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
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课件
![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0ebc4b1711cc7931b7164f.png)
论文的主要结构
引言。也就是写这篇文章的理由,作者需要向读 者交代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文章的创新点,同时 应适当提及先前相关的工作。 • 正文部分。作者详细阐述如何完成这项研究,包 括向读者介绍实验过程和数据为你的主题提供证 据。正文部分通常又包括研究方法、结果和数据 、讨论等子部。 • 结论。总结文章的观点并评论文章潜在的应用价 值。 • 致谢(非必须)。像资助部门以及提供帮助的人
• 6、《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
五代南唐
李璟
•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悉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 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
• 菡萏,荷花的别称。词的上片着重写景。 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 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 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 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李璟虽然位高 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 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 景伤情,从而产生、螽斯 zhōng • 2、佾 yì 也被称为蝈蝈
• 古代乐舞的行列:八佾(八行八列,共六 十四人)。 •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 (xuàn )兮 • 倩,笑貌。盼,动貌。绚,文也。 • 巧笑倩兮--巧好的一笑,面颊便展露美的笑
• 4、绘事后素:孔子以比喻答复子夏。绘事 ,是绘画之事。素,是缯或绢之类的丝织 品,普通是白色,可以用来绘画,如后世 画家所用的画纸。 • 素解释为素地。素地即是白地。白色可以 接受采色。绘画必须先铺一块白缯或白绢 ,是为素地,然后始能在此素地上施采绘 画。所以绘事后素,就是绘画之事后于素 。这句话既是比喻,则知素是比喻美女的
《人间词话》 - 作者简介
•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 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官人。近代中 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 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 • 1901年秋赴日本留学,1902年因病从日本 归国。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 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 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 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 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50cdd3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3.png)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际路”;其次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许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抱负、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方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冗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净无瑕,一切都是新奇的、生疏的,眼睛观察什么就是什么,你告知他这是山,他就熟悉了山;告知他这是水,他就熟悉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洁,结果谁都不敢马上抢答,而是苦苦思考。
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珍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备自己的思想太冗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
这里说了一个简洁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冗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不再轻易信任眼前的一切,而是专心、用脑去熟悉这个世界。
发觉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冗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妙,常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人间词话 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 三种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3ad250a302d276a201292e06.png)
《人间词话》与三境界
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该书的理论核心。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看到的、作者未必有的这三种境界,听起来玄而又玄,实际上是说的是开始、过程、结果三个阶段,可以放在事业、生活等任何一个领域。
第一境:理想与目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孜孜以求、坚韧不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历尽磨难,走向成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aaa9cda8956bec0975e3e6.png)
3、曹雪芹呕心沥血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解析
第三境界 是指在经过多次周 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 逐渐成熟起来,目标也终于实现。
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 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水 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是用血汗 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 铸造的大厦。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清代大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 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有三种 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境也。 其实,何止成大事业、大学问如此,社会、人生,古今、 中外,诸种事情,大凡都有此种经历。 看到王国维这段话,你有何种感受?你想到些什么?领悟 到些什么?
