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

合集下载

第四讲道义论

第四讲道义论

(四)实践理性的公设
• 实践理性有三个“公设”,这就是“意志自 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 • 我们必须假设有一种摆脱了感觉世界的限制而 依据理智世界的道德法则决定自己意志的能力即自 由,否则实践理性就不能以“至善”作为它的最高 理想; • 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我们在今生今世无论 如何也不可能达到“至善”这一无限完满的境界, 所以必须假设灵魂不朽,“至善”才有其实践上的 可能性; • 最后,为了保证理智世界中的德性在感觉世界 之中有其相应的效果,为了保证德性与幸福都能够 得到实现,我们必须假设有一个上帝使这两个世界 能够协调一致。

这三个公式并非意味着有三种定言命 令,而是定言命令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 定言命令之为定言命令应该是对一切有理 性者的意志都有效的“普遍法则”;应该 是能够成为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的目的的 “自在目的”;应该是一切有理性者的意 志作为理性存在而自己为自己确立的法则, 即“意志自律” 。
(三)意志自由
2、责



• • •
康德给责任下了一个定义:认为责任 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责 任是善良意志的集中表现,责任就是必须 做的事。 在责任问题上,康德伦理学中有对立 的几个方面。 首先,责任与爱好相互对立。 其次,规则与准则是不同的。 再次,符合与出于是不同的。只有出 于责任或规则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2、自由必须设定为一切有理性东西的意志 所固有的性质 在康德的实践理性中,存在着两个矛盾,其 中一个矛盾,即一方面,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 是自由的,另一方面,有理性的存在者必须要受 到道德规则的强制性或制约性。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在康德看来,有理性的 存在者的意志是自由的,原因在于他所服从的道 德规则是有理性者自己制定的,即自己服从自己 制定的道德规则,所以,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的 道德规则对有理性的存在者来说,就是自愿约束, 因而是自由的。

康德的形而上学奠基思想

康德的形而上学奠基思想
上学 的根 据—— 主体性— — 的 能力进 行 了系统 的考
我们 知道 。 康德 非常 强调 纯粹理 性 的建筑术 。 纯 粹 理 性 的建 筑术 是康 德先 验方 法论 的核 心理念 。建 筑术 还并 不是 建筑 工 作 本 身 , 毋 宁说 是 对 建 筑计 划
的策 划 。就形 而上 学 奠 基 问题 而 言 , 这 个 工作 并 不
对 主体 性 的能 力— — 理性 的批 判进 行 的。但 是康德 仅仅 考 察 了主体性 及 其 能力 , 而 没有 对主 体
性 的 可能性 进行 考察 . 这就 使得 康德 最终错 失 了形 而上 学的奠基 问题 。尽 管 康德 通过 纯粹理 性 批 判 并没 有 完成 形 而上 学的 奠基 工作 , 但 为形 而上 学的发展 开 启 了新 的视 . 29 No. 6
第2 9卷
第 6期
康 德 的形 而 上学 奠 基 思想
杨 虎
( 山东大学 儒 学高等研 究院, 山 东 济南 2 5 0 1 0 0 )
[ 摘
要 ]康 德 哲 学的形 而上 学奠基 工作 是 通过 纯粹理 性批 判进 行 的 , 更 具体 的说 , 是 通 过
学 导论 》 中, 康 德谈 到形 而上 学 的可能性 时 说 : 在 对一 门科 学进 行 长 期 的探 讨 之 后 . 当人 们 对
于是 , 我们 会 面 临 以下 三个 问题 : 首先 , 康 德 为 形 而 上学 找到 的合 法 基 础 在 哪 里? 其 次 , 康德 为 形 而上 学奠定 基础 的工 作是 通过 何种方 式进 行 的?最
( 不属于建筑物本身 ) 。我们进 一步注意康德的说
法, 必须 先 把 建 筑 物 拆 掉 之 后 , 我 们 才 能 够 看 到 地 基 。换 句话 说 , 首 先必 须对 建 筑 物本 身进 行 “ 解构 ” 才 有 可能看 到它 的 “ 基础” 。所 以 , 按 照康 德 的思 路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第四讲道义论

