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艺术形而上学:尼采对世界和人生的审美辩护

艺术形而上学:尼采对世界和人生的审美辩护一、艺术形而上学的基本命题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明确赋予艺术以形而上的意义,谈到“至深至广形而上意义上的艺术”、“艺术的形而上美化目的”等,他把对于艺术的这样一种哲学立场称做“艺术形而上学”或“审美形而上学”。
[1](P43、97、151~152)14年后,在为《悲剧的诞生》再版写的《自我批判的尝试》一文中,他又称之为“艺术家的形而上学”,并说明其宗旨在于“对世界的纯粹审美的理解和辩护”。
[1](P17、18)艺术形而上学可以用两个互相关联的命题来表述:其一:“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1](P24)其二:“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1](P152、47)在《自我批判的尝试》中,尼采再次强调了这两个命题:“艺术是人所固有的形而上活动”;“只是作为审美现象,人在世上的生存才有充足理由。
”[1](P17)在这里,第二个命题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前提,亦即人生和世界是有缺陷的,是不圆满的,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充足理由的,而且从任何别的方面都不能为之辩护。
因此,审美的辩护成了惟一可取的选择。
第一个命题中的“最高使命”和“形而上活动”,就是指要为世界和人生作根本的辩护,为之提供充足理由。
这个命题强调,艺术能够承担这一使命,因为生命原本就是把艺术作为自己的形而上活动产生出来的。
由此可见,艺术形而上学的提出,乃是基于人生和世界缺乏形而上意义的事实。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盲目的意志,人生是这意志的现象,二者均无意义,他得出了否定世界和人生的结论。
尼采也承认世界和人生本无意义,但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艺术赋予它们一种意义,藉此来肯定世界和人生。
在尼采眼里,艺术肩负着最庄严的使命。
它决不是“一种娱乐的闲事,一种系于‘生命之严肃’的可有可无的闹铃”,如一班俗人所认为的。
[1](P24)面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缺陷,它也不是要来诉说和哀叹这缺陷,而是要以某种方式加以克服和纠正。
审美的人生(一)

审美的人生(一)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
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①活出人生梦的情致,活出悲剧壮丽的色彩——金大中,我不得不想到他。
在所有的政客里,他是让我感动的少数几个中的一个。
当一个人把自己面对死亡的困境都当作审美对象时,还有什么能让他屈服?审美的人生,金大中深刻领悟了酒神的精神。
他的一生所遭遇的苦难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他五次面临死亡,五次侥幸逃脱。
被绑架到海上的临死时刻,他“拉住上帝的衣襟,乞求上帝拯救”②他,冥冥之中他感知了上帝的光芒,死亡都变得轻盈起来。
是悲剧吧,更是信仰之光的闪耀。
信仰的支撑让金大中的人生韧劲十足,“与无所希望中得救”。
而尼采,他也亲身演绎着审美的人生。
是痛也好,是悲也好,他在他悲剧的人生里活出了一个骄傲的自我。
“我的‘我’教给我一种新的骄傲,我又以此教人:不要再把头埋进天堂这类东西的沙堆里,而要使头自由,使这颗尘世头颅为尘世创造意义。
”③审美的人生并非审美化的人生。
审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发自肺腑的。
因为内心极度渴求,才不得不这么做,就像马太,他激动得浑身颤抖着记录来自天堂的福音。
尼采宣告上帝的死亡,他在自己的狂醉里活得壮丽;马太激动于上帝的存在,他在上帝的召唤中传播福音,一样精彩的人生。
截然相反的人生状态,却都是完完全全自然而然的,都是审美的人生。
如歌德所说,诗人作诗也应该自然而然,否则,他就只是“勉强的诗人”。
④如果写诗必须痛苦,这痛苦决不是来自绞尽脑汁,而是来自于内容本身带来的激动。
我们可以做的,是多多积累生活经验,从拥有中提炼,审美才不至于这么辛苦。
歌德说:“如果有现成的材料,工作就会容易些,做得好些。
”⑤金字塔的底座够宽广,塔尖才可遥指天空。
尼采《悲剧诞生》审美主义观论文

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审美主义观初探【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强调,整个世界和人生只有作为审美现象才是合理的。
他认为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人生,人生必然无意义,只能得出悲观主义的结论。
由于对真理的无休止追求必然要陷入绝境,因此需从另一角度,即要从审美的角度看待人生,高扬酒神精神,赋予人生以一种审美的意义,从而把人生的审美化作为人生态度与终极价值,以此实现对人生存在悲剧性的超越。
尼采在否弃基督教宗教救赎之途后走向了人生的艺术化——审美的超越之路。
【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审美主义尼采曾说:“‘上帝死了’,基督教的上帝不可信了,此乃最近发生的最大事件。
” [1]从尼采这个振聋发聩的宣称始,“上帝死了”成为审美方滋的历史背景与前提条件。
学者周国平说:“关于《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尼采后来一再点明,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
他还明确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
……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
相反的运动:艺术。
’可见,‘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 [2]尼采的审美主义是一种反基督教的世界—人生观。
他的审美主义源于对人生存在悲剧性的洞彻,对现代理性的质疑与批判,从而颠覆了传统哲学二元论中理性优于感性的论调,将感性的审美上升到生存本体论的高度,实现了西方现代哲学的重大转向。
一、对传统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的揭露与批判继叔本华“唯意志论”非理性哲学后,尼采成为反理性主义先驱。
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认为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即便是美也是上帝的象征。
