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鼻腔给药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给药技术在鼻腔给药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给药技术在鼻腔给药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给药技术在鼻腔给药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鼻腔给药产品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医药研究领域,利用给药技术在鼻腔给药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本文将从药物运输、药物吸收、药物稳定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给药技术在鼻腔给药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一、药物运输药物运输是鼻腔给药产品开发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药物运输能够保证药物快速且均匀地到达作用部位。

给药技术在鼻腔给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溶液、喷雾和凝胶等剂型。

溶液是最常用的鼻腔给药剂型,通过直接喷洒或滴入鼻腔,药物可以快速地被吸收。

此外,溶液还可以通过调整pH值和渗透压等参数,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喷雾剂是基于气雾剂技术开发的鼻腔给药剂型,具有精确的剂量控制和易用性的优势。

喷雾剂通过加压或挥发剂作用,将药物以细小的颗粒悬浮在气雾中,使得药物能够更好地附着在鼻腔黏膜上,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

凝胶剂型是一种半固体剂型,具有黏性和粘附性的特点,能够延长药物在鼻腔表面的停留时间,增加药物与鼻腔黏膜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药物的吸收。

同时,凝胶还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实现持续给药效果。

二、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鼻腔给药产品开发中的另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鼻腔黏膜上层为非角化的柱状上皮细胞,下层为高度血管化的真皮组织,这种结构使得鼻腔黏膜具有较好的药物吸收能力。

给药技术在鼻腔给药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增透剂、修饰技术和纳米技术等方面。

增透剂是一种能够改变鼻腔黏膜通透性的物质,通过增加鼻腔黏膜的细胞间隙或改变细胞的脂溶性,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

常用的增透剂有百令胺等。

修饰技术是指通过修饰药物分子结构,使其具有更好的目标靶向性和生物可递送性。

例如,利用PEI修饰的纳米颗粒可以提高药物对黏膜的靶向吸附,增加黏附时间和吸收量。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给药技术,通过制备纳米颗粒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水溶性和稳定性,增加药物在黏膜上的滞留时间,从而提高吸收效果。

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剂沉淀法、电化学沉积法和超声法等。

鼻炎中医研究的新进展与前景展望

鼻炎中医研究的新进展与前景展望

鼻炎中医研究的新进展与前景展望近年来,鼻炎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群体健康的一大问题。

鼻炎不仅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还给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鼻炎的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喷嚏等,严重情况下还会引发头痛、失眠等症状。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鼻炎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就鼻炎中医研究的新进展与前景展望展开探讨。

一、鼻炎中医研究的新进展1. 中药治疗鼻炎的研究中医药作为我国特色的一大瑰宝,对于鼻炎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针对不同类型的鼻炎,中药治疗方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与拓展。

例如,对于过敏性鼻炎,中药方面研究了不同中药组合的治疗效果,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性,从而缓解鼻炎症状。

2. 针灸疗法在鼻炎治疗中的应用针灸疗法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广泛应用于鼻炎的治疗中。

针灸通过调节经络,促进气血循环,改善机体内环境,达到缓解鼻炎症状的效果。

研究显示,针灸疗法可以改善鼻黏膜免疫功能,减轻鼻炎的炎症反应,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 运动疗法在鼻炎治疗中的研究鼻炎患者通常存在体质较弱的问题,因此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增强体质,改善鼻炎症状已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缓解鼻炎症状。

例如,瑜伽、太极、气功等运动形式都可以通过调节呼吸,改善身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起到缓解鼻炎的效果。

二、鼻炎中医研究的前景展望1. 研究中医药注射剂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也不断进行创新,注射剂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用药方式在鼻炎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和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更好地应对鼻炎治疗的需求。

2. 结合中西医研究,加强综合疗法的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鼻炎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结合,利用各自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治疗鼻炎。

未来,可以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中西医综合疗法在鼻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是指将药物通过鼻腔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一种新型给药方法。

因其能避开肝脏首过效应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具有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使用方便且无创、患者能实现自我给药、依从性好等特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1 中医认识中医认为,鼻为清窍,鼻与五脏六腑及经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鼻与心肺关系尤为密切,《素问·五脏别论篇》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难经》说“肺主鼻,鼻和则知香臭”。

而李东垣认为:“心主五臭,舍于鼻。

”[1]。

《理瀹骈文》云:“纳鼻而传十二经,鼻在面中,主一身之血运……鼻为任督会合处……脏腑气血的变化,均可反应于鼻。

”基于鼻与全身的密切联系,药物可经鼻到达十二经脉,经五官九窍吸收后能够作用于经络血脉、五脏六腑。

中医古籍中关于鼻腔给药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记载颇多,常见的是急症的治疗。

《五十二病方》就有用鲜产鱼和盐等外敷治疗螟病鼻断的记载,《内经》记载了取嚏缓解呃逆的方法,《伤寒杂病论》和《肘后备急方》都有鼻腔给药治疗卒死的记载,唐宋时期的鼻腔给药治疗范围则更加广泛,包括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尸厥、惊风等。

在我国民族医药中鼻腔给药也有广泛的应用。

一千多年前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百万拳》等有鼻泻疗法相关记载[2]。

回族医药古籍《回回药方》有治疗中风病的滴鼻方[3]。

瑶医用鼻腔给药治疗疟疾、牙关紧闭、鼻疔、鼻出血等[4]。

2 现代研究鼻腔给药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

鼻腔给药有以下几种途径进入机体:通过嗅黏膜上皮进入大脑;沿神经元轴突运输进入嗅球;直接从鼻黏膜进入体循环及淋巴系统;经三叉神经直接进入大脑[5-6]。

鼻腔的生理特性。

一般成年人鼻腔总的黏膜表面积约为150~160cm2[7-8]。

其中呼吸区鼻黏膜上皮仅由一层含微绒毛的假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而且上皮下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药物从鼻腔毛细血管迅速进入体循环,跳过首过效应,因而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9-11]。

鼻黏膜给药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鼻黏膜给药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目前注射给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由注射引起的炎症和交叉感染>600,000/年(美国)增加HIV的感染几率(4.1-8.3/100 transports)对环境的要求不便于流动患者的治疗喷射给药系统(Jet injection systems)“Needleless”给药途径:, 直肠, 透皮等鼻黏膜给药的特点(1)鼻粘膜面积大,粘膜下血管非常丰富,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交织成网状,药液可迅速吸收自血管进入体循环,吸收速度和肌肉注射相似;药物经鼻黏膜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可免受胃肠道中酶的破坏和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胃肠道中容易破坏的药物,极性大而胃肠道难于吸收的药物,鼻粘膜都能很好的吸收;分子量大的多肽类、蛋白类药物,也能在吸收促进剂的存在下较好地吸收;提高患者的顺应性,用药方便,适合自身给药;可实现疫苗免疫鼻黏膜给药体系的应用(A) 100 l, (B) 70 μl, (C) 50 μl, (D) 20 μl.A B(A)给药50 μl后马上杀死.(B) 给药50 μl,2h后杀死单剂量干粉鼻腔用药装置/parenterals/routes/nasal_spray_bottle.jpg液体给药装置粉末给药装置鼻黏膜给药雾化装置(MAD)personnel to deliverynasal medications as anBroad 30-micron sprayMao et al. Int J Pharm, 2004, 272(1-2), 37-43.Mao et al.Int J Pharm, 2004, 272(1-2), 37-43.鼻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前景A BC (A) 对照组患者可以自我控制给药使用于恶心呕吐的患者经鼻粘膜给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对于那些目标受体位于CNS,且疗效与脑功能有关的药物比如用于偏头痛、帕金森氏病或阿尔兹海默氏病的药物,尤其是常规给药途径下脑内浓度极低的药物,鼻黏膜给药优势更为明显。

