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武夷山

上梅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武夷山
上梅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武夷山

武夷山市上梅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调整方案

武夷山市上梅乡人民政府

二○一七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指导思想 (1)

二、调整原则 (2)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 (2)

(二)坚守红线、量质并重 (2)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 (2)

(四)加强协调、充分衔接 (3)

三、调整主要内容 (3)

(一)耕地保有量调整 (3)

(二)基本农田任务调整 (4)

(三)建设用地规模调整 (4)

(四)其他规划指标调整 (5)

(五)更新规划基期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 (6)

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 (6)

(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6)

(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 (6)

(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7)

五、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调整 (8)

(一)土地用途分区调整 (8)

(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调整 (9)

六、保障措施 (10)

(一)严格执行规划执法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 (10)

(二)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和机制 (10)

(三)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10)

(四)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11)

附件 (12)

前言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有关工作的通知》(闽国土资文〔2016〕328号)等文件要求,根据《南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武夷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年)调整方案》、《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武夷山市上梅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主要阐明武夷山市上梅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指导思想、调整原则、调整的主要内容,明确本乡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各行业用地安排和土地利用政策,指导本乡依法开展各项土地利用活动。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严格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重点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要求,促进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实施保障与保护并举,集约挖潜和统筹协调并重,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保障本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抓住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契机,探索建设武夷山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加快建设机

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国际旅游度假城市提供强有力的国土资源支撑。

二、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

按照《武夷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继续实施规划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保持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布局总体稳定,结合“十三五”规划部署,合理分解落实耕地、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等主要规划指标,优化土地开发利用结构与布局。

(二)坚守红线、量质并重

按照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以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耕地数量为基础,科学确定耕地保有量。优质耕地除实施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应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统筹基础设施与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城镇与农村建设用地,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

(四)加强协调、充分衔接

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对上下级规划的衔接,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三、调整主要内容

(一)耕地保有量调整

1、严格保护耕地

调整前本乡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为2278.51公顷,根据2014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2014年末耕地总量为2543.17公顷,按照全国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结合本乡实际发展需求,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调整为2472.10公顷。

2、强化对各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

将减少占用耕地作为建设项目选址和方案审批的重要依据,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有效保护耕地资源。规划2015-2020年全乡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25.71公顷以内。

3、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根据本乡耕地后备资源和建设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合理推进土地整理,适度进行土地开发,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规划期间,通过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义务量不低于50.00公顷。

(二)基本农田任务调整

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在现有基本农田布局的基础上,按照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基本稳定、优质耕地优先保护的原则,对本乡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由原规划的2069.67公顷调整为2025.27公顷。调整划定后,确保上级下达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得到落实,基本农田布局得到优化,整体符合划定要求。

(三)建设用地规模调整

1、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

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到2020年,全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调整为274.63公顷。

2、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以需求引导和供给调节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建设用地的低效扩张,引导城镇、工业及农村建设向集约化发展,优先安排社会民生、扶贫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家扶持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用地等。规划期间,2015-2020年全乡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79.27公顷以内。

3、统筹优化城镇工矿用地布局和结构

统筹优化城镇工矿用地,按照区域产业布局和功能区划要求,促进各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发挥城镇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优先保障主导产业的发展用地,科学配置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用地,促进产业链的形成,提高工业用地的综合效益。鼓励利用原有工业用地发展新兴产业。规划期末全乡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40.85公顷。

4、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及其他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原则,以支撑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为导向,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至2020年全乡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为38.54公顷。

(四)其他规划指标调整

1、园地调整

按照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城乡“三位一体”目标,以开发生态高效农业项目为抓手,创新“一产接二连三”发展模式,促进武夷山现代农业做精做优。规划至2020年全乡园地规模调整为138.22公顷。

2、林地调整

抓好生态建设,进一步保护生态林地、公益林地和天然林地。加强生态功能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物种安全,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发展绿色产业,以增加林农收入为目标,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中心,森林资源管护为重点,林业发展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规划至2020年全乡林地规模调整为18416.73公顷。

3、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耕地指标调整

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规划2015-2020年全乡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面积控制在71.55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25.71公顷。

(五)更新规划基期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

以二次调查成果及其连续变更到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数据,以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现状库为底库,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调整完善工作,编制调整方案和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更新乡级规划图件和规划数据库。

