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拓展阅读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拓展素材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拓展素材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21《孟子》二章拓展素材《孟子》中的10则经典故事1. 再作冯妇——《孟子·尽心下》——有个叫“冯妇”的男子,空拳打死老虎,国王给了他一个“士人”的官去做。

一次外出看到老虎伤人,他跳下“官轿”,朝老虎扑去……百姓称好,而其他的“士人”却笑他身为官员,不成体统。

2.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孟子连续问了齐宣王三个很棘手的问题,他无言以答,只有东张西望,看看左右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3. 拔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宋国有位老农,嫌秧苗长得太慢,有一天,他就下田去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来,他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长高了好几寸。

”他的儿子赶快跑到田边一看,禾苗全部枯槁了。

4. 骄其妻妾——《孟子·离娄下》——说齐国有个丈夫死要面子,说天天与有钱人在一起,并经常吃得醉醺醺很晚才回家来,后来他的妻妾发现他原来天天是在外面当乞丐,还是给他面子,他仍然可以大摇大摆地从外面回来,还在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5. 下棋——《孟子·告子上》——秋先生是围棋高手,他有两个徒弟同时与跟他学下棋。

两个人中,有一个专心致志;另外一个虽然也在听讲,但心不在焉想得是天上的大雁自己准备怎么去射击它们。

两人同时学习,智力也差不多,但是效果却大不相同。

6. 苑囿嫌大——《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沉溺于声色犬马,成天飞鹰走狗,到处围猎,群众意见很大,但是他以为自己的狩猎场地还没有周文王的大,对于群众的抱怨很不理解。

孟子告诉他:周文王的狩猎场是向群众开放的;而谁进你的狩猎场地是要杀头的。

虽然场地比周文王的小,群众还嫌你的苑囿大呢!7. 煮鱼——《孟子·万章上》——有人送给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就叫他的手下人把鱼到池子里去。

结果这个下人把鱼拿出去煮吃了,还回来对子产说:“鱼我已经放了,刚放下去时,呆着不动;一会儿,它才显得得意的样子,一甩尾巴钻进水里去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备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讲故事导入。

(PPT展示)2、明确目标(1)诵读感悟语言美。

(2)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体会文章写作特色.(3)理解困境能造就人才,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3、布置任务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证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孟子的文章语言有何特色?(结合本文具体语句来分析)5、(.6、(师生)释疑解惑.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1、(1)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论证思路:一、列举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二、归纳概括: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三、个人因逆境而有所作为、国家因安乐而导致灭亡。

四、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2、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1)排比铺陈(2)句式工整(3)气势磅礴(4)说理透彻五、讨论巩固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文章用六个例子论证了承担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你也补充一些例子。

如: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电灯;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等。

六、目标检测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1)请完成下面对联:上联:人处困境方能奋发下联:国无忧患常会灭亡横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有人说中国正处在和谐社会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失去意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从个人和国家角度谈谈你的观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

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1.《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

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公元前322年.张仪相魏。

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者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

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

这次进攻,军至函谷关而还。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

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孔子之道不著。

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起发扬儒家学说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

终于使“雅说者不得作”。

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居无事,天下就没有冲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课件新人教版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 识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 等,这些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 的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一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使 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 体肤消瘦,使他深受贫穷之苦, 让他做事不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使他的心 惊动,使他的性格坚 韧起来,增长他原来 没有的才能。
训导
怎么
去,到
居住
住所
谨慎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 的
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
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Nhomakorabea丈夫。” 改变
实现
指有志气、有作 为的青年男子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 无事。”
理解课文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畎亩 版筑 鱼盐 士 海 市

君主 相 辅佐武王 相 令尹 大夫
举例论 证人才 必须在 艰苦的 环境中 造就的 道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像这样能够担任大任的人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课件_3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课件_3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曰:“学学半。 ”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 道理?
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 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 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 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 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自由诵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掌握即以使下词语的意思。 用鱼、肉做的菜。
(1)虽有嘉 肴
味美
虽有___,弗食,____;虽有___,弗学,___。 是故学___,教___。知不足,然后___;知困,然后 ___。故曰:______。《兑命》曰:“___。”其 此之谓乎?
本文主要讨论了_教__和_学__关系。告诉了我们 _教__学__相__长____的道理。
好,美
(2)弗食,不知其旨也
最好的道理
吃,品尝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
困惑。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
自我勉励 反省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其 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恐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富贵不能淫》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一书,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2、解释下列的词。

