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4.步态分析

合集下载

康复医学概论10-步态分析

康复医学概论10-步态分析

3、骨关节损伤的病理步态
Ⅰ、短腿步态
短腿步态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 畸形、截肢、手术等造成的躯干、骨盆、髋、 膝、踝、足静态畸以上者,该腿着地时同侧 骨盆下降,引起同侧肩倾斜下沉,对侧摆动腿 髋、膝过度屈曲、踝背伸加大,出现斜肩步 如缩短超过4cm,则步态特点可改变为患肢 用足尖着地以代偿
②承重反应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瞬 间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 下肢足趾离地时,是重心由足跟转移至足 底的过程 由于此时双足均在地面,故称之为双支 撑相,双支撑相的时间与步行速度成反比 跑步时双支撑相消失,表现为双足腾空
③支撑相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该侧(支撑) 腿正上方时,为单腿支撑期,此时重心位于 支撑面正上方 ④支撑相末期 为单腿支撑期,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时到 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⑤摆动前期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 之前的一段时间,为第二个双支撑期
Ⅱ、脑瘫步态
痉挛型脑瘫患者常见小腿肌肉痉挛导 致足下垂和足外翻或足内翻、髋关节内 收肌痉挛导致摆动相膝关节屈曲、足偏 向内侧等,行走时双膝内侧常互相摩擦 碰撞,足尖着地,步态不稳,呈剪刀步 或交叉步,交叉严重可使步行困难 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由于肌肉张力的 不稳定,步行时通常通过增加足间距来 增加支撑相稳定性,通过增加步频来控 制躯干的前后稳定性,通过上身和上肢 摆动的协助,来保持步行时的平衡, 因 此在整体上表现为快速而不稳定的步态, 类似于醉汉的行走姿态
2、定量分析法
步态的定量分析是评定者借助器械或专 门设备对步态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
(1)运动学分析
运动学分析是对患者步行时肢体运动的 时空参数和关节运动模式等进行分析判断 的方法
Ⅰ、足印法
是步态分析最早期和简易的方法之一 检测时在患者足底涂上墨汁,在步行通道铺 上白纸,患者走过白纸,留下足迹,通过测量 便可以得到相关数据 也可以在黑色通道上均匀撒上白色粉末,让 患者赤足通过通道,留下足迹 步行同时用秒表记录时间 目前临床使用较少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股四头肌
时期:摆动末期至 负重期
作用:屈髋伸膝, 控制膝关节 屈曲程度
(三) 肌肉的活动 (movement of muscle)
腘绳肌
时期: 摆动末期至足跟着地达到高峰持续 到负重期
作用:伸髋屈膝
胫前肌
时期: 支撑早期足跟着地时 作用:控制踝关节跖屈以控制足放平速度
(三) 肌肉的活动 (movement of muscle)
三、常用的步态分析的方法 (method of gait analysis)
(一)定量分析法 1、定义:借助器械或专门的设备观察行走
的步态以得出可以记录并能计量 的资料的方法。
足印分析法
各类参数
1、跨距:100-160cm 2、步 幅 :50-80cm 3、步宽:5-11cm 4、足角:6.75° 5、步速:1.2m/s 6、步频:95-125步
小腿三头肌
时期: 支撑中期至足蹬地期 作用:向上、向前推动作用
(四)步行周期中下肢关节角度 的变化
(四)步行周期中下肢关节角度 的变化
1、髋关节在迈步中期达到顶点(30°) 2、膝关节出现两次屈曲和两次伸展,膝 关节在整个步行周期中始终没有过伸展 3、踝关节在足跟着地时保持中立位,然 后跖屈,进入站立中期转为背伸,足跟 抬起到足趾离地时,跖屈达到高峰(20°)
踝关节跖屈挛缩时,出现马蹄足,致足 跟不能着地,在摆动期以髋及膝过度屈 曲来代替踝背屈障碍,状如跨过门槛, 故又称为跨槛步。
步态分析
小结
重点: 1、正常步行周期 2、行走过程中,下肢各肌群的作用 3、两种步态分析方法的临床的应用
难点: 1、两种步态分析方法分期 2、行走过程中,下肢各肌群的作用 3、两种步态分析方法的临床的应用