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

(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推进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按照永久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基本稳定、优质耕地优先保护,同时与调整后的耕地保有量目标做好协调的总体要求,将规划调整后的基本农田落实到图斑地块,落实到每个农户,实现基本农田上图入库,确保划足、划优、划实,实现定量、定质、定位、定责保护,管住、建好、守牢永久基本农田。规划至2020年,全乡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025.27公顷。

(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

在现有基本农田基础上,依据二次调查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和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按照优化布局、优进劣出、稳定数量、提升质量的原则,将现有基本农田中严重损毁无法复垦、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重叠、因“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占用或因建项目急需落地、现状为建设用地或未利用地以及不符合要求的其他农用地等耕地

划出,并将25度以上坡耕地及零星分散、规模过小、不适宜耕作、质量较差的耕地划出。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优化空间布局,本乡原有基本农田面积2121.32公顷,此次调整划出基本农田96.05公顷,最终划定基本农田面积2025.27公顷,切实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除法律规定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无法避让的外,其他任何建设都不得占用,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确需占用和改变永久基本农田且难以避让的建设项目,符合法定条件的,必须经过可行性论证,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和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一并报国务院批准,并及时补划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永久基本农田。

切实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强化市乡村各级政府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考核审计。将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与相关负责人签订及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填写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经国土资源与农业部门复核合格后,将与规划数据库一并纳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作为土地审批、卫片执法、土地督察的重要依据。要严肃执法监督,对违法违规占用、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要严厉查处、重点问责。

加大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投资,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

治,全面推行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单位要按照我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将所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大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与治理修复力度,不断提高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作为改变或占用基本农田的补划基础。

五、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调整

(一)土地用途分区调整

为科学指导土地利用、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布局、严格控制土地用途转变,依据本乡土地资源条件、土地利用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土地利用分区调整,保证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

1、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

指为主要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调整后本区面积2025.27公顷,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8.73%。

2、一般农地区

指基本农田保护区、林业用地区以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调整后本区面积1283.79公顷,占全乡土地总面积5.53%。

3、林业用地区

指为林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调整后本区总面积18416.73公顷,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79.39%。

4、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指为城镇或农村居民点(城市、建制镇、村庄和集镇)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调整后本区面积235.99公顷,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1.02%。

5、独立建设用地区

指为独立于城镇村之外的采矿用地,以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调整后本区面积0.10公顷,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0.0004%。

6、风景旅游用地区

指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需要划定的用途区。调整后本区面积2.78公顷,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0.01%。

(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调整

根据本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和用途规划的调整结果,划定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按照不同的管制措施,强化土地利用的空间管理功能。

1、允许建设区

允许建设区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现状和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规划期末,调整后该区面积236.09公顷,主要包括城镇用地、项目集中区、发展预留等用地。

2、有条件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围,调整后该区面积750.09公顷,主要是城镇用地等规模边界外划定有条件建设区。

3、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是本辖区范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外的其他区域,调整后该区面积22212.18公顷。

六、保障措施

(一)严格执行规划执法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推行违法惩处政策措施,相关部门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把规划实施监督纳入日常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保障规划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对违反规划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依法处分。

(二)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和机制

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充分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平台,多措并举,严格落实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实施监管,坚决防止补充数量质量不到位的问题。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耕地内在质量建设,实现“藏粮于地”。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加强批而未征、征而未供土地的盘活利用,全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激励机制,规范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严禁随意侵占或破坏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鼓励对现有工业用地追加投资,转型升级改造,推进“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和棚户区改造,提升土地利用水平。

(四)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进一步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控制耕地、林地等转为建设用地,以最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统筹协调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荒则荒的原则,全面做好保护和修复,促进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严格管理,因地制宜,逐步退出生态红线一级管控区范围内的现状建设用地,使生态环境保护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武夷山市上梅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附件