鼻腔给药新剂型及新型辅料的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新剂型及新型辅料的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新剂型及新型辅料的研究进展鼻腔给药作为一种局部给药、发挥药物全身治疗作用的给药方式,具有吸收迅速、完全、避免肝首过作用等特点。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鼻腔给药制剂的现状及研究动态,对鼻腔给药的制剂及辅料的发展趋向等进行综述,为鼻腔给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鼻腔给药;剂型;辅料;微球;脂质体经鼻粘膜吸收而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制剂,称为鼻腔给药系统(NDDS)。

鼻腔给药不仅可用作鼻腔局部治疗,而且还可以起到治疗和预防全身性疾病的作用。

由于具有吸收迅速、完全、避免肝首过作用、患者依从性较好、使用方便等特点而日益受到关注。

尤其为蛋白、多肽类药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非注射给药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鼻腔给药历史悠久,中国古代西藏就有把檀香木和芦荟提取物吸入鼻腔止吐的记载,北美印第安人通过鼻腔吸食一种树叶的粉末来治疗头痛,而且鼻烟作为提神剂、鼻腔吸食可卡因和多种致幻剂早已为人们熟知。

但过去鼻腔给药大多用于治疗鼻塞、鼻炎、头痛等疾病,起到局部消炎、杀菌的作用。

1976年,Van Dyke等[1]报道了10%盐酸可卡因溶液经鼻腔给药后,药物迅速被吸收,此后开始了鼻腔给药用于全身性治疗的研究。

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鼻腔给药的优点有:①可以避开肝脏首过效应和消化道黏膜代谢作用,生物利用度高。

②药物吸收迅速,起效快。

③鼻腔黏膜对药物代谢极微弱,是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的一种有效给药途径[2]。

④方便易行,患者適应性好,适用于无纤毛毒性及刺激性的药物制剂的长期给药,并可减少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⑤鼻腔给药是无损伤地将药物导入脑脊液的有效途径,是目前中枢神经系统给药研究热点[3]。

目前,我国已批准进入临床的鼻腔给药制剂已有数十种,如醋酸曲安奈德鼻喷剂、缩宫素鼻喷雾剂、胰岛素鼻喷雾剂、辛桂滴鼻剂、羚羊角滴鼻剂等。

另外,还有许多品种处于研制及临床试验阶段。

1 鼻腔给药制剂的种类鼻腔给药常采用溶液剂、混悬剂、凝胶剂、气雾剂、喷雾剂及吸入剂等,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

鼻腔给药的中药制剂最新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的中药制剂最新研究进展
多 ,但也 有它的不足 之处 ,那就 是药物在 鼻腔 内的停 留时间非常短 ,
鼻液治疗普通的鼻出血,单治愈率就可高达9 0 %,而且未出现复发的 状况;研究证明,运用这种方式治疗过敏性的鼻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
组 ( 麻黄 索 ),如果 将辛黄 、芩 夷等药材制成 鼻炎薄 ,用来 治疗慢性 的单纯性 鼻炎 ,其有效率可 达8 3 %,明显高于对 照组 ( 呋喃 西林麻黄 素 )3 3 %的有效率 。 1 . 2可用来治疗全 身性疾 病
鼻剂 明显快于银翘解 毒丸 ,而 在痊 愈率与 总有 效率两组 无显著差异 ,
将活血化瘀的中药复方制作为速效的冠心滴鼻剂,通过对 比试验得
知 ,使用滴鼻剂 的一组无论在 抗心绞痛还 是在改善心 电图方面 ,效 果
病, 例 如偏头痛 、急性乳腺 炎、红 眼病 、牙痛 、眩晕等疾病 。粉 末制 剂在使 用方法上 尽管避免 了滴鼻剂 的弊端 ,但不 能避 免给药 不便 与易 导 致呼吸不畅及吸收慢等这些 缺点。 2 . 3软膏 型制剂
便Ⅲ 。有学者曾将牛黄与二花等6 味中药制成滴鼻剂 ( 一滴清)用来治
疗小儿 发热 ,经过 临床的实验和 研究 ,结 果显示一滴 清的退热效果 不
仅快速、稳定而且药效持久 ,很容易被婴幼儿们接受 ,试验效果明显
优于对照组 ( 口腔黏膜给药—— 西药泰诺 )。 2 制剂 类型 2 . 1液体型制剂 液体滴鼻 剂或者滴 鼻液因其有 给药方便 ,药品配备 简单 ,吸 收效 果好等 优点 ,因而是所有 中药 鼻腔制剂 当中使用最为广 泛的一种 ,这 种制剂 是一种悬浮液 或者乳浊液 ,经过药 物的深度加 工并且提取 出来 的一种溶 液。在 临床上 有人成功 运用液体 制剂治疗 了感 冒、发热 、昏 迷 、支气 管哮喘 、上 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 炎、扁桃体 炎、肺炎等各 种 炎症( 金黄色葡萄 球菌 引起) ,还 能够治疗 鼻炎 引起 的顽 固性 头疼 ,尤

中药鼻腔给药的临床应用进展

中药鼻腔给药的临床应用进展

缓解率 9 .0 0 %,1 n 痛不缓解再次吸人 , 0 mi疼 0 疼痛缓
解率 达 1 0 0 %。文献报道更 多 的是 中药鼻腔 给药对于 偏 头痛 的治疗 [ 1 通过 鼻腔 给予纯 中药制 剂治疗 偏 3, - 8 头痛 , 疗效确切 、 起效快 、 副作用小 、 可重复操作 、 简 便 易行 , 中 医药治 疗偏 头 痛提 供 了新 的思路 与 途 为
h so y I e e ty a s t e c i ia p l a i n fn s l ei ey s se , n l d n r a me to an c n a ev u y t m i it r . n r c n e r , h l c l p i to s o a a l r y t ms i cu i g te t n fp i , e t ln r o s s se c n a c d v r d s a e , a d o a c lrd s a e , o ie s s c r i v s u a ie s s c mm o o d fv ra d ma t se c d v l p v r u c l t o d e f c. n t i a t l, n c l , e e n si t , e e o e q ik y wi a g o f t I h s r ce we f y h e i wi v e t ep o r s n ci i a p l a i n o i ta a a d n sr t n o T l r iw r g e so l c l p i t f n r n s l mi itai f CM e e t e r . le h n a c o a o i rc n as n y
中 国药物 应用 与监 测 2 1年 8 第8 第4 0 月 1 卷 期