第四讲道义论


善良意志的规律就是定言命令。康德 从善良意志概括出责任规范,责任又分为 三个命题,其中包括了爱好和责任;准则 和规律;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这些关系中 贯穿一个总的原则,即爱好要服从责任, 准则要服从规律,个别要服从一般。把这 些关系规定下来,就形成了善良意志的规 律即定言命令。 这就是 “除非我愿意自己 的准则也变成普遍规律,我不应行动”, 这就是善良意志的规律,也是道德最高原 则的第一个公式。
1、善良意志
• 康德认为,“意志是按照规律概念而行动的 能力”;“善就是理性在不受外来影响之下,认 为在实践上是必然的东西”。 “善良意志是指按 照善的意志的概念而行动的能力”。 • 其一、善良意志是唯一无条件的善的东西, 它也是其他一切可以成为善的东西的条件。 • 其二、善良意志在于意愿的善,它是自在的 善。 • 实践理性的真正使命就在于产生其自身就是 善良的意志。这就是说,理性不仅是为了幸福, 而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理想,这种理想是超越或在 个人的意图之上的。
道德法则的定言命令都具有这样一些形式上的特征: • 第一,“普遍性公式”或“形式公式”:“要 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 动”,也就是说,“你的行动,要使你的准则通过 你的意志上升为普遍的法则”。 康德把责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责任的对象 上来说,责任可以分为我们对自己的责任和他人的 责任,另一类则按责任的约束性来分,有完全责任 和不完全责任。 (1)对自己的完全责任(保存自己的生命)。 (2)对他人的完全责任(信守对别人的诺言)。 (3)对自己的不完全责任(发展自己)。 (4)对他人的不完全责任(帮助他人)。
按照契约论的观点,最理想的方式是,由从 事社会合作的自由而平等的公民所达成的协议来 决定该观念。但是,若想让人们就正义观念达成 协议,存在着两个困难:一是人们处于特殊的社 会条件之中并具有特殊的处境,其思想难免带有 某种偏见;二是人们在社会中占有的地位和拥有 的权力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某些人比其他人更 有优势。 罗尔斯是借助“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来 克服这两个困难的。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部分的评析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部分的评析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是康 德的另一部伦理学著作 《 实践理 性批判》 的准备 和纲要 。虽然 它 的篇 幅不长 ,但 是集 中论述 了 德 性 是 人 的 意 志 的一 种 道 德 力 量 的思 想 。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分 三个 部分谈 理性原 则。第一部 分 , 从 道德的普 通理性 知识过 渡到道德 的哲学原理知识 。第 二部分 , 从 大众 道德哲 学过 渡到道 德形而 上学。第三 部分 ,从 道德形 而 上 学过 渡 到对 纯 粹 实 践 理 性 的批 判 考 察 。 下 面 将 详 细 阐 述 对 第 部 分 的理 解 。 第 一部分 的标题就 是从普通 的道德理性 知识 到哲 学 的道德 理性知识的转变 。文章开 篇就 写到 “ 在 尘世 之 中,一 般地 ,甚 至在尘世之外 ,除 了善 良意志 ,不 可能设 想一个 无条件 善 的东 西。 ” 抛 出一 个 道 德 的最 高 原 则 善 良意 志 ,接 着 解 释 什 么 是 他 所 谓的 “ 善 良意志 ” 。善 良意志是 唯一 的无条件 的善 ,然而这并不 意味着 它是 唯一 的善 ,相反 ,除 了善 良意志之外 ,康 德提 到 了 有许多东西 “ 在很多方面毫无疑问是善的和可取 的” ,比如 ,思 维能力方面 的智力 、机 智和判 断力 ;精神 才能方 面 的勇敢 、果 断和执着 ;由幸运赠 赐 的东 西如 权力 、财 富、荣 誉 、健康 和幸 福 ;以及各种精 神气质 如节 欲 、自制 和沉静 。这些 都是人 们在 普通 的实践生活 中理所 当然地认 同为 善美 的东 西 ,康德也 认为 它们是善 的,但与 日常直 观 的看 法不 同 ,康 德认 为它们 只是有 条件 的善 ,而不 是绝 对 而无条 件 的善 。而且这 种有 条 件 的善 , 是需要善 良意志去匡正的 ,“ 财 富、权利 、荣誉 、甚至健康和全 部生活美好 、境 遇如意 ,也 就是那 名为幸 福 的东 西 ,就使 人 自 满 ,并 由此经常使人 傲慢 ,如若 没有 一个 善 良意 志去正确 指导 它们对心灵 的影 响,使行动原则和普遍 目的相符合 。 ” 比如一个 恶徒 的沉着冷静 ,康德 认为假 如一个 恶徒 拥有这 一善 良品质会 更加危 险、可憎 。所 以要 以善 良意志为 出发点 ,用善 良意 志去 指正 。在一定的环境 条件下 ,享 有善 的东西 的人利 用它们 去实 现某种 目的,并且 一方 面这 目的是善 的 ,另一方 面这些东 西作 为手段对实现该善 良目的是 有价 值的 ,我们 才能够 说它们 是善 的;显然 ,它们的善 良性依 赖于人们 使用 它们 的方式 、它们 与 别 的东西结成的价值 关系 ,特 别是通 过它们要 达 到的 目的的价 值性质 ,如果 所有 这些 因素都 是 善 的——用 康德 的语言 来说 , 如果有善 良意志相伴 随或 以其为前 提条件 的话 ,那 么它们 就是 善 的,既然依赖于 自身之外 的环境 关 系,并且 是受前 提条 件制 约 的 ,所 以 是 有 条 件 的 善 。智 力 、勇 敢 、权 力 和 财 富 等 是 善 的 , 因为它们可被运用于 诸如促 进公益 事业 、维 护世界 和平等 善 良 之举 ,但并非是无条 件的善 物 ,因为 它们也有 可能受 邪恶 意志 支配而被运用 于诸如偷 盗 、奸淫 、杀戮 等邪 恶之行 ,在这 种情 况下 ,它们 就不 止是一般意义上 的恶行 ,而且如康德所说 ,“ 成 为 最 大 的恶 ,是 极 端 有 害 的 ” 。一 个 杀 人 凶手 若 是 智 勇 双 全 ,并 且具有极 高 的判 断力 ,那 么 当他逍 遥 法外 ,继 续行 凶作 案 时 , 他 所 造 成 的恶 行 一 定 会 比他 若 是 没 有 这 些 品 质 所 造 成 的恶 行 要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是按照道德知识可以划分成四个层次,即:普通道德理性-通俗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就是基于这种普通人们对于善的道德直觉或者说常识来一步步揭示出普遍的道德原则。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作为一部伦理学名著,出版于1785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这部著作和《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一起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主要内容,与后两者相比,这部著作篇幅虽小,却是“一本真正伟大的小书,它对人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和它的篇幅是远不成比例的”。

