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辩证唯物论。
包括: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确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动身。
1.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也就是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具有干脆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B.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物质确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确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确定意识,意识依靠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主动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支配性。
其次,意识活动具有创建性。
第三,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限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首先,敬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相识和驾驭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相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留意:第一,从实际动身,努力相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靠于确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性首先体现在:(1)意识统一于物质:意识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作用:意识能动性以敬重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为前提(2)世界的物质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自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创造这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其后由各民族各时代的马克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阶级属性无产阶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狭义上说,广义上说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高不得世界观和方法论。
鲜明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有崇高的社会理想物质丰富精神提高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3.马克思主义直接批判继承了哪些理论学说?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密斯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罗伯特欧文-------------------------------4.什么是哲学?哲学,长期劳动实践中,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精神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可知论不可知论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客观存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客观存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坚持客观存在性,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体现辨证法和唯物论的统一7.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1.世界物质性原理2.运动的普遍性绝对性原理3.规律的客观性原理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8.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运动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状态.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论述)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②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一,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2020年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建立的,为他们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课本思考题第2题)P14科学性不意味着价值中立与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与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互相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这种统一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基础,理论品质与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P15-19●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立论基础。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与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P29-30●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引言-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目的和重要性声明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阶级和阶级斗争-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三部分: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概念和特征- 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和表现- 阶级斗争的历史演进-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意义和现实效果第四部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石- 事物的矛盾运动和解决-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第五部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内涵和作用- 生产关系的定义和特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与社会制度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第六部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概念和来源-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假设-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问题- 剩余价值理论的评价和发展第七部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定义和特征- 资产阶级的定义和特征-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冲突- 阶级斗争中的无产阶级觉醒和团结第八部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的定义和原则-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 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和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展望第九部分:总结与展望-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复习总结- 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文章正文](请根据提纲进行逐一展开,详细叙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PS:粗体字和下划线内容不等于必考内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意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性(2)革命性最鲜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5、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7、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实事求是8、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第一章1、根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2、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4、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体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6、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7、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8、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9、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1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原因是: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1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14、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结的关系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5、辩证否定论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4、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5、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6、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7、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它的本性在于主管和客观相符合(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10、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11、价值的特性(1)客观性(2)主体性(3)社会历史性(4)多维性第三章1、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生活资料的生活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的重要意义:(1)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7、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出来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8、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9、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10、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3、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14、“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复习提纲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上狭义上)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列宁等对它的继承和发展,还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3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4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马克思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考试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即教材第一、二、三章考试题型:单选题 15%;多选题20 % 判断题 10% 简答题20%材料分析20% 论述题15%主要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第一章哲学及其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意识的形成及其本质;运动与静止;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实践的含义、类型、特点;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联系与发展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规律及其特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应用;第二章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回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的含义、特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统一、价值评价。
第三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对动力因素: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群众史观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第四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五章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的实质及其危害;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与实质;第六章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共5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共5则)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ν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ν广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们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比如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创新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其他的理解角度:ν(1)创造者、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其他马克思主义者ν(2)阶级属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ν(3)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发展的规律ν(4)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3)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们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规律的本质?答;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2)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3)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4)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提纲)
2、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1)什么是矛盾 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 畴。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①什么是同一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 一种趋势和联系。 ②什么是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即相互反对、相 互竞争、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属性。
二、辩证法
联系和发展 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联系和发展
联系 (1)联系的定义 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定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联系和发展
发展 (1)发展的定义 在事物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 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2)发展的特征 普遍性、过程性 (3)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6、运动与静止
相对静止的定义 ①相对于特定参照物体没有发生位移 ②某物没有发生质变 相对静止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7.实践
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征 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 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即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 何为第二性。 其二,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与 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
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全部唯物主义者和部分唯心主义者坚持可知论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2)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社会根源: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思想根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毕生两个伟大科学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7、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集中体现: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与意识无事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为人的一时反应,他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意识与客观存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
物质和意识边章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主观反映,意识对物质只有能动作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变世界。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固有稳定的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法,联系具有客观多样普遍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死亡,事物的发展过程,送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光言行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关系上的更新。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世事无缘由的状态,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质变量变二、在实践中认识的物质世界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要素:实践的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实践的手段——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运行机制:实践就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的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形式:生产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分化:1、实践首先造成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劳动形成了人与自然界不同的本质实践又把人和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来2、实践进一步造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3、实践还造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1)、地理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2)、人口因素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3)、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一、选择题(60分)单选45个、双选10个、多选5个二、辨析题(28分)共4题,每题7分三、材料题(12分)三段话,提出三个问题,一一回答主要考试内容:前三章和第四章相关内容,绪论和第五章只涉及2-3个选择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Q:科学社会主义参考: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附:此处有学友的笔记2、19世纪40-60年代,马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P9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源)P1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其哲学基础。
4、(P26-27)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5、(P28-2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征?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概念、关系。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基本观点。
怎样区分二者。
3、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关系。
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5、联系和发展的概念、特点、关系。
6、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
质变和量变的概念。
度的概念、适度原则。
7、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概念、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变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9、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0、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1、意识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第二章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特点。
2、不同哲学派别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3、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检验标准。
5、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价值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价值评价的作用是什么?6、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章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英雄史观的理论主张。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6、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7、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总结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3-18)概述: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其最鲜明的特征。
体现在: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P29-30)(1)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的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P3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选择题)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选择题)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人民性E.发展性(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体现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物质的唯一特性(选择题)客观实在性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选择题)对立统一规律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选择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之间密不可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寻找的)7.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选择题)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答: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9.量变质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规律即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复习提纲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上?狭义上?)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列宁等对它的继承和发展,还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3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4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马克思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5、联系的普遍性(及其表现)?事物的联系性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6、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已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2)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表现及其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的事物的矛盾个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关系,几时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有个体认识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9、量变引起质变的主要表现?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变化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0、唯物辩证法关于辩证的否定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矛盾的思想第二章: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表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唯一标准3、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反映论?……能动反映论?)(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的自身规律的认识。
相互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5、真理及其客观性?(主观主义真理观及其表现?)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的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好真理。
6、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就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7、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真理与谬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就是谬论。
真理与谬论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论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次,真理与谬论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是与谬论相比较存在的,没有谬论也没有所谓的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论的斗争来实现的。
真理的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论被放弃,被真理取代。
最后,真理和谬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生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判断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唯心史观即英雄史观及其表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谜的钥匙?(劳动,……劳动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3、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决定力量历史发展动力有无规律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有人民群众唯心史观社会意识主客观精神无少数英豪4、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方式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它又对社会存在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即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三)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四)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6、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7、什么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什么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含哪些方面?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两大方面。
8、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及其表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是指:就具体国家和民族来说,社会形态的更替并不是严格按照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的序列依次演进的,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够跨越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形态,以“跳跃”方式走向先进的社会形态。
多样性表现为:不同的民族、国家在由一种社会形态向更高社会形态迈进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道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跳跃式地向前发展,如美国跨过封建制直接建立资本主度,中国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走向社会主义等;同类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由于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外部条件和历史影响等,在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的不同模式。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这具体表现在它服务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进动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上,具有增长知识、改善思维、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