在尼采看来,这种传统的基督教道德是一种奴性道德,它戕害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抛弃上帝,摧毁基督教伦理规范对人的束缚。
[尼采,思想,价值]尼采的人生价值思想
![[尼采,思想,价值]尼采的人生价值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87ab6a8a26925c52dc5bf9e.png)
尼采的人生价值思想尼采是一位悲观主义哲学家,在西方哲学流派中,他是属于意志主义学派,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向死而在,人终究要面临死亡,但是在这有限的人生里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怎么样活着才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尼采给出了他的观点。
一、人生价值的出发点悲观主义尼采在《悲剧的诞生》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会到彼岸世界中,终究是一场空,一个人赤身裸体来到这个世界,从呱呱坠地到走进坟墓,一个人孤独的来到这个世界,一个人有孤独的来去最终走向另一个世界去,来到这个世界史如此的短暂,如果按天来计算也就是三万多天,生命的期限是如此的短暂,想到这心理不由的打颤、难过、伤心闷闷不乐,不仅如此,在这短暂的生命力我们还会经历各种困难、压力、悲伤、生气、衰老,疾病,亲人的离去、朋友的背叛,爱人的抛弃等各种痛苦。
尼采正是看到人生的这此痛苦、艰难、不幸,激发起他对人生的思考,思考人为了什么要活着,怎么活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尼采建构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家的独有的悲剧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认为自己是悲剧哲学家师祖。
尼采的悲剧尤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能够如此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是因为的悲剧人生和年轻人有了共鸣,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每个人在这个悲剧的舞台上上演各种剧目,人生的价值就是要把自己在这舞台上仅有的时间表演的淋漓尽致、完完整整,不留任何遗憾,在现世中的人总会的经受各种诱惑、困难、灾难和不幸,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尼采对人悲剧的结局的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当代的年轻人他们在思想上正经历着各种思潮、文化的碰撞,而尼采悲剧的人生没有丝毫的退缩,而是奋勇向前,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空痛苦的人生,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享受人生的悲剧,与其整天闷闷不乐、痛苦的活着,不如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让我们活着的每天都是快乐的幸福的。
二、尼采认为人生的悲剧有两种(一)死亡带来的悲剧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有生火的规律,有生就有火,有始就有终,有起就有落,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是不可以违背这个自然规律,现代人采用各种方法想使自己能长寿,但也不会永远活着,古代人民还通过刻画各种神话里面中的长生不老神仙,表达了人类对生的渴望对死的厌恶和恐惧,但是这此都是无济于事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只能遵循,那么死亡就是活着的无法抹去的痛苦,不管什么样的人,不分高低贵贱,不分贡献大小,都无一另外地的走向死亡,尼采笔下的奥林匹斯山诸神,就是一种肯定死亡,面对死亡,不畏惧死亡。
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提出了关于审美、美学以及人类行为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哲学思想,在他的哲学中,他执行了以下几个观点:
1. 人的任何行动的本质都是为了追求和获得幸福、美好的生活。
2. 任何幸福感都是暂时和表面的,无论你怎样努力,它都是有限的。
3. 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内心的安宁与安慰,而不是具体事物。
4. 我们应该每时每刻都继续孤独的行走,去寻找内心的和智慧的真谛。
5. 任何人具有不凡的洞察力,只要他们明白人的本质,就必须学会开放思想,去洞察自然界真正的意义。
6. 把享乐作为生活的目的,并尊重自然的法则是人的共同责任。
7. 生活的可能性是无穷的,应该积极的去发现自己的潜能,寻找自由与完美所在。
尼采的生命美学

尼采的生命美学尼采的生命美学是关于人生价值和美的哲学理论,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深思的观点。
尽管这个理论有着其争议性,尼采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透露出了它的魅力和多样性。
本文将讨论尼采的生命美学,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它的存在。
尼采的生命美学受到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
在他的哲学中,人生的价值是基于人们如何追求个人的个性和幸福感。
尼采认为,人生需要放弃传统的道德原则,要追求自由和个性的生活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来建立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仅仅遵循传统的规则。
因此,尼采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性,以及对自己生命的轨迹和目的的掌控权。
在生命的哲学上,尼采认为,个人需要克服消极的情绪,像愤怒、恐惧、悲伤等。
这些情绪可以在其生命哲学中表达为"巨人"。
"巨人"是指那些干扰自由和命运的人生因素。
通过克服自身的巨人,个人可以自由地追求美好的生命体验。
这些生命体验可以表现为幸福、快乐和满足。
尼采认为,要追求这些生命体验,个人需要追求美,美是目的和生命价值的根源。
基于这些尼采的生命哲学的想法,我们来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它的存在:1. 巴赫的音乐,可以被解释为无私和个人幸福感的追求。