步态分析教学课件

步态分析教学课件
• (3)观察程序:嘱患者以自然和习惯姿势和速度 在测试场地来回步行数次,检查者从前方、后方 和侧方反复观察,分别观察支撑相和摆动相,注 意两侧对比观察。
26
• 诊断性治疗:为鉴别步态异常,而对靶肌 肉诊断性注射局部麻醉剂,以鉴别动态或 静态畸形。
• 1、动态畸形:指肌肉痉挛或张力过高导致 肌肉控制失去平衡,使关节活动受限,诊 断性治疗可明显改善功能。
• 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 之间的时间,约占40%GC。
21
1.摆动相早期 (13~15%GC)
• 从支撑腿足趾离地到双足对线。 • 双足对线时,该腿膝关节达到摆动相最大屈曲。
• 此阶段主要目的是使足底离开地面(称为足廓清), 以确保下肢向前摆动时,足趾不为地面所绊。
22
2.摆动相中期 (10%GC)
4.平均步幅时间(stride time)支撑相和
摆动相之和。
30
5.步频(cadence)
• 单位时间内步行的平均步数(步/min)。正常成人 约95一125步/分。
• 公式:步频=60(s) ÷步长平均时间(s)。 • 两足不同的步长时间,一般取平均值。
6.步 速( velocity)
• 指单位时间内步行的平均速度(步/s) 。正常成人 平均自然步速约1.1一l.7m/s (65一lOOm/min)。
•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 功能:保持膝关节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
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 • 若下肢承重力差或身体不稳时,为保持身体平衡,
此期缩短。
14
15
3.支撑相末期(足跟离地) (10~12%GC)
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从支撑足 足跟抬起开始,到同一足尖离地结束。 为双腿支撑期,约占步行周期的10%一 12%。 • 此期身体重心向对侧下肢转移,又称为 摆动前期。 • 踝关节保持蹠屈,髋关节主动屈曲。

步态分析ppt演示课件

步态分析ppt演示课件

揭示肌肉的电生理活动与步态的关系。
.
14
sEMG(表面肌电图)
.
15
.
16
髋关节(hip)
• 髋伸肌:臀大肌、腘绳肌
• 髋屈肌:髂肌、腰大肌(髂腰肌)
• 髋外展肌:臀中、小肌、梨状肌、
• 髋内收肌群:耻骨肌、长/短收肌、大收肌
• 髋内旋肌:阔筋膜、臀小肌、臀中肌前部
• 髋外旋肌:臀中肌、臀大肌后部,梨状肌、 闭孔内肌
. 45
.
46
当摆动腿向前迈步时, 骨盆向前及向对侧发生 一定的旋转,正常约5°
.
12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 角度的变化
关节运动角度
步行周期 骨盆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足跟离地 足趾离地 5°旋前 5°旋前 中立位 5 °旋后 5 °旋后 髋关节 30 °屈曲 30 °屈曲 30 °屈曲 ~0 ° 0 °~10 °过度伸展 10 °过度伸展~0 ° 膝关节 0° 0 °~15 °屈曲 15 °~5 °屈曲 5 °屈曲 5 °~35 °屈曲 踝关节 0° 0 °~15 ° 15 °跖屈~10 °背屈 10 °背屈~0 ° 0 °~20 °跖屈
. 27
观察法
• 一般采用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察包括前 面观、侧面观和后面观。需要注意全身姿势,包括步行 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手臂摆动 、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 器、助行器)的作用等。 • 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 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步行 ),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 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 股直肌、缝匠肌也参与屈髋活动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周期
首次着地 (足跟着地)
承重反应 (足放平)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足跟离地)
迈步前期 (足趾离地)
迈步初期 (加速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减速期)关节Fra bibliotek动角度骨盆
髋关节
5°旋前
30°屈曲
50°旋前
30°屈曲
中立位 5°旋后
30°屈曲~00 0°~10°过伸
5°旋后
10°过伸~0°
5°旋后
0°~20°屈曲
精选课件
23
10、帕金森
(Parkinson) 步态: Parkinson)病 或其它基底 节病变时, 步幅短而急 促,有阵发 性加速,不 能随意立停 或转向,又 称为前冲步 态或慌张步 态。
精选课件
24
11、截瘫步态
精选课件
25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步态分析
精选课件
1
一、定义
步行牵涉全身众多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协调、 对称、均匀、稳定的周期性运动。因此,步态分 析是康复评价中重要的一环,用在诊断与评估神 经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上有其优点与必要性。而藉 由步态分析技术发展的治疗方法、辅具、假体等 则可回馈到治疗与矫正异常步态之上,以协助病 人恢复正常行动功能。
股四头肌向 心性收缩以 稳定膝关节 伸展位,为 足跟着地作 准备
腓肠肌、比目 鱼肌腓骨短肌、 足拇长屈肌收 缩引起踝关节 屈曲 背屈肌收缩使 踝关节呈中立 位,防止足趾 拖地
背屈
精选课件
14
(四)常见的异常步态
1、疼痛步态 如果患肢负 重时产生疼痛,患者常试 图缩短患肢支撑期,以减 轻疼痛,表现为对侧下肢 摆动加速.步长缩短,致 使左、右不对称,故又称 为短促步。腰部有疼痛时, 患者常小步慢行,以减少 震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 人为了减轻神经跟疼痛而 有脊柱侧弯,从而导致躯 体倾斜,患侧支撑期时足 跟轻轻触地。

