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读后感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b94acc19b89680203d82531.png)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读后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先生前后时逾二十年方功成,可见此书为先生学术生涯之重要作品。
全书阅过,大略有几点体会。
陈寅恪先生的《论再生缘》一文,从陈端生生平入手,极尽考据之能事,同时运用西人治学思路,最终完成。
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涉及历史人物数量上,都有过之而不及。
汉魏两晋南北朝距今千载,佛道之争,儒学辚压,再有隋唐之后本身存在的门户之见,历史本貌早已被涂上一层又一层油彩,不复本貌。
但先生以严谨之态度,从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及历史典籍中,一点一点还原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大体面貌,所引之书,具有可查,后世之学,有了研究佛教史的路径。
本书的体例上,不拘泥于传统的史学著作方式。
而是以时间轴为线,同时对重要人物进行单章讲解,重要思想和经典之嬗变进行全面剖析,从而使佛教初入中夏时的发展脉络以一种非常清晰的方式展现。
佛教因何在我国出现纷繁复杂的多种面貌?这其中有多种原因。
一是佛教本身。
释迦牟尼涅磐之后,几百年间,不立只言,不塑一像,只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哲学,中间必然造成对于教旨的歧义和纷争,僧团在经历过几次大的分裂之后,最终形成大乘和小乘两大流派,两个流派中又因为对于真如、禅定、戒律等的不同理解,形成更小的宗派,因此佛教在印度日渐式微也是必然之事。
二是本土化之影响。
佛教输入中原之前,中原固有的术数、阴阳、鬼神等信仰在社会中占有的地位,以至于儒教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也大量参杂了上述元素后方为帝王及平民所共喜。
佛教自然也不能避免的依托于术数,讲究轮回报应等佛教本无之义,可以说,佛教传入伊始,便与其原貌发生巨大变化。
三是译经传入时间及数量之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之时,各大教派已基本成型。
但进入中原的顺序并未按照佛教本身发展之顺序,同时某一本经会出现多个译本,因此造成教义的抵牾十分普遍,也造成最初佛教宗派之混乱,如《成实论》本为小乘之作,但在中国却被视为大乘之学,且盛行南北;地论宗早已形成后,《华严经》晚出,北方经师发现其中有地论宗未尽之意,遂取而用之。
《再生缘》研究
![《再生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68f260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8.png)
《再生缘》研究
【摘要】:《再生缘》是清代乾隆时期一部杰出的弹词,被陈寅恪誉为“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郭沫若更将其与《红楼梦》并称为“南缘北梦”,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从女性与政治的关系角度对《再生缘》作了解读。
作品通过孟丽君的传奇经历不仅冲击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也表达了女性对于从政的渴望,书写的是古代女性的政治梦。
孟丽君的为官经历,体现了古代女性的官场想象,同时也展示了女性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苦苦挣扎,这与独特的创作心理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章对《再生缘》的艺术特色作了解析。
作品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叙事视角,即以孟丽君的经历为中心,表现了古代女性的抗争,带有鲜明的女性意识。
作品以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见长,通过对主人公孟丽君心理的细致描写,不仅加剧了矛盾冲突,为全书增添了悬念,而且使整部作品更具韵味和深意。
全书构思精巧缜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大胆、独特的布局使情节虽然看似离奇,但却符合生活逻辑,使小说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三章对《再生缘》的传播与接受作了评价。
《再生缘》问世后一直备受大家关注,以此为题材的重写及影视改编层出不穷,在各个时代这部作品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https://img.taocdn.com/s3/m/8d0d00df26fff705cc170a38.png)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文/余英时近偶自友人处借得海外油印本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一书,据所附“校勘表”知原书亦为油印,固未尝正式出版也。
此书流传情况至为不明,书成年月,遂亦无明确之记载,然稍考书中所附载之诗及案语,则知此书实作于1953及1954年之间,兹请先证明成书年代:陈先生于《蒙自南湖作》诗中注云:“寅恪案,十六年前作此诗”是知书成之际上距陈先生在蒙自时已逾十六年,陈先生原执教清华大学,其南迁时间与北大同。
据钱穆先生《国史大纲》之《书成自记》云:“二十六年秋......学校南迁......取道香港,转长沙,至南岳。
又随校迁滇,路出广西,借道越南,至昆明。
文学院暂设蒙自...... 则二十七年之四月也。
......秋后,学校又迁回昆明。
”则陈先生此诗必作于二十七年滞留蒙自之数月间。
自二十七年下推十六年为西历1954年。
又书末附诗两首之序言有云:“癸巳秋夜,听读清乾隆时钱唐才女陈端生所著《再生缘》......”癸巳为1953年,盖陈先生听读《再生缘》之时也。
