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分析》课程讲义大纲社会政策分析要素与框架
社会政策学讲义(ppt)

项目与标准:医生服务、医院门诊服务、 家庭健康照顾、其他医疗与保障;补偿正 常开支的80% 工伤保险: 对象:所有工商业的劳动者与大多数政府 雇员 条件:必须从事被保险的职业;必须与工 作有关 标准:医疗照顾、伤残给付、死亡给付、 康复服务 失业保险: 对象:在美工作的绝大多数劳动者
如何解决我国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设置重叠的问题 (引自《关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法律思考》 罗志先) 我国现在分管社会保障的各部门,都各自成立了专 门的管理机构,都有一支专业队伍。各级劳动部门已设 立专职经办机构数千个,配备管理人员数万人;这些年 民政部在全国各地推行农民养老保险试点时,层层设立 机构,增加编制,意在建立一套自成一体韵农民养老保 险经办体系。人事部门也拟构建起自已的经办机构;如 此众多的机构和人员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而且加重了 企业负担。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资料,1993年全国社会保 险机构管理费支出9.95亿元,比1992年增长了24.38%, 人均提取2.99万元,人均使用3万元;支出水平大大高 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 由于社保管理机构重叠,企业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 不仅要跑多个部门,办理不同的手续,而且企业每月都 要向不同的管理部门缴纳保险资金,企业事务性负担加 重。以企业养老保险为例,目前全国企业养老保险费率 平均为23%,个别地区高达30%以上,加上医疗;住房、 工伤、失业等保险费率,平均达到38%以上,企业负担 太重。长期以来,由于统筹只在国有企业中实行,非国 有企业多半采取观望态度,不愿参加保险统筹,因而造
3、什么是政策
韦伯:对某一事情进行有计划的处理和领 导。 拉斯韦尔: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 大型计划. 费雷德里奇:是指行动过程,或有目的的 行动过程。 罗斯:由或多或少的有联系的活动组成的 较长过程。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二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第⼆章社会政策的运⾏
第⼀节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及⾓⾊
(⼀)政府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和⾓⾊
特点:权威性;严肃性;复杂性;变化性
⾓⾊:政策制定者;政策实施者;资源提供者;政策管理者;政策教育者 (⼆)民间组织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和⾓⾊
特点:⾮营利性;⾃治性;开放性;可塑性
⾓⾊:参与和实施者;合作伙伴;政策咨询者;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社会政策对象的特点及类型
(⼀)社会政策对象的特点
依赖性
能动性
(⼆)社会政策对象的类型
⼀般性对象(全体国民或公民)
特殊性对象(⼀部分或特定的国民或公民)
三、社会政策资源的内容及调动⽅式
(⼀)社会政策资源的内容
社会政策资源的⼈⼒
社会政策资源的财⼒
社会政策资源的物⼒
(⼆)社会政策资源调动⽅式
征税
专项收费
征收社会保险费
发动与利⽤志愿者服务
四、社会政策的运⾏机制
(⼀)资⾦的筹措⽅式
(⼆)社会服务的提供⽅式
(三)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分⼯合作关系|。
社会政策分析》讲义大纲社会政策分析的定性方法

“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 面向文本的分析评估方法,这种方法通过一 系列的转换范式将非结构化的文本中的自然 信息,转换成为可以被称为一种分析文本材 料的结构化方法。
可编辑ppt
6
就社会政策分析而言,定性研究方法意味着:
• 使用非数字的实证材料来描述、解释和分析政策实践; • 在定性资料中,人们的态度、信仰、情感和表达对其回
应政策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 如果人们不理解政策,政策就不会正常运作,文化对政
策的影响不可忽视;
可编辑ppt
7
在就业政策领域,决策者往往要通过定性研 究来了解:
第五章 社会政策分析的定性方法
可编辑ppt
1
在社会政策领域,定性研究方法(或质性研 究方法)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
• 定量方法的局限; • 政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 政策分析方式的多样性;
• 文本、观察和语言对理解和分析政策的价值。
可编辑ppt
2
定性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量化解释范式, 提出了极富竞争性的分析界定和实践手法。
可编辑ppt
11
在一些特殊情形下,定性研究还可以帮助政 策决策者们理解紧急政策议题,尤其帮助他 们理解这些问题缘何发生。
因此,对社会政策分析者来说,定性研究具 有与定量研究同等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政策 评估中,定性方法往往带有循环的角色。
可编辑ppt
12
二、社会政策分析中的诠释方法:对话和 文本分析
可编辑ppt
18
访问资料转化成纯粹的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研 究过程,在定性研究中,这种转录
(transcribing)过程费时耗力,但有时又 充满难以名状的惊喜。