第三章步态分析

第三章步态分析

2. RLA八分法 是由美国加州Rancho Los Amigos康复医院的步态分析实验室提出的。它在 传统步态时相分期的基础上,利用步态分析棍图处
理技术全面、系统阐述了视觉观察分析技术,如在
一个步行周期中求出八个典型动作姿位点,即支撑
前期(initial contact)、支撑初期(loading response)、支撑中期(midstance)、支撑末 期(terminal stance)、摆动前期 (preswing)、摆动初期(initial swing)、摆 动中期(midswing)、摆动末期(terminal), 如图。与传统的步态分析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特
跨栏步态: 胫前肌无力 足下垂 防止足趾拖地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步态
偏瘫步态 帕金森步态 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 剪刀步 关节挛缩步态
偏瘫步态
患侧为尖足步态并画圈, 跳跃步行,头部交替向 前方探出,称为鸡样步 态或鸽样步态。
帕金森步态
步态短而快,阵发 性加速,不能随意 立停或转向,行走 时缺乏手臂摆动动 作,称慌张步态。
患者自诉:吃饭需要家人喂食,洗澡完全需要家人帮助,洗脸、梳头 能自己完成,穿衣服需要家人协助,大小便正常,上厕所需要家人帮助 脱提裤子,能缓步行走,不需要坐轮椅,不会上下楼梯。能侧捏及松开 拇指,坐位可屈膝90度。
请根据患者病情,分别做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定和中枢性 瘫痪的Brunnstrom分级,并描述患者的异常姿势、异常运动模式、异 常步态,最后写出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所用的器械或设备可以非常简单,如卷尺、 秒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以及能留下足印的 设备;也可以是较为复杂,如利用电子角度 计、肌电图、录像、高速摄影,甚至步态分 析仪等设备,通过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 肌电活动参数及能量参数进行这项工作。

步态分析最新PPT课件

步态分析最新PPT课件

观察步态:定性
注意身体的某一节段或某一关节 通过检查表或简要描述的方式 记录步态周期中存在的问题
按习惯的行走方式来回步行
从不同方向(正、背、侧面)观察
全身姿势
下肢各关节的活动
各步态参数
编辑版ppt
26
上肢摆动
观察步态:定性
让病人作变速行走
慢速、快速、随意放松步行,分别观察有无异常 在步行中,可以让病人停下,转身行走 上下楼梯或斜坡、绕过障碍物 坐下和站起,原地踏步或原地站立,闭眼站立 用助行器行走的病人
编辑版ppt
45
课程小结
临床常见异常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肌痉挛 肌无力 关节强直 蹒跚步态 慌张步态
编辑版ppt
46
编辑版ppt
47
确定步态异常者需要何种治疗或助 行器
编辑版ppt
21
步态分析目的
总的目的
分析肢体功能 制定治疗方案 评价步态训练效果 评定假肢或支具的可行性
对穿戴假肢或支具前后的步态 进行评定,评定其作用程度作 出必要的调整
编辑版ppt
22
步态分析目的
步态分析系统
评定肢体伤残的程度 根据步态分析系统提供的信息
步态分析
编辑版ppt
1
概述 步态及步态周期的概念 正常步态特征及参数 临床步态分析的目的及方法 临床常见异常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编辑版ppt
2
步行的价值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伴随着发育过程不 断实践而习得的一种能力,是人类与其它动 物区别的关键特征之一
步行的基本功能: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 移动到另一地方
骨盆旋转
重心移动
行走时,身体重心随着骨盆的 向前移动而上下移动大约5cm, 侧方移动约5cm

