢一个人,恨就是讨厌一个人,简单得很。
休谟却像一个情感界的老中医,把爱和恨的“脉象”摸得清清楚楚。
他说爱和恨的产生是因为对象与我们有利益关系或者关系到我们的快乐和痛苦。
这就好比我们爱一个人可能是因为他总是给我们带来好处或者快乐,恨一个人可能是他老是让我们难受。
这让我意识到,情感世界里看似浪漫或者冲动的爱与恨,其实也有着很实际的根基呢。
在这一卷里,休谟还谈到了意志和直接情感。
他把意志这个东西拎出来,告诉我它就像一个小舵手,在情感的海洋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行为是自主的,但是按照休谟的说法,意志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就像我想减肥,意志告诉我要少吃甜食,可是看到美味的蛋糕时,其他的情感就像一群小恶魔,在我耳边喊:“吃吧,吃吧,就一口。
”这时候意志就和那些想吃蛋糕的情感开始拔河了。
不过读的时候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
休谟的分析太细致了,就像在解一团超级复杂的毛线球,有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脑子都快转不过来了。
但是一旦跟着他的思路一点点解开,又有一种恍然大悟的爽快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引言概述:《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于17世纪末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人类的本性、社会契约和政治权力等问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对《人性论》的读后感。
一、人性的本质1.1 人性的普遍性:洛克认为,人性的本质是普遍的,不受种族、国籍或者文化的限制。
无论人类身处何种环境,其本性都具有普适性。
1.2 人性的善良:洛克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人们天生具有同情心和合作意识。
这种善良的本性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提供了基础。
1.3 人性的可塑性:洛克认为,人性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这种可塑性使得人类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社会契约论2.1 自然权利:洛克认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享有一些基本的自然权利,如生命、自由和财产权。
这些权利是人类天赋的,不可侵犯的。
2.2 社会契约: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然权利,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形成政府,并将一部份权力委托给政府,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3 政府的合法性: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应该建立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之上。
三、政治权力与限制3.1 政治权力的目的:洛克认为,政治权力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
政府的权力应该是有限的,不能滥用。
3.2 权力分立:为了避免权力滥用,洛克主张将政府的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并相互制约,形成权力的平衡。
3.3 人民的反抗权:当政府滥用权力或者违背人民意愿时,人民有权利进行反抗和推翻政府,以恢复合法权力和保护自己的自然权利。
四、教育的重要性4.1 教育与人性:洛克认为,教育对于培养人性的善良和塑造人的品格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培养道德观念、批评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4.2 教育与社会进步:洛克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惟独通过教育,人们才干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4.3 教育的普及:洛克主张普及教育,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以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公正。
2023人性论的读后感
2023人性论的读后感2023人性论的读后感篇1本书还没读完,刚读到信念这儿120来页的样子。
突然有所悟,后面的文字就象读说明书一样,一目十行。
实际上休谟全书应该只说了一个事。
那就是:人是感情动物,人活在想象之中。
如是而已。
休谟是怀疑论者,他否定了理性,他认为推理也只不是一种想象力而已。
理性的由来,也是来自感性的,感性来自知觉,知觉来自刺激。
我以前认为,感性是理性之花,现在想来,感性应是理性它妈。
是感性的结晶体。
休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探讨一个人类最本质的问题。
他是真正的溯本求源者。
把人是什么,人是怎样思维,怎样生活的搞明白。
再回过头来看世界,不是可以洞若观火了吗?更可贵的是,休谟做到了。
当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一切主义各思想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休谟给出了最根本的回答。
休谟从根本是解决了“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当其他哲学家在喋喋不休的在一个范畴内大谈哲学的时候。
此书还没读完,先说这么多吧。
接下来再欣赏休谟的精彩表演了!在此感谢我的大哥,他推荐给我这本书。
并感谢他的鼓励,他说我可能越到后来越会看不懂。
拜他所赐,人正在享受读书的这分快乐。
本书还没有读完,我只是不想把它一口气读完而已。
象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吗,呵呵,有点傻。
如果说马克思写了一篇社会发展的记叙文,黑格尔写了几篇说明文,弗洛伊德写了部小说。
休谟写的是说文解字,一部文字学。
对了还有语法的问题。
他的精彩超过了他本身。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休谟颠覆了我们自以为是的整个世界。
只要是人,他的理论都是最有效的。
也就是说,他解开了人类思想的DNA。
他将为此而不朽。
为此,我写了几句话:光明不在远方,就在我们心里。
我们永远也得不到什么,我们能得到的只是这旅途的快乐。
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我们会看到黑暗,并对着更大的黑暗大声说:看,这就是光明!2023人性论的读后感篇2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感觉是人的思想、认识观念的唯一________,因此,人的认识对象只能限定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
人性论第二卷读后感
人性论第二卷读后感这一卷啊,主要在讲情感啥的。
休谟就像一个特别细致的导游,带着我们去探究人类情感的各种角落。
我感觉他就像是在扒开那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心理层面的东西。
先说骄傲和谦卑吧。
以前我就觉得骄傲和谦卑这两种情感挺简单的,骄傲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谦卑就是低调嘛。
