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为什么教案
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案
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案一、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知识与技能:红军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遵义会议过程与方法: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加深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难点:遵义会议四、学法指导:读课文概括本课主要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几个问题:、、一、敌兵围困万千重原因: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在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中,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朱德领导开辟的根据地。
后来人们便把它称为。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重点“围剿”。
根据地军民在、和的先后指挥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连续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大规模“围剿”。
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五次“围剿”。
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推行的方针和政策,提出“”的口号,结果红军反“围剿”一再失利。
目的:开始:二、经过:遵义会议背景:长征初期,红军未能摆脱被动局面,之战,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中央大部分领导同志和红军将士深感忧虑,要求纠正中央的军事指挥错误,以摆脱被动的困境。
主要内容:年1月,中央红军进占贵州。
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①会议集中纠正了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在和的错误,②肯定了③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决定由负总责,并成立由、、、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①遵义会议确定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②结束了在中央的统治;③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挽救了,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胜利进军: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下,声东击西,四渡,打乱了国民党的追剿计划。
然后,渡过,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取得了战略的主动权。
三、结束:三大主力会师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同陕北红军会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两首诗词:
背诵、默写、说体会。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课件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
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注释
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1【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灯塔的可贵品质。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灯塔的可贵品质。
2.了解课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灯塔吗?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灯塔在大海中为人们指引方向。
)2.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灯塔有关的文章。
二、自主学习,初读课文1.读通读顺全文,并且积累你觉得精彩的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3.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种?(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一读。
)三、深入探讨,品读交流。
1.积累词语,说说用得精彩的地方。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种?(讨论、交流)重点讨论灯塔的形象:A.大海上有一座灯塔,日日夜夜指示着航海的船只,使它们避免了触礁和搁浅的危险,胜利地完成航行的任务。
B.但是灯塔毫无畏惧,毫不动摇,依然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冲破黑暗,放射着光芒,指示着航行的方向。
C.灯塔微笑地回答:“因为我做着对人们有益的事,心里踏实得很!”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讨论:应该怎样处理语气、语速,才能读出情感。
2.自由练读,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在你的心目中,灯塔是什么?(小练笔)灯塔,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身边有没有像灯塔这样的人?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他(她)就像灯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麻雀》说课稿+优质教案
16 《麻雀》说课稿一、说教材《麻雀》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而第五单元“把事情写清楚”是专门的习作单元,是以培养学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单元。
阅读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麻雀》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猎狗和麻雀相比身体条件相差很大,在麻雀看来猎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但是为了保护小麻雀,老麻雀却像一块石头似的飞落在猎狗面前,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的尖叫着,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被麻雀的勇敢吓住了。
我们读过之后也会钦佩麻雀这种勇气。
根据文本特色,结合教材习作单元的编排目标,我把这一课分成了2课时完成,并确定《麻雀》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嗅、奈”等7个生字,会写“嗅、呆”等12个生字,理解掌握“打猎、野物、猛烈”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感悟作者是怎样把“小麻雀的无助”“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的,并借鉴运用。
其中,教学重点是:能说出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是怎样把“小麻雀的无助”“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的,并借鉴运用。
二、说教法学法新课改精神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从阅读中发现方法”“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先让学生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如何讲清楚一件事情;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朗读品味语段,采取“读—找—议—说”的方法,从文章中分析如何把内容写清楚。
三、说教学过程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8年级上历史第17课教案
学校姓名班级初二课题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能叙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说出聂耳的主要成就。
通过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此事变的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声像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认识到侵略战争的罪恶,齐唱《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重点九一八事变的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作用教学资料难点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多媒体、图片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音乐导入让我们随着音乐齐声高唱国歌。
谁知道这首歌的原名?曲作者?此歌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二、探究学习(一)九一八事变1、时间、地点、发动者?2、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的态度如何?3、结果?(二)不朽的民族战歌1.听了《义勇军进行曲》之后,有何感想?2.此曲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3.你还知道哪些抗日歌曲?放录音与学生一起唱引导学生看书播放多媒体“东北三省沦亡形势图”引导学生谈感想,并播放几首典型的抗日歌曲。
齐声高唱,思考问题并回答看书并利用地图讲述事变的过程谈感想并能学唱一首抗日歌曲。
感受作品的寓意。
以音乐导课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沦亡的时间认识局势的严重性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情感中认识作品的作用。
3'10'5'(三)西安事变1.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兵谏”?2.中共和国民政府对此事变各持什么态度?3.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历史意义?三、总结、质疑四、自我发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提供相关的资料。
参与学生的讨论。
鼓励学生小结和质疑并强调重点答疑。
播放多媒体展示练习题,组织学生抢答,及时评先看书,后分组合作探讨问题,各抒己见,也可用表演的方式。
谈学本课的感受并大胆质疑对练习题做出迅速判断快速抢答。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式地学习给学生表现机会,同时培养利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点掌握学习方法。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设计思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本课以“创设情境—设问导学—探究学习—归纳升华—发散思考”为主要教学设计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情展示自我。
通过情景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加深感悟。
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红军长征的的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体验历史、主动探究历史和深入感悟历史的能力。
本课设计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为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历史,将历史精神与当今社会发展相结合进行思考。
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空间,以促进学生继续进行课后的探究拓展【学情分析】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小学品德课和语文课多有提及,这为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对长征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了解是零星的,分散的,片段的需要通过教学使之完整化,全面化和系统化。
由于学生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没有苦难的经历,要学生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落实到自身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本课内容前承“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后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主要介绍了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战略转移的情况,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苦历程,同时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中国石拱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中国石拱桥》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中国石拱桥》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其中最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说课稿+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说课稿+教案本课采用“读、背、默、理解、体会、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师可以先进行整体朗读,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进行词语解析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生字和句子的意思。