据认为,巴赫是尼采生命美学的一个范例。
他的音乐被赞扬,因为它充满着个性,个人的欲望和理想的完美。
巴赫的音乐是源自于他个人内在的生命哲学,因此充满了自由、创新和生产力。
2. 马蒂斯的艺术作品,体现了尼采的生命哲学的核心。
马蒂斯认为,艺术是关于个人的感受和经验,需要依赖个人对生命体验的感知和感受。
他的作品从个人身上升华,又传达给了观众和世界。
这种艺术来源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真实感受,是追求生命价值和美的表现方式。
3. 賈斯汀·魏伯 (Justin Bieber) 的音乐,也能够被解释为追求生命美学的实例。
魏伯的音乐是富有创意,精髓和感性的代表,讲述了爱情、幸福、自我探索和自省。
他曾经参与了一些颇具争议的行为,但通过这些事情,他体现出了追求幸福和个性的价值。
尼采的美学人生观探析

尼采的美学人生观探析尼采的哲学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其独特之处在于把美学和人生联系起来,试图用美学解决人生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就是一部阐述美学人生观的著作。
据他说,该书的任务就是“用艺术家的眼光考察科学,又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1]。
那么,尼采是如何认识人生的?是怎样用美学解决人生问题的?应如何评价他的美学人生观?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和评析。
这对理解和把握尼采哲学的本质,思考人生的意义问题无疑是有益的。
一、人生之“痛苦”与“无意义”尼采的哲学是直接从叔本华的哲学出发的。
他反对叔本华否定生命意志的悲观遁世思想,但是并不否定人生是痛苦和无意义的论断。
在他看来,“人生是多灾难的,而且常常是无意义的”[2],这使人生陷于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中,人生就是可怖的“苦海”。
他认为,人生痛苦源于对“生存的恐怖和害怕”,或者说,是大自然的原始暴力与人的生存欲望之间的尖锐对立。
人都“渴望活下去”,哪怕是作为一个奴隶活下去,但是人的生存又是令人畏惧的。
“对于泰坦诸神自然暴力的极大疑惧,冷酷凌驾于一切知识的命数,折磨着人类伟大朋友普罗米修斯的兀鹰,智慧的俄狄浦斯的可怕命运,驱使俄瑞斯忒斯弑母的阿特柔斯家族的历史灾难”等等,使人深深陷于生存的恐怖之中。
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他援引希腊一古老神话,说佛律癸亚国王弥达斯捕获了精灵西勒诺斯,国王问道:“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好最妙的东西?”西勒诺斯起初闭口不答,后在国王的强逼下冷笑道:“可怜的浮生呵,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
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3]。
他认为,这是希腊民间智慧对于生命本质的看法,它揭示了痛苦和苦难为人生所固有。
尼采还进一步把人生痛苦的根源归结为人的“个体化”。
他认为,万物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整体,只有作为整体的自然或生命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个人则是整体的“肢解”、“分裂”,是现象。
“悲剧的诞生”,生命的礼赞——尼采的美学主张

“悲剧的诞生”,生命的礼赞——尼采的美学主张尼采是德国哲学家,但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罗素说,尼采虽然是一位教授,却是文艺性的哲学家,不算是学院哲学家。
尼采出生在普鲁士一个牧师家庭,他的母系有波兰贵族的血统,这一直是尼采引以为自豪的事情。
尼采名言在尼采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
性情孤傲、多愁善感、身体纤弱的尼采成为家中唯一的男人,与母亲、祖母、两个姑姑和妹妹住在一起。
尼采幼时受到正规的宗教教育,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是成年的尼采没有继承父亲的遗志从事宗教事业,并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喊出“上帝死了”,一语概括了基督教文明的危机,昭示着虚无主义的来临,将整个西方思想界震得摇摇欲坠。
尼采与哲学小时候的尼采就显露出对音乐的爱好,他说:“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对于我将是一种错误。
”1864年,尼采入波恩大学修习神学和古典文献学,后转入莱比锡大学跟从当时语言学巨擘李希尔学习。
1865年10月,尼采在房东的旧书店里,看到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他写道:“书里的每一行都发出了超越、否定与超然的呼声。
我看见了一面极为深刻地反映了整个世界、生活和我内心的镜子。
”正是叔本华和后来结识的音乐家瓦格纳,使得尼采认为:“音乐是意志的直接体现”。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69年,25岁的尼采没有进行论文答辩,就被李希尔推荐到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文献学教授。
清华大学获22亿元捐款,史上最大笔捐款这一年5月28日,尼采在巴塞尔大学发表题为《荷马与古典文学》的就职演讲。
尼采主张,学者必须接受艺术家的观点来阐述经典。
巴塞尔大学1872年,尼采出版了《悲剧的诞生》。
在这部著作中,尼采要“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考察科学,又要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
山西新大学简称雷人1876年,尼采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此后的岁月里,尼采一直时断时续地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
尼采画像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10年的漫游生涯,同时进入他的黄金创作时期。
艺术拯救人生尼采艺术观面面观

艺术拯救人生尼采艺术观面面观尼采是德国哲学家中最具争议性的一位,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许多观点掀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就包括他关于艺术的观点。
尼采认为艺术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需求,它具有拯救人生的力量。