步态分析完整版 ppt课件

步态分析完整版 ppt课件

2020/10/28
22
三、行走运动学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 的角度变化及参与的肌群 (另见表 格)
2020/10/28
23
第二节、常见的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一、疼痛
急、慢性疼痛均可影响运动功能 髋关节疼痛的患者在行走时,为减轻负重期的 疼痛,患者站立相时间缩短。 膝关节疼痛时,患者在整个行走周期中以轻度 屈曲膝关节为特征。 踝足创伤、炎症、退行性关节炎等可引起疼痛。 患者患侧步长明显缩短,正常的足跟-足尖运动模 式消失。
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 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 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 间。
14
6、迈步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至该侧膝关节
达到最大屈曲时。
7、迈步中期 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
退与地面垂直时。
8、迈步末期 指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
动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
2020/10/28
26
• 3、髋关节屈肌无力 • 4、骨四头肌麻痹 • 5、胫前肌无力 • 6、腓肠肌无力
2020/10/28
27
三、畸形
对关节活动受限必然 影响 表现:1平足
2足尖
2020/10/28
18
(二) 步长与跨步长 1.步长 (step length) 行
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 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
正常人的步长约为50-80cm。偏 瘫患者:健侧步长缩短,患侧步长 延长。
2020/10/28
19
2、跨步长( stride length) 指同一侧足跟前后连续两次着地点间
forever304
2020/10/28
1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
.
1
步态分析的参数
• 1 步态周期 始于一侧足跟与地的接触止于同侧足跟的再 次着地。
• 2 跨步长 是指同一足的足跟相继触地之间的距离。 • 3 步长 是指不同足的足跟相继触地之间的距离。 • 4 步宽 是指两次连续地足触地时双侧足弓之间的距离。 • 5 步频 • 6足偏角
.
2
• 步行的支撑相:1足跟着地
.
7
• 膝关节:当足跟触地时膝关节大约有5度的屈曲,并且在 步态周期的前15%,它会继续再屈曲10—15度。膝关节的 轻度屈曲是由股四头肌的离心收缩引起的。最大膝关节屈 曲是60度,发生在摆动中期开始时。在摆动中末期,膝关 节处于几乎完全的伸直位,是为下次的足跟着地做准备。
.
8
踝关节:当足跟着地时,踝关节处于轻度的 跖屈。在足跟触地后不久,由踝关节背侧 屈肌的离心收缩引起踝跖屈使足平方在地 面。当胫骨前移越过支撑足时,踝背屈增 加到10度。在足跟离地后,踝关节可以跖 屈最大可到15—20度,一直到足趾离地。
.
11
• 水平面的运动 骨盆 行走时,骨盆在水平 面上的旋转是围绕垂直轴进行的,是通过 支撑腿的髋关节发生的。以右足为例,在 足跟触地时,右侧的髂前上棘相比左侧的 是靠前的。在步态周期的最初15—20%骨 盆呈现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在右下肢支阶 段余下时期,当左侧髂前上棘与摆动的左 下肢一起前移时,骨盆出现顺时针的旋转。 在整个步态周期骨盆向每个方向旋转的角 度大约3—4度。

