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的原因
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稀或呈水样,常伴有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1.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是最常见的小儿腹泻原因。
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通过进食受到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儿童消化系统,引起感染性腹泻。
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轮状病毒等。
2.饮食不当: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消化系统功能不成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饮食不当会引起肠道对食物的正常消化功能发生紊乱,导致腹泻。
饮食不当的原因包括过食、吃生冷食物、过量喂养等。
3.过敏性腹泻:过敏性腹泻是由于一些食物或药物引发儿童过敏反应而引起的腹泻。
常见的过敏食物包括牛奶、鸡蛋、海鲜、花生等。
此外,一些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也可能引起过敏性腹泻。
4.肠道功能异常:儿童的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全,如果肠道蠕动过快或过慢,会导致腹泻。
蠕动过快会使肠液分泌增多,粪便无法充分吸收水分,从而形成水样便。
蠕动过慢则会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导致水分被过度吸收,粪便变干。
5.消化道解剖结构异常:如婴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肠粘连等导致消化道蠕动不畅,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引起腹泻。
6.其他原因: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儿童腹泻,如长时间暴露于寒冷或炎热环境、药物引起的副作用、精神因素导致的神经性腹泻等。
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首先应确定腹泻的原因。
对于感染性腹泻,主要通过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来防止脱水,并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
对于过敏性腹泻,需要避免过敏食物或药物,适当进行药物治疗。
对于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食和吃生冷食物。
对于肠道功能异常,可以通过药物调节肠道蠕动来治疗。
对于消化道解剖结构异常引起的腹泻,可能需要手术干预治疗。
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需要针对具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有感染性腹泻、饮食不当、过敏性腹泻、肠道功能异常、消化道解剖结构异常等。
小儿腹泻原因分析
(三)病原侵袭肠粘膜的作用
病原可侵入肠粘膜固有层,引起充血、 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以及溃疡和渗出性炎症 病变,造成吸收不良,引起腹泻。侵入性大 肠杆菌肠炎主要累及结肠;空肠弯曲菌肠炎 主要病变在空肠和回肠;耶尔森菌肠炎主要 病变在回肠;细菌性痢疾累及结肠及回肠末 端;伤寒与副伤寒主要侵入小肠;阿米巴痢 疾主要侵袭盲肠。
chloride diarrhea CCD) 12) 肠吸收不良性腹泻 13) 脂肪泻性腹泻 14) 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
(一)常规检查
1、血、尿、粪为最基本检查,在条件较差的基层医 院也应开展此常规检查。
1)血常规 根据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改变可以判断 有无贫血,根据白细胞及分类,我们可以初步判 断有无感染及感染的类型。
• (四)病毒致泻作用
另外肠道粘膜细胞受损,其细胞的双糖酶活性减少, 结果造成糖分解吸收障碍,不能完全水解的糖类 物质被肠道细菌分解,产生有机酸,增加肠内渗 透压,使水进入肠腔,导致腹泻加重。另外,葡 萄糖和钠与绒毛内载体结合的偶联运转也发生了 障碍,造成大量的水样腹泻。
九、病理生理
(一)脂肪、蛋白质和糖代谢紊乱
病因诊断
②无条件者,可根据大便外观、性状及流行季节估 计最可能的病原,此时统称为急性肠炎。流行性 腹泻水样便,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 小儿尤其是2岁以下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 肠炎可能性大;发生在夏季以产毒性大肠杆菌 (ETEC)肠炎可能性大,特殊情况下要考虑霍乱。 如粪便为粘液或脓血便,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 应考虑细菌性痢疾、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 弯曲菌肠炎或沙氏菌肠炎等。
(四)病毒致泻作用
病毒颗粒侵入小肠上部可累及全部小肠甚至结 肠,使绒毛细胞受损,小肠绒毛变短,微绒毛膨 胀、不规则,固有膜层有单核细胞浸润。电镜检 查在上皮细胞内可发现许多病毒颗粒受累的小肠 粘膜上皮细胞及微绒毛很快脱落,由于绒毛细胞 在破坏后修复功能不全,隐窝部立方上皮细胞 (分泌细胞)增多,向柱状上皮细胞移位,造成 水、电解质吸收减少,肠液分泌增多,导致腹泻。
2024年小儿腹泻(带目录)
小儿腹泻(带目录)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更为常见。
腹泻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蠕动加快,使肠道内容物通过加速,导致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的一种病症。
腹泻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小儿腹泻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因1.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是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如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等。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也可导致腹泻。
2.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不当、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药物副作用、消化系统发育不良等。