今按此书考证甚繁,决非短期内可成之作,陈先生双目失明,材料之搜集与爬梳,处处须有人为之助力,则所需时日必更长。
书中有一处记考证之经过云:“寅恪初疑陈端生之夫范某为乾隆时因收藏《顾亭林集》获罪,议遣戍而被赦免之范起凤。
后又疑为乾隆间才女陈云贞之夫,以罪遣戍伊犁之范秋塘。
搜索研讨,终知非是。
然以此耗去日力不少,甚可叹,亦可笑也。
”可见此书非仓猝可成。
今姑推定此书之写作始于1953年秋,而成于1954年,虽不中当亦不甚远也。
英时之所以如此龂龂于年代之考定者,固不仅出于对先生考证学之倾慕之忱而故为东施之效颦,而实亦由于成书年代之确定足以反映陈先生撰述之动机及其时代之背景,关系陈先生近数年来身陷大陆之思想状况者,至大且钜。
陈先生云:“寅恪读《再生缘》,自谓颇能识作者之用心,非泛引杜句,以虚词赞美也。
”今英时草此文亦犹先生之意也!今按陈先生此书之作盖具两重意义,其一为借考证《再生缘》作者陈端生之身世以寓自伤之意,故一则日:“偶听读《再生缘》,深感陈端生之身世,因草此文。
陈寅恪为何轻视“民主”:未能够挽回道德沦丧的局面
![陈寅恪为何轻视“民主”:未能够挽回道德沦丧的局面](https://img.taocdn.com/s3/m/fee490030b4e767f5acfceba.png)
陈寅恪为何轻视“民主”:未能够挽回道德沦丧的局面核心提示:在他看来,民主论者虽然时髦,但仍然未能挽回风俗颓败,道德沦丧的局面,不值得去探讨。
本文摘自:孔子研究院网站,作者:曹景年,原题为:《陈寅恪先生的儒学思想》【编者按:】陈寅恪先生资质过人,读书甚多,吴雨僧以其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然此与先生之风骨节义相较,犹为次一等事。
今年逢陈先生诞辰双甲,本刊特设专栏纪念。
曾子逐日三省其身,凡志儒业辈,最须反省者为传习与否。
而斯文传续,端赖读书人之切己自反与去就取舍,概言之,即体认与践行是也。
先生之体认或有不足,然对儒家道德理想之持守罕有其匹。
读先生之书,省一己之过,亦一快事也。
陈寅恪先生是当代著名史学家,他学识广博,治学精深,其研究成果对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主要精力虽用在史学考证方面,对思想史哲学史较少关注,如他自己所言:“寅恪平生颇读中华乙部之作,间亦披览天竺释典,然不敢治经。
”(陈寅恪:《杨树达论语疏证序》)又云:“寅恪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
”(陈寅恪:《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但实际上,在很多重大的思想史的问题上,陈先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其深刻性足以跟专治思想史者相媲美。
尤其是儒学方面,陈先生虽然没有专门谈这个问题,也无意参加相关的学术争论,但其著作中对儒学的历史现状以及优劣都有明确的判断和认识,本文拟就陈先生的儒学思想作一述论,以求教于方家。
一、儒家思想具有历史之通性儒家学说影响中国几千年,虽然它有很多历史性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具有贯通历史之永恒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它的根本精神。
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陈先生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
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
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
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
回顾1961年关于《再生缘》的讨论
![回顾1961年关于《再生缘》的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29cc07dc195f312b3169a5de.png)
维普资讯
云梦学刊
2 0 正 06
在郭沫若的系列论文中, 对于 《 再生缘 》 文本 的研究所 占内容并不太多, 和许多曾经被湮没的古 代作品的早期发掘整理一样 , 这次有关 《 再生缘 》
贞( 寄外 书 ) 之谜 》( 月 2 6 9日 ) 《( 、 再生缘 ) 附
录一 : 陈端生年谱 》 8 7日 ) 《 再生缘 ) (月 、( 附录
收稿 1期 :0 6 0 — 1 3 2 0 —4 2
史上 值得 记述 的一页 。
二、 再生缘 》 《 研讨 的主要成果
作 简 谭 文( 5 , 湖 岳阳 洒 理 学院 文 教 系 任, 要 究 为当 七 文 与 革 学。 者 介: 解 1 0 男,南 人, 南 工 中 系 授, 主 主 研 方向 代十 年 学 文 文 9 一)
二 :关于范荚充军伊犁 的经过 》 8月 7日 ) 《 ( 、 有
关 陈端 生的讨论二三事 》( 0月 5日 ) 《 于陈 1 、关 云贞 ( 寄外书 ) 的一项新资料 》 1 月 2 (0 2日) 。而 发表于次年 1 2日《 月 羊城 晚报 》 《 了 ( 的 读 绘胜 阁续稿 ) ( 与 雕菰楼集 ) 则是这组系列论 文的余 》 波。当然 , 此期 间花 费他更 多精力 的 , 是对 《 再生
春风 , 使冷寂的文坛激起 了波澜 。我粗略翻检 了一
的今天 , 重新回顾这一段历史 , 对于 中国当代学术 下 , 16 年 5 仅 91 月至 1 月期 间, 《 0 在 光明 日报 》 上 史 的研 究 是一项 很 有意 义 的工 作 。 发表的对郭沫若论文给与响应或者与之商榷 的文 《 再生缘 》 研讨 的始末 章还有齐敬的 《 关于陈云贞 》 张德生的 《 、 关于改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https://img.taocdn.com/s3/m/d488f5443b3567ec102d8adf.png)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后感陈寅恪先生题写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的十个大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高中起就一直深深印在我心里。