2足放平

3支撑中期

4足跟离地
• 步行的摆动相:1足趾离地

2摆动早期

3摆动中期

4摆动末期
.
3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行概述
❖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 的关键特征之一。
❖ 步态: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因此,它具有个体特 性。步态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 正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 列活动完成的,而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 撑面上。正常步态应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 腿交替进行。
❖ 参与的肌肉有臀大肌、股四头肌、腘绳肌、 胫前肌。
承重反应
❖ 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 程。从足跟着地起到对侧足尖离地止。骨盆 运动在此期间趋向稳定,参与的肌肉包括股 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胫前肌。
支撑相中期
❖ 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 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从对侧足尖离地开 始到同侧足跟离地止。主要功能是保持膝关节 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为下肢向前推 进做准备。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 肌、臀中肌。
伸10°~0° 中立位
屈5°~35° 屈35°
背屈10°~跖屈20° 跖屈20°
0°~旋前5° 旋前5°
0°~屈20 ° 屈35°~60° 20°~屈30° 屈60°~30°
跖屈20°~跖屈10° 跖屈10°~0°
旋前5°
屈30°
屈30°~0°

摆动相:
❖ 摆动相早期 ❖ 摆动相中期 ❖ 摆动相末期
摆动相末期
❖ 指迈步即将结束,足在落地之前的活动。主 要作用是下肢向前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 姿势。参与的肌肉有臀大肌、股四头肌、腘 绳肌、胫前肌。
步行周期 足跟着地 足放平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迈步前期 迈步初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步行时人体关节角度的变化
骨盆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步态分析》课件

《步态分析》课件
髋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包括髋关节炎、股骨 头坏死等。步态异常可能加剧这些疾病的症 状,因此对步态进行分析和纠正对于缓解髋 关节疼痛非常重要。
05 步态分析案例研究
案例一:儿童步态问题与解决方案
总结词
儿童步态问题通常与生长发育有 关,需要关注足部健康和姿势调
整。
儿童步态问题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足 部结构、肌肉力量和神经控制尚 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现步态异常
高足弓是指足弓高度异常增加,通常 与遗传因素有关。这种步态问题可能 导致足部、膝盖和腰部疼痛,以及姿 态不良和运动能力受限。
跟腱炎
总结词
跟腱炎是由于跟腱受到过度压力或损伤 引起的炎症,可能导致疼痛和步态异常 。
VS
详细描述
跟腱炎通常表现为跟腱部位疼痛、肿胀和 僵硬。这种疾病可能由过度运动、不正确 的姿势或鞋子不合适等因素引起。治疗跟 腱炎的方法包括休息、冰敷、抗炎药物和 物理治疗等。
步态周期与阶段
步态周期
步态周期是指完成一个步行周期 所需的时间,包括支撑阶段和摆
动阶段。
支撑阶段
支撑阶段包括触地、承重、推进三 个阶段,是步行稳定性和效率的关 键。
摆动阶段
摆动阶段是指足部离开地面的阶段 ,对保持身体平衡和推进身体具有 重要作用。
03 步态分析方法
观察法
总结词
通过观察人的行走过程,分析步态特征的方法。
训练建议
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训练建议,包括力 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平衡训练和技巧训练等,以优化步 态表现和提高运动成绩。
06 总结与展望
步态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
1 2
智能化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步态分析的 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分析效率和准确性。

步态分析完整版

步态分析完整版

步态分析完整版步态分析是研究人类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运动规律和协调性的科学方法。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走姿态,评估人的运动功能,帮助医生、康复师和运动教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训练计划。

本完整版文档将详细介绍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应用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一、基本概念1. 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触地到下一次该脚跟触地的整个过程,称为一个步态周期。

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支撑相和摆动相。

2. 支撑相:指脚与地面接触的时间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6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从一侧脚转移到另一侧脚。

3. 摆动相:指脚离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4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向前移动。

4. 步态参数:包括步长、步频、步宽、步速等。

这些参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行走能力和运动状态。

二、步态分析方法1. 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行走过程中的姿态和动作,评估步态的异常情况。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强,误差较大。

2. 动态足迹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脚与地面接触的痕迹,分析步态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但无法观察整个行走过程。

3. 三维运动捕捉技术:利用多个摄像头捕捉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轨迹,三维模型,进行详细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最全面、最精确的数据,但成本较高,技术要求较高。

4. 动力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地面反作用力和关节力矩,分析步态的动力学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行走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肌肉活动,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三、步态分析应用步态分析在临床医学、康复医学、运动训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1. 诊断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步态分析,可以早期发现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2. 评估康复效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步态分析,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行走能力变化,评估康复效果,调整训练方案。