我认为,在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coding) 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进入了一个特定意义上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社会政策概论英文名称:social polic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向社会工作本科学生介绍当代各国社会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当代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了解各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历史,了解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了解各种理论流派,掌握我国和当代各国社会政策的结构、过程、环境和运行机制。
本课程还有重点地结合我国的情况,介绍我国社会政策的实践的各个环节,如就业政策、残疾人社会政策、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保护妇女基本权益的社会政策、反贫困社会政策等等。
This course introduce some basic theories and basic practices of social policy to undergraduate whose mayor is social work. 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is about some basic concepts and some main theories on base of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policy. The second analyzes the social policy process including agenda setting, social policy formation,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to social policy change and termination. This third mainly analyzes social policy choices such as welfare policy, employing policy, and so 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必修课。
社会政策概论课件 05 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社 會 政 策 導 論
目录
退出
---
四、非政府——非营利组织角色与作用
社 會 政 策 導 論
目录
3、非政府机构的角色与作用
作为社会政策服务的中介:中介组织——在社会服务所 需资金的筹集和分配中担当中介作用的组织。基金会、 慈善会等
直接提供社会服务:非营利的民办教育、医疗养老、残 疾、儿童服务机构等
社会政策有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提供者就是政策的 主体,包括政府、机构、组织、群体和个人
社会政策的主体是一个制度化的行动者体系,在其中每
一个行动者都被要求按照一定的制度规范而担负一定的
责任,扮演一定的角色,并具有与其地位与角色相适应 的权利地位
退出
---
一、什么是社会政策主体
2、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角色
目录
1、非政府机构的基本性质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企业性组织
非政府性
非营利性
---
退出
四、非政府——非营利组织角色与作用
2、非营利组织及其特点
社会团体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不以营利为目标的社会服务组织。服务 社会团体法人 性和非营利性 基金会 法定NGO 社会服务领域里的第三部门:包括NGO、NPO称谓: 民办非企业单位 independent sector; non-profit sector; voluntary sector; 中 altruistic sector,在中国,叫民办非企业单位 国 工商登记(企业) N 特点: 草根NGO 无法人地位 G 非营利性:财务收支平衡,非营利 O 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质:服务价格低于同类营利机构 转型中的事业单位 公共性:政府减税等支持,社会各界捐助,公共资源介入, 准NGO 公共性目标 人民团体 多元化的资源支持系统:收费、公共资金资助,社会捐助, 编办核定团体 自愿者人力资助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2024)

引言社会政策是指国家在解决社会问题、保障社会福利和改善社会状况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政策概论是社会科学类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使学生了解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政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为切入点,介绍其课程框架和内容。
概述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是指在社会政策概论课程中学习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该大纲涵盖了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社会政策概论,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社会政策的重要性和影响,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政策分析和研究。
