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治精神下的日本近代知识分子从夏目漱石的心中看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07
动” 的常人。这 “有血有肉的人” 应该可以说就是荀子思想中人性 论的体现。这些所谓的 “欲望” 就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基础。 《荀子・性恶篇》 “今人之性, 中, 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 故争夺 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 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 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 顺是, 故淫乱生礼义文理亡焉” 。就是 说, 人本身是具有欲望的, 但如果任凭其发展就会有争夺、 淫乱、 背 叛这些事产生。作品中, 身为友人的 “先生” “k” 同时对小姐萌 和 , 生了爱意。这种 “爱” 就可以看作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但当爱意 萌生以后 “先生” “k” 和 将会以何种态度来面对自己的 “爱” “欲 即 望” 呢。如何抉择将东西洋思想的矛盾冲突之间的表面化了。 让我们来看看 “先生” “k” 和 又是如何抉择的?首先, 从他们所 采取的手段来看。 “k” 明知恩人 “先生” 的心意, 却故作烦恼向 “先 生” 透露了自己对 “小姐” 的爱意。 的这一举动无疑使先生错失 “k” 了表白的时机, 使先生进退维谷。这是 对 “k” “先生” 的背叛。再来 看看 “先生” 被 , “k” 推到这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后的先生作出了反 击, 他抓住了 “k” 曾一心向 “道” 的弱点将其一举击翻。 并且直接向 对自己有好感的 “太太” (小姐的母亲) 表达了娶 “小姐” 为妻的意 愿, 最终将 “小姐” 弄到了手。这就是 “先生” 的个人主义。从手段 来看二人为了忠实于自己的感觉, 追求实现自我的爱情而不惜伤 害友人是受了西洋思想 “实现自我” 价值观的影响。 然而, 从事情发展的结果来看, 无论是 “先生” “k” 还是 都又重 新回归了东洋。 “k” “实现自我” 如果 将 的价值观贯彻到底, 就该同 先生展开竞争将 “小姐” 争取到手。 的条件并不差, “k” 文中多次提 到 的成绩优秀, “k” 资质聪明, 身高体长, 刚毅果敢而且与 “小姐” 颇 谈的来。以这样的实力与先生展开竞争不见得占不到上风。然而 他在受到先生的反击后马上缩回到东洋思想的标准上来。重新 用 “伦理道德” 的眼光来看待 “先生” 和自己, 深感自己背叛有恩于 自己的 “先生” 的不耻, 也感叹自己如此信赖的 “先生” 终究还是背 叛了自己。不相信自己也不能相信别人, 对这个充满欺骗世界彻 底绝望后的 “k” 感到了寂寞的恐惧与不安, 终于走上了自杀这条 绝路。再来看先生, 他同样也是回归到了东洋。得到了 “小姐” 的 “先生” 实现了自我的感情, 就这样与小姐生活下去应该是很幸福 的。但脑子里根深蒂固的 “仁义道德” 总是不依不饶的牵绊着 “先 生” 让他始终无法从 “k” 的自杀中解脱,罪” “ 的意识怎么也不能从 脑海中除去。最终他无法相信背叛了友人的自己, 也无法心安理 得的享受到手的 “幸福” 终于在不安与孤独中走了和 , “k” 相同的 道路。那时我仿佛觉得明治精神始于明治天皇也终于明治天皇, “ 受了明治精神影响最深的我们, 就是以后活下去也毕竟是不合时 宜的” 。 “倘若真是要殉死的话, 我就准备为明治精神殉死” 这种想法 决不仅仅存在于 “先生” 一人心中。 主人公二人最终同样选择自杀 的结局触目惊心, 却及其自然。这是生存在东西洋矛盾中明治人 的宿命, 是近代知识分子不可避免的悲剧。潮水般涌入的西方文 明不可能如此容易的颠覆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东洋思想, 用东洋 的种子也绝对栽不出西方文明的花朵。 读到这里, 挣扎在东西文化冲突的漩涡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也生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么今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呢, 作为 神明主宰的“心”又当按什么标准来判断是非呢?这部被称作是 “死的物语” 的小说中有没有给出些暗示呢。 三、 何去何从 《心》 《先生和我》 父母和我》 《先生的遗书》 由 、 《 和 三篇组成。 作品的重点无疑是放在第三章上, 主人公也是第三章中的 “先生” 和 “k” 。但是,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物 “我” 贯穿了全篇三章, 要全 面理解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 对这个人物 “我” 也不能忽视。 作品当中有这样一些文句。 “那时候的高中生要比现在粗野”
