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流人水调子 古诗词鉴赏《听流人水调子》参考答案
新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

新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诗歌讲练测练习(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柳中庸①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答案】1.D 2.两个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柳诗以形写声,通过描摹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筝声中的悲怨之情;白诗则直接以声写声,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颔联借景抒情,借想象的景象来表达悲怨之情,是间接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形写声。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白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作者:陈永莉编辑:陈永莉【案例描述】1、背景古语有云“文贵隐,诗贵藏”;“一切景语皆情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两大方面:①作品写了什么?主要是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
②作品是怎么写的?主要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考查。
一些考生答题时既没有这种答题意识,又缺乏答题的基本功夫,因此频频出现答题失误是在所难免的。
2、问题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失分最严重的题目,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简练但内蕴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鉴赏诗歌时难于解读,诗歌读不懂,那么题目就无法解答。
第二类原因是情感方面的原因,学生本来就对诗歌没有太多的兴趣,再加上诗歌难懂使得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恐惧心理。
第三就是学生的粗心大意,对诗歌鉴赏题目以及出题者的意图搞不清,所以出现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的情况,这样丢分的现象在平时的考试中占了大部分。
【诊断分析】常见的答题错误有如下几种类型:一.片面答题型这种错误就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出现偏颇,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回答问题,甚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即遗漏答题点,对已经跑偏的问题越答越起劲,造成试题的走向出现偏差,被扣分是在所难免的。
例1 【2006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号”的来源。
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缺陷答案】他既写出了月光之洁白、月夜之清静,又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
【错误分析】缺陷①这个答案的可取之处是考生看到了客观的景—“清”和诗人的主观情感-“孤寂和清冷”但它显然只注意到了“雨”和“清”的一般意义,就从经验(只理解诗人政治上受挫,连连被贬的基本事实)武断地得出了诗人心情孤寂、凄冷的结论。
无名氏《水调歌》阅读题及答案附赏析

无名氏《水调歌》阅读题及答案附赏析无名氏《水调歌》阅读题及答案附赏析平时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1)“平时落日大荒西”写了怎样的景象?(2分)(2)有人把最后一句的“候”改为“听”,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4分)(3)请结合全诗赏析“孤山几处看烽火”一句。
(4分)(4)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诗歌一、二句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5分)(6)“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中的“候”字在有些选本中写作“听”,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0(6分)参考答案:(1)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
(2分)评改建议:抓住“辽阔荒远”“落日西沉”,每点1分。
(2)不好。
“候”字写出将士们等待命令,随时出征,表现出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2分)也突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1分)而“听”的主动性不及“候”,闻令未动,行动迟缓(1分)(只表态,不分析,不得分。
若认为“好”,视自圆其说的程度,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2分。
)评改建议:内容解说部分答出“严阵以待”“无所畏惧”即可。
(内容解说准确2分,形象概括准确1分,有比较1分)(只表态,不分析,不得分。
若认为“好”,视自圆其说的程度,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2分。
)(3)这一句陡转,写出荒原上连营驻守的将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
军情紧急,给人以一种突兀、紧迫之感。
(2分)同时与前二句悠缓宁静的氛围相对,达到欲张先弛、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
(1分)也为下句写连营将士临危不乱,从容迎敌作铺垫。
(1分)评改建议:内容上答出“报警的烽火”“军情紧急”2分;形式上答出与前两句舒缓宁静的氛围形成对比,(1分)与下句写连营将士临危不乱,从容迎敌作铺垫。
(1分)4、诗的首二句,就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着笔,起得平缓。
古诗听流人水调子翻译赏析

古诗听流人水调子翻译赏析《听流人水调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前言】《听流人水调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全诗通过交互对接的结构方式表达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境。
【注释】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分付:即发付,安排【翻译】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鉴赏】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消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分付”即发付,安排意。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岂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又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相连,使之融成一境。
“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
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正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
次句刚开始描写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的描写。
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
也许晚间真的下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间。
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似乎迷蒙在雾雨之中。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江西省九江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
答案(1)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下了冷清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2)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
(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
)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
(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
)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
(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
“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分付”即发付,安排意。
听流人水调子古诗翻译

听流人水调子古诗翻译
原文: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唐代〕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翻译: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注释:
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付:即发付,安排。
重阳节的著名诗句

重阳节的著名诗句1.【唐】白居易2.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3.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4.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5.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6.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7.独在异乡为异客,8.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9.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10.踏莎行11.九日(文森)12.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13. 描写春天景象的诗词和成语14. 广州市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考题汇编(附答案)15. 古诗词鉴赏《卖花声》(张舜民)16.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17. 2013重阳节演讲稿18. 重阳节福利院慰问演出串词19.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20. “六步”引领学生把握诗词鉴赏21.(孟浩然)22. 中国诗词里的“独”(转)23.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2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5.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26.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27.【唐】白居易28.九日(杨衡)29.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30.九日题涂溪3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32.谁肯教白衣送酒。
33.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34.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35.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36.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37.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38.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39.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40. 重阳节活动宣传标语口号条幅41.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阅读答案42. 社区领导重阳节讲话稿43. 重阳节乡镇领导讲话稿44. 中考诗词赏析复习望岳45. 2013年重阳节是几号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的传说46.【唐】白居易47. 重阳节专题广播稿心心相贴,牵手重阳48. 中秋节文章:关于中秋节的诗词49. 八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训练题50.(卢照邻)51.【唐】白居易52.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流人水调子古诗词鉴赏《听流人水调子》
参考答案
古诗词鉴赏听流人水调子参考答案古诗词鉴赏听流人水调子参考答案古诗词鉴赏( 10 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 1.流人流人江湖的乐人;
2.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
( 1)找出诗中点明季节的词语。
由该词语可以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送别时描写环境的哪一句诗( 2 分)( 2)第四句中“泪痕深”描写形象新鲜,请简析其原因。
( 4 分)( 3)一、三两句同为写景,写法和作用不同,请作简要说明。
( 4 分)参考答案 9.( 1)枫林。
枫叶荻花秋瑟瑟( 2 分)( 2)一是晚年贬官远赴外地,离别亲人朋友,容易牵动愁情而落泪;
二是流落江湖的乐人演奏了哀切的水调子,与诗人被冷落的心境相吻合,产生了同是沦落人的感慨,因而流泪多。
( 4 分)( 3)第一句写景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构成凄清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感
情基调(或为筝曲的演奏提供了典型环境);
第三句写景侧重描写音乐,运用通感手法,想象出“千重万重雨”的视觉形象,表达听音乐时的复杂心情。
(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