在应试教育阶段,我们有太多的束缚,难以去实现先生所说的学习精神。
但是到了大学,我们反倒会有不被束缚的不适应,有太多自由的空间,而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忘了去好好经营,以至于思想的空洞,精神的无力,我们一边抱怨着大学课程的种种不合理,一边又不采取行动去独自克服这些问题,随波逐流,理想早已不知去哪,人生漫无目的,直到毕业了才恍惚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太多的大好时光,大学给我们的自由没有让我们精神上独立,我们给了自己太多的放纵。
大二了,回首过去发现自己真的有太多的不足。
我翻开这本书,细细品读,渐渐地被吸引,也想慢慢地体会陈的孤独与快乐,时间的力量使我与先生的内心世界能够靠得稍近一些。
我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先生,他的思想人格都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
此书主要记叙了陈生命的最后二十年,即1949-1969,可以说,此书对时间的截取是煞费苦心的,这是一段我们不该忘记的时间,同样也是一段难以叙述的历史,要写一位传奇如陈这般学人的这段历史,更是难上加难,而作者在书中对历史事件的严谨描述,对人情冷暖的细微刻画,对书稿资料的整理引用,无不令晚辈读者钦佩之至,这仿佛是陈之思想与精神活化、延续、光大。
先生曾用“左丘失明,孙子膑足,日暮西山”来形容自己晚年的处境。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七十三岁,距他离开这个世界尚剩下6年零7个月的时间。
如果身体的残疾和病痛的折磨已经使年迈的陈寅恪雪上加霜,那么精神的摧残和生理机能的非人折磨对于一个衰残的老人来说就显得更加不堪忍受。
文革中陈寅恪所在的中山大学革命委员会在一份文件上曾有如下的文字,这里不妨抄来作为陈寅恪晚年悲惨处境的一个注脚:“历史系陈寅恪,一级教授,反动史学祖师爷之一,以研究唐代史出名,今年七十九岁。
本人是前清的探花,曾到日、美、德、英四国留学,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混血儿……在…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群众把他揪了出来,他一直态度恶劣,广大革命群众确实对他愤恨之极,鉴于他已七十九岁,双目失明,终日卧床不起,决定把他养起来,作为反面教员,继续批判他的反动言行。
国学大师余英时的人物简介
![国学大师余英时的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7d7445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d.png)
国学大师余英时的人物简介余英时,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师从钱穆、杨联升,毕业于哈佛大学。
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国学大师余英时的相关资料,希望各位会喜欢!国学大师余英时的人物生平余英时原籍安徽省潜山县官庄镇金城村,生于天津。
燕京大学历史系肄业。
1950年入读香港新亚书院,师从国学大师钱穆。
1951年在报纸发表文章。
1952年,成为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
1955年,被推荐入美国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取得历史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9年在哈佛认识了张灏。
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美国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并曾于1991年至1992年任美国康乃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
于美任教期间,余英时培养出许多史学研究人才,包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黄进兴、陈弱水、康乐、王泛森、林富士,以及北京大学的罗志田等人。
余英时曾经比喻自己对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会持续观察政治、评论政治,但不会参政。
自1980年代起,他经常在台湾发表许多政论文章,颇获政府当局的重视。
尽管其思想与北京官方思想不一致,但他的著作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大量出版。
2006年11月16日,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毕灵顿博士宣布余英时与美国非洲裔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弗兰克林共同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
为表扬余氏一直为史学作出之贡献,余氏母校新亚书院联同香港中文大学另一成员书院崇基学院一起成立“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以推动中外历史文化,介绍学术新知。
第一届讲座已于2007年举行,讲者为许倬云教授。
国学大师余英时的文集《余英时文集》是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英时。
这是著名学者余英时文集的第五卷。
内容主要涉及现代学人与学术。
《再生缘》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再生缘》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007ed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4.png)
《再生缘》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再生缘》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再生缘》是长篇弹词作品。