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

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

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
张爽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3(000)021
【摘要】道德形而上学思想是康德伦理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简要分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通过对“道德命令”、“定言命令”、“自由”的康德概念的分别理解和综合分析来阐释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涵和思想脉络。

【总页数】2页(P67-68)
【作者】张爽
【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
【相关文献】
1.形而上的追求与人性的悖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自由意志思想论析
2.“道德的形而上学”研究中的康德哲学资源及其限制——评陶悦新著《道德形而上学——牟宗三与康德之间》
3.试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特性——基于与普通道德哲学的比较
4.宗教信仰的道德形而上学解构:康德宗教思想探析
5.康德自由意志伦理思想探析——基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浅谈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浅谈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作者:王璐源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摘要:众所周知,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形而上学便作为“第一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逐渐走向衰落,陷入困境,引起了人们思想领域的混乱。

针对形而上学所遭遇的厄运,康德提出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未来形而上学体系即将形而上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创建科学的形而上学。

关键词:孟子;性本善;性向善1 康德形而上学的含义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意为“物理学之后”,是亚里士多德构建的一种关于存在的学说,并称之为“第一哲学”。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应具有其双重规定性:“既是存在物本身的知识,又是存在物的最高级的类域的知识。

”这样一来,形而上学就被解释为关于存在物本身和存在者的知识,因而“存在者”和“存在物本身”就被区分开来,从而导致后来西方哲学一直处于二元对立之中。

近代以来,由于对理性的极端迷信使得哲学逐渐演变成为凌驾于科学和生活之上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从而忽视了生活实践。

笛卡尔之后,近代哲学更是陷入了主客、心物分离的二元论之中,而二元论最终必然导致与理性精神相悖的独断论或怀疑论。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康德认为,在他之前的形而上学都是非科学的,传统形而上学在未考查理性认识能力之前就对其进行超验的假设,用经验的理性去认识超验的上帝,没有分清本体与现象,把理性认识无法涉及的对象肯定为存在的,从而导致错误的推论和建立了一系列荒谬的哲学体系。

因此,康德主张必须将形而上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

首先,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是关于一切先天知识的原理、范围、界限的学问,具有“先天的”特点。

康德说:“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

形而上学知识的原理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因为它必须不是形而下的(物理学的)知识,而是形而上的知识,也就是经验之外的知识……所以它是先天的知识,或者说是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

解读《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的三个层次

解读《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的三个层次
为 了诚 信 本 身 的崇 高 性 而 发 出的 行 为 ,那 么 它就 不 具有 真 正
性者身上的, 它将 理 性 和道 德 完 美 地 融 合 , 使 这 纯粹 的道 德 准
则 悬 浮 于所 有 人 的 头顶 。 《 道 德 形 而上 学 基 础 》 的前 言 中 说道 :
“ 如 果一 个 规律 要 适 用 于 道 德 , 那 么它 就 必 定 具 有 绝对 的必 然
象。 《 道德 形 而 上 学基 础 》 一 书就 从 三 个层 次 , 从 低 级 到 高级 , 阐述 了什 么是 道 德 的 最 高原 则 。 要 实现 真 正的 道德 需要
哪 些 因 素。 康德 用严 谨 的语 言 构建 了一 个 完整 的 道 德标 准体 系。 以此 来 启发 人 们 通 过 道 德 自律 , 来拥 有 自由意 志 , 为
2 0 1 4年
o u ma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 c o n o mi c s (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a n . 2 01 4
V0 1 . 1 1 No . 1
第 1 1 卷 第 1 期
解读 《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的三个层次
杨 昱 然
( 首都 师 范 大学 马 克 思 主 义教 育学 院 , 北京 1 0 0 0 4 8 )
摘 要: 一 提 到康 德 , 人 们 便 对 他 哲 学 中晦 涩的 语 言 印 象深 刻 。 但 仔 细 读康 德 的 哲 学 , 并 不是 脱 离实 际的 凭 空抽
性 。义 务 的根 据 必 定不 能 在 人 类 的本 性 中或 他 所 处 的 环境 中 去 寻找 . 而 只能 先 天地 在 纯 粹 理 性 的概 念 中去 寻 找 。 ” 自 康 德 的道 德形 而上 学 . 并 不 是 不 食人 间烟 火 的 哲学 , 他 的形 而