在尼采的艺术观中,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者娱乐,而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命中的问题的力量。
本文将详细探讨尼采的艺术观,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艺术确实可以拯救人生。
一、艺术拯救人生的理论尼采的艺术观是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对艺术的理解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尼采认为,艺术的最高价值是它所具有的拯救人类的力量。
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到意义和价值,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感。
他认为,艺术家是人类的先知和预言家,他们可以看到未来的趋势和可能性。
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灵感和启示,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更深刻、更真实的意义。
二、艺术拯救人生的例子1. 文学文学是一种可以拯救人生的艺术形式,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指引和启迪。
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与自然抗争的老渔夫最终被生命击败的故事,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不可逆性。
又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描绘了1812年俄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和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他以人物塑造为纽带,深刻地刻画出了那一个时代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灵动之美。
2. 影视影视是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想象力。
比如,奥斯卡获奖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位在监狱里度过了几十年的男子从中得到拯救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该需要信念去拯救一个人,而这种信念可能是一个人的全部支撑。
此外,美国电影《人类星球》是一部自然纪录片,深入探究生命和自然的无匹美丽和隐藏的奥秘,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力量。
3. 绘画绘画是一种通过视觉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表象,探寻生命的深层意义。
尼采人生观语录

尼采人生观语录尼采人生观语录最大的痛苦乃精神的最后解放者,由于这个痛苦,我们才得以了解事物最后且最深的真理。
尼采人生观语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尼采人生观语录,欢迎大家阅读。
尼采人生观语录篇11.摧残激情就是摧残生命,使欲望得到升华才能防止欲望的泛滥。
2.(人生是在追求幸福,还是在避免痛苦),人对人生的理解有多深,他对痛苦的理解就有多深。
3.同情他人是把他人当作弱者而使他人感到羞愧。
对所爱的人,应锻炼他,使他提高,这才是真正的爱。
4.尼采认为,道德不过是一种保护弱者的工具,没有软弱就没有道德,现代人总认为保护弱者是一种进步,其实保护弱者是一种倒退!5.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
6.这条路向前是一种永恒,向后是另一种永恒。
如果我沿着其中一条路,一直走下去,那我也必定从这条路回来。
难道这两条路是矛盾的吗?我究竟是走在前进的路上还是走在回来的路上。
(轮回)7.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8.成为道德的行动本身不是道德的。
使人们服从道德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奴性,虚荣,自私,阴郁的热情,听天由命或孤注一掷。
服从道德,恰如服从一位君主,本身并无道德可言。
9.人生乃是一面镜子。
在镜子里认识自己。
我要称之为头等大事,哪怕随后就离开人世。
10.野兔有七层皮,而人则可以撕掉七成七层皮,仍难以认识和找到他自己。
11.人总爱用今天来驳斥昨天。
12.一个伟大的人往往受到排挤.压抑.甚至被人斥为哗众取宠而陷于孤独中。
13.谁占有的东西越少,谁就越少被占有。
14.克制也是一种道德高尚的表现。
15.人总希望用未来弥补现在。
16.你们意欲高升,所以仰视高处,我既已高升,故做俯瞰。
你们当中有谁既会大笑又已高升了呢?17.对真理而言,信服比流言更危险18.人在哪里看不到意义,人就会否定意义。
19.过于妩媚的笑总是值得怀疑的。
20.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尼采的悲剧人生观

尼采的悲剧人生观何仁富尼采在本体论上将世界规定为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由于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人生痛苦的永恒性,因此,如何面对人生的悲剧性现实,就成为人生观的极其重要的问题。
尼采认为,虚无主义者并不是不知道人生的痛苦和悲剧,只不过它以幻觉的方式麻醉了个体生命对痛苦和悲剧的体验,并且以许诺“天堂”的方式让人忍受现实人生的苦难。
悲观主义者是看透了人生痛苦的,认为痛苦和悲剧具有生命的本原性,是生存意志自身的必然产物。
但是悲观主义者却没有直面人生痛苦的勇气和力量,他想使人通过禁止生命之欲,即断绝痛苦之源的方式来克服人生的痛苦。
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都是以否定生命的方式来对待人生的悲剧和痛苦的,这是生命力乏弱和衰退的结果。
尼采主张一种悲剧人生观。
这种人生观以肯定生命连同其悲剧和痛苦为前提,并且强调以生命的强力本身来接受生命的悲剧性,以酒神精神的亢奋和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命的悲剧,在生命悲剧的演唱中感受美的壮观和人生的升华。
一、对人生悲剧性的体验尼采有一幅病弱的身体却有一颗敏感的心,有着悲剧的童年生活却有一颗聪明的头颅,这就注定了他比一般的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更加敏感,比一般的人对人生的悲剧性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在尼采四岁时,他的父亲从自己家门的石阶顶上摔下来,头部猛烈地撞在石阶边上,在一年的心理失常和体力消耗之后去世了。