陈寅恪:论再生缘
![陈寅恪:论再生缘](https://img.taocdn.com/s3/m/f82f0543336c1eb91a375d5b.png)
陈寅恪:论再生缘地变天荒总未知,独听凤纸写相思。
高楼秋夜灯前泪,异代春闺梦里词。
绝世才华偏命薄,戍边离恨更归迟。
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
寅恪少喜读小说,虽至鄙陋者亦取寓目。
独弹词七字唱之体则略知其内容大意后,辄弃去不复观览,盖厌恶其繁复冗长也。
及长游学四方,从师受天竺希腊之文,读其史诗名著,始知所言宗教哲理,固有远胜吾国弹词七字唱者,然其构章遣词,繁复冗长,实与弹词七字唱无甚差异,绝不可以桐城古文义法及江西诗派句律绳之者,而少时厌恶此体小说之意,遂渐减损改易矣。
又中岁以后,研治元白长庆体诗,穷其流变,广涉唐五代俗讲之文,于弹词七字唱之体,益复有所心会。
衰年病目,废书不观,唯听读小说消日,偶至再生缘一书,深有感于其作者之身世,遂稍稍考证其本末,草成此文。
承平豢养,无所用心,忖文章之得失,兴窈窕之哀思,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云而。
关于再生缘前十七卷作者陈端生之事迹,今所能考知者甚少,兹为行文便利故,不拘材料时代先后,节录原文,并附以辨释于后。
再生缘第二十卷八十回末,有一节续者述前十七卷作者之事迹,最可注意。
兹移写于下。
至有关续者诸问题,今暂置不论,俟后详述之。
其文云:再生缘。
接续前书玉钏缘。
业已词登十七卷,未曾了结这前缘。
既读(“读”疑当作“续”)前缘缘未了,空题名目再生缘。
可怪某氏贤闺秀,笔下遗留未了缘。
后知薄命方成懺(“懺”疑当作“谶”),中路分离各一天。
天涯归客期何晚,落叶惊悲再世缘。
我亦缘悭甘茹苦,悠悠卅载悟前缘。
有子承欢万事定(“定”疑当作“足”),心无挂碍洗尘缘。
有感再生缘者作(“者作”疑当作“作者”),半途而废了生前。
偶然涉笔闲消遣,巧续人间未了缘。
寅恪案,所谓“再生缘。
接续前书玉钏缘”者,即指玉钏缘第三一卷中陈芳素答谢谢玉辉之言“持斋修个再生缘”及同书同卷末略云:却说谢玉辉非凡富贵,百年之后,夫妻各还仙位。
唯有(郑)如昭情缘未断,到元朝年间,又临凡世。
更兼芳素痴心,宜主怜彼之苦修,亦断与附马(指谢玉辉)为妾。
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
![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b8c12b89bceb19e8b8f6ba23.png)
余英时:陈寅恪研究的反思和展望今年(2010)是陈寅恪(1890-1969)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大陆上出版了不少涵有纪念性质的专书。
最重要的是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三姊妹合写的《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北京:三联)、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北京:中华)和蔡鸿生《读史求识录》(广州:广东人民)。
同时广州《时代周报》也在8月9日出版了纪念专页。
可知陈先生逝世虽已四十一年,他不但仍然活在女儿和弟子们的心中,而且继续受到新一代知识人的崇敬。
在这一特殊氛围的感染之下,我也忍不住要对陈先生再度表示一点诚挚的敬意。
自从《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本出版以后(台北:东大,1998),我已退出了陈寅恪研究的领域。
但是我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却没有中止,十几年来稍有关系的论著我大致都曾过目。
现在藉着《释证》重新排印的机会,我想就这些新论著中与《释证》相关的部分,略抒所见、所思、所感。
1997年10月我为《释证》增订本写了一篇《书成自述》,其中涉及大陆官方对我有关陈寅恪论述的一些反应。
当时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不久,所引档案资料相当丰富,然而在官方反应这一具体问题上,则尚欠完备。
因此我的《书成自述》也只好概括言之,未能深入。
现在新材料出现了,我觉得应该对这一问题重新回顾一番。
《论再生缘》风波新材料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我第一篇《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和《论再生缘》在香港正式出版,这两件事自始便分不开,因为如果《论再生缘》不能与读者共赏,那么我的《书后》便不免陷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状态了。
关于印本《论再生缘》如何进入大陆以及官方的最初反应,我以前只看到下面两条记载:第一,胡守为《陈寅恪传略》说:1959年《论再生缘》的油印本流出香港后,被某出版商据以翻印,又在小册子之前写了一篇《关于出版的话》……香港《大公报》一位记者把这小册子带回广州,交给陈寅恪,陈对这篇《出版的话》非常不满,即把书送到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冯乃超处,并说明自己没有送书到香港出版,当时冯乃超指出,《出版的话》无非想挑拨他同党的关系,陈表示同意这一分析。
【阶段测试四含解析】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9
![【阶段测试四含解析】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9](https://img.taocdn.com/s3/m/a2536f2db7360b4c2e3f64dc.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单选B1、()被称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
A.《四婵娟》B.《风筝误》C.《长生殿》D.《啸月楼集》【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长生殿》被称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
参见教材P314。