正文内容一、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定义1.社会政策的概念和内涵a.社会政策的定义和范围b.社会政策的目标和原则2.社会政策的发展历程a.社会政策的起源和发展b.社会政策的国际比较和趋势3.社会政策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a.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的关系b.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的关系二、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1.社会政策的理论框架a.社会政策的制度理论b.社会政策的公共选择理论2.社会政策的研究方法a.政策分析的方法和工具b.社会政策研究的案例分析三、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和实践应用1.教育政策a.教育机会公平与社会流动性b.教育资源分配与优质教育的普惠性2.医疗保障政策a.医疗资源的配置与公平性b.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改革3.社会救助和福利政策a.贫困减少与社会救助制度b.社会福利与社会公平的平衡4.就业和劳动力政策a.就业机会的创造与就业保障b.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社会保障5.养老保障政策a.养老金制度与老龄化问题b.养老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与风险管理四、社会政策的评估和改革1.政策评估的方法与意义a.政策目标的评估与效果分析b.政策改进的建议和措施2.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a.政策创新的理论和实践b.国际经验与社会政策改革的启示五、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社会政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a.社会政策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b.社会政策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2.社会政策的责任与责任分担a.国家、市场和个人的权责关系b.社会政策的政治合理性与社会支持度总结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通过对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介绍,促使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政策的内涵和意义。
社会政策概论课件 05 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任主体的下降 多元福利模式的发展:政府不再是唯一的责任主体,主体的多
元化;针对二战后的“福利国家”模式和新自由主义的“私人 福利”模式两个极端而言,中间的道路
2.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分工、合作监督的关系
3.中国的社会福利社会化:从“国家-企业福利”到强调“集 体/个人”的转变
目录 退出
三、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政策行动的组织者 资源提供者 服务提供者 福利国家模式的优缺点 关于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责任与作用的不同观点:
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 路
---
社 會 政 策 導 論
目录 退出
四、非政府——非营利组织角色与作用
1、非政府机构的基本性质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2、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角色
社会政策行动的责任者:为满足需要,解决问题承担责任的 组织、群体和个人。主要责任:各个方面的责任,分工。
社会政策行动组织者:特定机构承担.制定政策法规/调动资 源/协调行动。
资源提供者:政府、非政府机构、个人 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政府部门、机构、个体。医院,学校,
等等
财政责任主体的变化:国家福利——企业(集体)和个人 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作为投资主体的参与 服务机构主体的变化:改革之前;依托所属单位;改革之后:
提供服务的主体多员化起来
---
第二节 社会政策对象
社
一、社会政策对象的界定
會
政
Hale Waihona Puke 二、社会政策的受益者分析策
三、社会政策的受损者分析
導
論
四、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政策--第五讲__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3、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层次 (1)责任层次:制度模式与补救模式中政
府责任的不同。 制度模式: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
度,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 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 补救模式(剩余模式):指首先应当由其他方 式(市场或家庭等)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 需要,只有当这些方式都失效时,才由政 府通过社会福利的方式去解决。
政府责任的历史演化:不干预主义---福利 国家---多元福利
多元福利的含义:福利主体多元化
混合福利模式的含义:
多种福利主体并存、多种机制并存。
当代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的 关系:分工、合作、监督
分工:纵向分工与横向分工
纵向分工:政府:制定政策、提供资源; 非政实分析:哪些人受益;如何受益。(中 国的经济适用房政策:真正的受益人并不 是低收入者,而是拥有权力的人)
价值与道德分析:是否符合社会主流的价 值观与道德规范
是否应当考虑受益者的个人原因:值得救 助的人;救助条件;
直接受益者与间接受益者
(三)社会政策的受损者分析 1、谁是社会政策的受损者: 直接受损者:多纳税的人; 间接受损者:受益较少的人。 2、社会政策的受损者分析的基本视角: 事实分析:哪些人受损;如何受损
第二、积极救助与协助自立相结合原则。 (一)在自然灾害救助中,救助与贷款相 结合,需要给予一定基本生活救助,同时 发放低息或无息贷款,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迅速恢复正常生活;(二)当区域经济落 后成为贫困的主要原因时,救助与发展区 域经济相结合;(三)对有劳动能力的救 助对象,把重点放在助其自立上,救助与 助其自立相结合。
