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的乘除复习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式的乘除复习教学设计(教材52—53)
学校:麻塘山九年义务制学校备课教师:米洪波电话: QQ号:
一审教师:电话:二审教师:电话:
学科七年级数学教材名称义务教育教科书教材出版社湘教版
课题整式的乘除复习年级七年级学期下册第几章第二章教
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在刚刚学了整式的乘除的情况下,进一步复习整式的乘除。通过对公式的应用和反复使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式的乘除。
设
计
理
念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知道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2.能灵活运用单项式和多项式的乘法。
3.熟练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
能灵活运用单项式和多项式的乘法。
难点:熟练和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教
学思路
先复习整式乘除一系列的方法和公式,通过自己动手对一些题目的分析和理解,然后学会整式乘除一系列的计算。
主要教学方法引导
学生动手
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
学
准
备
教学过程预设
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
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检查
(2分钟)?
整式的乘除学了那些东西?学生回答
二、复习旧知(5分钟)?①同底数幂的乘法;②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
③单项式和多项式的乘法④平方差公式和完
全平方公式
由学生回忆并写出
来
课堂复习25分钟把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完成课本52页中一个大题,然后每组
派一个代表讲解,然后教师总结。
提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
六、课堂小结
(2分钟)?
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谈谈收获与体会。
七、巩固拓展
(10分钟)?
完成课本53页B组的习题组长检查
八、布置作业
(1分钟)?
课本53页C组习题
板书设计(内容、位置、何人何时书写)主黑板
次黑板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注意
打“?”处是参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另行设计教学环节。
如七江学校的“六环一评模式”,万和学校的“三七实效课堂模式”
解说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教材分析】要设计的课题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是在什么时候学习的基础上学习新知,本节课知识对今后什么内容起什么作用等。比如湘教版九年级(上)中“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小学六年级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七年级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前面学习了成比例线段的基础上学习的。后面将要学习的三角形相似就要用到本节课的知识。
【设计理念】设计本节课是根据什么理念来设计的。
【教学目的】新课标(修订稿)把"双基"改变为"四基",即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新增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特别是基本思想,这一变动使数学课程发挥了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了数学本色,找回了数学教学的灵魂。
教学目标中的“二基”老师们都会积极去抓,但是对于新课标新增加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就是很多老师不注意、不习惯、没想到、甚至不愿意去做的了,原因是怕耽误时间,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比如在学生学习“加减消元法”一节课时,教师必须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是消元思想和转化思想,化二元为一元,化未知为已知,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陷入题海之中。当学生离开学校后,在初中学习的七八门功课的知识学生也许会忘记,但是处理数学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也许永远雕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如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再如在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一节课时,教师一定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构造法(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注意文字语言,字母语言,图形语言三者间的转化(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时:1.文字叙述(投影显示或者学生说出),2、符号表述,3图形(画在黑板上)),不单单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定理,而是让学生看着图形直观地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每节课都要渗透数学思想这是传统老师不习惯、不注意,没去想的。而要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则更加不愿意了。如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一节课时,关键是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90%的老师是带领学生说构造,而没有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动手去做构造(动手画三角形),让学生根据所画三角形这个过程来写出已知、求证。
【课前准备】如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一节时,师生课前准备直尺、圆规、直角三角形纸板,或者直角三角形木棒架等。
【检查】设计这一环的意图是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初步品尝学生自主学习的快乐;只有教师有恒心的检查,学生才能有恒心地坚持自学。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生搬硬套地查“同学们我们现在检查昨天的家庭作业”,这是下策;上策是如何让学生快乐地主动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一节时,在学生学习了“勾股定理”后,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中有一道为下一节课做准备的题“同学们用硬纸板剪出一个直角边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量出斜边的长度,验算是否满足最长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的平方和,并写在纸板上”。.第二天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时,就把查家庭作业及学生自学效果穿插在【教学情境】这个环节里“同学们,昨天布置同学们用纸板做一个三角形时,老师也做了一个,现在这里只有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没有量角器,有哪位同学用什么方法验证老师做的这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呢?交换同学所做的三角形,你能验证手里拿的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吗?”然后一至两个学生上台验证(画图、证明),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验。
【复习旧知】(温故)是很多老师不愿意,感觉没必要实施的一个环节,很多老师想的是如果安排了复习旧知识,就恐完不成新课内容;有的认为旧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必要去复习了。这是许多数学老师容易犯的一个通病,有些数学老师往往不注意换位思考:自己教数学多年,对数学知识非常熟练,而学生才是十多岁的孩子,理解能力还不强、每天要学习多门功课、对旧知识已经模糊。比如学习“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一节,很多老师就直接进入ab+ac=?,口里说“逆用乘法分配律得到a(b+c)”,老师认为很容易的,但其实很多初中生生对“逆用”不大理解,一些学生对小学和七年级上期学习了的“乘法分配律”也比较模糊了,老师为什么不渗透类比、互逆的思想,搭建新知的桥梁,让学生直接看到乘法分配律与分解因式的区别呢?温故是需要教师精心考虑新知识的基础是哪些旧知识引入,如何帮学生捡拾旧知,分散对新知识理解的难点。温故是给学生搭建台阶,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能拾级而上,效唤醒学生原有的经验储备,找到嫁接新知探究的支点,是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必须设置的重要环节。温故时教师要注意把旧知识点简要板书,有的还要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字母语言、图形语言。比如学习提公因式法一节时板书:
如果左边=右边,那么右边=左边?(互逆,恒等变形)
乘法分配律a(b+c)=ab+ac ab+ac =a(b+c)因式分解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一题多变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