C1、常州词派理论的集大成者是()。
A.周济B.张惠言C.董士锡D.丁履恒【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周济师从张惠言之甥董士锡,得张氏绪论,推衍其说,是常州词派理论的集大成者。
参见教材P283。
2、陈寅恪的《论再生缘》认为()是“绝代才华之女子”。
A.朱素仙B.梁德绳C.陶贞怀D.陈端生【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陈寅恪《论再生缘》认为陈端生是“绝代才华之女子”,“孟丽君之性格,即端生平日理想所寄托”,“端生心中于吾国当日奉为金科玉律之君父夫三纲。
皆欲藉此等描写以摧毁之”,“端生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独立之思想,在当时及其后百余年间,俱足惊世骇俗”。
参见教材P324。
3、曹雪芹,名霑,字()。
A.留仙B.敏轩C.梦阮D.其年【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曹雪芹,名霑,字梦阮。
参见教材P301。
4、《长生殿》的作者是()。
A.孔尚任B.李渔C.吴伟业D.洪昇【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长生殿》的作者是洪昇。
参见教材P312。
D1、()对文章的看法直接源于考据之举,重视文章创作的理性精神,强调文法本为学术所固有,不同于桐城派古文思想。
A.钱大昕B.章学诚C.姚鼐D.戴震【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戴震对文章的看法直接源于考据之举,重视文章创作的理性精神,强调文法本为学术所固有,这自不同于桐城派古文思想。
参见教材P276。
2、()的艺术构思直接启发了《长生殿》和《桃花扇》的创作。
A.《一捧雪》B.《占花魁》C.《人兽关》D.《清忠谱》【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占花魁》根据《警世通言?卖油郎独占花魁》改写,叙写莘瑶琴和秦重的风情际遇,将这些内容是置于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和国家兴亡的历史背景中,使得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紧密结合,这种艺术构思直接启发了《长生殿》和《桃花扇》的创作。
抚琴弦断上高楼
![抚琴弦断上高楼](https://img.taocdn.com/s3/m/1ecee22d168884868662d629.png)
抚琴弦断上高楼作者:李大兴来源:《读书》2016年第05期据《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记述,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九日蒋天枢(字秉南)抵达广州,陈寅恪向弟子托付后事,委托他编辑出版其毕生著述。
蒋天枢并不是与陈寅恪渊源最深的学生,专攻也是古典文学而非历史,然而屡遭弟子背叛、批判的陈寅恪看中了他的忠诚与倔强。
在这次师生最后的会面时,陈寅恪写下了著名的《赠蒋秉南序》:“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虽然,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
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
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甲辰四月赠蒋秉南教授》的第二首更是坦诚:“草间偷活欲何为,圣籍神皋寄所思。
拟就罪言盈百万,藏山付托不须辞。
”陈寅恪先生看得很准,蒋天枢这位当时已经年过花甲,但仍在双目失明的老师忘记招呼他坐下时就一直站着听老师说话的弟子,果然不负所托,晚年倾全部精力于恩师著述的传世。
一九八○年六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蒋天枢编辑整理的陈寅恪文集之一《寒柳堂集》,此后陈寅恪遗著陆续问世,得免湮没。
蒋天枢更著有《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为后人的陈寅恪研究奠定根基,他与恩师这段生死高谊,也是当代极其难得的学林佳话。
我手头的这本《寒柳堂集》,是张遵骝(字公逸)先生在一九八○年送到我母亲手中的,三十五年后,书页已经微黄。
我第一次得闻陈寅恪大名,就是从张先生那里,但是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他本人和陈先生半师半友的交情,陈寅恪还曾在张先生结婚时写下《贺张公逸先生、王宪钿女士嘉礼》一诗。
张遵骝和蒋天枢则是在复旦大学同事多年,交谊很深。
在编辑整理陈寅恪文集过程中,蒋先生如果在北京有事或者有资料需要查找,似乎都是找的张先生,所以书还没出来,我就听说了。
甫一出版,蒋先生就寄来若干本给张先生分赠亲友。
大约九年前,陈寅恪研究专家张求会教授曾经买到其中一本,是张遵骝先生送给外甥的,由此写了考证文章《有这样一本〈寒柳堂集〉》。
余英时文集(广西师大十卷本)详细篇目
![余英时文集(广西师大十卷本)详细篇目](https://img.taocdn.com/s3/m/99de1767eff9aef8951e064e.png)
余英时文集(广西师大十卷本)详细篇目余英时文集.第01卷.史学、史家与时代.余英时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df本卷收录论文十二篇,即:(1)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2)广乖离论:国史上分裂时期的家庭关系;(3)说鸿门宴的座次;(4)史学、史家与时代;(5)从史学看传统;(6)关于中国历史特质的一些看法;(7)《历史与思想》自序;(8)一个人文主义的历史观:介绍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 (9)章实斋与柯林武德的历史思想:中西历史哲学的一点比较; (10)《朱熹的历史世界》上编绪说;(11)《周礼》考证和《周礼》的现代启示;(12)《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余英时文集.第02卷.