肠道功能紊乱、气候变化、精神因素等也可能诱发小儿腹泻。
3.免疫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导致腹泻。
二、症状2.粪质稀薄或水样:大便呈黄绿色、蛋花汤样,有时伴有黏液或脓血。
3.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4.全身症状: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5.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表现为口渴、尿少、眼窝凹陷、皮肤干燥等。
三、治疗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维持肠道功能,预防并发症。
1.饮食疗法:调整饮食结构,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严重腹泻时,可暂时禁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2.抗感染治疗:针对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病毒感染所致腹泻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细菌感染则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补液治疗: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根据脱水程度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
4.药物治疗:使用肠道黏膜保护剂、肠道微生态制剂等药物,以保护肠道黏膜,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5.对症治疗:腹痛可给予解痉药,发热可给予退热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预防预防小儿腹泻的关键在于加强儿童保健,提高免疫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儿腹泻及护理范文
小儿腹泻及护理范文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包括1-5岁的幼儿)出现拉肚子的现象。
腹泻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通常由于感染、消化问题或饮食不当引起。
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腹泻,正确的护理都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小儿腹泻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的原因:1.感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是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常见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接触感染、食物或水源感染以及呼吸道传播。
2.消化问题:消化酶不足、肠道吸收功能不良或食物过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腹泻。
3.饮食不当:婴儿喂养不当、早期断奶、过度灌肠或吃了过多油腻食物等也会引起腹泻。
4.药物使用:一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生素、抗生素、促进胃排空药、抗肥胖药等,也会引起腹泻。
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1.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腹泻时,婴幼儿易出现脱水,所以需要补充适量的液体。
婴儿可以继续喂养母乳或配方奶,并给予适量温开水。
对于较大的幼儿,可以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
如果腹泻严重或脱水症状明显,应立即就医,静脉补液。
2.调整饮食:腹泻期间,要注意婴幼儿的饮食质量和种类。
婴儿可以继续喂养母乳或者配方奶,但要避免给予含果汁、高脂肪或含糖量高的食物。
较大的幼儿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饭、面条、面包、煮蛋等,避免过多的脂肪和蔬菜纤维。
此外,避免饮用牛奶和果汁,因为它们可能会加重拉肚子的症状。
3.保持肛周清洁:腹泻期间,要保持婴幼儿的肛周清洁,及时更换尿不湿。
每次更换尿布后,应用温水和无香味的肥皂清洗肛门区域,然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拍干。
4.维持卧床休息:腹泻时,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处于充血状态,适当的卧床休息有助于减轻腹痛和腹泻的症状。
鼓励孩子多休息,不要剧烈运动或参加活动,以免加重腹泻的情况。
5.避免传染:小儿腹泻通常是由感染引起的,为了预防腹泻的传播,要注意卫生习惯。
勤洗手,避免接触和分享其他孩子的餐具、杯子和玩具等物品。
确保孩子的周围环境干净整洁,避免过度拥挤的场所。
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不包括
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不包括
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有很多,但以下不包括:
1. 遗传因素:小儿腹泻通常不与遗传因素相关。
腹泻通常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例如食物中的病原体或过敏原。
2. 感染性肠炎:感染性肠炎是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然而,这些感染通常不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
3. 干扰肠道菌群平衡: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存在的一种有益菌群,它对肠道的健康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一些因素如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不适当的饮食和压力等可以扰乱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腹泻发生。
这些原因通常与遗传因素无关。
4. 食物过敏:食物过敏是小儿腹泻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某些食物,尤其是常见的过敏原如牛奶、鸡蛋、花生和鱼等,可能引起小儿过敏反应,包括腹泻。