康德主义的三个学派简述

康德主义的三个学派简述

康德主义的三个学派简述
康德主义是以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哲学学派。

康德主义的三个学派是形而上学的康德主义、伦理学的康德主义和美学的康德主义。

1. 形而上学的康德主义:形而上学的康德主义强调康德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康德认为,我们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的认识受到我们的感知和理性能力的限制。

他提出了“现象界”和“物自体界”的区分,认为我们只能通过现象界来认识事物,而无法直接认识物自体界。

形而上学的康德主义强调我们只能对于现象界进行研究和认识,而对于物自体界的本质则是不可知的。

2. 伦理学的康德主义:伦理学的康德主义以康德的道德哲学为核心。

康德提出了道义的普遍法则——“行为应当根据一种普遍法则进行”,这种普遍法则即所谓的“普遍化原则”。

他强调道德的行动应该是基于普遍化原则,而不是出于自身的欲望或个人意愿。

伦理学的康德主义认为道德行为不应该被动机和后果所决定,而应该根据普遍法则来进行判断。

3. 美学的康德主义:美学的康德主义强调康德对于艺术和美学的观点。

康德认为艺术是通过对于感性经验的共鸣来传达普遍的美感。

他提出了审美规律的概念,认为审美规律是一种超越个体主观感受的客观准则。

美学的康德主义强调艺术品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共鸣性,并通过审美规律引发观众的审美感受。

这三个学派形成了康德主义的核心思想,并在不同领域对于康德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应用。

《道德形而上学》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康德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康德太遥远?《道德形而上学》太深奥?一篇文章教你读懂《道德形而上学》,让你走进康德,话不多说,上干货!!!!1、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作者想要解决的是经验主义论证混淆所带来的知识何德行的模糊,因此作者提出了纯粹形而上学的道德。

从而划分出纯粹的理念世界来讨论道德哲学。

在作者看来“人们是否认为有必要制定出一个纯粹的,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一切属于人学的东西的道德哲学。

”是其论述的前提;在作者的观念中道德规律是完全没有经验的部分是纯粹的,是剔除经验过后纯粹的道德的论证,是就理论而论理论。

在作者的观念中规律先天赋予的是先验的,是最高的准则。

因此与规律相伴而生的约束性根据要完全地在纯粹理性地概念中去找。

因为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念或者是准则的规则世界。

而面对一切的先验性,我们就要受到我们意志自律性的影响。

要使一件事情是善的,只是合乎道德规律还不够,而必须同时也是为了道德而做出的。

即道德的内在先天自发性自律性,道德的纯洁性。

道德形而上学研究的,应该是可能纯粹的意志的观念和原则。

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最高的善的问题,以及如何使用自己的理性实践最高的善。

2、主张是什么?1.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高扬人自身的力量高扬理性的作用。

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寻求自己心中内在的善即出于责任去行善。

人是出于自己想做某件事情而去做事而不是出于外界的强制要求,强调的是人的内在主动性的发挥。

因而人生来是将自己看作目的的,是有权利掌控自己的生活的。

对于个人来说所服从的并不是外界的规约,而是内心善的呼唤。

正是出于对善的主动向往即先验的责任和对美好的追求因而人们才去行善。

2.道德三命题一、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二、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

三、作为以上两个命题的结论,我将这样表述: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

而“尊重”则是一种通过理性概念自己产生出来的情感。

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docx

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docx

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67-02康德作为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同时,康德的哲学也为他的伦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他否定个人意志受外界因素的支配,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天赋的、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后天获得的。

这个自然法则是天赋命令,适用于任何情况,是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准则。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不是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的,是“为道德而道德”,道德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所以说,在康德眼中,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

同时,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自己为自己立法,自己遵守自己的法则,就没有约束和规则可言。

而如果只是因为其他目的而做出的道德行为,则是把道德当作手段,在一种其他――即非自我的规则下的行动,这也就没有自由可言,所以你也就成为了各种事物的奴隶,而不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一、道德命令自然是自在地按照必然性活动,活动与规律有天然的一致性。

而意志之物不是自在地顺应规律却是按观念,以这种观念进行行为,这种观念叫作行为的准则。

按照原则来活动就是意志,也就是实践的理性。

自然物按照因果规律活动,而意志活动是按照一种目的和手段模式活动,有一种自觉性意志按照某种观念行动,当作意志的目的然后实现出来,它具有广义的善,有价值,而这种动机可能与规律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不能自在地按照实践的法则进行,这样就产生了意志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康德有关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

康德有关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
“Now this is precisely the formula of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and is the principle of morality, so that a free will and a will subject to moral laws are one and the same.”
“自主就是意志自身成为法律,除了自主之外,还有什么 是自由呢?然而‘在每个行为中,意志就是它自身法律’ 只是表达了这样的命题:依据(也只能依据)那些能成为 普适法律的行为准则行事。这就是绝对指令的形态和道德 原则,所以,自由意志和受道德法则支配的意志是一回
事。”
康德道德法则的检验
1.理性失效或理性不及
康德道德法则的三个定律: 普世性、人为目的和主体自主 1. 第一定律:普世性
There is therefore but on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namely, this: Act only on that maxim whereby thou canst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
2. 第二定律:人为目的而非手段。
“……man and generally any rational being exists as an end in himself, not merely as a means to be arbitrarily used by this or that will, but in all his actions, whether they concern himself or other rational beings, must be always regarded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 “So act as to treat humanity, whether in thine own person or in that of any other, in every case as an end withal, never as means only.”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伊曼努尔·康德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著作《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是德性论的代表作,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产生深刻的影响。

