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
五、写作特色探究
A、通过对话,展现矛盾,突出人物性格;
B、多种形式的对比;
C、用衬托来刻画人物;
D、语言简练准确。
六、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读
2、学生课本剧展言:
注:通过演出 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对话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二、背景介绍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
3、 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唐雎不辱使命
课题
唐雎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命
本学期总
第课时
本单 元第课时
日期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言课文。
2、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培养学生自强精神和正义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复备
一、导入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唐雎:临危出使__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秦王:骄蛮欺诈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能够正确译讲并背诵2、3自然段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小黑板出示)
能够正确译讲并背诵2、3自然段。

二、回顾旧知,了解学情(出示自学指导一)
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下面我们先齐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声音洪亮。

1、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2、3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能正确译讲课文(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2自然段,结合书下面的注解练习翻译此段,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这些段落。

四、三读课文,巩固词句义(出示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第2段,连起来将全段进行翻译,并识记重点字词意思。

检查是否还有不能明白的词句的意思,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问同桌也可以举手问老师,4分钟后检查大家的学习情况。

1、生按自学指导三进行自学。

2、检查学生理解识记情况,指名学生解释重点词句的意思。

五、当堂训练,背诵课文
我们已经理解了这两个自然段,相信背诵的任务大家也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下面请大家背诵课文,7分钟后比谁能够当堂背诵。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在背诵基础上试着默写此段。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一、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了解内容。

二、尽量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实在不会的,做好标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谕.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3.重点关注加点词语的解释,从课文内勾画出来。

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长跪而谢.之..秦王色挠寡人谕.矣大王加惠..五百里哉..也岂直..故不错意秦王怫然..有先生也安陵君其.许寡人..怒徒以4.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

虽然,受地于先王长跪而谢之曰5. 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三、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四、作家作品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文选自《____》,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____体史书, 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共___篇,策。

五、思考唐雎、专诸、聂政、要离都是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英雄,并谈谈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六、预习收获和疑惑收获:疑惑:22、《唐雎不辱使命》预习检测(共30分)1、填空(3分)《战国策》是末年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2、解释加粗词语。

(8分)(1)请广于君()(2)非士之怒也()(3)岂直五百里哉?()(4)弗敢易()(5)休祲降于天()(6)长跪而谢之()(7)秦王色挠()(8)寡人谕矣()3、翻译下列句子。

(共8分)(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新人教版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知识链接】作者及作品简介: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年),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根据一些纵横家及门徒的著述,编订了《战国策》。

《战国策》经刘向整理编辑。

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共33篇。

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到秦并六国,约240年。

内容主要是记载当时谋臣测试游说诸侯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中所记人物复杂,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唐雎、鲁仲连;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

这些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生动。

《战国策》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章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唐雎.()缟.素()怫.然()免冠.()韩傀.()休祲.()王僚.()以头抢.地()2.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的意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3).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合作探究】4.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5.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

”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6.安陵君和唐雎各是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

7.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8.唐雎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释疑解惑】学完本课后,你还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讨。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寓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上的严正立场。厲雎一到 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而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 人”“轻寡人”,一而以“火韩亡.魏”来炫糠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虜 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 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一句中“轻寡人” ?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
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4、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11、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五、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上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二)、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三、人物性格分析。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人物性格分析。
秦王:骄蛮欺诈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寓雎:不畏强暴从容镇泄敢于斗争忠于使命
四、课文深研。
(一)、释疑探究。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火韩亡 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版)新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版)新人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3.理解和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精彩工整的叙述语言,用词的讲究,骈散结合的句式等。

3.学习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听歌曲《历史的天空》,营造气氛。

2.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一定也如燃烧的火把点亮过你心灵的明灯。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并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谈谈理由。

3.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并说明理由。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并学会利用资料。

语言表述清晰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师小结,导入新课。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这样一类英雄,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充满了凛然的正气,我们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

(板书)二、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1.同学们学了不少文言文,也积累了不少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请介绍一下你常用的学习方法。

2.同学们交流学习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总结,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同学们可能会说到的方法有:(1)反复朗读,加强语感。

(2)借助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3)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4)积累经典名句,引发个性思考。

(5)正确断句,理清文章脉络。

3.老师小结,引出文言文“五读”法。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说明很多同学在做有心人,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读俱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中质疑,读出意味,读后思辨。

4.运用“五读”法,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 ) 怫( ) 跣( ) 抢( )祲( ) 缟( ) 傀( ) 挠( )2、请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怫然:休祲:色挠:免冠徒跣:谢:谕: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2)故不错意也(3)轻寡人与(4)仓鹰击于殿上(5)寡人谕矣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2)“非若是也”(3)“休祲降于天”(4)“虽千里不敢易也”(5)“长跪而谢之曰”5、一词多义。