【doc】鼻腔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doc】鼻腔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Tec….n鼻腔给药系统的研究进晨一文/华禧联合科技近年来,通过鼻腔给药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鼻腔给药是传统的给药方式,随着药物制剂技术和生理学研究的发展,其不仅已成为治疗鼻腔疾病的局部用药方式,而且还是全身系统给药途径之一.由于鼻粘膜细胞上有很多微细绒毛,因此大大增加了药物吸收的有效面积,粘膜细胞下有着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药物通过粘膜吸收后可直接进入体循环,因而可以有效地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此外,鼻腔内酶的代谢作用远远小于胃肠道,因此,对于那些目前只能通过注射方式给药的生物大分子,如多肽,蛋白质,核酸等,亦可利用此途径避免胃肠道的分解作用,从而发挥良好的疗效.另外,药物从鼻溴区吸收,为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有效的给药途径.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鼻腔给药系统(NDDS)的研究进行了综述.1鼻腔的生理特性鼻腔作为独特的药物吸收途径是与其生理结构密切相关的.人体鼻腔深约12~14cm,中部鼻甲骨部膨大,鼻腔壁上有黏膜,鼻粘膜中有丰富的由静脉血管组成的海绵状组织或海绵体.鼻腔粘膜表面上皮细胞遍布纤毛,在鼻中隔和甲骨处分布最多,鼻腔粘膜的表面积很大,人体鼻粘膜面积约为150cm,可大大增加药物吸收的有效表面积.鼻粘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使药物从鼻腔内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而不经过门肝系统,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因而是药物吸收的有效部位之一….鼻腔上部的粘膜比各鼻窦内粘膜厚,血管密集,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区域.64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I2012.22鼻粘膜给药的特点2.1生物利用度高与口服给药相比,鼻腔给药药物经鼻粘膜吸收后直接进人体循环,可免受胃肠道中酶的破坏和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小分子药物生物利用度接近静注,大分子多肽类药物高于口服,某些药物鼻内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接近100%,这对胃肠道吸收不良的药物有实际意义.2.2速效鼻粘膜面积大,粘膜下血管非常丰富,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交织成网状,药液可迅速吸收,自血管进入体循环,所以吸收迅速,起效快,适用于急救或自救.2.3使用方便鼻粘膜给药简便易行,可自行用药,对机体几乎无损,适用于长期用药或无法口服药物的患者,减少静脉注射感染和传播疾病的机会.2.4缺点鼻粘膜给药的缺点是制剂对鼻粘膜的刺激,主要是纤毛毒性作用,包括药物,附加剂,渗透促进剂和防腐剂对纤毛活动的作用.对容易引起纤毛不可逆毒性的药物,不宜长期鼻腔用药.此外,如单次用药量有限;药物在鼻粘膜上停留的时间短;吸收剂量不够准确等,都对药物的鼻粘膜吸收有影响.3鼻粘膜给药系统的应用领域(1)用于一些突发状况和救急,如睡眠导入,急痛,恐慌,恶心,心脏病突发等.(2)鼻腔给药还可以用于一些需长期治疗的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避孕和子宫内膜异位等. (3)鼻腔疫苗的研制也是近年来鼻腔给药研究的一个新方向.(4)在粘膜给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同时,药物往往能够激发自身免疫系统,产生自体免疫,对药物效力起到加强的作用.如现已上市的流感疫苗,就是通过鼻粘膜给药从而直接发生粘膜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来治疗流感的.(5)发挥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鼻腔给药系统可直接将药物转运至大脑,起效迅速,并可达到特定靶部位,给一些脑部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4鼻腔给药系统的剂型4.1滴鼻剂滴鼻剂是一种常用的鼻腔给药剂型,一般制成溶液剂,混悬剂或乳剂.其药物成分易吸收,且制备简便,不需加用阀门.但存在着剂量不准确,在鼻腔分华禧专栏?布不均匀和易从鼻腔流失等缺点.鼻粘膜表面pH值为7.39,为防止鼻粘膜水肿并促进药物吸收,滴鼻剂pH 值应为5.5~7.5,并应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滴鼻剂应呈等渗或略呈高渗,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目前市场上有普萘洛尔,硝苯地平,硝酸甘油等药物滴鼻剂.4.2气雾剂通过雾化装置,药物被直接喷人鼻内,直接吸收和肺部的间接吸收产生作用,生物利用度比滴鼻剂高2~3倍.气雾剂与喷雾剂比较,二者在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方面无显着差异,但由于气雾剂含有抛射剂,会造成环境污染,并且气雾剂要使用耐压容器,生产工艺较喷雾剂复杂,目前在鼻腔给药中应用不如喷雾剂普遍.4.3喷雾剂喷雾剂不含抛射剂,借助于压缩空气产生压力,使药物雾化,喷出的雾滴较细在鼻腔分布均匀,不易流失,生物利用度高,可达70%一80%.制备时控制药粒在1.5~5um范围,平均直径10um比较适宜.比较吸收后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数据,发现喷雾剂比滴鼻剂吸收快,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滴鼻剂.li等在鼻腔给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研究中即采用德国pfeiffer公司的鼻腔喷雾泵,家兔鼻腔喷雾给药1O0uI,结果表明,各药物的血药达峰时间均小于2min,3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分别为77%,45%, 79%.4.4粉剂粉剂是将药物与辅料混合成均匀的,粒径符合要求的粉末后,直接吸入或通过特定的装置喷入鼻腔给药的一种剂型.在粉末剂中药物稳定性及微生物稳定性比液体剂型高.ugwoke等对阿扑吗啡的粉末剂与溶液剂相比可提高生物利用度,其生物利用度与皮下注射相等,且有缓释作用.然而,是否适合开发粉末制剂,决定于药物的溶解性,颗粒大小,气体动力特性以及药物,辅料对鼻腔的刺激性.4.5凝胶齐0用高分子材料聚丙烯酸,聚乙烯醇,卡波姆等研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l2012.265ovation制的鼻腔给药新剂型凝胶剂,可以延长药物与鼻粘膜的接触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在生理条件下,凝胶与鼻腔中的粘液混合,粘度增大,有利于滞留药物,延长吸收时间.凝胶剂适用于对热敏感的肽类和蛋白质药物.目前已有学者用喷雾干燥法研制胰岛素,降钙素的聚丙烯酸凝胶剂以及研制盐酸普萘洛尔的聚丙烯酸缓释凝胶剂等.4.6膜剂膜剂是一种含药薄片,用时剪取适宜大小,贴在鼻粘膜上,药膜逐渐溶解吸收而起作用.临床使用的有复方环丙氟派酸鼻腔膜,鼻腔抗敏膜.4.7鼻腔给药新剂型4.7.1脂质体属于靶向给药系统的一种新剂型.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如卵磷脂,胆固醇)双分子层中,形成具生物膜通透性的超微结构,即脂质体.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单室,多室脂质体.脂质体具有类似生物膜的特性,能减轻药物对鼻粘膜的毒性和刺激性,防止药物被鼻粘膜上的酶降解,使给药部位保持高的药物浓度,能持续释放被包封药物,有长效缓释作用.用脂质体作为胰岛素的载体,可保护胰岛素免受降解,并促进其吸收.Ahn制备了鼻粘膜给药的盐酸普萘洛尔前体脂质体,其生物利用度可达97.5%,离体,在体实验均有缓释作用.Vyas等用薄膜蒸发法制成的硝苯地平多室脂质体鼻腔给药,可延长释药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将阿司匹林的前体药物赖氨匹林制成重建型脂质体,供鼻腔给药,使药物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Ⅱ向,提高了生物利用度.4.7.2微球微球制剂是将药物包埋在微球中或吸附,偶联在微球表面,可以延缓药物释放,同时微球材料可选择白蛋白,淀粉和二乙氨乙基葡聚糖等具有生物粘附性的物质,有利于延长微球与鼻粘膜接触时间,具有溶胀能力,使基底细胞脱水,细胞间隙扩大,细胞通透性增强,从而促进药物的吸收,避开酶系的生物降解作用….微球粒子大小与吸收有密切联系,10IJm66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I2012.2以下的粒子易被推移到支气管处,粒子太大时,又容易沉着在纤毛较少的鼻腔前部,粒子直径一般控制在40~60IJm".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可降解淀粉微球,海藻酸钠微球,白蛋白微球和明胶微球.4.7.3乳剂和微乳乳剂液滴分散度大,药物吸收快.微乳在制备时一般不需能量,具热力学稳定性,且因其粒径在100nm以下,经鼻腔给药可到达脑部.有研究报道微乳可作为地西泮的鼻腔,陕速给药载体",鼻腔给药后绝对生物利用度可达50%.微乳鼻腔给药,嗅球内药物含量是静脉注射的3倍;而且脑组织和脑脊液中的AUC显着高于静脉注射.表明微乳作为药物载体经鼻腔给药可通过鼻脑通道使更多的药物到达脑部. 4.7.4纳米粒纳米制剂的粒径比微球小,更易穿过粘膜细胞,使达到靶部位,尤其可实现脑内药量富集.由于生物体对纳米制剂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这一剂型对鼻腔给药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研究较多的纳米制剂包括以聚乳酸(PLA),乙交酯一丙交酯共聚物(PLGA),聚乙二醇(PEG),壳聚糖,聚氰基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酸醋等为载体的纳米粒.BetbeterD等将多糖纳米粒制备的生物载体与吗啡混合,小鼠鼻腔灌注给药,考察镇痛效果,发现其半数有效量降至原来的43%,且镇痛作用持久.4.7.5环糊精包合物包合物是指一种分子全部或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特殊的络合物.能形成包合物的通常是有机药物,它们借vznderWaals力形成包合物后,溶解度增大,稳定性提高,液体药物可粉末化,可防止挥化油成分挥发,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调节释放速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和毒副作用.环糊精由于其特殊的空间结构,能与许多物质特别是脂溶性物质形成包合物.采用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多肽,蛋白质类激素,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似物等包合,可直接或间接促进其鼻腔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盐酸普萘洛尔口服给药时有严重的肝脏首过作用,绝对生物利用度仅为20%,有研究者用盐酸普萘洛尔制成环糊精包合物,经鼻腔给药能有效避免首过作用,绝对生物利用度可提高到近100%[14]0说明了环糊精包合物在鼻用制剂研究上有很大的发展前景.5鼻腔给药系统的研究展望鼻腔给药制剂的研究开发是很有前景的,它有希望代替某些注射的剂型,特别是用于那些剂量小价格高,易受胃肠道和肝脏破坏的肽和蛋白质类药物,近年来随着新辅料和治疗新技术的应用,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鼻腔给药制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国外在鼻腔给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并发展迅速,已有小分子如烟碱,舒马曲坦,蛋白多肽类如降钙素,去氨加压素等多种药物的鼻腔给药制剂面市.与此同时,国内鼻腔给药途径已受到高度重视,鼻腔给药的研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已进行了从小分子物质如安乃近等到大分子物质如胰岛素等多种药物的鼻粘膜给药研究,其中安乃华禧专栏?近鼻粘膜给药制剂已经产业化.目前鼻腔给药剂型的研制正向控缓释制剂的方向发展,例如鼻腔用微球制剂,脂质体制剂等.鼻腔给药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其对鼻粘膜纤毛的毒性和大分子药物的促吸收问题,如何减轻或消除药物及其附加剂的纤毛毒性,发现和选择低毒高效的吸收促进剂是药学工作者特别是药剂专业人员的重要任务.由于鼻腔给药具有许多其他给药途径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该类制剂必将得到迅速发展,一大批目前只能通过注射或口服给药的药物将出现鼻腔给药剂型,减轻用药的损伤性,提高疗效,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S知识产权申明:华禧联合科技尊重并保护所有人的着作权,本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仅用于技术分享与交流并予以标明出处,但鉴于文献信息繁多,人工检索链接互联网页面有误及其他可能导致的意外,疏忽等造成的未尽事宜请提出指正,我们会尽快予以更正.通讯作者:华禧联合科技药物制剂部研究员刘燕平联系人:华禧联合科技技术市场部阙安宁联系电话:010—8072073713901227318Email:business一*********参考文献…钮跃贞,赵德运,郑清芬等.鼻腔给药的研究概况【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1,20(5):381—383[2】黄胜炎全身性用药的鼻内投药途径.新药与I临床,1986,5(4):223—226.【3】冉鄂山鼻用制剂对鼻粘膜的影响,贵州医药,1992,16(6):375【4】庄林根鼻粘膜给药制剂的研究开发,医药情报,1992,(5):15【5】陆彬.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51—460. 【6】王志朝,夏众源,王薇.复方环内氟呱酸鼻腔膜的研制及临床疗效观察_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2)545—547[71朱瑞卿,肖湘,王胜利,鼻腔抗敏膜的制备和临床应用,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87,(3):175【8】AhnBN,KimSK,ShimCKProliposomesasanintranasaldosagefromforthesustaineddelive ryofpropranoIol【J】JControIRelease,1995(34):203-205.【9】VyasSPG0swain_lSKSInghR,LiposomesbanednasaIdeliverysystemofnifedipiBe:deveI opmentandcharactorvationIntJPharm1995,118(1)23[10】董泽民赖氩匹林脂质体鼻腔给药的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5,26(5)199—202【11】张奕,蒋新国,鼻腔给药新剂型[J】_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8):485—488 【12】梅丹,毛世瑞,鼻黏膜给药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国药剂学杂志,2008,6(2)63~71.[13】LILian—NANDIl,KIMKH.Developmentofanethyllauratebasedmicroemulsionforrapidonsetintr anasaldeliveryofdiazepamlJ】lntJPharm,2002,237(1,2):77—85[14】何梅,李铮铮,鼻用制剂的研究进展,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0)953—954 【15】毛世瑞,史哲,毕殿州安乃近溶液鼻黏膜吸收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2):78—84.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I2012.267。