康德在本书前言中对他将要研究的道德形而上学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早在古代希腊的哲学家将哲学划分为三部分: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

一切的理性知识分为形式的知识和质料的知识,毫无疑问关于形式的哲学就是逻辑学,质料的哲学就是考察客体及客体所遵循的法则的哲学,关于自然法则的科学就是物理学,关于自由法则的科学就是伦理学。

所以“伦理学是关于自由法则的科学”。

哲学本身有经验性的哲学和纯粹的哲学,纯粹形式的哲学当然是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里面有被限制在一定的知性对象上的称为形而上学,那么形而上学就有基于物理学的自然形而上学和基于伦理学的道德形而上学,这就是康德所要研究的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以善的意志为出发点进行思想的追问,与读者展开独特的讨论。

康德说:善的意志,也就是说,它就自身而言是善的。

善的意志不需要借助外物彰显本身,也不以外物的变化而动摇它本身的纯粹性,不但如此,而且只有善的意志才能无限制地称为善,其他的诸如人的才能、气质、财富、健康等都需要善的意志进行普遍合理的纠正和指导。

这种善的意志我们去哪里寻找呢?康德说从理性那里去寻找。

“理性的真正使命必定是产生一个并非在其他意图中作为手段、而是就自身而言就是善的意志。

”如何解释善的意志的概念呢?康德提出了一个义务的概念,这个义务包含善的意志的概念。

行为的发生是出于义务还是合乎义务,我们看这样一个例子:我们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生命,而且每个人对于保护生命都有情感上的偏好,是对于生命只有一次的珍贵或者出于恐惧的担忧,因此他们保护生命是合乎义务的,但还不能确认是否出于义务,相反,如果一个人历经磨难逆境,历经挫折的折磨,对命运的悲观使他对生命失去好感,萌生死亡的念头却仍然保存生命,那么他保存生命的行为就是出于义务,行为的准则具有道德意义。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讲稿(2010级马克思主义哲学李厚德西南政法大学)在上一节课杨燕已经讲过了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今天我们将第二章即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我把第二章分为26个小的部分,具体分为:1、例证的用处;1-5以例证为依据,是“大众”哲学所特有。

例证永远不能代替道德原则,不能提供道德原则所依据的基础。

只有在我们已经有了道德原则之后我们才能判断一个行为是道德上善良的例证。

例证的最大作用是鼓舞我们去负起责任,告诉我们确当行为是可能的,并把这种行为生动地带到我们面前。

2、大众哲学;6-9大众哲学不把伦理学中的先天部分和经验部分严格分开,反而把先天因素和经验因素不可救药地搅在一起。

3、结论的回顾;10道德原则必须完全被先天地把握。

4、一般的命令式;11-15现在,我们必须尝试着解释:“善良”和“应该”这些词的意义是什么,特别是“命令式”的意义是什么。

有各种不同种类的命令式,首先让我们谈谈一般的命令式,各种命令式的共同之处。

在自然界中每一物件都是按照规律起作用。

唯独有理性的东西有能力按照对规律的观念,也就是按照原则而行动,或者说,具有意志。

既然使规律见之于行动必然需要理性,所以意志也就是实践理性。

如果理性完全无遗地规定了意志,那么,有理性东西那些被认作是客观必然的行为,同时也就是主观必然的。

有理性的东西的行为有主观原则,或准则,在只有不完全理性东西的身上,这一主观原则和客观原则必然相区别。

就行动者按客观原则行动而言,他的意志和他的行为可以在同一意义下说是“善良的”。

对于那些不完全理性的东西,客观原则几乎是强制着,或用康德的专门语言说,逼迫着意志,也就是从外面强加于意志,而不像在完全有理性的行动者那里一样,意志是必然显现的。

对客观原则的概念,就其对意志具有强制性来说,称之为理性命令,对命令的形式表述称之为命令式(Imperativ)。

一切命令式都用应该(Sollen)这个词来表示,它表示理性客观规律和意志的关系,就主观状况(Beschaffenheit)而言,意志并不要有此而必然地被决定,是一种强制。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康德是18世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他在哲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道德形而上学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阅读和思考,总结出一些重要的观点。

一、康德的道德理论基础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道德律和道德义务上。

他的道德观点有两个基本要素:普遍性和目的性。

普遍性是指道德行为不应受到个人或特定情境的影响,而是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情况。

目的性是指道德行为的目的应该是某种道德法则的遵守,而不是个人或利益的追求。

二、康德的道德法则康德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的命令”:即人们应该根据一种无条件的道德法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这种无条件的道德法则被称为“康德的分类法则”,其中包括两个重要的原则:行动的普遍化原则和人的目的性原则。

行动的普遍化原则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中心原理之一,它要求我们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准则来判断正误。