(1)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人谓安陵君曰(2)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3)夫: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然:虽然受地于先王秦王怫然怒(5)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以头抢地尔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6)之:聂政之刺韩傀也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长跪而谢之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7)于:受地于先王唐雎使于秦休祲将于天仓鹰击于殿上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天下缟素..(2)轻.寡人与(3)请广.于君7、作者链接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8、文体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9、背景链接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无解答)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无解答)新人教版

22、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理解并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2、学习要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3、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4、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评价人物,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环节预设:导入7分钟、朗读10分钟、独学8分钟、展示15分钟、模块一:预习反馈一、走近作者、作品《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历史背景: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唐雎(jū),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

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

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国。

曾经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

《战国策》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二、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唐雎.()恣睢.()故不错.意也()逆.寡人与.()怫.然()徒跣.()以头抢.地耳()聂政之刺韩傀.也()休祲.()缟.素()秦王色挠.()秦王不说.()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怫然:休祲:色挠:免冠徒跣:谢:谕:三、初步感知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故事?2、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四、熟读课文,(注意节奏、情感等)第二课时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独学20分钟、展示18分钟。

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一)学案导学1. 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

先学后教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战国策》是一部体史书,经(朝代)末年之手编订。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唐雎.()弗.敢()怫.然()休祲.()缟.素()免冠.( )徒跣.( )色挠.( )抢.地( )韩傀.( )3.熟读课文。

小组合作1.正确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解决疑难词句,通译全文。

4.归纳整理本课文言现象。

①通假现象②古今异义:许虽然是谢徒直休夫③一词多义:使以④词类活用:广轻亡伏缟素⑤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当堂达标(100分)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4分)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30分)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大王加惠..()故不错意..五百里哉()..也()岂直秦王怫然..有先生也()..怒()徒以安陵君其.许寡人()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0分)(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古义。

(9分)虽然,受地于先王()否,非若是也()长跪而谢之曰()5.词语活用现象。

(4分)轻寡人与()请广于君()6.一词多义(33分)①使.于秦()②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使.人()秦王怫然.怒( )③仓鹰击于.殿上()④以.头抢地耳( )受地于.先王()以.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请广于.君()以.君为长者( )徒以.有先生也 ( ) 九年级语文学案班级姓名第036号唐雎不辱使命(二)主备人:蒋文娟学案导学1.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山东省临沂市费城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临沂市费城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3、学习文章的写法。

4、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教学重点1、复述、解释、翻译、朗读、积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过程与内容教法学法与补记第一步:导入。

引题:《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

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

说的是战国末年,在野心勃勃的秦王羸政已经消灭了韩魏之后,弱小的安陵郡同强大的秦国斗争的故事。

第二步: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1、解决字词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雎()怫()跣()抢()祲()缟()傀()挠()请写下你认为还需注意的字词读音。

引资料,激起学生兴趣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读后,教师运用投影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加惠怫然免冠徒跣抢地休祲色挠谢谕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意义。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⑴故不错意也()⑵仓鹰击于殿上()5、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⑴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⑵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2、难句翻译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⑵“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⑶“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一)
学案导学
1. 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

先学后教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战国策》是一部体史书,经(朝代)末年之手编订。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唐雎.()弗.敢()怫.然()休祲.()缟.素()免冠.( )徒跣.( )色挠.( )抢.地( )韩傀.( )
3.熟读课文。

小组合作
1.正确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解决疑难词句,通译全文。

4.归纳整理本课文言现象。

①通假现象
②古今异义:许虽然是谢徒直休夫
③一词多义:使以
④词类活用:广轻亡伏缟素
⑤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
当堂达标(100分)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4分)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30分)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
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
休祲
..()..降于天()天小缟素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大王加惠
..()
故不错意
..五百里哉()..也()岂直
秦王怫然
..有先生也()..怒()徒以
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0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古义。

(9分)
虽然,受地于先王()
否,非若是也()
长跪而谢之曰()
5.词语活用现象。

(4分)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
6.一词多义(33分)
①使.于秦()②虽然.,受地于先王( )
秦王使.人()秦王怫然.怒( )
③仓鹰击于.殿上()④以.头抢地耳( )
受地于.先王()以.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
请广于.君()以.君为长者( )
徒以.有先生也 ( ) 九年级语文学案班级姓名
第036号唐雎不辱使命(二)主备人:蒋文娟
学案导学
1.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先学后教
翻译下列句子:
1.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 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3.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组合作
1.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 思考问题: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2)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3.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4.你还了解中国历史上哪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5. 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当堂达标(100分)
【课内阅读】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
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15分)
A、①唐雎使.于秦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C、①徒以.有先生也②以.头抢地尔
D、①此庸夫.之怒也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①轻.寡人与②尔安敢轻.吾射
2.翻译下列句子。

(15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
3.结合人物语气,说说秦王的形象。

(15分)
4.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屈辱?(20分)
【课外阅读】溥幼嗜学。

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0分)
(1)俄顷立就.: ( 2)日沃汤.数
次: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15分)
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7.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