3、面对父亲的遗言,司马迁立下了“ 究天人 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为 之博览群书,笔耕不辍; 4、陆游在宋金战争的烽火硝烟中饱尝颠沛流离 之苦,从小立下“上马击胡虏,下马草军书” 的志向坚持抗金卫国,矢志不渝。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业
1、背过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2、三句诗的出处三首宋词。
抄写第一二境界的两首宋词。
• 走过风雨飘摇的岁月,当历史长河的惊涛 骇浪趋于平静,成熟的你已经站立在人生 的巅峰。一代宗师孔子,以他仁德思想灿 烂了华夏文明,也在世界各地和谐的桥梁; 司马迁以血泪著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的《史记》,他的名字成为刚毅不 屈的代名词;“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 国戍轮台”一缕忠魂随历史之烟波飘荡, 陆游,以爱国诗人的形象让我们仰望。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理解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7aa32c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1.png)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理解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确立目标,定准方向此句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词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词的主要意思是:一位女子看上了一位理想中的男子,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天天站在高楼上远望,企盼着男子的归来。
这告诉我们:要先明白、弄清自己想要、想得到的是什么!这一步很重要,现在常常听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也就是这个道理,方向一旦清楚了,接下来很容易。
就拿炒股来说,开始选对一支股票你就赢了将近98%,接下来的你都不用怎么费心巴力,甚至都不用怎么操作,股票自然会飘红、刷刷刷地往上涨。
好的选择是成功的一半,认准目标、把握好方向,就在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更容易接近成功。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艰苦奋斗,持之以恒此句出自北宋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原词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词的主要意思是:女子为相思所愁,外界的环境怎样变化自己都不在乎。
但自己被这相思纠缠折磨,自己并无意摆脱,而且还很享受,哪怕样貌渐渐憔悴不堪、骨头慢慢缩小,自己也绝不后悔懊恼担忧。
这告诉我们:有了目标方向之后,便朝着那儿去持之以恒地艰苦奋斗,不放弃,不服输,哪怕有天大的困难、痛苦的折磨,也要坚持到底,绝不半途而废。
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小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顽强地与生命做着斗争。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以及行动,让她后来成为了让全世界都尊敬的女强人。
她完全可以放弃自己的梦想,不为其努力奋斗,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由人服侍……可她选择的是与生命斗争,那么脆弱柔软的生命,却不屈服于生命给她安排的一切。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274e93c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3.png)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人间词话》这部名著,但是你知道它里面探讨的有三种境界吗?这三种境界代表着人生追求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更加深入地聊聊这三种境界,也许这样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首先,第一种境界就是“凡尘”。
《人间词话》是由宋朝的陆游编纂而成的,在这部名著中,作者提出了“凡尘”这一概念,把了解宇宙的缘起摆在人们的生活中。
凡尘有四种,即果熟、果熟法、果熟言、果熟物,它们都是指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我们生活中的一切。
凡尘和天人形成了对立的两种境界,它们是再特定情况之下统一起来的一个整体。
因此,凡尘的本质是一种哲学思想,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
换句话说,凡尘就是要提醒我们不要遗忘自己的凡夫俗子本性,把我们的生活放在物质的视野里。
第二种境界就是“披星戴月”,也称为“超越凡尘”。
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境界,指的是通过思想、行为一般人所不能触及的深层次体验和意识。
披星戴月提倡我们要洞悉自己的内在并一心修炼精神,以达到超越凡尘的境界。
披星戴月强调的是明晰自己的伟大抱负,修行清心、共享慈悲,以此达到超超凡尘之目标。
第三种境界就是“寂寞苍生”,指的是我们在凡尘与披星戴月之间的一种承受。
它的意思是在承受苦难的同时,我们应当维护我们的灵魂,在忠于自己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对周围的关爱。
因此,在“寂寞苍生”的境界中,我们可以更加真诚的体会到生命的真谛以及宇宙的秩序,探索自己的灵魂,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信仰,这也就是《人间词话》所指出的“寂寞苍生”这一境界状态。
总之,《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三种境界,即凡尘、披星戴月以及寂寞苍生,它们代表了我们追求的意义,也提醒着我们要忠于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本性。
到这里,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生,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随谈《人间词话》三境
![随谈《人间词话》三境](https://img.taocdn.com/s3/m/65073e35a32d7375a417802f.png)
随谈《人间词话》“三境”文/锐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下面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按:原词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按:原词当做“”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若欣赏诗词,我认为应对诗词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知晓作者的创作观点并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对作品有一个基本概貌的了解,是为一;二是由对作品的品赏感受,使读者(或欣赏者)在心中唤起一种真切深刻的如感同身受抑或情感共鸣的主观的联想。
依此,我们首先从原词中去了解三境的原意。
第一境界所引者是为晏殊《蝶恋花》,一般读者认为晏殊的“昨夜西风“三句,写的是秋日登高望远,表达离恨相思怅惘之感。