但读了之后才发现,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可多了。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产生跟很多因素有关,像我们拥有的财富、美貌或者才华啥的。
这就好比是我们心里有个小天平,当我们在某些方面有了优势,比如突然发现自己在画画上特有天赋,那这个小天平就会向骄傲这边倾斜。
可要是在一些方面不如别人,可能就会谦卑起来。
而且这个过程还不是孤立的,它跟周围的人也有关系。
就像是你在一群都不会画画的人中间,你的那点绘画小才华可能就会让你更骄傲;要是在一群大画家中间,你可能就谦卑得不行了。
再说说爱和恨。
这可真是人类情感里的重头戏。
爱不仅仅是那种男女之间的爱情,还包括对朋友、家人的喜爱。
恨也不是简单的讨厌,而是一种很强烈的负面情感。
休谟说这两种情感的产生也跟对象的各种属性有关。
比如说一个人总是帮助你,对你特别好,那你就很容易产生爱。
相反,如果有人老是欺负你,算计你,那恨就滋生出来了。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那些人际关系。
有时候我们和一个人相处得好,可能就是因为他身上有很多让我们欣赏、感激的地方;而和另一些人处不来,肯定是有一些让我们讨厌的行为或者品质。
读的时候我也有犯迷糊的地方。
休谟的这些分析太细致了,细致到有时候我都觉得是不是有点太较真了。
毕竟在生活中,我们的情感产生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的事儿,哪能想那么多呢。
但后来又想,这就像是科学家研究物理现象一样,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去想那些物理原理,但它们确实存在并且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人性中的情感也是这样,虽然我们平常都是稀里糊涂地感受着,但休谟把它剖析出来,就像是给我们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在阅读完《人性论》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人性的认识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书中开篇就探讨了人类认知的本质。
作者认为,人类的认知来源于感觉和经验。
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外界的信息,然后经过大脑的加工和整理,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
这让我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判断,很多时候都是基于我们的直接感受和过往的经历。
比如,我们觉得火是热的、冰是冷的,这就是通过感觉获得的认知;而当我们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会根据之前的经验做出相应的反应。
关于印象和观念的论述也十分精彩。
印象是指我们在当下直接感受到的强烈而生动的知觉,而观念则是对印象的较为模糊和微弱的复现。
比如说,我们亲眼看到一朵美丽的花,那瞬间的视觉感受就是印象;而当我们回忆起那朵花的样子时,就是观念。
这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观念往往是印象的延伸和再现。
而且,我们的观念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印象的限制和影响。
在谈到情感方面,作者指出情感是人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情感的产生既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也受到我们自身内在的心理状态的影响。
比如,当我们获得成功时,会感到喜悦和自豪;而遭遇挫折时,则会感到沮丧和失落。
同时,情感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强度。
书中对于道德的探讨也让我深思。
道德判断并非仅仅基于理性,情感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对于善良和邪恶的评价,往往不仅仅是基于逻辑分析,更多的是基于我们内心的感受和直觉。
比如,看到有人帮助他人,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赞赏和钦佩的情感,认为这是一种善的行为。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作者对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人类的理性并非是无所不能的,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和不确定性时,常常会出现错误和偏差。
这也让我反思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过度依赖理性,而应该综合考虑情感、直觉等因素。
另外,关于自由意志和必然论的讨论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
作者认为,虽然我们在某些情况下感觉自己有自由意志,但实际上我们的行为往往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必然影响。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引言概述:《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于17世纪末著作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对于人类的本性和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人性论》进行阐述,分别是人的本性、社会契约、政治权力、教育和道德观念。
一、人的本性1.1 人的本性是自由和平等的。
洛克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具有自由和平等的本性。
每一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由权利,不受他人的支配和压迫。
1.2 人的本性是理性的。
洛克认为人天生具有理性,能够通过思量和推理来认识事物,从而追求真理和幸福。
1.3 人的本性是有限的。
洛克认为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人们需要依靠社会和他人的匡助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二、社会契约2.1 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达成的协议。
洛克认为人们为了摆脱自然状态下的不安全和不稳定,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社会秩序和政府权力。
2.2 社会契约的基础是人们的共识和合意。
洛克认为社会契约是基于人们的共允许愿和合意,而非强制性的。
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是否参预社会契约。
2.3 社会契约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权利和利益。
洛克认为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而非压迫和剥削人民。
三、政治权力3.1 政治权力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授予政府的。
洛克认为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政府应该为人民谋求最大的利益。
3.2 政治权力应受到限制和监督。