3. 优化运动训练:对于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发现行走过程中的不足,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表现。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ppt课件
性疾病有关,如关节炎或腰椎疾病。
案例三
总结词
身体功能障碍
详细描述
该残疾人在行走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步态异常,如一瘸一 拐或摇摆不稳等,这些问题可能与身体功能障碍有关, 如肌肉萎缩或神经损伤。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其他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也可能影响步态。
常见步态问题类型
蹒跚步态
走路时左右摇摆,常见 于神经系统疾病。
剪刀步态
双腿僵硬,交叉向前移 动,常见于脑瘫患儿。
痉挛性步态
步伐小而快,足部呈划 圈样移动,常见于帕金
森病。
拖腿步态
足部下垂,步伐缓慢, 常见于下肢肌肉或关节
疾病。
步态问题对人体的影响
步态周期与阶段
步态周期定义
步态周期是指行人在一个步行循环中完成一个完整的步态过 程所需的时间。一个步态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两个阶 段。
支撑相与摆动相
支撑相是指行走过程中,足部与地面接触的阶段,主要负责 承受体重和推动身体前进。摆动相则是指足部离开地面的阶 段,主要负责平衡和加速。
03
步态分析方法
观察法
总结词
直接观察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步态分析方法,通过观察者的肉眼观察,对被观察者的步态进行初步评 估。
详细描述
观察法通常用于初步判断步态是否异常,如观察行走过程中是否存在姿势异常、步长和步频是否正常 等。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对于一些明显的步态问题,如蹒跚步态、剪刀步态等,观察法可以提供快 速的初步判断。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运动员的步态问题分析
总结词:运动损伤
详细描述:该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出现膝盖疼痛和脚踝扭伤的问题,通过步态分析发现其步态存在异常,如足部外翻 和膝盖内扣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运动损伤。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建模软件
同步实现运动图像捕捉系统、足底压力板、
测力台、表面肌 电仪等系统的采集和分析, 实时同步采集分析人体运动的动力学、运动 学和EMG 数 据。
建模软件——SIMM
髋关节屈曲

膝关节常发生继发性屈 曲畸形,加重步态障碍。
31
建立人体生物力学模型
整体模型 以下肢为主,上身简化。 局部模型 下肢、髋膝踝、面部、 手指等。
步速、步行周期和时相



步速(walking velocity)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 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称为步速,即行走速度,通常用m/min 表示。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95m/min。也可 以用步行10m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步行周期(gait cycle)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 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间秒(s) 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 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 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一个步行 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 。一般用该时相所占步态周期的百分数(cycle%)作为单位 来表达,有时也用秒(s)表示。