食物过敏通常是由于免疫系统对特定食物产生反应而引起的,而不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
5. 肠道疾病:某些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细菌感染等,可能导致小儿腹泻。
然而,这些疾病通常并非由遗传因素引起。
6. 肠道梗阻:肠道梗阻是肠道被堵塞或阻塞的情况,它可能是由异物或肿瘤等引起的。
虽然肠道梗阻可能导致腹泻,但这种情况通常与遗传因素无关。
综上所述,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通常不与遗传因素相关。
腹泻通常是由感染、肠道菌群失衡、食物过敏、肠道疾病或肠道梗阻等其他因素引起的。
小儿腹泻健康教育
小儿腹泻健康教育一、腹泻病定义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日大便次数等于或者超过3次(不论有无粘液及脓血)诊断为腹泻病。
二、腹泻的原因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大体为两类:一类为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比如喂养不当,包括进食过多或过少;食物成分改变;食物加糖过多;添加辅食不适应等。
另一类为感染因素引起的,比如进食的食物或器皿不洁,使细菌进入体内;还有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另外还有因其他疾病使用抗生素时间过长或使用不当而造成的菌群失调。
三、孩子患了腹泻病家庭应如何护理?1、首先,腹泻病治疗重点是预防脱水,对轻、中度脱水可以采用口服补液盐的方法,家长可以自制口服补液盐:用米汤500ml+食盐1.75g(半啤酒瓶铁盖),预防脱水40ml/kg,治疗轻、中度脱水剂量为60-80ml/kg,总量在4-6小时内服完。
2、急性腹泻对原有的习惯饮食进行调整,母乳喂养的小儿可继续哺喂,人工喂养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可以先喂米汤-稀释奶-脱脂奶-全牛奶。
6个月以上进食固体、半固体饮食的小儿,予稀粥、面食等易消化饮食。
总之,腹泻期间是不禁食的。
3、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应用温开水清洗臀部,防止尿布疹及感染。
若已出现臀部皮肤破溃,要将臀部暴露在空气当中,使之保持局部干燥,然后外涂紫草油或鞣酸软膏。
4、密切观察腹泻情况,若腹泻加重,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四、采取什么措施可以预防腹泻病?1、首先应该加强婴幼儿的卫生管理,养成一个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奶瓶和餐具的消毒,一般要求消毒奶瓶用时需先煮沸30分钟,这样才能达到消毒目的,对较大的儿童要教他们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改掉吃手的习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2、提倡母乳喂养,尽量不要在夏季给婴儿断奶,母乳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能增强婴幼儿免疫力。
母乳几乎为无菌食品,直接哺喂,卫生经济,所以,母乳喂养的小儿发生腹泻比例较人工喂养儿低得多,需要提醒的是,妈妈在喂奶前一定要清洗乳头,否则无菌食品就有可能变成有菌的了。
小儿腹泻原因分析
小儿腹泻原因分析小儿腹泻,是指小儿排便次数增多,并伴有便质稀薄。
腹泻是常见疾病,儿童特别容易受感染,因此小儿腹泻也较为常见。
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感染、饮食引起的消化不良、过敏、肠道功能异常等。
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1.感染:是导致小儿腹泻最常见的因素之一、常见的感染病因有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如轮状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寄生虫感染则主要是由于摄入带有寄生虫卵的食物或水源引起,如蛔虫、阿米巴原虫等。
2.消化不良:小儿的消化系统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于一些食物尤其敏感。
如果摄入过多的含脂肪和糖分高的食物,或者是对其中一种食物过敏,都可能引起腹泻。
此外,消化酶的分泌不足、肠道吸收功能异常等也可能导致腹泻。
3.过敏反应:小儿对一些食物或药物过敏也可能引起腹泻。
常见的过敏食物有乳制品、鸡蛋、大豆、鱼类和坚果等。
一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青霉素等抗生素。
4.肠道功能异常:小儿腹泻还可能与肠道功能异常相关。
例如,小儿乳糖不耐症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异常,它导致儿童无法消化乳糖,进而引起腹泻。
小儿肠易激综合征也是一种与肠道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它会导致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5.其他疾病:除了以上几种常见原因,小儿腹泻还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
例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道疾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都可能引起腹泻。
在诊断小儿腹泻时,除了根据腹泻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外,还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来确定具体原因。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大便常规检查、大便培养、病毒学检查、血常规、电解质和肝肾功能等。
此外,根据不同情况有时还需要进行胃肠道透视、超声检查、胃肠道镜检查等进一步检查。
针对小儿腹泻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原因进行。
对于感染引起的腹泻,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使用抗菌药物或抗病毒药物等。
小儿腹泻的健康教育
小儿腹泻的健康教育腹泻是指儿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烂或者呈水样,并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
腹泻通常由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消化不良、过敏反应、药物反应等引起。