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余英时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df本卷收入专论19篇,即(1)《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2)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3)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4)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附:谈“天地君亲师”的起源; (5)群己之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个循环;(6)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7)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想;(8)文艺复兴与人文思潮;(9)儒家思想与日常人生;(10)儒家“君子”的理想;(11)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学中智识主义的传统; (12)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13)《现代儒学论》作者序;(14)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 (15)现代儒学的困境;(16)唐、宋、明三帝《老子》注中之治术发微;(17)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18)“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余论; (19)从《反智论》谈起。
余英时文集.第0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余英时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df本卷收入专论10篇,即(1)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2)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3)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4)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变;(5)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 (6)关于韦伯、马克思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几点反省:《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自序;(7)士魂商才:《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日译本自序; (8)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9)关于“新教伦理”与儒学研究:致《九州学刊》编者; (10)工业文明之精神基础。
陈寅恪_论_再生缘_柳如是别传_的研究旨趣
![陈寅恪_论_再生缘_柳如是别传_的研究旨趣](https://img.taocdn.com/s3/m/578693c858f5f61fb736667e.png)
陈寅恪《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的研究旨趣廖可斌提要陈寅恪先生晚年以惊人的毅力撰写《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后来许多人对此不理解,有的学者则从他表明对大陆政权的政治态度、对美女的“投射之恋”等角度进行阐释,存在种种曲解和误解。
实际上陈寅恪先生的主要动机和根本旨趣,就是要挖掘《再生缘》的重大思想价值,表彰柳如是的高尚人格,以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其中《论〈再生缘〉》偏重于倡导“自由之思想”,《柳如是别传》偏重于倡导“独立之精神”,两部著作互相呼应,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在陈寅恪先生看来,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角度着眼,《再生缘》都是非常杰出的作品;无论从个人人格还是从民族气节上看,柳如是都是一个高尚美好、令人尊敬的人物。
陈寅恪先生选择这两个人物及其著作生平作为自己晚年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根据他的文学观念和思想宗旨作出的慎重选择。
他早年提出的关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主张,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研究工作之始终。
关键词陈寅恪《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一陈寅恪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他的建树,并不仅仅体现在一系列精深的专题研究成果上。
他对当代中国学术应建立怎样的范式、运用怎样的方法作了深入探讨,至今仍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他对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发展前景作了宏观思考和整体判断,高瞻远瞩,不仅度越时辈,而且至今仍是关于这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最为深邃精辟的见解;他对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作用作了深入思考,并努力践履,自始至终倡导学者、知识分子以至所有的人都应该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尤其具有深远的意义。