附表1 武夷山市上梅乡规划主要调控指标变化情况表

12

附表2 武夷山市上梅乡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规划表

表3 武夷山市上梅乡土地用途分区调整前后对比表

表4 武夷山市上梅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调整前后对比表

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背景 1996年,怒江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鉴于怒江自然保护区和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属高黎贡山山脉,地理、生物资源都连为一体,拟要求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通过,2000年4月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设怒江管理局和保山管理局,各管理其辖区。由于原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按原林业部(1992)119号《关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示》,于1994—2000年七年内完成了南段一期工程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00)34号批示,将原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规划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 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0]34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 通知》(林计财规字[2000]64文)。 ●《关于下达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任务的通知》(云林保护字 [2000]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7)。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8—2010)。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2001—2005,GEF)。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所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 ●《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福贡部分发展规划》(1996—2010)。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怒江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投资报告书》 (1999)。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十五”发展规划》(2001—2005)。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工作“九五”计划与2010年发展规划》 (1996—2010)。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 咨询继续考试2020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列哪项可不作为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A.功能区划 B.确定保护对象 C.基础设施建设 D.管理政策设计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2.下列情形可以不区划缓冲区: A.与另一个保护区相连 B.主要保护对象单一 C.外围与另一个保护区核心区相连 D.外围是森林公园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3.自然保护区局址建设内容不应包括: A.场院工程 B.业务用房 C.辅助用房 D.住宅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4.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不应包括:

A.环境容量测算 B.旅游资源评价 C.旅游区划 D.经济效益分析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5.我国主要依据下列哪个因素进行自然保护区分类的? A.管理目标 B.主要保护对象 C.主管部门 D.政府层级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确定自然保护区边界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A.主要保护对象习性 B.自然分界 C.经济发展条件 D.社会发展水平 E.以上都不是 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 2.自然保护区监测一般包括几下几方面: A.生物多样性监测

B.关键物种监测 C.环境监测 D.自然资源监测 E.社区监测 F.旅游监测 用户答案:[ABCD] 得分:0.00 3.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主要作用为: A.缓解保护利用矛盾 B.社区发展 C.提高保护效率 D.增强保护区功能 E.兼顾开发活动 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 4.总体规划最主要的三个特性是什么? A.自然性 B.协调性 C.综合性 D.长期性 用户答案:[ABD] 得分:0.00 5.自然保护区功能区一般划为: A.核心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推进规划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63号)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申报、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以下简称“计财司”)会同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以下简称“保护司”)负责总体规划的审核、批复和实施监督工作。 第四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完成综合科学考察、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组织编制总体规划。规划技术深度必须达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 20399-2006)的要求。规划期一般为10年。 第五条规划编制内容应包括总论、自然保护区概况、保护现状及评价、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机构与能力建设、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保障措施等9个部分,具体见所附编写要求。 第二章规划上报 第六条总体规划编制或者修编完成后,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和审查。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开发区域的有关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充分衔接。同时,要广泛征求所在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交通、旅游等部门及利益相关者意见。 第七条总体规划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行文上报国家林业局。上报的材料包括: (一)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上报文件;

中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完整名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至474处截至2018年6月 北京市(2家) 百花山、北京松山 天津市(3家) 古海岸与湿地、八仙山、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 河北省(13家) 青崖寨、驼梁、昌黎黄金海岸、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小五台山、泥河湾、大海陀、河北雾灵山、茅荆坝、滦河上游、塞罕坝、围场红松洼、衡水湖 山西省(8家) 灵空山、黑茶山、阳城莽河猕猴、历山、芦芽山、五鹿山、庞泉沟、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自治区(29家) 毕拉河、乌兰坝、罕山、青山、古日格斯台、大青山、阿鲁科尔沁、高格斯台罕乌拉、赛罕乌拉、白音敖包、达里诺尔、黑里河、大黑山、大青沟、鄂尔多斯遗鸥、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西鄂尔多斯、红花尔基樟子松林、辉河、达赉湖、额尔古纳、大兴安岭汗马、哈腾套海、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科尔沁、图牧吉、锡林郭勒草原、内蒙古贺兰山、额济纳胡杨林 辽宁省(19家) 楼子山、葫芦岛虹螺山、青龙河、大黑山、章古台、大连斑海豹、蛇岛老铁山、成山头海滨地貌、辽宁仙人洞、恒仁老秃顶子、丹东鸭绿