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应该符合普世的道德准则,而不是个人的偏见或私利。

人的目的性原则是指人们的行为应该以实现某种目的为中心,而不是追求自身的欲望或个人的利益。

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性应该是以道德律为准绳,而不是以任意的欲望为导向。

三、康德的意志和自由康德认为人的意志是其行为的根源,而意志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律。

他将自由意志与道德行为联系了起来,认为只有通过自由选择,人们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行为。

对于康德而言,自由意志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所具备的特质。

意志的自由使我们能够选择遵守道德律,并在行为中实现普遍性和目的性的原则。

四、康德的道德价值康德将道德行为的价值归结为其普遍性和目的性。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是一种以普世的道德原则为准绳的行为,而不是基于个人的喜好或私利。

康德还认为,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结果,而在于行为本身是否符合普遍的道德准则。

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律来评价其行为的好坏,而不是局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

这种道德评价是客观的,不受个人喜好或情感的影响。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主要内容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主要内容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主要内容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基础,主要阐述了一些基本的观念和规则。

康德从“形式”和“质料”两方面来观察人类理性事业,将人类理性知识分为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三个学科。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探讨了道德的本质和基础,提出了道德形而上学的框架和基本原则。

他强调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道德法则源于理性自身,而非经验或情感。

同时,康德也提出了“绝对命令”的概念,即一种无条件的、普遍的道德法则,它要求人们以自身为普遍规律行事。

此外,《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还对自由、权利、义务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为后来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解决近代哲学认识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对后来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被誉为现代哲学中最伟大的道德理论之一。

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建立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提出了“绝对必然性”的道德规范,强调人类自由意志的尊严和自律。

本文将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分析其核心思想和哲学观点。

康德的道德哲学基础康德的道德哲学基础建立在他所提出的“范畴形式论”和“判断力论”之上。

在康德看来,道德并非源自经验,而是超越经验的“形而上学”领域。

他认为,人类作为有理性和自我意识的存在,具有自主权和自由意志,这种自主权使得人类能够追求理性和自我价值。

绝对必然性与义务感康德提出了“绝对必然性”的道德规范,即“悬挂在每一个有道德意识的人头上的那面剑”。

这一绝对必然性要求人们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行事,而不受主观感情或外部因素的影响。

康德认为,人类作为有理性和自主性的存在,应该根据理性和良知来决定行为,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感。

自由意志与行动动机康德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是道德行为的核心。

他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对理性法则的尊重和内在价值观的驱使,而不是出于个人欲望或外部奖惩。

康德将行为动机视为判断一个行动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标准,只有出于对于义务的尊重和内心清白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道德行为。

宇宙法则与总论断康德提出了“宇宙法则”的概念,即认为道德法则应当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必然性。

他认为,只有符合宇宙法则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否则就是虚伪和假冒。

而“总论断”则是指人们应当把自己置于普遍法则之下来审视自己的行动,并将此作为判断善恶、正误的标准。

应用与争议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处理好个体利益与普遍价值之间的关系引发了诸多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康德新义务主义过分强调了绝对必然性和纯粹理性,忽略了情感和人情味,在实践中难以运用。

试论形而上学的层次结构——对康德形而上学体系的修正

试论形而上学的层次结构——对康德形而上学体系的修正
『 键 词1形 而上 学 关 康 德 笛卡 尔 先 验 范 畴 范导 原 则
[ 中图分类号]B 1 . [ 56 1 文献标识码]A [ 3 文章编号] 1 0 — 3 6 (00 0 —0 8 0 00 7 2 2 1 ) 4 0 4 — 8


弓 l
康德 哲学 以其 先验论 而著称 ,它把 人 的认识 分为三个 层次 .即感 性 、知性 和理性 ,每一个层 次都有 独 立于经验 的认识 要素 ,即在逻辑 上 ( 不是在 时 间上 )先 于经验 的要 素。①具体地 说 ,感 性层次 的先验 要 素是 时 间和空 间 ,称为 “ 性 的先验 形式 ” 感 ,或 “ 验直 观 ” 先 ;其 作用 在 于组 织整 理 由感官 得来 的材 料 ,从而 构成感 性经验 。知性 层次 的先验 要 素是先 验范 畴 ,共 有 四组 ,每组 三个 ,如单 一性 、复 多性 、
( 东 广 州 ,5 0 0 。 广 1 0 6)
康 德 哲 学 中的 t nzn etl rnzn et pi i r s dna、t sed n、ar r,英 文 分 别 译 为 t ncne t 、t ncn et r r, 中文 译 a e a o r sedna r sed n、api a l a o i 名 比较 通 行 的 分 别 是 先 验 、超 验 、先 天 ,这种 译 法主 要 出 自蓝 公 武 先 生 。不 过 ,对 这 种 译 法 已有 不 少学 者提 出商榷 笔
本 文 系广 东省 高校 人 文 社 科 重 点研 究 基 地 重 大 资 助 项 目 ( 8 D M7 0 1 、 广 东 省 社会 科 学 “ 一 五 ” 规 划项 目 0 J X 20 ) 十
( 9 — 1 的阶 段 性 成 果 。 0C O )