洛克主张政府的权力应受到法律和制度的限制,以防止滥用权力和侵犯人民的权益。
3.3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支持。
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认可,如果政府再也不为人民谋求利益,人民有权利推翻政府。
四、教育4.1 教育对于培养良好公民是至关重要的。
洛克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和道德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培养良好的公民品质。
4.2 教育应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洛克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4.3 教育应该普及并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篇一:人性论读后感《人性论》读后感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奥。
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最近,因为青共校的读书小组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队,出乎意料的选择了经典哲学书籍《人性论》。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
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
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
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
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
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
这一点在经验中就表现得充分地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人性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人性论》读后感一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奥。
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最近,因为青共校的读书小组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队,出乎意料的选择了经典哲学书籍《人性论》。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
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
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
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
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
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
这一点在经验中就表现得充分地明显。
我们的爱和恨永远指向我们以外的某一个有情的存在者。
当我们谈及自爱时,那不是就爱的本义而言,而且自爱所产生的感觉和一个朋友或情人所刺激起的柔情也并无共同之点。
憎恨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因为我们自己的过失和愚蠢而感到耻愧;但是只有由于他人所加的侵害才会感到愤怒或憎恨。
爱和恨的对象显然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前一种情感的感觉永远是愉快的,后一种情感的感觉则永远是不快的。
我们还可以大概地假设说,这两种情感的原因永远是和一个有思想的存在者相关的,而且前者的原因产生一种独立的快乐,而后者的原因则产生一种独立的不快。
凡对自己的性格、天才、财富感到满意的人,很少有不想在世人面前显露自己,并取得人们的爱和赞美的。
显而易见,成为骄傲或自负的原因的那些性质和条件,也就是虚荣心或名誉欲的原因;我们自己最为得意的那些特点,我们总是要炫耀于人。
但是假设爱与尊重不是和骄傲一样由同一性质产生的仁它们的不同点只在于这些性质或是与我们有关,或是与他人有关,那么这种进行方法将是非常荒谬的,而且人们也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所有的情绪互相对应。
其实我觉得,正是因为人们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的情绪互相对应,才有了那些“求而不得”之类的怨恨或难过。
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这个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无数这样的情节在上演,这只是人们最基本的情感反应。
所以,即使是失业、失意、失利、失势,甚至是失恋,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谁没有那么几件让自己受伤到骨子里的事呢。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没有谁能一切都顺顺利利,对于爱与恨能真正的洒脱看待,是所有人应该去最求的。
但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确实很少。
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感觉是人的思想、认识观念的唯一来源,因此,人的认识对象只能限定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
只有人感觉到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物质世界”是无法感觉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
由于“人只能认识感觉”,而对于感觉产生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是不可知的。
这就是不可知论。
对于他的“不可知论”,我并不十分理解,应该说基本不懂他所表达的意思。
上网查了关于不可知论一些基本问题,最后也只能望而却步了休谟于18岁开始构思,25岁完成了人性论初稿。
这本书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仍显得步履维艰,而且我可以断言,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这本书。
并不是说其推理的深奥难懂,而在于充斥其中的太多情感体验和实验证据,都有很深刻的个人体验。
在此,我坚信已经在阅读过程中摒弃了我所受教育中将其定性为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者的先入之见,也没有将自己作为其深度的信仰者,但是自己仍然为其精妙的推理所倾倒。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也是用来努力说服自己的信念支撑。
对于人性的问题太过于深奥,也许在以后我认知水平提高后,我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人性论》读后感二我们原以为我们总在认识世界,却忽视了我们也在被世界所认识。
对于人之认识能力,在哲学上至少存在着两个似乎对立的派别,即所谓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大概是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存在着认识“存在”的可能性。