足印法
足开关
足底传感器的步态分析系统(德国
INFOTRONIC-),如图所示。
三维步态分析
(美国MotionAnalysis,英国Vicon,意大利BTS,瑞典Qualisys ) 完整的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硬件包括 一组摄像机
足底压力板
表面肌电仪 气体代谢分析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
小腿与地面垂直
摆动相末期
指迈步即将结束,足在落地
之前的阶段,主要动作是下 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 地的姿势,步行周期的13%。
肌肉:髂腰肌、臀大肌、腘
绳肌、股四头肌、胫前肌。
此期肌肉控制最复杂。
步态周期中的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是步行的动力基础。 关节运动与肌肉活动关联复
运动学分析
动力性分析
动态肌电图
zhengdawufuyuan
25
步态分析
运动学分析:研究步行时肢体运动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
方法。
主要包括: 人体重心 廓清机制
时间-空间参数测定
节段性运动测定
zhengdawufuyuan
中枢神经疾病常见异常步态 脑瘫步态
痉挛型 股内收肌、小腿三头肌
步态分析:中枢神经疾病常见异常步态
和胫后肌痉挛踮足剪刀步态
严重内收肌痉挛,腘绳肌痉挛代
偿出现款屈曲、膝屈曲和外翻, 足外翻 蹲伏步态。
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不稳定,步
行摇晃不稳醉汉步态。
zhengdawufuyuan 47
支撑相欢喜支撑力降低,膝过伸代偿足下垂 健腿在前,患腿在后,侧身患足在地面拖行
中枢神经疾病常见异常步态 截瘫步态
L3平面以下损伤
小腿三头肌、胫前肌瘫痪,
步态分析:中枢神经疾病常见异常步态
跨槛步态。足落地缺乏踝
关节控制,通过膝过伸增 加膝踝关节稳定。
L3平面以上损伤步态变化
很大
zhengdawufuyuan 46
重心向对侧转移,又称摆动
前期。
摆动相早期
指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
时间。
动作:足廓清地面,屈髋带动
屈膝。
占步行周期13%-15%
摆动相中期
迈步的中间阶段。
动作:足廓清
参与肌肉:屈髋肌、股四
头肌、胫前肌。
此阶段主要目的是使足底
离开地面以确保下肢向前 摆动时足趾不为地面所绊。
下移超过5°,髋关节向患侧凸,肩 和腰代偿性侧弯,增加骨盆稳定度。
支撑相躯干左右摇摆显著增加,又称
鸭步
zhengdawufuyuan 40
屈髋肌无力步态
屈髋肌是摆动相主要的加速肌,肌力降低造成肢体行进
缺乏动力。
表现:躯干在支撑相末期向后摆动,摆动相早期突然向
zhengdawufuyuan
37
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臀大肌步态
臀中级步态
屈髋肌无力步态
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胫前肌无力步态 小腿三头肌无力步态
步态分析
38
臀大肌步态
臀大肌是主要的伸髋及脊柱稳定肌。足触地时控制重心
前移,肌力下降时由韧带及棘旁肌代偿。
摆动8-10cm。
膝关节支撑相早期屈曲:支撑侧膝关节屈曲15°。 体重转移:支撑侧早期,体重在跖屈肌的作用下右足
跟转移至全足。
膝关节支撑相晚期屈曲:支撑侧膝关节屈曲30°-
40°。
28
廓清机制
摆动相早期-中期髋关节屈曲。
摆动相早期膝关节屈曲。
摆动相中-末期踝关节背屈。
骨盆稳定性参与廓清机制。
足跟离地: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髂腰肌;
足趾离地:内收肌、小腿三头肌、趾长伸肌; 摆动相早期:胫前肌、髂腰肌、股四头肌; 摆动相中期:胫前肌、髂腰肌、腘绳肌; 摆动相末期:胫前肌、髂腰肌、腘绳肌;股四头肌。
步态分析 17
临床步态分析
病史回顾 体格检查
步态观察
zhengdawufuyuan
表现:支撑相躯干前后摆动显著增加“鹅步”
支撑相早期躯干用力后仰。 支撑相中期腰部前凸。 保持重力线在髋关节后方,仰胸凸肚的姿态。
腘绳肌可部分代偿臀大肌,但周围神经损
伤,常同时受损。
39
臀中肌步态
原因
髋外展肌群无力
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 表现 支撑相早期和中期,患者骨盆向患侧
下肢推进力降低,患侧西关节屈曲力矩增加,导致
支撑相中期膝关节屈曲和膝塌陷。
非受累侧骨盆向前运动延迟,步长缩短。
步态分析
44
中枢神经疾病常见异常步态 偏瘫步态
原因
股四头肌痉挛 膝关节屈曲困难 小腿三头肌、胫后肌痉挛患足下垂内翻 摆动相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
表现
划圈步态
摄像机
体 表 肌 电 图
测力板(台)
35
标记物(球)
动力学分析
地面反作用力(GRF):指体重和加速度的综合,
步速越快GRF越高。
正常步速时为体重的120%-140%。
正常步行时GRF呈双峰,下肢承重能力降低或步
行速度降低时,双峰曲线降低或消失。
步态分析
动态肌电图:检测步行时
肌肉活动与步行的关系。