中药鼻腔给药制剂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中药鼻腔给药制剂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2鼻腔给药特点
2.1给药新途径
鼻腔、鼻窦与颅脑关系极为密切,不仅鼻颅之间存在潜在的细微通道,而且三叉神经的眼支及上颌支、嗅神经和面神经分支等3对脑神经分布于鼻腔黏膜。因此,药物经鼻后可刺激鼻内神经,使其产生反射性调节,影响脑部和内脏功能,从而对脑部和全身起到治疗作用。对于被动吸收和主动转运的药物、亲脂性和亲水性药物或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若加入合适的吸收促进剂,能较好地被鼻黏膜吸收。水溶性大、胃肠道难吸收的极性药物,通过鼻黏膜也会有较好的吸收。
中药鼻腔给药制剂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中医在我国的发展历史非常长,其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于中药鼻腔给药系统的应用发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鼻腔给药系统的特点及其在中药中的传统应用与最新进展。文献检索发现现代中药应用鼻腔给药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而中药现代鼻腔给药系统的研究值得关注。
关键字:鼻腔给药;中药制剂;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
引言
随着现代医药的进步与发展,中药剂型研究越来越广泛,其先进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中药新剂型的开发对中药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类剂型中,黏膜给药制剂除具有可避免首过效应、血药浓度平稳、应用方便等特点,由于无角质层,且黏膜毛细血管丰富,使黏膜给药还具有剂量小、生物利用度高及起效快等特点。
2.2靶向治疗作用
鼻黏膜表层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大大增加了药物有效吸收的表面积,药物吸收迅速;而鼻咽部丰富的淋巴管对一些药物的吸收也有着重要作用。鼻腔给药后药物分子可以通过嗅部黏膜沿着包绕在嗅神经束周围的连接组织或嗅神经元轴突到达CSF或脑部,从而可绕过血脑屏障(BBB)进入CNS发挥靶向治疗作用。
2.3患者依从性好
3.3乳剂
乳剂系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匀相液体分散体系。以自制头痛鼻疗剂治疗中老年偏头痛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且鼻腔用药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口服给药,而且用药量仅为口服给药的1/10:鼻腔用药与口服用药起效时间分别为5-10min和2-4h,而2组每次给药剂量为0.1g和1g。在鼻黏膜给药后测定白芷中的有效成分,发现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在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符合一室模型,且白芷乳剂鼻黏膜给药达峰时间快、进入脑组织时间快、脑组织中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较高,证明。