在这段悲剧性的日子里发生的各种事变:深夜报警、家里的哭泣声、密室的恐怖、死一般的寂静、悲哀的尽情发泄、丧钟声、赞美诗、丧礼时的布道、深埋在教堂石板底下的灵柩,都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这些事知道得太早了。
因而完全被震慑了。
尼采十四岁时感叹到:“当一个人掠去一棵树的花冠时,整棵树都枯萎了,鸟儿也不再栖息于枝头。
我们家的花冠已经被夺走了,欢乐离开了我们的心房,深深的悲哀却成了我们的所有物。
”1[1]父亲的死一直成为尼采心灵上抹不去的阴影,直到他写作《瞧!这个人》时,仍对此记忆犹新,并将自己的生命与父亲的生命相提并论。
尼采的悲剧人生观

尼采的悲剧人生观何仁富尼采在本体论上将世界规定为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由于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人生痛苦的永恒性,因此,如何面对人生的悲剧性现实,就成为人生观的极其重要的问题。
尼采认为,虚无主义者并不是不知道人生的痛苦和悲剧,只不过它以幻觉的方式麻醉了个体生命对痛苦和悲剧的体验,并且以许诺“天堂”的方式让人忍受现实人生的苦难。
悲观主义者是看透了人生痛苦的,认为痛苦和悲剧具有生命的本原性,是生存意志自身的必然产物。
但是悲观主义者却没有直面人生痛苦的勇气和力量,他想使人通过禁止生命之欲,即断绝痛苦之源的方式来克服人生的痛苦。
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都是以否定生命的方式来对待人生的悲剧和痛苦的,这是生命力乏弱和衰退的结果。
尼采主张一种悲剧人生观。
这种人生观以肯定生命连同其悲剧和痛苦为前提,并且强调以生命的强力本身来接受生命的悲剧性,以酒神精神的亢奋和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命的悲剧,在生命悲剧的演唱中感受美的壮观和人生的升华。
一、对人生悲剧性的体验尼采有一幅病弱的身体却有一颗敏感的心,有着悲剧的童年生活却有一颗聪明的头颅,这就注定了他比一般的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更加敏感,比一般的人对人生的悲剧性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在尼采四岁时,他的父亲从自己家门的石阶顶上摔下来,头部猛烈地撞在石阶边上,在一年的心理失常和体力消耗之后去世了。
在这段悲剧性的日子里发生的各种事变:深夜报警、家里的哭泣声、密室的恐怖、死一般的寂静、悲哀的尽情发泄、丧钟声、赞美诗、丧礼时的布道、深埋在教堂石板底下的灵柩,都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这些事知道得太早了。
因而完全被震慑了。
尼采十四岁时感叹到:“当一个人掠去一棵树的花冠时,整棵树都枯萎了,鸟儿也不再栖息于枝头。
我们家的花冠已经被夺走了,欢乐离开了我们的心房,深深的悲哀却成了我们的所有物。
”1[1]父亲的死一直成为尼采心灵上抹不去的阴影,直到他写作《瞧!这个人》时,仍对此记忆犹新,并将自己的生命与父亲的生命相提并论。
用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境遇

用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境遇
尼采简认识:
尼采是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
中文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1844.10.15出生,1900.8.25逝世,享年55岁。
主要著作有《权利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尼采反对上帝信仰,主张建立以人的意志力为中心的价值观。
并在艺术救赎上提倡以审美的角度看待人生境遇。
悲剧审美所能达到的境界即是爱命运。
尼采视之为一个伟大人格的必须条件。
尼采语录:
1、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
2、发呆这件事,如果做得好,就是深沉。
3、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4、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要越像伸向黑暗的地底。
5、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6、对待生命,你不妨大电影大胆一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
7、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8、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9、在四人中间不愿渴死的人,必须学会从一切杯子里痛饮,在世人中间要保持清洁的人必须懂得用脏水也可以洗身。
10、如果这世界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
11、生活是一面镜子,我们努力追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中辨认出自己。
12、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的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尼采的审美哲学和艺术评价

尼采的审美哲学和艺术评价尼采是德国哲学家、诗人和音乐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审美哲学和艺术评价的独特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尼采的审美哲学和他对艺术的评价,并分析这些观点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尼采的审美哲学尼采对审美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美和艺术的本质的深入思考和解读上。
尼采认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命冲动,是独立于价值和目的之外的东西。
他主张通过对美的追求和体验,人们能够达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尼采认为,美不仅仅是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视觉享受,而是一种生命力的表达和体验。
他赋予了艺术以非凡的能力,使之能够超越现实的束缚,创造出更高尚、更纯粹的世界。