(1)移:使······改变。

(2)威武:威胁暴力。

(3)屈:使...屈服。

3、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合作探究,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课件_7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课件_7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第三段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国家) 国无忧患
努力奋发 (正面) (反面) 易灭亡
第四段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对例比论证证法、道理论证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 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 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 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并由此 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 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
第一段 困境中造就。
(举例论证)
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第二段 论证困境能造就人 (道理论证) 才的道理。
4、文章第三段论述了什么?是怎样论述 的?
•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人才要 在困境中经受磨练的益处。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经受磨炼
的益处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第一段 第二段
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 怎样理解这一人才观?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 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 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 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 “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 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
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文言文阅读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
首先,通过学习孟子二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具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通过孟子二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理解仁政、性善论等概念,认识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首先,在讲解《孟子二章》的思想观点时,应更加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思想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其次,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应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鼓励每个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在课堂管理方面,应更加严格要求学生的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
6. 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内容逻辑关系
①《孟子二章》的核心思想:
-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
- 仁政思想:孟子主张君主要行仁政,以德治国,关注民生福祉。
- 教育观念: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发展人的善性。
- 孟子思想观点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应用,如如何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做到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 孟子思想观点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应用,如如何运用仁政思想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 孟子思想观点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反思与总结
1.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注重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新人教版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经典诵读,通过反复朗读《孟子》二章,感受古文的韵律美,加深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
-建议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孟子思想观点,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研究报告,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选择《孟子》中的对话场景进行再现,通过表演来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体会。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如古汉语学习网站链接,供学生自主学习。
-实物教具:使用道具、服饰等实物,增强角色扮演活动的真实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孟子》二章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孟子是谁吗?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结合板书,对课文中难懂的句子和词汇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古汉语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活动: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孟子为什么说富贵不能淫?”或“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之后进行全班交流。
展示一些关于孟子的图片或漫画,让学生初步感受孟子的形象和思想。
简短介绍孟子的基本信息和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孟子》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概念、论述结构和哲学思想。
过程:
讲解《孟子》二章的背景,包括孟子的时代和其主要思想。
详细介绍“富贵不能淫”的论述结构,使用PPT上的图表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孟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课件 新人教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 相同的一项是( A ) A.天祥至潮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左右命之拜/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C.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与朱元思 书 D.国亡不能救/亡处亡气
课外文言文阅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 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2019/10/18
26
谢谢欣赏!
2019/10/18
27
课内文言文阅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 同的一项是( B ) A.子未学礼乎/子曰:学而时习之 B.一怒而诸侯惧/屠惧,投以骨 C.往之女家/即公大兄无奕女 D.独行其道/国人道之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 “□□□□□□,□□□□□□。”
课内文言文阅读
(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 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课内文言文阅读
(3)文章第二段,论证“□□□□”的观点 时,只谈到了人的例子,论证“□□□□”的 观点时,只谈到了国家的例子,但这种论证方 式也是严密的,这里运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 (用原文语句回答)
编后语
折叠课件作用 ①向学习者提示的各种教学信息; ②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方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处理; ③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用于强化学习刺激的学习评价信息; ④用于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 对于课件理论、技术上都刚起步的老师来说,POWERPOINT是个最佳的选择。因为操作上非常简单,大部分人半天就可以基本掌握。所以,就可以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拓展素材新人教版(含试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拓展素材新人教版(含试卷)

21《孟子》二章拓展素材《孟子》中的10则经典故事1. 再作冯妇——《孟子·尽心下》——有个叫“冯妇”的男子,空拳打死老虎,国王给了他一个“士人”的官去做。

一次外出看到老虎伤人,他跳下“官轿”,朝老虎扑去……百姓称好,而其他的“士人”却笑他身为官员,不成体统。

2.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孟子连续问了齐宣王三个很棘手的问题,他无言以答,只有东张西望,看看左右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3. 拔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宋国有位老农,嫌秧苗长得太慢,有一天,他就下田去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来,他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长高了好几寸。

”他的儿子赶快跑到田边一看,禾苗全部枯槁了。

4. 骄其妻妾——《孟子·离娄下》——说齐国有个丈夫死要面子,说天天与有钱人在一起,并经常吃得醉醺醺很晚才回家来,后来他的妻妾发现他原来天天是在外面当乞丐,还是给他面子,他仍然可以大摇大摆地从外面回来,还在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5. 下棋——《孟子·告子上》——秋先生是围棋高手,他有两个徒弟同时与跟他学下棋。

两个人中,有一个专心致志;另外一个虽然也在听讲,但心不在焉想得是天上的大雁自己准备怎么去射击它们。

两人同时学习,智力也差不多,但是效果却大不相同。

6. 苑囿嫌大——《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沉溺于声色犬马,成天飞鹰走狗,到处围猎,群众意见很大,但是他以为自己的狩猎场地还没有周文王的大,对于群众的抱怨很不理解。

孟子告诉他:周文王的狩猎场是向群众开放的;而谁进你的狩猎场地是要杀头的。

虽然场地比周文王的小,群众还嫌你的苑囿大呢!7. 煮鱼——《孟子·万章上》——有人送给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就叫他的手下人把鱼到池子里去。

结果这个下人把鱼拿出去煮吃了,还回来对子产说:“鱼我已经放了,刚放下去时,呆着不动;一会儿,它才显得得意的样子,一甩尾巴钻进水里去了。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课件_8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课件_8