时间愈久,陈寅恪先生的这一主张越显得洞中要害,烛照千古。
总之,陈寅恪先生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绝不仅限于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他毫无疑问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文化伟人。
随着国人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学术研究的深入,他的思想和学术的价值与意义将越来越被人们充分地认识到。
陈寅恪《论再生缘》补证
![陈寅恪《论再生缘》补证](https://img.taocdn.com/s3/m/fe2c2cce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2.png)
作者: 艾俊川[1]
作者机构: [1]金融时报社
出版物刊名: 文献
页码: 177-19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陈寅恪;《论再生缘》;《再生缘》;陈端生;范菼;《陈氏宗谱》;《汪氏世谱》
摘要:《论再生缘》是陈寅恪晚年转向明清文学研究后的力作.陈先生根据间接材料旁征博引,加以合理推测,考出《再生缘》作者陈端生的丈夫为范菼、因大赦归家,进而推断出陈端生的卒年,为陈端生和《再生缘》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根据陈端生父系《陈氏宗谱》、母系《汪氏世谱》等新见史料,钩沉相关人物的碑传文字,考得陈端生父亲卒于端生身后、其母汪氏未曾随宦云南、陈汪两家直到乾隆末年仍保持密切来往、陈端生之夫是吴门范菼而非秀水范菼、陈端生去世的时间更可能在嘉庆二年等细节,有助于加深对《再生缘》和陈端生的了解与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文/余英时近偶自友人处借得海外油印本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一书,据所附“校勘表”知原书亦为油印,固未尝正式出版也。
此书流传情况至为不明,书成年月,遂亦无明确之记载,然稍考书中所附载之诗及案语,则知此书实作于1953及1954年之间,兹请先证明成书年代:陈先生于《蒙自南湖作》诗中注云:“寅恪案,十六年前作此诗”是知书成之际上距陈先生在蒙自时已逾十六年,陈先生原执教清华大学,其南迁时间与北大同。
据钱穆先生《国史大纲》之《书成自记》云:“二十六年秋......学校南迁......取道香港,转长沙,至南岳。
又随校迁滇,路出广西,借道越南,至昆明。
文学院暂设蒙自...... 则二十七年之四月也。
......秋后,学校又迁回昆明。
”则陈先生此诗必作于二十七年滞留蒙自之数月间。
自二十七年下推十六年为西历1954年。
又书末附诗两首之序言有云:“癸巳秋夜,听读清乾隆时钱唐才女陈端生所著《再生缘》......”癸巳为1953年,盖陈先生听读《再生缘》之时也。
今按此书考证甚繁,决非短期内可成之作,陈先生双目失明,材料之搜集与爬梳,处处须有人为之助力,则所需时日必更长。
书中有一处记考证之经过云:“寅恪初疑陈端生之夫范某为乾隆时因收藏《顾亭林集》获罪,议遣戍而被赦免之范起凤。
后又疑为乾隆间才女陈云贞之夫,以罪遣戍伊犁之范秋塘。
搜索研讨,终知非是。
然以此耗去日力不少,甚可叹,亦可笑也。
”可见此书非仓猝可成。
今姑推定此书之写作始于1953年秋,而成于1954年,虽不中当亦不甚远也。
英时之所以如此龂龂于年代之考定者,固不仅出于对先生考证学之倾慕之忱而故为东施之效颦,而实亦由于成书年代之确定足以反映陈先生撰述之动机及其时代之背景,关系陈先生近数年来身陷大陆之思想状况者,至大且钜。
陈先生云:“寅恪读《再生缘》,自谓颇能识作者之用心,非泛引杜句,以虚词赞美也。
”今英时草此文亦犹先生之意也!今按陈先生此书之作盖具两重意义,其一为借考证《再生缘》作者陈端生之身世以寓自伤之意,故一则日:“偶听读《再生缘》,深感陈端生之身世,因草此文。
”再则曰:“江都汪中者,有清中叶极负盛名之文士,而又与端生生值同时者也。
作《吊马守真文》,以寓自伤之意...... ”其二则为借《论再生缘》之书而感慨世变,以抒发其对当前政治之厌恨之情,此层则为本文后节所欲三致其意而暂时不能不搁置者也。
兹请先申论其感怀身世一点。
陈先生自抗战初期即患目疾,而当时医药条件不佳,一误再误,终至双目失明。
以先生之“绝世才华”及其史学造诣之深,又值最能著述之年(病目时大约才过五十),而遽失双目,其内心之痛殆不可以言喻。
此种病苦积之既久,自不能不一求倾吐,而《再生缘》作者陈端生之遭遇颇有可以与陈先生相通者,此《论再生缘》一书之所以作也。
故《序文》中有云:衰年病目,虚书不观,唯听读小说消日.偶至《再生缘》一书,深有感于其作者之身世,遂稍稍考证其本末,草成此文。
承平拳养,无所用心,忖文章之得失,兴窈窕之哀思,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云尔!夫陈端生为乾隆时写弹词之才女,而陈先生则当代隋唐史之权威,前者中年殂殁(陈端生卒时约四十余),后者寿逾从心;前者生当清代太平鼎盛之日,而后者则遭逢近世离乱之秋,二人身世之不相侔者亦已多矣!今并而论之,果有说耶?英时细绎《论再生缘》一书,知陈先生之所以深感”于端生者盖有数事焉:其一则同为“禅机蚤悟,俗累终牵”,致所欲著逑者终不能成。
此点但引陈先生原文一节即可以明之:呜呼!端生于乾隆三十五年辍写《再生缘》时,年仅二十岁耳。
以端生之才思敏捷,当日亦自谓可以完成此书.绝无疑义。
岂知竟为人事俗累所牵,遂不得不中辍。
虽后来勉强续成一卷,而卒非全壁,遗憾无穷。
至若“禅机蚤悟”,俗累终牵,以致暮齿无成,如寅恪今日者,更何足道哉!此节所以叹息于端生者,句句皆自伤之辞,文显义明,固不待详说。
然其间犹有可得而深析微辨者,吾人平昔读陈先生之专著,如《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以及近年山版之《元白诗笺证稿》,颇怪其自谦太过,止于称其著述为“稿”;自今视之,则陈先毕之自谦,盖有由焉!推先生之意,殆欲于晚年融汇其毕生治隋唐史之所得,写成钜构以勒为定本。
以先生之才识“当日亦自谓可以完成此书,绝无疑义。
岂知竟为人事俗累所牵,遂不得不中辍。
”至于“虽后来勉强续成一卷,而决非全壁,遗憾无穷”者则自况病目后之著述如《元白诗笺证稿》及存大陆出版之《历史研究》中所发表之数篇论文也。
窃又疑“俗累终牵”之语固不仅指病目之事,而尤在暗示撰述环境之不自由,《元白诗》等稿之续成已颇为勉强。