尼采强调,真正的艺术是来源于艺术家内心深处的生命力,通过创作表达出来,并能够触动人们的灵魂。
二、尼采对艺术的评价尼采对艺术的评价是他审美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评价和评判标准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1. 音乐尼采非常欣赏音乐,并将其视为最高级的艺术形式。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超越语言和理性的纯粹表达,能够直触人的灵魂。
尼采将音乐比喻为“哲学的语言”,通过音乐,人们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感受到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存在。
2. 绘画和雕塑尼采对绘画和雕塑的评价相对较少,但他认为它们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尼采认为,绘画和雕塑能够通过形象的表达,传递出一种直观的力量和情感,使人们与作品发生共鸣。
他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评价主要强调其形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文学和戏剧尼采对文学和戏剧的评价较为复杂。
他认为,文学和戏剧通过文字的运用和人物的塑造,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尼采对于戏剧的评价较为特别,他强调戏剧的力量在于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参与,而非剧本本身。
尼采认为,戏剧能够让人们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感冲击,从而达到对生命的重新思考和理解。
三、尼采的观点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尼采的审美哲学和对艺术的评价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且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的“审美人生”

玉环 、王昭君” ,她们 的美是 如何 表现 的, 只道是沉鱼落燕之容 , 闭月羞花之貌 , 用这 样 浅显 的词涵盖。这种美 可以说是外表上 的 自然美。也可以说她们也具备内在美 , 从历
史古书中可 以考证 , 几人都有才华 ,内外兼 备 。美学就是从人对 现实 的审美关系出发 , 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 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 意识 ,美感经验 ,以及
的。在这个意义上 , 悲剧 神话恰好要使我们 相信 , 甚至丑与不和谐也是意志在其永远洋
溢 的快乐 中借以 自 娱 的一种审美游戏。 ” 0 尼 采把解决人生 态度问题看作第一位 , 科 学无 法解决人生态度的问题 , 无法使人类摆脱人 生 固有 的痛苦 , 唯有将人生和世界看作一种 审美现象 , 才能真正解决人生态度 问题 , 才 能使人敢于面对现实 、直面人生。所 以, 尼 采认为 , 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艺术家 , 然后才 成为科学 家 ,他认为 ,“ 科学乃是艺术 家的 进一步发展” 。0 尼采 的审美人生态度 , 给现
综 合论 坛 2 0 1 3年 1 1期 ( 上)
尼采的 “ 审美人生 ’ ’
赵 振 华 ( 河南机 电高等 专科学校 艺术 系 河 南 新 乡 4 5 3 0 0 0 )
摘要 :弗里德里希・威廉 ・尼采 ,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 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 和散 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 说在 他的时代却没有 引 起人 们重视 ,直到 2 0 世 纪,才激起 了不 同派系的回声 。尼采的美学思想涉厦的 问题很 多,而本文主要 浅析尼采的 “ 审美人生”的荧学思想,
( 一) 尼采对美学的分析 什么是美学 , 美学 ,顾名思义 , 就是关 于 “ 美 ”的知识学 问,什么是美 ,中国 自 古 就有 “ 四大美女”之说一 “ 西施 、 貂蝉 、杨
浅析尼采的审美人生观论

和 ‘ 世界美 化 ’的酒 神精神 所探索 的超人 意志之本质 。悲剧人 生观 的酒 神精神 ,以正视人生 的悲剧 性为前提 , 以战胜 人生 的悲 剧性为 目标 ,把人生 的悲 剧当作感悟生命 的审美态度 ,去笑对人生 的一切 悲歌 。同时 ,通过生
命 力量 的提高 ,直接 去面对永 恒轮 回的人生 痛苦 , 而呼唤 出一种 “ 从 超人”来挽救人类 自身悲剧性 的退化 。
个体生存 的恐怖一一 但是终究 用不着吓瘫 ,一种 形而上 的慰藉使 我们暂时逃 脱世态 变迁 的纷 扰 。
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 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 ,感觉
运。
一
、
悲壮 美 的激 昂 赞歌
尼 采 的 一 生 看 起 来 ,极 具 悲 剧 色 彩 。可 就 是
这 带 有 悲 壮 美 的 一 生 中 , 悲 剧 哲 人 用 他 的 意 志
生 悲剧 之 中而 超 越 于善 恶 之 外 ,用 自由的 舞 蹈 使
的视野去估 价痛 苦 、险境 和未 知事物 ,这种估价 激发着他生命的活力 。因此 ,就有 了,“ 风起 的 日
志 …都随丑的东西跌落 ,随美 的东西高扬 :在这 ・ ・ 两种场合 ,我们得 出同一个结论 :美和丑 的前提 极其 丰富地积 聚在本能之 中。丑被看作衰退 的一
啊 ” 5可 见 ,在尼 采 这 里 ,我 们 的共 同立 足点 是 ![]
现实的生命 ,共 同的 目的是 高扬生命 之力 ,克服 生命 的 悲剧 性 。
二 、洒 神精 神 的人 生境界
查 拉 图 斯 特 拉 ,是 一 个 酒 神 精 神 化 身 的跳 舞
者 ,他 有 着 宁 静 的 气 质 ,轻 捷 的足 ,无 往 而 不 在
尼采的人生悲剧美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
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
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
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当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这个痛苦世界,即对‘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规定的。