江口湿地、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海棠山、双台河口、努鲁儿虎山、北票鸟化石、白狼山、五花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吉林省(24家) 通化石湖、集安、白山原麝、四平山门中生代火山、汪清、靖宇、黄泥河、波罗湖、松花江三湖、伊通火山群、龙湾、哈泥、鸭绿江上游、查干湖、大布苏、莫莫格、向海、雁鸣湖、珲春东北虎、天佛指山、吉林长白山、园池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头道松花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甑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省(49家) 北极村、公别拉河、碧水中华秋沙鸭、翠北湿地、太平沟、老爷岭东北虎、大峡谷、中央站黑嘴松鸡、茅兰沟、明水、三环泡、乌裕尔河、绰纳河、多布库尔、友好、小北湖、扎龙、黑龙江凤凰山、东方红湿地、珍宝岛湿地、兴凯湖、宝清七星河、饶河东北黑蜂、大沾河湿地、新青白头鹤、丰林、凉水、乌伊岭、红星湿地、三江、八岔岛、洪河、挠力河、牡丹峰、穆棱东北红豆杉、胜山、五大连池、呼中、南瓮河、黑龙江双河、盘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马河紫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岭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瞎子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星砬子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洞山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朗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细鳞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市(2家) 九段沙湿地、崇明东滩鸟类 江苏省(3家)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 一、总论要求。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及保护价值、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必须与国务院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相一致),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 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概述)。 二、自然保护区概况要求。包括位置与范围、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自然环境、社区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等。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包括地理位置、四至边界。 (二)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包括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及执法权限等。 (三)自然环境。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灾害等。 (四)社区情况。包括从区内和周边两个角度,论述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如果有常住人口的,要单独描述)、公共基础设施、地方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等。 (五)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六)基础设施。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基本交通、电信等情况,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情况。 三、保护现状及评价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现状、保护管理评价等。· (一)保护管理现状。包括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

(二)保护管理评价。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对野生动植物、湿地、景观等资源进行评价,其中主要保护对象还需明确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多度或频度。保护价值评价,要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面积适宜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管理评价,要从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管理队伍、管理权限、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宣教能力、社区协调、自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要从管理难度、发展基础、社区矛盾、特殊困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向,并体现在规划任务中。如果是二期及以上总体规划,要认真总结前期实施情况(包括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期工作设想和落实措施。 四、基本思路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期限及目标、总体布局(区划原则、依据、方法,详细描述各功能区界限、面积及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等。 五、主要建设内容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等。 (一)保护管理。包括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护站、点及分区管理的范围和面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措施、生态恢复、林地保护、湿地保护、社区共管措施、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项目。 (二)科研监测。包括科学研究、生态与资源监测项目及内容(要有针对性、连续性,如果与科研机构或大学合作开展的工作要单独注明)。 (三)公众教育。包括公众教育、区内和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等措施。 (四)可持续发展。包括实施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社区发展扶持等项目,要明确区划、项目布局、环境

武夷山风景介绍

武夷山 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核心景区位于三姑度假区旁,距市中心约十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可乘坐飞机、火车、汽车抵达三姑景区附近. 武夷山风景区内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及一百零八景点。不仅全年有景,四季不同,山川景色亦幻莫测,瑰丽多姿。现全区分为武夷宫、九曲溪、桃源洞、云窝天游、一线天――虎啸岩、天心岩、水帘洞七大景区。 自然遗产:①"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溪,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②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具有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③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④世界昆虫种类最丰富地区。 大王峰 因山形像当官人的纱帽,独具王者威仪而得名。它雄踞九曲溪口,是进入九曲溪的第一峰,海拔530米,四周崖峭壁,山顶古树参天。 玉女峰 位于九曲溪第二曲溪南,因其酷似婷婷玉立少女而得名。“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这就是玉女峰风采神韵的真实写照。玉女峰山顶上草木苍翠欲滴,如发如髻。玉女形象成为武夷山的象征。 天游峰 耸立于九曲溪之中心地段,攀登826级石阶后,即可抵达峰巅的一览台。站在山顶放眼眺望,武夷的山山水水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站在一览台上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故名“天游”。峰顶建有天游观,古朴典雅,游客夜宿观内,可夜看星河,晨观日出,为武夷山第一胜景。 九曲泛舟 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盘绕山中九公里,共九曲十八弯,故名之“九曲溪”。到武夷山一定要做竹筏哦,当你乘上古朴的竹筏泛舟于山光水色之中,如融入神话般的境界,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水帘洞 水帘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是武夷山最大的洞穴,高、宽各一百多米。洞门前终年流淌的两股清泉,从一百多米高的岩顶飞泻而下,如悬挂的两幅珠帘。 桃源洞 武夷山桃源洞位于武夷山六曲畔内,四面环山,桃林片片,石桥下溪涧流水,走入其中,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一线天、虎啸岩、云窝等景点也是值得一去的哦~