第二种境界所引为柳永之《凤栖梧》,所表之意是别后之相思。
第三种境界所引者是为辛弃疾《青玉案》写的是蓦然回首,表现乍见的惊喜。
原词原意皆已相对了解和明白,尔后要分析理解的便是王国维的“三境”。
一般的读者或者学者认为王国维“三境”描绘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立业、治学的奋斗历程。
第一境认为是初学入门时的茫头无绪,求学无门,不知所措的彷徨疑惑和痛苦,是追求理想是的向往心情;第二境认为是叩门后的以苦作舟,以勤为径,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忍耐和坚韧执著,是写追寻理想时的艰苦经历;第三境认为是在艰苦追寻中,功夫到处,豁然开朗,灵感顿悟,参透真谛,理想得到实现后的满足的喜乐。
原词原意与王国维的“三境”皆已初步明白,两相对照,初看似仿佛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然拨绪深思,其虽给人以牵强附会之嫌,可自觉却似乎有象外之旨,弦外之音。
然这象外之旨,弦外之音该是什么呢?请容我们继续探讨。
我在前文说到,欣赏诗词应对气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第一点,“知晓作者的创作观点并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对作品有一个基本概貌的了解”,我们已经基本完成;第二点“由对作品的品赏感受,使读者(或欣赏者)心中唤起一种真切深刻的如感同身受抑或情感共鸣的主观之联想”,看似也完成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https://img.taocdn.com/s3/m/5cb89bdb964bcf84b8d57bbd.png)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领悟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贯通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把读书分成了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段话,我很早就知道了,可真正的理解确实花了不少的时间: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语自宋朝晏殊的《蝶恋花》,全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描写的是凄苦的相思,王先生引的那句词译成现代白话文是:早晨起来,独自一个人登楼望远,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空阔,连远到天边的路也可以看到尽头,什么阻隔也没有。
于是才回想起昨晚的那个不眠之夜里听到的风声、落叶声,恍然悟出昨夜的西风肯定很厉害,一夜之间,竟然把树上的绿叶都吹尽了。
我的理解是,这段话讲的是领悟。
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成就功名,第一个境界是领悟,不能领悟的话,书读了也白读,事情做得再多也是白费周章。
中国人很喜欢把事情玄化,领悟就是其中之一。
玄化到极致的,印象中,禅宗也许可以算是一个了。
禅宗有名言:禅是不能拿来讲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的。
可不能讲没有记载的禅怎么传下去呢?靠的就是领悟。
光看这个表述就挺玄的吧。
不管怎么说,我在这里也要不负责任一把了,关于这个第一层次靠自己领悟去吧。
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语自宋朝柳永的《凤栖梧》,全文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则原文及赏析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则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f98d2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1.png)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则原文及赏析原文:《人间词话》三则近代·王国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赏析:作为王国维“境界”说所标举的“境界”有其特殊的含义,有三层意思:第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
这与他1906年《文学小言》中所说的完全一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第二年,署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亦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樊志厚其人,有人说是王国维自己的托名,有人说是与王国维“同学相交垂三十年”的樊少泉(樊少泉《王忠悫公事略》)。
假如是后者,也应该说与王国维的观点十分接近,因为序称王国维“诒书告余曰”:“知我词者莫如子,叙之亦莫如子宜。
”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说
![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说](https://img.taocdn.com/s3/m/20005dd99ec3d5bbfd0a7420.png)
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说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说刘东征(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摘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就著作,它从文学的三种不同境界来探讨古典文学和美学问题.提出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三种境界提出的巧妙,总结的精湛,因而王国维的“境界说”无论对文学、美学还是人生及创作可谓解释的淋漓尽致,令人翘首称赞!关键词:境界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自然、理想、顿悟、渐悟、入与出、隔与不隔《人间词话》是集中过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的著作,它有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从问世以来就颇受众人的青睐,以及学者们的关注,研读其中,便深感其中的巧妙与精湛,便知王国维这位大师的文学底蕴的深厚与学识的渊博,最关乎古今之大成的事业,大学问莫过于“境界说”。
自古文学讲究境界,境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同时也指创作之境,某种文体境域,甚至某种艺术造诣。
而“境界”一词最早盛行于佛教信仰者之口。
清人丁福保在《佛学大辞典》中解释为“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或“我得知果报界域”佛教中称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即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其所对应的是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
意根指人的心里意识,法境是指这种意识所达到的一种状态。
之所以称为境,丁福保说:“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
”[1]所以,境界既可以是外界具体景象的状态,也可以是人意识到的内在心灵世界之状态。
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