一再被强调而且当然强调得很有道理的基本思想──上帝死了、超人、末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仅仅标志着上述探讨世界及其拯救的道路的各个阶段。
”①实际上,尼采的以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由于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
酒神精神的悲剧人生观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而这其中贯穿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审美观照。
尼采自身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和他从叔本华那里所感悟到的人生痛苦之悲切性,使他不得不寻求人生拯救之药方。
科学的冷漠和道德的说教都无法让人真正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来的只有幻想。
艺术和宗教都起源于幻想,但是,宗教的历史证明,它不仅没有帮助人类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相反却比政治机器和道德观念更强有力地形成了对人的本能的束缚,造成了人之生命被弱化、被毒害的新的痛苦。
于是,尼采便在审美领域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
换言之,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内容提要: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
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
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关键词:审美悲剧酒神精神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
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当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这个痛苦世界,即对‘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规定的。
一再被强调而且当然强调得很有道理的基本思想──上帝死了、超人、末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仅仅标志着上述探讨世界及其拯救的道路的各个阶段。
”①实际上,尼采的以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由于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
酒神精神的悲剧人生观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而这其中贯穿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审美观照。
尼采自身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和他从叔本华那里所感悟到的人生痛苦之悲切性,使他不得不寻求人生拯救之药方。
科学的冷漠和道德的说教都无法让人真正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来的只有幻想。
艺术和宗教都起源于幻想,但是,宗教的历史证明,它不仅没有帮助人类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相反却比政治机器和道德观念更强有力地形成了对人的本能的束缚,造成了人之生命被弱化、被毒害的新的痛苦。
于是,尼采便在审美领域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
换言之,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1、将人生当作审美现象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
它强调,“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在这个意义上,悲剧神话恰好要使我们相信,甚至丑与不和谐也是意志在其永远洋溢的快乐中借以自娱的一种审美游戏。
”②由于把世界和人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我们就不至于在人生悲剧性面前被它吓倒,而是感到生存还是可以忍受的。
由此,尼采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一切都看作艺术品,或者说是在“没有艺术家的情形下所出现的艺术品”,整个世界就犹如一件自我生育的艺术品供人们欣赏、观照。
与此同时,尼采要人首先以艺术家的方式看待世界和人生,然后才以科学家的方式看待它们。
因为尼采把解决人生态度问题看作第一位的,科学无法解决人生态度问题,无法使人类摆脱人生固有的痛苦,唯有将人生和世界看作一种审美现象,才能真正解决人生态度问题,才能使人敢于面对现实、直面人生。
所以,尼采认为,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艺术家,然后才成为科学家,“科学乃是艺术家的进一步发展”③。
通过“艺术家”态度的熏陶,“人们尽管可以放弃艺术,但不会因此而丧失从它学得的能力;正如同人们已经放弃了宗教,但并没有放弃因它而获得的崇高和升华的心境。
正像造型艺术和音乐是借宗教而实际获得和增添的情感财富的尺度一样,在艺术一度消失之后,艺术所培养的生命欢乐的强度和多样性仍然不断要求满足。
”④尼采是把艺术和艺术家当作一种肯定人生的审美人生态度来看待的。
在尼采看来,“艺术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在悲剧面前,我们灵魂里的战士庆祝他的狂欢节;谁习惯于痛苦,谁寻求痛苦,英雄气概的人就以悲剧来褒扬他的生存”⑤。
“一切艺术都有滋补强身之效,增强体力,激发快乐(也就是力感),激发一切更敏感的醉意记忆。
”⑥艺术是生命力强化的工具,而只有生命力强化才可能战胜人生的悲剧性,因此,艺术便是战胜人生悲剧性的强有力武器。
正因为这样,尼采才把艺术家当作生命力强盛的种族。
尼采说:“我们相对来说都是有病的……艺术家则属于极健壮的种族。
那些在我们身上表现有害、病态的东西,在他们那里则是天性。
”⑦可见,在尼采看来,艺术和艺术家是对人生的最好肯定,因为它把生命及其悲剧性审美化而拒绝了道德的偏见,从而“制造”了一个幻想性的“中间世界”,使人可以接受和超越人生的悲剧性。
但是,就象所有其他的认识形式都是一种价值判断一样,审美的人生在对世界和生命进行审美观照时,同样体现着一种价值观照。