鼻炎的草药疗法研究挖掘中草药在鼻炎治疗中的潜力

鼻炎的草药疗法研究挖掘中草药在鼻炎治疗中的潜力

鼻炎的草药疗法研究挖掘中草药在鼻炎治疗中的潜力鼻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

传统的西医疗法主要是通过抗生素和抗过敏药物来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

然而,随着人们对草药治疗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中草药在鼻炎治疗中的潜力。

本文将从中草药的种类、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草药种类在中草药中,有一些被广泛应用于鼻炎治疗的草药,其中包括连翘、咸豆、黄芩等。

这些草药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效应,可以通过改善鼻腔黏膜炎症、抑制过敏反应等途径来缓解鼻炎症状。

二、中草药的作用机制中草药在鼻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炎作用:中草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缓解鼻炎引起的炎症反应。

2.抗过敏作用:中草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过敏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鼻炎的症状。

3.保护黏膜作用:中草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保护黏膜的作用,可以增加黏膜的抵抗力,减少黏膜损伤,从而改善鼻腔环境。

4.免疫调节作用:中草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提高对鼻炎的防御能力。

三、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草药在鼻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许多临床试验表明,中草药与传统西药相比,具有相当甚至更好的疗效,并且副作用相对较低。

例如,连翘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鼻炎治疗的草药,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炎和抗过敏作用,可以缓解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并减轻鼻塞、流鼻涕等症状。

咸豆是另一种常用于中医治疗鼻炎的草药,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并提高机体对鼻炎的防御能力。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中草药在鼻炎治疗中也有着积极的应用,如黄芩、板蓝根等。

这些中草药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派的中医中都有被广泛使用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中草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其疗效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草药质量的影响。

药剂学在鼻腔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药剂学在鼻腔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药剂学在鼻腔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引言:药物给药途径的选择对于有效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传统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注射、局部涂抹等,但这些方式存在着吸收不完全、剂量难控制、代谢不稳定等问题。

近年来,药剂学的发展使得鼻腔给药系统成为一种创新且有效的给药途径。

本文将探讨药剂学在鼻腔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一、鼻腔解剖结构与药物吸收鼻腔是人体通道之一,背靠颅腔,与呼吸系统相连。

鼻腔内覆盖着大量的上皮细胞,这些细胞表面有纤毛和黏液,可以提供黏附和保护功能,同时也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区域。

二、鼻腔给药系统的优势相比传统给药途径,鼻腔给药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 快速吸收:由于鼻腔黏膜丰富的血管网和较大表面积,药物可以迅速吸收入血,快速达到治疗效果。

2. 避免胃肠道代谢:通过鼻腔给药可以绕过胃肠道,避免了部分药物在胃液和肠道内被分解,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方便使用:鼻腔给药不需要特殊训练和器具,患者可以自行使用,提高了用药的便利性。

4. 避免首过效应:鼻腔给药可避免药物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系统利用率。

三、鼻腔给药系统的应用领域1. 鼻腔喷雾剂:鼻腔喷雾剂是最常见的鼻腔给药系统,尤其适用于治疗鼻腔炎、过敏性鼻炎等鼻腔疾病。

喷雾剂通过鼻腔喷射,在鼻腔黏膜上形成药物液滴,通过吸入迅速被吸收入血,起到治疗作用。

2. 鼻腔凝胶:鼻腔凝胶是一种半固态制剂,可以在鼻腔黏膜上形成持久的药物凝胶层,延迟药物的释放,增加药物的停留时间。

鼻腔凝胶适用于治疗鼻腔感染、鼻咽癌等疾病。

3. 鼻腔贴剂:鼻腔贴剂是一种具有弹性的贴剂,通过将药物贴于鼻孔的皮肤上,使药物逐渐释放和吸收。

这种贴剂适用于治疗鼻腔感染、鼻出血等疾病。

4. 鼻腔注射:鼻腔注射是一种直接将药物注射到鼻腔内的给药方式。

它适用于药物局部作用,如治疗鼻腔肿瘤、鼻窦炎等疾病。

四、鼻腔给药系统的挑战与前景鼻腔给药系统虽然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鼻腔给药系统对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研究和开发。

鼻粘膜给药的研究进展

鼻粘膜给药的研究进展

鼻粘膜给药的研究进展鼻腔给药是传统的给药方式,在耳鼻喉科应用极为广泛,一般用来治疗各种鼻腔和鼻窦疾病,也可作为辅助用药用于与鼻病有关的邻近器官疾患。

近年来随着对这一给药途径研究的深入,通过鼻粘膜吸收发挥全身性治疗作用的药剂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鼻粘膜给药研究较多,很有希望替代传统的注射给药途径。

1 鼻粘膜给药的特点鼻粘膜给药简便易行,药物经鼻粘膜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可免受胃肠道中酶的破坏和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应,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某些药物鼻内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接近100%[1],这对胃肠道吸收不良的药物有实际意义。

鼻粘膜给药的缺点是制剂对鼻粘膜的刺激,主要是纤毛毒性作用[2],包括药物、附加剂、渗透促进剂和防腐剂对纤毛活动的作用。

对容易引起纤毛不可逆毒性的药物,不宜长期鼻腔用药。

此外,鼻粘膜给药的剂量受限;药物在鼻粘膜上停留的时间短,这对药物的鼻粘膜吸收有影响。

2 对药物的要求用于鼻粘膜给药的药物应符合以下条件2.1 分子量不能太大药物分子量的大小与其鼻粘膜吸收有着密切关系,分子量在4000以下能较好地透过鼻粘膜,生物利用度较高。

较大的分子在有渗透促进剂的情况下,也能较好的吸收。

常用的渗透促进剂有:①合成的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9-月桂醚、硫代月桂醇钠。

②胆酸衍生物:牛黄胆酸钠、葡萄糖胆酸钠,脱氧胆酸钠和脱氧牛黄胆酸钠,它们对鼻粘膜常有刺激作用,不宜长期使用。

③烷基取代的β-环糊精类,其中二甲基-β-环糊精作用最强,它可显著提高胰岛素、17β-雌二醇和黄体酮的生物利用度[3],β-环糊精类物质无明显纤毛毒性[4]。

④环形肽类:杆菌肽。

⑤其他:乙烯二胺四醋酸二钠,柠檬酸和聚丙烯酸等。

其作用机制为:在膜上与糖蛋白结合,引起磷酯膜紊乱,改变膜结构,增加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降低鼻粘膜粘度;减少蛋白水解酶对多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的降解[5]。