![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570a68b96bec0975f465e270.png)
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6年第01期多年前偶然有几位青年同学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说: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举过几段词,说那是代表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究竟是指怎样的境界,希望我能为他们简单解说一下。
这篇小文就是对那几位同学的一个简单的答复。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下面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按原词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按原词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种境界所引者为晏殊《蝶恋花》之句,第二种境界所引者为柳永《凤栖梧》之句,第三种境界所引者为辛弃疾《青玉案》之句。
若自原词观之,则晏殊的“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日之怅望;柳永的“衣带渐宽”二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辛弃疾的“蓦然回首”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
这些词句与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其相去之远真如一处北海一处南海,大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势,而王国维先生竟比并而立说,其牵连绾合之一线只是由于联想而已。
“联想”原为诗歌创作与欣赏中之一种普遍作用。
就创作而言,所谓“比”,所谓“兴”,所谓“托喻”,所谓“象征”,其实无一不是源于联想,所以螽斯可以喻子孙之盛,关雎可以兴淑女之思,美人香草,无一不可用为寄托的象喻,大抵联想愈丰富的,境界也愈深广,创作如此,欣赏亦然。
而且这种欣赏的联想更早自孔子便已曾对之大加推许和赞扬了,《论语·学而篇》曾记载孔子与弟子子贡的一段谈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八佾篇》又记载着孔子与子夏的一段谈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说
![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说](https://img.taocdn.com/s3/m/20005dd99ec3d5bbfd0a7420.png)
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说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说刘东征(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摘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就著作,它从文学的三种不同境界来探讨古典文学和美学问题.提出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三种境界提出的巧妙,总结的精湛,因而王国维的“境界说”无论对文学、美学还是人生及创作可谓解释的淋漓尽致,令人翘首称赞!关键词:境界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自然、理想、顿悟、渐悟、入与出、隔与不隔《人间词话》是集中过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的著作,它有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从问世以来就颇受众人的青睐,以及学者们的关注,研读其中,便深感其中的巧妙与精湛,便知王国维这位大师的文学底蕴的深厚与学识的渊博,最关乎古今之大成的事业,大学问莫过于“境界说”。
自古文学讲究境界,境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同时也指创作之境,某种文体境域,甚至某种艺术造诣。
而“境界”一词最早盛行于佛教信仰者之口。
清人丁福保在《佛学大辞典》中解释为“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或“我得知果报界域”佛教中称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即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其所对应的是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
意根指人的心里意识,法境是指这种意识所达到的一种状态。
之所以称为境,丁福保说:“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
”[1]所以,境界既可以是外界具体景象的状态,也可以是人意识到的内在心灵世界之状态。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a573a42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9.png)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
“词话”是一种抒情文学的古老文体,它的诞生源于中国古代文人的对宇宙、生命、存在的思考,并结合他们对感情的体悟,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词话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作者的思想和感受,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有着从古至今不变的魅力,并被历代文人所传承。
“人间词话”的含义,就是说词话的内容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人类的心灵,它代表着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感情的体悟和情感的表达。
根据作者不同的处境和思想,作者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编织成有着深刻哲理和美丽文字的诗体文章。
词话有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是空灵境、淡雅境和温文境。
空灵境是词话文体最为高深的一种,以空灵象形等古典手法,借用以山、水、花、鸟等万物来突出自然的奥秘和精神的内涵,抒发出弥散的灵性,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哲理思考和哲学观点。
淡雅境则以平淡质朴为主,以抒情手法描写烟雨江南游子的孤独心情,述说乡村行程的事物,表现江南水乡的美景,塑造出淡雅的境界。
温文境则是对空灵境和淡雅境的发展和结合。
它用浅潜的语言,淡雅的氛围,编织出一副答案绵长的图景。
以细腻的文笔,把语句拉长,表达出缠绵不绝的情感。
人间词话,无论是空灵境、淡雅境还是温文境,都是作者自己对存在的思考,对生命的反思,对思想的解构,对智慧的探究,并最终
表达出生命沉浮间内心世界的思维状态。
因为它包含了一种深刻而永恒的智慧,并代表着作者个人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具有无穷的魅力。
人间词话让不同文体的变迁得以传承,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一种自古以来就有的中国文化的精髓,无论是对于今天的读者,还是将来的文学研究者,都是难得的宝贵财富。
《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说