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 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15%~40%。
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正上方。
主要功能:保持膝关节稳定,控制胫骨
向前的惯性运动。
主要参与肌肉:腓肠肌,比目鱼肌。
支撑相末期
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
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 趾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 10%~12%.
诊断性阻滞 对靶肌肉诊断性注射局部麻醉剂,鉴别动态
畸形和静态畸形。
动态畸形:肌肉痉挛或张力过高,肌肉控制失平衡,使
关节活动受限。
静态畸形:骨骼或关节畸形及肌肉挛缩导致的关节活动
受限。
引起步态障碍的因素
骨关节因素:运动损伤,骨骼关节疾病、先天畸形,骨关
节静态畸形,截肢、下肢不等长,肌营养不良,及关节松 弛,疼痛等
神经系统肌肉因素:中枢神经损伤,包括脑卒中、头部外
伤、脑性瘫痪、脑肿瘤、脊髓损伤等。周围性神经损伤。
原发因素:肌力和肌张力失衡,肌肉痉挛。
继发性因素:关节和肌腱挛缩畸形,肌肉萎缩,代偿性步
态等。
zhengdawufuyuan 24
步态分析
三维步态分析:
18
步态分析
正常步态特征
身体平稳
步长适当
耗能最少
zhengdawufuyuan
19
步态分析 正常步态特征
稳定性: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来取得最大的身体重心稳定 周期性和节律性:两侧下肢交替摆动,重复相同过程。 方向性:使躯干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 协调性:全身各关节、肌肉的参与,大脑对这些组织的控
前,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42
踝背伸肌无力步态
原因 踝背伸肌无力,不能跖屈 表现 支撑相早期前足或全脚掌先接触地面。 支撑相早期缩短,迅速进入支撑相中
步态分析:外周神经损伤的异常步态
期。
足下垂。 摆动期过度屈髋和屈膝以防止足尖拖
地“跨栏步态”
43
腓肠肌(比目鱼肌)无力步态
支撑相中期踝关节背屈控制障碍,支撑相末期延长
和影响因素。
步态周期
步态周期(gait cycle)从足跟着地到同侧足跟再次着地所
经历的时间,分为二个相,支撑相和摆动相
步行周期
阶段1首次触地
支撑相早期
阶段2承重反应 阶段3支撑相中期 阶段4足跟离地 支撑相末期 阶段5摆动前期 阶段6摆动相早期
支撑相
摆动相
阶段7摆动相中期
阶段8摆动相末期
支撑相
前摆动来进行代偿,患侧步长明显缩短。
步态分析
41
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原因 伸膝肌无力 表现 支撑相早期膝关节过伸 臀大肌维持股骨近端位臵
比目鱼肌维持股骨远端位臵
上身前倾,重力线通过膝关节的前方,使膝被
动伸直
增加膝关节韧带和关节囊的负荷,引起疼痛。 如果同时合并伸髋肌无力,病人则需要俯身向
膝关节 摆动相屈曲,支撑相伸直,稳定
踝关节 屈伸,内翻外翻 足 足跟着地、足趾离地、是否稳定 足接触地面 是否全足着地、稳定 21
步态分析目的
分析肢体功能
制定治疗方案
评价步态训练效果
评定假肢或支具的可行性
对穿戴假肢或支具前后的
步态进行评定,评定其作 用程度作出必要的调整
22
步态分析
zhengdawufuyuan
29
时间-空间参数测定:
传统测定方法为足印法 病人足底涂上墨汁,在步行通道
铺上白纸(一般为4-6米)。受试者走过白纸,用秒表记
录步行时间,并通过足迹测量步行空间。
现代实验室:数字化三维分析或电子步态分析系统。
zhengdawufuyuan
30
时间-空间参数测定:
主要参数: 步长: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离。 步长时间: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时间。 步幅:一足着地至同一足再次着地的距离。 平均步幅时间:支撑相摆动相之和。
步频:指平均步数,步频=步数/60(步/分);
步速:步行的平均速度,步速(米/秒)=步幅/步行周期。 步宽:两脚跟或中立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也称支撑基础。 足偏角:中心线与同侧步行直线之间的夹角。
是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从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该
侧足尖离地的阶段。
约占步行周期的60% 包括3个阶段:支撑相早期、支撑中期、支撑相末期。
一条腿与地面接触并负重时称“单支撑相”
体重从一侧下肢向另一侧下肢传递,双足同时与地面接触时称
“双支撑相”
双支撑相的时间与步行速度成反比。
31
步态分析
节段性运动
是测定步行时关节活动角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运动时相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