202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报告

202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报告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报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康德作于《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间的一部小册子,全书分为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三章,分别为:“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从正文三章的标题可以看出康德论述的内在逻辑。

前言部分短小精悍,直击主题,康德在前言开篇即对“理性知识”进行了明确分类,并对“道德形而上学”等概念进行了内涵分析;第一章首先对“善良意志”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引出“幸福”概念,并推导出“责任”话题,认为“这一(责任)概念就是善良意志概念的体现”,并通过“三个命题”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因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于某些关键性词句进行了反复论述,所以本文也将以提取“关键词”的形式论述本书中前言和第一章中的几个问题。

一、“纯粹”(一)“纯粹哲学”与“经验哲学”康德把哲学分为“全部以经验为依据的”经验哲学和“以先天原则来制定自己学说的”纯粹哲学(当然这只是就“经验”与“先天”这个范畴来进行的狭义分类,也并不限于此两种分类),而单纯形式的纯粹哲学称为逻辑学,不仅具有形式还具有内在知性的称为形而上学,而按照同种分类,形而上学可分为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在前言中关于“纯粹”与“经验”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后面的学说做了前提上的界定。

(二)“纯粹”理性与道德康德在论述完关于哲学分类后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工作还没有进行划分、每个人还都是个百事通,那么这些行业就处于落后状态。

”“每一件都需要一种不同的才能,而把这些才能集合在一个人身上,只会使他一事无成。

”引申到社会生活领域这种观点同样适用,“百事通”并不等于百事都能做好,全部能力只集中在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身上而不是分摊在所有人身上恰恰是一种行业落后的体现。

基于此,康德在探讨道德哲学时始终强调一个前提——道德哲学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一切属于人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摘要:道德形而上学思想是康德伦理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简要分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通过对“道德命令”、“定言命令”、“自由”的康德概念的分别理解和综合分析来阐释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涵和思想脉络。

关键词:道德命令;自由;康德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67-02康德作为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同时,康德的哲学也为他的伦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他否定个人意志受外界因素的支配,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天赋的、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后天获得的。

这个自然法则是天赋命令,适用于任何情况,是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准则。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不是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的,是“为道德而道德”,道德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所以说,在康德眼中,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

同时,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自己为自己立法,自己遵守自己的法则,就没有约束和规则可言。

而如果只是因为其他目的而做出的道德行为,则是把道德当作手段,在一种其他——即非自我的规则下的行动,这也就没有自由可言,所以你也就成为了各种事物的奴隶,而不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一、道德命令自然是自在地按照必然性活动,活动与规律有天然的一致性。

而意志之物不是自在地顺应规律却是按观念,以这种观念进行行为,这种观念叫作行为的准则。

按照原则来活动就是意志,也就是实践的理性。

自然物按照因果规律活动,而意志活动是按照一种目的和手段模式活动,有一种自觉性意志按照某种观念行动,当作意志的目的然后实现出来,它具有广义的善,有价值,而这种动机可能与规律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不能自在地按照实践的法则进行,这样就产生了意志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理性相对的是自由,意志产生的行为的动机不一定按其进行,所以,法则有一种强制性,表现为一种命令,形式上就是命令式——你应该怎样。

自然而然顺应法则的形式的不是人,是纯粹的理性存在者——完满是存在——神。

而人既是理性存在者又是自然人,具有双重性质。

当人作为理性存在者顺应理性的行为是德行行为,当人作为自然人按照目的、动机支配的行为不具有德行性质,有时可能是违背理性的法则。

因此,法则对人来说表现为命令,假言命令和定言或直言命令。

假言命令是有条件的命令即假如怎样,你应该怎样。

定言或直言命令是无条件的命令即你应该怎样。

假言命令有技巧型与机智型两种。

定言命令是按自己的内在本性,最高理性本性为出发点出发的命令。

而一切都是为了某种外在目的的行为就是假言的行为是靠他律的行为,以自身最高人的本性为目的的就是定言的行为,是自律的行为。

康德认为只有定言命令才是道德的戒律,假言命令没办法做道德的评价,这种无条件的定言命令叫作绝对的命令,假言命令叫作相对的命令。

二、对定言命令的分析1.形式——普遍的立法形式康德认为假言命令是个推论,假如怎样是前提,后面是结论,而定言命令是个判断,而且是综合判断,它不是用先天的道德律综合感性,而是根本不考虑感性,将感性排除,这个综合是用普遍法则去综合准则,让准则服从这个普遍规律,准则具有特殊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准则,它带有主观性、特殊性、与个人特点有关。