2.2 分子中不应有强的极性集团否则不易透过脂质膜。

中药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中药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1 中 医鼻 腔 给 药 的 历 史
. 学认 _ \ 人体 在 结 构 上 是 不 可分 割 的 , 功 能上 是 中医二 为, 在
相 互 为 用 的 ,在 病 机 上 是 相 互影 响的 。 《 问 ・ 匮真 言 论 素 金 篇》 :西 方 赤 色 , 通 于肺 , 窍 于 鼻 。 ”素 问・ 脏 别 论 云 “ 入 开 《 五 篇》 :五 气 入 鼻 , 于 心肺 , 肺有 病 , 鼻 为之 不利 也 。 云 “ 藏 心 而 ” 《 医林 改 错》 :鼻 通 于 脑 , 闻 香臭 归于 脑 。 ” 在疡全 书》 云 “ 所 心 云 : 鼻 在 面 中 , 一 身 之 血运 , 鼻孔 为 肺 之 窍 , 气 上 通 “ 为 而 其 于 脑 , 行 于 肺 。上 述 记 载 描 述 了 中 医理 论 中 有 关 鼻 与心 、 下 ” 肺 、 等 的 重 要 关 系 , 为经 鼻 给 药 治 疗 疾 病提 供 了理 论 依 脑 也
层有 丰富的毛细血管、 静脉窦、 一静脉吻合支和毛细淋 巴 动
管 , 彼 此 交 织 成 网 状 ] 鼻 黏 膜 表 面 的 纤 毛 ,以 并 。 10 0次 / i 右 的 速度 向后 摆 动 ,对 鼻 黏膜 表 面 物 质 的 0 m n左 清 除 速 率 为 3 2 m m n 平 均 为 6 m m n 这 对 清 除 鼻 腔 ~ 5m / i , /i, m 内异 物 、 持 鼻腔 清 洁 具 有 重 要 意义 , 时 也对 鼻 腔 给 药 时 保 同 药物 在 鼻 腔 内的 保 留 有很 大影 2 2 鼻 腔给 药优 点 . 2 2 1 使 用 方 便 , 者 顺 应 性 好 , 别 适 合 婴 幼 儿 与 某 些 .. 患 特 。
婴 幼 儿 常 见 的 感 冒发 热 、 呼 吸道 感 染 等 病 症 , 发 中 药鼻 上 开 腔 给 药 制 剂 将 大 有 前 2 2 2 吸收 迅 速 .. 。 鼻 腔 黏膜 上 有 众 多的 细 微 绒 毛 , 大 大 可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研究进展一、概述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和鼻痒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疗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在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面,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

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改善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等多种途径,中医药在缓解过敏性鼻炎症状、预防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机理和临床应用。

通过对传统中药方剂的挖掘和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了许多具有抗过敏、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和方剂,为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药在过敏性鼻炎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与西药相比,中医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且能够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治疗,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总结,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药在过敏性鼻炎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还能够为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过敏性鼻炎的概述过敏性鼻炎,又称为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引发的多因素性疾病。

它主要表现为机体对环境中某些致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产生过度反应,进而引发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

这种病症的发作性特征明显,常伴随着喷嚏、流涕、鼻塞等鼻部症状,同时也可出现眼部发痒、流泪以及呼吸道不适等伴随症状。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影响着数以亿计的患者。

尤其在西欧、北欧和北美等发达地区,其发病率更为显著。

这种病症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还可能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支气管哮喘、鼻窦炎等,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过敏性鼻炎的致病因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鼻粘膜给药的研究进展

鼻粘膜给药的研究进展

鼻粘膜给药的研究进展引言鼻粘膜给药是一种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给药途径,它通过鼻腔粘膜的吸收来实现药物的传递到全身循环系统。

与传统的口服或注射给药相比,鼻粘膜给药具有许多优势,如避免胃酸和肠道酶的破坏,快速吸收和迅速起效等。

近年来,鼻粘膜给药在药物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对鼻粘膜给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鼻粘膜的解剖和生理特点鼻粘膜是我们呼吸系统中的一部分,它具有独特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首先,鼻粘膜具有丰富的血管网络,这使得药物能够快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此外,鼻粘膜上有许多纤毛和黏液细胞,它们可以过滤和清除吸入的异物,从而减少药物的损失。

此外,鼻粘膜上还有大量的黏膜免疫细胞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这些细胞和组织可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药物的局部免疫效应。

鼻粘膜给药的分类根据药物的给药方式和目的,鼻粘膜给药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最常见的类型是鼻腔喷雾和滴剂,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此外,还有鼻腔注射和鼻窦注射等特殊类型的鼻粘膜给药,这些给药方式具有特定的适应症和优势。

鼻粘膜给药的优势相比传统的给药途径,鼻粘膜给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鼻粘膜给药不受胃酸和肠道酶的破坏,可以避免药物的代谢和消化。

其次,鼻粘膜的吸收速度较快,药物可以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起效更快。

此外,鼻粘膜给药还可以减少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最重要的是,鼻粘膜给药对于一些无法经口服或注射给药的药物,如胰岛素和生物制剂,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鼻粘膜给药的应用领域鼻粘膜给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临床方面,鼻粘膜给药已经成功用于治疗鼻腔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鼻腔相关疾病。

此外,鼻粘膜给药还可以用于疫苗免疫、胰岛素治疗和生物制剂等领域。

在药物研究方面,鼻粘膜给药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和药效学研究中,为新药的开发和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鼻粘膜给药的挑战和前景虽然鼻粘膜给药具有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研究进展余婷药学一班 2010071118【摘要】鼻腔给药由来已久,随着药物制剂新技术和新辅料的发展,其不仅可治疗鼻腔局部疾病,而且可通过鼻腔给药发挥全身作用。

鼻腔给药因能避免胃肠道降解和肝脏首过效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患者顺应性好等特点,为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提供了一条非注射的有效给药途径。

而且研究发现,通过鼻腔给药可增加药物在脑组织中的分布,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近年来,鼻黏膜给药制剂的研究呈迅速上升趋势。

但对于大分子药物而言,药物的经鼻吸收量很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本文就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进行探讨,介绍鼻粘膜给药的一些新剂型。

【关键词】鼻粘膜给药;鼻腔生理;脂质体;吸收促进剂鼻粘膜给药(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不仅用于鼻腔局部疾病的治疗,也是全身疾病治疗的新型给药途径之一。

鼻粘膜给药的药物吸收式药物透过鼻粘膜向循环系统的转运过程,与鼻腔粘膜的解剖、生理以及药物本身的剂型因素和理化性质等有关。

目前已有甾体激素类、多肽类和疫苗类等药物的鼻粘膜吸收制剂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如胰岛素鼻用制剂[1]。

一、鼻腔的生理结构及给药特点1.鼻腔的解剖生理鼻是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组成。

鼻中隔将鼻腔分为结构相同的左右部分。

鼻腔从鼻前庭开始到鼻咽管,长度为12-14cm。

鼻腔中有呈皱褶状的上、中、下鼻甲,其表面积为150-200cm2。

鼻腔的空气通道呈弯曲状,气流一旦进入即受到阻挡而改变方向。

外界伴随空气进入鼻腔的粒子大部分沉积在鼻前庭前部,难以直接通过鼻腔到达气管[2]。

鼻腔可以分为三个功能区域:①鼻前庭区,位于鼻孔的开口处,表面覆盖复层的鳞状上皮,其上生长的鼻毛可以阻挡来自气流中的大颗粒;②呼吸区,表面覆盖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位于鼻腔的后三分之二部位;③嗅觉区,位于鼻腔的最上部。