对于小儿腹泻的健康教育,我们需要向家长传达以下内容:1. 腹泻的症状和原因:- 症状:儿童腹泻时,粪便通常呈稀烂或者水样,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可能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 原因:腹泻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消化不良、过敏反应、药物反应等引起,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
2. 预防腹泻的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儿童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特殊是在接触食物、上厕所后。
- 饮食卫生:确保食物煮熟、烹饪充分,避免生食,特别是海鲜类食物。
避免食用过期或者变质的食物。
- 饮用安全水源:确保儿童饮用的水源安全,避免饮用未经过滤消毒的水。
- 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与已经患有腹泻的儿童接触,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如幼儿园、托儿所等。
3. 腹泻的治疗和护理:- 补充水分:腹泻会导致儿童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可以给儿童口服含有电解质的口服液,如葡萄糖盐水。
- 饮食调理:在腹泻期间,儿童的胃肠道功能较弱,因此应避免赋予油腻、辛辣、难消化的食物。
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
- 注意歇息:腹泻会导致儿童身体不适,因此需要适当歇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恢复健康。
4. 何时就医:- 如果儿童腹泻症状严重,如持续高热、腹痛剧烈、呕吐频繁、水样便超过6次/天等,应及时就医。
- 如果儿童腹泻超过3天未见好转,或者浮现血便、腹部肿胀、体重明显下降等情况,也需要就医检查。
5. 腹泻的预后和预防复发:- 大多数腹泻疾病在适当的治疗和护理下会自行缓解,预后良好。
- 为预防腹泻的复发,除了注意卫生习惯和饮食卫生外,还可以适当增强儿童的免疫力,如注射相应的疫苗。
通过以上的健康教育内容,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儿腹泻的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提高他们对小儿腹泻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健康。
小儿腹泻的那些常见原因及治疗方法
小儿腹泻的那些常见原因及治疗方法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种疾病,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大便次数增多与性状改变,同时还会伴随着发热、呕吐以及腹痛等症状以及病患可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现象。
其中病原可能是因细菌、病毒、各类大肠杆菌,以及寄生虫等引起的。
小儿腹泻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小宝宝群体中。
当出现这一疾病后没有及时治疗,那么极容易导致小儿出现死亡,基于此,宝妈、宝爸们要时刻注意自己宝宝的腹泻状态,及时就医。
1.小儿腹泻常见原因小儿腹泻是2岁以下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导致小儿出现腹泻的常见原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染性腹泻,一类是非感染性腹泻。
1.小儿感染性腹泻小儿感染性腹泻主要发生在3-6岁幼儿群体中,其主要是由感染性因素引发的。
其中感染性腹泻又被分为了病毒性、细菌性感染。
病毒性感染主要是因为病毒、细菌以及寄生虫等引发的,像是轮状病毒引发的胃肠道感染,这一疾病会出现畸形肠胃炎症状,同时可能会伴随着发烧、呕吐以及腹痛等症状。
另外,腺病毒能够在普通培养细胞上进行生存,而粪便腺病毒则会在选择性细胞上进行生长,它具备一定的蛰伏期,会通过接触进行传播。
当幼儿的肠道被细菌、真菌以及病毒等进行感染后,其上皮细胞会出现变化,进而导致肠道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分解电解质,最终造成小儿腹泻。
1.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主要发生在0-3岁幼儿群体中,其主要是由非感染性因素引发的。
其中非感染性腹泻又被分为分泌性、胃肠蠕动加速性腹泻。
当幼儿饮食不当,出现食物过敏或者因为天气因素的影响,就会使得自身的身体功能出现紊乱,进而出现功能性失调,导致腹泻现象发生。
1.治疗方法1.治疗原则方面在治疗小儿腹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调整幼儿的饮食,纠正其脱水现象,并合理对其用药,以便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另外,还需依据幼儿腹泻分期来对其制定具备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其中还需对急性腹泻抗感染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迁延性腹泻加强饮食干预与肠道菌群失调等进行纠正。
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
育儿讲堂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高燕 (芜湖市中医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疾病,通常由于感染、饮食不当、消化道发育不成熟等原因引起。
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小儿缓解症状、减轻疼痛、预防并发症。
为了让各位家长对小儿腹泻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文将介绍关于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在有效缓解小儿腹泻的同时,加速身体康复。
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小儿腹泻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大体可以分为非感染性因素和感染性因素。
其中,非感染性因素包括饮食不均衡、腹部受凉、环境污染、肠道菌群失调等。
感染性因素主要是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和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这些病原体进入小儿的消化道后,会扰乱肠道正常的菌群平衡,并刺激肠道黏膜,引发腹泻。
此外,一些孩子对某些食物或药物过敏,也会引起腹泻。
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做好防护措施通过加强对家长的健康宣教,可减少小儿腹泻的发生。