此说虽似太凿,但若与后文比观,则不得不谓之信而有征矣!其二感于端生之“绝世才华偏薄命”,遂不能自抑其哀思。
夫端生之夫队累谪戍,及遇赦归,未至家而端生已卒,此诚可谓之薄命。
至若陈先牛则少时以世家子弟游学四方,归国后执教清华大学,名满天下。
虽五十以后双目失明,而学术界固犹拱之若连城之璧。
抑更有进者,吾国名史家而目盲者在前有左丘明,在后有钱大昕;辛楣病目已在衰暮,固似视陈先生为差幸;而“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遭遇较之先生固更有令人同情者在也。
今以先生拟之于端生之薄命,得毋不伦之甚邪?虽然,此固先生之所以自许者,陈先生自述其读《再生缘》之别感中有云:有清一代,乾隆朝最称承平之世。
然陈端生以铯代才华之女子,竞憔悴忧伤而死,身名湮没,百余年后其事迹几不可考见。
江都汪中者,有清中叶极负盛名之文士,而又与端生生值同时者也,作《吊马守真文》,以寓自伤之意,谓“荣期之乐,幸而为男。
”(见《述学别录》)今观端生之遭遇,容甫之言其在当日,信有征矣。
然寅恪所感者,则为端生于《再生缘》第一七卷第六五回中“岂是蚤为今日诫”一语。
二十余年前,九一八事变起,寅恪时寓燕郊清华团,曾和陶然亭壁间清光绪时女子所题咏丁香花绝句云:故国遥山八梦青,江关客感到江亭。
不须更写丁香句,转怕流莺隔世听。
锺阜陡闻蒋骨青,也无人对泣新亭。
南朝旧史皆平话,说与赵家庄里听。
诗成数年后,果有芦沟桥之变,流转西南,致丧两目。
又于“北归端恐待来生”下自注云:“寅恪案,十六年前作此诗,句中竟有端生之名‘岂是蚤为今日谶’耶!噫!”复云:“自是求医万里,乞食多门,务观赵庄之语,意‘蚤为今日谶’矣!”观乎此,则陈先生之所以吊端生之薄命者,亦正所以伤自身之飘零也。
其自比于端生,犹别有一旁证焉!陈先生于解释才女戴佩荃题端生织素图次韵诗“颇耐西南渐有声”之句后,进而日:“然寅恪于此尚不满足,姑作一大胆而荒谬之假设,读者姑妄听之可乎?”此所谓“大胆而荒谬之假设”者,据陈先生云:“颇疑端生亦曾随父往云南,佩荃诗所谓‘西南渐有声’者,即指是言。
”实则端生夫谪不归,深闺独怨,当其父赴云南临安府同知之任时,携之同往,借以稍减其别凤离鸾之感,此亦情理所可有者,未见其如何特别“大胆而荒谬”之处也。
陈先生于此郑重言之,殆毋因处处以自身之遭遇与端生相比拟,突发现此一特殊相同之点,而不敢自信,遂作是语耶?故后文论《再生缘》中“白芍送腊”“红梅迎春”等句,疑与云南气候未能相符时,复下一转语曰:“但寅恪曾游云南,见旧历腊尽春回之际,‘百花齐放’(英时按:此引号系原有,殊为奇特,然亦无以解之也。
姑志之以存疑),颇呈奇观。
或者端生之语实与云南临安之节物相符应,亦未可知也。
”其三则感于端生之生不逢辰,故前引文中已有“容甫之言其在当日,信有征矣!”之语,意谓端生以才女而生当“女子无才便是德”之时代中,无怪其遭逢坎坷,抱恨以终也。
陈先生于论及《再生缘》之思想时云:“端牛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独立之思想,在当日及其后百余年间,俱足惊世骇俗,自为一般人所非议,…抱如是之理想,生若彼之时代,其遭逢困厄,声名湮没,又何足异哉!又何足异哉!”陈先生之所以于端生之不能见容于当世,一再致其叹息者,实以彼自身今日之处境殊有类乎才女之在往昔。
故文末有云:“又所至感者,则衰病流离,撰文授学,身虽同于赵庄负鼓之盲翁,事则等于广州弹弦之瞽女。
荣启期之乐未解其何乐,汪容甫之幸亦不知其何幸也。
”合而观之其意不亦显然欤?昔王国维先生自沉之后,陈先生尝撰有挽词一篇,其序言中论王先生之死困有云:当一文化变迁之时,凡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承受此文化之量愈闳,则所感之痛苦亦必愈深.今按陈先生本人亦正是深为中国旧文化所化之人。
当王观堂先生死时,彼已有“神州祸乱何时歇,今日吾曹皆苟活。
”之感触,则在今日其内心之痛苦,更不言可知矣!《元白诗笺证稿》中有一段极沉痛之文字,而颇易为读者所忽略,兹迻录于下,以供参证焉。
纵览史乘,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往往与道德标准及社会风习之变迁有关。
当其新旧蜕嬗之间际,常呈一纷纭综错之情态,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
斯诚亦事实之无可如何者。
虽然,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于消灭而后已。
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挂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
其故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不同之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
(页78)吾不知今日中国大陆士大夫阶级中由于“善应付此环境”而致“富贵荣显,身泰名遂”之徒读此等文字后作若何之感想。
吾读此文则似觉眼前有‘贤而拙之士大夫阶级之人如陈寅恪先生者,由于不胜其历史文化之重负及因之而生之痛苦感,而渐有趋于消逝之象。
抑又有进者,今日大陆贤而拙之士大夫“恐止陈先生一人或极少数人而已”!(借用陈先生论端生语)而此一人或少数人又必四顾茫茫,虽欲求一知已而不可得焉。
于何征之?曰:此可由陈先生论端生之妹长生之语知之者也。
陈先生之言曰:观其于织素图感伤惓恋,不忘怀端生者如此,可谓非以势利居心,言行相符者矣!呜呼!常人在忧患颠沛之中,往往四海无依,六亲不认,而绘影阁主人于茫茫天壤间,得此一妹,亦可稍慰欤?呜呼!何其言之哀,使人不忍卒读,以至于如是之深且切耶?虽然,此已不仅为自伤,而实别有触于世变,即本文之所欲深论者也。
陈先生论庾于山与汪彦章文词之美尝云:庚汪两文之词藻固甚优美,其不可及之处,实在家国兴亡哀痛之情感,于一篇之中,能融化贯彻......英时案:吾人若取陈先生论庾汪之文者以论陈先生此书,亦殊无不合之处。
习读陈先生之学术著作者,当深知先生行文向极简洁,不事枝蔓。
独《论再生缘》一书之体裁与以往之撰述迥异其趣:其中不仅随处流露家国兴亡之感慨如前文所已备举者,且起首结尾皆以此类感慨为始终。
先生治史颇究心于文体,而往往有精美之论,则此书之别成一格必有深心存乎其间,可不待论矣!或者有人焉,以吾说为不足信,而视陈先生之感慨不过抒其一已之哀思。
然试以先生所谓“家国兴亡哀痛之情感于一篇之中,能融化贯彻”之旨衡之,当知其必不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