接着进行分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主旨。
最后进行诗歌赏析,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这种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古诗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进而入情入境,在情感的熏陶下有所感悟。
在新课导入阶段,我们会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学生到古诗的情境中。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探究,自由地读古诗,标出生字,多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
同时,我们会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
对于易读错、写错的字,我们会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他们识记、书写。
在研究《浪淘沙》时,我们会让学生分小组,按照积累的研究古诗的方法和步骤探究研究。
学生自主研究、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师相机指导。
根据汇报情况,我们会选择补充相关典故资料,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想象。
在指导感情朗读和背诵阶段,我们会让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生熟读背诵。
在研究《江南春》时,我们会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根据学生的汇报,我们会选择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在指名读古诗和练节奏朗读阶段,我们会让学生划分节奏,练朗读。
最后,我要谈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写景古诗,表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
初中上语文第十七课教案
初中上语文第十七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厚父爱。
2. 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谈论对父亲的印象,导入新课《背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父亲的形象,体会父爱的伟大。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父爱的感受。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受了父爱的伟大。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身边的亲情,关爱家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中国石拱桥》课文原文及教案
1、了解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掌握“拱、贞、撑、涧、虹、弧”等6字。
2、初步学会从“抓住特点”的角度分析一般说明性文章,圈画关键性语句。
3、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掌握抓住中国石拱桥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初步学会分析一般说明性文字,找出关键性语句。
(第9段):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国石拱桥现如今的发展
g、卢沟桥的艺术价值
h、卢沟桥的历史纪念意义
i、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j、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明确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由一般到个别)
三、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1、集体朗读1、2段,讨论明确。(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四、讨论:
试从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4个方面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抓住特点,揭示本质。
2、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教案】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爬天都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爬天都峰》课文原文及教案【本文概要】《爬天都峰》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黄奕波。
课文描写了在假日,“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本文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本文概要】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爬天都峰》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让学生体会到,一老一小之所以能爬上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彼此之间的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了解这一老一小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都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由此深入地理解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难点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具准备投影片、图片。
教学设计一、揭示课文题目,启发谈话黄山是我国的风景游览区,那里景色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著称于世。
自古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天都峰是黄山的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
(课件出示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爬上这的天都峰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件出示3)《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顶的事。
2.学生交流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如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三、初读课文,认读字词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
教师可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4)石级铁链攀登照相小辫子笑呵呵3.读准下面的多音字。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爬天都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爬天都峰》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爬天都峰》课文原文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
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___________本文作者黄亦波,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爬天都峰》教案1.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3.情感与价值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欣赏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文原文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课文原文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案
统编中学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的内容,这一节课包含三个部分:议会与王权的斗争、革命的发生、《权利法案》三部分,我在讲本课的时候重新整理了课本的内容,在议会与王权的斗争这一部分我引导学生理解了英国的传统,为第二部分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
革命的发生我用时间轴的形式带学生了解整个革命的过程。
《权利法案》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着重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内容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权利的变化,最后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本节课作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初步确立”的开篇,主要讲述了英国民主制度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英国通过本次资产阶级革命抢占先机,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政治前提,另外本课上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下启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因此本课地位举足轻重,学好本课为之后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具有丰富的求知欲和探知欲,但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仍然欠缺,分析、比较、归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议会与王权的斗争过程以及发生的主要事件。
2.掌握《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特点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历史概括的能力。
4.客观看待英国的“光荣革命”,了解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它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
三、教学准备学生需要提前查阅和英国有关的历史,了解英国的传统和议会与王权斗争的内容。
我要提前分好小组选好小组组长,以便于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英国谁掌握实权,是女王还是首相。
在英国议会处于核心地位,但这一政治格局是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才取得的,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探究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1.通过《大宪章》以及图片的分析知道英国的传统是“王权有限”“王在法下”,了解在英国议会分别为上院下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文原文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激发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背诵课文。
2、感受儿童诗的魅力,尝试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十万个为什么》书籍、小黑板
课程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文章,17课的课题是什么?《为什么》
2、课题是贯穿于全文的精髓,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爸爸妈妈是偶带过你们去书店阅读过《十万个为什么》?学生作答。
教师补充说明,深入课文。
二、复习导入。
1、读生字词,
2、延伸扩展多音字,形近字。
3、小组比赛。
三、深入课文,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出示小黑板):①1-3节这些句子有什么样的特点。
②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③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些答案都往哪里找?
④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什么?
2、学习1-3节,进行讨论。
①默读,你发现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问句)
②指导读问句:读问句时应该注意哪些?(语气往上扬)
③指名读,学生评价。
④轻声读,思考:这几个小节,你可以看出作者死个什么样的人吗?(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肯动脑筋,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
3、学习四、五小节。
①自由朗读4-5小节。
提问: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些答案都往哪里找?
②我们来想一想,这些答案都是往哪里找?
上网搜索,问爸爸妈妈,问老师,查阅书籍,自己动脑筋。
4、小组交流。
这里写出了小孩子什么样的心理?学习了这篇诗歌你应向作者学习什么?与同桌进行交流。
5、汇报交流,评议补充。
三、总结全文。
1、以多种方式读课文。
2、总结全文。
这首诗歌的作者以新奇的眼光观察着生活中的事物,提出了众多的“为什么”,吸引着人们去思考和探究。
而我们也知道:许多的发明创造都起源于大胆的质疑和执着的思考。
板书设计:
17、为什么
为什么提出各种问题大胆质疑
急于知道答案执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