教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你们成长在今天这样文雅的气氛中” 这两个句子中几组对比的 。 词:那时候” “现在” , “ 和 、 “那时候的学生” “你们这些学生” 和 等。 “先生” 的意图很明显的是想将 “我” “自己的那个年代” 和 区别开 来。那么 “我” 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我” 镰仓海岸初识 “先生” 被 , “先生” 的气质所吸引, 不假思索 “先生” 的称呼就脱口而出。 “我” 也从没想过要订正过这个称呼, 因为 “我” 的潜意识里认为能被称作 “先生 (即老师) 的仅此一人。 ” 这 “意味着这两个人在精神上有一种血脉相承的亲缘。 ” “先生” 的 遗书中也有这样一句话: “在几千万日本人中, 我只想对你讲出我 的过去, 因为你是认真的。。这句话表明了在 ” “先生” 的眼里 “我” 是不同于 “千百万日本人”的一种存在。 “千百万日本人”中唯有 “我” “先生” 让 感到了某种精神上的亲缘。 “结果, 你一再逼我把我的过去像画卷一样在你的面前展开。 那时我才从心底里开始尊敬你” 。为什么“厌倦了所有人”的“先 生” “我” 会对 这样一个学生心怀尊敬。那是因为“我看到了你那 毫不顾忌的要从我胸中抓住一种活生生的东西的决心” “你要割开 我的心脏, 吮吸那带着暖气还流动的血潮” 。见到了这样的 “我” , 先生打消了要将自己的经历、领悟和肉体一起埋葬的念头,决心 “自己割开自己的心脏, 用鲜血来浇洗你的脸庞” , “倘若我的心脏 停止跳动的时候能在你胸中寄寓新的生命, 那我就满足了” 里面 , 包含了 “先生” 对超越这个过气的时代, 具有创造性生命的诞生充 满了期待。 最后,先生” “ 把遗书交给了这个青年, 认同了 “我” 是超越这个 失败的、 “自我”的年代而脱颖而出的全新的知识分子形象。 “先 生” 通过自杀将代表这失败一代的 “自我” “寂寞的明治精神” 和 一 起埋葬, 却把这代人的悲哀化作领悟投照在 “我”的身上, 期待着 “我” 蜕变成充满希望的新生。 到这里, 我们看到了 “我” 是一个超越 “旧自我” “新自我” 可 的 , 以看作是摆脱了 “寂寞的明治精神” 后充满生机的大正青年。 四、 结论 明治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 潮水般涌入的西方文化与 根深蒂固的东洋文化之间的冲突就是矛盾产生的根源。 “独立、 自 由、 自我推崇” 的明治精神一时诱惑了人们陷入了疯狂学习西方的 状态中, 最后终于感到了不安与孤独。作为 “明治之人” 的作者也 经过了痛苦摸索的过程终于认识到了这个时代的特点, 通过塑造 “先生” “k” 与 两个典型的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形象, 批判了已经处 于穷途末路的明治社会, 告知人们 “自由、 独立、 自我推崇” 的明治 精神正是造成近代人痛苦、 不安、 孤独的根源, 并表明了要与这个 苦涩的时代诀别的决心以唤醒还沉浸在其中的人们。
一、 文明开化与 “明治精神” 即 “自由、 独立、 自我” “明治精神” 的 。 经历了明治维新洗礼后的日本, 像个刚刚诞生的婴儿, 无论是 1.作品中的时代 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对西方文化的接收到了来者不拒的地步。 明 作品中的年代从明治初年一直到明治天皇驾崩的 1912 年。 ② ③ 治初年文明之风一开, 历来只吃大米的日本人也开始吃起面包、 饼 那年是作品中的 “我” 从大学毕业的时候。 主人公 “先生” 与作者 干和洋式点心来。向来只穿着和服的日本人, 服饰上表现出一种 夏目漱石年龄相当, 可以看作是明治二十年代接受大学教育的知 东西杂陈、 日洋纷呈的特色。 身着西装却足登木屐, 或里穿西服却 识分子。另一主人公 “k” “先生” 和 是同年级的同学。他们从明治 外罩羽织①, 或上着和服却脚踏皮鞋等形象随处可见。当时, 清朝 的发端到谢幕一路走来可以说是见证了明治全貌的人物。而且, 有位叫李筱圃的人到日本游历, 对此大加嘲讽, “西头东足, 评为 东 本文的作者夏目漱石也一样可以看作是 “明治之人” 漱石作为明 。 头西足, 不成东西” 。 治社会变迁的见证者, 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从一个体验者转变到 这样的 “文明开化” 大潮,反映在精神领域, 其中最为推崇的 了认识者, 逐渐地领悟了这个时代的特征, 开始了他的思考。 