例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清洗孩子的玩具、餐具、衣物等;避免给婴幼儿喝未煮沸的水;确保食物煮熟煮透,尽量不要生食,不吃过期食品;保证室内清洁,定期通风换气;定期给孩子接种疫苗等。
支持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母乳喂养是婴儿最好的选择,因为其中不仅包含能够提供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的乳糖,还有提高小儿免疫力的免疫球蛋白。
如果母乳不足,可以选择适合年龄的配方奶粉。
在添加辅食时,应选用新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并逐渐过渡到正常的饮食。
由于小儿胃肠道发育不完善,喂完奶后应该让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避免奶溢出而阻塞气管。
避免营养不良的发生在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中,预防营养不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首先,饮食上要注意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馄饨等。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要根据其需求增加喂养的频率和时间,确保能摄取到足够的营养。
其次,一旦发生腹泻,要及时补液。
因为患儿需要有充足的液体维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这样才能快速恢复体力和免疫力。
小儿腹泻
眼泪 粘膜 尿量 毛细血管再充盈 脱水的估计值 ( ml/kg )
±2秒
>3秒
≥100
30 - 50
60 - 90
临床表现
• 脱水的临床症状,主要反应细胞外液容量的缺乏
程度。因而也反应到血浆容量、间质液、跨细 胞区间液的 变化情况。 • 轻度脱水仅有口渴,偶有行为改变。 • 中度到重度脱水,因脑脊液不足而出现前囟凹 陷,跨细胞区间液的不足而出现粘膜干燥,间 质液减少出现皮肤皱缩症状,玻璃体液减少而 出现眼窝凹陷。脱水纠正后眼窝凹陷常常最先 得以改善。皮肤皱缩症状常得不到客观评价, 在重度营养不良和未成 熟儿易过高估计脱水程 度。
☆人工喂养儿易患肠道感染。
㈡感染因素
• ⒈病毒感染 占 80 % 主要为轮状病毒 (rota-virus),其次为肠道病毒等。 • ⒉细菌感染 ⑴致腹泻大肠杆菌 菌株分五组 ①致病性②产毒性③侵袭性④出血性 ⑤粘附-集聚性 ⑵空肠弯曲菌⑶耶尔森菌⑷其他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 ⒊真菌⒋寄生虫
㈡迁延性腹泻(2周-2月)
慢性腹泻(>2月)
• 以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迁延不愈最常见。其次 为营养不良儿、人工喂养儿。 • 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选用有效辅助检查。 • 辅助检查:①粪便常规、酸度、还原酶和培养。 : ②十二指肠液检查:p H 值、各种蛋白 酶及酯酶、胆盐,了解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吸收状 况,检测寄生虫卵及细菌培养。 ③小肠粘膜活检是了解慢性腹泻的最 可靠方法;X线、纤维结肠镜等。
液体疗法
Fluid Therapy
病史:
患儿一岁,腹泻一天约 12 - 15 次、量多, 蛋花水样便,伴呕吐,现在无尿、嗜睡。查体: 前囟及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有紫色花纹斑, 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脉搏细数,四肢末梢发绀, 肌张力差。 R R 60 / min,H R 180 / min,肠鸣 音弱且腹胀。血清钠 135 m m ol/ L,血钾 2.7 m m ol/L。 • 诊断 • 治疗
小儿腹泻的健康教育
小儿腹泻的健康教育腹泻是指儿童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稀烂,甚至呈水样,伴有腹部痉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
对于小儿腹泻,家长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治和护理。
以下是小儿腹泻的健康教育内容。
1. 小儿腹泻的病因小儿腹泻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中毒、消化系统异常等。
家长应了解不同病因对治疗的影响,以便及时做出正确的护理决策。
2. 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对于腹泻患儿,治疗原则包括补液、控制病因、维护营养平衡和加强预防措施等。
家长应尊重医生的指导,配合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症状严重的患儿,应及时就医。
3. 饮食调理小儿腹泻期间,饮食调理至关重要。
家长应给予儿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米粥等。
同时,注意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电解质的补充,可选择适宜的食物品类,如含有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鸡蛋、乳制品和水果等,以促进消化道的康复。
4. 常见误区在面对小儿腹泻时,家长常常存在一些误区。
例如,认为腹泻时尽量少喂,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相反,儿童需要补充水分和营养,以避免脱水和营养不良。
此外,错觉认为腹泻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这也是需要纠正的。
5. 个人卫生和预防措施预防是小儿腹泻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家长应加强儿童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孩子勤洗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注意食品安全。
另外,必要时要及时接种预防疫苗,以保护儿童免受病毒和细菌侵袭。
6. 心理支持小儿腹泻对患儿和家长来说都是个体的心理挑战。
家长应给予患儿充分的理解和关怀,尽量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
此外,家长也要自我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增强信心。
通过以上的小儿腹泻的健康教育,我们希望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小儿腹泻这一常见病症。
同时,我们也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只有在全面预防的基础上,才能减少小儿腹泻的发生和传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小儿腹泻病科普宣教