旅游景区规划——以武夷山景区为例

旅游景区规划 ——武夷山风景区 目录 一、准备 二、确定开发目标 三、可行性分析 四、制定方案 五、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六、实施 七、监控反馈 八、调整策略 一、准备 武夷山三国时别名为正平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国家5A级风景区,具有极大的旅游吸引力,其丰富的自然与文化价值更是值得我们对其加以保护和开发。同时政府大力支持武夷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给予充裕的工程运行费用,景区开发商与政府对景区可持续发展也给与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完善该旅游景区的规划。武夷山自身的不断提升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出色的景区规划精英们也赋予了其进一步发展与良好的机遇。 二、确定开发目标 增加旅游收入,保护文化遗产,增加就业机会,协调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促进落后地区发展,保护自然资源,改善景区旅游状况,促进可持续发展。调整全市的产业结构,力求把旅游业形成为纽带产业,形成"旅游兴则百业兴"的经济格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刺激消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以建设国际精品的旅游胜地为核心,培育世界级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以发展区域旅游为重点,在巩固提高旅游目的地功能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集散地功能,以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充分

体现特色;建立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产业体系,形成体系健全、运转协调的支柱产业。实施旅游精品战略、酒店提升战略、国际中小型会议战略、区域龙头战略、旅游带动战略,优化结构、提质增效,整合旅游资源和要素,实现旅游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全面保护,逐步开发;景区建筑宜疏不宜密,宜少不宜多;服务点要分散,不要集中,不能城市化(后被杨廷宝教授充实发展为“武夷建筑原则”,即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宜藏不宜露,宜淡不宜浓)。 三、可行性分析 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北部,江西省的东部,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首批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23处,中国第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是全国唯一一处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著名旅游圣地。 武夷山目前拥有航空、铁路、陆路三大交通系统,其中武夷山机场为国家一类口岸,并已开辟了二十几条旅游航线,横南铁路贯通全境。 武夷山拥有独特、宝贵发自然遗产价值,武夷山是代表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尚存的珍稀物种的栖息地武夷山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是稀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是世界著名的额模式标本场地。总之,武夷山从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着突出价值。 四、制定方案 武夷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以“全面保护,充分利用,逐步开发”为指导思想。其规划原则是:充分利用自然景观;严格保护山林、古树、文物;大型服务设施应建在游览区外,以保持景区的安静与风貌;风景建筑设计要特别注重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规划方案将风景区划分为三个大游览区、一个旅游服务区和一个生产管理区。三大游览区包括11个景区、138个景点: 九曲溪游览区 包括武夷宫景区、九曲溪景区、云窝景区、天游景区、桃源洞景区及三仰峰景区的101个景点,于武夷宫及星村各设一个一级服务点;在天游、云窝、三仰峰等设二级服务点5处。 溪南游览区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① 张完英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福建建阳354200) 摘 要: 根据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内涵以及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构成,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因子是其资源空间因子,三港—黄岗山精华旅游线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空间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卡口作用,属于不完全游道;三港—黄岗山一线的日卡口承载力为1450人次Π天,年卡口承载力为359020人次Π年。这一环境承载力可作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的环境承载量限制量。 关键词: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卡口容量法;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7)04-0070-04 Eco-tourism E nvironmental Bearing C apacity of Wuyi Shan N ature R eserve ZH ANG Wan-ying (T 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M inbei V ocational and T echnical C ollege,Jianyang,Fujian,354200) Abstract: We measured the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of Wuyi Shan Nature Reserve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com ponent of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And the re2 sult shows that the limitation factor of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of Wuyi Shan Nature Reserve is its re2 s ource space factor.The Sangang-Huanggangshan tourism route has an apparent limitation in fluence on the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spacial bearing capacity of Wuyi Shan Nature Reserve and belongs to imcom plete tourism route.The pass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angang-Huanggangshan is1450pers on-time per day and359020pers on-time per year.And this bearing capacity can be used as the limit of the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of Wuyi Shan Nature Re2 serve. K ey w ords: eco-tourism;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pass capacity method;Wuyi Shan Nature Reserve 一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及内涵 