它把什么当着“美”,把什么当作“丑”,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估定。
尼采强调,审美的人生之所以优于道德和宗教的人生,恰在于它内含着一种强力评价,把生命力的强盛作为了审美的标准。
世界本身无所谓美丑,美实际上只不过是生命强力的一种透视结果,是人生的生命力的一种投射。
“如果试图离开人对人的愉悦去思考美,就会立刻失去根据和立足点。
‘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
在美之中,人把自身树为完美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
一个物种舍此便不能自我肯定。
它的至深本能,自我保存和自我繁衍的本能,在这样的升华中依然发生作用。
……归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的。
”⑧因此,尼采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
我们立刻补上美学的第二真理: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审美判断的领域就此被限定了。
──从生理学上看,一切丑都使人衰弱悲苦。
”尼采在这里所说的“生理学”就象他在其他处所说的一样,是指在自然生命力的意义上。
在尼采思想中,“生理”、“肉体”、“生命力”指称的是同一个东西。
由于美是人的生命力的映照,因此美所标志的是生命力本身,而“丑被当作衰退的一个暗示和表征:哪怕极间接地令人想起衰退的东西,都会使我们作出‘丑’这个判断。
每种枯竭、笨重、衰老、疲惫的征兆,每种身不由已,不论痉挛或瘫痪,特别是解体的腐烂的气味、颜色、形状,哪怕最终弱化为一个记导──这一切都引起同样的反应,都引起‘丑’这个价值判断。
”因为在审美观照中,“他的强力感,他的求强力的意志,他的骄傲──这些都随丑的东西跌落,随美的东西高扬”。
⑨正是因为美和丑的价值判断是以生命本能的强弱为前提的,所以,尼采才把艺术称作“应用生理学”。
与此同时,由于审美观照内含着由生命本能而进行的价值评价,所以尼采也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形式主义。
虽然“为艺术而艺术”意在反对艺术中的道德化倾向,反对把艺术附属于道德,但是,一种拒绝任何目的价值的艺术仍然只是一种成见。
人类所有的认识形式都是为人的生存这一目的服务的,都在于为人的生存寻求一种目的,一种意义,以消除生存本身的无目的性和无意义性,艺术同然。
“如果把道德劝诫和人性改善的目的从艺术中排除出去,那么,不用多久就会产生一个后果:艺术完全是无目的、无目标、无意义的,简言之,为艺术而艺术──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蛔虫。
”可是,“艺术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怎么能把它理解为无目的、无目标的,理解为为艺术而艺术呢?”⑩不过,我们应把尼采这里所说的“道德劝诫”理解为善恶彼岸的道德而不是善恶道德,把“人性改善”理解为生命力的提高而不是基督教道德式的人性驯化。
在尼采看来,艺术本身就是强盛生命力的象征,它正是通过审美观照这种方式来达到提高生命力,战胜人生悲剧性这一目的的。
2、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审美的人生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
尼采通过永恒轮回达到了对生命的最高肯定。
由于永恒轮回,人不仅获得了永恒的欢悦,也不得不承担起永恒的人生痛苦和悲剧。
但是,审美的观照正是在个体消解于整体生命,小我融汇于大我的生命轮回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
尼采以宇宙生命赋予个人生存意义,要求个人站在宇宙生命的立场上来感受永恒生成的快乐,其中包括毁灭掉有限个体的快乐,无非是要人们用生命本身的力量来战胜生命的痛苦,而当你进行这种抗争时,你就是在痛苦中也会感觉到生命的欢乐,这种抗争痛苦而生的快乐乃生命本体的快乐。
面对痛苦、险境和未知的东西,精神愈加欢欣鼓舞,这就是酒神精神,也就是审美的人生,因为他正是在用美的视野去估价痛苦、险境和未知事物,这种估价激发着他生命的活力。
因此,具有审美的人生态度的人不拒绝一切人生悲剧,相反,笑对一切悲剧。
“最富精神性的人们,他们必首先是最勇敢的,也在广义上经历了最痛苦的悲剧。
但他们正因此而尊敬生命,因为它用它最大的敌意同他们相对抗。
”11我们在悲剧艺术中看到,悲剧英雄用他的毁灭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的不可摧毁,精神为之欢欣。
在人生悲剧中,我们自己就是悲剧英雄,我们也要从自身的痛苦乃至毁灭中体会生命的伟大和骄傲。
人生是一出悲剧,那我们就全身心地投入去将这出悲剧演得威武雄壮、高洁豪迈。
笑对一切悲剧,乃是人生肯定的顶峰。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愿意魔鬼围绕着我,因为我是勇敢的。
勇敢驱逐了鬼魅而自制许多魔鬼,──勇敢需要笑。
”“站在最高山上的人,笑看着戏台上生命里的一切真假悲剧。
”12在笑对一切人生悲剧之时,审美的人生便跳舞于一切生命悲剧之中,跳舞于一切善恶之上。
“舞蹈”是尼采使用的一个重要意象,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两篇“舞蹈之歌”。
尼采用舞蹈象征一种内含着酒神精神的审美的人生态度。
尼采的舞蹈的象征意义乃是超越性。
在尼采看来,生命具有自我超越的本性,而这种本性又集中体现在强者、优秀者身上。
超越性是战胜人生的悲剧性的保证,因此,在同人生的痛苦战斗时,应当体现出这种生命的超越性。
而舞蹈正象征了这种超越性。
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就是一个酒神精神化身的跳舞者,他有着宁静的气质,轻捷的足,无往而不在的放肆和丰饶。
所以,在尼采看来,具有酒神精神的审美人生态度的人,往往是跳着舞越过人生大地上的沼泽和凝重的悲愁,由此,他跳舞于人生悲剧之中而超越于善恶之外,用自由的舞蹈使迄今为止人类心目中的一切所谓伟大价值沉沦在下,而享受自己创造的欢悦。
跳舞者正是在舞蹈之中否定着旧的道德价值而创造着肯定生命的“跳舞者的道德”:“好象我的道德是一种跳舞者的道德,好像我常常用我的两足跳舞在金碧辉煌的销魂之中。
”13跳舞正是对人生的审美肯定。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哦,生命哟,我最近凝视着你的眼睛:我在你的夜眼里看到了黄金的闪跃,──我的心为欢乐而停止了跳动了!我看见一只金色小舟,在黑夜的水面上闪光,一只金色的、跳舞的、摇荡的、不断闪光的小舟。
你投一瞥视于我的跳舞之颠狂的脚,一种欢笑的,疑问的,醉心的,跳舞的瞥视:你仅仅两次以你的纤手摇动着你的小鼓──于是我的脚便移动着准备着作疯狂的蹈舞。
我的脚踝高举,我的足趾凝听,──它们会认识你:跳舞者不是在足趾上也有着耳朵的吗!”14这是舞者之歌,也是生命之歌,是酒神精神式的审美的人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