重要性
小儿腹泻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因此,加强小儿腹泻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对于保障儿童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家长和医护人员也应加强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和了解,及时发现并治疗 患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腹泻导致营养物质吸 收不良,患儿易出现营养 不良、生长发育迟缓。
免疫功能下降
腹泻导致肠道粘膜受损, 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 染。
器官功能损害
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可 对心、肾等重要器官造成 损害。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病因治疗
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
对症治疗
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使用肠粘膜保护剂、微生态 制剂等。
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选用中药内服、外敷、推拿 等方法。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营养支持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
饮食调整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和碳酸饮料等。适当增加 膳食纤维摄入,如蔬菜、水果等。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
04 慢性腹泻病认识误区解 读
06 家长在孩子腹泻期间心 理支持策略
了解孩子心理需求
倾听与理解
01
耐心倾听孩子的诉求,理解他们在腹泻期间可能出现的焦虑、
不安等情绪。
关注孩子情绪变化
02
密切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应对不良情绪。
鼓励表达
03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他们知道家长在关心他们
小儿腹泻名词解释
小儿腹泻名词解释
小儿腹泻指的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是由于消化系统细菌、病毒、寄生虫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日常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或粪便性状改变,伴有腹泻、发热、腹痛、腹胀等症状。
1. 腹泻:指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性状改变,通常为水样、软稀状或拉丝状。
2. 小儿腹泻:指婴幼儿的腹泻,多发生在12个月以内的儿童。
3. 日常排便:指每天至少有一次正常的排便行为。
4. 细菌性腹泻:指由于细菌的感染引起的腹泻,如大肠杆菌、嗜血杆菌、沙门氏菌等。
5. 病毒性腹泻:指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如腮腺炎病毒、嗜血病毒、轮状病毒等。
6. 寄生虫性腹泻:指由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如鞭虫、蛔虫、毛虫等。
7. 其他原因:指由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营养不良、肠炎、肠道功能紊乱等因素而引起的腹泻。
8. 伴随症状:指腹泻伴有发热、腹痛、腹胀、脱水、乏力、皮肤斑丘等其他症状。
9. 预防:小儿腹泻这种消化道疾病,可以采取遵守卫生措施,加强室内通风,保证婴幼儿吃饭清洁,定期检查,避免食用污染食物等预防措施。
10. 治疗:小儿腹泻病情轻重不同,治疗手段也不同,一般采取应用抗生素,补充营养,控制发热,消除病毒,预防传播,以及加强体育锻炼等方式治疗。
儿科必备知识之小儿腹泻病
儿科必备知识之小儿腹泻病病因引起婴幼儿腹泻病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原因。
1.感染因素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
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RV属;杯状病毒科的诺如病毒属和札如病毒属;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
其他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科的环曲病毒等。
(2)细菌感染1)致腹泻大肠埃希菌:根据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制,已知菌株可分为5大组: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最早发现的致腹泻大肠埃希菌。
EPEC侵入肠道后,黏附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肠黏膜微绒毛破坏,皱嬖萎缩、变平,黏膜充血、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道。
②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可黏附在小肠上皮刷状缘,在细胞外繁殖,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而引起腹泻。
③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可直接侵入肠黏膜引起炎症反应,也可黏附和侵入结肠黏膜,导致肠上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疾样腹泻。
该菌与志贺菌相似,两者О抗原有交叉反应。
④出血性大肠埃希菌:黏附于结肠产生与志贺杆菌相似的肠毒素,引起肠黏膜坏死和肠液分泌,致出血性肠炎。
⑤黏附-集聚性大肠埃希菌:以集聚方式黏附于下段小肠和结肠黏膜致病,不产生肠毒素,亦不引起组织损伤。
2)空肠弯曲菌: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亚型3种,95% ~99%的弯曲菌肠炎是由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简称空肠弯曲菌)所致。
致病菌直接侵入空肠、回肠和结肠黏膜,引起侵袭性腹泻。
某些菌株亦能产生肠毒素。
3)耶尔森菌:除侵袭小肠、结肠黏膜外,还可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性腹泻。
4)其他: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均可引起腹泻。