其中嗅觉区大约10cm2,是将药物经鼻传递至脑部的主要部位。

中药调控变应性鼻炎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中药调控变应性鼻炎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中药调控变应性鼻炎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中药在调控变应性鼻炎相关信号通路方面的作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中药调控变应性鼻炎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过敏原引起的鼻黏膜炎症,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主要包括抗组胺药物、类固醇鼻喷雾剂等药物治疗,以及免疫调节治疗等。

而中药作为一种天然的治疗方法,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那么中药是如何调控变应性鼻炎相关信号通路的呢?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信号分子,从而影响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白介素(IL)IL5等炎症介质的产生,降低炎症反应;同时,还可以促进IL10等抗炎因子的表达,增强免疫调节功能。

这些作用有助于减轻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 变应性鼻炎的背景及流行病学数据变应性鼻炎,简称“鼻炎”,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困扰着全球数亿人。

据统计全球约有30的人患有过敏性鼻炎,其中以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为主要发病地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嗅觉减退、头痛等并发症。

研究表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如家族遗传、空气污染、动物毛发、尘螨等过敏原。

此外饮食不规律、作息紊乱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变应性鼻炎的发生。

2. 针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话说这变应性鼻炎可真是让人头疼,不仅病程长,还容易反复发作。

以前大家对付它主要是靠激素类药物,虽然效果不错,但副作用也挺大。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用中药来治疗变应性鼻炎。

鼻腔给药的新进展

鼻腔给药的新进展

3 期
值 要 求在
7 。
.
5
5一
5 范
围内
一般 不超过
,
加量对促 进粘膜 吸收 作用相 当重要
,
表 面活


,
pH
值接 近 鼻 腔 粉膜 的酸 碱 度
, ,
无刺
性剂 可促进 鼻 腔生 物 膜对 某 些 药物 的 吸
] 收 l[

激性
当急 性 感 染 及 其 他 感 染 时
应 用微酸
,
如 鼻 腔 给 药 的胰 岛 素 制 剂 中 加 入 表 面

量 的 肇 丸 素 给 大 白 鼠作 鼻 腔 给 药
和 十二
v i
指 肠 给药

结果 表明
,
,
翠 丸 素鼻 腔 给药 与
,
的生 物 利用 度 麦角胺
。 s mg
.
0 % 分 别为 9 % 和 9
1
而 十二
鼻 腔 给药 一 种 是 治疗 鼻 腔 局 部性 疾 病
另 一 种 是 治 疗全 身性 疾病
。 , ,
。 。
效有 非 常 显 著性 差 异
鼻腔给 药
,
(尸 < 。 0 1 ) [
,

安 痛定

随之

具有 吸收快
作用 强
,
能 全 身奏
效 的特 点
,
,
故 有 进 ` 步 研 究与 开 发 的价 值
喷 鼻 剂的 临 床 应 用

鼻 腔可分为 上
异 常丰 富
, , ,
下 部粘膜

而 鼻 腔 底部
鼻 腔 给 药 的 一 般 剂 型 以 滴 鼻剂 吸 入 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陈文文1,黄勤挽1,郝柳妮2,吴纯洁1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1731)2四川维奥制药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1130)E-mail:eiva1252@摘要:鼻腔给药是目前药剂工作者研究得较多的一种给药方式,尤其是中药鼻腔给药的基础研究还有待加强,本文对近五年中药鼻腔给药的研究现况进行了综述,为中药鼻用制剂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鼻腔给药是指药物在鼻腔内使用,通过刺激鼻黏膜发挥局部或全身性治疗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鼻腔给药作种为一传统的给药方式由来已久,在耳鼻喉科应用极为广泛,一般用来治疗各种鼻腔和鼻窦疾病,也可作为辅助用药用于与鼻病有关的邻近器官疾患,在人类防病治病的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现代研究更发现,鼻腔给药具有给药方便,患者顺应性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吸收迅速,起效快,具有全身作用;可绕过血脑屏障,增加药物向脑内递释等优点[1~3],因此,鼻腔给药方式,尤其是它的全身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中药制剂在鼻腔给药方向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

2006年在我国杭州也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药物经肺部和鼻腔递送学术讨论会”,会议提供了鼻腔及肺部给药研究方面的最新的实用的信息。

本文将对近五年来中药鼻腔给药研究的报道做一综述,为今后鼻腔给药及中药制剂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鼻腔给药的中医药理论依据中医药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功能上相互为用,病机上相互影响。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西方赤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素问·五脏别论》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疮疡全书》云:“鼻在面中,为一生之血运,而鼻孔为肺之窍,其气上通于脑,下行于肺”。

另外鼻窍通过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脑直接相通,如《灵枢》所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出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

因此,鼻腔给药不仅可以直接治疗鼻部的病变,通过相关脏器的传递和经络的传导调整作用,还可治疗全身病证。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典籍《黄帝内经》就已记载鼻腔给药的方法,曰:“以草刺鼻,嚏而已。

”《灵枢·杂病第二十六》首次明确地论述了应用鼻腔给药来治疗全身性疾病。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采用“薤捣汁,灌鼻中”,可开窍回苏用于急救,治疗昏厥、猝死;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载有皂角、葱白、薤汁、韭汁、雄黄等药物或吹或塞或灌鼻内的用法,如“瓜蒂赤豆散”吹鼻治疗急性黄疸的记载;其后《圣济总录》有“龙脑双丸”用青葱筒子灌鼻治疗疗急风口噤,用鬼箭羽、鲮鲤甲研粉搐鼻治疗疟疾的记载;《本草纲目》有用巴豆油纸拈,燃烟熏鼻,治疗中风痰厥、气厥、中毒等病证的记载。

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总结了历代鼻腔给药的经验,书中理、法、方、药俱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鼻药疗法理论体系,谓之“纳鼻而传十二经”[4]。

随后《外治医说》、《万病验方大全》等医著,亦详细地记载了鼻药疗法的临床应用。

2.影响药物鼻腔吸收的因素2.1鼻腔生理和病理状态人体鼻腔深12~14cm,鼻腔壁上有黏膜,一般厚度2~4mm,总面积约为150 cm2,其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静脉窦、动静脉吻合支以及淋巴网络,使血管与组织之间容易进行体液及物质交换,药物吸收后可直接进入体循环。

鼻黏膜表面上皮细胞遍布纤毛,在鼻中隔和甲骨处分布最多。

鼻腔黏膜杯状细胞产生pH值为7.4左右的分泌物,使成人正常鼻分泌物pH 值维持在5.5~6.5[5]。

根据功能及组织结构的不同将鼻腔分为3个区域,鼻前庭、嗅区和呼吸区。

鼻前庭几乎无吸收功能;呼吸区是鼻腔中最大的部分,药物由此吸收进入体循环;嗅区位于上鼻甲,面积约10cm2,紧贴筛板之下,药物可由此吸收进入脑脊液,从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6]。