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Eco-tourism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EECC))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笔者倾向于孙道玮先生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所下的定义:“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旅游地域单元(如旅游区、游览区、旅游点等)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包括游览、休闲、认知、探索等),在满足游客游览要求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甚至保护、改善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并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充分受益时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1]可见,科学地确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及其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传统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区别:一方面,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着眼于生态环境影响,保护和改善旅游区的生态环境,而传统旅游环境承载力着眼于发展当地经济,虽不破坏生态平衡,但生态保护目标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开展旅游活动的旅游主体不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旅游主体是一般旅游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旅游主体是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者比传统的旅游者更具有环保意识,他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除了满足旅游需求外(如好奇),更重要的是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充分考虑到了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传统旅游环境承载力在这一点上考虑相对不足。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以下内涵:(1)保护环境是生态旅游的前提,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生态旅游的目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则是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资源、人口、经济三者持续发展,在自然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的旅游环境承载力。(2)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在当地经济实力允许范围内的旅游环境承载力。(3)生态旅游对旅游 2007年7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07第32卷第4期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ocial Science Edition)V ol.32N o.4 ①收稿日期:2007-05-30  作者简介:张完英(1969-),女,福建建瓯人,闽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探讨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探讨 林 盛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本文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和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开展生态旅 游与实现资源保护的关系,保护与开发利用既有促进作用,又有相互矛盾,并进一步探讨自然 保护区如何在实现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326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709(2001)05-0317-04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Ecotourism of Wuyushan Nature Protection Areas LIN Sheng (M anagement Bureau of Fujian Wuyushan National Nature Protection Areas,Wuyushan,Fujian 3543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forest ecotourism in Wuyushan nature protection areas.It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tourism 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Ec otourism 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not only advance each other,but also contradict each other,and far ther discuss how to develop ecotourism on the condition of resources protection. Key words:nature protection areas;resources protection;ecotourism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56527hm 2 ,其中有2 9万hm 2原生性中亚热带森林植被,是我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武夷山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如何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及其持续利用结合起来,本文就如何在实现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展开探讨。1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1 1坚持走联合保护之路,资源保护取得新进展 1994年7月成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设立了联合保护 章程!。该委员会分别在?爱鸟周#、?环保宣传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日#利用广播、标语、图片、会议等形式大力开展以 森林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主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群众的资源保互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行政,使林政资源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结合自然保护区实际,制定 入区管理若干规定!、 关于禁止在保护区内收购、加工、贩卖野生动物的通知!等制度,举办林业行政执法培训班,对区内具有林业行政执法资格的单位和部门签发行政执法委托书,进一步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加强对毁林犯罪的打击,稳定林区治安。通过联合行动,共建生物防火林带,1999年8月,在省林业厅和南平市林业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下,一致通过规划建造208km,总投资57 6万元的保护区周边防火林带。 1 2努力做好GEF 项目实施工作 GE F 项目(全球环境基金援助我国自然保护区项目)自1995年正式启动实施以来,注重对区内外的宣传活动,配备了较强的力量,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区内的国内第一条生物走廊的建立,把地处我 第21卷 第5期2001年10月出版 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Problems of For estry Economics Vol.21 ?5October 2001 收稿日期:2001-09-02作者简介:林 盛(1970-),男,福建建阳人,林业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XX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设计

XX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设计 1.1 建设类型 1.1.1 保护区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的规定,XX自然保护区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中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2 主要保护对象 XX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南亚热带山地垂直带上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系统及珍稀特有动植物物种。包括: (1)我国大陆典型、完整的南亚热带山地垂直带上自然生态系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中国大陆分布最南的苍山冷杉林和铁杉林。 (2)以豚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绿孔雀、黑颈长尾雉、巨蜥、蟒蛇等为代表的61种国家和XX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XX 红豆杉、水青树、桫椤、金毛狗等为代表的12种国家和XX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3)保护区内的特有成分:植物中的6个中国特有属和23个保护区特有种;哺乳类动物23个中国特有种、两栖爬行类的29个XX 特有种、鱼类的9个XX、XXX亚区特有种和4个新种。 1.2 保护区范围