(3)真菌: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霉菌、毛霉,婴儿以白念珠菌性肠炎多见。
婴儿腹泻名词解释
婴儿腹泻名词解释
婴儿腹泻,也称为婴幼儿腹泻,是一种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
该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
腹泻的病因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感染性腹泻通常与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有关,例如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非感染性腹泻则多由饮食因素和气候因素引起,例如食物不耐受、过敏或乳糖不耐受等。
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因此曾被称为“秋泻”。
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可危及小儿生命。
婴儿腹泻的治疗得当,效果良好。
然而,腹泻病仍然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世界范围内有10%左右的儿童死于腹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医学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泻病的原因、腹泻病在第三世界国家占小儿发病率的首位,也是导致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小儿腹泻在中国的发病率也占到第二位。
那么引起腹泻的病因是什么呢?小儿腹泻的病因主要有两种。
一、第一种叫做感染性腹泻,是由致病因子引起的。
导致感染性腹泻的病原有三大类:1.第一类是细菌:主要有致泻型的大肠杆菌、痢疾、沙门氏菌等;2. 第二大类是病毒:现在由病毒引起的腹泻很多,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3. 第三大类是寄生虫:有阿米巴等。
二、另一种叫做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饮食不当、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小儿患其它疾病影响到了消化功能而引起的腹泻。
目前我们重视的还是感染性的腹泻,因为非感染性的腹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治疗的。
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的儿童里面每年要死亡500万左右,我国小儿腹泻的死亡率很低,但是发病率不低。
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我国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尽管死亡率低,但是我们仍然需要重视小儿腹泻。
毕竟腹泻即使不导致小儿死亡,但是总拉肚子也会影响身体的发育,所以腹泻也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因此,小儿腹泻不但要重视,而且应该及时治疗。
该如何诊断孩子是否得了腹泻呢?诊断是否得了腹泻病,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性的,主要看大便的性状是否异常。
大便性状异常主要表现为稀便、浓血便等等。
比如说大便不成形,像芝麻酱一样,或者是汤是汤,水是水,有的是血。
这就是大便异常。
第二就是大便次数增多。
以前国际上有这样的标准,诊断小儿腹泻病,大便要超过三次,现在一次也算。
只要大便性状不正常就算腹泻病。
这就是诊断小儿腹泻的标准。
小儿腹泻治疗及用药原则治疗原则 1.饮食调整。
2.根据病原选择抗生素治疗。
3.有失水者做口服或静脉补液。
4.对症支援疗法。
用药原则1.细菌性肠炎选用1~2种抗生素,如庆大酶素、氟呱酸、氨芐青毒素、新青酶素Ⅱ。
氟呱酸儿童慎用。
2.酶菌性肠炎选用制酶菌素、克酶唑口服。
3.轮状病毒性肠炎口服潘生丁,或静滴病毒唑,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4.腹泻时间长,体质虚弱者予支援疗法,输注白蛋白或血浆。
5.中毒症状消失,大便检查无红细胞、白细胞及脓球,但腹泻不止者可用止泻剂,呕吐、腹胀者对症处理。
6.重型腹泻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即应进行液体疗法,输入各种组成液,如半张液、2/3张液,酸中毒严重者补充碱性溶液。
7.如出现低钙抽搐者,可补钙腹泻病在我国有两个流行高峰,一是发生在6、7、8月称夏季腹泻,主要原因是致泻性大肠杆菌;另一高峰发生在10、11、12月称为秋季腹泻,主要原因是轮状病毒。
既往治疗腹泻病的方法有三种:禁食、静脉输液、使用抗生素。
这种旧的治疗方法现在认为是不合理的,1992年在卫生部召开的全国腹泻病专家研讨会上(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临床儿科杂志,1994,12﹝3):148.)已被否定。
专家们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包括①继续饮食;②大力推广口服补液③合理用药,纠正滥用抗生素⑴。
一、腹泻患儿要继续饮食,以往吃过的东西都吃,禁食被认为是有害的。
二、大力推广ORS口服补液,液体疗法:。
发展中国家每年有500万小儿死于腹泻,其中250万是由脱水造成。
因此及时做好液体疗法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之一。
(一)脱水的评估(二)预防脱水治疗方案一、适用无脱水的患者,可在家庭治疗。
强调患儿腹泻一开始,家长就应给患儿口服比平常更多的液体以预防脱水⑴:选用以下液体:以口服米汤加盐溶液最好⑵。
1.米汤加盐溶液500ml米汤(1斤白酒瓶)+细盐1.75g (啤酒瓶铁盖的一半)它为1/3张溶液,最适合作预防脱水用。
可以鼓励患儿多服,不会形成高钠.家长不用花钱可自己制作。
2.糖盐水白开水500ml(1斤白酒瓶)+细盐1.75g (啤酒瓶铁盖的一半)+ 蔗糖10g(2小勺)但腹泻患儿多有双糖酶缺乏对蔗糖(为双糖)耐受不好3.ORS溶液:给服 ORS,它为2/3张,主要是用于治疗脱水,用作预防脱水张力太高,服多了会发生高钠症。
预防脱水服用时要告诉家长另服1/3量白开水.(三)纠正脱水:要及时评估⑴,发现有了脱水要及时纠正。
专家们一致认为现今我国小儿腹泻发生的脱水,约90%是中度以下脱水,应大力推广使用简便、经济、高效的ORS作好口服液疗法.而静脉输液仅适用于重度脱水(仅占脱水患儿数中约10%)。
WHO自从在世界各国推广使用ORS后,每年挽救了 100多万脱水患儿的生命, ORS的效果是确切无疑的,所以医生和家长出应该改变偏爱静脉输液的旧观念,大力宣传推广ORS口服补液的好处.治疗方案二:适用于有些脱水(轻~中度),采用ORS疗效很好。
为纠正累积损失最初4h用量按以下公式计算:体重(kg)×75ml=最初4h用量ml4h后用上述方法重新评估脱水,然后选择适当方案一、二、三ORS原理60年代初,基础医学一大发现:1~2.5% Glucose(55~124Meg/L)能促进水和钠最大限度吸收(提高25倍) Glucose>3%会引起渗透性腹泻Glucose<1% 水和钠吸收不好为什么Glucose会促进水和钠吸收?推测有共同的载体。