![《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说](https://img.taocdn.com/s3/m/26761f3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c5.png)
《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说小小文化先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下面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每当玉露凋伤金风乍起之时,草木的黄落变衰是一种极其急促而明显的现象。
长林叶落,四野风飘,转眼间便显示出天地的高迥。
新寒似水,不仅侵入肌骨,更且沁人心脾。
这时偶尔登高望远,一种辽阔苍茫之感,会使人觉得爽然若有所失。
在人之一生中也会经过这一个类似的阶段,这时人们会觉得自己既已无复是春日迟迟时的幼稚和满怀惊喜;也已无复是夏日炎炎时的紧张和不遑喘息,是黄落的草木蓦然显示了自然的变幻与天地的广远,是似水的新寒蓦然唤起了人们自我的反省与内心的寂寞。
这时,人们会觉得过去所熟悉的一些事物在逐渐离去,逐渐远逝。
虽然人们对此或许不免有一份怅惘之感,但同时人们却又会觉得这消逝的一切原来早已经不复能使他们得到满足了。
这种凋落,拓展了他们更广更远的视野,使他们摆脱了少年的幼稚的耽溺和蒙蔽。
他们开始寻求一些更真实更美善的事物,一种追求寻觅的需要之感自心底油然而生,故在“昨夜西风凋碧树”之后,紧接着便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者,可视为写此境界中之孤独寂寞之感;“上高楼”者,可视为写对崇高理想之向往;“望尽天涯路”者,则可视为摆脱了一切幼稚的耽溺蒙蔽以后,对更广远的境界的追求寻觅和期待。
然而四野辽阔,瞻顾苍茫,所追寻者竟渺不知其在何许,如果有人正在这种茫然无绪的感觉中,那么他无须困惑,也无须悲哀,因为这正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种境界呢。
柳永原词只是写恋爱中的相思之苦,但这种择一固执殉身无悔的精神,却不仅于在恋爱时为然,屈原曾说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孟子也曾说过“所爱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这些正是古今仁人志士所共同具有的一种情操。
读《人间词话》,闲话人生的三种境界_教育文摘
![读《人间词话》,闲话人生的三种境界_教育文摘](https://img.taocdn.com/s3/m/8c5f71f571fe910ef12df8aa.png)
读《人间词话》,闲话人生的三种境界读《人间词话》,闲话人生的三种境界文燕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说的,若想成就大事,人生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
这段话也成了我们要干一番事业的励志名言。
王国维借助北宋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来说明追求理想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有明确的高远的目标,第二阶段要有坚韧的意志,持之以恒的决心,第三阶段表明实现理想的最高境界。
晏殊、柳永、辛弃疾这三位大词人,做梦也没想到,日后有一个人会把他们的诗句神奇的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了励志名言。
这三句词出自不同年代的三位词人,这三首词的本意是不是王国维要表达的“人生境界”之说呢?我们不妨先了解这三位词人吧!第一境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首词是晏殊所写的《蝶恋花》,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从这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就能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离恨”,上阕写了他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下阕是从室内走到室外,他发现昨晚刮了一夜的秋风,以至于树上的叶子全部吹落了。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他一个人登上高楼,以前看不见天涯路,因为树枝繁叶茂,挡住了视线,而现在树叶刮没了,视线一下子拉长了,所以就能看到了远方。
后两句,他因为离别,想给怀念的人写封信,却不知故人在哪里?晏殊怀念的这个人是谁呢?这要从晏殊担任京兆尹时说起,晏殊家里经常有聚会,聚会时会请当时也很著名的词人张先来,张先喜欢填词,晏殊刚好纳了一个侍妾,这个侍妾非同一般,不仅颇有姿色,而且性情温顺,又能喝酒,而且她有优美的歌喉,由侍妾来唱张先的词,就把聚会推上了高潮。
人间词话三境界
![人间词话三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c6c70701de80d4d8d15a4f9f.png)
《人间词话》三境界说摘要:境界,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
王国维在中西兼容的基础上。
将该说发扬光大。
形成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论体系,凝结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奠定了他在近代文学史、美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
,也被学术界广泛认同,并展开了深刻的研究和讨论,本文就阐述一下自己对境界说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王氏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
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
但王国维先生最著名的大作,还是莫过于《人间词话》了。
该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其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他脱弃西方理论之拘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
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首先,他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可以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1c03d675d4d8d15abe234ef3.png)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了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之一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自诞生之日起,它就成了世人心中,为了高远的理想,越挫越勇,成就大事业的名言佳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当然,他的三种境界说都是出自宋代的三位大词人之手。
那就让我们来走近看一看。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大概是诗人在担任京兆尹时所写。
老实、坦诚的晏殊14岁就被宋真宗赏识,赐同进士身份。
没有经过一级一级的考试,直接跳级考试进了进士,一直到了宋仁宗时代,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然而,一个谨慎、有智慧的人还是被贬谪了三次,也能看出北宋当时的政治环境。
从字面上看,词人所写的是离恨之苦,男女情,但是通过词人的经历,实意却表达君臣家国之感。