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普遍性福利模式与选择 性福利模式的利弊
普遍性福利模式:利:救济面宽;操作简 单;无“耻辱烙印”。弊:福利开支巨大; 资源浪费
社会政策--第七讲:社会政策分析

• 社会保险政策充分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关系。
• 在绝大多数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都要求受保障者缴 纳保险费,并以此作为受益的前提条件(工伤保险 除外)。
• 缴费是社会成员尽义务,领取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是受保障者享有的权益。
• 以工代赈政策中,参加劳动是受益者获得款物赈 济的前提条件。
• 社会服务中,支付相应费用是获取服务的前提条 件。
• 但不能据此将社会政策领域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简 化为对等关系。
• 在社会政策实践中,一部分项目性质有别,对象 特殊,均可能造成权利与义务无法统一于一体。
• 这些项目明显地具有权利与义务的单向性,即在 个体对应关系中,保障待遇的提供者总是单纯地 尽义务,而受助的社会成员则是单纯地享受权益。
• 济贫政策无需以受助者事先缴费为条件。
• 一个起码的标准是免费午餐要适度,并向真正有 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政策不能充当滋生懒 汉的温床。
• 社会政策关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特点
• 社会政策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观点表现了两个特点:
• 一是社会倾斜。社会政策不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关系,强调向贫困人口倾斜,贫困人口有可能在社 会福利方面支付的费用最少,而实际获益最大。
• (2)效率不仅不意味着公平,而是来自不公平。 由于个人占有的资源不同,有效率高低之别,个人 的天赋和起点不同,有不同的机会,市场有经济和
非经济的因素,本身并不是公平。
• 但双方都没有排斥对方。
• 双方都主张在各自优先的前提下,尽可能以小的不 公平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率,或者以尽可能小的效率 损失换取尽可能多的公平,以实现供公平与效率的 协调或妥协。
• 这个问题引出了社会政策的两个难题。
• 第一是矛盾的问题:除非人们的需求是相等的,否 则我们不可能制定一种同时既属于平等又属于公平 的政策;
社会政策--第七讲:社会政策分析

• 社会保险政策充分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关系。
• 在绝大多数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都要求受保障者缴 纳保险费,并以此作为受益的前提条件(工伤保险 除外)。
• 缴费是社会成员尽义务,领取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是受保障者享有的权益。
• 以工代赈政策中,参加劳动是受益者获得款物赈 济的前提条件。
• 社会服务中,支付相应费用是获取服务的前提条 件。
• (二)社会政策研究与实践中的价值中立 与价值关联
• 价值中立的倾向
• 价值关联的倾向:
• 蒂特姆斯(Richard Titmuss):社会福 利或市民的福祉不单只是政府提供的各种 社会福利服务或待遇,工作岗位雇员的就 业福利及政府的财政、税收优惠,也反映 不同社群的资源分配结果。
• 他认为社会政策是积极的改革工具;有再分配的 性质;是国家政策,与经济政策平衡发展;其内 容是有关福利或幸福的,保护人们的福利,特别 提供给缺少福利和服务的人群;其宗旨是行善, 政策指向为市民提供福利;兼有经济及非经济的 目标,如最低工资,最低收入保障标准,还涉及 某些进步的资源再分配手段,如劫富济贫。体现 政府的干预角色即小政府(Minimal Government),提供广泛的社区设施和安全保 证;是社会控制工具。
• 一个起码的标准是免费午餐要适度,并向真正有 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政策不能充当滋生懒 汉的温床。
• 社会政策关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特点
• 社会政策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观点表现了两个特点:
• 一是社会倾斜。社会政策不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关系,强调向贫困人口倾斜,贫困人口有可能在社 会福利方面支付的费用最少,而实际获益最大。
第七讲 社会政策分析
一、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
• (一)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基本含义 • 韦伯:价值关联是指研究者在选题时所表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502106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必修:社会工作专业3. 课程目的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2.学时为405. 建议先修课程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参考书目:《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