XX大雪山自然保护区位于XX县东部,涉及XX县的XXX乡、XXX 乡、XXX乡、XXX4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9°32′56″~99°43′47″,北纬24°00′10″~24°12′27″。保护区面积为17541hm2,均为国有林,占县国土面积32.08万hm2的5.48%。 1.3 交通、通信条件 XX县县内公路里程3044 km,其中:省道186 km,县乡公路388 km,乡村公路836 km,蔗区公路1340 km,机耕公路161 km,烟区专用路38 km,邮、水、电、林专用路95 km。从省会XX市到XX市有航班通行。连接XX高速公路的XX二级路正在修建中,从XX到XX保护区的交通运输有望得到改善。保护区周边各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均通公路,部分自然村通公路,保护区被不同等级的公路环绕,各保护管理点均通简易公路。 保护区周边各乡镇均通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各村民委员会通程控电话。 1.4功能区划 根据《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X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部份。核心区面积9276hm2,占52.88%,缓冲区面积3291hm2,占18.76%,实验区4974hm2,占28.36%。 保护区区划结果详见表2-1。区划布局详见第二卷《设计图纸》中“XXX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XX保护区功能区划面积表 表2-1 单位:hm2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17修订)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17修订) 【法规类别】自然保护 【发文字号】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195号 【发布部门】福建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7.12.01 【实施日期】2017.1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2015年7月3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167号发布,根据2017年12月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规章的决定》 进行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拯救濒危生物物种,保护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以及外围保护地带从事各种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保护区位于本省武夷山市、建阳区、光泽县、邵武市行政区域内,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7°27′-117°51′,北纬27°33′-27°54′,具体界线和面积以国务院确定的为准。 第四条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应当遵循全面规划、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永续发展的原则,并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领导,将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纳入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项目建设和保护管理所需经费。 保护区所在地的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保护区的有关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工作,具体保护管理工作由保护区管理机构承担。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民政、工商、安全生产监督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保护区的森林防火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保护区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按照行政区划各自承担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责任。 保护区内的村(居)民委员会,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在其管辖或者经营范围内承担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责任。 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区内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对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义务,有权制止、检举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资源的行为。 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保护区的保护工作。 对在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容要点如下: 前言 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 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 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 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 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 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 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按现行《中华人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1.6 自然保护区管理进展及评价 2.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 保护目标是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根本目的的简明描述,是保护区永远的价值观表达与不变的追求。 3.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 3.1 部的自然因素:如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等。 3.2 部的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城市化倾向等。 3.3 外部的自然因素:如区域生态系统劣变、孤岛效应等。 3.4 外部的人为因素:如公路穿越、截留水源、偷猎等。 3.5 政策、社会因素:如未受到足够重视、处境被动等。 3.6 社区/经济因素:如社区对资源依赖性大或存在污染等。 3.7 可获得资源因素:如管理运行经费少、人员缺乏培训等。 4.规划期目标 规划期目标是该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目标的具体描述,是保护目标的阶段性目标。 4.1 规划期:一般可确定为10年,并应有明确的起止年限。 4.2 确定规划目标的原则 确定规划目标要紧紧围绕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管理需要,坚持从严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坚持基础设施建设简约、实用并与当地景观相协调,坚持社区参与管理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4.3 规划目标容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背景 (1) 1.2 规划依据 (2) 1.3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3) 1.4规划期限 (4) 第二章保护区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 (5) 2.1保护区基本情况 (5) 2.2 现状评价 (9) 第三章总体布局 (17) 3.1 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 (17) 3.2 规划目标 (18) 3.3保护区功能区区划 (18) 3.4总体布局 (22) 第四章规划内容 (23) 4.1 保护管理规划 (23) 4.2 科研监测规划 (36) 4.3 宣传教育规划 (49) 4.4 基础设施规划 (53) 4.5 社区共管规划 (54) 4.6 生态旅游规划 (61) 4.7 多种经营规划 (75) 第五章重点建设工程 (77) 5.1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77) 5.2 科研设施和监测工程 (78)