如今也是人们在困境时,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向往,一种去追寻目标的茫然的感觉。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同样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作为名人的柳三变,考进士失利后,因为一句牢骚“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被宋仁宗直接除名。
后改名为柳永,直到快50岁了才考中进士。
考中进士后的柳永,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辗转很多地方,同样是地方官员,变来变去,没有得到升迁,所以他的词中常有“游宦”之类的字眼。
所以在大宋词坛中,才性高妙,声名远播,然而因为放荡不羁的个性,他在仕途之路上始终举步维艰,在经历挫折和打击之后,柳永的心凉到了极点。
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柳永真是做了许多的努力,甚至为了自己的仕途,要接受晏殊当面的羞辱,所以他的这首词从内在含义中表达出了他为了仕途倍受煎熬和羞辱的过程,甚至身影憔悴。
《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
![《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602f651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7.png)
《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经在他的名作《人间词话》中说,人生的三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要了解这人生三个境界是什么意思,我们很有必要把王国维先生精选的这三首词拿出来看看,都写了什么,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生的三种境界。
第一首诗是著名的词人宰相晏殊的词。
晏殊的词一般写闲愁,那是相当有的大境界。
原词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首词其实是一首爱情词。
说一个姑娘有一个理想的爱人,天天站在高楼上盼着爱人归来,这种执着的心情。
第二首是柳永的词,柳永也是擅长写爱情的大家。
他的这首词更加出名。
原词是: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小伙或姑娘,深爱着他的爱人,爱到什么程度呢?爱到哪怕是精神憔悴身体渐瘦也无怨无悔。
这又是一种执着的精神。
第三首是词坛圣手辛弃疾的一首著名的婉约词。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是写一个小伙或者姑娘,深爱着一个人,一直希望能见到这个爱人,结果在元宵节灯会的这一天,在某个街角,突然发现了自己的爱人,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豁然开朗的感觉。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的论述了。
原来,王国维先生是用对爱情的态度,去对标人生。
为什么要用爱情来比喻人生的态度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爱情是最认真最执着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上懒惰,但是对于追求女孩子男孩子这件事上,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努力非常执着的,人生恰恰需要这种执着。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92f4dd80eb6294dd886c8a.png)
项羽豪气
• 项羽年少时,项梁曾教他读书,项羽学了没多久 便厌倦了;后梁又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 梁大怒!籍曰:“读书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 学武不过能敌得过一人,既要学便学万人敌!” 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 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力能扛 (读音gāng,音“钢”)鼎(霸王举鼎一词的由 来),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 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 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 也(我可以取代他)。”
悬梁刺股
•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
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 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 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 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 书学习。 •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 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 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 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 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 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 后来苏秦游说六国,连横抗秦,做了六国的相,同时配六国相印。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解析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 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 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 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站得高看得远。说明他 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 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 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确定目 标,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 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中国古 典文学研究人材。在国内率先提出振兴传统 文化提高国民品质要从幼儿园和小学做起的 建议,得到江泽民主席的支持。 著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 代观》、《唐宋词十七讲》等多种著作,影 响广泛。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追求理想时的艰苦经历。 此句本写恋爱中的相思之苦,但因其包含 了择一、固执、殉身无悔的精神,便成了成 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二种境界。 难在择一。世界上的学问、事业纷繁芜杂, 要能选择到自己所善、所爱的理想,是极不 容易的。正如“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目 成”。世上美人虽众,而能情有独钟者几?