治疗方案三:适用于重度脱水,因有低血容量休克,需立即静脉输液。
纠正累积损失按100ml/kg计算,见下表:静脉输液方法年龄第一阶段(20ml/kg)第二阶段(80/kg)等张液 2/3张液或1/2张液1岁以内 1小时 6小时1岁以上 1小时 5小时●等张液:※ 2:l液=0.9%氯化钠液:1.4%碳酸氢纳(或 1/6M乳酸钠)※0.9%氯化钠液●2/3张液:※ 4:3:2液=0.9%氯化钠液:10%葡萄糖:1.4%碳酸氢钠(或 1/6M乳酸钠)※I:l加碱液=0.9%氯化钠液 100ml+10%葡萄糖 100ml+5%碳酸氢钠 1 0ml●l/2张液:※ 2:3:l液=o.9%氯化钠液:10%葡萄糖:1.4%碳酸氢钠(或 1/6M 乳酸钠)上述液体根据当地情况以供选择。
※补钾:重度脱水患儿一般需采用氯化钾,每日200~300mg/kg,分3~4次口服,或配成0.15~0.2%浓度由静脉均匀输入,速度切忌过快,并需待有尿后才能静脉给钾。
※补钙:佝偻病患儿在输液同时即给口服钙片或钙粉,每次0.5g,每日三次,若出现手足搐搦症,立即给10%葡萄糖酸钙1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
一旦患儿能饮水,应尽量改用ORS口服液,补液6~7小时后重新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案一、二或三继续治疗。
鼻饲管补液:如无静脉输液条件,可用鼻胃管点滴ORS液20ml/kg/h,连续6小时(120ml/kg)。
三、合理用药,纠正滥用抗生素:我国腹泻治疗中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滥用抗生素。
现在认识到抗生素对许多腹泻是无效的,而且有严重的副作用。
如过敏反应及影响小儿肠胃功能,使小儿食欲减退。
更严重的是抗生素会破坏体内有益的共生菌群,扰乱微生态平衡,削弱患儿抵抗力,反而使腹泻迁延不愈。
为此,新方案提出:水样便腹泻(约占70%)多为轮状病毒或产生毒细菌引起,不需使用抗生素。
脓血便腹泻(约占30%)为侵袭性细菌(如痢疾. 沙门氏菌等)引起,可使用抗生素。
有些医生不分清病因,只要小儿出现腹泻就使用抗生素,这是错误的。
小儿腹泻的合理用药问题王菊莉等感染性腹泻病的抗生素选择对大多数病例来说,抗生素不会对胃肠炎的整个病程起很大的作用。
针对一定的生物体应用某种特效抗生素,能够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减少排便,因此可以减少生物体的传播。
最好参考药物敏感试验。
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毒性细菌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只要做好液体疗法,患者多可自愈。
如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选用抗生素治疗。
黏液、脓血便患者约占30%,伴腹痛或里急后重,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粪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和吞噬细胞,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下列一种抗菌药物治疗。
①大肠杆菌: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吡哌酸、诺氟沙星、呋喃唑酮、某些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黄连素等。
慎用有肾毒性抗生素,有利于减少肾损伤。
②胎儿空肠弯曲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甲红霉素,还有庆大霉素、氯霉素、呋喃唑酮、氟哌酸等对空肠弯曲菌有效。
③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庆大霉素、氯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
④鼠伤寒沙门菌: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唑肟、头孢他啶有效。
⑤金黄色葡萄球菌:立即停用原来的抗生素,可用万古霉素、半合成耐青霉素酶的新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或双氯西林)。
⑥伪膜性肠炎:万古霉素、甲硝唑、杆菌肽。
⑦阿米巴病:甲硝唑、甲硝黄酰咪唑、甲乙醇咪唑、双碘喹啉。
⑧贾第鞭毛虫病:甲硝唑、甲硝黄酰咪唑或丙硫苯咪唑、呋喃唑酮。
⑨隐孢子虫病:大蒜素、甲红霉素、阿齐霉素、螺旋霉素、呋喃唑酮、甲硝唑等。
⑩真菌:制霉菌素或克霉唑。
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氟啶酸、氟哌酸、甲氟哌酸、环丙沙星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刚问世的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
因此,一般认为新喹诺酮类药物可以在儿科应用,但应非常慎重,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合理用法是每日10~20mg/kg,连用3~5天。
氨基糖苷类药物在儿科的应用,也应按卫生部有关的规定。
控制耐药菌株产生的措施①选用敏感药物;②联合用两种抗菌药物,加用抗菌增效剂T MP,合理轮换应用;⑧足够的剂量和疗程,一般疗程7~10天,直到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转阴,必要时继续1个疗程:④对个别特殊严重病例可首选或试用最新抗菌药物,如第3代头孢菌素。
消化道黏膜保护剂思密达用法:每包3g,2~12个月龄每次1/3包,每日3次:1~2岁每次1/2包,每日3次;2~3岁每次1/2包,每日4次;>3岁每次1包,每天3次;溶于30~50ml液体中口服。
止泻药物抗动力药抗胆碱药(如颠茄、阿托品及654-2等)。
这些药物疗效差、不良反应大,现在很少采用。
阿片受体激动剂复方樟脑酊、可待因,可减少肠蠕动及减少肠分泌,曾用于治疗迁延性腹泻,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并可成瘾。
苯乙哌啶及氯苯哌酰(易蒙停),均可作用于肠道阿片受体,也具有抗肠蠕动及分泌作用,但其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故认为不易产生阿片类不良反应。
抗分泌药阿司匹林、消炎痛、氯丙嗪、异丙嗪。
用阿司匹林和消炎痛通过其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减少肠液分泌,达到止泻目的。
吸附收敛剂次碳酸铋、鞣酸蛋白等。
在急性腹泻恢复期大便次数仍较多者,可适当选用。
次碳酸铋有保护胃肠黏膜及收敛止泻作用,口服剂量每次0.3g,每日3次。
鞣酸蛋白口服后胃内不分解,到小肠分解出鞣酸使蛋白凝固,有收敛止泻作用。
剂量每次0.3~0.9 g,每日3次。
微生态疗法微生态制剂①丽珠肠乐(回春生):为双歧杆菌活制剂,每胶囊0.5g含0.5亿活菌。
小儿剂量每日1~2g,分2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