准则的道德性是必须遵守法则的普遍性——普遍的立法形式,准则服从法则的普遍规律。

支配人行为的总是准则,而准则遵从的是法则的普遍性,与客观法则相一致,法则具有普遍性,谁都适用,没有矛盾性。

而准则具有矛盾性,表现为良心的谴责,矛盾的两方面就是:一方面,从偏好出发,人按照准则行事是把自己看成自然人;另一方面,是把自己看成理性存在者,走向道德论。

这样,两方面就表现为人的理性与自然情欲的对抗,用理性来立法也就很必要了,否则人很容易走向情欲道德。

而神就是完满的,没有双重性,只有理性,没有偏好的掺杂,也就不需要命令来立法。

道德法则是从先天的理性原则推出的,客观的。

2.内容或质料——人和人都是目的,不是把自己或他人看成单纯的手段道德命令的动机、目的本身就是其内容,也就是从质料方面规定道德命令。

人是目的,要先确定目的,通过手段实现结果。

任何意志都有目的,目的有两种,一种它的确定来源于人的自然情欲、偏好,偏好要达成目的需要一个结果,或者叫作某种对象的实现,这种目的叫作主观目的。

主观的目的是没有普遍必然性,而客观的具有普遍必然性,意志的目的的确定来自意志本身,不是出于其他,而是出自对道德法则的尊重,是来源于理性的本性,是先天的,客观的。

外在目的总是追求一个外在的结果来满足自己的偏好和欲望,而欲望改变了,追求改变了,结果也就改变了,这样一种目的,只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它满足假言命令式。

所以它是假言命令式的根据。

出于理性,以理性作为原因,理性自由因的道德是内在目的决定的,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是定言命令式的根据。

与目的结果相关联就有价值,出于偏好形成的目的,由于偏好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所以价值也是有条件的。

自在的目的永远是目的,不会变的是人行为的自在目的,对人的理性负责,不是任何手段,它是绝对的,有绝对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3.根据——自律原则——来源于理性的自由因,自我决定的原则每个人都是理性存在者,意志的法则是自己定的,按照理性自己为自己订立法则是自律,自己服从自己,自己为自己制定规则。

与意志自律相对立的是他律原则,不是自己为自己立法,而是他物按他物与意志的关系支配意志,为人制定规律。

自律产生的是定言命令、绝对命令、道德命令,而他律产生的是假言命令。

意志以他物为转移的话就不是道德的动机、善良的动机,道德的、善良的动机来源于对法则的尊重。

对他律作为依据的道德原则,康德提出了意志自律。

他律有经验层面上的也有理性层面上的。

经验层面的是以自然情欲为追求的出发点或以道德感情为出发点追求的都是某种他律;理性层面的就是以追求致善为出发点、作为意志的决定根据。

由此,康德又提出了一个理想王国,目的王国。

他是在德行方面的一个理想状态,每个理想存在者都达到一个理想状态,每个人的意志都是颁布意志的,形成一个理想体系、达到理想状态,每个人都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既是首脑,又是成员,人人都服从自己颁布的道德律,只有在目的国中才能实现每个人都是目的,不是手段,实现自由、平等,以实现价值、尊严。

三、自由及其存在证明自由从道德形而上学那得到了证明,思辨的证明,自由作为一个公设,认为早已被证明。

自由的积极意义是自律的实质内容,而自律是道德的,因此,自由意志也就是道德意志。

人的物质活动是他律,不是道德,不是自由的,是受他物影响的,是自然的活动,从感性出发遵从自然律就不是自由的,所以,不成就道德就不成就自由。

康德进一步认为,只有设定自由,才有道德原则存在,所以,只有从自由出发才能推出道德以及道德原则的存在。

康德认为道德原则是个综合命题,一个彻底善良的意志是准则出于普遍规律意志——自律——善良的意志,这里就必须有个第三者即人是一个理性的人,自由人,自由作为根据,使自律成为是善的。

自由是善的,而自由又等于自律,所以,自律就是善的,这成就于自由的设定之上,不然这个综合命题就没有根据了。

1.从自由到道德命令康德认为每个理性存在者都是自由的,彰显自己就是彰显自己为自己立法,彰显人对自己的道德命令的约束性。

因为人是具有双重性的,人的实践意志有两个层次,一个高级层次,一个低级层次,两者都要相互争夺对人的意志的支配权。

人的意志是按观念活动的,就看哪个观念能够占上风,如果人只把自己当成自然人,那就是低级的,让自然人占了上风;如果人把自己当成理性存在者,高级层次占上风,人就按照自由因来活动。

而这不容易做到,就需要一种强制命令,去排除情欲的偏好——排除用理性时感性的干扰,这样才能彰显人的理性,彰显认为自己而立的法。

这种强制就是一种道德命令,康德认为这是个道德理性,一种对情欲的克制。

2.自由的界限康德把自由看成道德哲学的拱顶,没有它,区分道德的准则说不清楚,道德原则也说不清,因为道德律的存在证明了理性的自由因也是存在的。

对于道德的行为,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由而做,那么就是虚假的道德,甚至不能被称之为是“道德的”,所以只有道德律的存在才能证明人的自由的存在。

此时,康德认为这个证明不是知识意义上的证明,如果想从思辨理性角度证明自由的存在还是认识不到自由具体的很多内容上的了解,只能证明支撑道德的是自由。

这时两个世界是并存的,一个是约定的理性知识,认识的世界;另一个是按自由彰显出来的世界。

这两个世界不能相互越界,我们只能通过自由成就了道德,通过道德证明了自由的存在。

参考文献:[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邓晓芒.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句读(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德]康德.康德谈人性与道德[m].石磊,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