而不可知论大概是说“思维”不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
二者看似对立,在我看来,实则不对立。
相反,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共成一个体系。
但也有必要将其区分开来,而这并非是因为其观点针锋相对,而是因为它们强调的点即侧重点不同。
为什么是这样呢?那么,究竟我们是否存在着“思维”认识“存在”的可能性呢?首先,我还是认为,“思维”是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的,只是存在着“‘思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存在’以及如何认识‘存在’的问题”。
不同于很多可知论的观点,虽然我认为“思维”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但同时我也认为“思维”对“存在”的认识是不彻底和不完整的,即“思维”不能完全认识“存在”。
也许我们能认识事物的很多方面,但由于受认识主体(主要是人)个人或集体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实践水平以及认识工具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甚至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认识将是不彻底的和不完整的。
如我们认为某属性是事物最重要或基本的要素,然而后来却发现不是;又如什么才是事物最重要或最基本的属性即本质?它是否有一个静止的、绝对化的评判标准?所以,当我们试图承认我们能彻底、完整地认识事物时,我们便会遇到认识的有限性与标准的相对性即可变性这样的尴尬。
但我们又不能说“我们不能认识些什么。
”毕竟,我能还是能认识点什么的!我们总能看见些或听见些或者理解些什么的。
即我们不能说“思维”完全不能认识“存在”。
那我们又是凭什么去认识的呢?我想,首先是依靠我们的感官,认识的主体人的基本感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和手脚等,相应的便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这五种基本感觉。
我们日常主要便是依靠人的这些感官认识事物的存在,它是人认识事物存在的基本和最直接的方式,其认识的内容构成了人类认识的基本内容。
其次,便是人的理性,这也是人类认识或者说意识超越其他动物的表现,人类不仅可通过感官认识事物的存在,也可以通过人类的理性认识事物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属性等。
在这我们也可看出人的“感官认识能力”与“理性认识能力”是有区别的,“感官认识能力”认识的更多的是事物的“现象”及其“存在”,而“理性认识能力”意味着更多,它可以把人对事物的认识层面不断深化。
可以认识到更为接近事物的本质的层面,但也无法充分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或基本属性,即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事物的“真理”(在这“真理”意指事物的“本质”),但却无法穷尽“真理”。
而除人类之外的动物的认识或意识是很少甚至不存在理性的,即便有,也是不完善的,因为理性是社会化的产物……另一方面,我有认为,不可知论即“思维”不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也是可能的,它反映的实质问题也是围绕“‘思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存在’以及怎样认识‘存在’”展开的。
我认为,“思维”不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更多的是指“思维”不存在认识“存在”的“本质如“真”、“善”、“美”等,而因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核心,对事物的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一旦“思维”不能彻底、完整、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便不能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该“存在”。
依据上文所说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本质)’与‘我们怎样认识‘存在’、‘认识的有限性以及认识的标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有关’。
”下面,我将着重通过讨论“我们怎样认识存在”这问题来为“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然而,真的如此吗?究竟什么是“实”即什么是“真实”?眼睛看到的即使是事物非常重要的属性一定是“真实”的吗?还有,你看到的事物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吗?是否存在“不真实”的可能?对于这些问题,我想首先借用康德先生的观点,即我们看到的事物的“真实”是我们“眼睛”等感官感知到的真实而非事物自身的真实。
事实上,我们的眼睛等感官太容易欺骗我们了!受人的生理结构和意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我们在观察事物时,通过各种手段形成的对事物的“印象”知觉或在”印象”知觉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记忆形成的某一事物的“观念”可能是模糊的或是表象的甚至错误的。
另外,即使是我们形成的对事物的“印象”知觉或“观念”是比较正确的,当我们试图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时,我们会发现我们面临着表达不清或言不达意等的尴尬,首先,这是由语言的多义性和修饰性造成的,当我们看到一朵很“美”的花时,我们也许会用“美”这个形容词来概括这朵花“美”的具体表现,如花朵的体态,我们只能试图以更接近于花朵“如何美”的语言来作一个大致的勾画,而始终无法非常精确地说出这朵花是如何如何的“美”,“花”如何如何的“美”似乎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事,它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火甚至就不存在。
其次,人认识事物的“真实”还受到了人的理性能力制约。
最后,我们并不能剔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所抱有的主观偏好,正如一句话所说的“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看到的”,既然我们不能剔除我们认识事物时所抱有的主观偏好,那么,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说我们说认识的事物一定真实,会不会是我们认为的真实呢?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人性论》读后感三在大概的看了下《西方哲学史》的情况下,我知道了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人性论》让我很好奇,看书名,就让我觉得比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要有趣,当然哲学类的书籍都是非常枯燥难懂的,但只要懂了,那么在思想境界上就得到改造和提升。
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我在上课时听老师介绍后,甚是震惊。
12岁的休谟已经是爱登堡大学的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