3.这些都是说外在的客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人成才吗?
朗读并理解:“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这段话进一步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中才能振作 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冲出困境而有 所作为。可见,还有主观因素的影响。
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国家因安逸而导致灭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反面 结论
拓展延伸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不如意,学 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它们对于我们的成长与成才不仅不 会造成妨碍,反而会有促进作用。因此,困境也值得感 谢。但是,我们有些同学却几乎一直身处顺境中,这是 不是就不能成才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你能不 能找到一些顺境中成才的事例并简单地分析一下其中的 原因呢?
2.逆境为什么对人的成才有促进作用呢? 朗读并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 益其所不能”的内容。
这段话推断归纳了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 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 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 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 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5.最后作者归纳出什么中心论点?该怎样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 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6.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本文说理的思路 了吗?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推论:逆境造就人才 客观 一般
个人因逆境而有所作为 主观 正面
课后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搜集几个事例,分析后写出自 己的感想。
结束语
同学们:人生中能一帆风顺固然可喜可贺, 遭遇困境也同样值得珍惜。因为,顺境和逆境 都是一个生命的历程,关键是我们能有一个正 确的心态去对待它们,无论在哪种环境里都能 朝着既定的目标奋斗不懈,那么,我们都将会 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拓展阅读:第21课《〈孟子〉二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拓展阅读:第21课《〈孟子〉二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拓展阅读:第21课《〈孟子〉二章》立节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②。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③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④,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邑:原来指县,这里指封邑、封地。

②修衣:添置衣服。

③奚:什么,疑问词。

④不我骄也:国君赏赐我的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

【参考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封赠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接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送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即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苏武壮节单于使卫律①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第 2 页第 3 页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

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污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武的伤势逐渐好了。

单于想要苏武投降。

就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

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

”之后,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

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

”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

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课件_18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课件_18

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
贝多芬即使在双 耳失聪的情况下, 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爱迪生小时一边卖 报一边作化学试验。 有一次,不慎在火车 上引起了火,被车长 打聋了一只耳朵。由 于他的刻苦努力,终 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 明家。
屈原屡遭排挤流放做《离骚》 司马迁惨遭宫刑仍然坚持写《史记》 张海迪高位截肢顽强学习,自学成才 贝多芬在耳朵失聪的情况下,坚持创作,写出不朽 的交响曲。 刘禅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导致蜀国灭亡。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 1、第一段列出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从中你得出什 么启示?
⑴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事 业。 ⑵说明了人才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⑶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 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孙叔敖从隐居海 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 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 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 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 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从脸上显露出来,在 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 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 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之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 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2、"是人"指什么人?人能担大任的先决条 件是什么?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课件_11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课件_11

所不能。
使(他的)心触动(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
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 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 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 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觉, 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常常犯错误
被难住
通“横”,梗塞,不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
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 有)显露在脸上,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 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 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 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 灭亡的危险,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客观环境的磨砺,还需 要具备什么条件?
还需要心智的历练和主观的努力。
一个国家要想避免衰败灭亡的命运,必须 具备哪些条件?
拥有贤臣,采纳谏诫; 保持警觉,居安思危。
第二段 个人
逆境造就人才
国家 安乐国家灭亡
对比 论证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拓展延伸:
你还能列举出哪些相同的 事例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 补充论据呢?
疏通文意
被起用
筑墙的劳作之中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课件_10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课件_10

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
•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 魏征)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课后思考: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 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 灭亡。
积累 :(二)、通假字
⒈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增加)
⒉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指
不顺)
⒊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
佐)
三.积累: (一)、古今异义
⒈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古:被任用。 今:送出,交付。
第一部分(1、2段)
六位名人
排比举 例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推理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归纳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用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结 论
研读第三段,思考:
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 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 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 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 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 下基础。
首先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接着 说明人才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然后 最后
从正面论证个 人身处逆境须
努力奋发
从反面论证 国家无忧患
易灭亡
(中心论点)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孟子〉二章》拓展阅读
立节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②。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③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④,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邑:原来指县,这里指封邑、封地。

②修衣:添置衣服。

③奚:什么,疑问词。

④不我骄也:国君赏赐我的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封赠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接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送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即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苏武壮节
单于使卫律①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②。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

欲降之。

会论虞常③,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④。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注释】①卫律:本是汉臣,后出使匈奴时降于匈奴。

②张胜:随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汉臣。

③虞常:本是降于匈奴的汉臣,后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反叛。

④坐:连坐。

【考点必练】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古义:今义:
(2)复举剑拟.之。

古义:今义:
2.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苏武的性格特点。

3.文中描写卫律、张胜等人有什么作用?
《苏武壮节》
1.(1)古义:讼辞,口供今义:告别(2)古义:比划,用兵器做杀人的样子今义:比拟
2.热爱祖国,威武不屈。

3.侧面烘托苏武坚贞不屈、忠君爱国的形象。

【参考译文】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

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污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武的伤势逐渐好了。

单于想要苏武投降。

就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

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

”之后,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

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

”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

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

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
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⑦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注释】①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⑤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⑥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越发看低自己。

【且读且思】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一国吏民皆.来贺
(2)有一老父衣.粗衣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2.文中的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1)都(2)穿
2.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可以治理楚国了。

3.谦逊有礼,虚心纳谏。

附参考译文:
孙叔敖当了楚国的令尹,整个都城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他。

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制成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

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老人说:“是有话说。

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的身上。

”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

”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该索取分外财物。

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可以治理楚国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