四、《人间词话》观点略介
4、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 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5、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 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 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 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 家亦写实家也。 6、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 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 谓之无境界。 7、“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 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 界全出矣。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 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 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 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 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 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 《诗经》了。”
创作者之联想 欣赏者之联想 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
难在固执。追求的路途遥远,结果茫不可 知,“见异思迁”者众。同样,在学问、事 业的路途上,追求的人多而成功的人少。 但仁人志士有“择一、固执、殉身无悔”的 情操,所以能从困勉、艰苦中体会到心甘情 愿之乐。 衣带渐宽:写出了追寻、期待中的艰苦之 感; 终不悔:表现了殉身无悔的精神; 为伊:选择的正确与不可移易; 消得:值得。
《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 戏曲考》是代表他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水平 的三部力作。其中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就是 《人间词话》。《人间词话》的中心论题就 是“境界说”,这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 内容。强调诗人的情感、意趣和创造性思维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起的决定作用。
三、王国维美学思想略介
王国维美学是中国近代美学和现代美学 的交汇点,是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继承和总 结,也是中国新文艺的先声,在吸收和借鉴 西方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融合了中 国传统文论的精华,形成了“天才说”和 “游戏说”、“苦痛说”和“古雅说”以及 “境界说”等重要的文论思想,它们分别从 文学创作的起源、审美尺度、审美特征等方 面对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 献。
三、王国维美学思想略介
1、文学创作的起源:“天才说”、 “游戏说” 2、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苦痛 说”、“古雅说” 3、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境界 说”
四、《人间词话》观点略介
1、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2、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 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 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 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 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 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 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 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现 代相交时期的著名学者,也是把西方美 学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相融合并形 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的美学家。 他学无专师,自辟户牖,生平治经史、 古文字、兼及文学批评,均有深诣创获, 诗词文亦无不精工。
王国维简介
主要内容
一、诗歌的欣赏
二、《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
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 道。
孔子与子贡的对话——《论语.学而篇》 孔子与子夏的对话——《论语.八佾篇》
论证:大抵联想愈丰富的,境界也愈深广。
创作如此,欣赏亦然。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 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 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有礼哩。” 子贡说: “《诗经》上说:‘要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 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 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 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 一反三了。” 前一句对话,孔子温婉地否定了子贡的看法, 提出了安贫乐道,有钱而谦逊好礼的道理。下一句 子贡悟到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升到追求贫 而乐道,富而好礼犹如切、磋、琢、磨一样精益求 精。这样的看法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认为可以和 赐讨论《诗经》了;认为赐是个可以举一反三的学” 理想得到现实后的满足喜悦。 耕耘只是手段,收获才是目的。人类生命 价值的意义所在,就在第三种境界的获得。
文章最后说:“我之所说……完
全相同。”怎样理解?
强调读者可有自己的看法,联想
所得不必强求一至,关键在于内 心真切的感受。
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 三种境界 叶嘉莹
作者简介
叶嘉莹,女,1924年生。1945年毕业于 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任教 生涯已长达五十余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先后被美国、马来 西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学以 及大陆数十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 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 国古典文学院士。此外,还受聘为中国社科 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及中华诗词学会顾问, 并获得香港岭南大学荣誉博士、台湾辅仁大 学杰出校友奖与斐陶斐杰出成就奖。
联 想
具体之意象
李后主《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离愁别恨恰如郊原春草,无论你走到哪 里,走得再远,也有野草丛生。用草之无限 多来比愁恨之无限长。 秦少游《减字蝶恋花》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要想知道我是如何愁肠百结,就像金炉 中燃尽的篆香。
评南唐中主《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 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众芳芜秽、 美人迟暮” 评冯延巳《鹊踏枝》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每天乘车快速奔跑,没有得到需要探问答案。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在寒食节百草生绿千花盛开踏青游玩的路上,你的 香车又挽系在谁家的树上了?
诗歌欣赏
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 主观之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
《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追求理想时的向往心情。 自然景象给人的感觉是长林叶落,四野风飘, 显示出天地的高迥; 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摆脱了少年的幼稚的耽溺 和蒙蔽,开始寻求更真实、更美善的事物。 独:写出了孤独寂寞之感; 上高楼:写出了对崇高理想的向往; 望尽天涯路:摆脱了一切幼稚的耽溺蒙蔽后,对 更广远的境界的追求、寻觅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