就是作为西方思想体系核心的 “个人主义、 自我本位” 的思想。一 2.主人公——明治知识分子 时间明治社会到处都高唱着 “自我觉醒, 个人至上” 的口号, “自 对 主人公 “先生” “k” 和 同是典型的明治知识分子, 明治时代的烙 由、 独立、 自我推崇” “明治精神” 的 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印毫不保留地印在了他们身上。读四书五经, 深谙汉学的他们原 只要掌握西洋思想这一文明利器就能摆脱羸弱不堪进而强大这一 本生活在 “尊传统, 重伦理” 的氛围里, 做着由道德信用维系的东洋 观念得到当时社会广泛认同。与此相对的,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 社会的精英。然而, 明治维新的契机让他们接触到了新鲜的西洋 失利, 在日本人的眼里以没落的清政府为代表的中国显得如此的 思想, 开始了自我的觉醒。 渐渐地从克己、 禁欲的东洋儒教主义转 不堪一击, 千百年来如神明般崇拜着的中国的形象不再在日本人 变到追求自主、 自我的西洋思想上来。 的眼中延续。 “儒家思想” 他人为重” 仁义道德” 以 、 “ 、 “ 维系的东洋 漱石从主人公的心理经由为切入点, 将人性的原貌如实的反 思想体系似乎也变得那么的腐朽且破烂不堪。脱亚入欧” “ 成为当 映在大家面前, 把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 时日本社会的主流。 前。读过 《心》 的读者会注意到, “心” 标题 字的旁边引用了中国古 显然, 这样的一股欧化风潮表现了日本人追赶西方国家的急 代思想家荀子的《解弊篇》中的文句。漱石的研究者江藤淳认为 切心情。从表面上看, 日本以强劲的势头追赶着西方发达国家。 《心》 在某些地方一定与荀子思想有某些关联。 我们不妨从这个角 然而, 精力旺盛、 脑筋活络的西洋人花了上百年的功夫所达到的成 度来观察知识分子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就, 日本要在短短的四五十年中全部消化是何其的勉强。形式上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 “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有疾恶 的所谓 “文明开化” 虽然为日本带来了引以为豪的收获, , 然而这些 焉” “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 是荀子 《性恶论》 中关于人性的文 仅是浮在表面的华丽光鲜。就像是薄冰上的舞蹈绚丽多姿, 而薄 字。 只要是人, 就具备这些欲望。 作品中曾多次出现 “有血有肉的 冰般绷紧的日本人的神经已经是疲惫不堪, 随时都可能断裂。在 人” 人不像人” 、 “ 等说法。 最初的 为了追求所谓的 “k” “道” 而主张 , 这样的社会背景中, 站在潮流最前缘的明治知识分子又摆出了怎 无节制的禁欲,一时间发展到了神经衰弱的地步,变得“人不像 样一副姿态呢? 人” 荀子认为欲望是与生俱来的, 。 无理的禁欲只会导致人不像人 二、心》 《 中的明治时期知识分子 的结果。另有,我使他成为普通人的第一个方法, “ 首先是让他能 日本近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被称为 “明治之人” 心》 , 是漱石 《 坐在异性身旁。为了让 再次成为有血有肉的人,先生” ” “k” “ 采用的 的代表作, 也被称之为漱石思想之集大成, 作者通过对人性及心理 手法就是让 “k” 再像常人一样具备欲望。通过 “先生” 的努力,k” “ 的准确把握和分析一针见血的批判了近代社会信奉的主流思想, 觉醒于对 “小姐” 的爱中, 终于恢复成了一个 “生锈的血液再次流
教育文化
2007.07
“明治精神” 下的日本近代知识分子
——从夏目漱石的 《心》 中看到
□ 夏佳来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宁波 315100)
摘 要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陷入了东西方文化强烈冲突的旋涡, 东西方文化难以磨合的矛盾现状最直接的反映在明治 知识分子的思想上, 夏目漱石作品 《心》 中的主人公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他们在痛苦中挣扎、 气息奄奄, 最终领悟到明治社会 已经是穷途末路, 他们所崇尚的 “明治精神” 正是造成其痛苦与不安的根源。 于是, 决心与这个时代诀别, 以此唤醒沉浸在其 中的人们。 关键词 明治精神 自我觉醒 个人至上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 2007) ( -638-02 中图分类号: I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