病理状态下,鼻黏膜感染、变态反应、纤毛运动障碍,鼻黏膜的血流状态,鼻腔的温度、湿度,鼻腔有无阻塞等对药物的吸收均有影响。

如Soane等[7]报道通气鼻腔的清除率是阻塞鼻腔清除率的2.5倍。

其中鼻腔的黏液分泌及纤毛运动情况对药物的吸收有很大影响,通常黏液分泌速率越大或纤毛运动越快,药物鼻黏膜吸收的生物利用度越小[8]。

如在鼻炎、感冒等情况下,黏液分泌及纤毛运动情况可能发生变化,药物在鼻腔内的滞留时间也会相应变化,从而影响药物吸收。

2.2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度、相对分子量、所带电荷、渗透压、浓度、黏滞度、颗粒大小等对药物的吸收影响较大。

颗粒大小是影响药物在鼻腔沉积的重要因素,大于10µm 的颗粒沉积于上呼吸道;小于5µm的颗粒被吸入;小于0.5µm的颗粒被呼出[9~10]。

2.3黏膜吸收促进剂的影响吸收促进剂主要作用是增强药物穿透鼻黏膜脂质膜的能力,使其顺利进入毛细血管[11]。

常用的鼻黏膜吸收促进剂有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醇酯-80,聚氧乙烯-9-月桂醇醚、硫代月桂醇钠、胆汁酸及其衍生物等,近年来开发应用的有二甲基亚砜、氮酮、烷基取代的β-环糊精、磷脂、肽和蛋白质水解酶抑制剂、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金属离子螯合剂等。

2.4药物剂型的影响剂型的改变能够影响药物在鼻腔中的滞留时间以及药物与鼻黏膜的接触程度,从而改变药物的鼻黏膜吸收[9,12]。

常用于鼻腔给药的剂型有滴鼻剂、气雾剂(或喷雾剂)、塞鼻剂、涂鼻剂、凝胶剂、粉末剂等,一些新型鼻腔给药剂型如微囊、毫微粒、脂质体、类脂质体、膜剂等也有应用。

合理地选择剂型对于保证药物充分发挥洽疗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中药鼻腔给药制剂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制剂通则参照欧洲药典,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鼻用制剂等进行了大量的剂型合并和增订,分类更趋合理。

05版药典一部将鼻用制剂定义为药材提取物、药材或与化学药物制成的直接用于鼻腔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

共新增8个亚剂型,分别为洗鼻剂、鼻用喷雾剂、鼻用软膏剂、鼻用乳膏剂、鼻用凝胶剂、鼻用散剂、鼻用粉雾剂和鼻用棒剂。

国家标准中中药鼻用制剂品种多达十几种,如苍夷滴鼻油、鼻塞通滴鼻液、口鼻清喷雾剂、苍辛气雾剂、鼻宁喷雾剂、薄荷通吸入剂、清凉鼻舒吸入剂、伤风净喷雾剂、滴通鼻炎水、鼻通宁滴剂、鼻炎滴剂、通鼻抗感剂、复方鼻炎膏等;通达滴鼻剂、中风滴鼻剂正在新药申报中。

3.1中药鼻腔给药制剂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在鼻腔给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已有不少鼻腔给药制剂上市。

如维生素B12、降钙素、赖氨酸加压素、去氨加压素、那法瑞林、布地奈德等药物的鼻腔给药制剂已获美国FDA 批准。

近年来,单味中药、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或中药复方用于鼻腔的研究的报道也逐渐增多。

3.1.1中药鼻腔给药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金蜀蓉等[13]研究了鼻炎康滴鼻液的质量控制标准和临床应用疗效。

结果所制定的质量控制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作为医院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标准。

该药用于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有较好疗效。

王兴中等[14~15]报道了改进盐酸麻黄碱滴鼻液含量测定的一种方法和复方薄荷脑滴鼻液的配制方法。

李亚萍等[16]设计了穿鹅滴鼻液(由穿心莲、鹅不食草、薄荷油、桉油等共同组成的混悬型滴鼻液)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建立该制剂质量控制及含量测定的方法。

结果制剂的粒度小,再分散性好;建立的分析方法能排除辅料的干扰,准确测定含量。

吴云娟等[17]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化三七总皂苷鼻腔用粉雾剂,结果当三七总皂苷、微晶纤维素和中等粘度羟丙基纤维素的比例为31:60:9时,Rb1 1h、12h和Rg1 1h、12h 的累积释放度分别为6.82%、53.25%和83.47%、95.09%,生物粘附强度为78min,蟾蜍上腭黏膜纤毛持续运动时间为为生理盐水组的94.84%,几乎没有纤毛毒性。

陈燕军等[18]制备了芎归鼻用喷雾剂,并研究其体外释药及在体鼻黏膜吸收特性。

结果最优处方为Pemulen TR-1 0.35%,EDTA 0.2%,PEG400 1%,黄原胶0.2%,三乙醇胺适量。

其体外释药及在体吸收均符合Higuchi分布模型。

汪新亮等[19]报道了一种改进的复方薄荷脑滴鼻液中樟脑鉴别方法,用任一批号液状石蜡将检验品稀释成较接近的高低两个浓度,再分别与同体积的无水乙醇混合离心,取乙醇层紫外扫描,可得到理想图谱,λmax为288±1nm。

吕长江等[20]报道了双黄连鼻喷剂(金银花、黄芩各300g,连翘600g)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本品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制成经鼻腔给药的一种新剂型,可避免胃肠道消化液对药物的破坏,给药剂量小、起效迅速、使用方便、适合大量生产。

3.1.2中药鼻腔给药药理部分研究赵文斌等[21]进行了复方辛夷滴鼻液主要药效学的初步研究,结果证明复方辛夷滴鼻液能有效对抗豚鼠过敏性鼻炎所产生的鼻痒、喷嚏、流涕的症状;经离体兔耳灌流,对其血管有收缩作用;能有效抑制小鼠对醋酸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具有抗炎作用。

许清芳等[22]采用鼻腔给药筛选研究能够提高三七总皂苷生物利用度的制剂。

结果试验中制备的溶液剂、干粉剂及凝胶剂在不引起黏膜刺激性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了PNS的生物利用度,其中凝胶剂是所有候选制剂中效果最好的一种。

孙寒静等[23]测定了芎冰喷雾剂和川芎喷雾剂鼻腔给药后,其主要成分川芎嗪在大鼠脑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结果证实经鼻腔给药后即达峰浓度,可发挥即时疗效,缓解脑缺血症状;清除迅速,药后3h,脑组织浓度降至2%,使之适用于急性脑血管机能不全的应急处理,并在短时间内可多次重复给药,维持及增加疗效。

林锦标等[24]用血压平滴鼻剂在高血压所致左室肥厚的大鼠上进行滴鼻实验,结果发现该制剂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降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减轻左室肥厚的形成。

此外,尚可改善高血压病外周微循环和调整植物神经功能。

陈新梅等[25]用药效学指标筛选人参皂苷Rg1鼻用制剂的促吸收剂。

结果在100~500µg·mL-1的浓度范围内,随着人参皂苷Rg1的浓度增加,其吸收速度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人参皂苷Rg1、CMC-Na、液体石蜡、冰片组成的鼻用制剂对纤毛无毒、对东莨菪碱导致的记忆获得障碍具有恢复作用;对正常小鼠的空间学习能力有提高作用。

认为人参皂苷Rg1无纤毛毒性,鼻腔给药安全;冰片对人参皂苷Rg1的鼻腔吸收有促进作用。

吴云娟等[26]研究了三七总皂苷鼻腔用粉雾剂以混悬液形式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

结果三七总皂苷混悬液鼻腔给药后,Rg1在大鼠体内的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03.56%;对大鼠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及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脑水肿和脑卒中症状均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剂量越高,保护作用越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