5.3 宣传教育和培训工程 (79) 5.4 生态旅游设施工程 (79) 5.5 多种经营工程 (79) 第六章投资概算 (79) 6.1 主要建设项目 (79) 6.2 投资概算 (80) 6.3 建设时间安排 (81) 6.4 事业经费预算 (82) 第七章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83) 7.1 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83) 7.2 组织机构 (84) 7.3 人员编制 (85) 7.4 组织机构的任务、作用和职能 (85) 第八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89) 8.1 政策保证 (89) 8.2 组织保证 (90) 8.3 资金保证 (91) 8.4 人才保证 (91) 8.5 管理保证 (92) 第九章效益评价 (92) 9.1 效益评估 (92) 9.2 生态效益 (93) 9.3 社会效益 (95) 9.4 经济效益 (97) 9.5 总体评价与展望 (98)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功能,制订本导则。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参照执行。 一、目标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明确,资源本底清楚,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规划科学合理,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 二、规范化建设 (一)总体要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符合本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的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应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建设内容和规模应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面积大小、保护对象特征以及管理目标相适应,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不得盲目求大、求全、求高档。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同当地的自然景观和谐一致,并体现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尽量采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区内的供电等线路应尽量地下铺设。 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设施设备,不得重复建设。管护、科研、宣教、办公设施尽可能集中建设,并兼顾各项功能。 自然保护区内建设动物救护站(中心、点)、珍稀植物繁育场圃、涉及地质遗迹保护的建设项目以及开展生态恢复工程的,应进行科学论证。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保护区应在办公用房、保护管理站(点)、界碑界桩、宣传牌等位置尽可能使用自然保护区区徽。

(二)管护设施建设 1、保护管理站(点) 自然保护区应设立保护管理站(点)。 保护管理站(点)数量及其管理范围应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迅速控制进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交通路口,到达保护区内主要人为活动区域。 保护管理站(点)的设置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保护管理任务、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人为活动特别是居民点的分布状况确定。 保护管理站(点)应当建立在居民点、人为活动频繁地区及人员和车(船)经常进出自然保护区的道路路口或其他要塞处。 单个保护管理站的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300m2,配备办公、消防、野外调查、日常巡护、执法、通讯、交通及必要的生活设施设备。 在进出保护区的重要路口和要塞处可设立保护管理点(哨卡、检查站等),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80m2。 保护管理站(点)的设置应考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2、界碑界桩 自然保护区应在人为活动频繁地区以及主要道路相交处、转向点设置界碑界桩,充分发挥指示、警告、宣传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应设置完善的边界范围及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范围的界桩、界碑。具体制作按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执行。 自然保护区及不同功能区的四周边界上必须树立界桩,标明“核心区界”、“缓冲区界”和“保护区界”。 水域应通过在地图、海图、航道图等标注,条件成熟的可在边界设立浮标或永久性标志。 3、交通设施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8-2020)》

目录 1、总论 .............................................................................................................- 1 - 1.1 项目背景 ............................................................................................- 1 - 1.2 规划依据 ............................................................................................- 3 - 1.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3 - 1.3.1 指导思想 .................................................................................- 3 - 1.3.2 规划原则 .................................................................................- 4 - 1.4 规划期限 ............................................................................................- 4 - 2 基本概况及现状评价 ...................................................................................- 5 - 2.1基本情况 .............................................................................................- 5 - 2.1.1地理位置与范围 ......................................................................- 5 - 2.1.2自然条件 ..................................................................................- 5 - 2.1.3社会经济状况 ..........................................................................- 7 - 2.1.4历史和法律地位 ................................................................... - 10 - 2.2现状评价 .......................................................................................... - 12 - 2.2.1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 - 12 - 2.2.2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 ........................................................... - 18 - 2.2.3保护区经济评价 ................................................................... - 23 - 2.2.4保护价值 ............................................................................... - 23 - 2.2.5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 - 24 - 3 总体布局 .................................................................................................... - 31 - 3.1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 .................................................................. - 31 - 3.1.1保护区性质 ........................................................................... - 31 - 3.1.2保护对象 ............................................................................... - 32 - 3.1.3保护区类型 ........................................................................... - 32 - 3.2规划目标 .......................................................................................... - 32 - 3.2.1总体目标 ............................................................................... - 32 - 3.2.2近期目标 ............................................................................... - 32 - 3.2.3远期目标 ............................................................................... - 33 - 3.3保护区功能区划 .............................................................................. - 3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