(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基本内容: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二、社会政策的特点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四、社会政策与法规第二节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一、社会政策与社会需要二、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第三节社会政策的目标、功能和基本原则一、社会政策的目标二、社会政策的功能三、社会政策的基本原则第四节社会政策的体系与内容一、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二、社会政策的行政体系三、社会政策的内容体系第五节社会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当代的发展趋势一、国外社会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当代趋势二、我国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及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三、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基本要求:(1)掌握社会政策的概念、特点、目标、功能和基本原则。
社会政策基本原理7政治与社会分析 社会政策概论 教学课件

公民社会理论是二战之后政治理论上新兴的关于社 会组织的思想,主要强调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社 会组织形态对于公民权利和政治多样化的积极作用, 社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借用了公民社会的理论基 础,今天的公民社会组织在社会政策的执行上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则是纯粹拒绝男性的价值和父权制,可以 说激进主义女性主义是以“母权制”为发展方向
2、社会分层与社会政策
影响社 会政策 的社会 分层状 况
贫富分化:严重的贫富分化带来社会分裂,破 坏不同阶层之间的沟通与共存,也促成减少分 化的政策出台。
分层结构的定型从阶层的角度为社会政策确定 了社会基础,分层结构决定了社会政策的走向
民主化把民间的诉求转化为法律,为社会政策的形成和 执行提供了广泛的法理基础。
民主化和社会政策可以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社会政策也是通过政治体制来界定公民权利和义务的 一种手段,政治体制不同,对权利和义务的要求也不 同。
现代政治体制下,国民权利是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 起点,各国通过对公民权利的不同阐释,构建出不 同的政策体系,维护权利始终是各种政策体系的基 本价值追求。
1、社会学理论对社会政策的解释
功能主义从社会政策对于社会体系的作用出发,解释社会 政策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比如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整 合 冲突论则把社会政策视为群体冲突的结果,是冲突各方为 了缓和冲突而进行的利益妥协
功能主义和冲突论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社会政策的起 源和作用进行了阐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公民社会思想的兴起并不等于国家作用的降低,在当 今社会,即使有发达的民间组织的存在,国家仍然在 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居于核心位置,尤其是现代 福利制度赋予了国家很多的权力,社会组织也需要从 国家那里获得行动合法性,因此小政府大社会并不是 未来的趋势,将来社会政策所处的外部环境将是大政 府大社会
社会政策分析知识点

一、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1.实践性领域——实践性(目标取向,手段取向,过程取向,内容取向,问题解决取向)(社会救助,卫生,就业,教育,住房,家庭,养老保障等政策)2.研究性领域——综合性(规划,实证经验研究,客观公正立场,从实践出发)3.学科领域4.价值关联性社会政策受大量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驱动二、几组价值观公平:机会均等,相对性,分工不同,承认劳动价值的存在,认可生存权利—价值判断(再分配取向,人的需要)效率:(投入成本与产出收益比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市场配置,按劳分配—事实判断(经济增长取向,市场配置和分配资源)自由:资源调节的手段,控制允许范围内的自由,自觉性,缩小政府作用—个人主义控制:社会力量对人的行动实行制约与限制,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社会整合与稳定个人利益:强调群体中的我,个人目标高于集体目标,契约,成本第一集体利益:个体是群体中的组成部分,集体目标高于个人目标,规范,关系第一慈善(人道主义):以人为本,自由平等,美德,善心,基础性道德权益(人权):基本权利,法律保障三、政策的执行(一)实施环节政策宣传:统一大家的标准→政策分解:制定落实计划→物资准备:→政策组织:→政策试点:可行性,效果→全面实施:→协调监控:(二)执行手段行政手段: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的时限性法律手段: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经济手段: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思想诱导手段: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将功罚过(三)阻碍因素政策问题的特性:复杂简单与否,支持与否,涉及的范围,利益群体和规模政策本身的因素:正确性,明确具体性,资源充足性政策本身以外的因素:目标群体的服从性,执行机关的性质,政策环境的可行性,监督力,执行人员的素质,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执行因素:资金,人员,态度,科层制三、社会政策分析(一)分析取向/基本视角1.描述性分析:政策内容,目标,理论,价值观导向(现有政策的陈述,是什么)2.过程分析:背景,影响群体(政策的形成,政治因素的作用,如何)3.评估:逻辑评估,定量评估(效果,效率),伦理评估4.规范性分析:关注提出可能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5.价值或目的取向:强调过程(技术分析),强调目的(价值深入分析)手段方式在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指导下。